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第2篇

第一,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球化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使国际贸易在总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贸易政策和体制更加趋向自由,有力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活动、金融活动、投资活动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形成;

第二,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全球化对一国的国内政治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已经超越国界,全球化在本质上意味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和重组,会直接影响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全球化会让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进一步得到传播,发展中国家的民主与独立受到严峻挑战;全球化还会导致全球范围内政治权力结构向上和向下的移动;

第三,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伴随着文化产业全球化的兴起,文化的输出与交流也日趋频繁,文化产品的输出也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化对我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全球化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造成影响,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努力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战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具有重大影响,全球化要求更加开放自由的世界市场,我国要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切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也有很大影响;

第二,全球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的挑战;全球化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形成重大挑战;

第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全球化使得西方强势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宗教观念正一步步摧毁与颠覆着中国国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宗教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都会形成重大挑战。既然全球化对于我国的影响和挑战如此重大,尤其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很大挑战,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自己的文化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全球化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契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对于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也是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第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第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第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第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模式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

自上世纪九十年来开始,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超越了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接线,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得到很大程度的缩短,使得全球的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得很多发展中的国家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是从另一层面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市的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了较多的国际投机的行为,使得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风险明显增强,同时也对当前世界上发展中国的的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冲击。所以说,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所有的国家都无法避免,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要经济全球化发展进行良好的适应,真正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来。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主要就是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或者地区进行推动和倡导的,主要是靠全世界大的公司起主导性的作用,这些大的跨国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这些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本质是资本全球化,换句话说,就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运行规则的全球化,从而就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挑战。

其次,我国的对外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融入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的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还伴有收入不够稳定等多种问题,继而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另外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加入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中,一些室涉外的企业或者是经济部门有较高的经济收益,部门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再次,经济全球化对市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发展要求,要求市场应当具备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样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减少敢于,但是对于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有较大的发言权,继而就会使得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最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较强的生命力,不仅在经济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全世界各个地区以及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给这些领域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这样就对我国优秀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使得我国能够对国内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真正做到自给自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进一步加快我国产业市场开放的程度,会使得资源的利用以及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再次,我国发展过程中所能够使用的资金数量以及资金的来源越来越多,除了国内资金的使用,还能有效使用国外以及全球的资金。总的来说,我国的发展应当积极抓住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真正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采取的发展模式以及应对策略

(一)金融层面。在对外投资层面,我国应当积极主动开展多层次的投资活动,要鼓励那些有相应竞争实力的企业对外进行投资,尤其是到一些发展中的国家进行投资。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和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互相协调以及通报宏观的经济政策、建立起统一协调的预警机制,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方面的体制改革,尤其是对短期的资本进行良好监管。

(二)贸易层面。在贸易的发展方面,我国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贸易合作,要积极推动亚洲太平洋经济组织的相应合作,要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合作组织和组织机制,进一步扩大内需,使得我国的贸易依存的程度得到进一步的降低,从而避免或者是降低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的风险。

(三)创新层面。我国应当积极加大对科研以及教育等当面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投入,使得我国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有所保障和基础,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风险投资保障我国科研成果的良好转化,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资金筹措和运行的机制,对经济体制做进一步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的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对我国发展中的机构进行精简。

(四)人才层面。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是人才问题的关键性环节在与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我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进行一次人才方面的制度革命,换句话说,就是要对人才的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等多个方面做出改善。继而为人才的发展和能力的实现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社会环境。

(五)外交层面。对于我国的外交来说,在致力于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周边的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面对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我国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加快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促进我国发展,再次,要继续坚持反腐倡廉,只有这样才会将我国民众凝聚在一起,共同抵抗外来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三、结束语: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在发展过程中趋利避害,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层面进行模式的创新和策略的探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升我国在经济全球化面前的因对能力,增强我国的全球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问题意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学术综述[J]. 社会科学报,2009 (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历程 研究分析

“全球化”的观点是在1985年被人提出后,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人们纷纷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各国也在研究相应的对策,使自己的国家在经济浪潮中得以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全球化一词从提出到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世界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这个词汇,研究全球化的概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中的一部分,是指通过双方或是多方贸易、技术创新、资金流动、信息和文化交流,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国经济相互融合,通过这样长期的交流,使各国之间形成彼此依赖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全球化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态势,我们要学会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贸易壁垒、关税等因素,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关联性逐渐加大,经济上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积极的进行技术、资金、商品等方面的互通交流,减少了地域之间的限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达成了经济上的共享。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源头

经济全球化具有历史性,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加速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它最初起源于15世纪,15世纪前的生活比较封闭,自给自足,彼此间不互相沟通交流,生产力低下,地域之间不存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而15世纪之后,西方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的发展,加上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15世纪的欧洲已经大规模进行经济活动,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量,使其逐渐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紧接着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促使他们对于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和掠夺财富的迫切要求,这也成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大陆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远航,开辟了一条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与此同时,全球化也拉开帷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三、殖民主义的产生使经济全球化得以蔓延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西方国家不断向外扩张。进而演变成侵略战争,殖民主义形成。在殖民主义时期,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形成了一种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同时在殖民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带过来,与当地结合,或是进一步发展、或是直接继承,产生了大范围的影响力,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对殖民地区都有双重的影响。随着殖民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大国加快了殖民的步伐,开始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扫荡,进行财富的掠夺和资本的积累。欧洲各国间的贸易性越来越强,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主的世界市场,加强了亚欧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对原料的需求逐年增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便成为他们经济竞争的后方阵地,同时为满足扩张需求,不断的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促进国家间的经济往来,世界市场形成并发展。随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垄断产生,开始瓜分世界,世界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从而,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

四、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二战结束后,人们意识到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开始召开国际会议,颁布相应的经济国际化条约,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国际经济秩序。随后,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加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间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制度得以普及,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国际政局的稳定,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激烈,加快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商品的流通,至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世界经济划分为欧盟、亚太、北美三大板块。

到21世纪,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密切,资金流动性大,行业垄断越来越严重,金融危机开始蔓延,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受到阻碍。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自由贸易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曲折的、艰辛的,它承载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发展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其中伴随着垄断与竞争,合作与共享,它是一把双刃剑,为国际经济发展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燕生,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2003,(04).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our daily lif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come to us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everyone has ha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work, life and so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undoubtedly played a more profound change and re-positioning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dividual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production, operation,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mor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分析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China's economy;system reform;measur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41-04

0 引言

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持续影响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为了克服消极的后果,最为根本的途径便是改革和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制度,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摆脱被动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不在局限于某一国或者某一地区,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发展状态。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经济体的联系紧密,如同“绑在同一只船上”。因为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过于强烈,通常只要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体发生问题,就会迅速且深远地波及到其他相邻的体系亦或是波及“全身”,最终波及至全球化体系下的全部成员。前一些年发生的泰国货币危机迅速的影响到了与其经济有诸多相连之处的日本和韩国,除此之外也包括很多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国家,产生了地域性的经济“地震”。在这之后又快速的蔓延到俄罗斯、南美国家,从而波及全世界。

其次,不同经济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上在全球化中受到严重影响。包括世贸组织减税在的措施内,有些经济体会主动适应全球化,除此之外,另外一些经济体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作用下改变他们的政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极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跨国企业经常进行货币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在货币汇率不稳定的时候。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帮助打开经济的国门,让外国带有其他目的的资金有着可乘之机,这也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不断建立和完善发展目标和相关制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应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征和影响的了解,以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较为科学和充分的说明应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

1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在各国如今都是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可以改善、完善的空间。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为下面几个特征。

1.1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贸易自由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贸易自由化,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尽管关贸总协定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对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和保护,但是直到八十年代这些措施才真正落实。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它将不同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涵盖在了一个体制之下[1],构建了一个适宜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经济发展体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交流,也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而稳定的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业务全球性发展

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一些跨国公司借助有力的经济发展制度,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使得影响力和活动范围不断蔓延,它在带动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促进了资源、人才和金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发挥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最佳的发展状态。如今,跨国公司已经实现了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经营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借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1.3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规模全球性发展

跨国的全球性公司和企业从规模的单元与企业本身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体现出规模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通常,我们认为“富可敌国”这个成语有夸张的意味在其中,但是在今日的跨国规模全球性上,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说法并不夸张。例如,壳牌公司的年销售总额基本与伊朗全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而大型连锁超市企业沃尔玛在全球的业务中每年收入约为1600亿美元,这甚至远远超越诸多非洲、南美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

1.4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变化

在过去,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为了实现贸易交流,只能借助铁路、电报等手段,工作效率很低,因此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十分缓慢。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电话、传真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通过简便的通讯和信息手段,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顺利的完成生产、贸易等活动。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不仅跨越了时间的局限,还超越了空间距离,能够及时传送给人们新鲜的市场变化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改变自己的生产要求和价格定位,这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1.5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企业巨头的垄断和全球性质机构的主导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巨头通过资本、技术、管理、规模效益等优势对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带有优势的占领统治,除此之外,这现象背后的受益者也同样包括全球性金融机构,他们遍布全球的资本控制致使垄断现象愈演愈烈。这使得他们控制了世界上大约80%的各类专利与高精尖技术,大约60%的世界贸易,大约70%的国际直接、间接投资,和30%的国际技术转移。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和爱克森石油公司都是典型代表。[2]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在局限在某一个空间内,它需要不断开放,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他国企业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要求设计、生产、销售、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这就需要我国不断改变经济体制,以适应国家管理和其他合作对象提出的要求,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这对其他领域和行业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国也希望借此机会快速的加大力度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等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以2016年为例,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十大领域50项重点改革任务。会议强调,要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引外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资源占有量和人才竞争力上看,我国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资金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国家为了实现更高的水平的发展,不得不借助我国的资源进行生产,使得我国外资内投和内资外投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环境下,我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和资本,不断创新本国的企业的发展形态,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好的引进和走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外资依存度从1985年的1.55%,自1995年起维持在在20%左右。另据数据显示,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这非常好的解决了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③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上个世纪开始,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核心的调整,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经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在不断转型和创新,但是整体水平欠佳,尚存在较多的改革空间。经济全球化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以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本[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的改革和应用。从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2.2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当然,经济全球化并不全是积极的影响,它还会对弱势产业和民族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如今,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掌握着较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它能够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以继续“压榨”发展中国家。另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经济结构相对还比较脆弱,因此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经济持续波动。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加速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善。经济全球化虽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是它默认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承受污染和危机的主要场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只能通过“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将一些污染性的工厂开设在了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加重,环境和生态条件不断恶化,这不仅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情况,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现阶段极其重视此类问题。以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的河南为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年6月召开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座谈会,将联合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加强环境资源审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并且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

3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3.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以消耗资源和人力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实现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4]。我国大中小企业应该立足于实际,明确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大力扶持民营产业和民族产业,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支持,制定有利的发展政策,帮助民营和民族产业实现转型[5]。长期以来,受市场变化速度的影响,我国民营资本的累积过程十分缓慢,民营产业受到的发展限制很多,因此,为了改变以上情况,我国应该重新制定经济发展体制,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保护和建设。另外,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条件。

3.2 主动迎战、积极参与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当前的被动地位,主动接受挑战,通过制定积极的发展策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形态。任何企业、行业,都不能忽视了市场变化的作用,都应该通过创新管理和生产制度,减少冲击和压力,避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吞没[6]。我国应在改变自身的同时,认真研读全球性贸易规则,根据这些制度和内容修改自身的发展目标,寻找更有利的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如果只是一味地躲避和被动接受,只会被世界经济所抛弃,无法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目标。以联想的发展为例,在国内最初的发展情况,联想与海尔的模式非常类似,虽然在国内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联想的发展仍旧难以走向国际,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联想的发展被传统模式禁锢,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模式,最终势必会走向灭亡。因此,联想也在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在国外,联想收购了IBM手提电脑业务,由此在国际上一举成名,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另外,丰源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也并非一帆风顺,最终丰源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可口可乐的长期供应商,实现与可口可乐的共赢,从而打出了世界知名度。由此可见,要想发展,主动迎战、积极参与才是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之道。

3.3 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态,克服不利影响,需要从提高综合国力入手,在发展政治和军事的同时,还要注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创新产业结构等手段,改善资源利用现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提供物质基础。从当期的情况来看,我国应该尽量服从大局,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8],促进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避免冲突,营造大国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应不断调节产业的适应能力,通过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的方式,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实现经济安全[9]。另外,在资源、基础设施和支柱型产业等方面,应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3.4 建立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

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4年间,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年均增长是32.7%,比同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快了17.6%。同业往来的负债余额年均增长24.4%,比同期存款余额年均增长快了10%。截至2016年,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过去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来看,我国经济受全球化的影响,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制定一个以国家调控为主的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或者其他挑战。首先,国家应该立足于实际,建立以计划调控为主的银行监管系统[10],及时而有效的传递市场和货币政策信息,以帮助其他企业掌握经济政策的变化形式,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市场,注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防止金融危机和其他风险的无序蔓延。最后,应该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专业人才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开发更多的金融管理工具,提高金融行业的决策和经营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金融风险和成本投入量[11]。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因此,在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发展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了克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我国应该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姿态面对挑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J].商,2013(13):190.

[2]李光.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1(6):121-123.

[3]胡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构想[J].经济视角(下),2011(05):100-102.

[4]赵龙跃.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战略思考――评《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的主导学术理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02):127-135.

[5]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180-184.

[6]李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9):165-166,169.

[7]蓝海林,皮圣雷.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分割性双重条件下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管理学报,2011(08):1107-1114.

[8]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5-6.

[9]李文杰.论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家经济原则[J].学理论,2011(35):107-108.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进入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在极大地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在意识形态、经济独立权、经济立法权、经济稳定性等方面也 受到 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又能够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是发展中需要研 究的课题。本文就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利益做一探讨。

一、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主权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但它并非是一个新现象,早在 19世纪末已经出现了端倪,只是20世纪末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加强,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国际范围内统一运作的一种经济,无论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组织等均实现国际化,又称“全球的网络化”。其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高科技为手段,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和发展动力的全球范围内的一种经济融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人们常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跨国界的资金流动、技术交流、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给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掌握制定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从中受益或者说受益很少,有的甚至被“边缘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主权面临严重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绝不单纯是人类各种辉煌业绩的记录,它也是一个进步性与矛盾并存 ,诸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并存,多重价值观念的较量与兼容过程并存的矛盾历程。

(二)国家经济主权的提 出和含义

对于国家经济主权这一概念的提出,联合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2年联合国大会第 17届会议正式提出经济主权的概念。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 29届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它明确记载和鲜明肯定了第三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数十年来关于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各项基本要求,其中包括他们为之奋斗多年的关于确认和维护各国经济主权的正义主张。《宪章》第一条明确规定:每一个国家都享有独立自主和不容剥夺的权利,可以根据本国人民的意愿,不仅选择本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制度,而且选择本国的经济制度,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压制和威胁。第二条进一步规定: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这两条突出强调了各国的经济主权及其包含的内容。

国家经济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经济事务的最高权利。它包含以下两方面含义;(1)对内经济主权:自主的和自由的组织其经济活动且在经济领域内对经济活动排他地行使管辖的权利。即一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永久主权;一国对其领域内的非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拥有主权;选择自己经济制度的权利,别国不能强加与它;不受他国干涉其经济事务的权利。(2)对外经济主权: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自主地行动不受任何国家的指使、干涉和控制。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冲击

(一)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发展 中国家的冲击

从20世纪开始至今,西方国家共对主权发起了三次挑战,主张主权弱化、主权过时,其目的只有一个,即维护自身的主权,限制、削弱甚至取消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这种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冲击可以体现在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思潮。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核心内容是尽可能的“弱化”国家的作用,主张市场对经济的绝对统治地位,其主要表现是大谈“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失去意义”,要求发展中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把有关经济主权尽可能“让渡”给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世界经济和金融组织。这种思潮 20世纪 70年代流入拉美,80年代以后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中盛行。我们不否认新 自由主义一度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这种过分不干预政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后果 ,如经济对外的依赖性、经济混乱等。

(二)国家经济独立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上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主要主体,其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 1/3,已经并正在继续影响国际贸易方式和未来发展趋势,不可避免涉及到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同时,在海外的大规模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兼并与收购以及建立新工厂等方式控制东道国某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垄断东道国某些产品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了东道国的生产、消费、内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从而削弱了东道国的经济的自主权。

(三)国家经济立法权受到国际组织的限制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而成立的专门性经济组织,对国家的经济立法权形成了约束。目前,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国际性经济组织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等。这些组织在世界经济活动运行中的不同方面起了协调和监督作用,但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背后操纵,服务于其对外扩张取利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受益要远远少于发达国家,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立法权。

(四)危及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紧密相连,一国的经济不稳定通常会通过Et渐畅通的各种经济渠道迅速传递给有关联的国家。全球化能传导经济景气,同样也会传导经济衰退。而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内经济必将受到世界经济大家庭中任一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如果没有足够的调控力度,缺乏正确的政策指导,国家的经济生活就可能发生动荡从而会冲击到经济主权。

三、发展中国家对经济主权维护的措施

(一)强化经济主权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加剧发展的条件下,各国经济主权的“攻防战”,不但迄未止息,而且有时还相当激烈。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切记盲目接受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所谓经济主权“过时”论、“弱化”论或“淡化”论。事实上,发达国家从未以牺牲经济主权为代价进行全球化。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加入 WTO之前,在理论界、商界、政界曾进行过加入 WTO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的大讨论,美国国会也多次举行国听证会,直到确认不会损及到经济主权时才批准加入。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时也有同样的举措可见,西方发达国家主权“弱化”等主张其实质是力图保住自己的既得经济霸权,而且力图进一步削弱次强者,特别是力图损害弱者得来不易的经济主权。而我们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需强化经济主权意识。

(二)坚持和善于利用经济主权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尤应敢于坚持和善于利用经济主权。在完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某些经济权利做出适度的自我限制,这个“度”就是: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坚决抵御外来的过于苛刻要求i独立自主的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力争利大于弊,失小于得;对于风险过大而效益不明显的让步和代价,不可轻易约许,约许前后,应早做安排,提高防御和消除风险的能力。当然,我们坚持经济主权原则,确切的说是核心经济主权,即关系国家命脉、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经济制度的主权权利。核心经济主权都是绝对的的、不可分割的、不可让渡的,而非核心经济主权的行使方式则可灵活多样。我们“让渡”和“约束”的是非核心经济主权,即以不牺牲国家根本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前提。

(三)要有正确的开放观

发展中国家经济上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必须对外开放,不能闭关锁国,而且要坚持正确的开放观。首先,开放是有原则的、有保护的。因为只有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在不违背“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对外商的市场准入应当严格限制。即使是按照世贸原则和国际惯例应开放的领域,我们也可以通过“谈判”等技巧性方式来控制开放空间的变化。其次,开放是互动的,“迎进来”与“走出去”要结合好。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方式应从以数量增加为主的粗放型开放方式向以质量和竞争力提高为主的集约型开放方式转变。营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上也要有发展中国家的一席之地。再次,开放要有利于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改变那种用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实施“用技术换技术”战略,减少对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

(四)完善国内立法,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完整的经济法规体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可以制定一部统一的,尽量和国际社会接轨。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变被动的接受“游戏规则”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谁掌握主动权谁就会受益最大。我们要积极参加国际性组织,争取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经济合作是一个妥协与竞争的过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应主动团结起来,使得新的国际秩序、新的国际规则尽可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规则的制定上尽量争取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和优惠,从 WTO协议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方面的成功例证。WTO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规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中国家享有较长的过渡期,如给发达国家 1年的过渡期,给发展中国家 5年的过渡期,最不发达国家l0年的过渡期;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等。

(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广大发展 中国家为了维护好 自己的利益还要加强内部的有效调控,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正确选择政治战略和发展战略。通过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政府驾驭经济的能力,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对经济稳定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余民才.国际法专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策略。

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综合起来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就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搞好了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搞不好则会遭到挫折和损害。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从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浪潮为中国复兴带来了机遇,中国应抓住这次机遇,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克服困难的原则,主动、健康有序地参与和融入全球经济大潮之中,自觉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迅速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现代化。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经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八五”期间,我国共吸收外商投资1 845亿美元,预计“九五”期间会达到2 300亿美元。“八五”期间,货物满意额由2 808亿美元,增加到3 606亿美元。2000年突破了4 000亿美元。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改革政府管理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住房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做法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有很大出入,达不到国际要求的水平,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

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对外开放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尽可能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扩大的投资和商品市场。同时只要发达国家不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保护主义的强硬政策,不对贸易自由设置阻碍,只要能够建立起资本流动的合理规定──保护生产性投资,预防如投机之类的负面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了有赖于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此外,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可以享受到许多来自政府政策上的优惠,实际上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使国内企业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紧迫感。加之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作用,企业的设立、经营和产出往往不根据市场的需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必然带来国外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大量涌入,从而对我国国内同类商品和服务行业带来冲击。为了把这种冲击减至最低程度,政府、行业和企业都要抓紧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过渡期,实现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这就要通过对外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和接触中,考察和总结各国活生生的实践,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利弊得失,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以借鉴和选择的经验。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同,它在政府的作用、企业制度、市场规则、信用制度、贸易方式、国际协调等方面都实施了改造和创新,发展出了几种不同模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应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但是我们不允许也没有必要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开始,沿着西方资本主义老路慢慢地发展到现代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

此外,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等都有很大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综合看来,中国并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名列世界前八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属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中国对国际社会、世界问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世界经济事务中,中国现在已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所以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也不断地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和投资不断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想在一国范围内保持我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已经不可能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我国的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供求状况都有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国民经济干预权的削弱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产品和企业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冲击我国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等七个方面,同时将取消大部分非关税壁垒,形成严峻剧烈的竞争局面。其中就汽车行业而言,汽车工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第一,面临缺乏规模经济的冲击。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而我国1998 年全国汽车产量是163 万辆,轿车是50. 7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外国汽车制造厂一条流水线的产量。第二,面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冲击。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2 000万辆,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几大生产巨头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中国目前200人拥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必然会受到外商的青睐并尽最大可能挤入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严重的冲击和威胁。第三,面临关税逐步下降的冲击。目前我国汽车平均关税为80% ~100% ,尽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关税降低20%是起码的,这意味着关税降低后的进口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有个最好的例证。这就要求我国务必提高经济管理智能,防范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发生。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是减轻失衡和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诸多的贸易、投资等问题,哪个国家也无力单独解决,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这就使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原来主权国家部分经济管理权利的消失或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国家的经济主权就会受到威胁。跨国公司对我国政策和措施有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它们经常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搞投机活动。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受到国际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使其作用的发挥要困难得多。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就会殃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政治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威胁和挑战加大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为西方的干预主义提供了很多的借口。美国一直奉行干预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更以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为借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子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一些政客和学者宣称,在冷战后的世界里,国家内政与国际问题之间的区别一直在减少,推广民主、对付动荡及非人道主义、建立集体安全是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三项内容。美国必须帮助那些“没有能力保护本国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的政府”履行其职责。北约就是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动武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民族和宗教问题,还有诸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等需要处理,如       果解决方法失当,就有可能成为西方干涉我国内政的借口。

2. 为西方的经济政治化倾向提供了方便。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出于对抗的需要,为了笼络住盟友,将政治问题经济化,竞相对集团内部的成员实施经济援助。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和日本进行大量的援助和贷款,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苏联也用同样的办法使一些东欧国家与它靠近。冷战结束后,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发展中国家把经济的发展作为政治成功的标准,发达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比如,西方国家为了制止波黑战乱,通过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实施经济禁运;为了消除伊拉克的军事和政治威胁,迟迟不解除对伊的经济制裁。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多年来西方更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压迫中国就范。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制裁。在中国“复关”和“入世”问题上,西方更是漫天要价,把单纯的贸易问题变成了一个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使这一谈判持续了十多年。

美国国会把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每年审议一次,就是要把美国的人权观念强加到中国人民的头上。西方一些怀有“西化”和“分化”图谋的人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中国在这方面必须高度警惕。

此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西方文化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霸权化的趋向。西方意识形态正有计划有步骤的侵入我国,一些有害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愈来愈多地被输入我国。这些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极其严重地动摇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如,在理论的层次上,他们宣传“人权高于主权”、“经济自由化”、“政治多元化”等等,抵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层次上,他们把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手段传播进来,消除人们的意志;在民族宗教问题上,他们给分裂主义分子以国际活动空间,授予其“和平”奖章,提供先进武器,支持其分裂活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在各种领域和渠道上表现和展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将始终受到来自西方的威胁和挑战。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应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今天,以无线电话、电视、电脑、人造卫星等现代信息手段为主体的传播网络,已使全球结合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这种信息传播、处理的共时性,不仅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的进程,而且也大大缩短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人类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动范围和创造能力。根据有关资料,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每年以高达162%的年增长率递增,几乎可以说已在全球普及。如今,国际互联网络已扩大到155个国家和地区,它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业务片刻之间就能在国际间完成,这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到来。正是因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在“十五”计划中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并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事实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也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对策。我们必须以积极、务实和奋进的态度,把握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化给我国带来的难得机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人类文明进程以及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态势,已不允许我们再次与机遇失之交臂。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形成共识,整合力量,统一行动,努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我们别无选择,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与未来的重大抉择。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发生变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变为体制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规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必须遵守的规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

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的。努力搞好国计民生的国有大型企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机制转化和结构调整中暴露出来的棘手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我们自己国家, 50%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因此,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必须实行社会塑造与自我强化双管齐下,使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必须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制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几年来,我们在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任务,根本的还必须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建立实行民主和法治所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机制、规则和形式。我们应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应注意将以下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借助于全球化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尽可能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力求实现某种程度的“跨越式”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坚韧性上下功夫,要认识到我们得要面对的压力和冲击力会是很大的,只有依靠坚韧的努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以此为基础而寻求发展,寻求“跨越”。这两个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和统一的。

21世纪,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会更加激烈,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很脆弱;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优势有限,信息化整体水平还很低; 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国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正视差距,直面困难,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差距和困难中找到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动力。[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G].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4.

[ 2 ]王东,丰子义,聂锦芳。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范文第8篇

19世纪末,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货物、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跨国流动日趋频繁,从事跨国投资和其它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财产日益国际化。与此同时,所得税制度和一般财产税制度在各国相继确立。在此背景下,各国为了避免对纳税人跨国收入和财产的征税所产生的国际重复征税问题而采取适当措施协调彼此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国际税法因此逐渐形成和发展。显然,国际税法是国际经济交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调整国际税收关系的一个新的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国际税收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国际税法的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人们习惯于使用“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来描述由于资本扩张和科技进步所引起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国界等关系到国家的因素相对减弱,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国际税收新问题,相应地,对由国内法和国际条约和习惯构成的国际税收法律体系的未来发展也必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国际税收新问题

(一)各国的税收受到侵蚀

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税收是国家在税收领域内的体现。税收可直接表现为国家有权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其税收政策,对国家的税收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自主、独立地参与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关系,以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维护自己的税收权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上还的国家税收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其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税收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形式不一、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一体化组织通常设有统一机构,调节或者管理一体化组织范围内的有关事项,各成员国必须服从和遵守统一机构的调节和管理。这意味着一个超国家的权力主体产生,成员国以承认该主体并向其让渡部分(包括部分税收)为条件,以被管理者而非管理者的身份参与该一体化组织。由于该一体化组织所追求的是体现各成员国全体利益的整体性目标,与各成员国的直接利益目标是有距离的,因此国家向其转让部分,将直接导致自己原有权力的减少和削弱。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家税收的侵蚀,欧盟是最好的例证。欧盟成员国虽然是国家,但是在处理包括税收领域的国外各个领域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建立欧盟的各项条约,并且服从理事会所的各项指令。

2.国际税收协调对国家税收的侵蚀

经济全球化造成各国经济关系日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导致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关系的加强,其中当然也包括国际税收关系的合作与协调。与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同,各国通过签订多边性或双边性的国际条约参与国际税收的合作与协调,意味着在缔结条约后必须受条约的约束,再行使税收时必须以国际法为依据。在协调的范围内,国家的税收政策已不再完全仅仅由本国政府管理和制定,而必须遵从相关的协调组织的协议、国际条约和国际法的约束,这意味着国家单独制定税收政策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3.跨国公司的活动对国家税收的侵蚀

跨国公司进行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生产和经营,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兼并和收购以及建立新厂等方式控制东道国某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垄断了东道国某些产品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东道国国家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政策的制定。同时跨国公司从其整体性的发展战略出发,进行大量的“公司内部交易”和转让定价行为。在税收领域,这些活动构成了国际逃避税的主要部分,对有关国家的税收收入造成了极大的侵蚀。此外,掌握着大量国际金融资本的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巨额瞬间货币交易,使得一国政府难以有效监控这部分资本,更无法对之合理课税。它们提供的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和交易形式也给使得一国对之难以进行有效的税收管理,也就是说,对一国的税收管理权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税收原则受到严重挑战。如何在彼此合作中坚持税收,以及如何在维护税收中进行彼此合作,是各国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对广大发展

全球化为“少数人主导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二)各国的税收竞争加剧

随着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相继采取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对资本等经济要素的流动放松管制,加之现代科技的发展,各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制大大放松,而且金融资本也基本上已经可以在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之间完全自由流动。觅利是资本的本性,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也总是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而流向那些能够产生丰厚利润的国家和地区。在影响国际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因素中,税收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不可避免地对国际资本的流向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确立,并不能缓解和消除包括资本在内的资源的“稀缺性”问题,相反,在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因此各国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展开的资源争夺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为了吸引外国资本帮助本国经济发展,难免将采取各种低税政策,给予外资免税或减税等诸种税收优惠,鼓励外资尤其是外国生产资本投入本国的落后地区或者相关产业,以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如果各国竞相采取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各国税收竞争的加剧。就发展

之一是科技的发展。可以说,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革新,并对传统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管理模式提出种种挑战。就税收管理活动而言,受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对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确定规则的挑战

现代各国基本上都是基于的属地原则而主张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前提是纳税人的有关所得和财产来源于或者位于征税国境内的事实。既有国际税法规则包含一系定有关纳税人所得来源地的规则。但这些规则是为了调整传统商务活动方式下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关系的产物,它们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需要,难以继续调整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关系。因为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跨国纳税人在收入来源地国除了设置一个网址或者服务器之外,并不需要另行设立任何的“有形存在”(physical presence)。从而根据既有国际税法规则难以确定该笔收入的来源地,此其一。其二,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纳税人所从事的商务活动所涉及的大多数是无形的数字化产品交易,因此根据既有的国际税法规则亦难以确定该所得究竟属于何种所得。其三,在网络空间,跨国纳税人可以从事各种数字化产品等无形资产的商务活动,也可以通过加密等手段保护和隐瞒收入和财产,以及征税国据以征税的相关会计资料。这将使得国际逃避税更加容易,跨国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在来源国逃避根据现有的税法规则所承担的纳税义务。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就像各国政府永远不能控制公海一样,它们也无法控制网络空间,因此网络空间将成为谋求避开政府控制者的避难所。

2.对征税权划分规则的挑战

根据既有的国际税法规则,各国在协调对跨国营业所得和跨国劳务所得征税权冲突中,普遍承认来源地国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居于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常设机构原则和固定基地原则限制来源地国的征税权;在协调对跨国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消极投资所得征税权冲突中,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征税权的分享原则。显然,上述的征税权划分原则是建立在行使有效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基础上的。然而,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各国基于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难以对从事跨国电子商务活动的纳税人行使有效的征税权,取得相应的税收收入。因此以有效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为前提的征税权划分原则,不可避免的受到挑战和冲击。

经济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要流向发达国家的事实,联合国范本中对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扩大,也并非一定有利于保护发展

(二)税收的国际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国税收制度的趋同化。国际税法是各国国内税法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它既影响一国的税收和税收利益,又影响到经济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因此规范各异的国内税收制度,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国际重复征税、制止潜在国际逃避税、防止亚性税收竞争,是未来税收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的目标。当前,众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及国际税收协调和合作组织,力达到其组织目标和原则,均制定各种指令和建议,要求参加该组织的成员国的国内立法,包括税收立法,进行修改和协调,在一定时期内达到该组织的指令或建议所规定的目标,由此引起各国税收制度的趋同化。例如,在新近出现的税收竞争问题上,欧盟于1997年12月旨在消除有害税收竞争的《行为法典》,要求其成员国对国内的现有法律进行审查,废除现行税法及税收实践中认为可导致有害税收竞争的规定或措施。根据该行为法典的规定,欧盟成员国民迟应当在2003年1月根据该法典的要求完成国内税法的修订和调整。

第二、双边税收协定的内容进一步扩大。自从20世纪经济台作与发展组织税收协定范本和联合国税收协定范本诞生以来,双边税收协定在税收的国际协调与合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之间缔结税收协定十分活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为了解决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税收新问题,将更加重视利用这一既有的双边性的税收协调与合作模式。这不仅仅表现在签订税收协定的国家不断增多、协定网络进一步扩大,而且表现在协定的内容日渐丰富。今后税收协定的内容将会有以下的增加:1.增加协定适用新税种(如社会保障税);2.将税收协定适用于新的商务活动方式(例如电子商务活动);3.广泛制定新的防止国际逃避税措施(如资本弱化、套用税收协定);4.增加税务行政协助(税款征收、税务文书的传递)以及税务争议解决新方法(如国际税收仲裁)等方面的规定。此外,就某一专门问题而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如有关税务情报交换的协定、有关税务行政互助协定等,将进一步发展。

第三、制定新的建立在国际合作基础之上的反国际逃避税新措施。经济全球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跨国纳税人逃避税提供了新的便利。因此各国将进一步加大打击国际逃避税的力度。这将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国改进既有的国内反国际逃避税的单方面措施,制定国内反逃避税专项立法,并在税法中采用更加有效的反逃避税措施。例如转让定价法规从制约跨国关联企业扩大到制约按照“事实推定”的“受控实体”;从制裁商品、劳务和无形资产交易扩大到制裁物物交换和债权债务相互抵冲等各种隐易;确定是否存在转让定价的方法从传统的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扩大到还可采用利润分割法、可比利润法和交易净利润法等。二是制定建立在国际合作基础之上的新措施。主要有:第一,突破现有的双边情报交换制度中对所交换情报的种类和范围的限制,以及交换方法的限制,扩大所交换情报的内容和范围,同时采用同时审计或共同审计等新的情报交换方法等;第二,制定新的反国际逃避税规则。例如,随着跨国独资电子商务活动的蓬勃发展,在可预计的将来,各国将会结合电子商务活动自身的特点,制定专门用于防止电子商务活动领域逃避税的新规则;第三,针对单边和双边反国际逃避税措施的不足,制定多边性的反国际逃避税规则、建立多边性的反国际逃避税机制。

(三)多边性税收协定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经济相互渗透、互相依存,在国际税收关系上则表现为一系列新的国际税收新问题呈现多边化趋势,因此,各国难以单纯依靠既有的单边性的国内法规则和双边性的国际法规则,解决此类新问题,而必须制订新的建立在多边性基础之上的国际税法规则。当前,已有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联盟等众多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存在。在这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多边税收国际协调与合作措施和规则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例如,欧盟即订有《税务相互协助公约》,丹麦、荷兰、挪威、冰岛和瑞典订有《北欧条约》,独联体国家也于1999年6月签订了多边性税收互助协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今后将会产生更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甚至产生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应地,多边性的国际税法规则也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