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大气污染

1城市大气污染概述

在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能源消耗与日俱增,大气污染变得愈来愈严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递减趋势,在部分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已经有所改善。在环境质量劣于三级城市比例不断下降的同时,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数量也有所下降,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依旧不容乐观。

2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

不同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某些特征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以往城市空气污染物主要为颗粒物及二氧化硫。但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城市空气污染特征逐渐由烟煤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含量明显有所上升。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酸雨现象日趋严重,雾霾发生频率也有所上升。(2)采暖期大气污染程度较非采暖期明显更高。在一些北方城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最高值几乎出现在冬季,夏季污染相对较轻。(3)大气污染呈现出工业区向清洁地区转移的趋势。很多城市工业区大气污染程度有所下降,但城市居民区及清洁区却有所上升。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在居民区及清洁区的增速要明显高于工业区。

3城市大气污染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大气污染相关影响因素来源于多个方面,具体如下[2]:(1)环保意识不足。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地区政绩,往往会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分离,偏重于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制定经济政策及产业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大气环境容量,只在乎短期利益,却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短期内以环境为代价,确实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成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这与可持续发展观显然是相悖的。(2)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在开展环保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各自为政,协调性不足,这使得环保工作进展大打折扣。相关部门在进行大气环保项目审批时,过于重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城市环境效益,甚至存在相互推脱责任的情况。环保部门受自身权限影响,无法及时制止企业污染行为,结果大气污染加重。(3)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及利用不合理、能源利用率偏低所带来的能源浪费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当中,煤炭占比高达75%。然而,仅有30%的煤炭用于发电,其他煤炭多用于工业燃烧及民用燃烧。这种能源利用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也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大气污染。我国所有煤炭资源当中,高硫煤占比较重,燃烧高硫煤会进一步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使大气污染加剧。

4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有效对策

4.1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机构建设

在大气污染防治机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在发挥环保部门职能的情况下,还要整合建设、卫生、城管、园林等部门的力量,构建出一个统一化的大气环境管理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大气环境建设,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与此同时,要建立城市空气重度污染预警机制。环保部门要与市委宣传部充分合作,及时向社会群体发出大气污染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另外,要将大气污染防治与政府绩效考核及领导政绩考核关联起来,以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

4.2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离不开资金支持。所以在防治大气污染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以财政资金为基础,发挥其导向作用,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及企业资本投入到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当中。同时,政府方面也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环境保护资金专款专用。对重点治污项目和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构建出长效管理机制。

4.3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管理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大气环境压力愈来愈大。在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尾气排放标准;合理限制城市购车,以降低汽车保有量;严格实行限号出行、单双号出行,以降低汽车上路量。与此同时,还要对尾气排放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并积极推广新技术。采用优化配方的全Pd型三效催化剂,以及真空吸附蜂窝状催化剂的定位涂覆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控制催化剂涂覆量,有效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全Pd催化剂配方根据发动机型号不同,其Pd含量约在1~3g/L范围内[3]。较传统的Pd-Pt-Rh三效催化剂而言,全Pd型三效催化剂不仅尾气处理效果更好,成本也更低,催化剂寿命超过10万公里。

4.4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

城市道路扬尘是城市扬尘污染的主要来源,控制道路扬尘可明显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一方面,要做好道路绿化工作。采取乔木、灌木、草相互结合的“三位一体”绿化方式,以减少地面的面积,并可增强绿化带抗雨水侵蚀的能力。对于城市施工地区,需采取针对性的抑尘措施,对运输货物的车辆进行封闭,并要求及时清洗车身,以保证施工路段的清洁。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道路清扫机械化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先进的环卫洗地作业车辆,以提升城市道路洁净度,对道路扬尘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要规划好道路冲洒水作业范围,根据实际气候情况,规律实施冲水作业,以降低大气悬浮物含量。

5结语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若大气环境持续恶化,将会对城市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通过综合性手段,从源头上遏制大气污染,以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培,王新,柴发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综合管理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05):8-14.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建筑设计;通风系统;合理性;

Abstract: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the key to building design content, this system design quality of the indoor environment to adjust the effective role. From the actu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look, ventilation system in hvac the regulating performance is goo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needs to notice to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esign of the ventil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duce pollution, adjust the room temperature, optimizing environment,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ventilation system function. Keep the building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esign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demand, is also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reate income in an effective way.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Ventilation system; Ra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空调系统是建筑设计的关键内容,该系统设计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室内环境调整作用的成效。从实际运用情况看,通风系统在暖通空调中的调节性能较好,建筑规划中需注重通风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现分析建筑通风系统合理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建筑设计通风系统的功能

目前,建筑空调系统已经从传统空调转变为暖通空调结构,这种新型模式的推广让建筑内部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风系统作为空调设备的重要结构,其在运行期间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通风系统的核心功能是调节空气,将其设置于建筑结构可发挥多方面作用。具体表现:

1、减小污染。城市住户对室内环境的调节未能重视,室内门窗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很容易导致室内空气污染。设置通风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随时调节室内空气,根据住户的具体要求及时调节空气含量,将有污染气体输送到室外,把污染系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如图1,除尘系统的运用提高了建筑抗污的性能。

图1除尘系统

1-聚集器;2-风管;3-通风机;4-除尘器

2、调节室温。室内温度高低变化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温度过高易引起干燥,温度过低则潮湿度过大,这些对于人体健康都是不利的。通风系统对室内温度可发挥较好的调节作用,按照室内环境监测标准控制温度的高低。如:夏季温度偏高,利用通风系统可尽快疏通室内空气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优化环境。除了对室内空气有良好的调节功能外,通风系统对整个建筑结构环境也有良好的优化作用。如:住宅建筑内合理布局通风系统,可定期对室内空气、湿度、热度等自动调节,改善了用户正常的生活水平;商业建筑内采用大型通风系统,可塑造优越的消费环境,带动群体消费水平的增长。

二、空调通风系统结构的合理组成

未来我国建筑行业将朝着节能环保方向改进,不仅是建筑物结构需要实施优化调整,其配备的电气设备也要进行技术改造。鉴于通风系统在暖通空调中的作用,综合改造通风系统的结构是提高其性能的有效措施。当前,建筑通风系统由进排风口、送风管道、风机、过滤器、控制系统等组成,这些都是建筑通风系统设计需要主义的问题。

1、进排风口。此结构包括:进风口、排风口,如图2,前者的功能是把建筑外部气体引入室内,以补充新鲜的空气;后者是把室内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其它输送到室外,维持室内空气的质量,进、排风口的协调运行提高了空气的转换质量。

图2局部送排风系统

2、送风管道。送风管道是传输空气的流通工具,无论是送气或排气均要经过管道才能完成操作。一般情况下,送风管道的布置可根据建筑物结构适当调整。送风管道多数将其安装在外墙体结构中,长度大小根据需要而定。

3、风机装置。为了加快室内外空气的交替变化,新型通风系统安装了风机装置辅助调节。风机在通风系统里起到了调速控制的作用,在短时间内可完成建筑内部空气的交替输送,促进了室内空气调控效率的提高。

4、过滤器。考虑到防止空气杂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在通风系统里添加过滤器是一种先进的改造措施。过滤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污染颗粒的过滤及隔离,从而降低空气污染的系数,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越的居住环境。

结论

综上所言,保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不仅是结构功能的根本要求,也是工程建设创造收益的有效途径。从长远角度考虑,环保节能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通过综合性的建筑设计可全面发挥出环保节能建筑物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升,艾军艳. 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2] 李少红,刘学兵. 生态规划理念在北方新农村住宅的应用[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0(04)

[3] 孙常青. 大生态与小生态的合理搭配[J]. 工业设计. 2011(07)

[4] 李健. “以新桥置换旧桥”――京山线广渠门框架立交桥设计方法[J]. 铁道标准设计. 2003(10)

[5] 林宇. 注重地域和气候特点的生态建筑设计[J]. 大众科技. 2011(11)

[6] 陈会波. 建筑设计可多方面得益于风水[J]. 民营科技. 2011(12)

[7] 李焕,张九红. 促进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J].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 杨淑英,刘素清,杨茜. 现代建筑与环境的相辅相成关系[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6)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预测模式;气象参数;数据统计;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5604

1 引言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的相关要求,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区域内20年以上的主要气象资料,对于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以上的建设项目,需要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预测[1],在运行预测模式前还应对输入的气象资料进行预处理,因此,气象资料作为预测模式的输入参数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之一。

广义的气象参数是影响其他事物发展变化的气象原因或条件,它可以是某一种气象要素或是其变化,也可以是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或变化。根据多年与大饣菲赖ノ缓献骶验发现,气象参数的统计和应用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为此,采用项目案例就大气环评预测中气象资料的统计及气象参数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建议。

2 项目及预测模式基本情况

2.1 项目概述

案例选用池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项目所在地位于池州市城区西南约13 km处,厂界四周目前均为林地,厂界周边500 m范围内无居民居住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点。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大气预测的预测因子为SO2、PM10、HCl、NO2、CO、二f英类、H2S和NH3,总量控制因子为SO2、NOx。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预测模式采用环评中较普遍使用的AERMOD模式系统,评价范围以项目锅炉烟囱为中心点,东西向长6 km、南北向长6 km的正方形区域。

2.2 模式运行所需基本气象参数

AERMOD 运行需要两个基本的气象数据文件:地面气象数据文件及探空廓线数据文件。地面气象参数至少包括气温、风向、风速、云量4种气象要素资料。由于项目与位于池州市城区内的气象站水平距离不超过20 km,池州气象站作为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满足大气导则中评价范围小于50 km的条件,气温、风向、风速气象参数可直接采用池州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气象资料。鉴于自2014年1月1日起,国家一般气象站取消了云量观测及池州当地没有高空气象探测站,故云量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采用从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数据服务平台上获取的数据。

3 气象参数分析与统计

3.1 气温

气象部门所说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气温是决定烟气抬升的一个因素[2],是影响大气污染基本的气象参数之一。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大气的稳定度,大气的稳定程度又影响着对流层湍流的强度[3]。一般说来,在对流层中,气温分布的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约为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因此,近地层气温较能近似反映标准大气环境下垂直大气温度的基本情况。事实上,有时大气出现不稳定状态,气温分布与正常情况相反,形成逆温层[3]。当逆温层出现时,阻碍烟流向上和向下扩散,使得污染物稀释能力减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较长。由此可见,在污染物扩散计算中,低空温度廓线数据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一般地面气象观测站没有低空温度廓线这类资料,模式中通常是根据各种其他参数间接估计得到的。因此,对于温度参数,在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过程中,仅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该例的气温参数采用池州市地面气象观测站近20年(1996~2015年)的气象资料统计,见表1。

3.2 风向和风向频率

气象上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的方向。风向决定着污染物输送的方向,其影响是第一位的。

风向的测量单位,通常用16个方位来表示,也可用角度表示。为了表示某个方向的风出现的频率,通常用风向频率这个量,风向频率为某段时间内某方向风出现的次数占各方向风出现的总次数的百分比。

每个风向频率计算出来后可以用风向玫瑰图来进行直观的表达,它是根据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风向并按一定比例绘制而得。由计算出来的风向频率或者从风向玫瑰图上,可以知道哪种风向比较多,哪种风向最少,出现较多的风向称之为主导风向。在大气环评中定义的主导风向较为严格,认为主导风向是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要求达到连续450左右,对于以16个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一般是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其风向角风频之和应大于30%,且应指出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否则可称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在气象上,常见的统计风向频率一般为30年,也有统计近20年、10年、1年的,统计的时次有4次定时、24次定时等,取决于气象站的观测时次,由于不同观测周期观测的总次数不同,影响到统计风向频率的平均值[4]。

实际评价工作中,对于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项目,导则中要求,气象资料的调查年限为20年以上,但在预测模式中环评单位大多采用的资料年限为近3年内的至少1年的统计资料,显然,两种年限时段不同,其统计值也不同。以池州市2015年全年的逐时风向频率平均值和1996~2015年20年的逐时风向频率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由表2可见,两种不同观测年限的风向频率有所差异,其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在NE、ENE和E方位上,其频率值相差达到6 %、 -4 %和-5 %,其余风向频率偏差不大,相差在3 %以下。这与池州气象观测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有关,也与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特征明显等因素有关。

图1是利用上述两个不同观测年限风向资料统计绘制的风向频率玫瑰图。从图上更为直观地显示出各方位风向频率的差异, 除NE、ENE、E风向外, 其他风向频率差别不大, 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区域内近年来的主导风向为NE,而较长年份的主导风向为ENE。

风向频率相差比较明显的原因,缘于1年时段观测的平均风向值随机成分较大,而20年时段的观测值反映了当地的常年状态, 较能准确地反映风向的变化规律,资料的年代越长,其参数统计值就越真。因此,在大气环评预测模式中,风向取值应尽量采用年限较长的统计资料,才能更为真实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3.3 风速

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m/s),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被输送的距离就越大,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就越强,污染物浓度就会越低;风速越小,情况则相反[5]。因此,风速的大小关系着从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质向下风向传输的距离,是影响大气环境预测结果的主要气象参数。

从气象台站获得的风速资料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有数值的,一种是用字母C(静风)表示的。通常风速的统计需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变化,即对多年气象资料的风速按相同月份和不同季节每天同一时间进行平均,求得每月和不同季节逐时的平均风速,见表3。

事实上,在进行污染物长期平均浓度的预测中,通常是使用一段时间内风向对应的逐时平均风速进行统计计算的。如同风向资料统计一样,气象上,各风向的逐时平均风速也有不同年限的观测统计值,如表4。

由表4可知, 1年时段观测值比20年时段观测值平均风速高, 两者相差在0.0 ~ 0.7 m/s 之间,其中NNE、NNW、NE方位的平均风速差值较大,在0.5 m/s以上,其余方位的差值均在 0.4 m/s 以下。因此可见,不同观测周期观测的数据是有差异的,在进行平均风速统计时,应选取与风向相同周期的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代表性。

此外,以表4与表2进行对比,或从图2风速玫瑰图上,还可以看出,风向频率大的方位对应的逐时平均风速明显大于其他方位对应的平均风速,NE、ENE作为主导风向,风向频率大,其对应的平均风速也相对大一些。

3.4 风与污染系数

从上述风向、风速与空气污染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污染物总是分布在风的下风向,风向、风速共同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当有风时,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将向下风向输送,而不会影响到上风向。当风速增大时,单位时间内污染物被输送的距离就越远,单位体积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因此,在空气污染气象学中,为了说明污染物和风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常使用污染系数的概念,它是指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的比值,

污染系数= 风向频率/平均风速[6]

污染系数综合了风向、风速的作用,某方位的风向频率大,风速小,该方位的污染系数就大,说明其下风向的空气污染就重。所以,相对于接受体来说,污染源应该设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的下侧。

以该案气象资料统计分析,风向频率大的方位风速相对较大,空气污染系数表现为NE、ENE方位明显大于SW方位。因此,在项目规划和设计工件中,考虑到气象条件与空气污染系数的关系,项目选址在城区的SW方位,即城区的下风向方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4 预测应用分析

根据预测模式要求,该案以项目评价区域内的8个浓度分布嵌套网格点为预测点,对其在典型气象条件下的逐时、逐日和长期气象条件下的SO2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预测结果直方图进行分析(图3)。

图3 各预测点SO2贡献浓度预测结果

由图3可知, 由于预测时段的不同,造成污染源对各环境敏感点的贡献浓度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区域小时贡献浓度偏大,日均贡献浓度次之,年均贡献浓度偏小。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小时贡献浓度除风向上方偏小外,各预测点差异不大;日均贡献浓度相差较大,位于项目下风向区域的SW、S、W方位污染预测点浓度值明显大于风向上方的各预测点;而其年均贡献浓度值整体偏小,这与污染源影响区域内污染物随风扩散道理相一致。

5 结论及建议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运行预测模式需要输入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气象参数不同年限、不同时次的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污染预测的结果。因此,建议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r,应根据污染分析要求进行统计处理,保证使用的气象资料准确性、科学性。同时,应尽量选用评价项目所在地较长时段连续观测的气象资料,且资料的年代越长越好,其预测的结果才更符合评价区大气扩散的实际情况。

风向、风速是预测模式的重要气象参数,风向指示污染物的去向和行踪,风速决定污染物的直接稀释和输送速率,因此,选择厂址时要充分考虑污染源与环境保护区的位置和关系,由于污染物总是分布在风的下风向,首先考虑的应是风向,最简单的方法是依据风向频率图,确定当地的常年主导风向。作为对大气污染有影响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程选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方是符合大气环境保护要求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S].北京:国家环保部,2008.

[2]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HJ/T2.2-93[S].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3.

[3]盛裴轩.大气物理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66~169.

[4]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安徽分院.基层台站气象数据分析与服务产品加工[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6:69~74.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能环保;绿色环保技术;土木工程;太阳能技术

当前时代背景下,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成为制约土木工程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可持续发展要求,节能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在推动现代建筑行业发展同时,也对土木工程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节能绿色环保技术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可以推动土木工程施工活动开展,减少资源损耗,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建设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通过此种方式,建设符合时展的工程项目,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提升意义深远。

1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意义

(1)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当代科技飞快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新时期对人居环境提出了多元化要求。建筑行业飞速发展,作为能耗较大的代表行业之一,为了达成绿色环保目标,应渗透环保理念到实处,选择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材料,代替传统能耗大、污染大的主流材料,打造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并存的工程项目,冲着低碳方向发展[1]。(2)减少资源耗量。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大量新式建筑涌现。土木工程具体施工中,建筑材料用量较多,消耗资源问题严峻,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应遵循相关准则选择合适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土木工程施工中,构建节能环保的工程项目。相较于传统施工技术和理念,推行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土木工程的资源损耗可以节省50%。同时,渗透节能环保理念到各部门,改造旧建筑,合理选用环保材料达成节能减排目标。(3)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土木工程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尤为鲜明,受政府以及各界人士高度关注,不仅污染生态环境,还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周边居民生活质量。项目进行中,所产生的烟雾、灰尘、噪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未经有效处理直接丢弃,会污染大气、土壤和水环境[2]。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力求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创设便于人们生活的环境,维护人们身体健康,推动经济和环保同步发展。

2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践行的不足

2.1节能设备匮乏

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的践行,是迎合时展潮流的具体表现,人们开始高度重视节能环保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技术水平限制,具体施工中节能设备的应用有所匮乏,环保效果不符合预期。如果节能设备匮乏,会阻碍节能环保技术的实施应用,更有很多单位为了减少施工成本,选择老旧设备,不仅无法提高效率,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损耗[3]。

2.2建材性能不高

当前建材市场发展中,环保材料与类型得到了显著改善,土木工程中选择的材料性能不如优质材料。高能的绿色环保材料,环保性能远远优于传统材料,但是成本普遍高于传统材料,所以很多土木工程施工中仍然多数为传统材料,否则将会出现预算超支问题。所以,如果材料不符合环保要求,则无法保证工程能耗,环保效果偏离预期目标,不仅造成资源损耗,还会影响到工程整体施工效果。

2.3现场管理措施不合理

在土木工程施工期间,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实际应用,离不开配套管理措施的支持,现场管理措施的落实,应综合考量各环节对节能环保施工的不良影响。但是,很多施工单位所选择的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运用不当,现场管理作用发挥不充分,各部门工作开展发生冲突,埋下了一系列风险隐患[4]。

3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应用途径

3.1选择节能环保高性能材料

结合土木工程特性,施工期间不可避免出现大量废弃物,影响材料应有价值,阻碍后续环节开展。应深入市场调查,选择高性能的节能环保材料,对材料针对性处理,废渣转变为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如废弃的砖块、碎石筛分后用于砂石原料,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筛分大块石块,应用到地基中,将废弃物应用到合理用途,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能耗和施工成本。所以,施工单位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注重先进施工技术和材料选用,打造环境友好型建筑工程[5]。

3.2选用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资源,是代替传统材料的主要能源之一,土木工程施工中应用太阳能技术是必然选择。太阳能资源是可再生的,不会对环境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持续使用,契合节能环保理念,凭借独特的优势已经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较之传统技术,太阳能技术可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化石燃料耗量,空气污染物含量随之下降,是改善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基于此,把握太阳能技术应用要点,以及环保特性,大力推广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全方位减少建筑物能耗[6]。

3.3运用高效的门窗构造工艺

建筑物门窗安装中,依据标准要求选择合适的密封条,这样在减少空气渗透同时,还可以减少室内取暖能耗。玻璃是门窗关键所在,选择高性能中空玻璃隔热性能更高,最大程度上避免热量传递。铝合金门窗抗压、抗风能力较强,耐水泡,选用隔热型的玻璃,可以减少声音传递,隔音效果和隔热效果良好。此外,土木工程中选用此种高效门窗工艺,可以在冬季减少空气进入室内,夏季减少热空气入内,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另外,现场材料运输中要尽可能远离聚集人群区域,避免扬尘污染环境,影响住户生活质量。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第5篇

本文以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括)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分析了环境污染与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具有显著性影响,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公共服务变量的引入,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支出产生了门槛效应,并且不同公共服务对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数各不相同。其中,教育产生的门槛数为三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产生的门槛数均为一个。

关键词:

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健康支出;门槛效应

一、引言

我国现今拥有将近14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GDP增长速率持续24年保持在7%以上(1991-2014)。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共同刺激下,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表现得极为突出,各类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随处可见,不少城市常年处于空气污染超标状态。有关水污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河流已有82%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已经占到了41%,城市河段中的90%以上已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1]。而对于固定污染体现出的危害为大多数城市正面临“垃圾围城”的困扰。这些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不言而喻。其中,损害健康最直接的污染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这两种污染的相关物质分别通过呼吸道和饮食进入人体,致使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免疫力下降,给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疾病甚至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并测算得出,我国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经济损害占居民疾病负担的21%,每年过早死的人数中有30000人源于室外空气污染,而因室内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每年达420000人,并且居民疾病中环境因素所占的比重仍呈上升趋势[2],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我国80%~90%的癌症病因与环境因素有关[3]。环境污染的严重化提高了疾病产生的风险,激发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从而引起了健康支出的增加。根据清华大学与亚行联合的《中国环境分析(2012)》报告显示:我国平均每年因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经济损失已达到GDP的1.2%。由此,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但在不同地区,尤其在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异性的地区,其影响的显著性存在差异,据有关学者研究显示,公共服务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抵御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和降低健康成本。对于公共服务水平供给不足的地区,其所面临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更加严峻[4]。因此,为有效降低居民健康成本和增强地区间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本文改变以往学者通常从环境科学和医疗卫生的角度分析环境健康效益的方法,转而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加入公共服务因素探讨如何提高环境的健康效用,降低居民的健康支出。就理论上而言,公共服务具有增强居民抵御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的功能[4],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最基本的需要,也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改善,延缓健康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害,甚至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尽管如此,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或时滞效应,即:公共服务(教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治理投入等)在供给初期,由于受供给数量不足和自身“折旧”的影响,导致其影响范围有限,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当其供给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并超过其“折旧”影响时,公共服务才能够显著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实现降低健康支出的目的。同时,公共服务供给的增加与健康支出的降低之间有一个传导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效应。因此,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政府需要了解并把握公共服务的累积效应和时间滞后效应。与此同时,由于受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加之各级政府没有有效界定个人与政府的社会责任,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在我国表现得极为不公平。如:我国农村环境一直以来作为城市环境污染的消纳方,致使公共服务建设在农村存在奇缺性[5]。鉴于此,本文一方面将倡导各级政府重视公共服务建设;另一方面揭示并验证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关系影响的内在机理,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提供依据。

本文以中国2003-2013年各省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门槛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环境污染与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异性对环境的健康效用影响,倡导政府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应注重其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升。其中环境污染主要指空气污染。

二、文献评述与假设

早在20世纪初期,国外便已经开始了环境方面的健康研究。开始时,研究者们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分析大气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如:早在1964,MedaliaNZ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大气污染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认为,由于大气污染会刺激到眼睛、鼻子与喉咙,降低能见度,因此这些污染物一直都不受人们的欢迎[6]。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环境健康方面的定量研究开始产生,并逐步取代了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首先,定量研究侧重于环境污染与健康两者间关系的分析。根据NeidellMJ指出的一氧化碳对1-18岁的儿童哮喘发病率的上升有促进作用的观点[7],由亚行专业团队和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联合完成并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国家环境分析》(2013)报告指出:大气污染导致了人体肺功能的下降,提高了支气管炎、肺心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了医院就医人数的增加,甚至引起了居民过早死亡人数的上升。该研究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并没有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详细的解释与说明。其次,定量研究演变为环境污染与健康相关变量间的探讨。如: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和环境污染与健康经济损失。此两者可以概括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包括个人与家庭,宏观为社会与国家。在微观层面,环境污染中不论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或者其他污染,都会损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增加居民的健康支出[4][8][9][10][11]。ChristopherL.Ambrey等采集了澳大利亚家庭、收入和劳动力方面的数据,并用空气污染模型测得的MP10值作为空气污染指标,以调查昆士兰东南部居民对生活满意度的方式测算PM10引起的健康成本,得出污染导致平均每个家庭降低了5000澳元的收入[12]。在宏观层面,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11][13][14]。赵晓丽等(2014)以计量反应模型为基础,将温度、湿度和饮食模式引入模型之中,并用人力资本法估算了北京市2011年中大气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人数所产生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4亿元。其中,心血管疾病损失值为4.27亿元,呼吸系统疾病损失值为1.77亿元[15]。这些研究探讨了环境污染与收入、环境状况、健康存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反映出健康支出的产生不仅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还受其他相关因素的制约,为环境污染影响健康支出的研究拓宽了思路。第三,定量研究转变为环境污染、健康或健康支出与其他变量间三者关系的研究(现今的研究状况)。根据前人的研究与经验分析,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如何降低环境的健康风险以及探讨环境的健康风险与其他因素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研究者们探讨的中心问题。环境的健康风险问题并非是简单的两者间关系问题,相反通过引入其他视角分析环境的健康影响,不仅丰富了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而且让研究更趋于现实状况,对现实更具有指导价值。

如:叶小青、徐娟(2014)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环境质量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得出老年人所占比重与健康支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儿童所占比重与健康支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对健康支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6]。齐良书(2008)通过构建经济、环境与人口健康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得出:工业污染对居民健康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经济增长对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相反,健康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并不显著[17]。叶小青、李先玲(2013)通过构建相关面板数据模型,从居民收入角度分析了环境质量与医疗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并就区域间医疗健康支出产生的差异性进行了说明与解释。结果表明: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引起居民医疗健康支出上升,而收入水平的上涨能够显著的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支出上涨压力的下降具有促进作用[18]。通过对上述研究和其它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显示,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结构、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只有将这些因素剖析出来,才能够真正理解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为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政策依据。本文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分析环境对健康支出的影响,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根据公共服务供给对环境的健康影响会产生门槛效应[4],以及健康状况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了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公共服务供给累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的影响会出现显著性下降,即产生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仍未改变,国有部门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于能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19],其中第三产业偏重于工业增加值高的部门,而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环境、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福利效用为代价,居民的健康支出在为政府买单。第二,中国的市场化仍处于较低水平,行政审批过多,极大的束缚了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阻碍了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将民营企业阻挡在门外,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与供给效率,从而增加了居民健康支出上升的风险。第三,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引起了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加之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致使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总体水平难以上升。当然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空间巨大,如:从公共服务结构角度分析环境对健康支出影响,或者引入政策因素、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等变量。如果条件允许,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不仅仅存在于三个变量之间,而应扩展为多变量间的研究,因为环境对健康影响和环境对健康支出影响受多重因素干扰。综上,本文围绕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关系的影响为核心展开研究,提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于健康支出关系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并且不同的公共服务对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效应不同。针对以上问题与假设,本文首次以2003-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实证基础模型和门槛模型进行验证,得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影响的门槛值。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基本模型的建立与变量解析通过对ChayK.Y.,JosephP.Newhouse和叶小青等文献关于收入、健康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特点,探讨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控制变量: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为有效探究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影响的关系,需要对影响健康支出具有显著性的因素进行控制,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健康状况对健康支出影响较大,需要将其作为控制变量,yit是i地区t时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deathit为i地区t时期居民的死亡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死亡率与健康状况的关联性,文章以死亡率来表示居民的健康状况。核心解释变量1:以PM10、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为变量的大气污染状况。环境污染的恶化对健康支出上涨的影响并非是直接的,两者之间还存在健康水平这个隐含的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先导致了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之后,疾病的产生引起了健康支出增加。由于污染程度一般体现在污染物成分的浓度上,而非量上。同时各省省会城市一般作为各省经济、文化与政府治理的中心,其城市的面貌对各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以各省省会城市年平均PM10浓度表示各省环境污染状况,即PM10it。为提高并保证环境污染指标的解释力,文中以sm与so作为辅助变量引入模型之中,分别为烟粉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核心解释变量2: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根据公共服务的特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分别为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与环境治理投入。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健康的多产者[20][21][22],教育通过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与偏好而影响人们的健康,比如抽烟、嗜酒和熬夜等,同时教育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具有显著的正效应[23][24][25],本文选择普通高校师生比来代表教育供给水平,用eduit表示。Protect与in-fra分别表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基础建设极其匮乏,同时鉴于环境基础建设存在外溢性以及农村环境基础建设投资数据的不可得性,本文分别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代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模型中c为常数项,β1~β9为各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值,uit为扰动项。

(二)门槛回归模型的建立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存在基于公共服务水平的门槛效应,当公共服务供给的累积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程度会出现下降[4]。据此,本文以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并得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值。“门槛回归”模型是Hansen于2000年最先提出的。本文以Hansen(2000)构建的门槛回归模型为基础,结合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构建了如下门槛回归模型。在分析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产生门槛效应的过程中,本文从公共服务的教育水平(普通高效师生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和环境保护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三方面分析了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支出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

四、估计结果

(一)基本回归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相应数据进行平减处理(以2003年为基期)和相应的变换,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共获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表1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为解决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本文选择spearman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每万人拥有卫生人员数(m)、二氧化硫排放量(so)与烟粉尘排放量(sm)等变量。为验证模型适合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文中采用hausman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F统计量为0.000,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合理,验证结果如表2。Fe与Re对应的表格数值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下各变量的参数,根据表(2)结果可知,PM10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PM10浓度的上升会引起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增加医疗健康方面的支出。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们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投入,但收入水平的日益改善对医疗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的影响甚微,甚至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健康的消费呈边际效用递减趋势。同时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当教育投入增加时,健康支出的数额在不断增加,其所占消费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由此可知:教育的投入有助于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相应地,公共服务中环境治理投资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GDP的比重对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的影响显著性偏弱,两者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其表现出的结果与前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需要注意一点,我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仍然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化建设仍然在不断的加速,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显得更为严峻,因此,我国现阶段处于发展、维护与污染三者同时并存的矛盾体中,这便不难理解环境治理投资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GDP的比重与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呈正相关关系。

(二)门槛回归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对模型进行门槛分析,采用自抽取法得出相应的P值与F值,其中对单一、双重和三重门槛抽样次数均为100次,结果如表3以及门槛图形1、2和3所示。由上表数据可知,当门槛变量为edu时,其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并通过检验,而三重门槛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同时三重门槛估计值并非位于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的置信区间内,因此以教育代替公共服务的模型存在三重门槛特征。对于以protect为门槛变量的模型,其单一门槛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的门槛估计值均位于单一门槛的置信区间内,因此,以protect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门槛模型存在单一门槛,但通过图1可知,其中的临界值大于LR值,表明所得到的门槛值可能为无效门槛值。同理分析,以infra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门槛模型存在单一门槛。五、结论本文基于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一,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影响显著;其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够改善人体健康,当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表现显著,即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环境的健康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但其对健康支出的具体影响并不能确定,因为不同种类的公共服务或者同种公共服务的不同供给水平对健康支出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教育的供给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同时具有降低健康支出的作用,并且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对健康支出影响的显著性和正负相关性也存在不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而言,其供给水平具有促进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的效果,但会因此而增加居民的健康支出,加重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负担。据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所具有的政策含义有:第一,环境、公共服务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不应单独或者片面的考虑部分因素。第二,公共服务的供给对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第三,政府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应调整好公共服务供给的组成结构,注意哪些公共服务会导致健康支出增加,而哪些公共服务会降低健康支出。第四,教育投入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健康支出的作用,政府应重视对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林海平.环境产权交易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30-131.

[2]王春霞,朱利中,江桂斌.环境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79-680.

[3]徐晓勇.卫生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202.

[4]卢洪友,祁毓.环境质量、公共服务与国民健康:基于跨国(地区)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3,(6):106-118.

[5]杨妍,孙涛.农村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3-48.

[6]MedaliaN.Z.Airpollutionasasocio-environmentalhealthproblem:Asurveyreport[J].JournalofHealthandHumanBehavior,1964,5(4):154-165.

[7]NeidellM.J.Airpollution,health,andsocio-economicstatus:Theeffectofoutdoorairqualityonchildhoodasthma[J].JournalofHealthEconomics,2004,23(6):1209-1236.

[8]苗艳青,陈文晶.空气污染和健康需求:Grossman模型的应用[J].世界经济,2010,(6):140-160.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镜室护理;损伤新危险;吸入性危险;感染性危险

近年来,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危险已经成为医学界及社会的焦点,内镜室护理工作的危险因素研究也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研究与关注的重要课题。内镜室护理工作开展中会将护理人员置于各种危险因素中,如内镜室中病人的分泌物、体液、血液,甚至一些化学药物也会造成甲醛、消毒液等污染,对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健康带来威胁【1】。因此,加大内镜室护理危险因素研究与教育,全面提升内镜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有效的危险防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内镜室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了防控措施的初步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到2012年8月于我院内镜室接受检查的62例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4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1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12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13例、循环系统疾病患者7例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5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23-87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不定时进行内镜检查,我院专门组建了内镜室护理管理小组并定时召开护理会诊,就内镜室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预测评估,发现内镜室环境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损伤性危险、吸入性危险、感染性危险三大类。我院医护人员在每位患者经过内镜检查后均进行了室内防感染护理。

1.3结果 所有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发生内镜室合并感染,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发生严重意外事故。

2.损伤性危险因素分析

医疗内镜室护理中比较常见的损伤性危险因素主要有放射性辐射损伤、视力疲劳损伤、噪声损伤等,该类危险因素主要对患者护理人员机体造成直接损伤影响【2】。

2.1放射性损伤 内镜室在部分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会应用放射性治疗法,这便将内镜室护理人员置于危险环境下,易对护理工作人员造成放射性损伤。如在内镜室进行十二指肠镜检诊断与治疗,常采用X线进行放射诊断与治疗,其中的电离辐射在封闭环境下持续时间长,直接污染了内镜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也会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长期大剂量的接触放射性污染源会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人员的身体技能,具体表现在体内白细胞数量严重下降,时间长了会造成护理人员皮肤灼伤甚至坏死。护理人员长期在辐射环境下工作机体的免疫力会明显下降,甚至致癌。

2.2噪音损伤 内镜室运作时会伴随着一些列噪音,护理人员长期处于处于噪音不断的环境下,会直接影响到其生理与精神方面的不适,甚至导致人体机体功能下降,严重者机体功能的可能性也会增加【3】。内镜室的噪音主要源于病人发出的声音、电子仪器运作声音等,内镜室的护理工作人员在这些声音的长期影响下,会由最初的神经性不适发展演化到生理性紊乱,如神经性内分泌失调等,孕期的工作人员还会造成流产。身体状况较好的女性工作人员也会在噪音的长期影响下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血管收缩以致血压升高,直接不利于身体健康。

2.3视力损伤 内镜室中具有大量电子仪器设备,室内的护理人员在进行仪器操作时会直面仪器电子屏幕,长期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工作,势必会造成势力疲劳。此外,长时间的盯住电子显示屏工作还会造成工作人员视力调节功能,在调节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的视力会严重下降,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的可能性将会随之增加。

3.吸入性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室还存在吸入性危险因素,这主要是由内镜室挥发性气体的存在与通风状况不佳引起的。内镜室在每次使用前后都会经过仪器消毒、环境消毒、标本采集浸泡等,这些工作能提高内镜室环境的舒适度,但是在通风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持续消毒作业将会增加内镜室空气质量下降,如空气中的甲醛、戊二醛、氯成分都会增加,这些化学药剂成分在挥发长期存在于室内空气中,引发吸入性危险,直接威胁着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等【4】。

3.1消毒剂吸入危险 内镜室中常用药剂有消毒剂、标本浸泡液等,其中消毒剂应用更加广泛。一般仪器保养期间会进行必要的消毒,以防止仪器内部细菌孳生,且在仪器使用期间,每位患者使用前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由此可见,仪器的消毒频率极高;消毒剂还用于内镜室环境的消毒,室内环境的消毒主要目的在于防止患者呕吐物等引发细菌感染,也为了给患者提供舒适的检查环境,环境消毒用的消毒剂也会挥发长期存在与室内空气中;内镜室标本器皿中的浸泡液也具有挥发性,长期存在会与空气中的消毒剂成分混合,污染空气,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呼吸系统。内镜室常用的消毒剂有戊二醛、氯成分消毒剂等,空气污染还与室内含有甲醛成分的标本浸泡液有关,这些化学药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使用中还具有刺激性,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刺激性空气污染还会刺激工作人员的消化系统,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下,挥发性刺激气体持续作用于工作人员机体,还会造成皮肤与眼睛灼伤、呕吐、胸闷恶心、头晕耳鸣等,工作人员的机体免疫力也会下降,临床过敏反应增多,严重的还会机体组织损伤引发机体恶变,人体癌变几率也会相应增加。

3.2粉尘吸入危险 内镜室的可吸入粉尘主要源于频繁更换的操作手套,一次性消毒手套的主要成分是滑石粉,频繁的更换手套将会直接将手套中的滑石粉成分带入作业室内,空气中的粉尘漂浮量不断增加,可吸入性粉尘直接威胁着护理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长期处于具有粉尘污染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内污染成分增加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还会增加呼吸系统癌症的危险性。

3.3内镜室内其它刺激性气体危险 内镜室内的空气污染还包括患者检查时呕吐物、排放物、血液、仪器运作产生烟雾等,甚至部分患者还有身体异味,不仅污染室内空气,还会影响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心情,免疫力下降,危险因素的危害将会扩大,严重的还会产生血液感染,直接威胁着患者与护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4.感染性危险因素分析

内镜室护理工作中会面临着各种临床疾病病症污染,受检患者与室内的护理工作人员有时还要直接接触病原菌等微生物,如护理消毒工作不到位将会直接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内镜室中的感染性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污染源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还具有较大的传染性,护理工作人员长期接触该类传染源,会使本来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身体功能障碍的危险指数更高。

内镜室工作环境中危险指数较高的感染性疾病有艾滋病、乙型肝病、丙型肝炎等疾病,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尽管带有消毒手套与口罩,但是患者机体检查时遗留或触碰到的物件便有可能带有病菌,消毒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对病菌清除不彻底,护理人员在日常的仪器接触中便有可能被感染【5】。此外,护理工作人员在协助患者检查时也会直接接触患者,患者分泌物、血液等体液感染因直接接触感染指数极高,部分胃腔镜检查时患者的体液还有可能溅到护理工作人员身体及脸部,造成直接污染。病菌消毒清除工作中也会造成感染,这主要是因为消毒活动幅度过大,带有大量病菌的消毒污染液溅到护理人员身上,甚至是直接进入工作人员的呼吸系统,造成直接感染。

内镜室患者检查时,会遇到艾滋病等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不完善的疾病,因此,一旦被感染,护理工作人员将会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疾病感染病症,由此可见,以防被体液污染感染,内镜室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进行部分传染疾病的疫苗注射,并通过日常锻炼,增加自身的免疫力,还要在消毒工作进行时,着重做好防护措施,以防止患者体液污染通过消毒剂挥发进行呼吸系统,造成直接感染。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内镜室护理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27):2555-2555.

[2]李秀英,房伍磊.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质,2010,13(6):1896-1897.

[3]李彦毅.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质,2009,6(19):2558-2559.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第7篇

然后接下来这一部分是消费税近些年来在境外的发展趋势,汇总手里的资料之后一共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普遍开征,广受重视

消费税是世界范围内都广泛课征的一个税种,目前世界上有120 多个国家征收消费税,而且在各国税制结构、税收收入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消费税的开征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财政压力下的自身发展路径,也就是传统模式。另一种是是税权让渡下的国际影响路径,这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比如说欧盟的统一市场准则规定各个成员国对矿物油、烟草、烧酒、啤酒必须征收消费税,各个成员国根据准则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

消费税课征之后,虽然多年来由于税制结构的变化,在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数量上依然呈上升趋势。消费税税额的增长是课征范围扩大化、税率不断提高双重作用的结果,甚至也有通过税制调整增加税收收入的主观因素。比方说,英国政府在2010 年 6 月推出紧急预算法案,把国内消费税税率从17.5% 调高至 20%,是为了争取在5 年内把政府预算赤字减少为零;法国为缩减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赤字规模,在2013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将烟草消费税的征税标准提高 4.5%。

第二点是征税范围逐步扩大,调控倾向日趋明显

根据各国征税范围的宽窄,消费税可以分为有限型、中间型和延伸型。从实践上看,各国的消费税开征之后,征税的范围逐步扩大,呈现出向中间型和延伸型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消费税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各国从关注它的财政属性过渡到调控属性,征税范围上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就是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目标,把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为了实现环保目标,将高污染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为了节约能源,将资源型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为了引导消费,将健康损害型产品纳入征税范围。

然后第三点是税收政策上的国际趋同属性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为了能更好地发展,世界各国结成了很多个合作组织。组织内部密切合作, 包括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其实实质上是各成员国为获得一体化的利益让渡自己的税收主权。比如说按照加入欧盟时签署的过渡期协议,捷克在07年底前必须把香烟的最低消费税提高到零售价的57%或者每1 000支64欧元,所以捷克政府06年和07年分两个阶段对香烟的消费税进行过渡期改革,提高烟草产品的最低消费税 ;希腊政府则在 2013 年逐渐减少针对天然气的特别消费税,因为希腊的天然气特别消费税为 5.5%,而欧盟平均税率只有2% ;

最后是税收征管和税金使用上的发散性

空气污染的具体表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路建设 项目排序 经济考量 技术分析 环境目标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公路建设项目,在进行系统方案决策时,要综合考虑项目投资、运营费用、对经济的影响、对路网结构及交通运行状况的影响、对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以期到达到决策者希望达到的状况。笔者试图主要从经济考量、技术分析和环境目标三个方面进行问题的简析。

1.项目排序与经济考量

建设项目经济考量是指计算拟建项目可能发生的建设费用和效益,通过多种经济指标进行综合比较与论证,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方案比选及排序提供依据。成本是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决策的基础。

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该工程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实际成果与利益。是在经济活动效益方面所得到的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净成果,公路工程的项目一般都是投资大,周期长,其经济效益在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出来,其经济效益表现在:里程缩短而产生的效益;由于营运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效益;由于新路车速提高,缩短运行时间的节约等效益。另外在项目建设中还涉及到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成本、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投资回收期这些经济性的因素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庞大的公路工程项目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进行精确化的考量,正是这些精确化的处理使得对于经济的考量把握的更加准确,其也包括对于项目之外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

2.项目排序与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是从公路网的技术性能方面分析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目的是揭示路网的使用质量,评判出项目实施对改善路网交通质量、提高路网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技术分析可以动态地评估拟定的建设项目,使公路网布局更为合理、完善,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更大的技术效用,为公路建设项目优化排序提供交通效益方面的基本依据。

就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分析而言,主要以公路建设项目对公路网结构及交通运行质量方面的影响程度作为建设项目技术指标分析、选取的主要依据。

2.1反映路网结构变化的技术指标主要有:

2.1.1连通度变化率

具体而言该指标反映了建设项目对路网连通度的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路网连通度越大越好。

2.1.2节点可达性变化率

节点可达性是指区域内从某一节点出发通过公路交通抵达任一目的地的平均行驶时间(行驶距离或费用)的大小。节点可达性变化率反映了建设项目实施后对路网布局均衡性方面的作用。

2.1.3路网面积密度变化率

面积密度变化率反映项目的实施对路网面积密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公路里程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只有建设项目中含有新建公路时,这项指标才有意义。

2.1.4等级水平变化率

公路网等级水平指区域中各路段修正技术等级的加权平均值。

2.2反映路网交通运行质量变化的指标分析

2.2.1路网拥挤度变化率

路网拥挤度反映路网相应的负荷能力与交通需求之间的适应情况,它是描述整个路网拥挤程度或利用程度的指标。

2.2.2路网里程拥挤率变化率。

路网里程拥挤率是指路网中拥挤的总里程占路网总里程的比例。

2.2.3平均速度变化率

平均车速是一个反映出整个交通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2.2.4车辆运行时间变化率

车辆运行时间反映了路网上所有车辆总的运行时间消耗。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项目排序的技术目标就是项目的建设能够对路网系统在服务质量上适应交通需求的程度提高,即路网拥挤程度、路网交通运行时间等方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交通效果好,交通效益最大。

3.项目排序与环境目标

建设项目环境分析是指计算拟建项目可能发生的环境费用和环境效益。公路建设项目除经济分析中的费用外,还有公路的外差费用,外差费用是指为消除或减少消极补差因素而付出的代价。因为公路建设项目的兴建和营运往往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和负作用,诸如污染之类,这些称为消极外差因素,为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必须迫使有关部门花钱采取某些措施,环境分析中将考虑这些消极外差因素。

3.1关于环境费用的分析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费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3.1.1建设前期

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费用、环保设计费用、拆迁再安置费用及其他有关环保工作费用等。

3.1.2、施工期

生态环境保护费用;环境空气污染防治费用;噪声防治费用;水污染防治费用;社会环境保护费用;施工期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及安全防护措施等费用。

3.1.3营运期

公路及周围环境的绿化费用;还有噪声防治设施费用如在需要地段建声屏障、高围墙以及在建筑物设封闭外走廊或双层窗等的费用;除上述费用外,还应有环保人员培训及文物古迹和景观环境保护等的费用。

3.2关于环境效益的分析

环境效益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活动和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的效果。这种效果可表现为收益或损失,即环境效益有正效益(收益)和负效益(损失)之分。人类活动如果使环境质量提高,则环境效益为正效益,人类活动如果使环境质量下降,则环境效益为负效益。

环境效益的确定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货币效益和非货币效益两种。货币效益是指那些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用货币直接估值的效益。非货币效益是指那些不能或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效益。如经过治理,消除了噪声污染所产生的效益,环境空气的改善使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等。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项目排序的环境目标就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具体表现为空气、水体和土壤中污染物数量和有害物浓度的减少等,产生最大的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218.

[2]王丽,何良德,钟霞.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2):22一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