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育研究

地理教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理教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而从上海、浙江等优先试点省份获取的相关信息显示:各高校提出科目要求的专业和高考考生选考科目中地理科目均位列倒数第二位,这就意味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作为高中地理教育者,我们要积极地应对挑战,把握好高考改革方向,做好地理教学研究工作,做一名好教师。

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网络的普及程度较高,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断增加,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各式各样。教师虽然做不到什么都会,但只要广泛涉猎,丰富自身内涵,就可以防止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冷门”现象,也可以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添加一些奇闻异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地理教育国际》中所指出的:“地理既是促进个人教育的重要媒介,也可以对国际教育及环境和发展教育做出重大贡献。”而这些只有通过地理教师的工作才能实现,这也是地理教师的价值所在。

然而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够的,对于很多高中学生而言,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少之甚少,致使地理成绩普遍较差。原因主要在于高中地理学习的现状对初中地理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功利思想和环境的影响下,忽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而地理学科偏废的学生则更多,偏废的结果是初中毕业生甚至一些高中生不知道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不知道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不少高中毕业生,甚至是大学生缺乏地理知识,缺乏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树立环境伦理观、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成为空谈,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欠缺与人文精神的匮乏,造成一些人的发展的失衡与扭曲。

改变目前现状最有利的举措是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基础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及对今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高考科目中增设基础教育的相应课程,可使基础教育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得以切实落实。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为个人职业发展负责,为地理学科的发展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不能只有抱怨,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用行动确保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在高考这柄高悬在头顶的“利剑”的作用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试教育的“毒瘤”还难以彻底铲除,地理高考命题的改革无疑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高中地理在高考改革下的出路进行探究、分析,能为如何重塑学科课堂文化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使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新改革下地理教学不断提升自我,改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新时期,地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同时也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和提升,才能使高中地理教育事业充满生命力,不断发展。

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忌局限于课本教学,我们要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带领同学们进行野外实践教学。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陇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南部,西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50.899公里。总人口18万,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僳僳族、德昂族和回族,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陇川县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文就陇川县地理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制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师职后教育的因素,为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德宏州陇川县的六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分别为陇川一中、陇川县民族中学、陇川县第二中学、陇川县第三中学、陇川县第四中学、陇川县第五中学。

2、研究方法

3、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关于教师职后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等。

4、问卷调查法

对陇川县5所中学的地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3份,收回问卷23份。有效问卷2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都达到了100%。

5、访谈法

对陇川县教育局的相关领导和陇川县六所中学的领导及地理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听取了他们关于职后教育的相关情况、意见和建议。

6、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回来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陇川县地理教师的基本情况

2、年龄结构

通过对年龄的调查发现,23位地理教师中,30岁以下有8人,占34.8%;30至40岁有13人,占56.5%;40至50岁有2人,占8.7%。可见,陇川县地理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不合理。

3、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业务素质、科研水平和发展潜力。通过调查发现,23名地理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18人,占78.3%;具有专科学历5人,占21.7%。通过访谈发现,近几年学校对新进教师的最低要求都为本科学历。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主要是由于前几年对地理教师非常紧缺,更高学历的毕业生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地区任教,于是退而求其次,引进了部分专科学历的教师。

4、职称结构

陇川县地理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占8.7%,具有中级职称13人,占56.5%;具有初级职称5人,占21.7%;未定级的为3人,占13%。从这个职称结构来看,具有高职称的人数相对较少,主要以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教师为主。

5、陇川县地理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

6职后教育的形式

从学历教育来看,有11位教师参加过在职的本科函授教育,其余教师均为参加过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中,近3年来,所有的中青年教师(21人)都参加过各种短期的培训, 所有的教师都参加过教研室的各种活动;部分教师以自我进修的方式进行职后教育,21.7%的教师采用社会实践等其他方式进行职后教育;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有3人,占13%。

在学历教育方面,教师参加本科函授教育主要在于来自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压力。没参加过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由于年龄偏大,没有精力再进行职后教育。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一方面是由于短期培训的时间短,一般不会耽误正常的教学,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育部门对各种短期培训的支持。由此看来,陇川县地理教师职后教育的形式和机会较多,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职后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其真正起到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7、地理教师对职后教育的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地理教师对参加地理学科的职后教育需求非常强烈的有15人,占65.2%;有时很强烈的有5人,占21.7%;有3位教师则表示不需要。

从职后教育内容的需求调查来看,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地理教学辅助材料 (第1位)、地理学最新知识与相关信息 (第2位)、新课标与现代教学理论(第3位)。

8、职后教育的需求途径

陇川县地理教师对职后教育的途径选择主要为短期培训,通过访谈还了解到,地理教师选择短期培训的依据是:短期培训时间的短、学校也支持、家庭状况也能够承受等。

9、职后教育的频度调查

通过对职后教育的频度的调查显示,选择每年1次的有14人,占60.9%;选择每年2次、3次、4次的都为3人,分别占13%。这说明陇川县地理教师还是希望每年都能进行职后教育,从而适应地理教育工作的需求。

10、影响地理教师职后教育的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影响地理教师职后教育前4位的因素为: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少(频数为23人次)、经费缺乏(20人次)、领导不重视(18人次)、职后教育形式僵化(11人次)。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这些客观因素不是由地理教师个人所造成的,改变其现状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对众多地理教师的访谈发现,在部分职后教育的培训中,存在脱离实际、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严重打击了地理教师职后教育的积极性。

三、结论

陇川县地理教师存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在学历教育中主要是专科学历的教师参加本科的函授教育为主,没有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或者同类的职后教育形式。在非学历职后教育方面,参与系统的职后教育的教师比例有待提高,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所有的教师能够认识到职后教育的重要性,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迫切。

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少、经费缺乏、领导不重视、职后教育制度不完善、职后教育形式僵化等问题,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后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改革力度。

四、建议

1、 加强教师的职后教育制度建设,完善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法规。

2、 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学地理教师职后教育的考核、晋升、奖惩制度。通过各种措施来鼓励教师进修行为,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

3、 推进教师资格证的准入和年检制度。把教师资格的准入与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以参加职后教育的数量、质量作为年检考核的依据。

4、加大对职后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免除教师职后教育的后顾之忧。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一、 环境教育的含义及目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0年“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相关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 1988年欧共体通过的环境教育决议指出,环境教育的指导原则即“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使公众积极有效地参加环保活动及合理谨慎地利用环境资源奠定基础。”环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视和关心环境问题,培养个人或集体为解决现实问题和防止发生新的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意志和实践能力等。

基础环境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关心。深化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识。对个人和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要有基本的理解。态度。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技能。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评价。能测定个人和社会的环境状况,并能从生态、政治、经济、社会、美学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参与。能为解决任何社会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行动,以此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1.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地理学科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地理学科与环境学科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及地域系统的科学,是解释地区特征、人与环境在地球上出现、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第三,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均与地理有关。

2.环境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描述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时强调“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内容与环境教育思想相统一,将中学生环境素养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相结合,无疑是对个人、家乡、国家乃至全球发展有益的工作,也为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鲜内容。环境体验、环境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地理开放式教学以及乡土地理学习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与内容,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更适合在地理教学中从身边环境入手,开展广泛环境教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关注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环境教育

地理科学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学内容多涉及地理环境的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理论联系实际,自然融入环境教育。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教学,可渗透环境教育思想,培养惜水、节水美德,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紧迫感;在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等。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之一: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环境教育师资和教学时间。

2.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环境教育

教师应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观。例如,高中地理第八章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效应。首先可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 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教学视频,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之目的。还可让学生指出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展开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学科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 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 使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才能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能适应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课程标准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主张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强调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认识结构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前提, 创新情境促进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广泛迁移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关健,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地理学科能力包括: 空间想象与图像运用能力、地理信息获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 地理判断、解释、预测与评价能力、地理表述能力等。学科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恰巧为学生提供了这一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设计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的成部分, 并与各学科逐渐渗透、整合的时候, 一般都会立足于本学科相关内容, 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同一个课题的研究,往往也需要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协作指导。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学科教师的指导所采用研究角度的基础和手段一般是不同的,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知识延伸的结果。

五、乡土地理中研究性学习资料的开发

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研究性学习选题时,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列问题, 他们会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选相应的课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 都不是盲目或随心所欲的。在课题选定之后, 要依托学科理论知识(常常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 从当地实际情况和研究条件出发, 制定出相关的调查、观测、实验等研究方案。围绕自己提出的论点, 确定调查的次数、地点、人群及内容, 选择实验、观测所需的环境和器材等。通过调查、观测、实验所获得的资料, 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正确的分析、总结才能说明问题。这样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学生能真正从中获得研究、探索的体验,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育;幼师专业;世界观;价值观

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了教育体质改革,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幼师教育领域也将地理、历史基本常识的教育纳入其中,以期为提高幼师专业素养及其对基本地理、历史常识的认知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地理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对地理教育在幼师专业中的价值与意义做出了系统探究,旨在为促进幼师专业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地理教育概述,特点与我国地理教育的突破

地理教育,即关于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培训。现代地理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地图的运用。因地图具有较强的地理方位性、几何精准性和形象概括性,故其成为了重要的地理学语言;(2)注重实地考察。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郊游,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3)技术性。通过引入航空、遥感等技术,提高教学直观性;(4)综合性。地理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地域、空间知识方面的教育,而且还包括了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故地理教育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近年来,随着与地理教育相关各类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我国地理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一方面,地理教育突破了传统地区、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从而将研究范围延伸到全球地理环境的研究方面,例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生态系统等相关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相关教育内容还涉及到了沙漠化与森林草原退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在教育形式上,传统的地理教育大都以教材讲解与教师指导的结合为主,现阶段,地理教育融合了多媒体技术以及GIS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项目,而教育形式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受教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在对地理教育的概念、特点和突破予以了解的基础下,对其在幼师专业中应用的价值意义和作用进行如下说明。

二、地理教育在幼师专业中的价值意义

1、地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师专业的实践性

在幼师专业中,教师需要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选择能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课题,从而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混合解决问题。对地理教育进行分析可知,在这一过程中,幼师专业的载体从传统的教材转变为基于一定幼师专业水平的师生互动过程,而课题实践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类引发幼师自身思考的问题又导致地理教育本身在课题选择、价值判断和课题切入点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促使幼师需要根据自身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以“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为原则,开展相应的地理教育,从而促使其专业的实践性得以不断提升。从这一角度分析,虽然地理教育对幼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幼师对地理常识的普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创新的机会,进而促进了幼师思维的发展,对于幼师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

2、地理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师专业的开放性

寓地理教育于幼师专业中,其重点在于对幼师关于基本地理常识的普及,而所研究的问题也大都与幼师的实际生活和教学息息相关,通过开展地里教育,一方面,能够为幼师获取基本地理知识提供更多地方式、方法和渠道,促使其参与到地理教育的时间活动中并强化自身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外部事务,提高幼师专业的整体水平;而通过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自我反馈,其则能够对包括地理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进而增强对不同事物的认知并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幼师在参与或从事地理教育过程中,可通过感性认知,以看、听、摸、说等方式建立同外部世界的情感联系,并了解相关地理常识,同时,将所产生的情感尽致淋漓地表现出来,并通过将所了解的地理知识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彼此对教育教学的相关观点和看法,进而以此为基础,改善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整体上提高幼师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为人才的高效培养奠定良好基础[2]。

三、地理教育在幼师专业中的作用

1、地理教育是促进幼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理教育促进幼师专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教育过程中方向性和过程性方面。地理教育的开放性为幼师提供了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学习内容的机会,从而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对于幼师而言,其能够根据幼儿所提的不同问题从多角度向其说明,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使得专业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此外,地理教育中的实践性赋予了幼师更多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对幼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要求幼师根据地理教育过程中的相关课题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其教育的自主性,并促使其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形成探究精神,为促进幼师专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地理教育过程方面,由于幼师专业中,地理教育的方式大都以校外活动、室内地理地图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为主,幼师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教育普及自身地理知识,使其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于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正因如此,此种教学效果的获得会使得幼师的教学成就感进一步加强,进而促使其更加热爱本专业并投入到专业建设过程中,促进幼师专业的稳步发展[3]。

2、地理教育是促进幼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幼师专业的发展以各科目教育教学领域为依托,而地理教育作为促进幼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于专业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1)地理教育能够培养幼师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幼师专业的发展。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幼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形式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考中不断提升。例如,针对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是否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展开专业论坛的讨论和研究,并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中,通过了解不同幼师观点和思维,进而引发自身关于问题的思考,如此反复,在问题与解决问题中促使自身思维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幼师专业的蓬勃发展。(2)地理教育能够激励幼师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幼师专业发展。地理教育要求幼师运用基础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地理实践活动,在确定课题时,可从地理、人文、社会等多个角度及其相互联系的层面出发提出简单易懂但却具有一定价值的课题,例如,观察家乡荒废的土地,考虑该片土地荒废的原因,从而引发教师自身关于环境保护的思考,通过对课题进行创新,激发幼师创新精神,为幼师专业的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3、地理教育是促进幼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较于传统的地理教育,现代地理教育更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即将教师需要将相关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予以体现,或利用相关理论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而与地理教育实践相关的幼师专业能力需求则主要体现在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两方面。在观察能力方面,地理教育中的相关内容强调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地区的地理元素和自然情况进行实时观察,从而获得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地区生态系统等相关情的,这就要求幼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周边地理环境的观察,从而分析环境发大变化的原因,对于提高幼师的观察能力,进而使其更好地对自身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反馈和指导。在应用能力方面,地理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幼师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地理基本技能,并通过运用相关地理基本技能获取相应的地理基础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师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均会得到大幅提升,并将地理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相关教育方法引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学当中,促使幼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彼此的合作与交流中得到提升,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幼师专业的实践性,促进幼师专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理教育的概念和特点进行说明,进而对地理教育在幼师专业中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予以详细探析,研究结果表明,地理教育在幼师专业中的引入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师专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而且能够促进幼师专业的发展。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地理教育在幼师专业中价值与作用的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地理教育在促进幼师专业健康、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赵丹平 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婷婷,秦建新.浅谈幼师地理作业设计[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3(13):65.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第6篇

一、笔耕不掇,著述丰富

曹琦先生在地理教育教学、科研领域辛勤耕耘60余载,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曹先生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和理论研究,并认为这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因此,先生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长年致力于教材建设和学科教学理论研究,80岁时仍主编过教材,年届90高龄还受邀发表文章。迄今为止,由先生自编、主编与合编的专著、教材、工具书和科普读物等各类著作共计23册,字数达270余万字。

1980年,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草拟《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中学地理教学法教学大纲》,这个任务最终落到曹琦教授身上。曹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参阅大量参考文献,借鉴当时前苏联先进的地理教育理念,围绕教学目的与要求、教材内容和结构、学时分配、教学中注意事项等方面,完成了《大纲》初稿的起草。1980年5月,在杭州举行的高等学校理科地理教材编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由北京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代表组成的专家组对《大纲》初稿进行了讨论修改,并经编委会审订,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大纲》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高师院校地理专业中学地理教学法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研究一个新的里程碑,《大纲》成为国内高师院校地理专业中学地理教学法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的基本遵循,也为《大纲》的后续修订、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曹先生从事高师地理教学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先后编写过三部高等师范院校使用的“中学地理教学法”方面教材。198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地理教学法》,系曹先生与褚亚平先生、周靖馨先生合编,当时被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确定为地理教学法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1982年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发了第二版。在这本教材编写中,曹先生负责第二章“中学地理教学任务和内容”、第三章“地理教学方法”的起草,篇幅约占全书的2/3,编写任务繁重。1983年曹先生主编了供函授生使用的高师地理教学法教材,该书结合函授生特点,为函授生地理教学法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曹先生离岗后,还一直关心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改革和发展,2005年在其80高龄之际,又受邀编写了《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达27万余字,包括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地理教学方法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外教育设计、地理教学评价设计、地理教育研究设计等主要内容。该书将设计理念引入地理教学之中,拟以“地理教学设计”取代“地理教学法”、“地理教育学”和“地理教学论”等各有欠缺的课程名称、内容和结构,为地理教学法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事地理教育、地理科学等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曹琦先生先后发表各种论文30余篇。如“地理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论中学地理教材配置的原则和方法”、“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方法论基础”、“地理教学中的知能转化”、“地理教学方法的演变趋势——地理引导法的兴起”等,这些科研成果进一步深化了不同时期地理教学法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对于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老一辈地理教育家,曹先生对地理教育事业感情深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1993年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后,许多中学地理教师和地理教学研究人员认为地理教育大势已去,前途渺茫,地理教育进入了建国后的第二个低谷。面对严峻现实,曹先生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为地理教育事业发展做些什么,于是,他发表了“地理教育的价值”。文章在对地理教育价值进行系统而深入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教育发展历史对地理教育价值波动的实质进行分析,进而明确提出地理教育价值持续发挥的可能性。在地理教育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先生敢于仗义执言,对于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把握方向、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勤学善思,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曹琦教授的大学时代是在建国前后度过的,特殊历史阶段使他读了7年本科,也奠定了扎实的地理学科基础。大学期间由于成绩优异,被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张子桢教授选派到东北师大附中任教,因而积累了丰富的中学教学经验。建国初期参加工作,其地理教育思想深受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影响。同时,他注重博采众长,对地理教育的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具有独特的观点,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地理教育理论。

(1)中学地理教学七原则。地理教学原则是地理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师在处理教材、组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曹琦先生在《中学地理教学法》教材中,对地理教学原则有着深刻阐述:“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原则的贯彻,总的来说,是在认真贯彻一般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科学的特性,根据每个地理教学原则的特点和对地理教学所提出来的具体要求及作法,在教学中逐一加以贯彻的。”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多年中学教学实践经验,他提出了如下“中学地理教学原则”:①经常应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则;②广泛应用乡土地理教材的原则;③地理事实材料与地理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原则;④充分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和区域差异的原则;⑤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原则;⑥地理知识教育与地理智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⑦地理教学的启发式原则。研读曹先生提出的七条地理教学原则,时至今日对于地理教学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教与学相统一的地理教学方法观。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它包括各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改革开放后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问题成为地理教学法学科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曹先生认为,必须把各种各样的地理教学方法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把它们区别开来,加以类化和规律化,形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地理教学方法系统,并于1993年在《课程·教材·教法》期刊上发表了“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一文,文章中系统阐明了地理教学方法分类的意义和依据、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关系以及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

他指出:“①进行地理教学方法分类,可以明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功能和应用范围,能加深对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认识。②对地理教学方法加以分类,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效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③地理教学方法分类之后,可以建立起地理教学方法系统,使地理教学方法系列化、规律化和结构化,这对加强地理教学法学科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还指出:“根据各种地理教学方法教育功能的不同,众多的地理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地理讲授方法、地理引导方法、地理直观方法、地理逻辑方法、地理练习方法、地理一般专题方法、地理特定专题方法等七个系列、地理一般方法与地理专题方法两大类型,形成一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法系统。”

在关于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上,曹先生提出:“教学方法不是教法与学法的机械相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紧密结合,是水融,不是油水相并。”可见,它是化学现象,而不是物理现象。他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把教与学分离开来,无论是重教轻学,还是重学轻教,都是不可取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纯而又纯的教法,也没有纯而又纯的学法,教与学是分不开的。”这是曹先生教与学的融合观。

在教学实践中,曹先生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贯穿始终,要各种方法相结合,一枝独秀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样,教学方法不能滥用,更不能每堂课都一样,要随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设备的不同而变化。曹先生的教学就是如此。他还指出:教教学法的教师,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特别是在运用上狠下功夫,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使学生愿意听你的课,感到是一种享受。这是曹先生的综合方法观的具体体现。

(3)鲜明的地理课程观。曹琦教授认为,课程观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的看法。地理课程目标即地理教学目的。曹先生的地理目的观,在其所著的三个版本的地理教学法教材中,都有明确的叙述。他认为中学地理教学应对学生进行地理基础知识教育、地理能力培养和地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这三者缺一不可,务必全面贯彻。过去有顾此失彼现象,必须纠正。他还指出:“地理课程(教材)设计,要严防把地理科学知识触角伸得过长,误把相邻学科的东西选进来。为此,要把好地理关,以保证地理科学知识的纯洁性、增强地理学科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曹琦教授赞同学科课程论。他对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年提出的“学科课程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的生活需要”,即他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一直持有保留态度,他认为这种课程论难以实现地理课程目标。

(4)以问题为中心的“师生观”。即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的看法。对此,曹先生在其所著《中学地理教学法》和《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他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指挥,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这是一种过时的传统教育观,对今天仍有一定影响。他还指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什么和怎样学,学生说了算,教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这种师生观也是不可取的。

曹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转,而应以问题为中心,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转,为了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的结论,师生共同发挥作用,以达到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之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以完成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曹先生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是切合实际的,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符合教学规律。

曹先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教学过程的师生观”,他屡次提到在1958年教育大革命期间,有些学校出现“小将上讲台,教师靠边站”,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现象,用这次革命的后果告诫要以史为鉴。并借用我校校长、著名教育思想家丁浩川教授的一段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话来教导我们。

三、教书育人,师德崇高

从教数十年,曹琦教授经常强调:身教胜于言传。师从曹琦先生,近距离聆听先生的教诲,在学习领会先生博大精深的地理教育思想的同时,更可以亲身感受先生治学之严谨、工作之敬业、为人之谦和。

(1)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曹琦教授的宽容是与他接触过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得到的,凡事都为他人着想,然而其对自己的要求却从没有放松过。先生始终坚持“以问题为中心”推动教学进程,讲课时循循善诱,经常应用引导法,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先生对授课质量要求甚高,甚至近乎苛刻。在给研究生授课时,有时就是导师与学生“一对一”上课,但他丝毫不因人少而放松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每堂课都要提前备课、准备讲义,课堂上认真讲解、全程板书、提问讨论,课后还要布置作业……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即使是年近七十返聘执教时仍然如此。先生对作业及论文的指导,每次都是详批详改,有时批语内容甚至比学生作业还多,几轮修改下来,学生们耳濡目染,态度自然更加严谨认真。

(2)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曹琦教授的教学任务繁重,他除了担任本科生的“地理教学法”、“地球概论”的教学和教育见习及实习的指导外,还承担函授生这两门课的教学任务。后开始培养研究生,他又承担了研究生的“地理教学法”、“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曹先生总是任劳任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地理教育教学和研究中。曹琦教授离岗后,也始终关注着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到学校期刊阅览室查阅期刊,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把握前沿理论。在2013年我国地理教育发展一百周年之际,曹先生特别撰写了“纪念百年史,迎接新——对中学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一文,从地理课程名称、地理教学时数、地理教材内容、地理教材配置等角度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百年变革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重点和历史使命、高中地理课知识结构设想、高中开设地理课后的积极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5-01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过程,以及地理的规律和原理的应用过程。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解决目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改变地理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缺乏

目前我国的地理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着非地理专业的教师教授地理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的落后、以及仍旧采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学等问题。

2、地理教学方法的传统、单一

对于地理教学我国地理教育工作者普遍采用经验总结法和“套课本、啃课本”的教学方法,只能根据单一的地理教材以及以往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教学,笼统而抽象的传授地理知识,从而造成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因此只能死记硬背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低效率学习方法。

3、地理教材的老旧以及教学设施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颖的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学生课堂,这一重大改革不但让地理教育工作者传授地理知识轻松了许多,也让学生们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但目前我国普遍的农村中学因经济条件的落后造成教学设施的简陋,对于实施更好的地理学教学方法设置了较大的阻碍。

4学生对于地理学的困惑和厌倦

由于地理学的抽象、复杂、难懂、难掌握;以及教学方法的不当、教学设施的落后等等问题,使学生对于学习地理学失去兴趣,对于学习地理学没有信心,甚至于失去信心。、

二、我国地理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1、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地理课程的新改革,使地理教育工作者由以前的专业知识的不足、局限等,变成现在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更加多面化、专业化,具有高学历地理教师的比例明显增大,以及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地理教学方法、能够应对自如的解决地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专家型”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形成,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地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地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课程的改革中采取结合以往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更加形象的“理论演绎法、”“地理实验法、”“地理研究法”等方法,让地理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抽象和难懂。

3、地理教材的新改革以及教学条件的提高

相比较传统的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和七个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自然灾害、旅游、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相比较于旧教材更加丰富,更易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受地理学的枯燥、乏味。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使教学设施得以完善,以及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使得地理学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相比较以往的地理教学现状大大提高!

4、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新改革的地理学是一门多区域、多领域的综合学科较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候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地理学的方法,培养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低效率学习方法。

三、结语

近年来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让我国的地理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递增地理新教材范围的扩大,但相比较于国际的地理学教学我国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今后我国的地理教育要在现有的水平之上,解决现存的问题、补缺薄弱环节、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经验,全面提高我国的地理教育水平,为我国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处于领先地位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金赛,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基于主要期刊的论文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42―44.

地理教育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四、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五、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