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56-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项目改革方案,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全面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为响应高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适应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趋势,轨道交通行业领域对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人才需求急剧扩大。因此,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轨道交通电气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轨道交通行业背景特点弱化,逐渐等同于传统的电气化专业;轨道交通没有形成整体学科体系,使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形成“孤岛”;教师队伍没用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背景;“空洞”的理论教学与行业工程应用脱节,学生缺少相应的工程训练;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甚至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实验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该专业的综合实验和工程训练。

二、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定位及特点分析

轨道交通电气化是一个工程应用、行业背景很强的专业,与轨道交通领域“车机工电辆”等专业构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群,彼此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模块之一,完善了“车机工电辆供”轨道交通专业群的建设体系,本着围绕职业竞岗位、岗位竞能力、能力设课程的原则,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主要从事轨道交通电力网、牵引变电所及接触网等设备的安装、调试、试验、维修和系统联调等方面的工程应用型工作。

三、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满足轨道交通行业特点与需求,建立明确了轨道交通电气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轨道交通电气化行业一线有成长力的工程师与管理者;培养具有工程项目筹划、分析、设计、管理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使其能够胜任轨道交通电气化牵引供电工程技术领域牵引变电和接触网方向的工程设计、工程调试、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应用性、工程化的专业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富有开拓精神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毕业后可在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是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

四、轨道交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

(一)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社会调研和分析论证,传统的“学校形态”不能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载体、联合培养为手段、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新模式是该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达到发展共赢之目标。

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稳定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应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依据,以“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核心工程技术人员为引导,以“一切为工程教学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资源共享、校企联合共建、校企项目合作等为主要内容,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评价和考核体系。最终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健康运行,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二)建设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

建设“车机工电辆”综合试验基地,可以很好得满足“轨道交通车辆”、“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轨道交通电气化”等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该基地不仅可以完成轨道交通车辆系统、牵引供电系统、信号系统、运输与管理等系统内的故障再现、实物仿真和试验分析、系统及设备型式等试验,还可以完成轨道交通系统间的综合试验。既可为培养学生和教师一线技术能力、工程能力提供真实环境,也可为新运营模式、新技术、新装备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提供试验条件,同时也可作为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

以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为例,构建轨道交通电气化实验平台,满足该专业的课程要求。建立具有层次化、综合化的试验平台,该平台对“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轨道交通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铁道接触网”、“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等主要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整合。在此平台上,不仅满足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要求,还能使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轨道交通综合实验基地的建立,为轨道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

(三)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工程实际,从事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的运营、维护、故障诊断甚至延伸到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工作。这必将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工程技术能力。目前,大多高校专职教师很难达到此要求,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学校有意识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通过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该行业研究课题和一些横向项目,以共同开发、出版该专业相关著作等形式使教师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及时了解轨道交通领域的新资料、新技术,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工作中,教师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使科研能力和工程项目开发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选拔实习带队教师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安排实习带队教师时,主要考虑安排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方有较强项目合作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才能够完成。

(四)构建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本科实践导向计划”,对较完善的轨道交通行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很大启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应渗透到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通过科学规划、联合共建模式,构建一个涵盖轨道交通多工种的综合性实践基地,营造一个“真实的轨道交通”环境,满足学生工程训练和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校企互聘形式实现“工程师进校园”,使学生和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零距离接触,明确轨道交通电气化行业一线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所需的职业素养;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进课堂”,学生能够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具备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以实际的工程项目子课题为载体,开展具有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最终实现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特色明显、教师队伍双师化、培养体系工程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等一整套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五、结语

轨道交通是一个多部门、多工种的系统性行业,轨道交通各专业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构建完整的轨道交通行业群,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课程群的融会交叉、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益,畅通轨道交通的信息渠道,从而达到加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工程应用型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最终,确立以轨道交通电气化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特色鲜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邹家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3,(4).

[2]曹荣敏,吴迎年,陈雯柏.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探索[J].培养模式改革,2014,(2):36-55.

[3]曾飞.地方本科院校交通专业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

[4]刘让雄,田金英.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3).

[5]苏青.建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大型综合实验实训基地――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与社会,2009,(10).

[6]蒋会哲,张桂林.“校企合作和项目化教学引导”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电气工程系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第2篇

1.《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建设背景

《轨道交通站场》是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特色必修课,它主要讲授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正线设计、车站配线及布局设计、车场线路与布局设计等相关理论知识。这门课的特点是多专业交叉、多层次互动融合,它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几个阶段衔接起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与城市规划、交通设计、轨道工程、运营管理等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课程主讲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主讲教师而言,要求教师知识面宽、专业素养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要求学生掌握线路设计与站场运营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才能够成为提前介入规划设计阶段、具有较强理论及实践技能的运营高级技术人员。

目前,国内关于轨道交通场站设计的相关课程主要集中在铁路交通方式方面,如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铁路站场及枢纽》,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场站设计的专业课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可借鉴资源十分有限。为实现卓越计划“零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轨道交通站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资源亟待完善,最终旨在建成能够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一门特色精品课程。

2.《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切实提高,也才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1]。为此,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轨道交通站场》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找准切入点是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关键。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稳定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2]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是一个技术更新发展快的特色专业,虽然拥有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但其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行业背景缺乏;另外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研究,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整体缺乏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障《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

2.2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3]。《轨道交通站场》是一门对现场知识和实践性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本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轨道交通站场》课程开设的初期阶段主要是由知识渊博的中老年技术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工担当理论主讲教师,分专业(铁道工程专业教师主讲土建与线路设计,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主讲站场布局与运营管理)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辅导,并全程带教校内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逐渐成为课程主讲教师。在本课程建设期间,课程主讲教师到上海申通地铁线路控制中心、车站、车辆基地完成了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并搜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从分专业教学(分线路设计和站场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站场设计与运营管理教学内容独立分离)变革为设计与运营紧密结合、分对象主体(分正线篇、配线篇、车站篇和车场篇教学,每篇内容设计与运营知识互动融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和更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2.3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驾齐驱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科学合理的教材在《轨道交通站场》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材内容和结构上,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时筛选补充与城市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的新内容,教材中增加工程实践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2010年由学院教师和上海申通地铁公司协作,分模块编写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计》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精品课程是长时间潜心积淀的成果,精品课程是突破常规、前瞻创新的成果。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轨道交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卓越计划”对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郝桂荣,高东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4),2007:41-44.

[2]胡华.产学研合作教育下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交流, (11) ,2010: 1-2.

[3]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4),2005: 54-56.

[4]王国强,高翔.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J].电脑学习,(2).2010: 47-49.

[5]石良武,王建明.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 (2) ,2006: 45-49.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第3篇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是2013年经重庆市教委审批而设置的新专业,从2013年秋季开始招生,现有学生358人。本专业暂无建设基础,基本处于零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国内外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巨大,大约为1万人至1万5千人。并且,同为西南大型城市的成都和贵州两地,也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人才缺口两地都在万人以上。

因此我校努力立足城市轨道交通及相关行业,根据“夯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基本原则,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技术、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技术、轨道交通供变电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型、创造型人才。

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1)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专业建设发展。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明确应用技术大学及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特色专业集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立足中小微企业,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运作高效的实践平台。根据学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校企合作新路径、实践教学新体系,努力建立“五合作”(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深度合作)、“四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等教育与中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对接)的治理机制,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

(3)示范引领,稳步推进。不断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带动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批与重庆市支柱产业、高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建设发展,加快培养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和企业技术应用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2、专业建设思路

2.1强化应用人才培养,创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

强化实践实训应用科技人才培养环节,大胆探索“3+1”人才培养新模式。所谓“3+1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指在本科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3年的时间为在校理论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1年的时间根据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去企业进行针对性的顶岗实践实习,完成所学专业必需的基本技术技能。其中,1年的时间学习可以进行分段式计算模式,根据学生个人自身情况或企业情况进行合理分配时间,学生毕业后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实际的工作,以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2.2根据“交叉、融合、创新”原则,组建特色专业集群

重庆市轨道交通产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推动重庆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打造现代高端装备制造的强大动力。重庆抓住全国轨道交通建设大提速的机遇,力争成为西部唯一的大型化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基地和动车组维修基地,打造轨道交通产业整条产业链。我校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重庆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合作,根据“交叉、融合、创新”原则,形成以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为牵引,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关联特色专业集群。

特色专业集群可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跨专业的(或意义更广的)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开发实验、综合性课堂讨论等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开放性实验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年轻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资源共享。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发展能够辐射专业集群中其他专业的发展,带动教学、学术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3、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3.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办学特色,充分调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关行业、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后,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出发,进一步优化完满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公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各类课程之间有合适的比例;从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凸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特色,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符合应用技术大学本质属性要求、科学可行的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有利拓宽学生在轨道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和信号与控制专业知识面,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与择业竞争能力,推行“工学结合”课堂教学模式,试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开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逐步增加双语教学,改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外向型高素质国内一流的创新人才。具体规划为: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优化课程体系,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口径的知识,在课程体系上保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毕业设计上,通过严把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好各种实习,保证学以致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科技活动和技术创新,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积极参加各类形式的科技比赛,提供良好的加工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兴趣;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应紧跟科技发展的潮流,及时淘汰过失和不适宜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获取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和知识。

3.2构建以专业能力体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本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要“淡专业,重基础”,加强专业基础培养,弄清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每一门课程或实践环节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应占学分、学时(理论、实验)、考核方式等,正确处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密度与学习自由度、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等关系。另外,在实践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培养上,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验环节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与开放性实验比例,加入大型综合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再者,在每一门课程构建科学的专业能力体系后,编写相应的教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成一批具有学院特色的、比较成熟的、适用的应用技术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类本科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案、教材。编写核心专业课程《区间信号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教材及相应实验实践课程教材。

3.3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工学结合的基础。联系重庆轨道交通集团相关企业,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合作,努力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并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不同类别层次的基本工程技术技能训练,建设和扩展校外实训基地及实训功能,创新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改革,面向工程技术实际构建以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测试为主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做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素养素质等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

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始于1863年伦敦地铁建成通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技术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例如:机车车辆、自动控制等技术突飞猛进[1]。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交通的一个部分,它的运输量大,运行速度快,运行比较准点,能源消耗较少,污染较少,乘坐舒适方便,被人们称为绿色交通,能较好缓解交通压力[2],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忙碌,并且运行效率最高的城市交通工具。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也经常遭受到火灾侵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近些年来,世界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发生火灾的频率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被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1轨道交通火灾重点原因分析

对轨道交通火灾原因进行分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找出轨道交通火灾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科学施工和管理,促进相关设计和施工规范,更好地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预防工作。轨道交通火灾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电气故障或者人为因素所导致。例如电气设备故障,工作人员违章操作,用电不慎引发车站可燃物燃烧等。电气火灾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首先,它的隐蔽性比较强。一般来说,漏电或者短路,都是在电气设备穿线管内部,起火部位不容易看得见。传统的感应探测器对于电器火灾很难实现早期报警,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在火灾已经发展成大火之后,才会被发现、报警,但是此时往往火势已经非常大,错过了最佳的扑救时机[3];第二个特性是燃烧快,电线火焰都是沿着电线燃烧,速度非常快,处在短路或者过载状态的电线温度比较高,促进了燃烧快速进行;最后是扑救难,电线或者电气设备着火一般看不到起火点,也不能够用水进行扑救。因此,轨道交通电力系统,应该合理利用电气结构设计、电气布线来预防火灾发生;使用新技术,使早期电气火灾能更好地被发现,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减少火灾危险性。

2轨道交通火灾特征

轨道交通大部分建筑是在地下通过挖掘的方式来获得建筑空间和生存空间,建筑外部会被厚实的岩土等介质包围。对于地面的建筑来说,它是有门和窗的,墙体和大气是进行相连的,光热比较容易进行交换[4],但是地下建筑和外部的联系空洞较少,整体面积小,散热特别慢,能见度也比较低;此外,轨道交通工程空间连续性比较长,出入口很少,一旦发生火灾,出入口要具备排烟扇和人员疏导等功能,同时还是消防员扑救的通道。

2.1排烟困难,高温高热、散热慢

轨道交通地下建筑一般由厚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周围有岩土包围,因此,排烟比较困难,很多时候,人员出入口就是喷烟口,烟雾聚集在通道中,导致人们难以脱开烟流所造成的危害。烟雾也使空间可见度不断下降,容易导致人们形成心理恐慌,增加了疏散难度。根据以往案例,轨道交通火灾事故中,大部分人员伤亡都是由于缺氧、窒息、中毒昏倒而死亡[5]。轨道交通地下建筑封闭空间有大量的可燃物燃烧,使得室内温度大幅升高,释放出大量能量,热量不容易散失,温度甚至可以达到800℃以上,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2.2安全疏散困难、扑救困难

轨道交通建筑大多处于地下,可燃物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和有毒气体,人们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浓烟也遮挡视线,向外逃跑困难,容易中毒窒息,危害极大;高温、浓烟和毒气会让消防人员没有办法接近火场,扑救困难。

3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要点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根据相关研究,火灾事故发生原因,大多是消防安全管理不善所致。当前,我国轨道交通消防普遍存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晰的现象。例如轨道交通的管理人员对于火灾事故发生时自身职责不熟悉,应急处理措施掌握不全面,缺乏火灾事故处理能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交通消防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应该建立一个安全监督的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各级领导和各个岗位员工的消防安全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每一个消防安全要求的工作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同时要对安全操作规程和用火制度进行严格的规定,对于电焊施工等操作,要加强现场的审批和监督,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对于每一个责任人要进行监督责任制的开展,同时把这些制度融入其中,确保各项工作都处于安全的管理当中。2)制定消防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并加强演练,建立专职及义务灭火救援队伍。城市轨道交通单位,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轨道交通实际,向相关部门申请成立专职轨道交通消防队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部门与专职消防队伍加强联系沟通协调,接受消防指导。在单位内部,特别是消防重点部门、地点,要建立义务消防救援队伍,做到第一时间进行灭火和应急救援响应;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消防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加强演练,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有序地组织灭火,并迅速疏散乘客。3)加强轨道交通消防硬件系统、设施建设,配备完善抢险救援工具;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超早期探测火灾及时发现和消灭火灾隐患。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地下铁道设计的规范,对于轨道交通的排烟系统安全疏散系统及消防无线通信系统要进行合理地配置,配备完善抢险救援工具;确保消防员专用通道畅通,便于进一步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和安排[6]。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消防硬件系统主要由自动报警、水消防和化学灭火三个系统组成。轨道交通消防方面的硬件问题主要是轨道交通在进行建造的时候,防火分区的划分和消防设施的设置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例如韩国大邱轨道交通,市中心车站在发生火灾之后,没有合理的消防供电,使得主电源断电之后,车厢门没有办法打开,最终会使得车内人员没有办法进行逃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惨剧[7]。当今轨道交通电气化程度较高,如何更好、科学合理地开展消防配电系统设计和管理工作,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超早期探测火灾及时发现和消灭火灾隐患,对于整体轨道交通消防安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4)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及乘客消防知识和意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通过公益广告、广播、闭路电视和疏散指示牌等向乘客宣传轨道交通防火、灭火和安全疏散方法;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新员工上岗前应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每半年至少应组织一次全员培训;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纳入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职业教学课程等措施,提高员工及乘客消防知识和意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轨道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充分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特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消防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及加强演练,建立健全专职及义务灭火救援队伍;加强硬件系统、设施建设,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超早期探测火灾及火灾隐患;配备完善抢险救援工具;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及乘客消防知识和意识。轨道交通在城市的交通出行当中充当着日益重要的责任,本文笔者结合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际,对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论述,期望为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提供探索,更好地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铁军.浅析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J].工程技术,2017,19(1):111.[2]陈武宁.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初探[J].工程技术,2005,7(5):8-11.

[3]邱国涛.浅析重庆市轨道交通交通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2015,17(10):83-86.

[4]林航行.独立学院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浅谈[J].中国文房四宝,2013,25(6):33-34.

[5]张程.浅谈轨道交通车站消防安全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5,16(2):122.

[6]王文明.浅谈创新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1(9):130.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电力牵引;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师蔚(1981-),女,新疆伊宁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讲师;郑树彬(1979-),男,广东揭阳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副教授。(上海?20162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76-0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为背景,培养具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面向工程实际,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保障及维护、故障诊断及维修并可延伸至整个轨道交通领域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获批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卓越工程师”专业。

该专业重视知识、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在该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注重机械与电气课程体系的交叉。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教学环节是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近几年来不断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学校培养及企业实践的资源优势,着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理论课程介绍

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理论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电机及拖动”、“电力电子技术”以及专业特色课程“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

其中“电机及拖动”课程主要介绍交、直流电机及变压器等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交、直流两大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性能和主要特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电机与拖动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电力拖动系统各种运行状态,掌握有关的定量计算方法,能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电动机,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基本培养和锻炼。

“电力电子课程”主要讲授电力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各类变流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斩波电路、逆变电路的原理,电路输出波形分析和基本参数的计算等。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概况、技术动向和新的应用领域;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掌握各种电力电子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熟悉各种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及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主要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直流及交流电力牵引的基本组成、调速原理及基本控制方法,车辆主回路及控制回路的原理及组成。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直流及交流传动调速及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原理,理解一些典型的传动及控制系统实例,掌握城市轨道主电路及控制电路的识读及分析能力。

上述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程“电机及拖动”、“电力电子技术”数学模型复杂,抽象不易理解;而专业特色课程“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具有涉及知识领域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如果完全进行理论教学,则教学效果不理想,必须配备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教学补充,从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1]

二、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实践环节是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不仅能够验证理论教学环节内容,加深对理论环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设计综合实验,学生提高了在城市轨道电力牵引方面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根据其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确定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课内专业基础实验,第二个层次为专业实验,第三个层次为企业实践环节。

1.课内专业基础实验建设

第一个层次的课内专业基础实践安排在课程“电机及拖动”及“电力电子技术”中进行,实验地点安排在学校专业实验室进行。其中“电机及拖动”课内实验主要包括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调速实验,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及调速实验,主要进行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注重加深在“电机及拖动”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的直观理解及巩固理论教学内容。“电力电子技术”课内实验主要包括电力电子器件参数及特性测量,整流电路、斩波电路、逆变电路实验,通过实验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在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相关电力电子技术变流电路方面的能力。

该环节实验为专业基础课程内的实验,因此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的实验建设中,注重对学生电机及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认知,具有与其他电气专业通用的教学内容与实验配套内容,强调专业基础知识认知的广泛性。[2]

2.专业实验建设

第二个层次的专业实验,主要由集中实践环节“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完成,实验地点安排在学校专业实验室进行。该实验环节在理论课程“电机及拖动”、“电力电子技术”、“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后进行的一门综合实验,包括牵引及调速验证实验、牵引系统排故实验、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主回路与控制回路示教实验。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学生能够直观地进行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方面的学习,验证牵引及调速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能进行一些牵引系统的排除故障判断及操作。目的在于培养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分析电力牵引系统调速及控制方法的能力;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主回路及控制回路的基本结构、控制逻辑;具备分析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主回路及控制回路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电力电子与电力牵引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该环节的实验主要作用是将专业基础科学在专业特色中的应用环节,是完成企业无法提供的实践条件,是连接学校与企业实践的重要纽带,即注重学科的基本应用,又有车辆工程实际应用的切入点。因此该实验在一般电力牵引与控制调速实验的基础上,侧重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方向的应用特点,使学生在具备分析电力拖动、电力电子及电力牵引系统的调速及控制方法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电力牵引与控制方法有深入的了解。[3]

3.企业实践环节建设

第三个层次主要为企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在“城市轨道车辆生产实习”中完成。该层次内的实践地点为企业,由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车辆电力牵引系统的部件拆装与检修则是“城市轨道车辆生产实习”的重要组成。通过现场实习,学生能了解车辆电力牵引系统拆装的基本任务、要求、手段;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和处理方法;掌握轨道车辆各种维修工艺、设备及相关维修管理知识,了解轨道车辆维修、维护领域的标准和规范,注重电力牵引及控制系统学习在企业的应用。

该部分实践环节在整个城市轨道电力牵引系列课程中的作用偏重于企业的实际应用,将企业规范、工艺流程、设备等工程知识融入知识体系中,主要培养学生在电力牵引与控制领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三、结论

城市轨道车辆专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确定了培养计划中的电力牵引部分培养目标,并以此进行了相应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系列理论课程配合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建设,达到了培养计划中关于城市轨道电力牵引部分的培养目标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文辉,覃永新,罗文广,等.以电子技术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3(1):35-37.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已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转向技术与管理等具体领域,工程建设已进入到网络化、区域化与制式多样化的新阶段。特别是近二十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实践,表明我国已基本走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初级阶段。随着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今后,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时期。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管理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有近十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近三十个城市正在进行或筹建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近二十年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践证明,国内在工程建设的许多技术上并不落后。例如:明挖法、盾构法等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跨度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接近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规划与设计、关键技术与设备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国内尚有一定差距。

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趋势

2.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统筹化

为加强与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国家采取了先批线网规划再进行项目立项审批的政策,就是从政策上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统筹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前提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这有利于不同交通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以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一个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建设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地面公交之间的接驳换乘产生交通枢纽问题,需要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上综合规划与设计,充分考虑地上与地下、长途与短途、高速与低速、汽车与火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立体接驳与平行换乘。目前,国内交通枢纽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就是乘客换乘不方便,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技术与管理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设计。

2.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区域延伸化

大城市在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城镇区域体系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种提供由中心城区到郊区城镇(副中心区)的市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需求,即市域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市域城市轨道交通站间距大,一般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因此,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在交通制式上、线路敷设方式上可以多样化,在系统技术与设备标准上也应适当降低。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在开展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已着手开展市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工作,个别城市已启动了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2.3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环保节能化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必须重视协调生态建设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关设施(如风井、出入口、冷却塔等)提出了更高的环境要求。为使城市轨道交通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城市轨道交通应当加强环保与节能研究,技术装备与管理过程中应当协调好安全、环保、节能、低维护之间的关系。此外,在建设集约型社会的要求下,如何节省建设投资及运营成本,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变电所为城市轨道交通专用,但如果将其当作一项社会化的资源,如果利用它为社会服务,将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成本。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发展的管理策略

3.1加强宏观领导和管理,成立国家级领导与协调机构,会同规划、技术与运营等部门,协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的相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建设标准,并在适当时机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业的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3.2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业水平。开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成套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整体技术水平,完成行业技术跨越,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促进产业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研发机构与运营商应就技术开发项目的立项、筹资、研发、鉴定、知识产权管理等密切合作并达成一致性意见,以促进技术开发项目管理有序、高效开展。

3.3促进技术整合并加强协同管理。技术整合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解决技术创新问题的一种快速有效途径。它是通过系统集成的方法评估、选择适宜的新技术,并将新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现有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一种创新方法。技术整合的过程管理注重新旧技术的相融,其核心就是合作各方的协同管理。

3.4加强技术联盟的管理。技术联盟是通过共同的研究开发信念,将联盟内研发人员紧密联系起来。它已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最新方式。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发展,为了完成城市轨道交通中一些高投入的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有必要开展国内城市、国外机构或企业联合一起组建技术联盟进行技术研发。

4、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几点认识

4.1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俩圆满建成的基础。

4.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要求建设管理者必须站在项目综合验收与开通运营的高度构建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同时决定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采用系统论的方法统筹策划(规划)、精心组织才能顺利完成。

4.3人是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大批有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团结协作起来才能圆满建成。

4.4新技术与新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优质、高效、安全的建设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十分关键。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朝着统筹化、区域化、国产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建立起信息化的建设管理系统和智能化的运营管理控制系统,从而把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成一种安全、准时、便捷、环保、节能、低维护的新型骨干交通方式。

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从系统保证的角度开始,对有关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深入阅读。也参考了国外与国内的一些项目,对其实施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以及可靠性进行了总结和论述,最后对怎样实施全面的方法以及技术进行应用性研究。

关键词:轨道系统 信号系统 系统保证 故障安全

轨道交通信号设备的系统保证工程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技术使用了系统保证领域中的一些方法以及手段,因此可以让信号设备达到有关的要求,符合系统保证的指标。这样,城市轨道信号设备就会处于一种可用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可维护性的环境中运行。在对城市轨道系统进行设计、开发、生产以及运作、测试、运营时,都需要参考一定的准则和指标,即:系统保证要求以及一些具体的指标,这样行车才会安全。

1、系统保证文件的介绍

一般来说,信号系统在每一个工程阶段时,和系统保证有关系的任务、交付的文件以及相关的要求都会在合同中出现,并给与一定的明确和界定。我们可以在表1中看到在工程信号阶段时,信号系统需要使用的不同种类的通用性的系统保证文件。通过对表中的内容分析,不难发现文件所处的阶段不同,要求也就不同,因此系统保证的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就会形成,这二者共同组成了系统保证文件的内容。

2、信号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1安全完整性水平

在对信号每一个子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制定和设计时,必须参考EN 50126、EN 50128以及EN 50129标准中的一些要求,比如:有关安全完整性方面的SRL要求和规定以及所要达到的SRL等级。我们可以在表2中看到关于信号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的等级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信号系统接口的SRL等级一定要和其子系统的等级要一样,保持一致,不能有偏差。

2.2信号系统开发的周期以及过程

EN 50129对信号系统开发的周期进行了有关的界定,内容包括:开发需要的安全管理以及系统保证要使用的一些措施和方法。针对信号系统的安全保证,我们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开展开发以及设计。

2.3危害性分析

所谓的危害性的分析指的是当系统存在潜在的危险时,需要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危害性分析可以作为一项评估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对应阶段被用来当做信号系统的安全保证,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前对全部的危害进行等级的评估,此外还要制定风险矩阵。

风险等级的概念。(1)R1:如果没有特殊的状况,一般要对该类的风险进行消除。(2)R2:一定要把风险降到最低,一直到最低的实际可行的水平。(3)R3:是可以承受的风险,尽管这样还要从成本的效益出发,将风险降到最低。(4)R4:可以接受的风险。

关于信号系统每个风险等级的不同的处理要求。(1)当风险的等级处于R1或者是R2这个等级时,一定要对这些危害事件进行处理方法的设计,将风险的等级有效的降低,争取降到R3或者是R4这个范围中。(2)对于剩余风险等级为R1时,不要接受。

2.4量化风险的评估

当剩余风险等级为R1或者是R2时,这些事件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会导致员工或者是乘客死亡。量化风险的评估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故障树分析和事件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使用该方法可以对复合故障、多种原因的影响、多余的设计以及人员的伤亡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也可以对组合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此外,一些人为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都会在其中被包括。

事件树分析。使用该方法可以对全部的潜在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样,一些人为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都会在其中被包括。

3、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的分析

3.1 RAM分析

RAM分析一般在设计的阶段会使用到,这样信号的供货商就会对系统的RAM表现进行预测,设计就会满足设备的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对以下这些情况进行列明:维修时怎样降低干扰和造成的不良影响、故障的模式等。此外,还包括人为因素。在分析之后,系统的薄弱环节就会得到确认,因此可以对改进的子系统进行清晰的显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参考有关设备的故障记录,从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故障数据出发,做到对数据来源的详细的记录。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使用哪一种分析方法。

3.2 RAM证明计划

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RAM)的证明计划需要信号供货商进行提供,一般是在保质期的前3个月。

结束语

信号系统在城市的轨道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使用一些成熟、先进的可靠设备,这样才会降低运营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陈登科.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2(5).

[2]张文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设计方案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3).

[3]程新胜.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安全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2(36).

[4]姜华.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2(36).

[5]甘勇.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冗余技术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5).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范文第8篇

1、第一个教学单位为机械与电子学院,包括的专业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高速动车组驾驶与维修。

2、第二个教学单位为轨道交通学院,包括的专业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铁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电气自动化技术。

3、第三个教学单位为运输物流管理学院,包括的专业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物流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

4、第四个教学单位为经济管理系,包括的专业有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涉外旅游、文秘。

5、第五个教学单位为信息工程系,包括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

6、第六个教学单位为应用外语系,包括的专业有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商务英语。

7、第七个教学单位为基础课部。

8、第八个教学单位为思政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