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流域水环境;治理

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最新的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能促使城市在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和措施。在此理念下,政府部门加强了重视与投资,进行流域水环境治理能加快治理速度,有效改善流域水污染的现况。

1 流域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题

流域是以水为连接,将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物资源等自热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之类的人文因素进行结合的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这不仅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对生态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引起了资源消耗量的大量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加大。城市的发展扩大占用了更多的自然资源,大量的生态用水和耕地受到污染和破坏。而城市流域水环境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水污染十分严重,到目前为止,城市水环境现状是十分严峻,90%以上的水环境受到了破坏和恶化,大部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质量出现了问题,人民群众日常饮用水的水质安全得不到保证。较为常见的水污染主要表现在:富营养污染、重金属污染、复合型的污染等等。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由于受到工业时代的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2)地下水开采过度,直接导致出现了很多威胁人们生活安全的现象出现。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过大,会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一些城市人口众多水资源需求量过大,开采量过度的情况下会造成地面塌陷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3)流域水环境中,水资源面积开始逐渐减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建设也在高速的推进之中。城市基础道路建设的面积增加,湖泊、河道面积的减少,使城市在遇到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防洪抗灾能力不能满足泄洪排水的要求,会对整个城市的安全造成影响。

2 当前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局限性

人们开始认识到流域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快速开展了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工作。但在治理过程又出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没有较好的解决措施,不仅会对流域水环境的治理产生影响,还会严重的制约城市的发展。

进行流域水环境治理是为了恢复生态水环境,促进流域周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由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不能解决,导致治理项目只能尽量控制污染,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常住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涨幅惊人,城市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农田耕地的破坏程度也不断加深。自古以来,流域周围都是人口聚集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污染程度自然也是最高的。这也直接导致流域水环境治理速度严重的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在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同时产生了更大的破坏和污染。

此外,在治理流域水环境的过程当中,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资金投入远远高于生态环境修复的投入。大部分的资金支持都投入到了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这样只能加强对于水环境污染的控制,不能兼顾能够从根本上治理流域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治理。

在对于流域水环境的治理过程,往往比较注重对于湖泊、河道等地表水环境的治理,忽视了地下水资源的治理。因此,在治理过程应该加强理解和认识地表水污染与地下水污染之间的关系,受到污染的地表水会以补给的形式渗入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加强地下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3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流域水环境治理

国家于2016年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为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思路。于是有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方案。其中对于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原则:(1)要将综合治理与生态治理进行紧密结合。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为指导,将流域水环境和周边环境之间的管理进行合理的处置。(2)加强治理污染工程与恢复生态环境工程,对景观建设与治污工作进行统筹考虑。(3)在进行建设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尽量降低开发的冲击力。(4)治理流域水环境过程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因此需要在治理过程中适应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在保证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发展。

具体治理方案内容:(1)加强河道防洪工程的建设,尽快井河道中的杂物淤泥清除干净,并选择合适的地方拓宽河道,提高城市的泄洪能力。(2)进行截流工程的建设。将旱季产生的污水进行全部截流,从而实现对于污水的净化、储存、调蓄,增加污水利用率。(3)建设雨水调蓄湖,将现有的调蓄湖进行适当的扩充工作,能够使其成为河道的蓄洪区以及城市景观用水的调蓄湖,能够实现雨水的净化储存,使其成为海绵城市理念中最为重要的“海绵体”。(4)加强补水工程的建设。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将在汛期起到蓄滞洪水的作用,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在旱季为缺水地区提供有效的用水。(5)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建立生态水环境景观,恢复绿色植被和被破换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对流域水环境进行治理。

海绵城市理念在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首先,将海绵城市的理念作为指导,建设调蓄湖、扩宽河道等都符合上流蓄水下流泄洪的理念,有效的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其次,在上游地区建造自然湿地的做法,有效地储存和净化了雨水,并将其作为城市的景观和河道的补给用水,能够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建设截流工程的措施,能将污水与雨水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工作,从而降低了水环境的污染,提高了流域周围城市的水质水量。并且,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将居民的生活环境水平进行了提高。在恢复生态环境快速恢复的基础之上,提升了城市的防洪抗灾能力,做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之下,进行流域水环境的治理,能够解决我国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问题。有效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带动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城市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可以有效的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增加城市的开发价值的同时,也能促进流域周围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卫东.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浅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12):168-169.

[2]雷思聪,李君超.关于新形势下河道治理的几点思考[J].北京水务,2016(02):46-49.

[3]何造胜.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1):39-42.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海绵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种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气候变化和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抵御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2013年,在就城镇化建设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就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建设自然,加强对城市成天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创造合适生态空间。通过合理地运用雨洪原理,创新新形势下的城市给排水工作,让我们合理去利用水资源,把其转化成有利方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环境恶化,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发展绿色城市,营造环保人文的新环境。

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在全国城市当中,多数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了缺水的现状,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降水中,将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为径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为公共交通让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数水白白流失,极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缺水这一问题,即通过把水涵养起来转化为地下水供给人们利用,以减少缺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2016年是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年,连续几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许多城市成为“威尼斯小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排水、渗漏、储存、滞留”等处理降水的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降水不单单通过排水这单一手段来解决,通过综合手段来治理,极大地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于地面硬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资源对气候的净化和吸附,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和城市温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热岛效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析,创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成自然美丽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人民能够享受到海绵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海绵城市是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的标志

1.我们利用给排水的知识和原理,解决城市洪涝和缺水的重大难题。通常的雨水系统通常是及时、快速的处理城市表面径流,让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减少降水对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说,扩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径,将雨水排放出去,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忽略了对表面径流雨水的利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缺水问题。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困难,需要从周边县调水来解决,这就造成水资源的紧张,增加国家公共设施开支。这就需要我们给排水工程的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学的技术和知识,把城市降雨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根据不同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土壤性状,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对中小型降雨实现就地入渗和利用,对大型降雨实现就地滞留,在滞留后进行延期排放,错开城市排水设施使用的高峰期,缓解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这种模式在新加坡已经开始实现了。新加坡作为著名热带国家,降水量处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是它极少出现洪涝灾害。因为他们国家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城市排水系统共同调节的设施,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在遇到暴雨同时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雨水储集设施,来应对特大降水。积极建立地面下渗,让雨水能够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2.遵循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设计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风险能力。从20世纪开始,欧洲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同国家绿色基础设计建设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理念上看,都是加强绿地、湿地、公园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灾害和水质净化这一特性,大力实施城市储水渗透设施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海绵城市是我们给排水工程的一种创新,它的实现正是对于给排水的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如何进行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

四、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本科教学是本科生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本科教学思路,增加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影响力。科研工作是一个自我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偏差。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具备缜密思想,充分考虑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潜在困难,提前做好打算,在实施当中避免重新设计,减少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设计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将科研态度融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去统筹考虑实验设计的原理,保证实验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1.科教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实践在验证自己观点和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性。我们本科教学对于社会实践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只能在书本上面学习有关给排水的知识,通过自己假想来设计城市规划,这种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书本和实践是有一定误差的,需要学生充分考虑一些实际的情况,积极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2.科研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创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思路。本科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模式。由于大学上课人数增多,教室面积过大,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效率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创新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知识,通过视频和PPT向学生展示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问,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课程和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重要的城市革命,它需要给排水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目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城市排水的方法和策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尽快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是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部门、多人才来参与的革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统筹各个平台的工作,使其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一工作也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作者:仇付国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还能为城市解决降水分流的问题,此外,对城市预防洪涝灾害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市建设以及管理理念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城市绿地规划面临新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对城市绿地建设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势在必行。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性

“绿地”作为城市规划专门术语,在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指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其中包括公共绿地、生产和防护绿地两个类型。城市绿地是指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城市绿地规划能够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对人们生活环境的保护,还能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调试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建设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预防洪涝等自然灾害,净化空气污染。

2 城市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城市绿地规划认识不到位,形式化严重

城市绿地系统化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科学、规范地进行城市场地建设,不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能预防城市洪涝等自然灾害。然而就目前的城市绿地规划现状来看,过于重视审美要求,而忽略了城市绿地建设其他的作用。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一边是过于重视审美要求的绿地规划,一边是大规模的滥砍滥伐,造成绿地中遮阴树木明显减少,此外,在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和图案时,整形修剪的花灌木、草坪以及创意平平的雕塑占据大量的空间,造成绿地空间的浪费。更有甚者,在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时,一味地应付对待,采用喷漆、挂假花等方式达到目的。这种种行为导致城市绿地规划形式化严重,没有积极发挥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意义,归根结底,是人们对于城市绿地建设理念的误读和认识不全。

2.2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缺乏长远发展的理念

现阶段的城市绿地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张旗鼓地喊口号“用三到五年时间创造生态化园林城市”,然而,城市绿地建设是一个长久性的工程,一味地追求眼前的效益,既不能让城市绿地建设科学发展,又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些城市出现了很多从农村引进或者购买树木进城的现象,也就有了所谓的“大树进城”现象,可以将城市区域内的绿地建设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可是因为缺乏长期性的规划,导致“大树进城”现象只能解一时之需,而不能长远发展。

2.3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专业的技术手段是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做指导,则绿地系统规划就像一盘散沙,导致在绿地系统整体规划上,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例如已经规划的地域出现再规划或者丝毫不考虑当地的地域特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只是一味地想当前,按照自身的想法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我国目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看,依然处于主管和概括描述的阶段,例如在物种的选择和搭配,生态过程等方面,需要大量科研分析和相应技术的运用,现在绿化工作中主观决断比较多,量化分析比较少,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和技术运用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内也有一些相关学者对城市生态和绿地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由于中间结合环节的原因,并未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得到充分应用,建设生态化城市不仅只是一个口号,更需要科学的决策以及理论和技术支持。尤其在我国目前城市用地紧张,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谨慎、科学的决策和实施,通过系统性的绿地分局、合理的种类配置,用有限的投入取得更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化措施

3.1 转变绿地系统规划理念

城市绿地建设对城市雨水有渗透、滞留和净化的作用,是城市绿地部分生态功能的体现。传统绿地系统规划虽然也强调绿地生态功能以及效益,重视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而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以原有的规划为基础,不断深入微观层面的绿地空间建设雨水循环的作用,促使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更加全面地考虑当地环境因素、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特征,保障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质与量。此外,还需确定具有海绵效应的绿地比重以及城市绿地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进而促使城市绿地与自然河道、树木园林以及其他具有海绵效应的用地空间尽可能实现具有联系的循环系统,从而进一步强化绿地建设技术对规划目标是现代的保障。

3.2 强化绿地功能和增加绿地类型

不同的绿地类型其所构成的形态不同,因此也导致后期绿地的功能有所不同,而由于不同区域之间雨水量数以及城市水质有所不同,导致对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绿地建设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原有的城市绿地规划对城市中的降雨量能达到一定的储存,但是当降雨量变大的时候,雨水就会排出城市,这对久旱缺雨的城市无疑是种浪费。相反,连绵不断一直降雨的城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则会考虑城市绿地的排水以及渗透功能,由此可见,原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地类型中只有如湿地、下沉式绿地等具有明显的存储、调节作用。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雨水存储预计排出功能进行研究,并建设一些新的绿地类型。

3.3 不断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技术

城市绿地建设离不开相应的技术做指导,专业的绿地建设技术不但会大大提升绿地建设的工作效率,还会大幅度地提高了绿地建设的质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技术力量。在海绵城市背景下,新的城市绿地建设技术要在绿地系统整体规划下,着重考虑不同植物群落、不同绿地类型、不同规划目的绿地的建设技术的差异。通过在实践中对城市海绵效应的不断认识和全面了解,对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建设中各方面因素进行完善,直至成熟,进而促进城市绿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建设做好保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发展日趋成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对城市建设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海绵城市的概念不断深化,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城市绿地建设在城市中的作用,城市绿地建设不止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而是上升到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层次,例如对城市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预防等,要不断对城市绿地建设进行完善,从而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路.从绿地系统视角浅议海绵城市系统规划――以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5):59-60.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施工;技术要点

1人行道施工前期工作

1.1科学选择原材料

好的原材料是道路建设的基础,不管运用多好的施工技术,如果原材料不合格就会导致整个施工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人行道路原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要满足工程质量需求,其次原材料的透水性与排水性能上需具备较高标准。以往的人行道的原材料选择多为柏油或者比水泥较软的材料,在其透水性和排水性能上不能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所以,人行道铺设层次应为:第一层选择的是透水性能较强的碎石块;第二层进行铺设渗水土层,目的在于进行水中杂质的过滤;第三层选择使用20cm多的透水混凝土保障人行道路面的稳定性;第四层选择级配碎石;第五层是防渗土布工,以保障储水性能。

1.2挑选合适的施工队伍

优秀的施工队伍决定这整个工程的质量状况,选择技术娴熟的施工人员、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和选用高度负责的施工负责人等要素决定着一支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海绵城市建设对施工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每个环节的施工都需要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密切配合,施工负责人的严格把关,才能确保施工稳步推进,工程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1.3图纸的研究工作

工程图纸的研究是施工初期最重要的事情,在施工之前应该讲图纸进行仔细的研究,将图纸上的每一个部分都研究透彻,不明了的地方要及时的提出来,然后将问题逐一解决掉,保障施工的过程中不出现差错,同时保障施工进度和施工的成本控制,因此施工前的图纸研究工作是尤为重要的。

1.4道路人行道透水性设计

首先人行道作为荷载较低的道路,在其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道板,在其基层稳固上加入透水性较好的混凝土进行铺砌,垫层可以考虑采用碎石。在不影响路基工作的同时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架设生态隔离层,并在人行道范围内加设30厘米左右的碎石沟渠,碎石沟的深度可以根据路基的工作区深度来界定,通过在人行道与路基底层的碎石渗水层能够保障雨水很好的渗流。

2施工方案

2.1人行道路床回填

2.1.1混合料的拌和

由于混合料的拌和一般都是场外集中作业,因此在拌和的过程中要控制好石灰的含量,因为石灰含量的多少对路基层的质量和路基强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路基要采用百分之六的灰土进行处理,还要对水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在白天施工时含水量要高于一般含水量的一到两个百分点,保障能够及时的补充由于运输等原因所造成的水分流失。

2.1.2摊铺

摊铺工作开展之前首先要保障人行道上层湿润,可以通过对地基进行洒水等方法。在需要机械施工作业的时候,在施工同时要配合人工的整修。为了保障人行道的设计按照设计图纸的安排,对于松铺的厚度等问题要做到实时监控。

2.1.3碾压与找平

当摊铺长度超过一定面积,且混合料的含水量达到正常值的时候,应当即刻对结构层进行全面的碾压。使用压路机在保持匀速的状态下对路面进行静压,然后振动压路机先进行匀速弱震结束后进行强震碾压,最后以光轮压路机的静压收尾。

2.2人车隔离带施工

由于隔离带靠近车行道,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车行道结构层不做改动,并进行虚填到立沿位置。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在挖掘机无法作业的情况时候可以采用先使用油锤破然后进行挖掘机工程作业。

2.3两侧人行道结构层施工

人行道两侧结构施工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道路的中心线控制桩,通过经纬仪来放出道路的边线,路缘石的内侧与道路边线一致,在曲线部分首先要根据图纸设计进行放样,以路缘石接缝处作为切点,从而保证线型圆顺,其次是进行路缘石的安装,一般采用的双线控制的手段,进行路缘石的安装,上内口线平直度与高程进行控制。根据线型的变化点改变立沿杆安装的位置,通常在路口分段进行安装,以避免对路缘石的整体切割,根据施工图纸的设计进行严格的安装控制,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问题,保证工程的质量。

3路面透水砖的选择及铺装施工

3.1路面透水砖的选择

路面透水砖的选择:路面铺设透水砖务必选用透水强、又透水性铺装系统的透水砖(或渗水砖)铺满。在满足人行道路使用与透水需求的原则上也为了能够与降低工程的成本,透水砖应选择300*300mm范围的产品,过小规格的产品会造成整体铺装的美观程度降低,对于透水砖的厚度应在50-60mm,透水率在5-10mm/s,这样就能保证,人行道在中到小雨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即下即干的效果。路面透水砖选择指标:选购铺设公共道路的透水砖对砖本身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选购透水砖的时候,可以从侧面观察砖面是否平整,是否出现粗细不均的针孔;同时,可敲击透水砖倾听声音是否清脆,声音越脆,表示透水砖的质地密度高,硬度较佳。必要情况,对透水砖进行专业建材强度及透水性进行测试,确保工程质量,延长道路整体使用年限。

3.2路面透水砖的铺装施工

(1)首先根据人行道设计图纸进行定位和高程标定,然后对基层表面进行复查,对不满足施工要求的地方进行整改;(2)根据标高以及中、边的挂线,以挂线作为铺砌的依据;(3)在进行人行道砖的铺砌之前,要先铺一层水泥砂浆进行调平,然后在进行透水砖的铺砌;(4)试拼和试排:在铺设前应当对每一块透水砖,按照方位和角度进行试拼。试拼后按照两个方向编号进行排列,然后按照编号排放。在正式的铺装前还要进行一次试排;(5)在砂浆的铺筑前期应当先按照水平线定出砂浆的虚铺厚度,并拉好十字线,在铺好之后通过刮大杠、拍实、并用抹子将其找平,砂浆的厚度应适当的高出水平线。

4注意事项

在人行道工程结束之后,我们要对人行道进行养护,养护期间3至5天内不得踩踏、10至15天内不得重车碾压;在施工及养护期间设置警示牌或横幅,告知行人们市政道路施工请绕行;人行道连片进行混凝土铺设安排在一天之内,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灌毕、捣实的过程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人行道的路缘石和路砖的铺设过程中,要注意施工的质量,保障雨水能够排出,还要保障路面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满足行人正常的使用。路砖的位置要稍高于路侧石,便于雨水能够尽快的排出,不会积水影响正常使用。

5结语

海绵城市中市政人行道施工水平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起着标志性作用,通过对海绵城市市政人行道施工把握来对其他项目施工起到启示与引导的作用,为海绵城市其他市政工程建设引入崭新的概念与新兴的技术,同时严格严谨的施工工艺也会在同行业中产生积极的带头作用,从而促进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杨梅 单位:商洛市市政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邹凌,刘小平.浅析某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中华民居,2011(11).

[2]刘良青.浅谈市政道路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J].上海公路,2011(3).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南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数据管理

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多种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被称之为城市的“血管”、“神经”和“生命线”。近年来,南宁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地下管线的种类、数量也不断增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明显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地下管线的任意开挖与埋设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挖断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管线的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引起社会对政府的不满,甚至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由于地下管线的条块化管理,不同管线的产权属于不同的权属单位,造成数据格式不一、坐标系统不一,难以实现交换共享,给查阅检索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基于此,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管理,实现地下管线数据信息的动态更新、维护管理及共享使用,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1南宁市管线数据管理的基本情况

1.1地下管线数据管理现状

我市目前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有排水、供电、给水、管道燃气、通讯等近20家,隶属关系十分复杂。2006年以前地下管线基本上由各产权单位自行建设和管理(排水除外),2006

年后未实施市政管廊建设路段的地下管线仍由各产权单位自行维护管理,进入市政管廊的管线由管廊公司负责维护管理,其它管线由各产权单位负责维护。由于地下管线的多头管理,导致管线信息分散管理现象严重,管线数据缺乏统一管理机制,既不规范,也不健全。个别部门的管线仍然采取纸质介质存储,管线数据易损坏丢失、残缺不全。

1.2历年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系统建立情况

2001年8月,南宁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南宁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共涉及105条主要街道,普查各类管线总长度约1489KM,52000条点类记录和58000条线类记录。在开展管线普查的同时,首次建立了南宁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于建设初期资金有限,大部分功能未能实现,仅能满足简面查询、断面查询等功能,难以实现日常规划审批、咨询业务越来越精细的要求,更加难以实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随着南宁市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地下管线数量激增,针对此情况,在2006年再一次组织了地下管线普查,普查范围包括市区新建或修建主要道路50条,各类管线总长度约1440.8KM。管线信息数据库以及辅助审批系统在2001年基础进行了简单升级。2010年4月,南宁市规划局在部门预算中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地下管线普查,完成了东盟凤岭片区、市中心片区、高新片区及江南片区2006年尚未完成道路100条,普查管线长度1945km,以补充、完善南宁市地下管线数据库,并建设了南宁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现集成于市规划局办公系统使用。由于缺乏长效动态管理与维护机制,管线数据管理滞后于管线建设,2015年再次组织开展了地下管线普查及排水防设施调查工作,普查范围包括南宁市主干道、次干道以及支线市政道路(8米以上市政道路)的地下综合管线,共完成765平方公里的外业物探普查,普查管线总长度约18573.772公里。与此同时,建立了南宁市地下管线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可以全市地下管线数据的高度集中与资源共享,目前根据项目需求,已向多家单位提供相应的管线普查数据,如南宁市海绵办申请竹排江流域雨污水管线进行《竹排江流域水质改善技术路线研究》课题、《竹排江流域海绵化改造工程设计》的编制工作;在平台应用方面,已成功将该平台应用到市城管局的易涝点水位预警监控中,实时反馈水位变化的情况。

2南宁地下管线数据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历年的管线普查及建库,南宁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为地下管线信息的查询、共享、动态维护奠定了一定的“硬件”基础。纵观地下管线数据管理工作,尚存在以下问题:

2.1认识不足,思想上重视程度不足

在近年南宁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只重视地上建设,轻视对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报建及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城市新建道路施工中的配套管线施工无人监管,是否按图以及按期施工、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均无法确认。管线权属单位对“管线产权”认识严重不足,忽视管线报建,各单位多从本位出发,各自为政,使建设和管理缺乏系统性、统一性。

2.2法律法规部完善,管理缺乏依据

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工作,并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27号)、《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的通知》(建城〔2014〕17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开展城市市政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指导意见》(桂建城〔2014〕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桂建城〔2014〕47号),国内其他城市已制定出台了管线信息管理相关的地方法规,南宁市关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地方法规、规章还未建立。

2.3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跟踪测量机制仍待完善

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结束后,地下管线建设工程的数据获取主要通过管线覆土前跟踪测量的方式获取,以实现最大程度地确保地下管线数据的准确性。目前,大部分管线权属单位在管线建设过程中还不够重视此项工作,往往按自身建设程序惯例或因工期紧张及费用安排等原因,未能按要求统一委托具备相关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线覆土前跟踪测量。城市地下管线工程作为隐蔽工程,一旦覆土,只能通过成本更高的管线普查来获取资料,且精确性也无法保证。

2.4系统标准不统一,共享制度缺乏

目前,各个管线权属单位建立的系统是围绕着本单位工作需要建设的,存在着平台不一致,数据格式不一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同时因管线数据共享互惠制度缺乏,虽不同权属单位存在着数据共享的需求,但由于缺乏交流、协调和配合,导致共享互惠模式未能建立。因此,各权属单位在数据获取的经费投入上出现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3国内其他城市管线信息管理方面成功经验

2005年,建设部出台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该《办法》,国内先进城市也相应制定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2005年2月,北京率先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昆明、南京、深圳、杭州、哈尔滨、东莞等城市相继制定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或条例,从管线的规划编制、审批、建设、维护、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强调了地下管线要进行跟踪竣工测量与规划核查,地下管线信息要实行统一管理等。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下管线数据海量增长,为了有效管理及充分利用数据,各地纷纷建立了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在政府与管线权属单位的职责与义务和管线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动态更新、查询利用、共享和服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天津市率先于2011年12月1日施行《天津市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办法》,明确了地下空间信息的日常管理机构,机构负责天津市地下空间信息(包括地下管线)的收集、整理、利用、更新、维护和日常管理等具体工作,确保为天津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地下空间信息服务。

4加强南宁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出台地方性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实际,尽快建立南宁市地方性法规,提高执行力,增强控制力。通过立法协调各部门工作,使地下管线工程管理及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真正纳入法制轨道,以保证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做好宣传,达成共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使全社会都重视和支持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地下管线产权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政府发文、开会动员、媒体宣传等方式,在城市各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中逐步统一思想,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4.3落实相关的管线查询规定,完善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跟踪测量机制

要求建设单位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施工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施工前,应按规定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了解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现状信息,防止开挖时地下管线挖断、爆裂等各种安全事的发生。同时,相关管线权属单位在管线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安排工期及相关管线跟测经费,统一委托具备相关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线覆土前跟踪测量,以实现最大程度地确保地下管线数据的准确性。

4.4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数据共建共享机制

各单位应加强互相交流,了解不同权属单位存在的管线数据需求,建立相关的管线数据共享制度,促进管线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避免数据获取经费上的重复投入。对于建设单位由于施工造成的地下管线变化,应及时向管线管理单位进行汇报,委托测量单位对变化管线进行测量,将变化数据交付管线管理单位,同时更新到各自的信息系统上,做到一有变化,马上更新。

参考文献

[1]孙鹏;徐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9(06):9-11.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这是一位游客所描述的莫斯科以及与这座城市伴生的城市森林。

曾几何时,广场、草坪、大树是我国城市绿化、美化的“三大件”,其中的诸多不科学之处一直为人所诟病。如今,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开始转变观念,日益重视发展城市森林。以北京为例,计划在未来5年内建造100万亩城市森林,以改善京城生态环境质量。该工程耗资逾500亿元人民币。如果规划物种合适,再加上有力的保障措施,北京将形成一个以城市森林为主、融城市于森林之中的国际生态大都市。

城市和森林合着长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有人提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

这一提法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资源调查中,首次使用“城市森林”(Urban forest)这一名词。由于城市森林是将城市和森林这两个看起来相矛盾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生态类型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森林类型;因此,对城市森林的提法,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那么,什么是城市森林?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以乔木为主体,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覆盖度,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的各种生物综合体。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森林的自然属性来管理的,即物种选择、森林经营尽量本土化和自然化,物种组成丰富,郁闭度要足够大。

城市森林与以往我们所知道的普通城市绿化造林相比,主要区别在下面五个方面,即除了造林期间需要人工呵护之外,待城市森林成熟后,一要有足够多样化的本地物种,二是不要人工浇水,三是不要人工施肥,四是不用喷洒农药,五是森林可以通过有性繁殖,通过实生苗进行自我更新。

国外城市森林什么样

城市森林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使然。在充分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分强调建设和保护城市森林的重要性。

在对英、美、法、德、日等国考察时,笔者目睹过大量的城市森林。在那里,枯死的树木并未被人为清理掉,而是留在原处,形成生态循环。莫斯科、温哥华、多伦多、华盛顿、波特兰等城市,从郊区到市区,整个城市掩映在森林中,绿色成为城市的基本色调。市区内既有大面积的森林公园,又有宽阔的沿街绿化带把城镇内各类公共绿地连接起来,在整体上构成一个森林环境。森林与城市的关系,并非在城市中分布有森林,而是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森林的休闲游憩、改善环境等服务功能,为体现近自然林的理念,他们非常注重乡土树种的使用,尽量保护原生森林植被,以突出本地特色的森林景观。在温哥华,即使被飓风毁坏的林地,人们也尽可能保留自然风貌,任其自我恢复。莫斯科最常见的绿化树种是椴树、白桦等乡土树种;即使是林下的灌木、草本植物,也都是乡土物种。

除了重视保留重要的森林、湿地资源,建设足够宽度的自然生物廊道外,欧美许多国家甚至通过人为架桥,建设自然林带,把被道路分割的林地连接起来,为动植物迁移提供走廊。

除了在城市周边保留着成片的自然林外,国外城市的中心区也有成片的大型森林。

其实,欧美大都市能形成今天的城市森林,不能说完全是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大程度上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尽管不少欧洲国家原本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厚,但在工业化进程中森林被砍伐殆尽,加之战争的破坏,到19世纪中叶,很多城市的森林覆盖率降到了8%左右。此后,人们才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森林恢复工程。譬如莫斯科,近代以来,随着城镇的发展,人们一度为了抵御气候的寒冷,肆意砍伐树木,生火取暖,把林木环绕的城市变成了一座“沙漠城市”。十月革命胜利后,人们开始用自然观念看待城市绿化,在所有空地上都种上了树木花草,其中主要是白桦树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即使在饥寒交迫的1918年,列宁仍下令严禁滥砍乱伐。在那之后不到百年时间,莫斯科用市内11片自然林、8条专属城市绿化带、98座公园以及700多座街心花园,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在造林过程中,不少欧美城市也犯过错误、走过弯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过度追求整齐划一和人工化。

当年,德国栽种了面积庞大的人工针叶林,虽然一开始没什么问题,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生态危机。因为树种单一,栽植过密,后期又缺乏有效管理,森林里病虫害泛滥,树木根本长不起来,林子里连只鸟都看不见。

吸取教训的德国由此开始探索森林的“近自然经营”,通过间伐针叶树、补植阔叶树等措施,丰富树种,不再追求整齐划一,尽量使人工林变得像自然林。这样一来,借助自然力,森林生态系统慢慢稳定,最终实现了自我发育、自我更新。

纽约闹市区的森林公园在建造之初也发生过类似情况。在经历了诸多生态问题之后才走上了近自然的道路。

除了要营造近自然林,欧美一些大城市在城市森林的规划布局上也颇费心思。在柏林,坐轻轨或地铁从市中心出发,只要几分钟就能到达周边的森林。城市森林大多具有游憩功能。

在发达国家,人们对城市森林的管理也近乎自然,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靠近路边的林带进行低强度的修剪和管护,把落叶扫进林地,尽可能地使树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捕捉PM2.5有奇效

除了美化环境外,城市森林还有非常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

据美国林业协会评估,城市森林仅通过遮荫、吸水蒸汽及调节空气、降低空调耗能一项,每年就为美国节约20亿美元。因为森林能调节气温,为建筑物遮挡夏日骄阳,阻挡冬天的寒风,从而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最终减少了电厂的排污量。

对于我国许多城市来说,城市森林对包括PM2.5在内的颗粒物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第一,城市森林可以改变低空气流,具有防止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后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最多可减弱风速50%。风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风速变化不大;过林之后,大约要经过500~1000米才能恢复过林前的速度。人类便利用了森林的这一功能,减小风沙,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危害。

第二,干湿沉降将空气中的颗粒物融入森林枯落层。森林地表枯枝落叶腐烂后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质层,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吸尘、吸污功能。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雨水所拦截的PM2.5等颗粒物首先会进入枯落层,最终变成森林土壤的一部分。据计算,林冠能阻载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的雨水会成为地下水。森林根系能紧紧固定土壤,使林下土壤免受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避免了二次扬尘。

第三,森林对微细颗粒具有去除和过滤作用。这是城市森林防治PM2.5的主要途径。工业与城市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它们通过森林时,树木叶片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黏性油脂、汁浆等能拦截住大量微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8.14克,松林为9.86克/平方米,榆树林为3.39克/平方米。平均来看,北方一公顷森林一年可以滞尘约32吨。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

第四,空气负氧离子可捕捉PM2.5。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当室内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时,空气中的飘尘量会减少98%以上。负氧离子具备主动出击捕捉PM2.5的能力,健康的成熟森林就是负氧离子的主要制造者。

然而,利用城市森林毕竟是被动的做法,那些更小的空气颗粒物进入植物气孔内,会引起气孔阻塞,使得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无法正常进行。笔者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小于10微米的细颗粒物进入了植物气孔腔,而在清洁区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可见,对于PM2.5的防控,不能单纯依靠种树来解决,还要从减排的源头做起。

城市造林贵在自然

要建成理想的城市森林,绝不是将树木种下去就一劳永逸了,还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在树种选择上,除了多考虑本地树种外,还要考虑立地类型。在北方,对于土层瘠薄、土质较差的地段,宜考虑白榆、臭椿、构树、刺槐、桑树等树种;在土层厚、土壤水分较好的地段,可种植油松、侧柏等针叶树,以及栾树、国槐、白蜡、五角枫等树种。如果不考虑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一刀切”地造林,森林成活质量差,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在造林过程中,物种搭配非常重要,自然选择的物种搭配最合理,因为不用担心外来种和树种单一,待自然植被恢复和群落形成后,一些中小型哺乳动物和各种鸟类也能够定居下来,并保持生态的自然平衡。事实上,城市本身就是侵犯了自然空间而建立起来的,如北京处在燕山的山前平原地带,在周口店“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北京的山地以及平原地带是被自然植被覆盖着的森林,现在建设城市森林就是要将那些本地植物请回来,逐步恢复自然森林生态系统。

在北京,据笔者观察,只要人类给植物留一定的地盘,旱柳、白榆、臭椿、构树、桑树、朴树等本地乔木完全能够不请自到。

除了大量运用本地种,考虑天然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外,在栽植时要尽量选择自然种植方式,不需要搞什么人工成行成排种植模式。其实,我们在自然界中很少看到成排生长的树木,它们大多是自然分布的,这是由树木繁殖(风、鸟、松鼠等传播)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管护方面,要促使城市森林落叶归根,促进元素循环,逐步摆脱人为施肥、浇水、打药等对农作物的呵护办法,尽量依靠生态平衡,依靠种子繁殖实现森林的自然更新。少了人为的干预,城市森林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转,动物、植物、微生物相生相克,最终也会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充满生机,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如果建设合理,城市森林大约需要5年便可初见规模,10年可以郁闭成林,50年可以自我维持,100年以后在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就能够形成,从而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城市中的重要成员。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穿过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走进真正的森林,或许只是一种被动选择。其实,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让森林走进大都市。

相关链接

国外大都市城市森林概览

莫斯科 “绿楔”连接城市和郊区 被誉为“森林中的首都”的莫斯科,城区规模与北京中心城区相当。莫斯科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40%以上。城市保护带宽度为20~40千米,其间拥有近30个郊野森林公园,以“绿楔”形式伸向城区,与市区的公园、花园和林荫道等连接。

纽约 让森林成为饮水净化器 用森林涵养水源,是纽约城市森林的特色。纽约城区有11574公顷绿地,占城区土地的15%。纽约最繁华的地段曼哈顿,有两处大型自然环境,两者加起来相当于6个北京故宫的面积。纽约市区的是莽莽林海。为实现用森林涵养水源的目的,纽约市制定了土地购买计划,允许纽约市环境保护部门购买近郊两大河流流域的林地,以更好地保护水源。目前,纽约城区大约有900万人口的饮用水主要来自森林天然净化水。

巴黎 让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灵魂 巴黎的城市规划理念是“让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灵魂”,市政府绿色空间管理处负责这项工作。从1976年开始,巴黎在距离市中心区10~30千米范围内,启动了环城绿化带建设工程,最终形成了凡尔赛森林、枫丹白露森林等森林胜地。大巴黎地区的森林面积是2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4%。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字:市政路桥;施工技术;技术要点;措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市政路桥工程中桥梁和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高低,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和政府形象,同时还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出行,与城市具名日常生活质量水平息息相关。市政道路工程好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繁荣景象和提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加强施工技术质量的监督控制,确保工程具有较高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控制水平,对于每个市政路桥施工企业而言,非常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意义。

一、市政路桥工程施工技术特点及技术控制重要性分析

市政路桥工程是城市的主要基础设施,也是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工程,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保障市政路桥工程具有较高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控制水平的关键,也是预防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通病的关键技术措施。在施工现场中科学合理的实施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施工现场质量通病的发生,确保市政路桥工程高效优质的建设发生,提高市政路桥施工企业项目运营管理经济效益。另外,科学合理的实施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还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综合质量水平。延长工程综合使用寿命,同时为降低后期运行维护费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优质的市政路桥工程,还可以保障公路桥梁的行车安全、减少"桥头跳车"等不利问题发生,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加强

市政路桥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已经成为新市场环境中市政路桥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

二、市政桥梁下部结构施工特点及技术控制要点

1、深基坑钢筋、模板施工

施工前应对钢筋位置和高度精确测量,若需预埋钢筋则应设置专业人员监督和指导,并应搭设脚手架和钢筋定位架以确保预埋筋的高度和位置的准确性;钢筋施工完毕后应按照要求设置垫块,垫块一般为塑料或水泥砂浆垫块以保证保护层厚度;骨架施工完毕后应测量其尺寸以保证其和模板间距符合要求。路桥模板多采用定型钢模,模板支设前应先除锈并涂刷脱模剂,并应采用水平尺和砂浆来平衡支撑部位顶面的模板底座以保证模板高度和桥涵根部不出现烂根现象,并可通过在模板和螺栓接口部位填塞海绵条以提高单项结构强度并避免出现跑模和漏浆;拼模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以保证上下顺序和子母口位置,模板支护完毕后应

将台身和基础接茬面杂物清除,钢模螺栓旋紧时应采用正反交错模式,并用脚手架紧固

2、 横系梁、承台施工

横系梁主要是调节墩柱连接时所产生的偏差,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桩体的横向整体性,承台则是连接桩群,并可选用大直径桩代替群桩以保证其整体性并可降低造价,在承台施工前应先进行无损检测,并将桩顶预留部分和薄弱混凝土层凿除至密实混凝土层,应保证砂浆垫层平整且标高符合要求,垫层尺寸应保证能够承担承台和系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涂刷脱模剂,并防止污染施工缝;墩柱施工前应确保柱中心放样准确,模板支护前应将接触面杂质清除,并涂刷脱模剂,保证模板拼接密实并施作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墩柱混凝土施工一般采用串筒下料,浇筑完毕后应进行拉毛处理。

3、 台背回填

市政公路地基、路基及路面的压缩可导致桥梁两端路堤沉降,路基路面的恒载和车辆荷载导致地基的压缩变形,填料的压缩、固结等可导致路面结构层被压缩,因而要求搭板上和桥面上应具有相同的面层结构和厚度方可有效避免沉降差的生成,或选用半钢性填筑材料以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并提高压实度,在台背填方时应自地基开始对整个台背回填,若条件允许则可用水泥、石灰等进行稳定处理。

4、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优劣将直接影响路桥交接部位施工质量。应确保回填料质量或选用桩基以有效抵挡侧向流动所产生的破坏位移。

三、桥梁梁体施工特点及技术控制

1、 盖梁施工技术

横穿法施工盖梁是预先在墩柱内埋设预留孔,并在孔内穿入钢筋或型钢来承受整个支架、模板及盖梁重量;或采用预埋法,即在墩柱中预埋钢板,待混凝土模板拆除后在预埋钢板上焊接钢支撑来承担支架、模板及盖梁重量;支架法则是用钢管或万能杆件组装成的支架来承担盖梁重量;抱箍法则是用两个半圆形钢板安装在墩柱适当部位,钢板用螺栓连接在一起以保证其与墩身紧贴。

2、预制箱梁施工

预制箱梁施工一般采用固定底模并与梁台坐相对应,在拼装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底模台座以控制底模反拱度和轴线偏差,内模则应结合梁体长度进行分段设计和制造并在台座上拼装施工,应保证内顶板固定为一个整体,待拼装完成后用混凝土将内顶模上升至设计标高,施工中所用钢筋尺寸及形状必须满足需要以满足该部位钢筋密度大、弯曲多的特点,并在钢筋绑扎前应对模板涂刷脱模剂。

3、预应力混凝土

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张拉预应力筋时主要控制张拉合力作用于构件核心截面,以免因构件截面过大而出现过大的边缘拉力或偏心受压力影响结构安全,为实现该目标而多采用对称张拉的方式以免出现偏心力过大的现象。

4、混凝土搭板和顶层施工

混凝土多采用立模施工,并应保证混凝土表面坡度和平整度满足要求,由于接近桥头的搭板混凝土顶面距基层顶面以及基层厚度常较小,因而施工中若压路机直接碾压则会将其压碎,因而施工中在搭板混凝土顶面距基层顶面距离不足10cm 部位,在进行下层混凝土铺筑时应将已施工的基层进行凿毛处理,后用沥青混凝土填筑找平,以此保证台背回填具备较高强度。

四、路桥过渡段施工

1、合理设置

为避免沉降的出现则应在不同强度交接部位合理设置缓和过渡段以降低沉陷生成的几率。当前过渡段施工多采用搭接板、平台填筑等技术,其均通过对路桥各段间的接合施工避免出现平台错位和沉降现象,主要控制措施包括以重力荷载为基础进行反向破的安置,通过借助各合成材料对基础进行加固以减缓沉降,以及利用各种排水方案排空填料内水体,并最小化因降雨、洪水等对路桥带来的破坏。其中搭板操作主要控制台板间固定情况,并采用同数值方向的移动相协调的操作技术,在填筑平台时则应结合实际需求和环境因素选用合适的合成材料及压实度,该部位压实多采用较小的施工机械进行,控制每层最终厚度在10cm 左右。

2、填料控制

过渡段填料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路桥表面平整度及内部结构塌陷情况,继而影响车辆行

驶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因而应结合当地土体选择合适填料,若填料孔隙率较大则难以控制其压实度,因而采用该填料则会在路面投入运营后在路面恒载及车辆荷载作用下宜导致地基压缩形变,因而应对预选土体进行各项技术指标检测以保证填筑后压实度等指标处于最佳范围。

参考文献

[1] 邸广通.浅析我国路桥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6)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公共艺术”从字面上看,由“公共”和“艺术”两词构成。“公共”在先,具有公众、公共和公开的含义,它包含艺术的价值影响和改变公众的价值,它以艺术的方式为媒介构建人与环境的新关系。“艺术”在后,具有技术、巧妙和美术等意义,公共艺术中所说的“艺术”一般与视觉相关,主要是通过客观物象二维或三维的主观再现,在人们的视觉中留下印象。因此,公共艺术代表了一种具有大众的、公众审美的视觉艺术形式。公共艺术除了其具有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

二、当代中国的公共艺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就我国总体的城市化水平而言,目前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不足40%,这与发达国家的70%城市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上升潜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以“大跨越”的态式向前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公共艺术”,它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取向。如果说工业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经济的话,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就可以说是“文化”。

当今中国的公共艺术文化呈现出由传统的单一性向现代的多元化方式转变。单一性体现在传统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单一。“公共艺术”概念最初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美化环境”和“填充环境”是大众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公共艺术并没有进入国际文化视野和在学术层面上进行广泛研究。随着新信息传播媒介、多媒体艺术、移动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公共艺术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相对于传统以静态为主的公共艺术方式正朝多元化方式演变,当代公共艺术改变了现代城市的文化格局。

三、当代动漫衍生产业的特征

动漫衍生产业具有“公共性”的文化特征。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动漫衍生产业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成为了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必需品。动画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这一百多年来,动画不断丰富自己的形式,图像、符号、雕塑、手绘、木偶和剪纸都可以把它当作创作元素来运用。时至今日,动画不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更成为了我们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当我们睁开双眼,都会不经意地找到和动漫衍生产业相关的信息,动漫衍生产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主要包括与动漫相关的游戏、服装、玩具、装饰品、主题公园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具有“公共性”的动漫衍生产业促进了现代城市文化的繁荣。动漫衍生产业对于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提高城市文化形象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动漫衍生产业具有“艺术性”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追求也随之提高,作为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当代动漫衍生产业的蓬勃发展激活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的将动漫艺术与地域特色进行多元融合,成为推动多元性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因子。

动漫衍生产业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在一些发达国家,创意文化产业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支柱性核心产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分支的动漫衍生产业带来的连带经济效益是明晰可见的。它能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形式增加城市财富,带来较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动画融入我们生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动画产业繁荣的背后有着庞大的动漫衍生产品市场。事实上在动画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动漫衍生产业链条,而动画衍生产业所带来的利润也很惊人。资料显示,在动画大国日本,动漫产业的营业额已达到230万亿日元。在日本的GDP构成当中,动画已经超过了10个多点,成为了日本的第三大支柱性产业。在全球的动漫产业中,每年数字动画产业的产值已达2228亿美元,而动漫衍生产业及动漫周边产品甚至高达5000亿美元以上。

具有公共艺术特征的动漫衍生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大众人群的文化需求。依靠公共动漫衍生艺术可以使城市成为更加多元、立体、个性化、一体化的综合构成体。

四、当代动漫衍生产业的开发模式探索

1、当代动漫衍生产业开发要树立品牌观念

动漫衍生品的价值由其本身的公共“使用价值”和动漫形象的“品牌价值”共同构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知名的动漫品牌形象让它的爱好者注意到其代言商品的公共“使用价值”,使一部分动漫爱好者转化为商品的消费者。另外,由于商品的公共“使用价值”频率较高,会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商品上的卡通形象,进一步提升动漫形象“品牌价值”的知名度,为动漫品牌带来更多的新消费者。美国是当今世界动画衍生产业品牌观念意识较强的国家之一,有很多人们熟知的动漫明星,如变形金刚、海绵宝宝、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漫人物。作为现代动画最早的发源地,其动画产业已成为其国内的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美国的动画产业是漫画、动画、游戏三位一体的,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兼容。首先是制作漫画,随着漫画的畅销和人们对漫画角色的认知,随后被拍成动画片,随着动画片的热播,还有活灵活现的动画角色在人们心中印象的不断加深,这一系列角色又会制作成游戏软件和大量的动漫衍生产品,如此一来,这些动漫明星的品牌形象就建立起来了,再经过不断的循环往复,使美国的动漫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不断拓宽,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和庞大的产业链。

2、当代动漫衍生产业开发要从“制造”转向“创造”

动漫衍生产业已经在世界的创意文化产业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动漫衍生品的商业开发模式已非常成熟。而现今的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衍生品输出国和加工国。很多耳熟能详的国外手办、玩具、游戏、漫画和衍生产品,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国进行加工的。一些国家甚至将工厂搬到了中国,国内的漫画、音像、游戏和周边产品市场都已被国外厂家捷足先登,仅凭借动漫衍生品就能在中国拿走几十亿美元的利润。美国孩之宝公司仅凭借《变形金刚》周边玩具一举在中国获得了50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中国的动漫衍生品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高速发展态势,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了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一系列扶持动画产业的相关政策,各地动画产业发展计划更是制定的如火如荼, 我国的动漫衍生产业的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中国若想真正的发展动漫衍生产业经济,就要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3、当代动漫衍生品开发要根植本土文化

塑造本土文化的动画形象已经不仅仅是动画产业问题,而是上升为一种文化战略意义。曾经一度辉煌的中国动画没能跟上世界动画发展的步伐,中国没有创造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动画形象,而国外动画舶来品确占领着中国市场。据相关统计,中国针对日、美的动漫消费为80%,针对欧洲、港台的动漫消费为10%,而针对本土的动漫消费不足10%。原因究竟在哪里?近20年来,日美的动画作品改变了中国青少年的动画审美习惯,这就影响了他们对动画的消费选择,也严重的阻碍了我们寻求本土独特风格的动画道路。中国至今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动画文化环境。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这其中的题材数不胜数,很多题材不但内容符合世界主流文化意识,而且适合用动画的方式表现。因此,根植本土文化才能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动漫衍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