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第1篇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执政能力、外部环境等“四种考验”,要应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十再次强调仍然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同时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首次在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矛盾群体中其他矛盾的发展,而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以说,同志的讲话充满了辩证法,既强调了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兼顾了稳定这个次要矛盾,同时注重了主次矛盾的转化性,突出了“两手抓”。新时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某些沿海发达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近14亿人口中,仍然有很多群众生活在温饱线上,甚至有几千万人民至今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居民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对物质生活有了新期待,迫切需要继续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在人口多、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占有自然资源水平低的大国,可以说,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民生,增强人民幸福感,破解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生活水平低的矛盾。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次要矛盾的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此之外,还有次要矛盾,比如精神文化不能满足群众实际需要,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社会存在不稳定因素,黄赌毒等各类犯罪活动影响社会和谐,外部环境考验,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外部势力依然存在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低,发达的经济和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不但能够为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品位提供物质基础,减少社会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污染型产业,治理土地沙漠化,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还可以增长综合国力,提高国防建设水平,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也就说,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为解决一些次要矛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便于更好地解决其他非主要矛盾。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特点;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B0;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6-0009-02

现阶段社会矛盾中大量的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能否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能否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能否巩固、和谐社会能否实现的重大政治问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认识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并对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

一、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

当前,虽然和谐社会建设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我国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仍然多种多样。在经济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及其内部,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在党政矛盾、政企矛盾等;在社会生活领域,从宏观社会领域到微观社会领域也都存在着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突出表现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与各种落后、腐朽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与传统体制下旧的思想、观念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和改革逐渐深入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各种矛盾很容易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人民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第一,广泛性与深刻性并存。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不仅广泛存在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各领域,而且,在不同领域中向纵深发展,广泛存在于城乡之间、各行各业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之间、不同的阶层之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元化、社会分配方式多元化等影响的不断加深,各种社会矛盾很容易进入到更深层次,使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广泛性中又体现出深刻性。从经济上看,矛盾涉及到了劳动力、生产资料、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再分配的问题,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更应深刻认识。从政治上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干群矛盾已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群众与政权矛盾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在新世纪执好政、掌好权的问题。从社会上看,诸多不和谐因素都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社会问题的外在体现。从思想上看,已经触及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相当一些人表现出信仰、信心、信任危机,出现心不顺、气不平的现象。

第二,尖锐性与复杂织。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之一是利益矛盾突出。与传统计划经济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公开竞争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利益追求的合理化和在市场中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成为人们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从而使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矛盾在人民内部矛盾中成为最突出的主导性矛盾。利益矛盾的表现不仅更为多样、复杂,而且更为尖锐。由于利益矛盾不只存在于个人之间,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因此,一旦出现利益矛盾,就不单单是个体性利益矛盾,而是群体性利益矛盾,这种群体性利益矛盾,往往容易造成的增多。同时,由于物质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使得人们在物质利益发生冲突而又得不到妥当处理时,容易向对抗性的方面转化,造成公开的冲突。如一些利益群体因对就业、下岗、收入、住房、工资、物价、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不满,而容易采取停工、罢课、集体上访、游行示威、阻塞交通、冲击政府等直接对抗的形式;一些利益群体之间因财产纠纷、资产分配、土地使用等问题,容易爆发激烈的纠纷和暴力冲突。在个别“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农村,素质极低的村官言大于法,常常激起民愤,酿成恶性对抗性事件。利益矛盾突出、增多、对抗性加强是人民内部矛盾尖锐性特点的突出表现。而与矛盾尖锐织在一起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矛盾成因和演变复杂,还表现在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相互影响,而且经济矛盾、政治矛盾、社会矛盾、文化矛盾等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矛盾网络。

二、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与以往相比,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新特点,造成这种情况,原因多种多样。

第一,生产力欠发达是物质原因。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之所以会产生和存在大量的有些甚至是很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物质根源就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产还远远不能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归根到底就是由于生产力落后造成的。

第二,新旧体制交替是制度原因。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当前,这一矛盾在调整的过程中,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由于新的利益主体的出现,容易在不同的物质利益关系中形成新的矛盾。特别是,传统体制下就已存在的矛盾,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充分暴露并进一步加剧。例如,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必然会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巨大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这种巨大调整,不可避免地引发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时,又由于新旧体制并存、交叉和相互碰撞,改革措施不配套和政策法规不完善,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往往容易激化。另外,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城乡差别是三大差别之一。我国要实现从农业人口占多数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转变,城乡结构必须实现战略性调整,必须加速实施城市化战略。但是,在实现城乡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引发大量城乡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国际环境的重大改变是时代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使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此陷入低潮。我国作为世界上社会主义的唯一大国,实际上处在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对立的最前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把主要精力和主要矛头转向我国,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图谋。资本主义在东欧、苏联的复辟和西方发达国家对我步步进逼的态势,必然对我国的群众心理产生影响,造成一部分人出现社会主义信念动摇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想法,从而在人民内部产生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另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世纪之交世界形势变化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实践证明,在我们从加入WTO中获得好处的同时,也必须付出成本。在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传统农业以及众多企业将受到严峻挑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在所难免。特别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优势,在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政治观念和思想文化的不断渗透,大力培植亲美和亲西方势力,必然加剧我国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四,有些干部表现不佳也是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目前有些干部的形象仍然不容乐观。在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诸多原因中,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品行败坏、作风不正、方法简单粗暴和等严重问题是最直接的原因。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只有进一步增强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化解不稳定因素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中去谋划,才能加快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认识到人民内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其次,必须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认识到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加剧和对抗性矛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矛盾的激烈程度,后者是指矛盾的根本性质。对于这些对抗性增强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级领导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回避推诿,必须想办法及时化解,使其向非对抗性转化,直至矛盾解决。而在解决劳资冲突这种对抗性矛盾时,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情感,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不能成为有钱人的工具,为有钱人所驱使。

第二,加快改革,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结底还是靠发展,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当前,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布局,强化特色。另外,在强调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此,要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既要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还要着重解决再分配的社会公平,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逐步缩小收入差别。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度。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01-02

现阶段,我国社会各类矛盾凸显,党和国家领导人密切关心和关注着这个问题。在党的十报告中讲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科学管理化水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对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的现象,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对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呈现的新特点、矛盾产生的根源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都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一、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

对于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李建新、马树颜等学者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认识和社会领域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国家与个人,中央与地方,行业部门之间,劳资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其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引起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引发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政治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随着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党、政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民族宗教矛盾,民主与法治的矛盾较为突出。在思想认识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本身的弱点和消极影响不断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间的矛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思想观念与思维方法上新旧之间的矛盾。对文化认识上,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使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在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心理。在社会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则主要表现在人口发展与有限的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保障不完善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

也有学者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王伟光、彭心安认为从横向来看,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新的社会群体间的矛盾,各阶级内部的矛盾,各民族间的矛盾,执政党与非执政党的矛盾,党内的矛盾,各地方之间、各群体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的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从纵向来看有执政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矛盾,国家、集体、地方之间的矛盾,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

二、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邢贲思、钟信芳等学者认为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如下特点:1)人民内部矛盾存在的长期性和多发性。多年来有一种观点: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阶层分化严重,收入差距扩大,在有些矛盾得到成功化解的同时,另一些矛盾还在激化,而且还有一些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出来。2)人民内部矛盾存在的广泛性。现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都广泛存在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3)人民内部矛盾的利益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市场作用的驱使,人民更加重视并追求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冲突成为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内容,绝大多数的人民内部矛盾都是由利益冲突引起的。资源分配、市场占有、生产经营、劳资关系、收入分配等都与利益密切相关。4)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人民内部矛盾包含了新旧体制下的矛盾交叉,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引发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而各个因素引发的矛盾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使矛盾变得复杂多样。金伟认为当前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爆发突然、扩展迅速、影响范围大等因素,造成了矛盾处理方式的复杂化。5)人民内部矛盾的偏激性和对抗性。不少群众在矛盾纠纷中,由于错误的观念,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容易向偏激性和对抗性的方面转化,造成公开的冲突,出现矛盾激化的现象。如集体上访事件、围堵党政机关、封桥堵路等现象的发生,就是矛盾激化的表现。

刘化雷、钟龙彪等认为人民内部矛盾存在几个明显的特点:1)矛盾的对抗性、组织性加剧。以往的多以静坐、上访、请愿等相对和平的方式出现,现在,对抗性明显加强,暴力对抗等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明显增多。过去的一般都是自发的,现在,组织程度明显提高,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联络组织,进退有序,并且坚持时间较长。2)矛盾的媒体推动扩大。由于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速度及广度明显提高,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手机、网络等媒体的传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是恶化。3)矛盾冲突群体化加大。由于利益的分化调和不止,矛盾的个体通常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聚集,使个体矛盾演变成了群体矛盾,个体事件逐渐演变成了,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

三、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

目前对于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产生根源的研究,曾德亮、李建新等学者认为:1)经济根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各利益群体的不断分化,再加上利益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并且由于存在着人为的分配不公,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2)社会根源。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体制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对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资源与利益分配不公等。3)文化思想根源。改革开放使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在向世界打开经济窗口的同时,也打开了文化的窗口。这个时期的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对人们的文化思想带来冲击,在解放思想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了人民内部文化思想上的矛盾。4)国际政治环境根源。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发展备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国内局势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受国际环境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加紧“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利用“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大做文章,制造事端,各类突发事件屡屡发生,影响社会的安定。

也有学者对具体的矛盾进行分析,刘国珍等认为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1)在城市扩建、拆迁工作中,由于对拆迁户补偿过低,强制拆迁、野蛮拆迁的行为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引发矛盾和冲突。2)在三农问题上处理不当引发矛盾和冲突。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错误的政绩观、财务管理不清晰,侵犯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3)部分领导干部的作风、的行为,引发了干群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重视的欠缺,大局意识薄弱,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不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4)劳资双方的矛盾。除了因雇佣工人收入偏低、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拖欠工资等因素引发一系列劳资双方的矛盾,还存在着用工荒和就业难之间的矛盾。

此外,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原因,如部分社会公正的缺失、民众意愿表达通道不够畅通、理论观念的滞后、法律法规及制度制定的滞后,社会调控方法的滞后等等都是重要原因。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与对策

人民内部矛盾的日益突显,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者们都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建议。邢贲思、冷舜安、吕倩等学者认为更新理念,转变思维,从经济手段,民主方法,法制规范等途径着手,提高党员干部正确处理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新方法:1)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手段。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就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下了牢固的特质基础,许多利益上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2)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调整机制,用“团结―批评―团结”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推进民主政治,立足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完善矛盾化解机制。4)提高领导干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克服和现象,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5)认真听取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多为人民群众着想,看到他们利益诉求的合理方面。

谢远学认为采取教育、改革、法制、经济、社会共管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1)采取教育的办法。用教育的方法面向全党和全体人民,理清模糊观念,摆脱错误倾向,消除矛盾因素。只有不断加强教育,才能在复杂问题和尖锐矛盾面前明辨是非,甄别对错,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及时处理矛盾。2)采取改革的方法。一方面,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改革使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使人民群众能正确认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之间的关系,从实质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3)采取法制的方法。新时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复杂,只有加快各方面的立法,加强社会各领域制度建设,才能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夯实法制基础。4)采取经济的方法。只有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才能处理经济利益的矛盾。5)采取社会共管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社会管理、政府包办解决所有社会矛盾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除了要政府担负主体责任、制定方针政策,更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向和可靠方法。

赵汇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侧重点进行研究,认为要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进一步解决好社会公平公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策制定、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2)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再次分配的公平,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3)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从源头抓起,依靠教育和法治,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正确处理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就要求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规律,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光.社会矛盾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彭心安.阶层分化与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3]邢贲思.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J].党政干部参考,2011,(1).

[4]卜舒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探悉[J].改革与开放,2011,(5).

[5]金伟.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性质、特点与调处思路[J].江汉论坛,2011,(10).

[6]赵科天.新世纪人民内部矛盾产生源头分析[J].理论探讨,2012,(7).

[7]钟信芳.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J].闽江学院学报,2007,(2).

[8]李连中.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新特点及根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9]谢远学.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3,(5).

[10]吕倩.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探析[J].学习月刊,2011,(8).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主要特点;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4-0030-03

2010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问题研讨班再次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产生新的问题与矛盾。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动向、新形式、新特点,努力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是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

一、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

第一,从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看,权益性凸显。

人民内部利益性矛盾凸显,是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特点。据统计,当前由利益矛盾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占到社会矛盾纠纷总数的70%-80%,成为我国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形式。[1]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复杂系统。横向有:工人、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地方之间、企业之间、群体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非公有经济者内部的矛盾;市场经济的生产者之间、经营者之间、销售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非公有制经营者之间的矛盾,等等。纵向有:执政党、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领导者同群众之间的矛盾;上级同下级之间的矛盾;国家、集体(企业、地方、单位)、个人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分别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表现出来。[2]

有一种观念,认为绝大多数的社会矛盾冲突是物质利益的冲突,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的确,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唤醒、强化了人们的利益意识,利益主体多元化并存,导致利益矛盾冲突十分突出。与此同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加大,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尊严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日益强烈。正是因为群众具有了强烈的权利意识,所以才千方百计去争取、实现、维护属于自己的利益,由此导致愈来愈多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既有物质利益纠纷,也有非物质利益纠纷,如人身权、名誉权、荣誉权、选举权等等。因此,经济利益是导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但还有更广泛、更深层次、更高要求的因素,即权益。权益的含义,不仅仅强调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性,而且包括了权利在内,是权利与利益的结合体。

追求权益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又是引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权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由于竞争条件不公平、公共产品不充足、社会管理不到位、有的干部作风不端正等因素,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城乡二元分割、行业差别明显、劳资关系干群关系紧张等。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尊重、充分实现和有效维护,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近年来一些地方不断发生的“自焚抗拆”、“舍身维权”事件,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从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效应看,关联性突出。

从本质上说,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但是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多种矛盾相互关联、相互交织,往往是一种矛盾触发其他矛盾,一件小事件引发大规模,一个地方的问题蔓延到多个地方,使得聚合性、突发性、对抗性风险增大,调解疏导和善后处理困难。

一是经济问题政治化,经济矛盾与政治矛盾相互关联。在近年来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不少是由于经济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但是,由于有的地方未能及时处理,导致矛盾激化,使得经济性问题向政治性问题转化。如个别地方发生的大规模,最初是因为农民对征地补偿标准不满意,或者职工对企业改制过程中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满,到后来却出现了打出反腐败、反贪官的旗号,要求民主参与、保障政治权益的结果。政治问题比经济问题更具有社会动员性,更具有全局性,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

二是局部问题扩大化,个体间的矛盾与群体间的矛盾相互关联。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是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往往是由小摩擦、小纠纷引起的,它们原本属于个别人之间的矛盾,结果一些非直接利益者也不断参与进来,最后演变成群体间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较高,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要求普遍较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普遍强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积累了怨气。这些小事件、小摩擦正好提供了发泄怨气的由头,再加上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就可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最后演变成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三是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矛盾与国际矛盾相互关联。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发展和稳定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和风险。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矛盾更加复杂化。

第三,从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看,复杂性加大。

一是成因更加多样。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了人民群众在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以及享有其他各种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权益上面的差别。差别即是矛盾,有差别就会产生利益竞争和矛盾,差别越大,利益竞争和矛盾就越激烈。从具体矛盾的产生原因看,则复杂多样,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的原因;既有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也有少数人无理取闹;既有利益要求的合理性,也有利益表达的违法性。

二是主体更加多元。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成员分化加剧,一些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了,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阶级阶层结构重组,呈多元化利益格局,利益关系更加复杂,这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其内部结构和组成都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阶层之外,出现了私营企业主阶层、受聘于非公有经济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内部及其相互之间都有一定差别和矛盾。比如,在近年上访人员和中,有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员参加,包括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干部、转业退伍军人、离退休人员、无业游民等。

三是对抗性、组织性、扩散性加剧。以往,人民内部矛盾大多表现为群众的不满牢骚,即使以表现出来的矛盾,也大多采取静坐、上访、请愿、集会、游行、示威等相对平和的方式。现在,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明显增加,或冲击机关、罢工罢市、阻断交通;或聚众械斗、暴力流血,造成人员伤亡。过去,一般都是自发的、较易结束的。现在,组织程度明显提高,出现跨地区、跨行业的联络,有领导骨干指挥,聚、散、进、退有序,并能较长久地坚持。由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都可能迅速传遍各个地方。这使矛盾和冲突更加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聚合性、即时性和突发性,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扩散开来,产生更大的负面效应。

第四,从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发展趋势看,多发性加剧。

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易发、高发、多发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持续攀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总量持续攀升,而且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主要是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二是上行趋势明显。一些人不是就地反映问题,而是“信上不信下”、“不信法”,越级甚至到北京上访,而且,量增幅越往上越大,呈倒金字塔型;三是非正常上访问题凸显。一些人不是到指定的来访接待场所反映问题,而是到重点地区和敏感场所聚集,甚至统一行动、统一标志、打横幅、呼口号,围堵机关、堵塞道路,还有的采取过激行为制造影响;四是频发,规模越来越大。

二、现阶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路

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因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冲突关系。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上继续进行探索。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在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因此,就必须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包括权益表达、权益协调、权益保障等机制。健全的权益表达机制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前提。权益表达渠道不通畅,必然导致民意堵塞,民怨沸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把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解决当前和今后的人民内部矛盾,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靠掌握更多的物力和财力,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牢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一定必然带来社会和谐与稳定,许多问题和矛盾的出现恰恰与快速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有关。因此,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任务。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完善司法体制和机制,实现司法公正。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把改进方法手段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

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创新仍要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要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社会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依法保护群众权益。

总之,矛盾具有绝对性和普遍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昌民.瓮安“6•28”事件引发的思考[J].人民论坛,2008(14).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第5篇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在对抗性矛盾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社会里,这种理想只是一种幻想、一种愿望,根本无法实现。这是因为,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制度下,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最终只能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是把构建和谐社会同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社会主义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抽象地谈论和谐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这种矛盾在社会中已退居次要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也就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通过民主的、讨论的、协商的、说服教育的方式,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予以解决。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社会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的规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都是矛盾的运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只有承认矛盾,并不断正确处理矛盾,才能保持矛盾双方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反之,否认矛盾、掩盖矛盾,只会使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并趋于尖锐化,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趋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收入差距明显;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各种利益群体的一些利益要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等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等等。这些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妥善加以解决。但如果我们不正视甚至掩盖这些矛盾和问题,使它们积累起来、激化起来,就有可能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大力气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和巩固社会的和谐关系。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形式新特点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是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的,必须长期坚持。毋庸回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在目前条件下,这一矛盾必须在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框架内妥善处理。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生命线。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最为可靠的经济保证。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一支重要的活跃的经济力量,对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不可偏废,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在晚年指出的,“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解决分配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年谱》第1356、1364页)当前,我国出现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出现了困难群体。不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听任收入差距扩大,不符合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安定。正确处理分配领域的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归根结底是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作为利益关系表现出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我国的社会构成日趋多样化,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利益矛盾越来越复杂多样,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处理这些新的利益矛盾。在改革中,我们党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进而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行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出现了先富人群与未富(或少富)人群的矛盾,地区差距、人们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正视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忘记了共同富裕这一最终奋斗目标,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断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

我们党是执政党,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党的责任。面对大量的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性环节。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讲,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工作中充分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人民内部矛盾一定可以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还需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有效的体制和机制。

第一,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意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二,必须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走群众路线,这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各级干部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努力使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实效。当前,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这是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解决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根本前提。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矛盾;辩证方法;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防治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1]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我们必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方法,正确分析和恰当处理各类社会矛盾。

一、化解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坚持“多样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但具体矛盾的解决方式,则因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客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种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复杂、多样,规定了矛盾解决的形式和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2]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从解决矛盾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某些社会矛盾。从城乡基层到党政机关党政负责人的选配,应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再由组织任命,以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人任命少数人,被任命人只对上级负责”的干群矛盾。在公路、机场、桥梁、楼舍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可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公开项目的所有信息,让项目设计方、投标方、发标方、代表方、媒体方、纪检方共同参加听证,以减少领导干部腐败的机会,缓解腐败现象有增无减的矛盾。对于许多利益纠纷与矛盾,可以采取调解方式,使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尽力取得矛盾各方当事人基本满意的处理结果。

履行司法程序解决某些社会矛盾。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法律诉讼活动,由法院对矛盾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最终形成结论性意见并强制执行。这种方式适用于处理某些利益冲突较为严重、调解无效、不服行政仲裁的矛盾(如财产纠纷、离婚纠纷、土地征用纠纷、房屋拆迁纠纷等、劳动工资纠纷等),以及处理某些社会负面影响较大、提起公诉的对抗性矛盾(如制假贩假、走私贩私、贪污受贿、制毒吸毒、杀人、强奸、爆炸等)。

实行新的政策解决某些社会矛盾。从长远看,化解矛盾应从制度建设入手,这可以有效防止处理矛盾中的随意行为。劳动就业困难、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欠缺,这三大社会矛盾都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带有根本属性的矛盾,解决它们不能耍“小聪明”,必须靠强有力的、权威性的政策,因此要在制定与实施新政策上下工夫。

通过发展经济解决某些社会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它是解决当前中国许多社会矛盾的关键,只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越来越和谐。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根本途径就在于发展经济。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激活创业机制。要大力支持和引导创业,把促进就业、改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待遇当做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第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再也不能以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增长。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一定要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第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垄断行业的经济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通过税赋改革和转移支付,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物价的严格控制,相对提高居民收入的使用价值;将“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合理。

二、化解涉及全局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重点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大的复杂的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在这些矛盾中,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由于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规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努力找出并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就能推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的发展。“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沉积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失业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先进思想文化与腐朽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引进外国技术与自主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与消耗资源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与卫生保健之间的矛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劳资之间的矛盾;医患之间的矛盾等。面对上述矛盾,我们只有理清思路,从中找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带动一般矛盾的解决。

事实上,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已经为寻找现阶段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或者说主要矛盾提供了捷径,我们不妨直接引用其中有关当前中国社会重大矛盾的研究结论:“从目前来看,新的社会威胁主要集中在就业、穷富差距、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很多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方面的社会矛盾问题,也都与这三个问题有关。”[4]这三个问题,就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三大矛盾,因为它们构成了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安全的严重威胁。解决了这三大矛盾,其他矛盾便会迎刃而解。

三、化解新旧社会矛盾自觉坚持“扬弃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扬弃”就是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既是克服、抛弃,又是继承、发扬。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周期性,但不是单纯的循环,而是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前进、上升运动。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呈螺旋式或波浪式。在人类社会领域,这集中表现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变动的。任何事物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后就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为新事物所否定。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新生旧死、川流不息、万古常青的发展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5]

坚决放弃人民群众强烈反对的东西,自觉接受新生事物。在当代中国社会,凡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政策与法规,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反之就会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对人民群众坚决反对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决舍弃,否则就会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由于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需要、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或趋势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坦然面对、自觉接受。当前,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6] 要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必须坚决放弃现行的教育市场化的理念,坚决改革“盲目扩招”的制度,建立“政府提供岗位+院校定向分配+适量双向选择+鼓励自主创业”相结合的新就业制度。要解决贫富差距逐年扩大的突出问题,必须由政府强制性地规定垄断行业的工资与福利标准,必须加大对政府官员隐形收入的查处力度,必须在现行的低保标准基础上适量提高弱势群体(尤其是贫困阶层)的经济补贴标准,必须坚决废除歧视农民工的地方法规与政府文件。要减少基层群众上访事件,必须坚决查处对上访当事人管、卡、压的违法违纪行为,教育各级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接待上访人员,及时反映他们的诉求,尽全力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利于他们表达意愿、利于快速有效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新制度。

培养耐心与毅力,不厌其烦地处理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局部性矛盾解决了,全局性矛盾依然存在。某些涉及群众眼前利益的矛盾解决了,但涉及长远发展的矛盾可能依然存在。在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矛盾解决了,那个矛盾还未解决,问题暂时还无法彻底解决。在处理某些群体性事件时,几经努力达成了口头协议,但制成书面协议时有关方面又拒绝签章了,结果使问题又回复到了原先的状态……上述现象的存在,是由事物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所决定的。由于社会矛盾的多变性、事物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增加了矛盾的处理难度,我们要有经常地、不间断地处理矛盾的思想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日报,2006-10-09(A1).

[2]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7.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日报,2006-10-09(A2).

[4]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社会意识: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第7篇

何为“人民内部矛盾”?即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矛盾,它在劳动人民之间是非对抗性的,在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之间则在对抗性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以后,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历史及现实背景:

对于建国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1956年是个“多事之秋”,从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到波匈事件的发生,加之国内一些学校出现了罢课现象,工厂出现了罢工事件,某些农村则出现了退社风波。这一系列事件使当时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能否正确区分和处理这些矛盾,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存亡。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存在矛盾,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的同时,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两类矛盾的重要学说。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线,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然而,遗憾的是后来我们在实践上逐渐背离了这一正确理论。1957年犯了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1959年错误地开展了所谓“反右倾”斗争,60年代在“左”的路线指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十年“”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造成全国性内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指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重新恢复和发展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前,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型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型的现代社会急速转型。在这样一个利益格局剧烈碰撞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为:

1、在经济领域,人民内部矛盾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存在于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内部之间,集中表现为多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贫富差距和失业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

2、政治领域人民内部矛盾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党内矛盾、党政矛盾、政企矛盾、干群矛盾以及民族宗教方面的矛盾等等。 从深层看,政治领域里无论是民主欠缺引起的矛盾还是法律法规不配套引起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干群矛盾。干群矛盾是当前政治领域里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具体表现为:(1)干部队伍中的作风同群众要求勤政之间的矛盾;(2)干部队伍中的家长制作风同人民群众要求民主之间的矛盾;(3)干部队伍中的特权现象同人民群众要求公平之间的矛盾;(4)部分干部的腐败与人民群众要求廉政之间的矛盾。

3、社会变革必然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异常活跃和深刻变化,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与摩擦不断显现。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新观念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引发矛盾。

4、在社会生活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婚姻家庭方面,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的矛盾;

(2)随着交际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形成了传统交际方式与现代交际方式的矛盾;

(3)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人口呈现老年化趋势,形成了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矛盾;

(4)社会管理方式方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人民不断增加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5、企业倒闭破产、职工下岗待岗、拖欠职工工资、打白条、农民负担过重、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安置、医保改革等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极易在一些人有目的的组织或煽动下,酿成。群体性矛盾导致矛盾对抗性增强,一旦以停工、罢课、集体上访等形式出现,往往就会爆发激烈的纠纷和暴力冲突。

6、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出现了不均衡状况,各种不稳定因素错综复杂,特别是农村征地、农民工权益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

(1)农村土地所有权纠纷数量急剧增加,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形成了大量纠纷,甚至引发上访、群访事件,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农村村级组织管理不规范,干群关系紧张;

(3)一些企业停产或倒闭,农民集体追薪行为过激。

新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矛盾事件增多、发生局部对抗的可能性增强、发展趋势更加复杂

多变等。(三)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和规律:

1、利益相关性凸显。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已经使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受市场作用的驱使,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人们更重视和追求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逐渐凸显,从而使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核心内容。诸如失业、下岗、医保、拆迁、物业管理等等,都是由物质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纠纷。

2、群体性矛盾增多。

新时期不少利益矛盾都是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这种群体性利益矛盾,往往造成的增多。特别是很多矛盾都是由于政策性因素所引起,涉及的对象也往往是一个群体,他们住在同一地区或在同一单位,有相同利益受损的背景,只要有人挑头,马上就群起响应。

3、矛盾对抗性增强。

新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使得人民内部的经济差距急剧扩大。这首先引起了矛盾主体强烈的主观心理失衡。而在客观上,贫富分化的加剧确实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当人们在物质利益发生冲突而又得不到妥当处理时,容易向对抗性的方面转化,造成公开的冲突。而在一些"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农村,素质极低的村官常常横行乡里,激起民愤,酿成恶性对抗事件,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性较过去更为激烈。

4、党群、干群矛盾突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有些干部在经济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索贿受贿,贪赃舞弊,权力寻租,与民争利,直接侵犯群众利益;在政治领域,搞“一言堂”,唯我独尊,卖官鬻爵,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甚为猖獗,执法枉法,公权私化,肆意践踏人民群众的权利,压制人民群众的正当意愿和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金钱至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对有害的思想观念放任不管,推波助澜;在社会领域,精神萎靡不堪,生活奢侈靡乱,参与或放纵黄赌毒,甚至与社会黑恶势力沆瀣一气,充当他们的“保护伞”,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影响极为恶劣。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党群、干群矛盾尖锐、突出。腐败是政治肌体上的一颗毒瘤,腐败不除,民心难安,社会不稳,长此以往,难免会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经验当三思之。

5、矛盾处理的难度增大。

群众要求解决的一些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缺乏政策、法律依据,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有些人民内部矛盾跨地区、跨部门,协调难度大。一些,往往是较多人的过激行为或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严重违法行为及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纠缠在一起,更是增加了处置的难度。

(四)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成因分析:

1、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往往既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利益原因,也有处理方法不当的原因;既有群众要求合理的一面,也有群众对党和国家法律、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的一面;既有基层干部素质较差、管理方式落后、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的一面,也有群众要求过高、不顾大局的一面;既有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冲突的一面,也有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的一面。各种矛盾成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

2、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与以往相比,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日趋复杂和尖锐的趋势。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根源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巨大调整;根源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显著变化;根源于世界形势和国际环境的重大改变。

3、引发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根源可以归纳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心理四个方面:

(1)经济根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利益主体的实际收入差距突显出来,引发了人民内部富裕者与贫困者、先富者与后富者、合法致富者与非法致富者之间的矛盾。再加上人为的分配不公,进一步触动了“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加剧了这一矛盾。

(2)政治根源。主要表现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部分官员的以及干群关系紧张。现实中,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与先进的政治文明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在:其一,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政治体制中的民主机制不充分,上下沟通的渠道不畅;其二,少数干部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人治观念还相当严重,导致家长式人物绵绵不绝,滥用权力的现象相当普遍,不少位高权重的领导人违法乱纪、、腐化堕落行为不能及早发现查处,引起群众不满;其次,一些单位和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现象,“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干部把“官位”看作谋权生财之道,而对普通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漠不关心,这一切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思想文化根源。改革开放既大大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同时也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落后思潮沉渣泛起,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又故意在思想文化上制造混乱,使矛盾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①人民内部的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矛盾;②价值观中的“义”、“利”冲突;③改革意识与思想僵化的矛盾;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⑤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碰撞等等。

(4)心理根源。心理失衡是导致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源。尤其是利益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群体心理的失衡,引发矛盾冲突。一些人通过各种不正当途径迅速暴富时,必然也是对“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观的一种挑战,很容易打破人们的心理平衡。在现代新时期,古今中外各种思潮、文化观念,都并存于当代中国社会中。落后与先进、守旧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等都导致了极其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使社会个体在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失衡时,感到价值选择的困难,精神寄托上的无助,进而导致各种人民内部矛盾。

(五)对我国现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既要抓住矛盾的本质根源,又要把握其现实特征,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的各方面关系,立足于现实条件,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工作,找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现代社会新时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应有及可有对策:

1、在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指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夯实消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经济基础。

目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多方面需要。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现阶段,在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中,不仅那些物质利益上的矛盾直接根源于国家的相对贫穷,就是许多思想上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同社会物质财富不够充裕相联系,它是我国社会所有矛盾的总根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只有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千方百计解决好社会这一主要矛盾,才能使纷繁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得以解决。

2、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汲取能力,统筹兼顾,加大公平优先的再分配力度,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稳定。

通过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社会经济总量增长不能并自动解决包

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在内的一系列紧迫的、容易诱发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问题。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

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合理补偿相关方面的利益损失。

因此,再分配要注重公平,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时刻牢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确保社会救助对象生活安定,避免困难群众因生活无着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共创和谐社会。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群众利益无小事。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建立不良情绪的宣泄机制以及人民内部矛盾的预警防范机制。

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民参政议政的心理欲求,同时又能适时地宣泄掉积累在民间的不满情绪和心理困惑,从而避免脆弱及病态心理伤害社会公众和破坏社会秩序,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有效缓解大量社会矛盾。

5、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破除“官本位”思想,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官”、“依法治国”。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为人民内部矛盾的妥善解决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如果不坚决、及时地进行改革,势必难以在体制层面上有效地防止和避免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日积月累,存在于群众中的怨愤最终会导致潜在性社会“地震”的总爆发,从而阻碍社会进步。“法治”作用的主体对象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治官”、“治国”。“依法治官”即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宪法和法律来监督公仆,防止其滥用权力,即所谓“从严治吏”。不受限制的权力从来就是腐化堕落的温床,通过“依法治官”来克服,端正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实现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法治化轨道上得到有效预防及合理解决。依法治国就是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摒弃所谓“人治”观念。

6、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建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

基本途径是:

(1)完善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结构,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

(2)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矛盾疏导的政策和制度,建立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社会管控机制、长效机制和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制度化的调处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

7、政法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协调发挥好政治、组织优势和司法手段的作用,源头治理、妥善处置,认真化解各类矛盾必须做到以下“六个转变”:

(1)转变服务观念,树立大局意识。政法机关必须切实转变就案办案、机械司法的观念,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提高政策执行力,依法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2)转变司法观念,树立为人民司法意识。要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的根本问题,站稳政治立场,克服特权思想,杜绝衙门习气,增强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体现司法人文关怀,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3)转变政绩观念,树立正确的司法政绩意识。不仅要提高结案率,而且要努力做到服判息诉、案结事了。

(4)转变心理状态,致力于减少社会对抗。要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用好宽的一手,真正使犯罪人员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预防犯罪,减少社会隐患。

(5)转变权力观念,致力于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政法机关应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确保形成合力,但也要相互监督,以防止权力失控,影响政法机关形象和权威,失去群众信任。

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第8篇

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1999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99年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1999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 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20多年来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增长的70%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靠粮食生产以外的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并没有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种植、计划收购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粮食生产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巨大提高,而经济效益提高甚微,致使农民和政府财政为此两败俱伤。1998年、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加重、粮食积压、财政损失加重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提到日程上来。这将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变革。2000年从春耕开始,农业的结构调整将出现新的气象。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虽然风险增加,为此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一个农民、政府双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诞生必将在总量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损失。农业体制实质性的变革必将加快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使农业企业化的进程。自2000年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更加坚实、协调的农业基础之上,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发展和运行的势头将好于近两年。

五、2000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经贸关系走势都会比去年好。

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消失,全球经济走出紧缩低谷,我国政府近两年成功的外交努力,开始进入收获期。美国和欧盟不能不正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存在。随着中国加入WTO,合作和斗争的天平将会偏重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际环境将大大好于去年。从199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出口回升之势已令人瞩目,2000年这个势头将会保持下来。去年下半年出口回升,当然有退税增加的短期政策效益,但它毕竟为出口企业和经销部门赢得了结构调整的时间。可以预见,今年即使扣除退税的贡献,出口也将是正向增长。1999年进口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也为出口创造了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进口增加是内需增加的一个标志,已对国内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压力,我们应把压力看做动力,借以推动结构调整,使我们的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步伐加快。没有这个压力,国内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进出口形势确定人民币汇率走势,而应该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战略,长期政治经济影响上看待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问题。人民币不贬值不是承担什么国际责任,而是出于本国长期、根本利益的需要。(未完)

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发展观需要迅速调整

20多年来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基本克服了相对于生理需求的短缺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使相当多的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GDP指标成为经济景气的第一指标。由于重增长轻发展,重短期运行,轻根本战略措施,致使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由缓解又转为尖锐状态。工农、城乡两种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的矛盾在90年代中后期呈扩大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市场问题,必须放到首位来解决。但主要不是在农村解决,也不仅仅是就就业抓就业所能解决的。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观,抓住发展的本质内容本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标志是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我国的最大的本在农村,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个状态必须改变。发展的速度,就是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分化、农民本质的变化,社会关系总和的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按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同步,目前的剩余和短缺矛盾尖锐的局面将逐步缓和。2000年调整发展观,明确发展思路,应在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教育产业化过程,把人作为加工对象,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使经济投入从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必须把社会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分化大多不是正常的市场因素按要素分配的结果,因而不能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只能靠政府这个有形手采取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手段。由此建议把社会保障的内涵改为政府保障,由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功能。把社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明确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第一功能、主要功能,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任何债务和赤字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在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了的前提下政府才可发债券,搞赤字财政,其他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不应该的。在保障社会稳定之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社会保障政策和增税、减税政策,不应该是为保障以外的原因而借债。社会保障资金到位,低收入者获得了保障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费用,国内市场就获得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冲淡了少数人金融资产含金量,缩小了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三、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

我国在强调大力开发中西部的同时,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要把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中部地区、中等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十五”到2010年这个历史阶段必须突出重视的问题。中部的崛起,中等城市的扩容,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将对东西部的发展,对四个层次矛盾的解决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从抓两头带中间,转变到抓中间带两头上来,以中为重应成为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各地有各地的中,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中,它是转化的关节点,一定要从中抓起。

四、加速工业区域的调整

从2000年起我们应加速工业区域结构布局、空间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对目前分散的农村和城郊工业,一定要下决心采取工商、地租、财税、金融等手段,迫使其向城市集中,向准备发展为城市的地区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人气,创造服务半径。

分散工业化已成为人口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不要因其辉煌过而对之手软。要加速农村的原始积累,要素的积聚,必须实行产业政策地区化的方针。这不仅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要调整投资空间的机会成本,使投资者感到分散在乡村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税收成本都高于投资于应该扩容的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的成本。这样,就应对对中小城市扩容给予特殊政策。

200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我们一定要当做一个战役来打。扎扎实实地在转化四个层次的矛盾上下功夫,不要让符号经济的几个指标指引我们的进退,而要抓住主要矛盾锲而不舍,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定不会辜负我们的努力。(未完)

发展面临结构矛盾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同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涵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

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

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做第一位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个矛盾的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短缺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受非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进行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

产业结构久调不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尽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