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兴趣;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学习主体;活动探究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的很多内容既涉及了人文科学也涵盖了自然科学。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的新时期的高中教育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参考文献:也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高中地理学科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优势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此,有经验的教师总结出了运用“缩小师生距离、多种电教手段、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加强教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也有教师过多地花费心思设计活动的形式,为兴趣而活动,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和知识本身的传授;更有甚者为了一味追求兴趣,把地理课堂变成了展示才艺或传授其他科目知识的主阵地(当然前期的,引导性的和适当的是可以的)。为了激发兴趣,我们可以讲述奇闻轶事,也可以设计新颖的活动形式,更可以通过其他一些辅助手段,但这都是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这些外在动机易波动,一旦环境改变,行为也容易随之消失。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最大的价值就是知识本身的实用性给学生们带来的成就感,而不简简单单是分数的高低,这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关注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精心预设教学流程,使学生们逐渐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学习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二、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习惯

高中地理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部分知识都需要通过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地理地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除了教材中所呈现的信息,也涵盖着一些隐含的信息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地图不仅仅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呈现形式,也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汇总与延伸。正是因为地理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们学习地理学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教材中的文字信息,更要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得到提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地区和学校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不是很系统,所以在高中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识图、读图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而不能简单地、单一地讲高中的知识,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和衔接,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们实现由文字信息理解到读图能力提升的飞跃,学生才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素养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培养学生“对终生有用地理”的素养

学科素养是现在高中教学一直都在强调的一个核心词汇,高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对此,高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就指出“只强调要学习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体区域的自主编写权下放给编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也有自,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材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弹性。为了更好地坚持图文结合的学法指导和坚持由图导文的能力培养,为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我们要将初中的地理教学与高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贯彻三个原则———能够让学生推出或分析出的结论,教师不先直接讲出来;能够让学生形象化理解的知识,教师不抽象讲述;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教师不回避。结合近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地理学习的重点在于:1.地理常识的熟记,地理名词的熟记和区域地理的熟悉,地图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2.基本概念的理解,专业术语的记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熟记和掌握,并且学会运用这些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范例的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具备图文资料分析和解答能力。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之后,便可抛开教材,将学习的空间扩大到生活中、自然界,看到一个区域,就可以从气候、地形、资源、自然带、工农业、人口、交通、政治、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对终生有用地理”素养,这也是现在高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为适应高考的命题趋势,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我在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侧重四种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由图导文的推理分析能力;由图到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我在教学中坚持读图的学法指导,强化读图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和认知层面的差异,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学习地理的五个不同层次:一味死记文字的最低层;图文各记的第二层;由图记文的第三层;读图导文的第四层和心图口文的最高层。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规律,正确地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逐渐在提升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实践中,笔者仅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深入教学为着手点,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观点,当然这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成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兰萍.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探索[J].文教资料,2006(3):81-82.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5(23):173-174.

[3]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0.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学科整合;

作者简介:王晓青,男,1955-,教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自然地理;E-mail:wxq922@sohu.com.近二三十年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在对物质资源的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起到催化作用”[1].因此,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入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推动了各个行业内以及行业间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人才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教育事业的革新迫在眉睫.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奠基阶段,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1研究的相关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各国政府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支持,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加以改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而且这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特征是逐步从辅助教转向辅助学,即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个阶段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第三阶段是计算机革新学习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现在.其主要特征是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个阶段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口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2].

从国内来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湖南师范大学王先明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2]和山东师范大学赵修雪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教学实践研究》[3],奠定了主要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2)关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有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余言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和河北滦县一中李建荣的《信息技术视野中的地理教学》[5],在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案例和学科教学模式.

1.2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很好的把握了高中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师的备课过程与授课实践,拓宽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资源搜集渠道,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地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上提供借鉴与参考.对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其他高中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在高中地理教师的轮训的课程设置中可以有的放矢.

2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设计

我们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问题方式,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在小范围进行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测试,以反映我们调查内容的实际情况.

2.2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在东部沿海省区随机抽出了500家高级中学,抽取的学校包括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日照一中、温州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0份,有效调查问卷310份.在这310份调查问卷中,省级规范化学校150家,市级规范化学校100家,其他等级的学校60家.从图1中看出,省级规范化学校有150所,占调查总数的49%;市级规范化学校有100所,占调查总数的32%;其他类型的学校有60所,占调查总数的19%;符合调查的预期.

从表1中得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授课比例比重在20%以上的占到64.5%,授课比重在19%以下占到总数的35.5%,说明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大大超过半数.短短十几年的发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具开始有质的飞跃,从刚开始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狼来了”式的恐惧,到接受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状况,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快速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与形式丰富多彩,高中地理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不再捉襟见肘,而是在充足的信息资源保障下进行兼收并蓄型的整合与创新.

地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理教师平均要带175个学生,最高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432个学生,最低值是一个地理教师带24个学生.

从图3中得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修课程需求的前三位的为《电教技术前沿》、《信息检索》、《课程制作》(排名不分先后),所占的比例均为20%,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为11%,《电子白板应用》的需求为10%,呈现出多样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生均信息技术投入与课堂效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5,为中等程度相关,生均信息技术的投入和课堂效率呈现出来的正相关,引导我们加大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投入.

2.3调查结果的思考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数据整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经费投入

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是保障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高级中学的等级以及高级中学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级中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预算,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弹性.硬件设施建设、软件采购和教师培养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也是高中地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增加经费的投入基础上,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的合理搭配,班级结构和师生比例,是经费投入落到实处的影响条件.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所给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以及师生关系所带来的变革已经远远超出了既定的预期.

(2)教育观念

教育是当今信息时代各国谋求生存、发展、争雄的第一位的战略性产业.当今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和国际竞争紧密相联;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乃是科技水平和实力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因而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即把教育投资看成是开发智力资源的生产性投资,开发智力资源应优先于开发自然资源,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争雄,都采取了增加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

(3)教师配置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教学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都需要教师的操作,二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虽然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应用起来还要注意时机和分寸,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具,才能使高中学生在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时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把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进程中去,这个进程中高中地理教师是主导.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策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出一套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形成可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可实施性方案.

3.1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耳朵与眼睛是主要的互动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高中学生听与看的机会,专家做过实验,听与看相结合来帮助接受信息时的效率是普通教学效率的十倍以上.图与表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第二媒介,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不仅让高中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养成思考与应用的能力.

3.2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对高中拥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地理教师,以便进行正确的备课,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效益.

3.3地理教学与科研人才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随着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高中地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前复杂的高中地理教育形势下,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方式日益捉襟见肘,高中地理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信息技术素养的学习和研究恰恰可以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成长为高中地理教育的研究者.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深度理念教学策略

一、深度教学理念的内涵诠释

深度教学理念是由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提出的。面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宏大教育背景,郭教授提出了深度理论,主张教师要克服表层教学的局限性,完成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双重转变。深度理论涵盖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两个方面。就学生而言,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并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特定的教材进行批判与互动,从而探索知识本质的逻辑性。可以说,深度学习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的被动学习,是学习者内心对知识的向往与追求。深度学习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场深度教学。就地理学科而言,教师要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与影响,以务实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高中地理是一个内容丰富、思维性强的学科。在具体教学要求上,深度教学反对表演式的浮夸和简单粗暴的翻转分配,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建立思想、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也不是枯燥的知识填鸭,而要以学生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以积极的兴趣理解知识,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二、地理深度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地理学科是一门融合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它有自然学科的理性与思辨;另一方面,它又兼具人文学科的情怀和感知。但在传统的地理学科教学中,机械式地识记与背诵已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学“宇宙中的地球”便背诵“天体系统级别”,学“荒漠化的防治”就背诵“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方式”。机械式地识记并没有为学生带来过多的地理学科思考,反而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指向转变为一定活动情境下对学生思维逻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突破了“填鸭式”教学的简单机械,关注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凸显了知识内在结构的重要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深度教学理念提倡的是以学生学习需要为核心的、主动的、建构型的知识学习,它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以知识的理解取代枯燥的背诵,关注能力的提升知识的迁移,而非一味地被动接收。这将学生从机械填鸭的苦海中解脱了出来,使学生以更加务实的学习态度走进地理,亲近地理,从而获得真正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1.关注情境创设,培养探究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而深度教学理念同样提倡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地理学科实践意识。比如,在教学“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截取《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片段来导入新课。天南地北,水乡大漠,热门的纪录片中,不仅记载了辽阔土地上的不同风情,而且直观地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黄沙大漠,人们以畜牧业为主,在饮食上,偏重乳制品;江南水乡,种植业发达,促使人们喜爱精致的稻类饮食。生动的镜头,既唤醒了学生对熟悉生活的体验,也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的国家,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兴趣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升,则成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懵懂与清晰间,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化“强按牛头饮水”为学生主动思索,从而融洽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以教师的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整合课程结构,提高迁移能力

深度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突破表层的地理符号学习,掌握地理学习的本质和意义。在浩瀚无垠的地理学科知识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大的“地理模块”意识,整合地理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知识讲解模式,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讨论森林系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以及森林破坏可能存在的原因。亚马孙河流是穿越美洲的一条珍珠项链,它为南美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地理学习中,同类型的河流,不胜枚举,如中国的长江、黄河,非洲的尼罗河,欧洲的莱茵河,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或大或小的森林资源,同时也都面临着严峻的森林保护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与简单枯燥的重复训练相比,地理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关注迁移的共性与特性,在共性中,关注个性的差异,从而起到提高迁移效率、培养地理学科意识的良好效果。郭元祥教授说:“知识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超越单一的符号理解,走向对符号所存在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教师不妨为学生提供一片开阔的学科视野,将烦琐的教学细节整合化,在迁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合作;兴趣;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中地理教学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也是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基本理念。而高中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简单明了,对比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核心是对知识概念的梳理和整合,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书本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至此,本文就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教学标准,将地理比较法合理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所要注意的问题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1.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中地理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区域性较强的自然学科。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知识就要全面地对地理概念进行总结整合,有效地引入地理比较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介于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知识的多样性,地理比较法也十分多样化,包括类比法、借比法、纵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横比法和综合比较法六大类。这几种比较法可以很好地将地理知识进行梳理整合,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各种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中的数据统计比例如表所示。而多样性的地理比较方法可以将两种不同的地理概念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与区别性很好表示出来,并在日常教学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强调。将生活中的实例更合理地引入到课堂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熟练地将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现象。同时,这种引入多素材、多资源的对比教学方法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地理比较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增加课堂的枯燥性,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即使地理比较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应用地理比较法时就要灵活地结合其他地理逻辑方法,增加教学模式的多元性,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我们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水圈和水循环”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书本知识对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进行讲解。然后引入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而让学生总结洋流对渔场的影响。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地理比较方法,对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将四大渔场的地理所在图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的地理位置分别在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处。这种比较方法就可以直观地再现这几大渔场的共性,进而总结出四大渔场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关系,得出洋流对海洋产业的影响规律。但是,仅仅借助比较法将各种渔场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还不能全面地再现其规律。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再现各种渔场的地理特征环境。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围绕学生认知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知道,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有自己的判断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展开教学互动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学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课时,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时,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比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破坏程度。但是,很多城市的学生对于环境的破坏意识不强。他们大多时候都在城市生活,对于水资源及土地环境的泛滥砍伐意识不够强烈。而农村的孩子对于环境的破坏意识更强。因为当前农村很多地区存在乱砍、土地资源荒废、河流污染的现象,对农畜牧及人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多媒体的形式,结合具体的数据图表直观地将环境破坏前后的影响展示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交叉分组,认知水平均衡。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3.总结

综上可知,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及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引入地理比较法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设计推广;围绕学生认知特点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有效课堂;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创建有效课堂,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为我国的课程改革做贡献。

一、回归教材,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众所周知,教材是知识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深刻掌握教材要领,从教材中分析汲取授课所需要的教材精髓,创建有效课堂。尤其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而言,它兼备文科的可记忆性和理科的逻辑性。所以,学生通过对地理教材的阅读,可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的含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高中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合理方式。与此同时,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强化对课堂的认知度。鉴于此,广大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引导,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三、设置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地开设实验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引起他们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巧妙设置实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同时兼顾自己和学生的作用,合理地规划课堂顺序,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师要深入探讨相应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只有在有效课堂的深刻影响下,学生才能更高效、更透彻地领会到地理的课程魅力。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一、注重高中地理知能的有机联系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遵循“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有机地联系高中地理一系列知识(概念、数据、现象、特征、分布、成因、原理、规律等)和能力(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与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及其相关区域地理知识整合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掌握河流特征、流域开发自然条件和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知识体系及其迁移应用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联系所学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等相关知识以及运用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统计图表判读、地理等值线图判读、地理综合分析思维和对地理问题合理阐释表述等多种能力。

二、注重区域地理知识的典型载体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遵循“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借助典型地理区域为载体展开专题知识体系的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教学源自教材“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典型案例分析的流域开发模式,考虑“高于教材”就需要寻求世界(或中国)地理区域的典型河流流域作为案例载体。研究和运用刚果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我国福建闽江流域等地理区域案例入手,同时结合这些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分布和成因的分析与比较,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学习流域综合开发系列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地理技能,增强区域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高中具体学情的实际分析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力水平,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与力度。“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教学立足本校期中测试中的学生得分情况(试卷改编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7题)反馈出存在一系列地理学习问题:学生对流域水系和河流水文特征要素的描述、对流域开发自然背景因素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流利用方式与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认识均存在许多不足。同时,学生对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统计图表判读、地理等值线图判读、地理图文信息获取、地理综合分析思维等学科能力有很大欠缺。

四、注重专题教学目标的细化要求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目标必须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进行分点细化描述,突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项考核目标及其13项能力要求的对应项目。“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教学主要要求学生做到:①学会根据与获取图文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流域水系和河流水文特征;②学会调动与运用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包括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资源综合开发等);③学会依据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要素,说明和论证流域综合开发的问题、方向与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④学会依据地理问题设置的应答行为要求,“先抓地理要素,再找关联因子”和“分点描述和综合阐释”进行思考、分析与答题。

五、注重专题知识矩阵的合理建构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关注专题的核心理论(或思想)及其与之关联的知识点、知识链,构建专题知识矩阵。“流域综合开发”专题的核心理论是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主要专题知识矩阵和专题教学板图(思维导图)建构如下:

【专题知识矩阵】

1.流域的自然背景

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水系水文特征、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

(1)水系特征:源地、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和湖泊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河道特征(曲直、宽窄、深浅)等。

(2)水文特征:流量、流速、汛期、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

(3)生态环境:植被、土地、河流的水源和水质等。

2.流域的综合开发

主要包括:河流的合理利用、资源的综合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河流的利用方式(获取经济效益)

①供水——建坝蓄水,保证常年的农田灌溉水源和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

②养殖——湖泊、库区发展水产业,增加区域的经济收入。

③防洪——湖泊、水库有效调节和稳定河流流量,防洪抗旱。

④发电——开发水能,促进流域高能耗工业发展。

⑤航运——修水库(保持水位平稳)、挖运河,增加通航里程和效益。

⑥旅游——建立风景旅游区,带动第三产业(游船制造业和经营业)发展。

(2)流域的生态保护(生态效益)

①植树保护——保护山地水源涵养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等。

②水源利用——合理分配河流各河段水源;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

③土地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等。

【专题教学板图(思维导图)】

毋庸置疑,地理专题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和学生能力提升极为重要的一环。地理专题教学研究必须立足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地理教材的有机整合,针对具体学情需求,细化教学目标与行为,把地理区域作为一个学生的重要学习载体,科学合理的整合中学地理相关内容作为专题学习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一系列形成纵横有机联系的专题知识矩阵,并通过若干专题多节课堂实践演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地理应考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不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的发展,阻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确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既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师生交往、交流和互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践行的理念。

(3)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总之,更新教学观念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北京市中学地理教研人员和许多中学地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验,尤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观等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等理性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地理知识浓缩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用于实践,通过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实验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地理年代的久远及空间的宏大与学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学习仅在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能力,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新一代公民,应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进行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当小老师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范例式教学模式:在地理学习中,借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规律和原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范例研究联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使学生不仅理解地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且找到应该“怎么办”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不改变旧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一学生 地理学习动机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2-01

地理课程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上优势明显,然而,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却面临学生地理学习动机不足,地理学习较消极的尴尬问题。地理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地理课中被动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所学知识内化,提升地理素养,达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是每个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面对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但目前中学地理课在实践上还没有摆到它应有的位置上来,它的作用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首先,功利主义削弱了地理课的吸引力,也淡化了学生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其次,近些年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许多初中地理课开卷考试,高中地理课主要作为文科生的选修,也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动力。激发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课程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践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素质指人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即个体在遗传体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教育及个人实践、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身心特点。包括品质、文化、身体、劳动与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核心结构,动机是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地理课程内容强调以人为本、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动机能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践行并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最终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

二、推进地理课程改革,达成地理课程目标

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祖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个性的创造型人才。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形成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支持与推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地理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就要他们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这样的主动性即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控力和学习渴求。地理学习动机对地理学习具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学好地理,必须有强烈且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在地理学习中是很有效且不可缺少的因素,不但能促进学习,提升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是顺利达成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真实高效地理教育,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长期以来,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不大,缺乏兴趣, 缺乏热情,致使地理的教学效率不高。通过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可以扭转学生学习地理的消极态度,建立起积极的心态,愿意去奋斗、去追求并享受成功。其次激发地理学习动机还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学习是否有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会不会学,另一个是愿不愿学。后者就属于动机的范畴,其实会学也要以愿学为基础。巧妙的方法和技巧是在动机的支持下专研出来的,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业成绩的主要途径。此外,激发地理学习动机可维持地理持久的学习状态,新课程倡导“终生学习”,地理学是跟随我们一生且受用不尽的一门学科,学好并用好地理是学生终生的事情。在新课改情境下,地理教师只有积极激发、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意识到“我要学地理”后,方能真正实现地理学习方式从机械接受式到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满足身心发展,促进认知需求

当今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片面强调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形成的需求。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豪情壮志、满怀梦想的阶段,是他们对一切都跃跃欲试的阶段。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长,某种程度上动机教育对他们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激发他们恰当的动机,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建功立业的豪情;还可以帮助他们尽早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完美人格,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理学习动机作为学好地理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内容,在地理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具有核心意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作为工作在一线课堂的地理老师必须明白地理学习动机对学生学好地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6-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