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原因

(一)次贷危机的发生。次贷又称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

次级按揭贷款主要发展于本世纪初。当时,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复苏,采取了短期迅速减息的政策,在短短的3年内,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使美联储的隔夜拆借利率在2003年6月份达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与此同时,短期利率水平在短短一年间由6.5%减至1.75%。宽松的资金供应环境,加上如此低的利率导致即便定价较高的次级按揭贷款成本也相当低,大批信用级别不高的购房者利用次级按揭贷款购买住房。贷款机构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乐于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次级按揭贷款,而且这些贷款机构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将这些次级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一些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成不同等级的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特殊投资人。此时,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实质性地脱离了原有按揭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

这种风险与价值不相符合的现象必然会成为日后危机的隐患。果然好景不长,在美国次级贷款繁荣了几年之后,2006年由于次级贷款而产生的危机就爆发了。一方面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出现迅速恶化的现象,导致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短期利率水平上升,美联储两年内连续17次将联储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了5.25%,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提高,导致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只能选择违约,不良贷款迅速积累。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二)次贷危机的实质原因。次贷危机的产生有着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美国梦”、“贪婪”、“消费习惯”等都是其发生的原因。

一是过度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产生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本来是为了加强资产的流动性,使其更好地参与金融市场的各种活动。但是在当时的美国,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把一些一时还不上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这样,凡是有风险的资产,都可以摇身一变为证券。在这样的背景下,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把他们手中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这些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为了提高其信誉,采用种种方法,甚至花钱供养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这样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各国投资者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进一步造成危机的全球化爆发。

二是通货膨胀。由于次级贷款表面的繁荣,导致人们“财富”的迅速积累,富人们看着自己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人们的消费增多,进一步导致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也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制通货膨胀。可是,利率提高后问题就来了,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更加还不起贷款了,进一步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一下子坠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会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带来诸多影响。此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要是由出口下降带来的投资和服务业等萎缩;间接影响主要是在金融风暴影响下金融市场的冻结、企业融资的困难、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证券市场的冲击等。

(一)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迅速下降。一方面由于危机爆发导致美元的贬值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内缺乏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价格效应必然会给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伙伴,在危机爆发后,其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其进口需求明显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减缓。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对我国出口造成巨大影响。

(二)危机将影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危机的发生改变了许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加剧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由于美国其独特的金融地位,危机的产生导致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和风险的不断上升,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美元持续贬值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对投机性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对于我国来讲,这些重要贸易伙伴的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之所以大是因为我国过去几年中经济的增长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越来越高。在2007年,我国的出口占GDP高达37%,贸易部门在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如此高的比例充分说明危机对中国出口以及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沿海地区、广东、江苏、浙江这些过去曾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省份,都出现了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上升的问题。

虽然说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完全有能力消化此次危机造成的损失,不至于对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不会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但我们应该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产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作为一个刚刚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方面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必然会由于此次次贷危机的产生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这次次贷危机中得出一些启示,以避免重蹈覆辙,陷入美国同样的危机之中。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严格创新审批程序,建立高效的审批制度,及时提示承办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具有的基本条件。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过度的创新加上金融机构没有严格的按照承办该业务的条件而操作所引发的。

(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那样发达的市场机制条件下,金融危机也会发生,更何况在我国。我国当前正处在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面对自由市场机制下的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三)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由于他们过度迷信于“美国梦”的神话。根本没有考虑过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通过评估,我们可以全面综合地了解一种金融创新对以后造成的影响,从而得出对金融产品或金融机构的风险状态、程度、评价和未来做出准确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通过及时对金融风险进行测评、辨识和度量,全面地做出该风险不同阶段的预警评价,寻找风险内在因素和形成机理,确定风险现状和未来,以此对金融机构进行告诫和对风险演化过程做出预警性报告。

(四)审慎经营金融机构。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是房屋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带来的直接后果,这种次级贷款的证券化会调动银行或次贷公司在重新获得现金流后扩大信贷规模的积极性,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并分配到各种投资组合中,在高财务杠杆的作用下放大其风险。这样的金融创新、证券化远离了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原则,必然促进金融危机的形成。因此,我们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很好地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

(五)加强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美国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失,究其源头却是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住房贷款的风险问题。因此,无论金融产品包装多少次、多么复杂,进行了怎样的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对原始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

四、综述

短时期看,我国不会发生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在控制住房抵押贷款金融风险和提高抵押贷款金融危机处理能力上作进一步努力。我们应注意:必须加强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发生大幅度波动;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防止风险贷款产生;商业银行应加紧研究和推行住房按揭证券化,以分散市场风险,提高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来防范“次贷”危机引发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 广东经济 对外贸易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由于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和虚假宣传,将包含流动性陷阱和贬值风险的垃圾金融资产,打包出售给不了解真实情况的投资者,与此相关的衍生产品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使市场投资者忽视了风险,相关的贷款机构也没有做好信用风险的防控管理,结果,经过杠杆化的资本运作,再加上美国利率上升,使得那些次贷抵押金融产品及相关衍生品的价值大幅贬值,投资人蒙受重大损失。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这次危急中也缺乏诚信,对这些拉近金融产品给出了3A级的评级,使全世界的投资者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缺乏防范心理,最后造成了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

二、次贷危机对广东地区外贸和经济结构的的影响分析

1.出口萎缩,订单减少,应收坏账增多,降低了广东对外贸易增速。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经济进一步恶化,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信心和消费倾向都会大大降低,直接冲击了我国外贸市场的商品需求,会通过国际贸易的萎缩影响中国的出口。而且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普遍采取紧缩银根,收缩财政支出,这会降低美欧企业的现金流周转水平,进而通过外贸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周期延长,放大了我国出口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虽然2008年以来,广东地区对外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外贸数据也开始受到经济危机的滞后效应,有了萎缩的趋向。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有关数据,2008年和2009年对外贸易数据中,累计贸易顺差为1228.2亿美元,根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减少了19%。

广东区域受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大型的外贸业务成分较大的企业,到了2009年9月底,广东地区的纺织行业的大型企业不良贷款率同比增长了2.38%,数值达27.3%,工艺品和其他制造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更是同比增加了11.3%,数值达到了31.8%。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当然要收紧信贷政策,信贷紧缩使得那些高度依赖银行接待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发生了困难,大大增加了融资成本,企业的经营要面临较大的困境。所以广东区域不少资金周转能力较差、竞争力不强的外贸企业相继倒闭。

2.贸易保护抬头,对外贸易摩擦日渐增多。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乃至世界境界的衰退,使得世界各国为了保护国内实体经济,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重新抬头,使得中国出口对外贸易摩擦日渐增多。这些直接或间接地贸易保护,设置壁垒举措,大幅削弱了我国企业出口的竞争力,降低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效益水平。

3.人民币汇率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出口退税率下跌降低广东相关企业利润。次贷危机的发生,使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出口利润的水平。世界经济的衰退,同时也会大幅降低大宗商品的价格,直接冲击相关中国企业,尤其是广东区域的对外贸易企业,如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水平。

另外美国次贷危机,使大量美元为了规避风险,进入我国境内,推动我国币值的升高,我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必然要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率。2008年,广东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就降低了2个百分点,由11%降低到9%,该税收政策虽然能够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会进一步压缩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它们的发展前景。

4.世界经济的衰退会影响中国的投资信心,造成宏观经济流动性不足。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使得在宏观调控下减速的中国经济缺乏信心,企业再投资信心不足,尤其是低技术含量、处于产业低端的行业,这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广东省海关的数据,2008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034.0亿美元,出口额为5087.5亿美元,增长7.6%;进口额增长10.8%,8、9月份进口额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仅为3.3%和3.9%,而且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下滑,由2007年的50.1%下降到2008年前三季度的47.4%。

5.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次贷危机不仅会影响广东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贸易水平和盈利水平,而且会影响该类企业的融资和国家财政投入情况,高科技企业要面临之较大的经营风险,所以在这次次贷危机中,不少小微高科技企业相继倒闭。

三、广东地区企业从战略上应对次贷危机的发展对策

1.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外贸萎缩下必然导致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水平下降,促进行业洗牌,广东企业借次贷危机外贸萎缩形势下苦练内功,扩大对内投资水平,积极提高研发能力,或借美国经济发展萎缩之际,积极引进美国外资进行研发、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共同合作。加强品牌建设,将简单外贸加工代工提升为建立自主品牌,并积极进行品牌运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积极应诉贸易摩擦,积极开拓其他新兴地区市场和国内市场。面对欧美发起的贸易战,广东行业协会和企业一方面要用法律和国际条例积极应诉,保护自身利益。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降低对欧美的外贸依存度,积极开拓其他地区的市场,如非洲、阿拉伯、南美等国家的新兴市场,针对当地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状况对应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服务。同时应当重新重视国内市场,转战内销,拓宽国内市场渠道,提升国内市场销售水平。

3.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贸风险。整个广东,尤其是东莞,众多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方法规避汇率风向,降低汇率变动影响。比如用合同条款合理选择计价货币,使用短期合同或约定汇率等。

4.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避免盲目投资,杜绝产业空心化和过分金融化。广东企业应当借次贷危机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要采取更稳健的投资政策,重大投资一定要做好科学评估,和财务可行性研究,从战略上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做好投资的收益水平和资金长短期筹集需求预测。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第3篇

一、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综述

按国内学者刘园和王达学的观点,金融危机是指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在其1948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金融危机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系统金融危机。

(一)早期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研究

周才云(2007)认为金融风险形成、积累和转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相关的经济状态从均衡转向失衡的过程,而这中失衡又分为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结构失衡和资本借贷失衡三个方面。

在早期的研究中,迈克尔?佩蒂斯认为,始于发达国家的大范围的资本流动性收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Calvo(1998)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发现,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并通过银行业信用过度扩张,风险贷款增加,使一国的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当一国外资流入过多导致外债过度时,在内外部冲击因素的作用下,外资的流入会出现逆转,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美国金融危机发生过程

陈华、赵俊燕(2009)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长期积累瞬间爆发的结果。其过程是:(1)美联储的降息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2)金融衍生产品的催化作用。(3)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4)政府监管不力,忽视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围。

张明(2007)在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成因时把危机的演进逻辑概括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风险链条,即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抵押贷款标准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证券化导致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传递,以及基准利率提高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Fisher(1933)从实体经济角度研究了这次危机的成因。他认为,当经济陷入衰退时,企业产品销售下降,使其清偿能力丧失,借贷者为了清偿债务被迫低价抛售资产,从而使企业偿债能力进一步下降,造成债务负担加重和清偿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存在着内在逻辑(张羽呜,2008),包含金融体系的内在因素,结构性信贷产品以及发起-分销的商业模式在危机中的作用不容置疑。另外,在这场危机中,相关各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与理论

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危机经常在许多国家同时爆发,或先在一国爆发后,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并揭示出危机在传导的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金融危机传导理论与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金融风险形成、积累、转化和扩散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陈华、赵俊燕(2009)金融危机的传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是指接触性传导,是贸易和金融溢出效应的结果,即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实体经济或金融方面的相互衔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传播。广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泛指一国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与扩散,导致许多国家同时陷入金融危机。这可能是源于贸易金融关系密切的国家间所产生的接触性传导,也包括贸易金融关系并不密切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这种非接触性传导可能是由于共同的冲击产生的“季风效应”,也可能是由于投资者预期变化引起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即传染效应。

高蔷(2003)认为推动金融危机传导和扩散的因素很多,其中:恐慌心理的传播是金融危机传导和扩散的重要动力;某些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互动性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机理;某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是金融危机在不同地域传导的重要媒介;某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过于密切形成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导的纽带;国际间金融协调与干预机制跟不上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为金融危机传导扩散提供了条件。么峥 谭艳平(2008)分析认为,金融衍生品在危机传导中的起着媒介的作用。危机蔓延是由于非理性的繁荣造成了市场的泡沫,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遵循“羊群效应”使得金融恐慌进一步蔓延。

张韶明(2003)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是由投机者、本国公众、本国政府、外国公众、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多方参与者参加的多方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弈。危机的传导导致博弈各方的实力对比、利益格局变化、所获信息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必将导致博弈均衡的变化,从而导致危机的迅速扩散。孙立平(2009)进一步认为,完整的危机要经过两步的传导过程,第一步是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传导;第二步则是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的传导。

(二)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

高蔷(2003)当一国宏观经济基础未因外来冲击而改变,只是因为他国危机的影响而爆发金融危机时,此时的危机传输就传染。安辉(2004)分析得出,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包括:(1)国际贸易渠道―贸易溢出效应;(2)国际资本流动渠道―金融溢出效应;(3)经济全球化―季风效应;(4)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净传染效应。

而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陈华 赵俊燕.2009):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1、金融危机在国内的传导

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主要表现为危机在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之间的相互传递,进而向全面的金融危机演变的过程(周才云,2007)。实际上,货币危机与银行业危机和资本市场危机的扩散是双向的,在某些情况下,货币危机可能扩散至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银行业危机、资本市场危机也可能导致货币危机。

(1)货币危机向银行业危机的扩散。Kaminskyand and Reinhavt(1999)的研究发现,许多发生了货币危机的国家也发生了银行业危机。其原因在于:在面临汇率压力时,若中央银行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的对策,就会使银行立即陷入利率风险之中,货币危机就会向银行业危机扩散。Chang and Velasco(1998)认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银行系统的国际流动性不足。当超额借贷的外汇头寸大到银行系统自身难以轧平时,任何负面的经济信号都会导致银行业危机的发生,并产生货币危机的连锁反应。

(2)银行业危机向货币危机的扩散。许多研究讨论了银行挤兑导致货币危机的因果关系。Gonzalez-Hermosillo(1996)指出,在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经济体中,银行危机更有可能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这是因为市场交易者在银行危机发生后,更偏好于持有外币资产而非本币资产。如果市场主体大量抛售本币资产,必然对本币币值的稳定造成巨大压力,若短期内本币急剧贬值,货币危机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Kaminsky and Reinhavt(1999)研究了1970―1995年几十个国家的26次银行危机和76次货币危机,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许多地区金融市场的放开,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般说来,银行方面问题的出现总是要早于货币危机,反过来,货币错配和资本外逃又加重了银行危机。

(3)资本市场危机向银行业危机的扩散。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通常会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严重时会引发银行危机,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Banerjee and Abhijit(1998)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难以有效监督借款人的行为,从而使借款人将借入资金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以取得高投资回报成为可能,这种情况的存在使银行承担了大量风险。由于借款人遭受严重损失,大量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暴露于市场,在银行资产损失严重和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导致银行危机发生。

张明(2008)在描述这次危机的传导机制时,将其概括为:第一,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引爆了危机;第二,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及以在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第三,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萎缩导致商业银行被迫向特别投资载体提供信贷支持,以及受损商业机构不得不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比重来重新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造成持续的信贷紧缩;第四,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机制、持续的信贷紧缩、次贷危机直接造成房地产投资下降等因素,导致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第五,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危机将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2、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李小牧(2001)广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泛指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和扩散,它既包括危机国内传导的溢出,也涵盖单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跨国传导,既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紧密的国家间的接触性传导,也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并不紧密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而所谓接触性传导就是狭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它是指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之中、之后,某些经济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变化,最终引起经济金融的某些侧面或整体变化,以致引发、扩大、缓解金融危机的跨国作用过程,也称溢出效应。

贸易溢出和金融溢出是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主要途径(傅建源 张世林,2008)。溢出或者挤出效应是指一国或某市场的投机性冲击造成本国或本市场经济基本面(如贸易赤字、外汇储备)的恶化,它的恶化从而导致另外的国际或者市场的经济基本面受到冲击的压力。它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国与国或者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经济贸易、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出现短期互动现象。

张韶明(2003)把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归结为波及效应的传导,即指一个国家发生的危机恶化了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如贸易赤字扩大、外汇储备下降,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此外也包括“净传染”,即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诱发了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

以Baneriee(1992)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分为三类:(1)危机传导的波及效应。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时,同时也恶化了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也发生危机。(2)危机传导的季风效应。即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动必然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危机传导的贸易效应。当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必然使该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经济情况恶化。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投资者信心危机造成的投资者情绪的改变是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李小牧,2001)。“传染效应”形成的关键在于投资者认为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常见的有宏观经济基础的相似、政治与经济政策的相似和文化背景的相似,相应地,存在基于经济基础相似的传染、基于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的传染和基于文化背景相似的传染。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过程

陈红泉(2009)分析认为: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传导机制、产业联动效应和金融传导机制产生的。第一,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需求下降和国际贸易增长放缓。这其中首当其冲影响最直接的显然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口部门。第二,金融危机通过产业的结构性震动效应和存货的加速原理两个方面,向我国蔓延和传导。第三,次贷危机的金融传导机制是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两个方面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的。首先,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因持有美国债券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直接损失。其次,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不是银行业在次贷危机中的直接损失.而是担心次贷危机导致的国内经济衰退而出现的惜贷现象。

赵晓辉(2008)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的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按照虚拟经济的特点,它必然会通过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价格传导作用、关联企业之间的传导、金融领域的传导、心理传导等方面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卢盛荣(2009)的研究同样发现,金融危机将通过汇率与外贸、流动性需求、市场预期、产业联动效应传导途径影响我国经济。

杨万东(2008)在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时将其归结为:第一,外贸传导。第二,香港市场传导。第三,估值水平引导。第四,合力性影响。第五,投资性亏损。

参考文献:

【1】周才云.金融危机的生成、传导及治理.经济研究.2007,4:67-69

【2】陈华 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

【3】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国际经济评论.2008,7-8:32-37

【4】张羽呜.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中国证券期货.2008,11:42-45

【5】赵晓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财经信息资

料.2008,33:20-23

【6】高蔷.金融危机的产生、传导及对我国的启示.吉林会计.2003,12:7-9

【7】么峥 谭艳平. 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与思考――以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为例.商业现代化。2008,7:366

【8】张韶明.金融危机传导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性贬值效应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3:36-40

【9】孙立平:从金融危杌到社会危机.经济研究信息.2009,1:4-6

【10】安辉. 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 财经问题研究.2004,8:45-48

【11】李小牧.论金融危机的传导性问题.投资研究.2001,10:45-49

【12】傅建源 张世林.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研究.商业时代.2008,3:29-30

【13】陈红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 深圳大学学报.2009,1:92-96

【14】卢盛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东南学术.2009,1:34-42

【15】杨万东.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路.经济观察.2008,11:37-38

【16】Calvo Cuillermo A.1998:“Capital Flows andCapital―Market Crises:The Simple Economicsof Sudden Stop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CEMA),November:35-54.

【17】Krugman P.Bubble,Boom,Crash:Theoretical Notes on Asia’S Crisis『J].Mimeo,1998.

【18】Fisher Irving.The Grea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eonometriea 1,1933,10:337-357.

【19】Kaminsky,Graciela and Carmen Reinhart.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 999a, 89(June):473―500.

【20】Gonzalez-Hermosillo,Brend.Banking Sector Fragility and Systemic Sources of Fragility[J].IMF Working Parer 1996,No.96/12.

【21】Kaminsky,Graciela and Carmen Reinhart.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a,89(June):473-500.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102-04

2007年2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2007年3月13日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美股大跌,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海啸宣告开始,正如2008年9月14日,格林斯潘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说“如果你在去年夏天睡着了,一直到今年夏天才醒,睡醒时你会大吃一惊,发现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次贷危机的影响仍未彻底消退,学者们对次贷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对公允价值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也褒贬不一,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

美联储在 IT泡沫破灭之后为刺激经济复苏大幅度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刺激了金融创新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房市和股市的繁荣,显著提高投资者的负债能力。银行放低标准向低收入者发放大量次级贷款,以次贷为基础的信贷衍生品市场①蓬勃发展,为抑制房价过热美联储上调利率(1%―6.25%),房价下跌,还款压力增大,违约率上升,风险集中释放导致了次贷危机。上述是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次贷危机映射出诸多问题需要全世界的学者给予足够的重视,深入挖掘其的成因,避免历史的重。而对于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本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美国个人与家庭的低储蓄率、高负债的消费模式是引发这场危机的前提条件,据统计,2002―2007年,美国家庭部门负债由8.5万亿美元上升到14万亿美元。美国家庭负债的杠杆率由3.67上升到4.13。美国家庭债务偿还负担从12.6%上升到14.3%。可见,这样的消费模式为美国次贷危机提供了温床,奠定了基础,而这也正是中国受到次贷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2)为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长期采取的弱美元政策,而全球以美元作为定价货币,势必会造成资产价格的膨胀。2001年到2006年之间,发达国家楼市总市值由30万亿美元上升到70万亿美元。在制造了经济泡沫的同时,不仅会破坏实体经济的运行及发展,还会造成人们对通胀的恐慌。(3)金融机构高杠杆率的经营策略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夸大效应成为了引发次贷危机爆发的最重要因素。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之后,迅速将其打包出售给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人,投资银行或机构投资人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并将其在二级市场出售,而次贷产品本身就存在着模型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势必造成金融市场风险增加的现状。(4)信贷机构和评级机构对违约率的评估存在内在缺陷,评级技术与模型存在严格的限制条件,而一旦超出了假设条件,例如本次次贷危机中出现的房价利率的大幅波动,就使得评级本身失去了可信性。评级机构在被评级机构中获得收益,在金融市场信息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的前提下,监管机构存在大量监管缺失的问题,评级机构难以保持中立。(5)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普遍乐观的同时,国际监管者和国际组织也同样保持乐观,美国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机潜伏之时,缺乏应对危机的意识和准备,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影响迅速蔓延。(6)在这场危机中,引发了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关注。金融界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引起银行收益和资本波动的增加,放大了信贷缩水,削弱银行等机构平滑经济冲击的能力,并未真实公允的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例如,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保罗•肯乔斯基(PaulKanjorski)在一次听证会上表示过 “这种会计准则会将问题自我放大。它已经产生巨大的、让人完全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恶化了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我们相信逐市计价原则不是本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并且修改这一条款也不会结束这次危机。但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改变一下这个会计准则,会有一个很大的扭转作用。”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不当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因素,需要为金融危机负责任。而会计界却认为是公允价值及时揭示出本就风雨飘摇的金融市场的危机四伏,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公允价值并无关系。至于公允价值到底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可否定的是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到,这种计量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笔者并不赞成因看到缺陷就退化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做法,相反提醒了会计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促进经济的回升。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缺陷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的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与列报》(IAS32)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C同时指出:“如果金融工具在活跃和透明的市场上交易,其市场报价提供了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如果市场不够活跃、市场没有完备地建立,估值技术可用于确定公允价值并使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这些技术包括参照几乎同样的另一种工具的当前市场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式”。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并未体现公允性

FASB假设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是进行有序交易的,强调有序市场的存在。而次贷危机的发生,告诉我们,有序的市场交易并非永远存在,也就是说假设并不永远成立,由于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抵押债务证券的市场已经失效。而IASC所谓的活跃和透明的市场以及估值技术的可靠性都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所以公允价值的公允性仍有待探讨。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为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指在计量日报告主体可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不需调整的市场报价。活跃市场的报价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最为可靠的数据。第二层级是指活跃市场中无该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但活跃市场中存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报价,因此可以用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场报价代替报告主体对其相似资产和负债的估值。层级三是指不存在活跃市场,无法确切地观察到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与相关假设,构建估值模型,采用收益现值法确定②。

首先,第一、二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有待探讨。有时市场价格并不是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而上下波动,依照这种市场价格进而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公允性,很难真实公允的体现产品的价值。在次贷危机中,在金融产品市价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迫使持有次债的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表,大量的减记给资产负债表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甚至威胁到金融机构的生存。为了维持规定的资本金比率,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新增资本,二是减少放贷。而为了维护股东权益,大多数金融机构并没有在如此低迷的市场背景下新增资本,而选择减少放贷或提前收回贷款的策略,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加剧了信贷紧缩,甚至抑制经济的发展。可见在市场失效的前提下,公允价值的公允性有待思考。

另外,从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认定来看,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并采用估值技术,其计量的真实公允是建立在合理的主观判断和准确可靠的估值技术基础之上的。鉴于无法保证主观判断的可靠性,估值技术也存在误差,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并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现在一般可将其区分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而这里所谓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利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价值高估。诱使各大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的情绪,进而诱使股东增添超分利润的冲动;而一旦经济下滑,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价值低估,金融机构要计提高额减值准备,这势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正如法国银行联合会(The French BankingFederation)警告说,公允价值会计会在经济出现泡沫时期增强幸福感,而在危机时期使恐慌情绪不断升级,具有顺周期性特征。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也就是公允价值的反馈效应,如下图(公允价值的反馈效应理论)所示③: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完善

鉴于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缺陷,所以面对金融界对于公允价值的准则的指责,无论是次贷危机的源头也好或者是认为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好,会计界不得不承认,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务必对其本身进行完善,正如有关学者所述,不能因噎废食而造成历史的倒退,但也不能不管不顾业已显现的不足之处。否则,终究会再次导致严重的后果。综上,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途径对其进行完善。

(一)市场失效情形下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谨慎应用

上文已经分析,公允价值只有在市场健全的条件下,才能够合理确定产品价格以真实公允的反映产品价值,而一旦市场失灵,这种模式计量便将有失公允。而在什么样的市场条件下,在什么样的时点可以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一定的标准规范。SEC在2008年9月30日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FAS157的原则,但要求企业在为资产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如果该类资产缺乏活跃的公开交易市场,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一是允许企业在没有市场数据作参考的情况下,可运用内部估值模型或假定条件来估算公允价值;二是要求企业在确定金融资产是否出现非暂时性减值时,需要运用合理的判断;三是指出在市场不活跃或交易没有秩序时,经纪商的报价及定价不能反映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因此交易价格在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时可以作为一种考虑因素,但可能并不具有决定性,应降低对其的依赖程度④。

在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价值时,要合理准确的判断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了解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成本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确认因流动性不足以及信用风险等原因所导致的价格大幅变动的发生时间与变动幅度,并对价格变动的趋势进行合理的估计,才能够确定市场价格是否公允反映价值;不能想当然的、未经判断的采纳失灵市场状况下或非活跃交易下的交易价格作为其评价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基础。

(二)流动性过剩或缺失条件下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深入研究

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金融市场上因利率下调而房价大幅下跌,进而造成相关金融产品流动性⑤下降的情况。也就是说,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抵押支持债券和抵押债务证券等次债产品,因为信贷萎缩而导致其流动性缺失,进而市价也大幅下降。在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缺失的市场条件下,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市场价格就会远远偏离其真实的价值。这就要求会计界相关准则对公允价值在流动性出现偏差的情况下,规定合理的替代计量模式,而替代模式是能够较合理的反映资产负债价值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一旦公允价值模式失效,便立刻退回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或其他明显表明属于历史倒退的计量模式。因此对于替代计量模式的研究则要求学者们应迅速的寻找可行的模式,使其既具备历史的先进性,满足资产负债的计量要求,并且也能够有的放矢,而非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地推崇以市价为基础的计量方法,使财务报告上反映的公允价值无法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

在流动性过剩时期,金融界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高估金融资产的价值并从中获利,对公允价值大唱赞歌,而在流动性缺失,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全球性金融危机出现的今时今日,金融机构却将引发次贷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是有失公平的。在会计界承认公允价值存在问题,有待研究的同时,金融界更该做的是对自身经营模式与理念的反思,而不是指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三)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所采用的估值技术

正如前文所述, FASB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认定来看,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并采用估值技术。而这其中所谓的估计技术的应用却并不规范,其准确性受到各方的质疑。因此规范估值技术是关键的一步,需要相关学科给予的支持。首先,有关方法在投入使用之前应该经过大量的试验检验以测定其可行性,并在投入使用后,定期依照市场环境以及应用情况对其中的参数等进行调整。另外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一般来讲从业人员很难保持应有的客观性并确保专业水平,即便稍有偏颇,估算的价格就可能无法准确无误的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恰恰因为采用估值技术的原因是不存在可靠的市场价值能够借鉴参考,所以即便产生错误也很难发现,而积少成多便会影响深远。

(四)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将公允价值作为公司利润操控手段的现象发生

在市场无法提供可用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时候,公允价值的确定就存在大量的可操作空间,使财务报表项目的信息披露缺乏透明性。仅仅依靠企业自行判断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允许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从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这种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方法上的转换不需要在市场中交易或者其他外部证据的保障,只需企业内部自行对该投资性房地产的使用目的进行确认,因此企业有可能利用准则的某些规定而自行虚增报表利润。

次贷危机已然发生,归咎责任并非主要目的,分析成因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而本文认为作为此次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模式固然存在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尽早反映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缺陷,进而提出完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理论研究。

注 释:

①资产证券化产品或信贷衍生品主要有ABS、MBS、CDO和CDS等。次债产品的利息相对较高因此会吸引众多银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投资机构在资产组合中对高风险资产进行配置,以对冲风险。

② 摘自付强. 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J]. 金融会计,2008.11.

③ 图表摘自李洁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评析[J]. 学术交流,2009.6.

④ 摘自《次贷危机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启示》,吴江龙教授,刘丹丹,于红雨。

⑤ 摘自《次贷危机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启示》,吴江龙教授,刘丹丹,于红雨。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就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速度加快,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容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缺失。

参考文献:

[1]叶可新. 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探析与借鉴[D]. 2009,(04).

[2]赵鹏飞. 次贷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启示[J]. 财会月刊,2008,(09).

[3]吴江龙,刘丹丹,于红雨.次贷危机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启示[J]. 财会月刊,2009,(05).

[4]刘亚干. 次贷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思考[J]. 金融论坛,2009,(04).

[5]黄世忠. 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 财会通讯,2009,(11).

[6]徐蕴颉. 次贷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9).

[7]付强. 公允价值与次贷危机[J]. 金融会计,2008,(11).

[8]何花.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D]. 2009,(04).

[9]李强,郭立田. 浅谈次贷危机中的公允价值[J]. 财会月刊,2009,(04).

[10]尹蘅. 由次贷危机反思公允价值[J]. 财会月刊,2009,(06).

[11]李洁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计量评析[J]. 学术交流,2009,(06).

[1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7, (11).

[13]黄世忠.公允价值的十大认识误区[J].财务与会计导刊(下半月) , 2007, (07).

[14]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 2006, (12).

[15] FASB.SFAS133,Aeeountingfor DerivativeInstrumentand Hedging Aetivities,Norwalk.1998:217―231,312―319,331―334.[16] IASC.IASNo.32,FinaneialInstrument:Reeognitionand Measurement.1998.

[17] FASB.SFAS107,Diselosures About Fair Value of FinaneialInstr Uments,Norwalk,1991.

[18] Joseph E. Stiglitz,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8 and its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J], working paper, 2008.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信用 风险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如同2000年的美国股市网络公司泡沫的破灭一样,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危机不会对经济产生中的影响。然而2008年3月1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震惊全球金融市场,接着雷曼兄弟、美林等重大金融巨头纷纷倒下,从股票到房地产再到信贷,泡沫在不断扩大,增加了整个经济系统性风险,对美国和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1)房地产方面。受到金融风暴影响最直接的产业莫过于房地产市场,同样房地产市场也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危机正是肇始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在美国,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半个世纪以来,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产值一直占据着美国GDP的1/5左右,住房资产占据着美国国民经济固定资产的1/3。由于按揭贷款公司的肆意放款;投资银行将买进的按揭贷款变成证券化产品和其他衍生品,以获得高额利润为目标,全然不管风险问题;评级机构迎合银行机构的要求,对其产品给予超乎事实的评级;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投资者过的相信银行机构盲目投资。这些都导致房地产出现泡沫膨胀。

(2)居民消费方面。美国是一个消费大国,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今天花明天的钱”的超前消费观念,为此贷款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当房价上涨时,人们会感动很富有,并设法通过抵押贷款得到消费力的提高。然而当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居民则无力偿还抵押贷款,由于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债券就成了“毒资产”,整个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随之崩溃。

(3)金融监管方面。美联储长期信奉“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这一信条,过分强调和依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市场纪律,过分注重和培植本国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在实践中,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化对金融业风险的影响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与提示。在技术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本次危机中也暴露出种种局限性,比如过度运用复杂模型使资本监管数字化。

(4)货币政策方面。2008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由于认识到国际贸易可能因此而剧烈萎缩,美元资本为逃险而大量回流美国,导致近些年来一直走势疲弱的美元反而走出了一波强劲的升值行情。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IMF报告称,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估计高达1.4万亿美元。股指下跌、失业增加、贸易减少、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影响将更为广泛,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是否进入衰退有待继续观察,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不仅如此,相对于次贷危机对金融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言,由此引发的对美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经济模式、发展道路等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其意义更重大、更深远。一是对美式自由市场经济哲学的质疑。二是对美国一贯推行的“双重”价值标准的质疑。三是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作为当今全球金融创新的主要推动者,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商业银行业务都代表着当前金融创新和发展的主流。但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美国在金融创新中的缺陷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以防止国内银行业在今后的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1)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因此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

(2)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次贷危机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各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综合化经营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具体而言,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3)注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加强金融机构跨境监管。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我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另外,从金融危机的发生来看,危机不会限于一隅,因此,需加强跨国协调与监管,不仅要监管金融跨国集团在我国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监管该公司的母公司或集团整体。这对于目前外资金融集团在我国设立法人机构的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4-0047-03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关系

“金融创新一金融风险一金融监管一金融再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金融创新会打破金融环境原来的均衡状态,产生新的风险,使原有的监管措施失效。如果金融创新的信息披露充分、风险管理有效、监管到位,金融创新仍然是规避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否则金融创新就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管理当局应及时调整监管对策,对金融业实行新的管制,在对金融创新本身进行安全和慎重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是动态的“博弈”过程,金融发展一方面需要金融创新作为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安全,以利于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就这样相互作用,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共同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

二、次贷危机中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的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有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但在次贷危机的升级和扩散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围绕金融创新过程,形成了一个由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利益关系复杂、环节过长的链条,但风险监管却未能很好地与之进行匹配。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多元性对于复杂的结构性产品,要做充分的风险揭示,而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态度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水平。对次级抵押贷款产品的风险认识不够,控制不当,监管不严,对此次危机的爆发及扩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中。几乎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则是金融监管体制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房贷机构发放次级贷款。没有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不可否认,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借贷者自身的疏忽或不负责任的消费冲动导致的,但金融机构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放低借贷标准,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吸引一些还款能力和信用水平不那么好的客户,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伴随着其易获得性而来,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只顾极力推销这些产品,而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这些不审慎的行为埋下了风险隐患,导致了危机的形成,并加剧了由此造成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几乎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早在2000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委员爱德华・葛兰里奇(Edward M.Gramlich)就已经向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指出了快速增长的居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可能造成的风险,希望美国有关监管当局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之后也多次提醒美国监管当局次贷中存在的潜在危机。遗憾的是,他的警告并没有得到美国主要货币和监管当局高层的重视。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当局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风险。

2 对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基本没有监管,对证券化项目的发行注册流于形式

现在人们都在责备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行为,因为它们没有尽职尽责、客观公正地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但为什么信用评级机构的这种做法能够畅行无阻?以次贷作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在向美国证监会注册时,监管人员为什么不提醒、不揭示风险?这些问题仅用监管失职是不能解释清楚的,它背后存在着监管体制的缺陷。因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活动。实际上是不监管的,现行监管制度并没有规定由谁去监管,怎样进行监管。证券发行有注册制度,但监管部门审什么,未尽职应负什么责任。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3 与商业银行相比。投资银行以往所受的监管较少,投资银行活动基本没有监管

在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投资银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它们把次级房贷做成证券化产品并向投资者推销,投资银行是知道这些次级贷款的风险的,他们应该向投资者说清楚,特别是经过多梯次证券化搞出来的CDo产品,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其基础资产的信用状况。投资银行更有责任说明情况。但是,投资银行并未这么做,而是以卖出产品为最高目标。对此,证监会是有责任的。但是,证监会也觉得冤,因为房贷机构并非它所管,基础资产不好,衍生出来的产品怎么能好呢?同时,在公司层面,投资银行也未能很好地解决激励与约束问题。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在上市之前都是合伙制企业,只做中介业务,是金融服务提供商,帮助买卖证券、收佣金、IPO、发行债券等,后来从中介服务商变成直接投资者,杠杆率高达30-40倍,慢慢变成金融投资家了。它们上市后,合伙制时候的薪酬制度保留了下来,但公司治理却没有跟上。导致管理层的冒进式创新。

4 在次贷危机发生的初期,相关监管部门没有协调步伐。共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失去了最有利的危机处置时机。

次贷危机是2007年7月份爆发的,但是,早在年初就已经有了明显的迹象。当时美联储、证监会都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当然不是因为这两家监管机构对此事一无所知。而是因为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承担什么职责并不清楚。从引起次贷危机的直接当事者来说,有房贷机构、投资银行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这些机构分别由多个监管部门监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因为证监会并不清楚房贷资产的风险,继续允许次贷支持证券上市,给市场一种产品安全的信号。当危机开始出现,一些对冲基金面临破产时,因为联储不承担对这类机构的救助责任,对冲基金无力应对而破产,进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尽管后来联储采取了果断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金融动荡,但已经错失有利时机。

三、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一)多头监管无法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的是“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如美联储、财政部、储蓄管理局、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等近10个机构。这样的格局虽然可以保证金融市场享有金融创新所必备的民主与自由,使每一个监管者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但是多头监管导致了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次贷证券化过程中有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机构

参与,需要各监管机构高度协调配合。监管机构过于庞杂就会出现协调和配合问题,更容易出现监管漏洞。例如,次贷证券化过程中的CDo和CDs这类金融衍生产品,一直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以至于没有谁去管。监管部门的多头和监管标准的不统一,不仅牺牲了监管效率,也使美国错失了处理次贷危机的最佳监管时机。次贷危机促使美国检讨原有的监管体制,于2008年3月底出台《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计划通过三个阶段的变革最终建立基于目标的最优化监管架构。

次贷危机所暴露出的美国在金融监管体制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其经济金融的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不管监管体制如何选择,必须做到风险的全覆盖,不能在整个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新链条上有丝毫的空白和真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带来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监管当局过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和金融机构的内控能力

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的时期,正是美国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对金融创新监管最少的时期。如果因为惧怕风险而对金融创新一味限制,会制约金融机构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但对于金融创新放任自由,任由商业机构自己控制风险的做法也值得商榷。美国金融监管当局高层迟迟未能对外界关于次级抵押贷款问题的警告做出反应的原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管人员过度相信任何从事放贷的金融机构都有能力控制他们的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二是由于金融机构只对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无限扩张的行为容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有效的外部监管安排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对于融资活动和信贷市场的破坏作用,确保泡沫破灭或进行调整时,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能够经得住考验;还能够确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的改进能够与金融创新和市场变革同步。

四、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的对策建议

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创新不是万能的,有它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我们要深刻思考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危机的发生就阻止继续创新,过去的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但必须加强监管,加强对这种创新的风险节制。加强和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转移风险的特性导致了市场上次级债券规模的失控。因此,需要加强对创新产品的监管。提高结构信贷和证券化产品的资本充足率,以有效控制创新产品规模的非理性扩张,减弱银行和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获利的刺激,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是增加金融创新的透明度,充分揭示衍生品的结构和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创新产品估值水平,正确反映创新产品的风险收益:

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宏观调控;次级债券;浮动利率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多来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从而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跟着“感冒”。那么,究竟什么是次贷危机,以及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一、美国次级房贷的现状和特点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资产(如房产)作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在美国,通常根据信用质量,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在这三类贷款中,优质抵押贷款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支持机构(GSE)规定的标准,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

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共同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优抵押贷款即“ALT-A”贷款,全称是“Alternative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的信用质量好于次级,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00到200个基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13.4%为Alt-A抵押贷款。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并且,还款额与收入比(PTI)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LTV)超过了85%。

除了贷款标准低以至于信用风险明显高于最优贷款之外,次级和次优贷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优质抵押贷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在优质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5年和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规模分别约为64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20.1%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这次危机的主要是近几年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并很可能波及到次优抵押贷款。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内部机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1.日益扩大的低端抵押贷款规模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低端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繁荣。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嫁给投资者。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回收贷款占用的资金,继续扩大放债规模。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的贪婪是这场危机的前提。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一方面放贷机构为了能大量发放、持有次级债,推出各种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产品以吸收更多低收入家庭购房。比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零首付、零文件等方式贷款。由于放贷机构忽视风险管理,导致一部分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放贷机构故意实施“猎杀放贷”行为。放贷机构故意向借款人片面强调高收益性,而对高风险性闭口不谈,导致借款人不知道利率波动对自己的还款额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危机爆发时,借款人由于利率高涨、房价下跌而不能按时还款,放贷机构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从而殃及债权人。

(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到2004年间高举降息大旗,连续13次降息,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6年的最低点1%。低利率政策的实施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刺激贷款买房,直接导致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孕育了房地产的“泡沫”。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的压力死灰复燃,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又先后17次加息,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到5.25%。还款的成本随着利息的上升而日益增加,本金滚利息,雪球越滚越大,还款者压力越来越大。

美联储主导的贷款利息剧降据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很多人在政策诱导以次贷低息的方式买房,而后又出现高息还款困难,购房者不能按时高息还款,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三)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2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10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让那些原本想靠卖房子还贷的炒房者措手不及的是,房价下跌到靠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四)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的断裂是关键原因

当房价上涨时,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上所有产品的状态均为高收益低风险,放贷部门通过将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并将回收的资金以发行更多次级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扩大放贷规模以获取高额利润。金融机构则根据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创新出新的“再衍生”产品。经过层层循环,使越来越多的本无力购房居住的消费者加入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行列。这样从最初的房屋消费者、放贷机构到专业融资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到最终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都严重忽视风险。结果是只要其中某一个链条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波及其它环节,一旦购房者无力偿还债务,那么从放贷机构到专业的融资机构,直至最后的投资者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五)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良和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

次级贷款市场存在先天缺陷,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低,没有良好信用记录,甚至有过破产信用记录的借款者,借款给这类人而产生的次级贷款市场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的升值作为抵押;然而,当经济环境恶化时,这类借款人由于经济条件恶化而无法按期支付欠款,违约率较高,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这便是次级贷款市场的先天缺陷。事实上也如此,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越来越多的次贷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从而引发违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约有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了次级贷款市场后天营养不良。当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加速阶段,美联储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以缩紧银根时,许多贷款者入不敷出,大量次级按揭贷款变成坏账。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不再继续向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提供融资,住房按揭贷款公司面临破产遭遇。

(六)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失职是重要原因

信用评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然而,评级机构的核心业务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被其评定的客户付钱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事实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Alt-A和次级债两类证券的违约率可能会随着美国房价的大跌而急剧增加。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是评级公司业务的主要收入,因此,评级公司很难对按揭贷款证券MBS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七)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危机爆发的温床

2001~2002年间,美国次级债因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导致短期拖欠率上升,但美联储官员不仅未对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刻意回避问题。直至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并波及世界时,美联储对此问题的严重性都没有给予清晰的阐述。可见,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这场危机孕育并迅速蔓延开来的温床。

总之,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因素综合爆发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