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37-03

1 前言

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全民族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为宗旨。而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乡土地理教学中对本地区自然条件、人文社会景观等内容的传播在提高中学生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现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乡土地理研究本地区地理的特点以及乡土地理本身教学内容具有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通过对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祖国、对家乡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2]。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问世,但大部分都是集中于对乡土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而对于乡土地理教学的起源、演变以及发展对策思考却很少见到。而这种纵向思考却是对于乡土地理教学能否在未来以系统化形式发展极具重要意义的一面,也是未来中学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包括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动态系统的研究,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变化特点,以进一步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研究,最终科学的开展日常中学乡土地理教学。

2 国内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现状

国外非常重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许多国家已经把中学乡土地理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必修课程,并列为成绩考核项目。目前对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独设置乡土地理内容,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另外一种是把乡土地理内容讲授穿插到本国和本省地理教学内容中,如澳大利亚。而美国的乡土地理教育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演示获得和课外获得,如调查文化景观的外方法,从而提供学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编写了乡土地理教科书,如《天津地理》[3]、《上海地理》[4]、《重庆地理》[5]等。有些省市还形成了互相衔接配套的教材,编制了乡土地理地图册,开展了以幻灯片、乡土地理影像片段、乡土地理课外读物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许多学者也深入开展了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6]以及焦洪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大量的研究性成果从乡土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上极大地丰富了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

3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材编写和实践活动两方面。

3.1教材编写

我国对于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乡土地理教材在内容结构上主要以地理要素并列式类型为主;内容选择紧紧停留在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简单介绍;在图像类型上数量偏低,文字篇幅比重占有较大,图像的类型较为单一;栏目设置主要以作业练习达到回顾知识的目的,教学功能低下。90年代后,乡土地理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侧重各要素素材并加以提炼;内容选择上增加了旅游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性内容;增加了图像数量并扩大了图像呈现方式,例如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等类型 [7]。2000年以后,乡土地理教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编排体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既有地理要素并列式,也有地理特征标题式,甚至还有混合式类型;内容选择上力求简洁和突出乡土区域特征,反应乡土时代鲜明特点和发展情况;图像数量和图幅密度也有较大提升,图像类型和图文的配置也逐渐趋于合理,生动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呈现。

3.2实践活动

伴随着地理教材编写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了要注意指导和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8]。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少量条件较好的学校,其他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演示。进入90年代后,在实践内容上较为丰富起来,增加了家乡知识、实习基地等内容,在乡土人文地理方面也有所提高。21世纪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化。各个学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如调查型、观察型、填表型、论文型、分析和讨论型等实践活动类型。此外,还开展了展览演示、演讲比赛、论文征文、地理晚会等活动。而在内容上不仅有乡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并且还结合了地理学科和乡土地理的特点,侧重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想象能力。

3.3 教学研究

同样,在19世纪80年代,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期,主要集中研究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和指导地理活动的开展。进入90年代,地理工作者对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不管是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还是内容的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提高了乡土地理教材的质量,此时还融入了对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入21世纪新时期,乡土地理研究以对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侧重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身边环境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4 促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我国乡土地理教学在教材编写、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发展回顾,结合现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实际,本章重点探讨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乡土教学的一些发展启示和教学建议。

4.1深化乡土地理教材编写

乡土地理教材应有“乡土味”、“乡土气息”,精选最有乡土特色的素材,采用反映当地人文社会的最新资料,并具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投身于课外实践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智力与技能[9][10]。教材呈现方式上应注重优化性,科学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构建开发式的教科书呈现方式。文字表述应注意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尽可能多使用地图、示意图、表格、统计图、漫画等图像类型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可以使乡土地理教材内容的呈现达到更好的效果[11]。

4.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形式可以采取辩论、竞赛、讨论、演讲、表演、游戏以及观看影片等。在课堂教学范式上可以采取激发兴趣-确定课题-参与学习-小组协作-学会学习的方式实施。以《重庆地理》为教学案例。第一章:巴渝之乡是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面积等方面介绍重庆,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首先宏观的认识自己的家园。就学生本身而言,由于生活在重庆,对重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稍加引导便可以自主、合作的开展学习,通过分组,布置课题,学生自己查找材料,以重庆的城市特色为主题来介绍重庆。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形式。课外实践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现阶段我国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方式比较少,需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灵活多样没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12]。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兴趣小组开展各种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比如科技馆、气象站、水文站、天文馆、公园等丰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以《重庆地理》第五章为例,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乡,从重庆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等方面来介绍重庆。教师便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例如大气环境兴趣组可以联系气象台参观访问;水环境组可以到城市内河去实地调查;固体废物研究组可以到重庆主城的三个垃圾处理厂调查访问等。最终形成一个研究性的学习报告,并通过学习交流,对家乡环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4.3 深入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灵活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教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内容应该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扩大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深化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我国在乡土地理研究方面基础理论层面研究薄弱,主要局限于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13],今后应注重以教学实践者、课程实施者的角度和视野来探索区域乡土教学的规律和探索乡土地理教学实施的策略,以推动乡土地理研究的有效实施。

4.4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学不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最终目标,而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14]。乡土地理教学亦然如此,应以其实践性、直观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着力推动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合作教学模式等[15]。

4.4.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主要有实地活动教学和角色扮演两种类型[16]。情景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相关的地图、 图片、遥感图像、文献和统计资料以及工具等,还要做好地理活动教学设计。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指导。地理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调查资料,总结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评价[17]。以重庆“四山”生态屏障重要功能区地理观测、调查计划为例,活动要求应包括:(1)了解功能区的历史;(2)观测功能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3)观察区内主要的树种,初步了解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气候特点;(4)了解区内地形、地质、气候、土壤、植被等各个自然条件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准备工作包括:(1)确定考察路线和考察点,熟悉区内岩石和主要树种分布。(2)带好指南针、图纸、小垫板等野外调查工具。工作安排包括:(1)收集有关资料,并且到野外观察点作好预习工作;(2)指导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地理研究问题的业务报告;(3)根据实地活动的收获,写成乡土地理研究书面报告。

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模式应按选材与改编的内容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清楚角色要求,了解角色特性。在布置任务时,紧密联系内容,逐步加大难度,从而使学生扮演的角色真实丰满。乡土地理的场景可以在户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好表演记录,而教师通过点头 手势、眼神、微笑等来表达肯定和赞赏,对学生一时表达不出的内容通过口型或形体语言进行提示,对非严重性错误可以记录下来,在活动结束后以引导的方式提出。最后教师通过观察、讨论与评价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培养其思维与质疑能力,进而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思考或见解。

4.4.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过程[18]。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过程可以首先提出案例,接着分析案例,最终评价案例模式展开。在方法上要注重直观性和多样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4.3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参与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深刻体会和掌握所学知识[19]。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因素,根据内容的需要每组分3-5名同学,组内要有学习好的、也要有学习较差的学生。小组成员的作为宜采用就近原则,确定各个成员的职责,使成员感到自己和全体成员的紧密关系。教师当好促进者的角色,发挥好协调、激发、合作监控的作用,并建立评价机制,合理的运用技巧激发成员的参与性。

5 结语

乡土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地理新课程理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比剖析,概括了我国各个阶段乡土地理教学的变化特征,并适当地提出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今后的发展对策,以及提出了一些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供广大地理教师在进行乡土教学时参考。

参考文献:

[1]付贺梅,王立红.乡土地理新课程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J].成都教育学院报.2004,(11).

[2]赵国军.重庆乡土地理教学发展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仲小敏,李兆江.天津地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乡土地理[M].1984.

[5]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重庆地理[M].2011.

[6]杨慎德.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1992.

[7]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8]陈尔寿.加强乡土地理教学,为家乡建设服务[J].课程.教材.教法,1989(4):94-95.

[9]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87.

[1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771.

[12]郭卫红.对乡土地理教学实践方案的探讨[J].甘肃教育,2009,(1).

[13]罗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09,(12).

[14]方刚,王川石,陈建永.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2(1):118-119,136.

[15]董瑞霞.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乡土地理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111.

[16]黄贵贤.关于中学开展乡土地理教育的几点探讨[J].华章, 2010(12): 120.

[17]金明玉.乡土地理的有效运用策略[J].中国新产品新技术,2009(23):230.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2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29-02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长期以来,我们都使用国家课程,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乡土地理是指我们出生地和成长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科技、经济和人文等方面反映本地区群众文化的一系列的内容,具体包括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物产资源、语言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民情等资源。横县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其地形四周群山环抱,中部平缓开阔,形似一个盆地。郁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流去,地势亦是由西向东倾斜。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适宜于喜温作物的生长,矿植物资源丰富。同时,横县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然地理文化、人文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对于横县高中的地理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把横县的乡土地理资源引进高中地理课堂,并加以实践的结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意义巨大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课程所讲授的是学生们熟悉的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毕竟学生的认识只是感性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而且目前进行的新课改是非常重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中存在着许多学生所熟稔的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对祖国、家乡怀有一颗热爱之心,但是这往往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真正的情感,须知人的强烈的情感是要基于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去了解了家乡的环境,才能热爱家乡。存在决定意识,人的实践来源实践。生动的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可以把家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可以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情感。

(二)乡土地理课程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流于空洞,学生也觉得部分知识晦涩难以理解,再加上缺乏实践的锻炼,更加剧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要想让学生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加强地理实践。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山地去观察、体验,看一看、比一比,自然就会一目了然。通过地理实践将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印象,从而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了地图和书本的局限性。

乡土地理课程中开放的乡土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素材、开放的学生亲身实践研究的系统,都有利于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身边、本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了平台。除此之外,在乡土地理课程的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只向学生传授乡土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更好地为家乡的建设服务。一般来说,许多的高中生在将来会是家乡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更加地完善,这无疑对将来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教育应该是学以致用的,做到“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味着要把本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是发展理念等多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环境、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理解和反思,为学生在将来参加家乡发展建设做出充分的准备,为家乡的乡土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更好地促进家乡的发展。

(四)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师作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中流砥柱,把本土的地理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选择地加入乡土地理素材进行说明,理论结合实际,再加以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其他的地理教师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为其他的地理教师更好地运用形象的乡土地理素材做出说明,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完善。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素质进行恰当的选择,同时也给其他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地理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在内容上要体现出本地的地方性和时代性,在教学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融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学生具有导向性,所以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地理教师在平时中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既要博学又要精通。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及时地了解横县的地理等相关知识。例如,要熟悉横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横县“古八景”等相关内容,做到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合起来,等等。其次,学校等相关机构应该定期举行地理教师的培训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又要具有针对性。强化地理教师的乡土地理课程意识,帮助地理教师树立新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观。同时,要定期举办地理教师的乡土课程开发交流会,让更多的地理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总之,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

(二)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条件。目前,横县的大部分高中在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的条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而且部分高中的地理教师在对已有的教学设备等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较低。学校、教师应该尽可能地逐步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例如教学设备的装置、地理园的建设、有关资料的存贮等方面应该做到逐步完善。地理教师也可根据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合理地运用板图、板画等教学用具,或者自行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乡土地理教具。在完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条件方面,要做到学校和教师相合作,逐步完善,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课程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讲到“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时,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横县的郁江边进行实地的考察。又如,在讲到地形地貌和等高线中的鞍部、山谷、山脊等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横县县郊的太平山或者娘娘山等山地进行查看,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自然会一目了然。总之,地理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联系乡土地理的实际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3篇

乡土教育并不是新生事物,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在地理学中占据着独特地位。而乡土地理教育得到全新的发展和繁荣则是21世纪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及2003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呈现给广大学生的是新理念、新文化和新课堂。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这为乡土地理教材资源的开发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旅游资源作为最具特色的乡土地理素材,可以充分突出乡土地理教材的特色。传统乡土地理教材中,对于各地旅游资源的简单介绍已无法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生对旅游资源的深入了解和探知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对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川省兴文县历史悠久、农业发达、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可供开发的乡土地理素材性资源十分丰富。兴文县地理学科教师如何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乡土地理课程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宜宾市教科所地理教研员徐桂主编的乡土地理教材《宜宾地理》,对兴文县旅游资源作了重要介绍,为兴文县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同时,在乡土地理教材开发方面也具有可深入开发的内在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兴文县还没有一本乡土地理教材,因此基于兴文县旅游资源特色开发乡土地理教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旅游资源在乡土地理教材中的规划设计

兴文县乡土地理教材开发必须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相关要求为依据,遵循以下原则:适度性原则,即内容保持合适的深广度;美育性原则,即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如兴文石海、棘人文化、悬棺等标志性旅游景点;目的性原则,内容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相关性原则,编写要考虑与通用地理教材纵向的衔接联系,不出现繁琐的重复或脱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旅游资源部分的内容设计思路分为五大部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景观欣赏、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与旅游规划、旅游设计、旅游与环境保护。兴文县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应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相关活动建议进行内容编排与活动设计,学生在使用乡土地理教材过程中可充分熟悉家乡旅游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国爱家乡情感。

教材的开发程序是对整个教材开发的整体规划,合理的规划能正确引导整个教材开发的顺利进行。廖哲勋在《课程新论》中指出:教材的开发要经历准备、编制、试验、评议四个阶段。基于这一理论,结合兴文县旅游资源的实际状况,考虑乡土地理课程内容特点,将兴文县旅游资源在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中的规划确定为主题设计、内容编制、实施与效果三个环节,具体程序如图1所示。

三、旅游资源在乡土地理教材中的内容编制

1.旅游资源的内容设计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兴文县名胜古迹较多,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岩溶地貌风景,这种旅游资源是由于石灰岩广泛露出地面,形成千奇百怪的地表石海、纵横交错的地下溶洞和举世罕见的巨型漏斗,石海、溶洞、大漏斗共生一体。此外,还有南宋理宗宝佑5年(1257年)建立的凌霄城和部掌人在明初建立的九丝城遗址以及悬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文县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特色明显,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开发乡土地理教材的重要素材。可根据兴文县旅游资源特点,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乡土地理内容和乡土地理教学活动建议的相关规定,进行乡土地理内容和活动的初步设计(如表1所示)。

2.旅游资源的内容组织

乡土地理中旅游资源的教学内容一般穿插于其它教学内容中进行教学,也可在选修教材《旅游地理》中进行针对性学习。根据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采用螺旋式形式对所选内容进行编排。结构―发现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阶段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阶段,要求地理教材的各个知识内容在整个初中阶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编排顺序。在螺旋式反复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几次循环往复便能完成地理内容的学习。用乡土地理中的旅游资源作为切入点,在知识讲解中做到更具体生动。为把零散抽象的知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需要对乡土地理中旅游资源部分的课程内容加以有效组织,起到相互强化的作用。

3.旅游资源的内容呈现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乡土地理案例;地理教学

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次提出了案例教学(Case Method),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

作为一种从国外引入的新颖的教学方式,要将它与我国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教学方式,生搬硬套肯定不行,而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则为案例教学法提供了执行的新方向。新课程与案例教学的相关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认为应该在地理教学中充分重视乡土案例教学的选择。

一、“乡土地理案例”的概念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案例”概念。本文的“乡土地理案例”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以突破本节教材的重难点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本地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的本地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具体的地理情境(文字、图片、影像等),并将之作为课堂展示的案例。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必须结合乡土地理,而形式则可以多样,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影像,等等。

(二)“乡土地理案例”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更多的是运用于法学、管理学界等领域,而我国对案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不断对这种案例教学法进行尝试和研究。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是十分常见的,但如何“精”用案例,“巧”用案例,既能用案例说明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识到书本知识同样能适用到现实生活中,即“生活中处处有地理”,那就是二者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乡土地理案例”的特性

(一)“乡土地理案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国近代地理学基础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因此,较之于普通案例,“乡土地理案例”所采用的信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乡土地理案例”在教学中互动性更强。在教学中讨论与他们生活有关的“乡土地理案例”,总是会得到班级绝大部分学生的互动,课堂的活跃性更好。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能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目的。

(三)“乡土地理案例”实践性更强。“乡土地理案例”可以在一般的案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用上课所学知识对家乡作贡献。

三、“乡土地理案例”地理课堂中的实施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福州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乡土地理案例,在地理课堂中展开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导课部分,笔者利用了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游戏“QQ农场”,通过展示“QQ农场”的游戏界面中的标语“菜随我动,想种就种”提出问题: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真的是“菜随我动,想种就种”吗?由于学生对“QQ农场”这个游戏的喜爱和熟悉,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同时大家也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学这节的课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现实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并讲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二)运用“福州农业”的案例突破重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结合福州的具体实例,设计以下活动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因地制宜”这个概念。

活动一:大家会在闽侯县、永泰县和平潭县这三个地方分别发展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和林业中的哪几种?并说明原因。

提到自己家乡的农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相互间的讨论更加激烈,大家纷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得出本题答案和结论:

闽侯县: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耕作,适合发展种植业。

永泰县:这里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发展林业。

平潭县:这里河湖众多,适合发展渔业。

结论:农业生产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河湖等。

承转:除了考虑这些自然条件,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那么,哪些是农业生产要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呢?大家来看下这个题目:

活动二:福州金山建新大爷面临如下两种选择,或者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或者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你们有什么好提议?

当时笔者在福州三中金山校区讲课,学生一看屏幕,怎么讲到自己学校附近的建新镇的农业了?他们很是关注,也十分兴奋,没想到地理知识居然就在身边。而且学习过后,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反思。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答案和结论:

答案:应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因为这里靠近城市中心区,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小结: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要考虑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技术等。

正是通过几个活动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教材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福州农业”这个乡土地理案例的应用,充分带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在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在课堂中纷纷对福州农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学完课本知识后,回去再查找相关资料,继续深入探究,寻找福州农业的“新出路”,学生在课后也非常认真地去做了研究,结合研究性学习,展示了许多自己的成果,比如,《闽侯“农家乐”》《QQ农场真实秀》《什么是生态农业》等作品。学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并能真正去思考自己家乡的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关于“乡土地理案例”的一些思考

“乡土地理案例”既具备普通案例的一般特征,又能很好结合了乡土地理,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案例,能有效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但是,在施行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案例搜集的难度大;如何删选案例中的有效内容,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乡土地理随时间的变化要求教师及时对“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更新以保证其科学性,等等。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能真正地创新课堂,既能让学生轻松地在课堂中掌握知识,又能让教师在准备过程中也得到知识的提升,从而推动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 教学 联系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80-01

地理教学是教师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其内容是人类长期从生产和生活中积累、总结和研究的地理知识,实质是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掌握地理规律,目的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指导生活行为。地理知识是生活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其价值体现在运用。

一 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中学地理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使学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二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当前中学教育大多只重视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涉及较少。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认为学习地理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教师也过于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使中学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二 地理教学的困境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认为地理难教,学生也认为地理难学,地理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1.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

地理知识虽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脱节。在高考压力下,为了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整理出一套使学生取得高分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纸上谈兵”;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死记硬背,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学习过程“味同嚼蜡”。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生活中却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能运用自如,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无用,对地理学习没有兴趣。

2.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生认为地理难学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由于他们将所学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学习过程枯燥;二是由于学生生活地域相对狭窄,生活经验有限;三是一些地理原理和规律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四是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覆盖广,涉及物理、政治等多学科,对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认真整理和总结,知识之间容易混淆,难于理解。

三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的途径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地理教学要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教师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和创新,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教学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创设现实生活场景

中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主要源于居住和生活的乡土地理环境,学生身边的地形、气候、河流及居民生活等都可成为地理教学的生活场景。在讲解“等高线表示的相关地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理解等高线,认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貌,再让学生用橡皮泥做出常见地貌类型的模型并标注出等高线,再对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增强对等高线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联系乡土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在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场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2.教学过程引入生活经历,捕捉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平常留心观察和思考,会发现身边许多生活现象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素材。“水平地转偏向力”学生难于理解,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由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旋涡或旋风。在对该内容教学时向学生设问:你看到的旋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这样以生活现象作教学素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同学难感知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北方的同学也难以体验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在进行“气候特征及成因”教学时,以学生所在地的气温、降水为教学切入点,再结合当地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知和理性地思考。利用生活的经历和现象对知识进行分析和迁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由感性向理性深化。

四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将教学与生活联系,不是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教学既要联系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1.联系生活要有针对性

联系生活要具体和有针对性,学生的生活经验,一部分是对学习有利,另一部分是对学习不利的。地理教学要选择对学生学习有利的生活经验,避免把联系生活局限在获取生活经验,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而忽略了地理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学生虽然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2.联系生活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6篇

乡土地理即本乡本土的地理,是一个区域综合概念。乡土地理是学生生活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风俗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地理知识,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新课改背景下,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而富有实效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可以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与乡土地理整合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意义。

一、 地理新课程教学与乡土地理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地理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地理素质,提高地理素养。乡土地理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时代性、灵活性、探索性等特点,将教学与乡土地理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乡土地理,能抓住课本理论与乡土地理相联系的知识要点,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贴近生活的地理案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土地理的区域性、开放性有利于教师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领和指导,充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确保教学效果。2.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和教参中的区域案例往往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不能很好的调动学习积极性。乡土地理与学生的生活休戚相关,以生活中熟悉的案例作为地理教学载体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身边的地理事象,可以把枯燥地理知识、原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感受相结合,把深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文化、风俗、经济发展情况和环境状况,在乡土地理事物与学科知识间建立认知联系,提升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理性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3. 有利于培育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乡土地理的知识,并通过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来解决遇到

的问题,可以培育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身边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 实现地理新课程教学与乡土地理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 关注生活,关注新闻、时事,有效收集乡土地理素材。

生活是一本活教材。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能反映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知识、敏感的地理问题,这是对地理课本最及时的补充和修正。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同时自己也应关心和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以便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生活中地理问题;善于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信息媒体,如,佛山电视台、顺德电视台等相关地方栏目如《城门头专辑》、《见多识广》、《影像广东》、《顺视新闻》等栏目、还有学校阅览室、学校报亭和宣传栏等涉猎更多的乡土地理信息。教师通过分门别类整理、剪辑、组接,以供课堂教学时观看、研究,教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在教学中以乡土事例为案例组织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以乡土地理为案例,将其与教学内容充分融合,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乡土地理现象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例如在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地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五个热量带,在分析完五带的位置和范围后,请学生在地图上查找顺德的纬度位置是22°40′~23°02′,让学生对顺德进行相关五带知识的判断,并分析顺德冬温夏热的原因。又如在讲述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评价时联系到顺德的华侨,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顺德大批劳动力到南洋(东南亚)做工,并在自己的亲戚朋友中做相关调查:是否有家人或亲戚是华侨?什么时间迁移?迁移的原因是什么?迁入到哪里去了?对当地的贡献如何?等等。同时结合顺德现在的实际探究当前顺德外来人口对顺德发展的影响。学生兴趣极高,教学效果良好。

3. 恰当利用乡土地理案例在课堂中首尾呼应。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 人文精神 渗透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Geograph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Penetr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XIE Baoqiang

(Educational School,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train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human spirit as the core, so that students in the intelligence, character, emotional, phys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udents explore the human spirit into training, literacy background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humanism,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has a positive real value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Geography of high school; humanism; penetration; training

1 中学地理人文教育精神教育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理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中学教学大都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单纯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中学课程教学大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出发点,而忽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虑。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只强调科学规律的客观物质性和技术应用,忽视人文精神熏陶的种种弊端。比如,教学过程中较少向学生全面介绍科学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较少注意引导学生把科学的应用与道德伦理等因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夯实知识点”成了一些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甚至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和工具性色彩。

2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其兼有文科和理科双重性质。同时,高中地理知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理科知识)和人文地理(文科知识)相互支撑。中学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内容是人文地理的基础,而人文地理又是自然地理知识的归宿和落脚点,由于地理学科相比其他学科的双重学科的性质,更有利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启迪,这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培养。其次,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口、能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有经济、文化等,这些知识都能改变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方面。

3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3.1 准确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规定:“地理课程目标设计在于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将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

因此,面对新的新课程理念,我们教师应该在对新课程标准的明确下,在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处理要把握好,加强地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渗透培养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人文意识的目标。

3.2 于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为更好实施人文教育,中学地理教师应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人文教育纳入地理学科教学计划中,积极发掘学科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于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

比如讲到《板块构造学说》时,教师可以补充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并向学生讲述了魏格纳传奇的一生,学生无不为魏格纳执着求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所震撼、所激励。在讲《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给学生提到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在罗马监狱被关押八年,遭到宗教裁判所最严厉的审判,并被判处火刑。在临死前,只要亲吻升到他唇边的十字架,便可得救。但是他以他的生命捍卫了科学的真理,同时也体现了他人生的最高价值,这些都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素材。在讲述《城市化》时,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些关于国外环境特别优美的城市景观的照片,学生只要看到那么优美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整洁的地面,高大的行道树上挂着鸟巢,鸟儿也在路上悠闲地散步――所惊叹,不敢相信城市也可以这个样子的,油然而生对建设美好的城市的憧憬。

3.3 于课外活动中巧妙拓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比如关于学生爱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等意识的培养,在中学比较可行的方式有“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学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电视报刊,因而,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亲身实践中受到环境教育,实现环境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有机结合。

3.4 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

学生知识的接受都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来,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一方面,中学地理课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有待于教师的引入,并融合与教师的言谈举止才能达到对学生的影响,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培养不能光靠简单的说教,更重要在于通过教师身先示范的榜样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通过感情的交融,通过教师的人格感染力量才能得以实现。

3.5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文精神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围的村庄、工厂进行调查走访等活动。再辅助与教师之前搜集的对该事物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学生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远远要比在课堂中的简单的讲解更加深刻。另外通过学生对周围家乡的观察,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最后从情感上升到责任感:将来要建设好家乡,为家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认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3.

[2]中华人民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1.

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8篇

时间匆匆,在这个乡村全然凋敝,城市无极膨胀,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天人割离,所有的人都感叹自己是“故乡的人,他乡的我”的今天, 我们已是知城不知乡,那些乡音、乡貌、乡俗等都已渐渐消逝。近两年,主席和总理多次提到建设美丽乡村要留住乡愁、记住乡愁,家乡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瞬息变化,都是乡愁尽显,尤其是人口迁移、城镇化、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变异都蕴藏着乡愁教育价值。开发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过程就是追寻“乡愁”的过程,无疑会唤醒教师的乡愁意识,无疑会触碰教师灵魂深处的良知、责任与担当,这种体验获得是其他任何途径都难以相比的,它是一种内驱式的自我生成教育,对教师的情感升华、价值观的再形成意义深远。教师的行动无疑是留住乡愁,记住乡愁的风向标。

二、 专业意识

开发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既可以将教师所学地理专业知识、技能得以巩固、提高,又可以在实践中强化地理专业意识:观景(物、事件)――知地――析因――究理――懂法――做人。例如,2016年1月24日,全国各地经受寒潮袭击,神木县降温至-24.7℃,近几年少见,地理课上,我灵机一动,“这不是降温,这是在降高考地理试题啊,请问:影响的天气系统是什么?描述降温的原因?探究降温对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做好哪些防寒措施?”

三、 借力意识

开发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可以培养借力意识。一方面,借助于导师、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巧妙嫁接,解决教师个体无法完成或完成效果不好的工作,也可以直接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利于教师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借助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特有的亲切、可触摸的优势,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课堂活力,达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校门口附近对校园位置、方向判读;在绿化带进行植被种类划分;在水房对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在1号通道观察地表水状况;对建筑物墙面、地表的岩石分类,借力神木中学校园内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兴趣浓,效果也好。

四、 课程意识

教师在开发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编写并开设校本课程,既能检验研究成果,又能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同时进一步理解课程的内涵(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一切自然及社会资源的总和),强化课程意识。例如,我校在编写和开设了校本课程《旅游在神木》后,一致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地方课程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所有服务于地理教育教学的、有形无形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地理课程是地理教育教学的载体。

五、 创新意识

开发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极为有利。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永远有新意,但又极其大众化的研究课题,所以要求教师在内容、手段选择上,理论、原则探究上,成果推广等方面都有创新。例如,开发地理教师本身这一隐性的课程资源就是开发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最大的创新。教师的人格品质、已有经验、专业素养、家国情怀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极大,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教师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展示、应用,既可以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能熏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地理的意识与情感,做一个真正的地理人、社会人。

六、 视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