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困惑与对策

一、前言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样写作时才能充分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可见,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读是听的深化,写是说的提高,读和听,写和说是统一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只读不写,或读归读,写归写等读写分离现象。一些学生课外书读了很多,但一说起写文章就头疼、害怕。

二、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困惑

多年来,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教学相分离现象严重。虽然很多语文教师讲授作文教学时会刻意强调注意,但不能很好地实现阅读和写作的链接,当然,更何况迁移的知识和方法,但单纯依靠征文每周两个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另一部分老师关注和重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但不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他们讲授“读”当然讲“阅读”,“写作”课程只强调“写”,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完全分离,完全无视“课本就是一个例子”,忽视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作为知识的领导者,但不自觉的将两者联系起来,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从阅读取得了相应的收获,却不能在写作中很好的利用,造成阅读流于形式,结果不仅是让学生觉得学习“读”没有实际用途,从而缺乏阅读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感到“书面形式”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成为水源,无本之木。

也有许多教师感到困惑,我觉得学生读的文章已经很多,怎么还不会写的文章吗?事实上,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基本的东西――阅读,去谈论所谓的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是不太可能的。我探索“初中学校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综合办法”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教学现象脱离所提出的方法的具体实施缺乏,实践希望在语言教学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素材,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指导,努力实现一体化教学,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渗透初中在一起。

在阅读中,学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经验,并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但是,这些知识可以应用在实践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或不是学生阅读的文章阅读深入社会,是提高阅读能力本身是一个考验,只有学到的应用在实际写作,才是真正的阅读的作品,也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改善,当然,经常阅读学会使用他们的书面,写作技巧也必须相应增加。单一的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不是“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所提倡的。

三、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教学的对策

(一)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积累写作材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素材是写作的“源”和“根”。但是,“读书”的“蛋糕”,但足够大的一块,怎么能积累一些有用的东西写许多材料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阅读,通常什么事情应该是能够引导学生积累,如何积累,如何申请,所以这个问题后,那么它是不是一直在做它永远?许多教师担心教学任务和工作量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担心,教师只是引路人而已,等学生们领略到其中的乐趣,养成积累的习惯,他们自会独立积累,积累多了,运用的就熟练了,将面临写作时,写作是一种享受。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会有非常有效的,但一旦有一定的“量”是写作水平会发生“质”的飞跃。

(二)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写作材料

把平时积累的材料很好的运用到作文中需要有一定手段和方法。

一方面要根据主旨选择适当的材料。选材要更加具有说服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具有典型性。写人写景角度要新,写事写物感受要独到,也就是说选材要新颖。

其次,对材料进行详略处理有的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更有力些,这样的材料就要详细的写;有的材料与中心有关但对于表现文章中心要弱些,那就要简略的写。

最后,在两个相连材料之间安排过渡有时文章中要把两个材料相连,但是读起来联系又不是那么紧密,这就需要在两个材料之间安排过渡。用一些既关联上一个材料又关联下一个材料的语句或者语段将两个材料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三)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成文技法

文章的开头结尾一般来说分为点明中心开头和交代四要素开头,还有的是描写环境开头;结尾又分为 交代结局、总结中心、抒发感情、首尾呼应结尾等。

同时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用一定的写作手法可以能使得所描写的人物、动物和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给予了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得写作教学最终服务于阅读教学,真正实现阅读写作的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年07期

[2]张宏英,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年10期

[3]滕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之谈[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4期

[4]王胜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结合[J];学周刊;2011年19期

[5]程明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J];学周刊;2011年01期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客;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搭建博客平台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丰富语文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本文分两部分讨论了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博客与初中语文的关联

博客与初中语文的三个关联可以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博客提供了前提条件。首先,博客和语文教学的目的都是能够写作。如何能够让学生准确表达身边的事和物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博客来积累词汇和语句,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其次,博客和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互动性。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性主要通过讨论、交流、辩论、演讲、模拟等手段来实现,而博客是通过留言的方式来实现互动。将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后,博客与初中语文教学都具有记录功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记笔记和写日记的方式来锻炼文笔和字体,博客则是通过手机来记录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生活,其实这也就是现代化日记本的表现。

二、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建立班级博客,提供教学活动新平台

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建立班级博客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研究平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许多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互联网的使用上。为了有效地发挥博客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做好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的管理和更新工作。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博客为学生布置拓展阅读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情况与指导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分享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意见通过博客反映出来。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以博文的形式分享出来,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寻找到一些具有吸引性的素材,插入图片、视频、超链接等方式及时更新动态,达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目的。针对学生优秀作品,教师也可以通过博客将其分享出来供同学欣赏,充分认可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2. 搭建特色博客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针对初中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搭建特色的博客平台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平台中,学生能真实地分享日常琐事、旅游感想、日常见闻等,切实提高学生分享和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博客中单独聊天的功能,可以为教师及时解决困惑提供了保障,也避免了学生面子问题。针对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以及博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他学生也可以在此进行跟帖或评论,这样老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所存问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依据。教师通过关注学生动态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当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当前博客信息泛滥的现实,正确选择博客内容,及时回复学生的评论和留言,帮助学生更理性地认识博客这一虚拟产物。

3. 建立创作博客,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博客即时分享的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评审博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借助博客,教师可以将优秀写作文章公布出来,家长也能够通过博客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这种激励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搜集创作材料、琢磨创作路径和方法的意识,也可以搭建一条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家长在这一平台中也可以准确的掌握到学生的实际想法和心理动态,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耐心交流。当然,家长也应该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造成对子女的内心伤害。家长应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学生开通和使用博客,利用博客与学生进行互动,甚至可以成为博友。通过浏览博客使用记录,家长要适当对过度“迷恋”博客的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引导学生合理有效的使用博客来学习语文。

三、总结

总而言之,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博客的优势,充分借鉴将博客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全面认识到博客运用的价值与意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博客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红卫.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3(11).

[2] 董 羽.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 李 香.浅议博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5).

[4] 崔 娜.博客小世界作大天地――初中作文教学中“成长博客”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4(6).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1]。问题意识能够驱动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发散思维,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积极尝试解疑,以下主要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合理诱导,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激发问题意识。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大部分学生均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即使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预习,也只是将教材文本大概浏览一遍,既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又没有产生任何困惑,这样的预习只是浪费时间,起不到积极的作用[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的预习为例,老师可以事先告知学生该节课的具体上课时间、课时安排,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预习的时间。同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只是单纯地表示爸爸所种的夹竹桃凋谢了,还是有其他深层的含义?在课文中,哪一部分记叙的是眼前事,哪一部分记叙的是作者的回忆,文中又是如何引出回忆中的事情的呢?课文最后作者默念的话有什么含义?针对文本内容的主旨、中心思想、记叙方式等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有意识地思考与分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置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问题意识,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等问题。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进行《丑小鸭》这一课的教学时,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相信在童年时代,大家都看了不少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拇指姑娘、丑小鸭等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耳熟能详,今天再次品读了安徒生的《丑小鸭》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感受吗?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丑小鸭最后可以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呢?大家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积极地思考,学会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加强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对某句话的含义存在疑惑,有时候对文本的表达方式存在不解等。但是很多学生在碰到困惑时选择将疑惑埋在心里,不敢提问,或者不会提问,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会越积越多,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的效率,还会导致学生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继而形成恶性循环[3]。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态度,注意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敢于提问,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伤仲永》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以“伤仲永为什么会由神童变成平庸之辈”为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烈的讨论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散思维,积极地思考伤仲永长大后“泯然于众人”的原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适时提出合理问题,强化问题意识。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之后,教师应该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提问的方法,适时地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学习《黄河颂》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黄河颂》这一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引导学生推敲文本标题,同时在课中可以针对关键词句、文本结构适时提出问题。比如《黄河颂》的主体部分为“颂黄河”,但是在之前的部分为蓄势阶段,并有一个字(望)作为统领,请学生思考统领词。通过适时提问既可以提高学生快速准确把握文本结构、内容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及时给予激励评价,保持问题意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培养与积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是学生还未真正建立问题意识,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学生激励的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加强课后的练习与巩固,从而有效地保持学生的问题意识。每一次问题讨论结束或者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均应留有一个评价的环节,可以是一对一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采取总体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提问、思考方式、思考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赞扬,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以积极、肯定、合理的评价为原则,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差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有效地保持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问题意识是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应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俊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求知导刊,2015(10):18.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学困惑;基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实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进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当然矛盾和困惑也在所难免。带着这种实践和探索,我进行了调查和探究。现将我调查的情况作以整理,形诸文字,仅作教学反思和抛砖引玉。

一、调查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二、调查范围

金洞初中语文教师和初中学生。

三、调查方法

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情况统计。

四、调查报告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才从小学脱离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课文学习中去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一是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二是学习中探究的组织和实际效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际价值,达不到应有效果。

在与老师的交谈中,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且颇有心得,也有一定的收获;百分之三十的老师主张阅读教学以教师讲为主,这种传统的教法他们得心应手,而且学生也已经适应了;百分之四十的老师,介于二者之间,不讲,则探究式学习到底怎样组织,他们实在困惑。讲吧,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叛逆,况且很难让学生满意。

在对学生的问卷中,一部分学生力主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开发智慧,发展个性,这当然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同学;一部分学生则留恋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方法,这主要是大部分女生和较差的男生;而大部分学生则无所谓,这一方面是懒惰,习惯于不劳而获,另一方面则是对自主探究没有把握。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要不要逐句翻译讲解?

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知识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基本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得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老师在这方面的观点,也是分庭抗礼,莫衷一是。主张讲的,自然是文言功底较好的老语文教师,主张不讲或少讲的,当然是比较年轻观念较新的语文教师。学生呢,也是各占半壁江山,不相上下。其实主张讲的居多。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现在的初中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的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业和作文来更是错别字满篇,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

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唱起流行歌曲则精曲联唱,乐此不疲,说起明星趣闻轶事,更是如数家珍;读起文章来往往语音不准,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节奏、音调、情感了,而说起电视剧和言情小说却是争先恐后,精彩纷呈;动起笔来简直是“别字大全”,鬼画桃符,所谓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凡此种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颇感棘手,又不知从何入手抓起。

困惑之四:教材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学的实际?

现行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语文综合性活动,设计的语文活动虽然花样翻新,但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的确很难。专家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他们怎样去查资料,怎样去做调查,怎样去野地探险,怎样去胜地旅游?可是如果不做这些准备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从现状看,对于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确是十分头痛的矛盾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这种活动只是说说而已,有的甚至跳过。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活动也是毫无兴趣,有与没有,上与不上,根本无所谓。在教学实践和调查中,我本着“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倒也颇有收获。到底怎样解决以上这些也许长时间困惑一线教师的问题,在调查中,通过商讨、辩论、论证、查询等方式初步研究出解决问题的一些主要措施。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在阅读课中,教师就是要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的去听、去说、去读、去写。所以,我们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

其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上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尽力避免教学中的“一刀切”,即尽量避免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消”。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把语文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感到吃力的学生给与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就提出会读、会写、了解用法和掌握读音、写法、意义及用法的不同要求。学习文言文,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的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经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第5篇

1、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

从实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过程和方法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学生知识的积累多数情况下要源于识字和写字,因此只有正确地掌握和积累之,才能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口语以及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语文和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与发展方向;所谓的过程和方法,就是指语文教育本身是实际上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与学习实践中体验快乐、成功以及困惑与烦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学习方法;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语文课程自身所具有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通过对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讲解,对学生精神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三维化”的教学目标之间实际上彼此是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可以融为一个整体。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探究,并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从而全面地提高当前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语文意识。基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提升和改进,从而促使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从实践来看,要实现教学目标,真正地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初中语文学习主体的有效性参与。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最基本的学习主体就是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最重要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或者策略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尤其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们的人格,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活动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其次,学校或老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位教育教学建立一个相对比较温暖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欣赏、信任和接纳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赞赏的方式,不断地帮助学生加强学习信心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帮助;再次,要正确地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胜任独立的学习活动以及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任务。

第二,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对于三维教学目标而言,一定要有一定的具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得以有效的落实。从实践来看,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对象、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确定条件。其中,确定条件主要是指可以对学习结果造成影响的规定性限制,程度则主要是由行为速度、质量以及准确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确定的。

第三,将教学内容逐渐问题化。正所谓问题是思考的开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教师应当善于提炼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问题对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问问题,并且将学习过程作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上去考虑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在阅读《西湖的绿》一文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结合内容找答案。基于此,学生所提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处绿,每一处绿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绿”,到底想表达怎样一种想法?设置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着眼于整体来解决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主要的信息;设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细节上的注意,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去用心体会。

第四,使教学过程实践化。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过程,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中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相一致,它主要包括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情感体验以及兴趣培养。比如,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按照课文中的情感主线,去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去接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使之实践化,并以情感为主线,积极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取材于自身的故事和感触,激发其想象力,将写作作为一种情感的倾诉和情感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具体、生动和感人。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学习兴趣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2-02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汉语语感,发展语言思维能力,使其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1 文言文教学压力重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通俗易懂,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是第一次才接触到文言文课文,很多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不仅提不起兴趣,而且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方法,学习进度毫无进展举步维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当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视,前提就是要正确认识现行文言文教育模式的缺失点,从教学源头出发,才能改善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从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领悟文言文的魅力。

1.1文言文教学过于格式化,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足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授课模式过于单一、格式化,教师通常在授课前会叮嘱学生进行全文阅读,使其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标注读音,了解文中注释的字词大意,以及文章的大致结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句句落实”词意句意,把握文章大意。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词句的工具,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对古文的理解也只能局限理解词句,应付考试的表面阶段,对于文言文中包含的人生思想、历史借鉴则完全没有领悟。传统教学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片面以为文言学习无用

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不同于口语白话文随着时展而存在诸多变迁,学习文言,不仅要学汉字,克服枯燥、困惑的情绪,而且还要学书面的人造古汉语,所以学习困难。比如在《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两句:“杨意不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得意”省略为“杨意”,“钟子期”省略为“钟期”,还引用了司马相如和伯牙鼓琴两个典故。这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甚至感到学习文言文无用。但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其传承性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确立的思想是引导学生理解古今汉语的关联性,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使得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1.3文言文词汇积累贫乏,学生认知范围狭窄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阶段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为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智力发育趋于成熟。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是由于初中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对学习文言文的学习不甚了解,深入学习的思想没有形成,平时上课也是以记笔记为主,几乎没有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正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存在很大的误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言文教学的长效发展。

2 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整理归纳常见字词的词义和用法。比较区分而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零散的知识点化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其本质依然是语言。凡是语言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在阅读和理解时讲究正确断句,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范读为主,引导学生从阅读开始,领悟文言文魅力。文言文阅读的方式有很多:默读、吟读、齐读等。

2.2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文言文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予渔是古训,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适用。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教。”即强调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文言文教学,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文言文的阻碍,教会其正确领悟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教学目的。翻译文言文时,可以创设语境,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结合进行教学。

2.3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文中涉及诸多虚词,而且在不同语义下用法差异很大,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感悟不同虚词“之、而、以、为”的用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和理解记忆。

3 展现闻言魅力,弘扬传统文化

新课程标准自2003年实行以来,受到了各级学校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性质和奠基作用,决定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地位的重要性。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文献:

[1]饶春荣.浅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134.

[2]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2(5),9(5):111.

[3]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1:182.

[4]马建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会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210.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

1968年美国一位教育学专家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具有重大意义,该书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探讨了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等问题。此后,该理论风靡全世界,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各种相关的学术团体。那么,什么才是生命教育呢?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也关注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狭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关注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包括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倡导生命教育,其宗旨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以及最终达到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二、传统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缺失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以迎接考试,这种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只是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或标签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考试时再把这些符号或标签粘贴到所需的地方,所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能力,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在注重对学生满堂灌的同时必然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培育,造成了学生对完整生命意识的残缺,正所谓从根本上失去了对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正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学生领略不到自然对人的无限魅力以及自然引导人们保持蓬勃旺盛、积极向上的精神,只追求表面上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忽视了挖掘书本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爱等最有人文关怀的东西,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国历来注重“尊师重道”,这在有利于维护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同时,也使得在传统教学上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则是低声下气,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只是“填鸭式”“满堂灌”地给学生倾倒知识,不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感到恐惧,老师也感觉到教学越来越吃力。

(三)封闭性的中学语文教学,阻碍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提高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压力和升学压力,无论是学校的老师们还是家里的父母亲人们,又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好友们,大家都在讨论着考试成绩,都只关心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冷漠环境所封锁,本来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为他们开辟一块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崭新天地,使他们内心的压力和困惑、矛盾能够通过一些优秀的语文阅读教材得到疏导和解答,然而,遗憾的是,语文教师们总是注重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一些理性分析和训练,忽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这样就给中学生本已紧缩的心灵又筑了一道围城。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生命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在初中语文的学习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语文老师们要善于从平时的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如人教版第一册的课文《生命,生命》,作者通过描绘危险境地中不断挣扎的飞蛾,墙缝中不断生长的瓜藤,听诊器中不断传出来的心脏的搏动,热情讴歌了生命的旺盛和涌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通过描绘春天嫩绿的小草和树叶、美丽的花朵、可爱的小鸟、牛背上的牧童和地里劳作的老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再如,七年级下册的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老斑羚主动为其他斑羚搭起飞渡悬崖峭壁的臂膀,通过自我牺牲而保全其他年轻斑羚,让学生们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悟到了对生命的敬重。

(二)在课堂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

由于现在的初中生们大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着父母和所有亲人们的宠爱,他们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很少会去想用自己的爱回报给他人。因而,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以及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背影》时,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有关亲情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刘和刚的《父亲》,通过悠扬的歌曲和老师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们感受普通父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关怀、真诚与善良,很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是多么的不易,学会感谢周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们的亲人。

(三)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在谈到写作时曾说过,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他是要启发我们将生命教育和写作教学融合起来,然而,从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作文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头拦路虎,写作文是最让学生们头疼的事情,即使语文老师讲的口沫横飞、激情四射,学生们还是写不好或者不会写作文,然而,若写起自己最为喜欢的小狗小猫之类的话题,那滔滔不绝的样子,又是别一番景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对这些小动物关怀备至,与动物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初中语文老师们要善于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去体验自己乃至他人生命之快乐,引导学生们从身边的人和物写起,以“人际”高度体验自我生命与他生命的关系,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上,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弘扬生命意识,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受到人世间每个生命的个性和尊严。

四、结语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们学习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让学生们能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尊严,提高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建构学生们完满的人格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斌辉.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初中语文教学困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而诞生的,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适应了初中语文的发展趋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以及意识的提高。综合性学习模式的出现,适应了这一需求,为初中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动力。因此,初中的综合性学习备受瞩目。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堂教学活动不够丰富。

在实施综合性学习时,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课程活动选择过于单一,只是在语文课堂上增加了部分教学场景,并未添加实质性的教学内容,难以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的语言学习时,没有给学生创设巧妙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进行资料收集时,采取应付的态度只是简单的从网络或书籍上进行摘录,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上,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到素材的诵读上,忽略对素材的研究和讨论,并且一旦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往往不再重视收集的素材将其丢弃。此外,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安排上单一,只是简单的对收集的材料进行讨论,然后进行作文创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语文教师在语文课题的选择上不够合理,为了应付综合性学习的硬性要求,往往选择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课题进行研究,比如追寻人类起源、探索人类未知等,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学习成果,只能采用读写的方式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不够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进程具有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综合能力、课堂掌控能力、课堂教学引导能力和教学水平对课程教学的开展都是不可忽视的推进因素。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师的调查发现,语文教师在综合性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忽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综合性学习强调多层次、多层面知识的融合,而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开展时,只是象征性的开展几个代表性活动,采取走形式的方式开展相关教研活动,通过表面工作应付上级的调查。还有部分语文教师根本没有开展综合性学习,只是对学生提出象征性的建议,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探讨;其二,缺乏综合性学习的专业知识。语文教师在进行综合学习的开展时,单纯的认为综合性学习是知识与能力的联系,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综合性学习的专业知识匮乏。主要表现在部分语文教师采用综合性教学的方式进行传统语文教学。

3.学生不够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

其一,忽视语文综合性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持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对自己的帮助不大。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功利性,不适合当前的语文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语文学习是帮助其升学的工具,不需要采用复杂的教学形式。正是学生没有从意识上提高自身的认识,导致学生不够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忽视其重要性;其二,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不够积极。在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时对学生观察发现,认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参与性。或许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分依赖老师和教材,错误的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从而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部分学生不注重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了解和掌握。

二、解决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重视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想推进综合性学习,就必须注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得教师树立综合性学习的意识,培养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从对于教材的全面的理解上,深入地体会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例如,在人教版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上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不能有效的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因此,需要通过培训,详细地讲解人教版教材的内容、特点、使得教师系统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内涵。从而能够自主的、熟练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培训掌握一些授课的技巧,以及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2.进一步优化教育的环境。

为了更好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在重视升学的教育的同时,教育的主管部门也要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空间。对于教学,我们通过深入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教材的理解,教法的研究,教案的设计获得全新的体会。进而通过综合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3.转变思想,积极创新。

教师作为传业授课的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真正的内涵和意义,加强综合性教学的培训和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参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锻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积极开展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改革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以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