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休闲农业产业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产业问题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结构失衡弱化游客体验水平。当前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存在产业内部各部门间和各旅游产品间的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缺乏围绕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从而导致产业内部部门间和产品结构间的失衡发展态势。区域范围内的城郊休闲农业产品的旅游产品比例失调问题使得城郊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需求不能被充分满足,由此产生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供需失衡问题破坏了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弱化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可以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体验服务的能力。其二,农业与旅游娱乐业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弱化游客消费水平。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主要沿着农家乐模式的方向发展,通过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和旅游产业资源的方式来完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体系。虽然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可以有效转化部分农业产业资源为旅游产业资源,借助旅游产业渠道来实现农村社会与经济资源的价值。但既有的城郊休闲农业产业资源在向旅游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效率不高,价值增值空间不大。娱乐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可满足游客较高需求层次,具有较强刺激消费能力,可给旅游机构带来较大价值增值空间的活动。但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缺乏深度开发休闲农业式娱乐旅游活动的能力,无法提供与城郊休闲农业相关的高品质娱乐旅游服务,从而制约了城郊休闲农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效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能力。
2.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产品问题
其一,旅游产品组合开发能力匮乏制约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价值的深度开发能力。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发展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供给为主,在结合各乡各村特色来开发专项型旅游产品方面缺少新突破,未能深入挖掘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潜力。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多为当地乡民,人员素质的整体水平偏低导致当地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视野偏于狭隘,城郊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格局狭窄。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结构的低端化主要表现为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缺乏高价值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以及缺少推广高价值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渠道系统;缺乏休闲农业旅游购物产品的创新型设计能力;缺乏将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互补性的旅游景区和景点链接为一体,向城郊休闲农业游客提供一揽子旅游服务的能力。其二,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制约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价值增值能力。海南地区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田园风光旖旎诱人,且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审视之,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与产品创新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结合区域人文特色来创新旅游产品设计,通常提供简单的农事劳作活动或乡村民俗表演,未能将海南独特的文化韵味渗透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中。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偏重于烘托旅游服务活动的热烈气氛,而忽视将文化韵味注入旅游产品内并渗透到游客心中。区域同质化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供给不仅难以吸引具有较高品味的游客和提升游客回头率,而且降低了竞争对手采取模仿策略的门槛,严重损害景区可持续竞争能力的提升。
3.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运营问题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运营机制粗放。各旅游机构缺乏对海南宏观旅游市场的深刻认知与透彻分析,使得多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采取粗放式经营模式。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在缺乏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盲目投资,摒弃地域特色盲目照抄照搬成功开发之模式,由此导致项目建设背离长期利益最优化目标。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运营建设缺乏旅游功能分区式管理的能力,旅游景区内部功能区建设能力不足,给游客的顺畅旅游活动造成诸多不便。还有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足,相应的农家旅馆、厨房等设施、设备简陋,缺乏消毒、盥洗等基本旅游功能服务,旅游服务从业者亦无证上岗,给游客的旅行安全造成诸多潜在威胁。部分景点经营者的小农意识浓厚,缺乏长期利益谋划考量,从而导致欺客宰客问题频发。其二,投融资能力不足制约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运营能力。资金匮乏是制约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首要障碍。而当前乡村居民的资本积累率较低,单纯依靠乡民的自筹资金难以支撑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运营。从金融机构角度来分析,部分中小型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属于缺乏诚信和抵押资产担保的,易于发生资金抽逃风险和拖欠债务的高风险型企业,应当在放贷过程中对其施以合理的风险管制措施。故而为规避部分资信水平不足的企业信贷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取限制放贷措施来维护自身金融系统的安全。但由此导致部分亟需发展资金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的资金匮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虽然通过引入担保机构的方式有助于化解部分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企业的资本风险。但是由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发育不健全难以给予基层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以有力的信贷担保支持。
二、城郊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1.优化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引导效能
地方政府可通过制定引导性产业政策的方式来规范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其一,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定位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制定符合海南省区域经济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并且确保该项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可切实反映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过程。考虑到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失衡性问题,地方政府应按照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设计可以推动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具体而言,海南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力量现状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若干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作为政府产业扶持的重点企业,通过配套安排相关的投资项目审批和融资信贷审批政策的方式,培养一批有助于提升区域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完善支持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的配套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财税优惠政策的方式来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具体可以采取增加对景区乡镇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弃工务农型和退耕还林型旅游景区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全款足额发放上级政府给予景区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款项,依法减免景区企业和个体商户的应缴税款等措施。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为招商引资项目配套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来充实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金,用较少份额的财政资金来撬动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创新城郊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经营者可以开发具有海岛特色的旅游产品。海南岛四面环海,海洋文化和海洋产品是支撑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核心特色,围绕海洋农产品来设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是值得探索的旅游产品开发新路径。为此,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应当避免通过园林化的方式来推进旅游景区的城市化倾向,转而通过努力保持景区原生态的海滨风光和田园韵味,使得游客进入景区后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让游客沉浸在天然野趣中,独享海滨自然风物的恬静和多姿体验,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水乡泽国的乡野美景。具体而言,海南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可瞄准观光采摘型、观赏购物型、民俗旅游型、综合休闲农场型和农业主题公园型等类型有序展开并依次布局。其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者应当围绕海洋饮食文化来开发旅游新产品。食文化是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品尝景区当地风味餐饮是休闲旅游不可或缺的关键项目。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者可充分发挥海南热带作物的绿色、多样等特点,在热带作物园区建立海南风情度假休闲区,突出热带农业特色,吸引城乡游客在园内采摘热带你水果,让游客在休闲中体味热带自然之韵味。再者,将海洋餐饮文化引入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中,在对海鲜产品进行颇具海南地方特色的烹饪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并引进其它菜系的烹饪技术,形成对特定人群的餐饮文化吸引力。
3.革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享受自然、回归农村的愿望,对于美丽农村环境更加青睐,这也催生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顾名思义,实质是旅游业,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提供良好的农村环境和旅游服务为手段,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发展业态,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建设风貌改善以及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休闲旅游农业概述
休闲旅游农业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休闲旅游农业同时具备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行业职能。也就是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在不破坏农业自然环境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以农业生产、农村文化等作为重点开展旅游活动,主要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休闲、劳作、购物以及度假的农业生产经营新形态。休闲旅游农业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休闲旅游农业具有经济功能。休闲旅游农业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种优化调整,一定程度上是第一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也是城市发展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2.休闲旅游农业具有社会功能。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更加紧密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一方面能够让农民在思想、文化方面紧跟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城市居民感受到农村真实质朴的情怀,缓解浮躁情绪。
3.休闲旅游农业具有环保功能。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会督促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而且休闲旅游农业是基于绿色生态环保,因而对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休闲旅游农业产品过于单一。目前,很多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注重了利用地方特色优势,但同时也出现了对于各类农业产业特色资源依赖性过强的问题,导致了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品过于单一、休闲旅游产品季节性明显等问题,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旅游参与人数变化较大,不利于休闲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农业休闲旅游的区域布局不够合理。近年来,农业休闲旅游业迅猛发展,几乎各地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休闲旅游产品,但是对于这些休闲旅游产品缺少有效的规划整合,不同休闲旅游景点之间也缺少沟通合作,造成了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分散、单一、规模小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开费。
3.农业休闲旅游的配套措施跟进不够。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投入支持,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是以自行发展为主,在有关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交通运输、休闲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还较为薄弱。
四、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功能。在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功能,按照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对休闲旅游农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一方面,应该坚持整体规划布局的要求,在辖域范围内,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亮点特色合理规划设计,尽可能的通过特色亮点之间的合理串联,打造更具有地方农业特点、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另一方面,在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合作发展,避免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成竞争项目,而应该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2.加强在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应该注重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支持,对于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建设,应该加强在贷款、税收方面的支持,并积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投向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并注重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输电、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进一步丰富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结构。在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方面,应该注重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特别是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农业自然条件以及民俗文化等,对休闲旅游项目进一步的进行丰富。特别是应该注重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盘活各类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可以结合美丽乡村、特色村镇建设等,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积极发展以规模花卉观赏、田园风光、农耕采摘体验、古镇村落、传统民俗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打造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互动体验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体系。
4.加强对休闲旅游农业的宣传推广。推动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有力的宣传推广,政府部门以及各地应该加强对当地休闲旅游产业的有效推介。一方面,可以借助于传统媒体,依托电视、报纸等,通过图文影视资料进行宣传,扩大休闲旅游景点的知晓率;另一方面,应该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特别是用好微博、微信、美团、同程旅游等电子商务平台,对本地的休闲旅游特色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统领,以“特色农业大县”为目标,以“四个一批”建设为重点,突出“一果两叶”产业,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速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助推挺进山区经济强县第一方阵,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业经济综合实力稳步上升。
二、工作目标
全年完成农业招商引资项目2个,合同引资2.5亿元、到位1.5亿元;组织县内22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加汉宜农超对接,武汉广交会、农博会等三次以上活动。当年实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2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率达到1.2:1。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方向,突出招商重点。
1、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链招商。全县依托优势农业产业特色,围绕解决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建设短板、难点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柑橘、茶叶、蔬菜、干果和畜禽产业规模种养及产品深加工企业,极力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2、围绕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招商。瞄准等现代农业发达地区,积极参与市委政府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重点突出做好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知名农业企业招引工作,力促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现代流通企业和生物育种育苗、生物防虫治病、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前沿企业,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围绕拓展农业功能招商。全县在突出抓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招商引资工作以外,着远考虑引资建设休闲农业示、休闲山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支持和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引导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休闲农业景点基础设施、产业设施等建设,努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二)创新方式,提高招商实效。
1、深入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宣传招商引资政策,全面提升农业招商引资成功率。深入开展农业资源调研,挖掘、拓展优势农业资源,汇编《农业招商引资指南》,宣传《县招商引资办法》(秭政规[2012]2号),拓展农业招商渠道。主动出击,有的放矢,全面提升农业招商引资成功率。
2、深入分析、评估项目内容,积极参与招商活动,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目标。一是分析评估项目。农业招商引资金工作,由县农业招商引资办公室牵头,负责组织农业、开发区、三峡办、移民等县直相关部门,围绕《县十二五经济基础社会发展规划》、《县片区规划》等贮备项目内容,评估一批建设速度快、经济效益强、社会内需能力拉动强的项目,前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二是参与会展招商。积极参加市县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的农博会、农交会、华创会、食博会等系列活动,极力通过会展招商平台搜集招商信息,组织企业、招商部门等上门招商,邀请或组织客商来秭考察,推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促成一批重大项目落户。
(三)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与服务。
一是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对现有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进行梳理、完善,编制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及项目可行性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为客商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与投资引导。二是完善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县农业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领导专职协调与服务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强化督办小型引资建设项目,极力协调并解决项目落户、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环境。三是强化跟踪服务。秉承产业第一,企业老大的理念,落实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做到“五个零”服务承诺和“四个一”服务机制,确保企业来秭投资发展快、效益好。
【关键词】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对策
河南是以农业为主的资源性大省,但是河南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以粗放式为主,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引起了各国和各级政府关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更应该重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从而逐步走出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但最具权威的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即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农业产业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农业产业集群即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主导性产业为中心,大量有关联性企业与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而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集合体。
二、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河南在大力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有力地支撑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从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类型来看,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区位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产业集群具有明显资源条件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或聚集资源条件独特的地区,或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河南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了小麦、棉花、大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如:信阳是河南省的禽类养殖基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相关的产业也应运而生。种苗、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鸡舍、鸭舍建设、技术培训、禽蛋销售、肉鸡、肉鸭屠宰企业、对肉鸡、肉鸭下脚料的精深加工企业等从种苗的孵化到禽蛋销售以及到禽肉加工业等应运而生。但河南特色农业只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功能上联系并不紧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精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少。
(二)依托市场建立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这类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专业的市场,利用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有效的市场信息,围绕市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例如,河南南阳的西峡县是我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国家香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对香菇生产实行区域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使香菇的生产供不应求。围绕香菇市场,西峡县已建立香菇专业乡镇15个、香菇专业村100个,建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140个,总规模6500万袋。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3万户,占全县农户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来自香菇产业。从整体来,此类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较薄弱,合作较少而竞争激烈,易形成恶性价格竞争,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三)以大企业为龙头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此类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或农户进行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河南漯河的双汇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猪肉供应市场的控制。其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已覆盖河南全省及安徽、山东、陕西等周边其他省份,成为覆盖省去内农民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但河南的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自身实力较弱,发展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此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三、发展河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依托特色资源,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
结合中原城市群、黄淮海平原和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的不同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供给保障、生态防护、景观美化、休闲观光等功能,打造以都市农业区、规模高效农业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增长极,形成不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集自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2)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建设规模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这一区域以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工业精深加工链条的无缝对接为目标,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全力拓展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深度,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3)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建设生态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按生态规律和绿色农产品标准要求,在这一区域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型畜牧业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绿色粮油等的生产等。(4)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整合投资和产业融合,建立以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物流节点为主的全链条、全循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结合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产业、人口、土地、村镇逐步集聚。
(二)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有利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集群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惠农补贴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加大对农业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农业大县的人均财力水平;依托项目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吸纳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
(三)扶植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产业关联上,既要着力扶植和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还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业企业优化组合、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我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在我省建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营销策划中心,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政府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做后盾。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2)要制定优惠政策。任何一项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扶持分不开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强化宏观调控。(3)做好规划。通过规划,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从资金、技术、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玲.发展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J].科技创业,2005(6):58-59.
[2]李志春.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J].南方农村,2006(4):45-48.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和沿海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引起关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农业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王玮、黄春晓(2018)[2]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本文拟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传统稻作发达区,水域面积比例较大,淡水资源丰富,坐拥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河流和湖泊,东临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乡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实、螃蟹、鱼虾、海水养殖捕捞等资源丰富,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金湖荷藕、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名闻天下,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水乡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宜居、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休闲农业产业。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
关键词:生态文明;休闲农业;产业布局;高要区
近年来,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客观评价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现状,深入探讨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发展存在问题,积极探求如何合理利用优势资源,优化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对实现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跨越式发展、实现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双重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研究区域
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的肇庆市,地处西江干流中下游,拥有七星岩、鼎湖山以及德庆龙母祖庙等著名的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高要区是广东省肇庆市辖区,地处肇庆市南部。本文研究的区域是肇庆市高要区所辖河台、乐城、水南、禄步、小湘、大湾、新桥、白诸、活道、莲塘、白土、回龙、蚬岗、金利、金渡、蛟塘等16镇和南岸街道。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肇庆市高要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特色优势、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休闲农业已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融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如广新农业生态园、回龙镇黎槎八卦村、金麟休闲农场等。下面进一步分析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特征,探索优化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路径,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评价
(一)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空间集聚有待优化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主要集聚在白土、金利、回龙、小湘、蚬岗、大湾等镇,这些区域依托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开发的休闲农业取得了成效,初步实现休闲农业多样化。白土镇的广新农业生态园,集农业生态,环保教育,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是广东省最大的农林果自然生态景区,获得“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开发回龙镇的古村落文化观光园,回龙镇黎槎古村八卦村四面环水,村里的古屋、村道分布似八卦格局。回龙镇黎槎八卦村以其独特的文化、上乘的服务于2015年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以小湘、莲塘、白土等镇为主开发的农业观光采摘园。如小湘镇汉塘村利用镇里优越的自然资源和靠近肇庆城区的优势,发展集蔬菜种植、采摘、饮食、赏花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农家乐”旅游。以小湘镇,禄步镇为主打造的现代农业科技园。目前,肇庆市高要区正在建设粤台(高要)农业合作试验区,在现有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先进农产品种植、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把试验区建设成为集生产、科研、旅游、物流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整体规划合理,但集聚效应还有待提高。在塑造区域特色项目的品牌时,也要注重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形成集聚效应。要以重点项目为中心,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项目,形成连线、成片的休闲农业区。
(二)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以个体或农户为主,还有社会资本、外商、政府等投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多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在休闲农业项目的选择上往往盲目跟风,没有依托本地自然资源,根据对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满足市民需求的休闲农业项目;缺乏休闲农业方面的专业培训,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休闲服务水平、推广营销等方面能力不强。
(三)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经营类型多样,特色不明显
目前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有观光农园、科技农园、休闲渔园,生态农园等,但数量少,规模也不大。肇庆市高要区仅有广新农业生态园,高尔夫度假村等为数少,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景点。肇庆市高要区多数的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为主,其经济实力难以承担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的开发。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主要是垂钓、果蔬采摘、就餐、住宿等,缺少市民参与体验的农村生产活动,休闲农业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
(四)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粗放型经营,会污染水资源、破坏自然与人文景观,必然会影响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大多是以个体或农户为主,环保意识淡薄,无害化处理设备落后导致垃圾、污水等无法有效处理,甚至有的经营主体没有环保设施,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由于经营主体环保意识淡薄,缺乏行业规范和政府有效监管,在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的破坏。我们调查发现,一些农家乐餐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到西江或村里的水塘,生活垃圾也是堆积在露天,没有及时处理。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布局构想
我们要根据肇庆市高要区的地理空间分布,交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依托肇庆市高要区不同区域资源优势的组合特点和优势农产品,发挥休闲农业产业的区域聚集与辐射的作用,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1.在空间集聚上,优化建设白土、回龙、小湘、禄步等核心区的休闲农业,依托西江、宋隆河等山水环境,构建“一心两带”的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一心”即以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中心,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两带”即西江休闲渔业带和宋隆河景观带。依托西江,建设休闲渔业项目,带动西江沿岸休闲农业发展。发展宋隆河流经的蛟塘、白土和金渡等镇的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宋隆河景观带。利用肇庆市高要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构建“一心两带”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生态环保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2.在经营主体上,引导个体或农户向集体企业或合作社转型。同时,政府需制定社会资本或外商等参与休闲农业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外商等主体参加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还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引进管理、财务、营销等方面专业的人才,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3.在经营类型上,在保留广新农业生态园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农园、观光农园等项目的建设。实现休闲农业投资多元化,吸纳资金发展生态农业园、观光农园、休闲渔园等休闲农业项目,扩大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规模,丰富休闲农业项目内容,提高休闲农业项目档次。政府主导休闲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实现休闲农业发展项目的错位开发,避免同质化开发。4.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因势利导,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规划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时应该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依托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打造休闲农业,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肇庆市高要区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政府要加强相关环保技术推广,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改造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设备,实现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改进当地村容村貌,加强乡村文明的建设。同时,政府还要加强休闲农业集中区域的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增加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站点;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和参与休闲农业项目的市民爱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思喜,张日新,马佩菲.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以梅州丰华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4(13).
[2]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
[3]肖光明.肇庆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若干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
[4]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吴慧敏,马晓蕾.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
【关键词】财政 农业 发展 支持
前言:“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关键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战略任务。从县域经济层面看,一方面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态下,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调整财政支农的方向和重点,达到既促进农产品买房市场条件下农民实现增收,又推动农业良性循环,成亟待研究课题。
一、滨城区农业发展现状
滨城区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城乡结合部,地处平原丘陵地带。全区总面积726.18平方公里,总人口46.52万人。2010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6.1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81元。
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增强
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荐金汇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已获得省农业厅确认,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7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24家。成功争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45万元;指导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47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73.1亿元,固定资产总值33.45亿元,年销售收入68.99亿元,上缴税收2.74亿元,年出口创汇1.82亿元,带动农户14.5万户,安排农民工1.3万人,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到60%以上。
2.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迅速
制定了《滨城区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2010~2012)》,《绿色畜产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果品标准化安全生产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了生产档案,农产品包装标示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基地还全部建设了产品质量检测室,配备了检测仪,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自检。杨柳雪镇辛庄黄瓜生产基地、雁来红高科技园草鹅养殖基地等六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我市“绿色农产品示范工程基地”。截止目前,全区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达到12万亩,“三品”认证总数达到了30个,13个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13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
3.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市区内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和部分乡(镇、办)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配备了产品质量检测仪,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清理整顿农资经营户264户,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60余人次,检查经营门店264个,检查农药标签180余项,有力地保护农民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今年省市共在我区抽检农产品3次,样品37个,合格率100%。
4.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亮点纷呈
三河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市西休闲小街等12个重点示范园区建设日趋完善,依托黄河风情,发掘黄河风景旅游,借助黄河滩区小街村旧址及百枣园、黄河之洲冬枣园等休闲餐饮娱乐自耕和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种植等项目,全市第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尚集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基本完成,成为集特色种养、科技培训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园。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产与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二、滨城区农业发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
据资料显示,我国农业投资占农业GDP比重基本在5%~6%左右,但在美国、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中,政府对农业提供的财政支持相当于农业农业本身GDP的25%以上。滨城区目前在此投入,明显不足。
2.农业保护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对于传统项目,如水稻,玉米、棉花等,资金补贴投入不足。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应加大扶持力度。
3.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慢、病虫害对产业发展威胁较大、技术支撑体系较弱、市场与品牌建设有待加强以及基础建设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等现代农业建设。统筹预算安排与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并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种类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
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市场化农业的基本选择。大力支持优势农产品区域和产业带建设,重点扶持隆达食品、泰裕麦业、绿洲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做好现代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的建设。
3.大力支持农业基础保障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好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4.大力支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支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大农业科技项目投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扩大实施范围。大力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扩大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的规模。大力支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5.大力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共、经营和自助合作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大力支持农业保护体系建设
按照政策规定,落实好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全覆盖,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力度。
7.大力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畜牧、水产等健康养殖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政部门应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扩大现代农业的规模,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张悦玲,张晓光.我国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农业经济问题,2011(10):54-57.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概念
现代农业在某一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园。它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的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的农区内划定出一个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来优先发展的现代农业,它是由政府和企业进行引导运作的,然后通过工业园区的理念开展建设和管理,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再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再来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管理,实现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1、发展势头迅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10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它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农业部资料显示,我国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
2、发展形式多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园区逐渐由观赏型、形象型向效益型、引导型转变,发展形式出现多样化。现代农业园区根据运行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技术示范推广型、技术引进创新型、自主创新主导型等等。来讲一下技术示范推广型例子: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内大量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施、品种,根据上海的区域和气候条件,在充分发挥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吸收,然后根据我国和上海的实际需求进行创新,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技术引进创新型现代农业园区。
3、丰富了现代农业园的内涵。观光农业园是我国现代农业中一项比较有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它是现代农业园基础上的拓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的出现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园区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把观光、休闲、农事活动等同农林牧渔相结合,开发出了一些集观赏性、科普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休闲娱乐项目,像摘菜园、农业科普基地等。观光农业园丰富了传统旅游业的内容,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要求,功能上的多元化使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三、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的重要作用
(一)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农业园区在变化万千的大潮中迅速发展,准确定位自己的功能增强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首要任务。现在很多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和仔细分析,就盲目的进行功能定位,使定位模糊不清存在部分雷同,而被淘汰。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把实地考察的结果和访谈结合起来,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来确定园区的具体发展方向,使园区更加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并朝着对竞争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对确定现代农业园区主题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园区想要在本行业内脱颖而出,必须要在规划中大胆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现代对景观的规划设计没有充分尊重当地的田园风光和农业本身,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对景区和功能区进行划分,会使很多原有的特点被忽视,也有可能会出现人为破坏而增加不合理的景观措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投资资金,还破坏了最基础的自然生态,导致农业园区本质特色的丧失,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所以在对园区进行规划时要尊重和利用基础自热资源,并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展示现代气息。
四、怎样使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规划有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党委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带头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解决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大公共设施、政策资金的扶持,积极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对园区的进展进行宣传报道,把工作中的好做法、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着重报道,来推进园区建设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扶持、税收、用电等方面为园区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将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制度科学的发展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农业产业园主应该努力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根据灵活、方便、安全原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园区提供信贷支持。
五、结语
总之,农业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在提高园区的竞争力上至关重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想要在该领域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措施进行科技创新规划,体现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