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控制和处置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规范和强化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系统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目标,以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重点,逐步完善工业园区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处置及善后工作机制,建立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系统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统一协调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工业园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处置行为,具体包括:

(一)工业园区内企业生产过程中因人为或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社会原因)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尾矿库、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

(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工业园区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

(四)工业园区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五)其它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组织机构

(一)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工矿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孙成宁同志任组长,副主任陈继平、张洪瑚任副组长。园区内各企业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应急领导小组设应急现场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实际需要,可下设若干应急小组。

主要职责是:

(1)宣传学习上级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的指示精神。

(2)负责受理园区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调查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及发展过程,随时掌握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情报信息和事态变化情况,作出应急处置措施反应。

(3)向县政府报告园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4)负责工业园区与周边村、组之间;园区内厂际之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协调工作。

(5)负责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工作进展情况,信息联络、传达、报送、新闻等工作。

(6)负责协调和解决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设备、车辆、物资等。

(7)积极协调组织园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的现场监察、监测及处理。

(8)应急处置的其他工作。

(二)技术专家组及职责

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报(商)请市、县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队等相关人员组成技术专家组,对应急事故现场调查、取证,对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分析,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为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职责是:

(1)及时进入现场,根据危害程度及范围、地形、气象等情况,提出科学的应急处置措施及建议。

(2)尽快弄清污染事故种类、性质,污染物数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等第一手资料,及时提出人员撤离、隔离和警戒工作的范围及处置方案。

(3)实施污染跟踪监测,直至污染事故处理完毕、污染警报解除,及时将处理过程、情况和数据报指挥部。

(4)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认定事故等级,提出环境恢复、生态修复建议措施。

(5)应急处理的其它任务。

四、基本原则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机制,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时控制。

(二)按照“先控制、后处理“的原则,迅速查明事件原因,果断提出处置措施,防止污染扩大,尽量减小污染范围。

(三)以事实为依据,重视证据、重视技术手段,防止主观臆断。

(四)制定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处置人员及周围群众的人身安全。

(五)明确自身职责,妥善协调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关系。

五、处置程序

(一)迅速报告

接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后,值班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对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经认定后及时向县政府和县环境保护局报告。

(二)快速出击

接到指令后,应急现场指挥部率各应急小组携带环境应急专用设备,明确途中联络方法,灵活果断地处置开进途中情况,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事发现场或应急区域。

(三)现场控制

应急处置小组到达现场后,应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现场、划定紧急隔离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制定紧急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隔离污染区,防止污染物扩散。

(四)现场调查

应急处置小组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查明事件原因、影响程度等;并负责与环保、安监、公安、消防等单位协调,共同进行现场勘验工作。

(五)现场报告

各应急小组将现场调查情况、应急监测数据和现场处置情况,及时报告应急现场指挥部。

应急现场指挥部按6小时速报、12小时初报、24小时确报的要求,负责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动态情况。

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件影响范围、程度,决定是否增设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前往现场增援。

(六)污染处置

各应急小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迅速联合当地乡(镇)政府和环境监察人员对事故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和人员反应作初步调查,并参考专家意见,向应急现场指挥部提出污染处置方案。

六、后勤保障

(一)通信保障

(1)应急启动时的通信保障。应急通知下达与接收以有线通信为主,利用办公电话,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输。在外应急人员的联络以移动电话等无线通信为主,确保应急通知快速下达。

(2)开进中的通信保障。以无线通信为主。应急指令的下达与接收,事故现场应急信息的通报与反馈,主要利用移动通讯。

(3)处置中的通信保障。采取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以无线通信为主。指挥部(或应急办)可利用现场临时架设开通有线电话指挥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上情下达;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移动电话,辅以运动通信,实现信息交流。

(二)运输保障

运输的确认和调度由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平时应急车辆须保证100公里以上的行车用油。开进中根据实际情况由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交通等勤务保障。

(三)其他保障

(1)医疗保障。应急过程中如出现人员中毒或受伤,就近送至医院救治或及时与医疗单位联系,组织现场救治,也可送至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院、医疗单位救治。应急终止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院或继续治疗。

(2)生活保障。由应急领导小组拟定具体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七、领导小组:

组长:(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管委会副主任)

(管委会副主任)

成员:(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园区内各企业负责人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人。

八、应急电话:

工矿区管理委员会

县环境保护局

县公安局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急监测 污染事故 应急程序及保障

1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目的、依据、原则

1.1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进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1.2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依据

在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过程中,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为依据。

1.3 事件分级

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通常情况下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紧急程度等,将其分为:Ⅰ级的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Ⅱ级的重大环境事件、Ⅲ级的一般环境事件。

1.4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执行下达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任务,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土壤等。

1.5 工作原则

为了确保应急监测预案落到实处,在执行过程中,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各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需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同时设立应急分队,对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负责。

2.1 建立事故预案指挥系统

2.2 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环保部门在实施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的过程中,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制定的关于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政策和方案,同时根据当地县政府对环境应急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和要求等;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组织和修订,同时对县域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件,各相关部门要对救援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协调处理,为了将事件损失降到最低,各部门需要对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的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进行统一指导。

2.3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职责

各成员负责对全县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掌握各污染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负责监督全县污染企业,对企业内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负责组织专门人员和力量到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2.4 应急分队主要职责任务

当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故情况,及时上报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划定警戒范围,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完成应急指挥部赋予的其他任务。

3 环境污染报告程序

作为事故单位应立即向县环保局办公室报告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简单经过,事故的后续情况等;县环保局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按照相关的要求,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逐级向上报告。

4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4.1 启动预案

接到事故报告后,县环保局需要立即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做出请示,由上级主管部门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并迅速通知指挥部的各个组成成员,协调处理应急事故。

4.2 赶往事故发生现场

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事故的相关报告后,需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了解整个事件的相关情况,同时成立应急事故现场指挥部,组织指挥救援处置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现场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预警公告,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处置。

4.3 事故现场处置

现场指挥人员进入现场后,需要对可能受到危害的相关人员进行转移、撤离、疏散处理,同时做好善后安置工作;同时环境应急救援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对事故现场立即进行应急监测,随时掌握事态的进展情况并向上级报告;通过封闭、隔离、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等措施,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处理,对危害可能扩大的行为和活动进行中止处理。

4.4 善后处置

应急指挥部要对受灾人员做好安置、安抚工作,避免受到二次伤害,组织专家评估受灾范围和损失情况,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同时提出补偿方案和建议。

5 应急监测工作分类及程序

5.1 分类

一类情况,环境污染的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高,同时污染威胁到敏感地区,需要对上述地区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估,以及后续监测评价;二类情况,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较小,污染造成的危害不太严重,同时没有对敏感地区构成污染,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一般性测试和评估;三类情况,环境污染的范围很小,危害程度比较轻,只需要进行相应的了解和掌握。

5.2 监测工作流程

①响应:环保部门接到应急办公室的报告后,应急监测领导小组需要迅速通知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而在第一时间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环境监测组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采样,立即赶赴现场。②现场勘查:赶赴现场后,勘查人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立即了解事故的详细情况,并对现场进行勘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事件的性质、规模进行判断,同时确定污染源的种类,判断污染的严重程度和范围。③监测及采样:根据监测方案的相关要求,检测人员要身着防护装备进入事故现场,对事故进行监测和采样,同时对事故现场的情况和采样与监测点位置进行详细记录。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采集到的样品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化验。④试验分析:根据相关信息,试验人员准备实验设备、待命,接到样品后迅速开展实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启动流动实验室方案,进而对现场进行连续检测。⑤结果报出:进行现场监测时,迅速将监测结果上报现场指挥员。实验室分析结果迅速上报应急监测指挥员。应急监测指挥员接收监测结果立即复核。⑥撤离和检查:事故现场的测试和采样工作完成后,接到撤离现场的通知后,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立即清理现场,对携带的仪器设备、材料试剂等物品进行清点检查。⑦评估:在检测过程中,对于污染影响周期比较长、污染物分解比较慢的区域,通常情况下,由勘查人员制定后评估监测方案,根据检测方案,由监测组执行监测任务。

6 制订应急监测方案的原则

6.1 现场监测布点

在布点过程中,一般以污染事件的发生地和附近区域为主进行检测,同时需要考虑人群及生活环境,饮用水源地、住宅区的空气、农田土壤等因素。

6.2 确定监测频次

在监测过程中,监测的频次需要根据污染的强度、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和范围,以及污染持续的时间,同时结合环境区域的功能及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确定。

6.3 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①固定源。②流动源。③未知成分或污染物。通过现场特征、人员或动物的中毒症状等,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6.4 确定分析方法

①利用现场快速监测的方法。②国家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以及行业统一的分析方法。

6.5 确定现场监测仪器设备

①易携带,可以直接读取数据。②国标指定的相关仪器设备。③能够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或者定性、半定量的仪器设备等。

6.6 发送监测报告

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送的监测报告要及时、快速。审核后的现场监测结果应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急办。

7 应急终止以及公众信息

当污染事故得到控制,并且继续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能够将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时,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申请,应急指挥部向县政府做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情况报告,经县政府批准后,终止应急处理工作。事故应急处理期间和应急终止后,需要的信息内容由县应急指挥部报请县政府同意后对外进行。

8 应急保障内容

①资金保障,为了降低事故损失,提高应急处理效率,指挥部要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支出预算。②装备保障,根据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增加监测设备,对危险化学品加大检验、鉴定的力度。③交通运输保障,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要作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交通运输和运输秩序的保障工作,及时对事件发生地的现场实施交通管制。④通信保障,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县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⑤技术保障,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郝薇.从松花江硝基苯污染的变化趋势中总结应急监测的采样频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6).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关健词 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15-02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继续和工业的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逐年增加,基层监测站承担、参与的环境应急监测任务占工作总量的比重也不断加大。突发性环境污染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不可预知,往往在预防体系最薄弱的环节爆发,会在短时间内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由于“属地管理”的原则和基层环保力量薄弱的矛盾,基层监测站如何在事故发生后,及时、高效地进行监测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

1常见的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特征

1.1 形式的多样,大部分由其它事故衍生

常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包括:交通事故中化学品泄漏、企业安全事故引发的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船舶溢油事故、生活中不规范操作引发的环境污染恐慌、饮用水源被污染等,涉及运输、安全生产、投排漏排等多种环节。就同环境污染事故来说,其污染也可能是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造成水体、空气、土壤多项甚至同时污染。另外,环境污染也可能发生在事故处理阶段,例如扑救火灾的消防水来不及收集,携带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

1.2事故发生的偶然性、意外性

一般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运输的环节,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均作有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预防。一个事故需要几个、十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才会发生,而且,假如每,则一个事故发生的几率就是几千分之一,值得担忧的是:有可能这几个、十几个条件平时就只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就等着这一个条件的1%概率,千万分之一的事故发生概率就这样轻易地发生了,而对于地概率事件的准备又不足,很容易危害扩大化。

1.3危害的严重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都在环境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经过企业自带的污染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对环境的、对下游处理设施的冲击较小,一般不会对人员造成严重影响;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则会无法预见地向环境、对下游处理设施、周围人群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考验的是环境容纳能力、下游处理设施的抗冲击负荷和人体对污染物的抗受能力,这种考验往往代价巨大。即便是轻微的、危害较小的污染,如果影响范围大,未及时澄清而引起社会恐慌的话,也会造成严重的责任事故。

1.4污染物处理处置困难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释放的污染物可能是化工中间体或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污染物可能会长期滞留,在处理过程中污染物还可能发生迁移、衍生其他污染、形成跨界污染、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污染饮用时水源等更为严重的事件。

2基层监测站的应急监测

2.1 做好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预案应结合基层监测站的实际能力,避免内容健全却不合实际,一旦追溯责任事故,应急监测人员的实际行动与应急监测预案不一致将会追究责任。这就要对自身能力有客观的了解和对事故影响范围有较快速的判断,以确定是否请求提高环境应急相应等级。

2.2 做好应急监测值班

基层监测站人员一般较少,往往应急监测需要全员出动,主要领导甚至全员手机24小时待机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做好应急值班制度,最好配套相应的补贴、保障、换休制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很多发生在夜间,环保应急值班人员要熟悉应急预案、熟悉监测仪器,在接警后,人员汇集前,尽量完成所用监测仪器的准备和预热工作,为后续工作节省时间。

2.3做好应急监测的设备保证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应急监测任务是一项长期的、严谨的工作。平时积极做好应急监测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备。对应急监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单独存放,专人保管,定期保养。每年由技术监督部门做一次仪器鉴定,以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

2.4做好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应急监测工作中严格执行规范的质量保证实施办法。不能因为速度而忽视质量,也不因为要求质量而不求速度。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详细记录。实战是最好的导师,在应急监测任务完结后,参加人员汇集工作日志,比对国标的应监测技术规范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工作程序。

2.5做好应急监测中的自我保护

应急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工作与责任,拼尽全力是责无旁贷的,但是也要做好对自己的保护。自我保护分为人身和技术两方面,人身方面,要听从应急总指挥的指令和确定保护器具的携戴;技术方面,要熟悉应急预案、监测规范,明确权责范围,做详细的工作日志,使得应急中的每一步都是有据可查的,合乎规范的。

3加强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的方向。

3.1加强快速反应能力

快速地得到监测数据有助于了解污染事态,确定应对方式,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对污染要有极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事故发生后必须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快速准确检测判断。

3.2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通过学习培训,使每位应急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都稳步提高。虽然经验的积累有赖于实践,但认真地总结会每次都所得良多。

3.3升级应急监测工作中的硬件设备

硬件设备的升级带来技术上革新。目前就我们的检测手段:一是便携式检测仪器法,二是快速化学定性分析法,三是国标分析方法。便携式检测仪器法:简捷、快速、较准确,但成本费用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并非经常发生,因此,仪器的使用率很低,经济条件一般的基层单位难以承受;快速化学定性分析法:简捷、快速、成本低,但准确性差、受干扰物质影响大,定量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达不到技术要求;国标分析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都能达到要求,但需要实验室支持,采样完毕将样品送往实验室再进行化学分析,势必要延长监测时间。综上所述,便携式检测仪器的配备和移动实验室支持下的国标分析方法是基层监测站未来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

至于,更高层环境监测机构的分析方法的开发方向上的进展,相对于种类繁多的危险化学品,即便是对环境监测总站来说也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刘秀苹,王国娟,韩艳华.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管理[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

[2]陈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中煤龙化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暂存池(以下简称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援水平,将污染突发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环保局《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哈煤化工事故池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1.分级

按照哈煤化工事故池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可能出现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以及事故认定标准,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一般环境事件(三级)。

Ⅰ级为事故池坝体多处管涌、滑坡、出现溃坝迹象;Ⅱ级为暂存事故池坝体出现管涌,两侧溢洪沟出现滑坡;Ⅲ级为汛期自然启动。

1.5工作原则

1.5.1以人为本,科学施救

保障公共安全尤其是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本预案的主要目标。既要依靠科学,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与

破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又要加强保障措施,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

1.5.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哈煤化工事故池特别重大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实行由县政府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调度,达连河镇政府、县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时配合的管理机制。根据污染事故类别、事态发展情况实行三级预警、三级响应,对突发事故的报告、控制实施依法管理和处置。

1.5.3平战结合,预防为主

实行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处理有机结合,按照战时的要求,把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提高危机防范水平。

1.5.4系统联动,科学应对

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实行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预警、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应对。预案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应步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突发事故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应急处置工作快速有效。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预备役部队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处置救援。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领导机构

成立*县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

组长:县政府主管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成员:县公安局、卫生局、行政执法局、财政局、建设局、水务局、农委、林业局、气象局,*经济开发区,达连河镇政府主管领导。

在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污染应急响应期间,县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设立应急总指挥部,由领导小组组长任总指挥,副组长任副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县政府。主要负责县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遇到事故池重大突发事件时,及时了解情况并向上级汇报;按照上级下达的命令和指示,组织协调、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主任由县环保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下设现场监察组、综合协调组、应急监测组、技术咨询组、检查督导组、宣传教育组,分别负责具体工作。

2.2各成员单位职责

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协调事故池环境破坏事件的应对工作,各专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专业领域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对工作,各应急支持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协调、组织对事件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鉴定工作,清理和维护交通秩序,维护事发地社会治安,保障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县财政局根据有关规定安排应急工作所需的通讯和信息化设备、监测食品、防护用具、应急交通工具等经费,确保重大和特大突发事故池环境事件预防、监测、处置等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监督奖金的使用。

县建设局负责确保达连河镇城镇供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垃圾与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安全正常运行。

县交通局负责为应急交通工具提供便捷畅通的运输通道,确保应急人员和物资迅速到达。

县水务局负责配合县应急指挥部做好涉及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确保生活用水水源安全。

县农委负责配合县应急指挥部做好涉及草场、农田、渔业水域、野生水生生物、畜禽养殖等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处置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配合县应急指挥部做好涉及森林、林地、野生陆生动物及林业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处置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向县应急指挥部及时提供环境应急所需的气象数据。

3预防和预警

3.1信息处理

县环保局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池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开展对事故池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及时向县政府报告。

3.2预防工作

结合日常工作,县环保局将环境监测部门事故池日常环境监督性监测情况实行定期报告,对环境监察部门监督监察情况(每月二次)、工业企业污染物申报情况(每月一次)、生产装置异常报告情况、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情况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比,及时发现污染隐患,并形成预警信息,12小时内报送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指挥机构,日常工作机构按照分级原则分别报送局领导、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县政府主管领导。

3.3预警及措施

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在得到可能发生污染事故信息后,立即向有关领导发出预警信息,并通知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同时向环境监察大队及环境监测站发出出警指令,相关人员要求30分钟内组织完毕,出警。

进入预警状态后,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2)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之用。

3.4预警支持系统

3.4.1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哈煤化工事故池预警系统、区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

3.4.2建立环境应急资料库。建立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档案库、生态安全数据档案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机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政府、环境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按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一般(Ⅲ级响应)三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求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4.2应急响应程序

4.2.1、重大、特别重大污染事故响应

(1)环境污染事故举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或一级、二级预警信息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即时成立,预案即时展开。指挥中心迅速调集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监测力量集结出警,同时调动各应急相关部门及后援力量做好响应准备。

(2)接到指令后,现场监察组立即执行环境监察联动程序,由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带领环境监察人员快速出警,到达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取证,保护现场,及时反馈指挥中心。

应急监测组在环境监测站站长的带领下携带相应应急咨询资料同时到达现场,对事故原因、性质进行初步分析、取样、送样,并做好样品快速检测工作,及时提供监测数据、污染物种类、性质、控制方法及防护、处理意见,并定期应急监测简报。

技术咨询组由环保局管理股股长负责,迅速召集有关专家到达事故现场,为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支撑;提供事故池中主要污染物的毒性及消解处理方法,分析污染现状、污染趋势。

(3)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收到各组信息反馈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召开情况碰头会,研究相关问题、布置下步工作。

现场监察组立即组织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事故分析工作,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并在技术保证的前提下对污染源进行紧急处置,防止污染进一步加剧。

应急监测组立即执行紧急监测预案,增加监测人员、设备,调整监测频次、范围,并启动化学品应急分析预测系统,根据不同污染物性质、浓度、毒理、作用范围进行预测分析,对事故出现后污染源周围的安全防护距离、应急人员进出现场的要求、群众的疏散范围和路线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技术咨询组根据现场技术力量需要,随时增加专家组组成人员。

医疗卫生部门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对人员伤亡或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情况进行紧急救治处理。

如污染事故有继续扩散趋势,指挥机构必须及时通告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科学检测、预测的基础上,按照污染物性质,划定需转移群众的范围及转移方向,依靠县、镇两级政府组织群众转移和疏散。

公安部门按照现场指挥机构的指示,迅速展开警力,做好安全防护距离内的警戒工作;交警部门迅速对通往事故发生地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

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迅速对事故所产生的相关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取证。

指挥机构根据事故处理需要,将对人员、物资配备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4)污染事故基本控制稳定后,现场指挥领导小组根据专家意见,迅速调集后援力量展开事故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结束。

以上各步程序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可交叉进行或同时进行。

4.2.2一般、较大污染事故响应程序

(1)进入汛期后,现场监察组由达连河环保分局负责人带领环境监察人员立即执行环境监察联动程序,对哈煤化工事故池进行调查,对事故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形成初步意见,定期反馈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监测组由环境监测站站长带领同时到达现场,对事故池进行初步分析、取样、送样,并做好样品快速检测工作,及时提供科学数据。

(2)指挥中心收到各组信息反馈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召开情况碰头会,研究相关问题、布置下步工作。

环境监测组制定详细跟踪检测计划,随时调整监测项目、监测频次。

综合协调组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要求,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向县政府及上级部门进行速报。

(3)在污染事故现场处置妥当后,综合协调组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要求,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向县政府及上级部门进行确报。

现场应急工作结束。

4.3指挥和协调

4.3.1指挥和协调机制

根据需要,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县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池环境事件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应急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并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对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4.3.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4.4信息

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向县政府指挥部汇报事故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信息工作;县政府负责对外统一的信息工作。突发事故池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5安全防护

4.5.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事故池环境污染事件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5.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事故池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4.6应急终止

4.6.1应急终止的条件

经现场监察组连续跟踪监察,事故池环境污染事故已消除或污染源已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测组连续跟踪监测,在主要污染物质指标已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前提下,现场指挥机构可根据专家组意见,经请示应急领导小组签字同意,应急工作结束。

4.6.2应急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县政府有关批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直到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5应急保障

5.1资金保障

县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需要,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县财政局审批后执行。5.2装备保障

相关专业部门及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积极发挥现有现场检查、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具体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5.3通信保障

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县联动系统和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环境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应急分队间的联络畅通。公开举报电话(0451-57228629)一部,24小时受理群众举报。

5.4应急队伍保障

5.4.1现场应急力量

负责人:环境监察大队队长、副队长。

5.4.2现场监测力量

总指挥:监测站站长、副站长。

5.5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建立健全各专业环境应急队伍。

5.6宣传、培训和演习

5.6.1公共宣传教育

结合全民环境素质教育工作,有重点的将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污染事故安全教育、防护知识宣传等内容纳入宣教工作当中。

5.6.2培训

结合事故池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组织不同层次人员的专业培训。

5.6.3演习

结合预备役工作要求,组织大规模防化军事演练,锻炼队伍。

5.7应急能力评价

为保障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哈煤化工事故池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6附则

6.1奖励与责任追究

6.1.1奖励

在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2)对防止或挽救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有功,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3)对事件应急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6.1.2责任追究

在哈煤化工事故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而引发环境事件的;

(2)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有其他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

6.2预案管理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急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特征

中图分类号:F5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14-01

突发性污染事故具有不同于一般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发生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都是突然发生,处理起来比较复杂,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长期的影响;一旦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消除起来极其困难,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和动植物都会构成较长期的影响。而突发性环境污染问题的及时、高效的进行检测优势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一、常见的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特征

1.1 形式的多样,大部分由其它事故衍生

常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包括:交通事故中化学品泄漏、企业安全事故引发的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船舶溢油事故、生活中不规范操作引发的环境污染恐慌、饮用水源被污染等,涉及运输、安全生产、投排漏排等多种环节。就同环境污染事故来说,其污染也可能是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造成水体、空气、土壤多项甚至同时污染。另外,环境污染也可能发生在事故处理阶段,例如扑救火灾的消防水来不及收集,携带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

1.2 事故发生的偶然性、意外性

一般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运输的环节,涉及到的单位和个人均作有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预防。一个事故需要几个、十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才会发生,而且,假如每,则一个事故发生的几率就是几千分之一,值得担忧的是:有可能这几个、十几个条件平时就只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就等着这一个条件的1%概率,千万分之一的事故发生概率就这样轻易地发生了,而对于地概率事件的准备又不足,很容易危害扩大化。

1.3 危害的严重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都在环境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经过企业自带的污染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对环境的、对下游处理设施的冲击较小,一般不会对人员造成严重影响;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则会无法预见地向环境、对下游处理设施、周围人群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考验的是环境容纳能力、下游处理设施的抗冲击负荷和人体对污染物的抗受能力,这种考验往往代价巨大。即便是轻微的、危害较小的污染,如果影响范围大,未及时澄清而引起社会恐慌的话,也会造成严重的责任事故。

1.4 污染物处理处置困难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释放的污染物可能是化工中间体或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污染物可能会长期滞留,在处理过程中污染物还可能发生迁移、衍生其他污染、形成跨界污染、造成人员伤亡或者污染饮用时水源等更为严重的事件。

二、基层监测站的应急监测

2.1 做好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预案应结合基层监测站的实际能力,避免内容健全却不合实际,一旦追溯责任事故,应急监测人员的实际行动与应急监测预案不一致将会追究责任。这就要对自身能力有客观的了解和对事故影响范围有较快速的判断,以确定是否请求提高环境应急相应等级。

2.2 做好应急监测值班

基层监测站人员一般较少,往往应急监测需要全员出动,主要领导甚至全员手机24小时待机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做好应急值班制度,最好配套相应的补贴、保障、换休制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很多发生在夜间,环保应急值班人员要熟悉应急预案、熟悉监测仪器,在接警后,人员汇集前,尽量完成所用监测仪器的准备和预热工作,为后续工作节省时间。

2.3 做好应急监测的设备保证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应急监测任务是一项长期的、严谨的工作。平时积极做好应急监测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备。对应急监测所用的仪器、设备单独存放,专人保管,定期保养。每年由技术监督部门做一次仪器鉴定,以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有效。

2.4 做好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应急监测工作中严格执行规范的质量保证实施办法。不能因为速度而忽视质量,也不因为要求质量而不求速度。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详细记录。实战是最好的导师,在应急监测任务完结后,参加人员汇集工作日志,比对国标的应监测技术规范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工作程序。

2.5 做好应急监测中的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分为人身和技术两方面,人身方面,要听从应急总指挥的指令和确定保护器具的携戴;技术方面,要熟悉应急预案、监测规范,明确权责范围,做详细的工作日志,使得应急中的每一步都是有据可查的,合乎规范的。

三、应急监测技术

3.1 感官检测法

所谓感官检测法是根据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气味、颜色、存在状态等物理化学特性,通过用口、眼、鼻、皮肤等感知被检物质的存在。如硫化氢具有臭鸡蛋味,氰化物具有杏仁味,二氧化硫具有特殊刺激味,二氧化氮是棕红色气体,光气有干草味,等等,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可以感知到污染物的存在。但这个方法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仅可作为权宜之计。

3.2 植物和动物检测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污染物会对植物表皮或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利用动物对污染物质的嗅觉和敏感性来检测污染物质的存在。例如光化学烟雾可使叶子背面变成银白色、古铜色,正面出现一道横贯全叶的坏死带;若叶片被HF污染,在叶子尖端和边缘会出现坏死带并出现逐渐向内发展的趋势。警察依靠警犬寻找是否存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等。

3.3 试应急监测车

它是一种新型流动实验室,车内配置有实验操作台、全球定位装置(GPS)及车载电话,仪器柜,视频图像和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单元,电子地图等设备。在发生污染事故后,应急监测车可以迅速到达事故现场,提供高效、快速、机动的综合流动检测。

四、加强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的方向

4.1 加强快速反应能力

快速地得到监测数据有助于了解污染事态,确定应对方式,这就要求监测人员对污染要有极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事故发生后必须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快速准确检测判断。

4.2 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通过学习培训,使每位应急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都稳步提高。虽然经验的积累有赖于实践,但认真地总结会每次都所得良多。

4.3 做好后续处置问题

事故发生的后期,事故发展态势基本控制后,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慢慢缩小监测范围,变更监测点位,以确保不会发生二次事故。其次,还应在数据系统中输入最新的事故信息,并完成事故监测报告。

4.4 升级应急监测工作中的硬件设备

硬件设备的升级带来技术上革新。目前就我们的检测手段:一是便携式检测仪器法,二是快速化学定性分析法,三是国标分析方法。便携式检测仪器法:简捷、快速、较准确,但成本费用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并非经常发生,因此,仪器的使用率很低,经济条件一般的基层单位难以承受;快速化学定性分析法:简捷、快速、成本低,但准确性差、受干扰物质影响大,定量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达不到技术要求;国标分析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都能达到要求,但需要实验室支持,采样完毕将样品送往实验室再进行化学分析,势必要延长监测时间。综上所述,便携式检测仪器的配备和移动实验室支持下的国标分析方法是基层监测站未来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

至于,更高层环境监测机构的分析方法的开发方向上的进展,相对于种类繁多的危险化学品,即便是对环境监测总站来说也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刘耀龙,陈振楼等.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12:116-120+144.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县级环境监测站; 应急监测能力;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和社会强度的增大,环境污染事故,尤其是重大突发性环境化学污染事故逐渐增多。这类事故形式多样,发生突然,难于处理,危害严重,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已构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这一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日益重视。

环境应急监测是事故应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内容,它为事故应急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科学的保障,对于防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事前预防、事中监测、事后恢复的各个过程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应急监测,才能为事故处理决策部门快速、准确地提供引起事故发生的污染物质类别、浓度分布、影响范围及发展态势等现场动态资料信息,为事故处理快速、准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为有效控制污染范围、缩短事故持续时间、将事故的损失减至最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各级环境监测站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主要承担单位,如何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站在突发应急中的作用成为各级监测站必须认真考虑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按照城市管理布局,环境保护实行块块区域管理,作为县级监测站,如果辖区发生污染事故,必须承担急先锋的作用,在接到通知后的第一时间必须赶到现场,根据自身经验和仪器设备快速做出判断,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污染事故必须马上通知上级监测站并协助开展工作。

1 县级环境监测站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县级城市的经济文化与大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对环境监测的投入相对不足,环境监测工作发展明显滞后于环境管理发展的需求,普遍存在人员少、经费紧张、日常工作繁琐等问题。在应急监测方面更是缺乏相应的软件、硬件配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环境应急能力弱,应急防护设备差。受资金和技术的影响,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系统的仪器配备远远不能够满足应急监测需要。一些落后地区的监测站应急监测设备只是配备便携式pH计、溶解氧仪等十分简易的小型仪器,应急监测设备及防护设备几乎是空白。即使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县级监测站其应急监测设备的配备也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的水平,监测管的使用较普通,常规污染物的便携式仪器种类不足,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定量成分分析的色谱和质谱较少,不能满足各种环境基体多种污染物的应急监测和分析需要。

1.2监测力度不到位,缺乏高素质环境监测分析工作人员。县级监测站监测能力及技术相对落后,监测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既精通监测知识又熟悉电脑操作的综合性人才相当缺乏。日常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应急监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监测站虽然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建立了应急监测体系,但大都停留在文字上,缺乏实战演习和有效的组织,加上应急监测仪器配置水平较低,应急监测人员对多种现场采样分析仪器的掌握、相应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同时应急监测经历有限也影响了他们的应急响应能力。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很难立即组织起来以第一时间赶到第一地点,取得第一手的环境资料,从而影响应急监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进而影响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和决策。

1.3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应急监测属于特种监测,一般的监测技术规范已不能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在遇到突发污染事故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只能参照现有的监测规范和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取舍等,这难免带有一些监测人员的主观性而不能完全保证应急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建议

2.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组织监测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尽量克服县级监测站工作的局限性,多了解掌握各类新信息和各种先进仪器的原理及适用。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应急演练,提高监测人员的应变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反应,及时作出判断。要珍惜所参加的应急监测工作,多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应急监测的体系文件。根据数据库资料,参照应急监测技术规范,整理出适合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应急监测指导资料,人手一份,要求站内全体人员学通弄懂。监测人员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应从多方面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等有关资料,如《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处理和处置技术》等。同时要注意收集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以备不时之需。

2.2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应急监测设备。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购置一批可以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在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条件下优先选择能代表当前环境应急监测水平、采用相对成熟可靠技术的仪器设备。充分做好日常工作,让每个工作人员都熟悉会用仪器设备,让先进的仪器在突发的环境事件中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2.3构建强大的立体应急监测网络系统以便适应现代环境突发事件的出现。监测部门应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与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一个高度符合需要并且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组建完成后需要确定好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一个即统一又灵活的整体,一旦出现突发性污染事故,体系能迅速响应,并且可以启动所有应急预案,全体人员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领导应与县政府、环保局、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充分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县级应急监测系统必须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构筑一个强大的立体应急监测网络系统。

2.4建立相应 的环境监测制度,并且要及时编写应急监测预案。各地环境监测站应当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的建设,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努力打造出高效的环境应急体系,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逐步完善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应急监测的分析质量。在遇到环境突发事件的时候要主动的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突发环境事件的苗头,将重大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的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注重编写应急监测预案,建立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编写方案是应考虑其可操作性,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在制定预案编制的时候要注意分步实施,抓住风险较为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先行编写,对辖区环境风险源的摸底调查,将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密切关注风险变化。

总之,作为县级监测站,必须清醒认识到应急监测工作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在开展工作时应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多向上级监测部门取经。只有不断提高和进步,才能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的需要,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志国,县级环境监测的创新 中国环境报 2009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状态;应急初始条件;应急行动水平

引言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应对法,田湾核电站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是基于对田湾核电站危险源分析的基础上建议起来的,其中针对田湾核电站核反应堆建立制定的核事故应急预案是《田湾核电站场内应急计划》(简称场内应急计划),其他制定的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场内应急计划未覆盖的领域。电站可因非核突发事件进入核应急状态,说明核事故与非核突发事件存在着必然联系,但场内应急计划与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未明确确定相应关联关系。文章主要汇总归纳了非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汇总归纳了应急初始条件(简称IC)中的应急行动水平,由此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1 应急状态

1.1 应急状态的等级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的规定,核电站的应急状态分为四级: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及场外应急(又称总体应急)。

1.2 应急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

为了迅速且恰当地确定应急状态等级,基于核电站的设计和厂址特征,核电厂需制定确定应急状态等级的应急初始条件以及应急行动水平。

应急初始条件(IC)系指预先确定的、触发核电厂进入某种应急状态的一类应急行动水平的征兆或指示。应急初始条件可以是超出电站运行技术规范书限值的参数数值或征兆,如过高的一回路温度;也可以是某个事件或现象,如火灾或过高的海水水位;也可以是包容放射性屏障的失效,如一回路破口。

应急行动水平(EAL)系指对应于某一应急初始条件,对指定核电站所确定的某个可测量参数的阈值或可界定的状态。应急行动水平可以是电站仪表的读数、场内外可测量的参数值、某个设备的状态、可确认的事件或自然现象、分析计算结果、应急运行规程的启用和其他应进入应急状态的情况。

根据《压水堆核电厂应急行动水平制定》(征求意见稿),核电站各应急状态的应急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分为下列四种识别类型(文章主要涉及H类别):

(1)基于电厂系统或设备故障或其安全功能丧失类――S类别;

(2)基于裂变产物屏障类――F类别;

(3)基于辐射水平异常和放射性流出物异常类――A类别;

(4)基于影响电厂安全的灾害和意外事件类――H类别。

2 田湾核电站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1 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田湾核电站共有20份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如表1所示。

2.2 田湾核电站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1)《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当田湾核电站内发生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甲乙类传染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疑似病例一例及以上或国家、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生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甲乙类传染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消灭传染病等预警信息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2)《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当发生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启动本应急预案。

(3)《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接到群体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消息后,启动本应急预案。

(4)《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应对预案》:若突发公共事件将会或已经引起媒体关注,则启动本应急预案。

(5)《田湾核电站泄密事件应急预案》:当发生泄密事件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6)《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收到热带气旋在加强并可能在48小时内影响电站的预警信息,启动本应急预案。

(7)《防汛应急预案》:收到防汛预警信息后,启动本应急预案。

(8)《防雨雪冰冻应急预案》:当生产设备因冰冻损坏、停运,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或当接到雨雪冰冻天气预报时(日平均气温≤-5℃,或日最低气温≤-10℃),启动本应急预案。

(9)《防大雾应急预案》:根据大雾恶劣天气预警信息,启动本应急预案。

(10)《防地震应急预案》:收到48小时“临震预报”,启动应急本预案。

(11)《人身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1人死亡,或(和)≥3人重伤(中毒)的人身伤害事件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2)《田湾核电站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处理应急预案》:1号机组或(和)2号机组发生失去厂外电源时的事故,启动本应急预案。

(13)《田湾核电站涉网电力设备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当涉网电力设备故障时,进一步引发失去厂外电源事故,则启动本应急预案。

(14)《电力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的信息系统安全事故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5)《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火灾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6)《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当至少发生较大(Ⅲ级)道路交通事故时,启动本应急预案。

(17)《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a.核电站发生放射性流出物非

计划排放事件;b.因电站所在区域发生波及电厂环境;c.因自然灾害造成电厂屏蔽可能丧失;d.因环境问题引发一般性。

(18)《燃料运输事故应急预案》:在核燃料运输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异常情况包括货包与托架发生位移,车辆发生火灾,车辆发生脱轨、倾覆、翻车、追尾、脱扣等事件,燃料组件货包被盗、被抢;铁路运输时,发生脱轨、倾覆、翻车、追尾、脱扣等事件。

(19)《辐射事件和事故应急响应预案》:发生辐射异常事件/事故;发生放射源相关事件/事故;发生核燃料厂内运输相关的事件/事故。

3 田湾核电站能够触发进入核应急状态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通过对田湾核电站各常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田湾核电站应急行动水平的研究,当非核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时,可满足相应EAL的条件,使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请详见表2(仅列出了应急待命状态)。

根据表2所示,当发生自然灾害类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时,如果事件进一步恶化就可能导致核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可通过2012年田湾核电站防抗第10号台风“达维”的事例进一步说明。

2012年8月1日上午获知台风预报后,田湾核电站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防汛抗台工作进行了部署;2012年8月2日上午10时30分,田湾核电站启动《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各主要岗位实施24小时现场待命制度,随时做好台风来袭的防范和缓解工作;2012年8月2日至3日,第10号台风“达维”从江苏连云港过境,田湾核电站在台风中心半径80公里范围内。在台风经过期间,现场气象站测得10m高处10分钟最大平均风速为20.4m/s(风级8级),8级风速持续约148分钟(分别是2日22:05时-23:22时,3日1:10时-2:16时)。

本次抗台过程中,因现场实时气象站10m高处10分钟平均风速未超过24.5m/s并且电站未出现其他事件或事故,电站仅启动了《防热带气旋应急预案》。假设台风过境时,现场气象站实测10m高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24.5m/s,则田湾核电站按照田湾核电站应急状态分级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进行判断后需要进入核应急状态(应急待命)。如此时在此假设的气象条件(10m高10分钟平均风速大于24.5m/s)下启动应急组织存在人员安全风险,会导致电站应急组织无法按要求立即启动,不利于应急响应。

4 后续工作建议

4.1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方面

建议电站分析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行动水平,分析出可能导致进入应急状态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相关预案中增加进入应急状态的指向条件,以便使电站及时进入应急状态,及早启动应急组织。

4.2 应急演习方面

在进行导致进入应急状态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时,增加突发事件应急状态向核应急状态演变的内容,锻炼电站应急组织。

4.3 应急体系管理方面

对于这种电站已经启动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要有可能进行核应急状态但又未进入应急状态的状态进行定义,可以称为触发应急状态。

(1)特征:一些事件正在进展或已经发生,核电站安全水平未下降,这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极有可能继续恶化或已经恶化,恶化后的事件导致或可能会导致核电站安全水平下降,在这类事件中,预期不会出现需要采取任何核应急响应行动;

(2)目的:使电站运行人员重点关注相关事件,电站可以启动专项应急预案,并使电站应急组织了解事件信息,针对事情启动电站部分应急组织。当事件恶化使电站进入核应急状态后,立即或较短时间内就有应急专业人员对事件或事故进行应急响应,可以快速缓解事件或事故。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Z].2007.

[3]压水堆核电厂应急行动水平制定(征求意见稿) [Z].2012.

[4]田湾核电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汇编[Z].2013.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范文第8篇

一、油库输油管道泄漏事故特点及原因分析

输油管道泄漏事故是指管道因老化、焊缝缺陷和外力破坏等原因造成的油料损失事故。泄漏事故可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两类:即持续泄漏事故和突发泄漏事故:

1.持续泄漏事故。持续泄漏事故主要是因设施设备老化、焊缝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小流量油料泄漏,因流量小、不易察觉造成长期持续的泄漏。油库输油管道长度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持续泄漏事故发生后,漏油点极难发现,堵漏困难;同时,泄漏油料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引发军民纠纷,且油料回收难度大,对环境的破坏无法恢复。总结输油管道持续泄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设施设备老化。多数油库输油管道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使用年限接近或超过三十年,由于腐蚀、磨损、意外损伤等原因导致的管道泄漏时有发生。其中,内腐蚀是输油管道泄漏的最常见原因。

(2)焊接缺陷。大部分的输油管道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的,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材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会造成焊缝存在各种缺陷,这些缺陷是引起泄漏的直接原因。

(3)振动。管道的振动会造成管道连接附件的紧固件松动(如法兰的连接螺栓)、密封件失效(如降低法兰垫片的密封比压),也会造成管道焊缝内的缺陷扩展,最终导致泄漏现象的发生。引起管道振动而产生破坏的因素包括共振、脉动、机械振动与振动传递。

(4)管道附件故障。输油管道的安全运行与管道附件的技术状况密切相关。管道附件出现故障也会造成管道泄漏。管道附件故障造成泄漏通常发生在连接法兰、连接螺纹、流体转向的弯头及三通、阀门填料等部位。

2.突发泄漏事故。突发泄漏事故是因外力破坏造成的大流量突发性油料泄漏。突发泄漏事故突发性强、危害巨大,一旦应对不及时、不恰当,即会酿成重大事故。总结输油管道突发泄漏的原因,主要有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两种:

(1)人为破坏。人为破坏导致管道泄漏的情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施工单位不按规定对施工区进行“地勘”,野蛮作业造成管线破裂;二是受利益驱使的盗窃油料,盗油分子主要在埋地管道上钻孔盗油,由于其技能水平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经常在实施盗窃后留下隐患,如盗放油料后不关闭阀门、盗油器具连接的密封件失效、阀门质量问题等。

(2)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力巨大,一旦波及机场输油管线,极易造成管道的破裂。

二、油库输油管线泄漏事故应急处置基本步骤

1.停止作业、关闭阀门。一旦发现管道泄漏,应立即通知停止作业,停泵或关闭相应油罐、输油管线的阀门,派出人员快速到达现场了解情况,检查输油管线的损坏情况和各种阀门的关闭情况。参与泄漏事故现场处理人员应佩戴安全防护装备,防止中毒。

2.封锁现场、疏散人员。根据泄漏情况合理封锁范围,指派专人封锁现场,疏散油料泄漏区域的人员、车辆和牲畜,加强现场指挥管理。切断可能进入事故现场的所有点火源,在事故现场的所有车辆不准发动。视情况构筑拦油堤防止油料扩散,组织人员及时回收泄漏油料,回收作业现场必须使用防爆型工具,防止引起二次事故。

3.科学抢修。如果输油管线破损不严重,本部人员快速采用不动火修补方法进行堵漏或修补;如果泄漏量大、影响范围大,应动用消防、管道抢修等力量联合处置。防止乱干蛮干,造成事故扩大。

4.善后处理。对抢修处理后的管线加大巡查力度,进行事故调查,整理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实施奖励和处分,不断提高预防输油管道泄漏事故能力。

三、加强油库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应急管理主要措施

1.严格执行油库安全规章制度。执行油库安全规章制度是保证油库安全的底线。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落实输油管道的常规巡查,定期进行漏点监测,确保泄漏事故隐患早发现;依照规定进行管线标识,严禁单位和个人在管线上及附近区域私自建设。

2.协调关系,聚合应急力量。油库应急力量较为薄弱,单凭自身力量很难有效处理油料管道泄漏事故,需要周边应急力量协助来保证管线安全。泄漏事故应急管理涉及的单位、部门、人员多,需要公安、消防在内的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同时也要依托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组织、统一决策、统一指挥、顺畅高效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要按照专业应急和群众性参与、平时防范与应急抢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专业队伍为主体的输油管道事故应急处置队伍。

3.加强油库泄漏事故警示教育。抓好油库的人员教育,使全体油库人员切实掌握辨别和处理管道泄漏的方法;通过在输油管线区树立警示标语和印发管道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手册等方式,向当地居民宣传泄漏事故对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及泄漏事故发生后的正确处置方法。通过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式鼓励当地群众及时报告输油管道相关情况,对盗油犯罪严惩不待、决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