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第1篇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形式美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情感主线,让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结构特色和行文之理,从而在大体上把握住散文的形式特点。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这篇散文感觉似乎很“散”,从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再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得到了“物以稀为贵”的礼遇,再写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与离别,写到日本教员、日本“爱国青年”的表现,时间跨越20年,写到大小的事情10多件,人物也比较多。但是从文章的内在行文线索上看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线索将繁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这既表现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关心“我”的可贵精神,也凸现出鲁迅先生到日本求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描写“清国留学生”颓废庸俗生活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游离在主题之外,实际上紧扣主题,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尽管散文的风格众多,在语言上也各有特色,但是都具有精致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加以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进行深入地分析,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也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值得学习借鉴。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写紫藤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把紫藤萝花开时茂盛、繁华的景象以拟人的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带给人生动、活泼、欣喜的感觉,让紫藤萝瀑布的美景犹在眼前。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作者了大量的叠字:“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等,不仅从形象上表现出了春天里小草嫩绿柔软的特点,音韵上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反复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欣赏到其中的美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散文的内在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散文的学习,综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能够通过散文展现的不同情感对学生加以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良宽厚等美好情感。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感动过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父亲在母亲去世,自己又赋闲在家,但仍坚持为“我”送行的事件,通过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和“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切体会到父亲在家国两茫茫的时候送子远行的复杂感情和“我”对父亲的深情,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除了叙事之外,写景和抒情也是散文的主要形式。很多优美的散文都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例如《白杨礼赞》《月迹》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名句和中心句、情感变化线索等的把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很多写景散文也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济南的冬天》,“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哲思美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散文 教学

散文被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它有诗化般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一定会让名家名篇精彩绽放,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笔者下面就新课程中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散文的主要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蕴含了作者对社会、生命、自然等独特的认知体验和情感表达。散文语言精美、意蕴悠远,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抓住要点,感到茫然。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从散文的这一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一条主线”“两个要点”。“一条主线”是散文的思想情感,“两个要点”是要抓住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如 《紫藤萝瀑布》 一课, 文中这样写道: “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发 “帆”, 人们自然会想到 “海洋”, 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 这样的例子在散文中俯拾皆是。 比喻、 拟人, 象征、 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看似很散,实则“形散神不散”, 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 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 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领悟的效果

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将其区别于一般题材文章的教学,要针对散文语言文字优美、情感情境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散文的精髓,在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深切的体验,准确地感悟和理解文章。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用心地读”。

散文形散而神聚,其意境之美更多的是通过句段表现出来的。如何感悟散文之美?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散文的语言色调如同素描,内涵极其悠远;其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其主题或使我们愉悦,或使我们哀伤,或使我们沉思。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地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艺术形象的魅力。

2. 引导学生“用心地悟”。

散文的魅力要用心去感悟,感悟人物的情感、感悟人生真谛,其突破了单纯抒情的层面,使情和景融为一体。散文的意境蕴含于情景之中,蕴含于事物之中,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形象、关键字词、关键语段去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分析思考,感悟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

3.引导学生“用心地写”。

在有些教师的眼中,散文不但难领悟,更难写作。实际上并不如此,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散文。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仿写开始,从机械地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增强阅读的感悟和体验

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在阅读中感悟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这一点对于初中生而言尤为重要,应试的压力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陶冶性情,增加文学积累。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诸多名家的散文精品,尤其是教材中涉及的名家的其他散文,同样的风格或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章,使之成为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在领会语言内涵 、 领悟语言技巧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借助朗读这一有声语言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 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意, 从而使语言的形象美、 情感美、 技巧美借助于朗读时语气的选择、 语速的变更、 语调的起伏、 语音的高低等充分展示出来, 从中鉴赏到语言美。例如, 教学 《背影》 时, 笔者首先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迹, 接着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 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 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真挚深厚之情。假如学生朗读时也能全身心的投入, 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 节奏的急缓、 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 便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四、教 学散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筛选的经典作品,无不蕴含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教学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触摸文本语言。思想内涵方面要领会散文的主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艺术形式要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线索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语言艺术。阅读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领悟思想内涵和品味语言,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是散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精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运用象征手法,叙事中寄托强烈的感情;表现在画面的意境深远、抒情的浓烈、想象的神奇和诗一般的语言等方面。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在美的语言和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如《春酒》一文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母亲及家乡的眷恋之情。教学本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的细节描写,感悟其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加强创新,紧扣散文的特点变革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从对散文的阅读中获得更多感悟,健康地成长。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第3篇

(一)情景教学的基本内涵

情景教学最为核心的要素便是“情景”,往往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以实际教学作为出发点,充分创设出与实际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的氛围或者场景,让学生获取情景体验,促进学生迅速并正确地理解教学涵盖的相关内容,最终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情景教学能够通过其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能够不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获取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理解,最终将教学内容完全吃透。情景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激发出来,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情感。

(二) 情景教学的基本特点

1. 情景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构建一个真切的环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行真切体会。因此,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中将人事物的真切形象构建出来就是情景教学的一个特点。

2. 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投入自身情感,使情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情景教学的第二个特点与教师的情感投入也极为相似――情感真挚。只有通过真挚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彻底激发出来,学生才愿意进行学习。

3. 意境深远是情景教学的另一个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的选材都较为广泛,许多都来自于大自然或者社会生活。

4. 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的基础是课文的中心。因此,“理寓其中”便是情景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教师在创设相关教学情景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所涵盖的情景形式展现出来。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老师对于情景教学的理解不足

现阶段,有很多初中语文老师甚至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情景教学的相关方法和策略,他们对于情景教学的理解主要依赖于某些教参中的部分解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放音乐、讲故事、放图片就是情景教学。因此,很多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就缺乏广度和深度,尽管教学情景创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但是学生很难在融入情景之后学习到什么。

(二) 创设的情景脱离教学内容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情景教学让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的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也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情景创设的时候过分注重课堂气氛,忽略了情景创设必须要联系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固然很好,但是一旦课堂气氛由于创设的情景过分活跃,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就会降低关注,创设的情景脱离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无法把握学习要点。

(三) 硬性创设教学情景

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的教学最终目的是通过调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进行的情景教学完全是为了满足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满足一种观赏性,完全没有考虑学生情况、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仅仅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

三、初中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的对策措施

纵观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一共有39篇散文,其中记叙性散文占据了大部分。因此,初中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其实施对策主要有下述三种:

(一)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情景创设基础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一切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同样,在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的情景创设时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兴趣作为情景创设基础。在实际进行情景创设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联系记叙性散文的内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创设出有趣生动的情景,让学生融入这样的情景,充分感受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信客》的讲述过程中,就可以先用邮递员沉重地邮递包裹加旖旎的音乐来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给学生创设一个邮递员在崎岖路上送邮件的情景。

(二) 针对性地进行情景创设

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景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换句话说,记叙性散文教学中是否进行情景创设、创设何种情景都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和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具体而言,情景创设一定要合理、科学、有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进行创设;创设的情景一定要符合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的特点。例如,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云南的歌会》一文讲述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在充分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情景创设的目标定义为让学生感受作者描述的美好生活。可以通过播放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来相会》,同时加以歌会相关图片的播放,通过视听让学生感悟云南歌会的风采以及云南人民的生活,最终理解课文。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应用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可以在初中学生们面前打开一扇窗户、修建一条隧道。让他们可以穿越时空,直接与几千年前的大师对话,去阅读、去领悟、去吸取、去应用,从而能够深人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和历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于文言作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教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为了使学生能够树立起传统文化的价值信仰,教师应该发现文言文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加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评价中

根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以及当前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在实施初中语言文言文阅读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查,一方面,应该考察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理解文言字词、句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考查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能力,并且还应该考查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所学习到的文言文知识是有联系性的,文言文教学评价并不一定仅仅限制在文言文这样―个比较小的范围之内,还可以通过与古诗、现代散文建立联系来进行。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增进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于已经掌握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目的,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评价中来,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各自去寻找具有含蓄美特点的古诗、现代散文,进行理解和赏析,同时,和其他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体验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够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有―个清晰的掌握。又能够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精神。

二、增加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课堂诵读的比重

如果缺乏了情感的共鸣,缺乏了声情并茂,那么,即使文章再优美,它也只是一场空谈,别无价值。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课堂诵读,一定要加大比重,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沉浸其中,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韵昧美、音乐美,甚至使文言文的内容能够占据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具体讲,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实现通读与精读的有机结合,并实现美读与品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入认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意义,从而激情饱满地投入到课堂诵读当中,认真体验诵读文言文所带来的美好感受,最终达到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针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深入研究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

通常情况下,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字词,特别是实词,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文盲文中的实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真正意义。例如,对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应该启发学生思考“鸿毛”和“泰山”的意义,从而追古溯今,联系到当今时代许多“鸿毛”和“泰山”的事件,使学生加深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认识。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第5篇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的语言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解开学生疑惑,发散学生思维。有效性的教学语言不仅会更加规范,还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语言有效性,控制课堂节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具备有效性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效率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言的学习十分重要,如果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质量高,就会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初中生应该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加倍努力,日后才能对语言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科学的支配。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效性还不能达到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语言的标准,因此,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十分必要。

1探究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1.1授课过程中缺少鼓励性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的传达,没有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因此,老师更应该在适当时机进行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的鼓励会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氛围比较轻松,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老师如果只是机械的教授学生知识,学生只会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

1.2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较为生硬: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般都用生硬且命令似的语言进行教学,老师运用语言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意见,使学生完全依照自己的授课节奏在进行学习。但是新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点,要通过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知识,深刻理解课堂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生硬的教学语言会导致学生脑袋不灵活,阻碍了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上过分依赖教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1.3教师自身的性格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言行都与自身性格有关,这会对课堂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语言有效性体现在老师课上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授课的语言以及带动课堂氛围的肢体语言等,教学语言有效性得到提高,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上的教学质量。比如说,老师性格比较温柔,会对学生耐心,学生不懂得地方也可以反复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了为止,但是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聊,失去学习兴趣。而性格直爽的老师,可能授课进度比较快,学生听不懂也不敢轻易打断,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彻底。

2采取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措施

2.1授课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想要使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充满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在课堂上加强师生的互动。教师要通过阅读来积累教学语言,加强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丰富。比如说,通过司马迁的毛遂自荐,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来进行自荐,然后表扬学生自荐的勇气再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既培养学生自我推荐的勇气,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提升教师的语言素养:

语文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尽管有很多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过硬,而且课外知识也很丰富,但却不知道如何让学生吸收这些知识,这就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教师应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将知识有效的传达给学生。教师想要提升语言素质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堂效果才会更好。第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把书本表面的东西讲给学生,要运用专业术语讲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觉得是从书本上是学习不到的。第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尽量避免使用语气词,保证句子的连贯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第四,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激情,语气自然,说话一气呵成,这样学生才会一直兴致勃勃的听讲。

2.3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度:

想要有良好的课堂效果,老师要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选择教学方式。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严谨性,结合学科本身特点以及一些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其一,老师的教学语言不要过多重复,要简明扼要,直指重点,这就需要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精确度。其二,由于初中语文文章内容多样,教师在授课时不同题材的文章要搭配不同的教学语言进行讲解。比如,教师在讲解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时候,语言要尽量精简真实,逻辑要清楚,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文章。教师在讲解散文的时候,讲解的语气语调也要与散文中的语气语调相同,学生才会更好的融入进散文中,领会散文的精髓。

3结束语

依据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自己做起,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提升,使学生有良好的语言习惯以及对语言的学习能力。课堂效率和学习质量也会达到一个高度,学生的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作者:王轶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洪小清.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J].中国市场,2015(24):182-182.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第6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初中学校语文学科教学中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主流,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被动进行知识学习也是常见做法。初中语文教学中僵化的教学模式与单一的教学法虽然能够较好达成教学目标,然而课堂教学环境相对沉闷下教学效率无法获得较好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更加要注重文学素养的养成,较为沉闷的教学环境下这一目标达成也具有极大难度。

二、提升初中Z文教学生动性的意义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够直接转变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各种知识的讲解都将更为轻松与系统。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语文知识学习时处于生动的课堂教学中也有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被证明无法满足教学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整体创新的切入点。

三、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提升的策略

(一)依托情境教学进行课堂环境营造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已经被证明可以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间进行较好融合,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课堂环境营造也有利于生动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古诗词学习这一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诗词创作背景进行模拟,指派学生进行诗人角色模拟进行诗词朗读则能较好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生动性提升做出贡献。相对轻松地教学情境下,教师所进行的基础知识讲解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将故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也可引入各种趣味故事,通过故事教学不仅可以较好保障课堂教学生动性的提升,也能较好进行语文相关知识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于语文教材这一做法并不可取,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尊重教材知识构建的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各种相关趣味故事的引入和应用。例如,在朱自清散文学习时,教师可以将朱自清的人物生平事迹,及其生活境遇等小故事讲授给学生。利用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进行课堂氛围的活跃,通过系列相关知识的拓展更加能够降低学生对于课文深意的理解难度。初中语文教学本身的体系性并不强,各部分知识之间也并没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相关故事来提升课堂教学生动性也具有现实可能。

(三)转变教师角色增强教学互动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材;课堂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初中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把学生培养成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全面的人。但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美育教育却常常被人忽略。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自古就有人提倡。建国以来,我们是重视美育的,在中小学都普遍开设了音乐、美术等课程,但若以为美育仅仅与音乐、美术有关,与语文无关,那就错了。实际上,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就初中语文具体教学实践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去实施美育。

一、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语文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名著,属于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等等,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

1.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是是丰富多彩的,当它和人类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人化的自然”时,便成为审美对象。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年级都有关于景物描写的精美文章,如《观沧海》、《苏州园林》、《小石潭记》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美丽的大自然。针对这类作品,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细细揣摩品味其蕴含的美。

在教材中发掘自然美,能够使学生在感悟美的同时摒弃狭隘的功利观念,激起纯洁无暇的审美情感,净化心灵,于不知不觉间升腾起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圣情感,使初中生的性格、气质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锻炼。

2.品味语言美

汉字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语言,更是经过反复锤炼的精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来培养审美情趣。

汉语是一种具有高度美质的语言,古代诗歌那么严格规定诗词的韵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借助声音的艺术力量,使诗词变得更有魅力。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精美语言的魅力,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3.感知生活美

文学作品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课文反映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美好情操。

强调关爱他人的美,让学生学会感恩。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冷漠、自私不可避免。针对这些问题,选择了朱自清的《背影》和的《我的母亲》,这两篇散文用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一种浓浓的爱意,对执着、慈爱的父亲的敬意;对勤劳、善良的母亲的谢意。

4.感悟艺术美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文学家能够把生活里看似平凡的语言变成一种蕴藏着深刻真理的、能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去感悟文章的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对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握其中蕴含的美。

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在表层,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才能领略到艺术的美。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采用拟人化手法,托物寓意,行文平淡自然,富有情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教师要引导同学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进而感悟到作者高洁的情操,加深美感,全面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哲理美。

二、创设美的课堂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活泼好动,主观意识强烈,好动意识强,要想使学生能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创设美的课堂情境至关重要。身处美的课堂情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徜徉在美的世界,被美所吸引,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甚至在情感上与所学内容产生共鸣。

1.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美在合作,美在和谐。课堂氛围不能死气沉沉,不能是教师单方教学,而是要“动”起来。这里的“动”是一种和谐的互动,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而是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灵碰撞、情感沟通。教师要带着一种博爱之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也要在尊敬老师的基础上,大家共同在探讨中学习,分享学习的快乐。

2.运用美的教具

创设美的课堂情境离不开美的教具,而多媒体就是最合适的教具。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突破了传统课堂中只能板书的情况,可以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古诗教学,传统教学光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去想象发挥,很难理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就会好得多。

3.展示美的形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在人生花季的少男少女尤其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自身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灵美的表率:追求真理、勤奋好学、无私奉献。教师的言谈举止,着装打扮,风度仪表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如能用优美的语调,准确、生动的语言,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教师着装打扮要整洁、典雅、美观,要朴素自然,不浓艳浮华,要通过这些来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爱岗敬业,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认真对待每个学生,耐心地去辅导每个学生,尽力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指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吸取营养,才能不断丰富美育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最终造就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家湘.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J].云南高教研究.1999(1)

[2]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范文第8篇

初中语文生命教育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要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内容,还要促进初中生心理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他人,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将更多“生命性”的教育内容注入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乐趣与活力。如在《女娲造人》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文章中的文学价值进行教学,更有树立生命教育的教育观念,只要初中语文稍有生命教育的意识,完全可以向学生讲解生命的诞生与成长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达到教育学生了解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目标。

二、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恰当进行课堂渗透

基于语文课程的特性,初中语文教材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发掘与整合,然后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联系,实现生命教育的恰当渗透,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初中语文生命教育的空间,让原本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初中语文《生命生命》的教学过程中,这无疑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散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告诫自己要珍视生命,不要虚度光阴,要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样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三、创新语文教学手段,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直观性

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效的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上,还要多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在生命教育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增强生命教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带给学生在感官上和心灵上更加直接的冲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如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视频资料的播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后再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平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远离战争,要懂得同学生以及他人进行友好的相处,进而强化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四、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多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回归于生活,初中语文课堂上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在于此。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语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征,重视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的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生命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再塑生命》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事迹,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只有三天光明的时间,会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思考完之后不妨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认真地完成预想的事情,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