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本学期,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依旧是19位成员,老中青结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教师,这为备课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故本学期本备课组的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工作顺利,现将本期所做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立足教材,狠抓常规,突破课堂,寻求教学的高效

据此,落实了以下工作:

1.狠抓常规:(1)学生方面: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堂笔记、作业完成、课外积累以及课外练笔等一系列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及落实措施;(2)教师方面:预习的设计、教案设计、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以及听课学习等方面,都按教导处及教处要求认真落实。

此外,加强了集体备课的力度,形成备课组教学自控机制。

(1)每周四集体备课固定时间,定人定课交流备课设想。

(2)组内经常轮流听课、评课,做到目标明确,研讨有效。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

2.突破课堂:(1)精心设计、科学实施高二下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结合短篇小说教材,在四月份有效迅速提前开展了一轮复习,为高三提前铺路。(2)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继续发扬学校提出的全人教育。

二、夯实基础,以“阅读”和“写作”教学为抓手,带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作。

1.夯实基础,配合本学期的先秦诸子和经典文化研读两本教材,强化古诗文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具有进一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写作上着重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和初步的文学创作能力,大家在落实常规的同时,积极在教学研究上进行探讨,设法增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再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从阅读与写作两大块来改进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以求学生在进入高三前,建立一定的读写基础,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就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与策略而言,具体的教学方案如:

每周的时评热点编写成文作为学生写作材料的储备。两周一次的随笔有主题,有重点,有批改。每节课的课前演讲内容丰富多样。定期进行“学习写作”策略教学的讨论,围绕具体的作文篇目,大家共同商榷怎样的写作思维教学最为有效。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从书名看,一个“新”字,凸显出本书的灵魂与精髓,也透露出本书的价值所在。

它“新”在哪里呢?

首先,本书的宏观理论构架新。全书共25章,构建了五编内容,第一编“课程论”,设四章;第二编“内容论”,设九章;第三编“方法论”,设六章;第四编“资源论”,设四章;第五编“教师论”,设两章。这与刘教授过去出版并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的《语文教育学》的“目的篇”、“内容篇”、“方法篇”、“资源篇”相比,本书多了“教师论”的内容,并且,除了回答“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怎样教语文”、“靠什么教语文”的问题,本书还回答了“由谁来教语文”的问题。

该书构建的五编内容均聚集在“以中小学语文教师玩转课堂的教学能力提升”这根主线上,第一编为课程论,后四编为教学论,第一编统帅后四编,后四编拓展第一编,前后勾连、彼此交叉、不蔓不支,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语文教育体系的框架。这样的理论框架更为严密,内容也更为丰富。

所以,此乃一“新”。

其次,本书创设了实验型文本教材新体例。

这部教材的编写体例是超乎寻常、别出心裁的。全书共25章,每章均由核心提示、案例研习、讨论思考、理论概述、 资源链接、 实践运用六个部分构成,旨在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突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应用理论课程”的特色。 这六个部分中,“理论概述”是各章的重点部分,根据高师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战略需要,充分展开,着意宣讲先进的课程理念。这些理念的树立,又用各章“思考与讨论”所提示的主要问题来深化巩固;用各章“资源链接”所开列的参考书籍、论文和网络资源来扩展延伸;更用各章“实践运用”所设计的“名课研习”、“模拟教学”和“诊治教病”来实验矫正。以往的这方面的书,大多重视理论研究,用繁冗的理论疲劳轰炸学生,众多理论叠加在一起,堆砌成一章内容或一本书,它们忽略了实践。而本书,不同凡响的编写风格,理论概述与实践运用并重,其中的“案例研习”,更是生动形象,用例200多个,无论从学段上、课文类型上、地域上、形式上,还是三个层次上,分别是高层次的教学“变式”,中层次的教学“范式”,低层次的教学“仿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此乃二“新”。

然后,本着与时俱进的宗旨和精神,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本书增设了一些内容,是以往的书所未见的。

课程论里,增设了第四章“语文课程测试”;内容论里,增设了第十一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第十二章“语文德育”、第十三章“语文美育”;方法论里,增设了第十七章“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策略”、第十九章“中职学校的语文教育”;资源论里,增设了第二十三章“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论里,增设了第二十五章“语文教学科研”。

所以,此乃三“新”。

接着,正如我上面所说,本书在形式上是分为了五编,是其新颖之处,而内容上,本书也将国外理论与国内理论、传统理论与现论相结合,充分重视教材的实践性、总结性、客观性和学术前沿性。

实践性。认为,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我们更好的实践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支矢去射‘中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的。”

本书中每一章里都有一个重要环节,编者命名为“实践运用”就充分体现了其实践之重要性,而其它的,比如案例研习等也是由实践中来,关系重大。

总结性。任何理论都需要精炼简短,一针见血。理论概述中,编者力求留下空白,运用完形压强或期待视野,让老师去探索、学生去思考,从而共同进步与发展。

客观性。本书的研究都做到了立足于客观,立足于实际。

学术前沿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仍处于发展时期,变动性很大,再加之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本书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勇敢引进新内容,与经典和谐相融、共同来支撑着这本书。

所以,此乃四“新”。

唐朝刘禹锡诗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教授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便是从众多的语文教育研究前奏曲中翻出的“杨柳枝”来,它凭借其“新”,将在语文教育领域中,再掀起一片惊涛骇浪。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三年前,我在一个著名的微博网站认识了史金霞老师,以后总在线上看到这位从未谋面的同行的点点滴滴。她用一条又一条的140字记录了很多学生的作文片断,那些鲜活的对文学和生活的思考,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又不乏理性的沉思。于是我不禁好奇,这些文字的背后,史老师,是怎样的形象?通过学生的行为猜测老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是我的职业习惯。我想史老师一定长于思考而勇于实践,她带着学生看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影评;有心又有精力,把学生的好文字和好思想都能记录下来。比起来,我做事总是有始无终,敦促学生看书总是有心无力,记录总结教学更是有影无踪。所以,看到史老师的那些微博,我不免惭愧,甚至不好意思评论或者转发;同时也觉得受到鼓励,原来自己的那一点点理想,还是可以找到同声相求的人,哪怕是在网络上。

因而,看到《不拘一格教语文》这本书的封面时,我毫不惊讶,甚至觉得如此设计有点太直露和浅显了——一只鸟,飞出了笼子,不知去向。它诉说了这样的理想:现今,每个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学生,化身为鸟,自由飞去。

是的,飞翔,我们先来谈谈这本书里的飞翔。

对于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来说,读这本书,是一次让自己飞、让思想飞的美好体验。字里行间,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史老师几乎是铆足了劲儿,要让语文课达成两个字:“好玩”。有些先生们会皱眉了,语文,乃至中学课堂,可不是玩儿的,对苦读模式的认同和模仿,模仿到了扭曲的程度,可是当今教育界的一种时尚、一种标杆呢——鲁迅当年怎么说来着?“还要将脖子扭上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但要是认真起来想一想,语文还真是那么好玩!不必说大先生回忆里定格的寿镜吾拗头吟诵,不必说近代耆宿唐圭璋空吟“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而不发一词,也不必说大学问家陈寅恪出一个“孙行者”的上联让考生对对子,单是离我们很近的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们,就已经把语文课上得活色生香、满室皆春。可是再往下呢?现实对大多数教语文的来说,是那么沉重,以致于他们常常拖曳着镣铐,忘记了跳舞。

史老师却毫不理会这些,她的课堂稳稳当当,笃笃定定,她的舞步翩跹徜徉,她总是挑选让学生最喜欢、也让我觉得最好玩的方式来上课。这本书里,有大量鲜活、有趣(有谁会把自己高跟鞋卡在木质讲台上因而赤脚上课的细节写到正式的文章里?)的课堂实例:她让学生办报、辩论、看电影、写影评,她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种背景材料来解读课文,她让学生读一本又一本的书——史老师还特别指出,读《读者》那样的糖水刊物不算真正的读书,因为带不来思考的深度。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被揉合在这么有趣的课堂形式当中,不知不觉、细水长流、水到渠成地完成。王小波说过,“凡人都喜欢有趣”,我不仅愿意毫无保留地赞同这句话,更愿意用这句看似平凡的话来赞扬史老师的课——她把她的课上得好玩,让学生爱听,热衷于参与,这难道不是评价一节语文课首先应该考虑、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因为,好玩,意味着这样的课堂符合人的本性,符合教育塑造人的理想,这是史老师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到的了不起的地方。与其去学习那种让学生跑步的时候都拿着书本背书的著名学校,不如能让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语文老师们,看看这本书里那么多既理想化、又极富具体操作性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体会一下这些手段和方式背后的热情,以及由这种热情支撑的对语文教学的深深思索,不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吗?

但,仅仅是好玩,又还不够。好玩的手段和形式,在如今只要是个还有点想法的老师,都能来一些,作为应试大餐的餐前例汤或者是餐后甜点——勾起欲望,满足口感,但不解决问题。史老师的好玩的形式,不仅在课堂上铺得满满的,而且在课堂之外,在她的教学研究和理论梳理当中,也得到充分的铺陈和系统的阐发——“好玩”的语文课堂背后,是严肃而深沉的思索。

《不拘一格教语文》,分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这三个单元阐述,又特别把诗歌教学和电影课各列一个单元,我的理解,这是作为史老师自己的特色教学的总结和展示。这五个单元精彩纷呈,我自己最爱其中对于阅读教学的总结。史老师阅读教学的特点在于对文本的尊重和看重,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还原文本所在的历史环境进行解读,如《长江三日》瑰丽之景背后的沉重;二是纵横交错,引用多个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获得多维度、多层次的体悟,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其他作品,之于余光中的评论文字;三是阅读、写作、课堂论辩多种手段合一。好像从每个局部来看,这些做法都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实际语文教学当中,历史背景常常成为点缀和ppt上轻描淡写的一页;因为课时等诸多限制多个文本的参照系不能有效地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要知道,史老师一共用了六课时来讲《荷塘月色》!我本人也曾计划用六课时讲《赤壁赋》,但最多在四课时以后遗憾地结束。至于现实之中阅读、写作总是理所当然地分开,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某种功利性和短见。

能用文本、善用文本,这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斫轮老手的做法;然而对史老师来说,这还不够——诚如顾黄初先生指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其实是相等的”,史老师不仅在课堂中拓展阅读和写作实践的空间,还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生活,让他们发现这里面语文的学习和应用也比比皆是,还那么有趣!

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层面的要素——从文本的选择,到思维的引导,到教法的设计,再到生活的拓展,其实是一个整体。《不拘一格教语文》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节节完成度很高的好课(尽管这些课例本身已经有很高的价值),更是一个自成一体的语文生态环境的营构。语文的学习在课堂又不在课堂,我们通常对前面的“在”苦苦营求,却忘记对后面的“不在”作合理的探讨和诠释。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的写作,其思考的出发点不可谓不高。能够把这些要素的榫头巧妙契合在课堂中不显痕迹,能够运用这些要素带动学生走向更深、更广的天地,能够把这样的做法当成是语文教学中的常态随时进行,这些行动的背后,无疑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心血所凝的总结。

以上这么讨论,还是显得太“技术化”了。方法、理念固然都是很重要的东西,但方法、理念又都是为具体的教学服务的,具体的教学又都是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在这本书里,让我感动的是一个细节——一个朗读课文的环节,有位同学读得很慢很慢,史老师就一直等他,等到他读累了为止,这节课也快要结束了。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尊重差异,学到了欣赏和包容。以专业眼光来看,这节课的时间安排非常“奢侈”,因为没有“讲”什么;但细想其效果,则又非常惊人,可能会影响有些同学一辈子;再细想其举动,则又让人觉得惊异和敬佩——谁在当下只争朝夕的教育环境中,有这样的气度,给出这样的课堂?我们总是口口声声强调教育要面对人,然而等而下之的课堂却面对着分数,好一点的课堂则面对着技艺和高蹈派的科研,真正的课堂才敢这么大逆不道地为一个同学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这几乎是让我以为只在童话世界中存在的案例——《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校长等待双胞胎兄弟用丧礼进行曲的调子唱校歌,为他们打拍子。

这个例子当然无法复制,但是可以复述,可供解读。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的内容,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总会慢慢提升;但在教师性格层面的因素,却很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而出现意志消磨、热情减退和耐心不再,从而影响到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不拘一格教语文》对于我的意义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教法的借鉴和理念的检讨,而是教师的人格养成。“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语文老师都熟知沈从文墓前的这两句话,可是不一定能想到它们和自己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