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一、创设教学情景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景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的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新奇事物,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实践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屏,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调动小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营造开放、探究教学氛围

新课标主题就是让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开放教学气氛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发现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六、相信学生的能力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 结合 少数民族地区

第一章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时代在前进,教材在变化,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前进,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要求语文教学从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教育、交流合作、探索学习的方向,而学生从刻板的接受老师教授知识转变到与老师相互交流互动、自主研究的学习地位。在传统教育与现在新方式教育方法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新概念不断涌现,这也从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现代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底蕴和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浮动和不稳定。当代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希望,他们在未来必将肩负起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更要灵活多变,旨在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潜能。

一、培养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人类的宝藏,他承载这华夏文明和炎黄子孙的精神与力量。教育者要用自己生动诙谐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和对语文的热情去启发和调动学生,将学生心里的创造力、判断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等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同时通过展现坐着的文字情感,是学生的心里与之产生共鸣,让学生主动自主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生在遇到出色的文章时,比如《故乡》这一文章,其中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的巧妙绝伦,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关于人物的描写作为分析的目标。

二、构建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课堂气氛的活跃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大脑,便于勤思考、多提问,这样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心里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表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也能发挥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自觉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第二章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更加依赖于是用方言,也就是他们的母语,这与汉语言普通话差距很大,他们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就更加的繁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首先要把普通话翻译成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样就在无形中加大的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学习的压力。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障碍就是在自身的语言习惯与普通话的转换之间产生的差异,也就是吧听到的普通话在大脑中先转化成自己的母语,再加以理解和分析,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思考行为。比如,有些少数民族语言在于普通话转换的过程中存在"倒序"现象,这样他们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个语序倒转的过程,这样他们听到的普通话就需要较多是时间来进行这种转换才能彻底理解。这样不仅影响了他们信息交换的速度,也是造成学生语文成绩不高的原因所在,同时还影响了其他科目。故,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改变这种思维习惯,是目前民族地区小学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新课标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丰富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对初入校园的少数民族小学生,教师还需要用地方方言辅助教学,但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师生之间可以增加使用普通话的次数、加大语法的难度。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础,这一点要让学生好好掌握。可以将语言的教学掺杂在游戏、表演中进行传授,让学生在娱乐之余也能生动的学到知识。比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看图片、视频等方式,甚至可以拿来真正的蝌蚪教授学生,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从实际出发,跟随新课标改革脚步,提倡民族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快乐教学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不能出现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应多提醒学生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习惯性学习,随时随地的学习普通话。比如在观看影视剧集时可以留心剧中人物的对白,积累词汇的同时也可以形成语法的习惯性。再比如《狐狸与乌鸦》一文中,在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在第二节课时的学习中提出,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课文主题,但是这样也起到了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另外,在普通话的语法中,有些句型的使用,可能民族地区的学生会有理解困难的情况出现,例如"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的使用,学生会比较难理解,这是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套用句型,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这句话的意思,这样互动之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结论

总而言之,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广阔,对普通话的认识更加深刻,养成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并且通过各种新方式新标准来实施教学,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2]董蓓飞.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

[3]陈红寿.中国民族教育论,成教科技出版社,2009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师生在教学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语文

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导,而且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创

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小学语文从教经验,

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起到一

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小学语文从教经验,提出了一些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新课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没有兴趣[1]。因此,要通过交流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讨论问题、自由发言、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的行为彻底解放,在毫无压抑的环境中积极投入学习状态,勤于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否定,不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谁该为仲永的才能消失负责任?”时,一些学生认为该是仲永自己。他应该跟父亲提出想要学习的愿望,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而不应该跟父亲四处吃喝;更不应该卖诗赚钱。教师对于这些同学的讨论,既要适当给予肯定,又要结合文章的学习目标,把同学们引导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上来;而不再强调仲永该不该负责。这样既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又达到了教学的目。

二、从传统教育以教为主体转向以学为主体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要求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新课标推广以后,小学语文教学大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要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爱护学生。

三、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2]。”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2]。现在的孩子较早接触网络,他们能体会到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引人网络上的多媒体,更能让学生愉快的学习,也为教师减轻了一定的教学负担。以前的语文课堂,只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自己在“想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想象力”,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和联想却是非常单调的。然而,多媒体手段能为课堂提供栩栩如生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甚至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能够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教师要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游戏法、观察学习法等。教师要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综合效应[3]。比如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应该提前让同学们回家查阅相关资料,提前预习课文,把看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待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时间自由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入手,同学生们一起学习、总结。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0-91.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1. 教师要有活跃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

在课堂上,如能做到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让教师从“教”的领域扩展到对“学”的参与、组织、协调,那么师生间积极的建设性的双向互动及学生间不同组合的双向互动就为课堂注入了无穷的生命活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此时,教师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动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

2. 创设精彩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有时间我就做课件,我要把知识和美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课件,学生看到了美丽的棉花姑娘,看到了水的变化,还听到了清脆悦耳的柳笛声……我到现在才真正明白“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的含义。

3. 通过阅读感悟,使学生体验语文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富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与情感的世界。

4. 采用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情境法、演示法、比赛法、游戏法……我们语文应根据文章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写人的课文,要先讨论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再让学生表演,这样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记事的课文,让学生演示,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情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更能认识事物所反映的意义。对于生字,我们可以多做些游戏、多些比较,对于精彩的文段,可以用比赛法去讨论、去记忆。课堂教学只有注意合理地选择教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探究 提高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讲、读、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自学―质疑―探究―提高”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对教师有强烈的依赖心理。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落实好这一点,就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安排预习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学目标,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来学习新知识,以实现有效学习。“预习的要求”要凸显教材内容最基础性的认知要求,符合学生的学情,使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有问题预设和自学提纲等方式,课堂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预设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主要方法。自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预习要求或自学问题为依托,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自读,提倡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质疑

孟子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清代学者陈主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精神,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疑问。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在《海底世界》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揭示课文中的问题:“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宁静”一句,既然“澎湃”又何来“宁静”?从而使学生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这是“揭示矛盾法”在质疑环节的典型运用。此外,还有“辨别差异法”、“比较优劣法”、“找原因法”,等等。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多思、善思、大胆质疑的好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自主、自觉、好学、好问、好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探究活动,是教师给学生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或合作探究,自觉地、主动地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实施探究活动,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究”是实施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质疑作恰当的处理,并分类分层,有针对性地提出最主要、最关键的探究建议,从而安排学生读、思、研活动。教师还应避免“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讨论中去,积极张扬个性、展现自己。

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求知兴趣,而且要关注学生创造精神和自主能动意识的培养,更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授《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我在释疑“上下翻飞”“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等词语时,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品读,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深刻。在教学第四段时,我又设计了课本表演剧。游人一到山谷,立即被蝴蝶团团围住,争着让游人欣赏自己的舞姿。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入情的表演……这时,图像、色彩、声音齐全,学生沉浸其中,蝴蝶谷的整体美在潜移默化中映入学生的脑海,孕育了美的情趣。课本剧的表演,很自然地激发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欲望,使他们天真活泼的个性展现无余,也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和感悟语文的语言美。在整节课中,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中生情、以情育人,陶冶了审美情操和道德情操。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巩固、内容拓展、形式变换、续写课文等方法,将文本内容升华,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对他们熟悉或已认知的事物深刻理解或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教师也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教师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如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教学中,在自学、质疑、探究之后,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了课文,先将这段话中的重点词语用括号括起来,并用红色标出来,提醒同学们在背诵时要特别注意,然后将这些词语去掉,让学生练习背诵。由于前三个环节的有效落实,学生基本都能够边做动作边背诵,而且背诵得很有感情。学生深刻感受了蝴蝶谷的美丽迷人,在背诵中升华了情感。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课堂上参与的“底气”、展示的“欲望”与表现的“机会”,真正发展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构建“自学―质疑―探究―提高”的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而且帮助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对学生学习的科学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新闻网,2008,5:28.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朗读技巧;朗读效果;审美教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根据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会,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方法是关键

1.1 尝试朗读,理解课文。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不添、不丢字、不喊、不唱、不重复”。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1.2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一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的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1.3 咀嚼课文,细品佳句。

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段尤其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的途径。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这些规律在千古诗人,文豪手中往复交织、精雕细刻、推敲锤烧,构成了文质兼美、千古留传的大文章,成为滋养千百中国人心灵的精神食粮。

1.4 反复朗读,激情增趣。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满地读出来。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章,词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1.5 示范朗读,注重语感。

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只要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重语感,做好范读和指导。教师在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时,都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读重,哪些应该读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是振振有力。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应把握三条线

2.1 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2.2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

2.3 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3)训练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应抓住三个点

3.1 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2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

3.3 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有效性;兴趣

一、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把游戏纳入课堂,也可以把游戏作为奖励;多用描述的语言,多用鼓励的语言,慎用批评性的语言;教师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化自身角色,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不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尊重学生的想法,容纳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

二、教学过程应体现自主,但不流于自由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崇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歌舞式、游戏式、晚会式、记者采访式、辩论式等,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应鼓励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应放手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去发现结果或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但自主并不是自由,更不是“放羊式”的纵容。我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完一课的生字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教室一下子像炸开了窝,场面非常热闹:学生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有的拉着同学的衣服开起了“小火车”……表面上看,在这节课中,教师采用了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动起来了,其自主作用也得到发挥,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这样的教学背离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动力机制。激发小学生学生语文的动机,有利于促进他们形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状态。学生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习积极性是激发他们内部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师就应该多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民主,促进创新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教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则放。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民主,教学相长。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五、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遵循思维特点,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发散思维对创造力的发展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同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明显提高,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等也会有明显的发展。

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自己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困难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尝试,可能在学生还没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之前,学生就已经气恼的放弃了,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老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在需要的时候有针对性的给他们提出语文学习的指引,遇到因学习而苦恼的同学更是要及时的给予关注,并鼓励开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期盼,感受到作为个体而应该得到的尊重,重拾对学习的信心。每个学生的天赋、性格都不同,要想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已是不易,老师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引方式和谈话交流方式,这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极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仅要认真备课,努力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要求,还要花大量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学生的学习上做有的放矢的指导。

七、选择针对性强的练习

学习离不开练习,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好的练习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练习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老师给学生留的练习越来越多,有的作业负担甚至已经到了孩子能力的极限。试问,学生天天疲于应付作业,哪里还有时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哪里还有心情对语文保有一份愉悦的感受?此时的练习,学生不是应付,又能是什么呢?而好的老师留给学生的练习是适度的,练习的难度也是适度的,练习的含金量是高的,这样学生做几道题,不仅一天的学习知识可以扎实巩固,而且剩下的大量时间可以在愉快的心情下积累生活中的语文知识。举一反三的练习,使学生摆脱大量的繁琐工作,还可以为他们保留一份爱学的心,何乐不为?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收集和总结质量好的练习,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与学生分享。这就需要老师的经验和直觉,也需要老师对整个学习课堂上学生学习状况的整体把握,这无疑又是给老师提供的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作用;课程标准

新课程倡导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但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本书,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我深深感到对“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备课。

一些教师备课为备课而备课,为检查而备课。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同行中复制一个或上网下载一个了事,还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有了教案,上课照搬,全然不顾学生的感觉,从来不对具体学情作具体分析,或圈养,或放养,课堂教学中不作设计,课后没有反思。

(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于是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用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做题目,逐题交流,出示答案,整堂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出示问题和答案。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一任学生自由发展,尤为突出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教师只站在课堂一角,以示这是我的课,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他(她)始终不融入其中,更不可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三)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互动还是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小组讨论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往往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草草收场,由几位优等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在这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许多教师把合作教学单一地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只要进行小组合作,不论有否必要,是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效果如何,都能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探索策略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新课程倡导教师为学生服务。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教师要充分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性较强,各种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从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三)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2)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要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设置情境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探索有价值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我领悟新知识从而获取新知识。使其自动学习是整过程序的核心部分,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学会自我学习,发挥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听、说、读、想能力得到发展,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其次,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占主体地位。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3)营造氛围,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点拨思路技巧,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看书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让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也不等于教师把全部教学内容交给他们,自己乐得清闲;而是先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和方法,把较易把握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较难掌握的,教师还是要亲自讲解。

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教师上课时往往一讲到底,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质疑问题、思考实践的余地,既无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更无展示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的话成了“金口玉言”,不容怀疑和违背,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积极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学会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鼓励学生广泛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而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就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为了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基础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教师应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自学方式的指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有重点地进行自学,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做到三点:①先“扶”后“放”。自学时,教师先设计出一组既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又饶有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学,这就是“扶”。在学生有了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就放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去读书,去思考、去发现、去提问,这就是“放”。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③分层要求。学生智力和个性有差异,要求层次不同的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解决自学目标中的两到三个重点问题。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②学会共处。有了自主意识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后,更就注意让学生学会共处。学生共处就是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合作。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更训练学生与他们共事的能力。合作互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是语文课的理想境界。

语文课可以通过讨论,特别是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将自己学习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共同讨论解决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在整个过程要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纠正、补充完善,多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相处、合作的意识。实践证明,在群体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创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提高个体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学业会与人交往、相处、合作的意识,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四)启发思考,激发质疑。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1)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2)指导学生善于提问。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3)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五)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六)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此,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用学生“学”的效果来衡量教师“教”的效果。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应该看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路――以学论教。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也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对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中的行为观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焕发生命的色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在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