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第1篇

认真研究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试图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则是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关键和主要抓手,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现实呼唤教师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作出理性分析,以促进学生的均衡持续发展。

1.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本质

李炳亭在《高效课堂22条》中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为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就,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对提升语文教学效益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生学习的课程中,各门课程具有的特征与教学目标要求是不相同的。所以, 语文教学一定要认识和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本质与特征,应该辨别出语文学科在课堂有效教学方面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差别,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尽量地去感受"语文氛围与环境",加大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的训练力度,是教师授课的中心任务。笔者对语文有效课堂的理解是:教师能够有效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指导,设计好"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优化,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性合作学习,有效地发展与提升学生运用语言和交际的实际能力。

2.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与理性分析

2.1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有了目标教学才有指向,教师才可以因此而开展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语文有效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教学目标上具有明确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内容以及指向和主次关系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语文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包含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并非为纯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语文有效教学的目标主次关系突出的是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基础是学好语文知识。

2.2民主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强力手段。语文课堂中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强力保证。教师要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地主动地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3优化的教学过程,是有效教学的重点策略。当前语文教学模式尽管"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然而却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一劳永逸"或"纲领性"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精髓是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已有的成功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睿智科学地运用一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探寻和达到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理念;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3-01

自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如在《犟龟》一文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这样的问题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吗?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它是谁呢?然后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动物片段的对话表演,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在坐位上;并研究好该种动物的特点、劝阻内容和小乌龟的反应。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我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3.用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交给学生 。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因势利导,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蕴含其中了。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篇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特别是摒弃背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做法。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情感 投入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应是师生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应如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大情感投入力度。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只有带着诚挚的情感向学生发出教学信息,才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强度,以致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必要的情感投入呢?

一、在课堂上加大感情投入力度,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融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这样可能容易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倾情投入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导语设计中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但这一点往往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但是只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2.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才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的“情”要以“理”为根基,只有符合作品所固有的“情感韵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情感”,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情溢其外而理持其中,主要应根据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掌握。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1.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对梅雨潭忘情的眷恋,一个是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

2.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原因是它们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不一样。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培养学习情感,优化教学效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一、打造高效课堂,巧妙运用电教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景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媒体,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他们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探索,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

2、运用电教媒体,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重、难点。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二、打造高效课堂,学生学习要愉悦起来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如果没有兴趣,谈何学习与博采众长。因此,语文教师应多想办法在课堂中让学生愉悦起来。

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满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2、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的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究。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

这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思考,带着兴趣去“七嘴八舌”学习,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打造高效课堂,语言文字要读说起来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三多一少”的现象(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而潜心朗读的少。)在看似紧凑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朗读时间往往被“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所挤占。一节课40分钟,而学生真正进行朗读实践的时间却不足五分钟。大部分的时间都停留在分析上、讨论上。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和体味没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读说的引导训练,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熏陶,感受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打造高效课堂,课堂训练要突出关键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师专 学生 语文素养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31-02

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如何适应当前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新形势,笔者在不多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过一些尝试和思考,并逐步构建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框架,以供探讨。

这个框架既要尊重现行语文通用教材,又要体现幼师专业的个性。教学实施的前提,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实施过程的核心,是建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系列:课堂教学改革系列,实践训练系列和考核测评系列。

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幼师学生”)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应当从观念意识入手,将语文教学融于师生的专业意识,时代意识和“乡土”意识之中,使师生在增强这三种意识的同时,观念得到转变,形成一种幼师语文教学观。

增强专业意识,明确语文是幼师的“基础课”,明确语文学科与幼儿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幼师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促进其专业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要有培养学生审美悟性的观念。教育部教师[2012]1号文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通识性知识”要求幼师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通识性基础学科之一,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进行文理渗透,引导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基础课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国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结合幼儿师专的专业特性,从美学的角度说,幼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增强时代意识,明确社会发展对语文的要求和需要。从适应当前需要来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需求越来越高,语言文字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语言文字功夫,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从适应未来需要来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教师应具有超前意识,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知识,为适应未来的需要而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树立乡土意识,明确语文对帮助发掘和整理家乡古老的文化的作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古老的文化艺体形式,发掘这些艺术形式需要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幼师语文素养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体系,包括教学、训练、测评三个方面。

1 课堂教学是幼师语文教学的主战场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就是教什么,谁来教和如何教等问题。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应打破通用的教材结构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言学、数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欣赏、文艺创作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幼师学生的现代汉语知识、应用写作、阅读理解、创作编导等基本技能为目的,构建语文教学内容系列。

“谁来教”的问题即师资问题。本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最好是专业知识广、专业能力强,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如何教”的问题,是幼师语文课堂教学核心问题,其实质是确定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幼师作为高职高专的一种人文特征突出的专业,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统一与差异并存的辩证的矛盾体。它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层次性特征。针对层次性特征,幼师语文的教学原则应为“区别性原则”。

区别性原则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有两层含义:宏观上就是幼师语文教学与其他专业语文教学的区别。教师应依据通用教材有所取舍和扩展。微观上就是幼师本身带来的教学区别。两者都要求教师处理好各部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教师一方面要参照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针对地方特点有计划地在课程内容中补充地方特色的内容。

遵循“区别性原则”,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首先是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读、讲单向输入的方式,改革为师生听(听规范语音、听配乐诗、儿童故事等)、说(说仿唱主角、说意境、说故事训练方法、说乐器结构、说绘画技法)、读(读术语、读诗词、读地方童谣、读台词)、写(写体会、写应用文、写歌谣、写小剧、与短评)等双向交流,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角色。其次要把握好课堂教学重心,正确处理精读、略读和自读的关系,适当运用单元教学法,培养自学迁移,增加信息量。再次要学会确定、把握和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手段、侧重于讲解和朗读,做到声情并茂,移情动容;情景手段,利用现场身临其境,根据内容创设情境,使其目见耳闻,有似当时;音像手段,通过声像发挥视听感官功能,留下直觉印象。多媒体手段,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加大信息量;自学手段,教会学生自学,然后教师根据幼师专业的特性,拟出与专业有关的阅读参考书目,进行自学。

2 以“分层式训练”为主线的实践系列,是幼师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

因此有必要对实践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进行探讨,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第二课堂(实践训练)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基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扩展。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仅指课堂教学活动,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对于幼师专业而言,这种多层次还包括特定的语文要素,不仅有第一课堂的鲜明特征,也同样体现在第二课堂之中。应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即由易而到难,由低到高,由分析到综合,由个体到集体,循序渐进。在训练方法上变“随意性训练”为“计划指导性训练”。教师根据测评内容拟出训练计划,紧扣课堂教学安排训练内容和程序。

第二课堂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思维活动与语言形影相随,应从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入手,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适应各种语境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具体构想:一是训练内容管而不死;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训练计划,自行选择训练题材,自我组织,自我管理。锻炼学生思维的开阔性、灵活性。二是训练方式多而不乱,活而不散,由单项训练(简单应用文体、童谣朗诵、人物动物局部刻画)到综合训练(如解说、小剧表演、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作文);由个体训练(针对个性弱点进行)到集体训练(针对重点难点组织);由有材料(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的语言表达训练到无材料(自己创设意境)的语言表达训练;由模仿性模仿构思(如“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古寺”等)到创造性训练(意境构思,说唱表演等)。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外,可培养学生的通感。打破学生的逻辑思维领域,五官各司其职互不交错常理,训练学生的五官功能由不能相互沟通、相互交错,到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交错,甚至相互取代的独特感受。紧密与灵敏地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解触觉联系起来,加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境界,从而呼出创作灵感。教师可找出一些古代诗歌史上成功地运用“通感”写出的名篇佳句,如“红杏技头春意闹”“促织声尖尖如针”“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等进行分析,然后训练学生如何使声音有形状,花朵有声音,泉水飘着香味,香味闪着色彩等。

3 以“年级目标段”为主线的考核测评系列,是对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效果的检验

教师根据幼师语文教学的特点,制订“年级目标段”考核测评计划。实施系列化、程序化的目标测评。为宏观调控教学、训练流程提决策依据。测评的内容,包括现代汉语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等。不仅要注意测评后期的成绩量化,更重要提注重测评前期的准备工作,即测试内容的量化。参照专业因素采样命题,合理地选配组合,以期逐步建立科学化、模式化、数量化的测试资料(试题)库。教师对测试情况应作详细记载,既为测试结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提供了准确而科学的依据,而且测评的主要信息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其语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

一、预设是进行译文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教学资料,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不言而喻,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预设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做好预设,一是要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以教材为基点,预设成教材中使用的教案。一是要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

以下是预设《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计划。

l.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丈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先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和困惑。再深入研究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最后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课外延展,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生成是语文课堂的一道美丽风景

从以上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完全是在教师的设想中完成的。诚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但仍然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也正是预设的不足之处。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具有巨大认识能力和主机能动性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体,而且都有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决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课文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千万不能对这种资源视而不见,按部就班地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计划,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我们的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课堂。

在执教《羚羊木雕》一课时,我曾做好自己的事先预设,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结尾“我”满腹委屈地想:这能全怪“我”吗?请同学们帮“我”想一想事情该怎样处理才算妥当?学生们各抒己见,想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案。我准备适时转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时,一个同学又站了起来,他说:“这件事谁都不怪,得怪‘我’的奶奶,是她没将‘我’的父亲教育好,才导致父亲怕媳妇。”于是师生趁机讨论家庭中婆媳关系的问题,现场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许多同学还对如何处理婆媳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很有些独到的见解。

三、预设与生成要做到和谐统一

不难发现,预设是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可以说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们决不能误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因为过分强调生成,从而忽视了预设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对教师的课前预设全盘的否定。这样就会将语文教学引入另一个极端,完全由学生主体代替了教师的指导。但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为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艺术。

总之,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参考文献:

[1]陆志平,顾小白.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第7篇

一、以朗读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如范读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爬月台”那一段时,我就通过语调、重音、节奏、表情等变化,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此外,还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如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等形式,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以表演激趣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的情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如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把学分成不同角色,再分组进行排练(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最后抽签表演,台下的同学进行点评。结果,文中的内容,人物性格,都表演得到位,理解得透彻。这样,不仅使所有的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而且对这篇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

三、以竞赛激趣

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征,课堂上有计划地开展了一些知识竞赛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设计知识竞赛题,设计必答题、选答题、抢答题、观众抢答题等形式,小组选派代表参加竞赛;通过笔试方式,让学生答题,给出成绩,排出名次,予以奖励;定期举行古诗词朗诵和默写比赛,看谁诵读默写的诗词又多又快又准确;举行成语接龙比赛,看谁能按要求说出的成语最多等等。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四、以实验激趣

做实验本是教自然学科时采用的手段,如能恰当引入语文课堂,会达到“百闻不如一见”之效,会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设计语文课中的实验。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水,一个鸡蛋,一小撮食盐。上课前先叫学生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中不加食盐鸡蛋下沉,加食盐则上浮。学生很快明白死海岸边寸草不生,人在水中淹而不死的原因,于是便抓住了死海的本质特征。

五、以图画激趣

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学会绘制教学简笔画。给没有插图的课文配上插图,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上课效率。如教《春》一文时,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依图说出课文相应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当堂能背诵出每一幅图的内容。

六、以教具激趣

一些课文,适宜自制教具,师生要人人动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小橘灯》一文时,笔者自制了一盏小橘灯,在课堂上点亮,让学生讲其象征意义,然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制作小橘灯,并举行展活动。

七、以歌声激趣

生活中处处有歌声。让歌声走进语文课堂,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春》一文时,先让学生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然后让学生唱有关“春天”的歌,学生伴随着歌声走进课堂,走进春天,体会春天的独特韵味。

八、以课件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色彩变化的画面,音响刺激的录音,以及带有动感的幻灯片,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我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之中,然后,播出一幅幅有动感,将声、色、情景融为一体的打鼓舞姿画面。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亢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九、以故事会激趣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谁的故事多,看谁的故事好,最后评选出“故事大王”。采用主题故事的形式,如:“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学生围绕着名人,讲在课外听到的,或读到的故事等。故事会事先通知,定期召开,让学生课外阅读、搜集,课内各显神通,达到激趣之目的。

总之,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提高上课效率,学习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灵活运用上述激趣方法,力争让每一节课成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的颗颗火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愉悦,真正使学生在课始趣即生,课中趣更浓,课尾趣犹存!上述方法不仅适用于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只有因课制宜,灵活运用,才会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百花齐放,大大提高上课效率。

注释: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优质课堂

优质课堂是相对的,没有最优质课堂,只有更优质课堂,绝对的、统一的优质课堂是没有的,优质课堂不是通过模仿和抄袭得来的。优质课堂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性的活动,教师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根据教师自身的各种条件,根据现实的课堂场景,根据学生实际的各种情况,然后教师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地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得到充分的、高效的、持续的发展。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就农村初中语文的优质课堂的问题,奉上自己尚不成熟的几点浅见,作为抛砖之引。

笔者认为,要想使农村初中语文的课堂优质,必须重视以下九个方面的作法。

1组织好课堂纪律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依笔者看,要想使农村初中语文有优质课堂,课堂纪律挺重要。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的基础差(有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测试时,语、数、英三科总分没有达到30分)、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反课堂纪律,如: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左顾右盼,有的高声喧哗等等,农村初中学生的后进生人数不少,自主学习、主动听课的人数不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人数也不多。没有好的课堂纪律来约束,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笔者挺注重加强课堂组织纪律教育,利用:环境熏陶、目光暗示等课堂管理艺术,组织好课堂纪律并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学生严肃认真地学习,这是优质课堂的前提与保证。

2吃透和了解

2.1初中语文教师,最基础的工作是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原文和课标制定专家组的解读,脑中要有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参编写、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各学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供了教学评价建议。吃透课程标准很有必要。

2.2初中语文教师要心中有教材。 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把七年级到九年级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搞清初中语文知识的内涵、外延与联系。然后把教材转化成教案和学案,建构具体的教学方案。

2.3目中有学生。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个性等实际情况,优化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2.4初中语文教师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要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等采用适合的教法。

3有准确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的“期望值理论”认为,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也就是说,人们越看重目标价值,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这一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标、教材特征、学生实际和现实的课堂场景等,同时,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准确的、不同层次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充分的、高效的、持续的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比较形象、比较直观性,能使农村初中学生热情地投入到课堂中学习。情境教学的形式有很多,如:故事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农村初中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优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悦并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出精神焕发,充满乐趣。譬如: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端午日》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端午日那天到假日海滩洗龙水时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描写龙舟竞赛和追鸭子的欢乐场面的精妙所在。让学生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5设疑要具体

在农村初中的课堂教学中,设疑要具体,力避抽象。抽象的问题,会使农村初中学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不知道从那个角度回答,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因此,设疑要具体。例如:笔者在《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设疑是“这篇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经过思索,很快就能回答得比较全面具体。首先,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是在文中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很快就能在文中找出,学生学习就会感兴趣,真正参与学习的人就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