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游客容量 管理

一、旅游景区容量的定义

在景区管理中,旅游容量是常常被用到的概念,但迄今为止,国内外旅游界对旅游容量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国外将旅游容量定义为“一定的游憩区,在某种开发程度下及一段时间内,仍能维持一定水准,且不致对环境或游客的体验造成过度的伤害。”由此可见,旅游容量的概念与环境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密切相关。在国内,保继刚、楚义芳认为旅游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包括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旅游景区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旅游者体验等方面造成难以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发展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游客人数最大值。旅游景区的旅游者人数或活动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这一数字,即达到该景区的极限容量,称为旅游饱和,一旦超出极限容量,就是旅游超载,就属于不合理容量,这时旅游将对环境造成不可及时恢复的损害。低于这一数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有限、可承受、可控制的。

二、旅游景区不合理容量产生的消极影响

旅游景区不合理容量,即旅游景区容量饱和或超载可以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旅游容量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的处于饱和与超载状态,对景区的发展都将会产生各种消极影响。

(一)长期的不合理容量

旅游景区长期的不合理容量是指连续性的饱和与超载,它对景区环境和设施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景区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景区游客容量长期处于饱和或超载状态时,会对自然景观造成践踏破坏,破坏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旅游高峰期时,旅游者为了避开拥挤的人群或走捷径而越出游道,踩死植物,踏实土壤,造成土壤板结,影响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繁衍生息。而且由于大量游客同时进入景区,这就会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生活垃圾,而景区又无法快速彻底清洁,致使白色污染严重,其中生活污水对以水为特色的旅游景区破坏最甚。此外,游客乘坐的汽车等交通工具,会排放出大量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同时游客过量时产生的噪声会吓走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平衡。

2、加速文物古迹的损蚀,造成资源毁灭

对那些以文物古迹资源为主的景区,长期的游客不合理容量,会加速文物古迹景观的损蚀过程,造成这类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毁灭和消失。

3、缩短设施使用寿命,产生安全隐患

景区游客容量饱和与超载会增加旅游设施的使用压力,加快其损坏,缩短其使用寿命,同时超负荷的使用这些设施,很难保证设施时时处于正常状态,会产生安全隐患,危及游客的生命安全。如登山护栏、缆车等,超载使用极易被损坏,会对游客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短期性不合理容量

旅游景区短期的不合理容量又分为周期性的和偶发性的不合理容量。导致景区周期性不合理容量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法定带薪假期的周期性规律及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如我国“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旅游景点的游客数量比平时大大增加;我国北方的海滨旅游胜地总是在夏季人潮如织,而滑雪胜地则在冬季人如潮涌。偶发性不合理容量a生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偶然事件而引起的,比较常见的是一些旅游景区在某一特定时间举行大型节庆活动或其他事件发生之日,游客数量会大大增加,如上海世博会期间,游客数量呈倍数增长。

三、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措施

景区游客过量有时会产生严重后果,如2012年国庆华山游客被捅伤事件,这些由于游客不合理容量而出现的后果,严重损害了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对景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景区管理者应正确认识游客容量与景区发展的关系,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调节游客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调控景区容量,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控管理。

(一)调节客流时间分布,平衡季节游客人数

任何旅游景区都有一个游客容量的最高限问题。对旅游景区来说,由于旅游者受法定节假日时间的限制和自然气候的周期性影响,使其全年旅游需求时间分布上极不均衡,有明显的淡旺季。很多旅游景区旺季游客严重超限,淡季门可罗雀,不利于景区发展。对于一些经济型的旅游者来说,旅游支出是决定其选择出游地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旅游景区可以采取季节票价调节客流时空分布,门票价格在旺季时提高,淡季、平季时降低,从而平衡季节客流量。如故宫门票旺季60元/人,淡季40元/人。部分景区的门票价格区分的更细,会按季节、按月、按每周的每一天,甚至按每天中的不同时间段来划分,从而达到游客量在一年中各个时间段内的相对均衡分布。同时,部分热点景区还可以通过门票控制来实现对游客人数的定量管理,比如景区可以采取限制游客进入时间、停留时间、旅游团人数、日旅游接待量等措施来调节客流时空分布,一旦景区饱和则不在对外出售门票,停止游客进入。

(二)调节游客空间分布,进行游客分流

旅游地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淡季可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鼓励旅游者出游,旺季时为避免热点景区游客超载,可减少热点景区的宣传,而着重宣传热点景区周边的旅游景区,同时和周边景区加强合作,引导旅游者向周边景区分流或错峰出游,不仅可以避免热点景区一定时间内游客超载,还可以带动周边景区发展。

此外,对于同一旅游景区,可以通过设计多条游览线路实施景区内分流,避免游客在一定时间内过于集中在景区内的某一景观处,从而减少各局部景点游客的拥挤。同时景区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客流的时空分布情况,并通过信息的即时传递反映给旅游者,引导游客进行景区内分流。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谢朝武.国内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研究述评[J].企业活力,2012(10).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旅游呈迅猛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本文认为对我国游客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除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之外,更主要的是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游客管理的相关研究,比较了西班牙、意大利游客管理的成功经验,指出了我国游客管理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不文明行为游客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旅游呈迅猛增长的态势。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较2004年同比增长10%;中国出境总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较2004年同比增长7.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但是,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受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公众舆论的批评,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其目的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导我国公民全面提升自身的旅游文明素质。

然而,使社会旅游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只将眼光放在游客身上是片面的。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缺乏社会公德和文明修养、中西方文化和习俗的差异、管理不到位、我国旅游市场尚不成熟等原因。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有赖于社会道德的整体提高,更有赖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将科学的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本文认为对我国游客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除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

国内外游客管理的相关研究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游客管理已为发达国家旅游目的地广泛应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西方国家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游客管理理论:游憩承载力(RCC)、游憩机会序列(ROS)、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游客风险管理(VRM)等。除此之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游客管理方法和模型,如游客影响管理(VIM)、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AMP)、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TOMN)等至今仍指导着世界上众多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它们都建立了反应游客体验质量和资源条件的指标体系,并且确立了最低可以接受的标准,以及为保证相应区域的状态满足上述标准而应当采取的管理手段和监测技术。

在我国,游客管理仍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总体来说,无论是对实践的总结还是对理论的探讨都明显不足,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如生态旅游、遗产旅游等。游客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大多散见在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或论文中,专门的研究成果数量极为有限。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部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何方永(2005)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三种理解:游客管理就是游客行为管理,即游客责任管理,目的是规范与引导游客行为,以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与资源的破坏;游客管理是游客体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游客管理是协调环境保护与游客需求关系的一种工具。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张建萍(2003)指出旅游者管理的目标是要塑造“有责任的旅游者”。袁南果、杨锐(2005)认为游客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为了保证环境不受到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从而制定管理措施来引导限制游客活动,将破坏降到最低点。

刘亚峰、焦黎(2006)认为游客行为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卫生方面的常规行为管理,破坏管理和安全行为管理三个方面。他们指出,不同的旅游景区对游客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生态旅游区,对游客的活动范围、装备乃至所穿的鞋子往往都有要求;在文物古迹景区,一般重点是监管触摸、涂刻及拍照等行为。除配备足够的人员的监管外,导游的配合是有效的补充,为此必须注意对导游的管理。管理的方式主要通过提醒、宣传教育,但强制性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李萌等(2002)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景区管理的一个部分,景区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游客进行引导和管理:景区工作人员首先应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带头爱护环境;景区应建立方便反映问题的渠道,便于游客反映问题和意见,及时消除不满情绪,预防破坏行为的发生;制订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尤其是故意破坏行为加大制约力度;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景观保护有关的内容,使游客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

马勇、李玺(2006)将游客管理的方法分为激发型管理和约束型管理:激发型管理是一种软性管理,主要通过沟通和交流,充分激发旅游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包括教育、示范和引导;约束型的管理也称强制性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规则,并借助强制力保障该规则得到遵守。吴必虎(2001)通过对国内外游客管理技术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游客管理可分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两种方式。直接管理是指直接改变旅游者的意志和行为,如限制利用量、限制某些类型的活动等。间接管理方法是指通过改变影响游客意愿和行为的因素,来改变游客的行为本身,如对设施作物理变更,加强对游客的宣传等。张建萍(2003)认为应该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法规、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旅游者的管理。李毅(2002)则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具体措施,即严格控制游客数量,有效控制游客活动,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重视导游管理和培训。

游客管理的成功经验

(一)西班牙管理经验

2005年,西班牙入境游客达5560万人次,大大超过本国人口(4200万人),创汇378亿欧元,外国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还有着文明的旅游氛围和管理井然的旅游景点。

西班牙所有的旅游景点都不准开饭馆和咖啡馆,也不准零售任何食品、水和纪念品,更不准乱停车。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在景点是绝对禁止的,违者严惩不贷。西班牙旅游景点内不准吃东西,游客吃饭、喝水必须到城里的饭馆、咖啡馆,买纪念品必须到附近出售纪念品的商店。旅游景点里厕所全部免费,厕所布点合理,而且非常干净,洗手池,洗手液、手纸和烘干机等一应俱全,因此不可能发生随地大小便之类的不文明行为。

坐落在首都市中心的马德里王宫和布拉沃古典绘画博物馆,大门口没有任何人维持秩序,但是有两排弯曲的白色栏杆引导人们前进,游客有秩序地鱼贯而入。在这样的文明环境里,人们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任何不文明的行为,就会让人觉得是一件十分丢人、极其难堪的事情。马德里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在路边看到体积不大的圆形垃圾箱,相隔20到30米就有一个,方便行人将垃圾扔进垃圾筒。西班牙有关部门对个别不文明行为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不严重的事件用文明的劝说方式加以制止;另一种是对于个别严重的不文明事件予以报警,由警方出面处理。

(二)意大利威尼斯管理经验

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是一座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的小城,城市中居住着不足8万居民,而每年平均接待1200万游客。巨大的客流量严重威胁着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保持威尼斯的吸引力、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以及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游客行为管理政策。

为了有效维护当地的文明旅游氛围,威尼斯政府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具体表现为:

首先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活动,以培养和提高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环保内在驱动力。当地旅游政府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共同倡导旅游可持续消费理念,即倡导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向有利于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人们整体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加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了游客行为、保护了旅游资源环境。威尼斯的旅游环保法规比较健全,除了严格执行欧盟、意大利的各种环保法规以外,威尼斯还专门制订了相关旅游法规,例如威尼斯市政府为规范旅游者行为而专门出台了名为“您不能”的行为规范手册,其内容包括游客不能在街头吃午餐、不能乱丢垃圾、不能在河道里游泳、不能在城内骑车或是驾驶其他任何车辆、不能在公共场合脱衣服、不能身着泳装行走街头等等。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执法官员会不留情面的给予高额罚款,如对在圣马可广场上野餐的游客的处罚高达250欧元。

我国游客管理制度的缺陷

随着国外游客管理理论的引入,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游客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的游客管理研究领域狭窄,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低。在实践领域,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都只是权宜之计,缺乏包括游客管理程序、方法、效果评估与监控等内容的系统的游客管理运行机制,导致游客管理无效或低效,这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归纳起来,我国游客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经济效益,缺乏对游客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关注点还在如何吸引大批的游客,过于重视旅游的经济效益,对大批量游客进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周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一些旅游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让游客尽量配合消费,不仅缺乏对游客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的教育,甚至对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一些旅游地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环卫设施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急于产生规模效益;一些旅游地的管理者尽管在理论上已经认识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技术上,尤其是游客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知识,缺乏可操作的措施和手段。

(二)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之许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与要求,使得他们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媒体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在国内的许多景区,游客随意在文物古迹上拍照、嬉戏,或者在景区乱扔垃圾,景区工作人员却对这类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很少上前劝导制止。旅行社对组织的出境旅游团很少进行必要的跨文化差异和得体行为举止的宣传和提示,而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和领队也没有担当起提醒和监督的职责。一些导游在讲解时,甚至宣扬迷信,误导游客去触摸文物,以求带来好运。

(三)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规划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为及旅游活动。在我国的许多景区,游客的不文明或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所造成的。停车场的位置,游道的设计、游憩方式的选择、牌示系统的引导都与游客的拥挤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没有或不合理的功能分区会提高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垃圾桶的数量、位置、分布、开口不合理,卫生间数量不足,缺少让游人休息的设施等等。这些客观原因都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增加。

(四)景区管理混乱,相关服务系统缺乏

在我国许多景区管理混乱: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对食品饮料的食用没有要求,加之景区内的商品价格高出市场价格,许多游客便自带食品饮料,随处休息食用;商贩围追游客出售商品,随意圈地占点收取拍照费,游客“挨宰”的情况经常发生;景区收费不合理,重复收费情况严重;清扫人员不到位,垃圾满溢,不及时清运。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很多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相关服务跟不上,缺乏必要的疏导与调控,导致游客的种种不便,导致不文明行为频频发生。景区本身的管理已经非常混乱,更无法对游客进行管理、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约束与监控。

加强游客管理和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建议

我国旅游管理部门、景区、企业要共同构建起科学的游客管理体系,采用管理技术防止或消除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具体建议如下:

(一)制定旅游者行为规范,加大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

加强各种类型的旅游者行为规范的制定、宣传和实施。例如英国的《在英旅游告诫20条》,除了告诫游客不要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触摸展品外,还针对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外国游客的提醒,如:“要压低嗓门,特别是在夜间和那些幽静的地方,如教堂和乡村”、“如果要把别人摄入自己的镜头,须先征得对方的同意”等等。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一定要切实可行,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和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以达到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目的,使游客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意识到自己对旅游景区环境应负的责任,从而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

景区要加强对游客宣传的力度,例如:在进入生态旅游地或遗产地之前,先让游客观看通过生动形象手段布置的展览或现代化技术摄制的短片,使游客增长知识,唤醒游客的责任意识,自觉进行文明旅游;在景区入口处,免费发放《入园须知》或旅游指南,提前向游客告知一些禁止的行为,使游客在入园前就了解有关规定,在游玩过程中自觉遵守;在景区醒目的地方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游览须知及文明宣传短片,在显要位置悬挂文明标语,设置文明提示牌等等。对目前的出境旅游团至少要进行三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基本的文明行为教育,不做损害他人、妨碍他人的事,如随地吐痰,衣冠不整,乱扔废弃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国际礼仪教育,如仪表仪容,着装礼仪,会面的礼仪,餐饮礼仪等等;跨文化交际常识教育,了解与特定旅游目的地人民交往时必须注意的文化差异。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引导他们发挥对游客的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无论是高层管理者、导游员还是保洁工人都必须是文明行为的典范,要主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管,要能够做到随时捡起乱丢的垃圾,以实际行动引导游客。

旅行社需要加强对导游和领队的素质教育和管理,要求他们在旅游途中尽到引导、提示、监督的责任。另外,旅行社需要对导游词严格把关,严禁无中生有的编造,加强导游词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性,发挥导游“文明的引导者和传播者”的作用。

(三)采用“激发型”和“约束型”并举的游客管理措施,进一步约束游客行为

目前,在我国旅游者整体素质不高、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用教育、宣传、引导、鼓励等方式提升国民的旅游文明行为,唤起游客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游客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旅行社向出境旅游团发放文明旅游行为倡议书、出境旅游须知等宣传资料;请游客参与管理,旅游途中或在景区里,请游客担任诸如“文明礼仪监督员”的角色,唤醒人性的优点,抑制人性的缺点;在旅游活动的安排上,有意识地增加增长科学知识、爱护环境、遵守文明规范等有关的内容。另一方面,采用约束型措施,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制约与管理;诉诸法律法规,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让不良行为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吸取教训。以罚治脏,以罚治不文明,已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四)完善配套设施与管理,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技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暗示,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与环境相应的行为与心情。一个场所越是脏乱差,游客对自身不文明行为的控制能力就越低;相反,如果游客置身于优雅、整洁的环境中,他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社会责任感会得到激发。因此,提供一个清洁卫生、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的旅游环境,是景区消除不文明行为的重要措施。

各种公共设施,如垃圾桶、卫生间、游人休息处的设置、数量、分布一定要充足合理;对景区内的车辆、滑竿、商铺等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遏制尾随兜售、强买强卖、占道经营等现象;在景区内设置“最佳摄影点”,提醒游客在正确的位置拍照,减少游客乱爬乱拍情况的发生;景区要设有专门的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免费咨询和地图、手册等资料;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包括导游讲解、咨询服务、影音材料、标志、牌示、地图、手册等),这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信息,还能达到对游客安全提示、行为提示等的管理功能;景区内的牌示、标志等的位置要得当,信息要醒目、简洁、准确;景区内的游道、游览线路的设计要合理,使游客不走回头路,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等等。

除此之外,游客管理技巧的人性化更能赢得游客的配合,比如,制作诸如“小花多可爱,请您别伤害”之类的人性化的标示牌、温馨提示和公益广告;采取措施尽量缩短游客的排队等候时间和枯燥感,采用提供排队的详细资料、超额估算剩余时间、使人们排队时有事可做、提供幽默滑稽互动表演、利用计算机预订系统引入绩效排队体系等等。总之,景区要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游览环境,为游客的文明游览提供便利。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第3篇

引言

自201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来,智慧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与方式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及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潮流,学术界、产业界等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智慧旅游的发展状况及措施,以期实现智慧旅游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智能手环更是占据其中主导地位而成为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的高科技市场之一,频繁得到资本的青睐。消费者使用智能手环,是希望克服对运动的盲目,通过精准的数据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千岛湖景区作为以体育旅游为发展目标之一的智慧化景区,或许能在与智能手环应用领域的探索中产生碰撞,相互选择,利益共融而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一、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本文主要选取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智能手环进行分析。

智慧景区就是通过传感网、物联网、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实现对景区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进行全面、系统、及时的感知与精细化管理,提高景区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分析的自动化程度,实现综合、实时、交互、可持续的信息化景区管理与服务目标。

千岛湖景区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以淳安县委县政府“全县景区化”为指导目标,以打造“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为引领,以千岛湖大旅游为依托,以休闲运动、养生度假为核心内容,构建“一中心、一圈、一带、多点”的发展格局,即以国家水上运动基地为中心,打造换千岛湖休闲运动圈,建设环湖景观带,加快体育旅游休闲综合体的建设和登山健身区的开发。近年来,千岛湖景区紧跟时代步伐,采取诸多措施加快景区智慧化建设,智慧航区建设渐入佳境,借力划时代科技 打造数字化旅游景区,实现免费无线上网景区与主城区全覆盖、引进VR技术等等。毋庸置疑,智慧景区的建设是千岛湖景区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

根据腾讯的《2015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我国可穿戴市场认知率达到57%,使用渗透率达到了8.4%,人们对于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急速增长,购买意愿较2014年提升一倍。根据2016智能硬件行业研究报告,以可穿戴设备为主的智能硬件用户规模达1.9亿台,月平均活跃次数达16.1亿次。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结合千岛湖景区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景区的实地考察,本文探索将可穿戴设备中的运动手环与千岛湖景区智能化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即通过运动手环与配套平台的建设,在其中建立线上自助售取票、自助入园检票、在线导游、信息管理和网络营销等模块。提升景区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同时也降低了景区的运营管理成本,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购票、入园、游玩服务体验。

二、可穿戴的智慧探索

(一)新思路

1.便捷的景区公共服务

景区将运动手环免费提供给进入千岛湖景区内的游客手中,手环通过验证编入游客在景区微信及手机APP平台的信息,通过游客预先在平台对门票及宾馆的预定及支付或者现场支付等,以手环来取代宾馆房卡和门票,让游客可以通过刷手环的形式通过景区出入闸机和在宾馆开取和退订房间,加快游客通行速度,减少游客等待时间。同时,通过手环的储值可在景区内各消费点进行支付,租用景^内公共自行车等设备等,实现景区内以运动手环为依托的一体化服务。既能够降低景区管理成本、增加景区收益,同时又能够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2.舒适的景区运动体验

千岛湖景区拥有众多运动休闲项目,140余公里的环湖骑行绿道,6个休闲垂钓区、多个漂流区,以及野外拓展、森林探险、登山健身、野外露营等项目,而通过智能手环及景区平台的协助,可以为用户带来极致的运动体验,满足人们普遍关心的“健康”需求。具体说来,此项功能可以分为户外运动服务及运动数据服务。在户外运动模块中,为游客介绍户外运动项目、参加方式、身体指标要求、设备要求、适合人群、安全保障措施、急救常识、相关费用说明、预计可达到的运动效果等说明。而在运动数据模块中可以显示手环测量的数据,让游客能够查看个人身体各项数据,如热量消耗、行走步数、心率监测、腕部温湿度、睡眠质量、运动质量(游客在每参加一个户外运动项目后,可以查看自己在参加该项目的身体表现情况,系统也会将健康数据进行排名对其显示,并提出相关意见。)景区也会根据游客运动数据采取相应鼓励措施等激发游客热情。

3.及时的城区景区监管

一方面,体育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方式,高强度的运动及游客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有限,使得体育旅游的安全风险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条件及气候问题,以及受旅游黄金周的影响,使得在景区旺季人流量较大,人员疏散及各运动游玩项目协调存在困难,也严重影响游客的满意度。而通过运动手环与景区总控制平台的监管,可以对如发生溺水等意外状况的游客及时发现并及时救助,游客也可根据运动数据及平台建议合理选择游玩项目,减少意外状况的发生并提高风险应对水平。同时,通过手环的数据及时在平台显示各景区及项目游玩人数,供游客进行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通过手环实现景区消费服务服务一体化,能够加强景区对于各商户的监管,也有效避免“黑导游、黑门票”等扰乱景区正常秩序现象的发生。

(二)新问题

在上述的设想中,智能手环的投入使用无疑会对景区的智慧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是依照现实情况来看,智能手环在智慧旅游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配套设施缺乏

不同于市场上零售的各类智能手环,在智慧旅游的应用中,智能手环不会作为一个“独立产品”或者仅仅作为“手机伴侣”而存在,它会与整个景区的智慧化服务相联系。联系是相互的。作为佩戴在用户身体上,受用户控制、运作和交互而持续运行并持续获取信息的用户端,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景区端来实现这个联系过程。因此,配套设施缺乏会制肋智能手环的应用。

目前,千岛湖景区使用的系统有数字港航系统,景区无线网络覆盖系统和景区监控系统。其中,数字港航系统包括通航管理系统、湖区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感知系统和搜救中心智慧平台建设。然而数字港航和景区监控主要应用于游船安全和景区安全方面,能与智能手环相联系的无线网络覆盖系统又存在覆盖面不全,无线信号弱,用户信息不安全等问题。另外,缺乏基于一卡通系统的消费前置机,让智能手环的支付芯片无法发挥作用。

于管理而言,缺乏管理控制系统,无法有效整合智能手环所生产的被动式大数据和网站手机APP所生产的主动式大数据,只能让这些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变成垃圾。

2.游客认同和效益担忧

能赢得游客认同的设施才是景区所需要的设施。智能手环能否获得游客认同为景区取得效益是其能否真正应用于景区的核心问题。然而在游客使用和景区效益中存在着矛盾。据数据显示,千岛湖景区游客量从2012年796.6万人增长到2015年1121.9万人,年均增长12%,单日最高游客量达到11万。当然,这是包含五一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数据,定位于休闲度假景区的千岛湖旺季(6至10月)日均游客量约2至3万人,平季约1万人,淡季千余人。游客数量决定智能手环常备量,即使在批量定制情况下,以智能手环近百元价格,同样需要景区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游客兴趣泛泛,疲于使用很可能导致景区资金投入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资金回收周期过长。

(三)新要求

1.基础设施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智能手环应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首先,无线网络是智能手环与管理控制系统以及游客自有手机端或PC端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拓宽无线网络覆盖范围,优化信号传输强度和稳定性,保证无线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是智能手环应用的基本前提。其次,智能手环的支付和身份验证功能是其应用于建设千岛湖运动和智慧景区的核心功能。加装消费前置机,覆盖景区主要消费场所“吃住行游购娱”各个项目,同时在景区出入口和各大景点出入口设置验证前置机,确保游客一“环”在手就可以在景区内畅行无阻。另外,对智能手环所产生大数据进行分析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统也不可或缺,一方面分析游客游玩数据,为景区发展提供依据,一方面建立旅游安全预警观测站和公共服务平台,实时搜集和分析旅游安全信息、制定对策、信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作为主打休闲度假主题的千岛湖景区,让智能手环替代钱包、公交卡、银行卡甚至于设置常用功能替代手机。无论在山间游览古道,在湖中慢摇划艇,或是在岸边环湖骑行,它所带来的轻巧方便、美观时尚都会让游客感受到便捷和满足,从而获得游客认同。

2.信息安全

碛信哟蟮挠慰土壳У汉,注定智能手环的使用将承担数亿支付额,无线网络信息传输安全是重中之重。无线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更容易受到被动窃听或主动干扰等各种攻击,导致信息截取、未授权使用服务、恶意注入信息等一系列信息安全问题,如无线网络中普遍存在的DDoS攻击问题。因此对政府和企业来说,提高无线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同时加强对管理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维护,避免信息泄露,保证游客资金安全。

3.行政监管

在智慧景区体系中,运营管理承担组织、协调、计划和控制作用,智慧景区要求直接有效,分工明确的管理。一方面景区管理部门要制定符合千岛湖旅游业实际情况的发展规范,建立健全县范围内的行业管理制度,并制定管理规范以及监督条例。另一方面也要对对旅游管理者拥有的实际管理权的进行监督,监督管理者管理权的使用,不能对游客的一些利益造成伤害。

三、结语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第4篇

一、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

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指的是对法律、行政、经济、科技、规范以及教育等手段进行综合运用,对一切可能或者是已经损害到旅游景区环境的活动以及行为施加一定的影响,对旅游景区的发展以及有关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得旅游景区的环境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而且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发生,使得旅游景区能够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有机统一。

(一)旅游景区环境管理现状

(1)欠缺污染防治与控制等措施。现阶段,从大多数旅游景区来看,对于环境资源等均缺乏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旅游景区当中经常存在着大量分散的、隐蔽的,而且难以进行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生活垃圾,对于一些由于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历史文化古迹的污染、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均没有进行有效地防治

和控制。

(2)景区工作人员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传统观念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根本不存在资源损耗问题,而这一传统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环境不友好行为,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对游客流量毫无节制的放纵,从而使得旅游景区的环境超过其承载极限,这边导致了资源的严重破坏。

(3)游客及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目前,尽管游客的整体素质均在提高,但还有很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景区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等对旅游景区环境进行随意破坏,而当地居民也经常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景区的环境破坏,这边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了很大威胁。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尽管国家已经颁布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等,当时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管理方面的地方性的行政法还有所欠缺,除此之外,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将其正式纳入景区管理体系,还缺乏一些专业的景区环境的管理人才。

(二)对景区环境管理方面的建议

1.自然环境管理。旅游景区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的而一个基本保证便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景区的可开放应该以自然生态保护与培育为基础,使得景区的综合效益能够达到最优化,当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冲突的时候,应该始终坚持环境保护。根据实际需求对景区进行划分,例如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等,对每一区的开发行为与保护力度进行明确。除此之外,还应该将游客的消费区与游览区进行划分,使得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够进行集中处理。

2.历史文化管理。对景区内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管理,在景区当中构建现代化设施的同时,应该对旅游区的传统特色以及历史风貌进行充分的发掘和保护。对旅游景区当中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保护和管理,此外,还应该注重对景区内文化氛围的营造等。

(三)旅游基础设施管理

应该注重加强旅游景区内的交通设施,使其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便利、舒适的交通,将生态学原理引入到旅游基础设施管理当中,对区域当中的设施配置做出相关的规定,使其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旅游市场秩序管理

注重维护旅游市场的良好秩序,使其能够达到相互协作的目的,对于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进行抵制,为游客们提供公平交易的旅游市场秩序,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保卫安全措施,确保景区 以及周边社区能够保持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旅游景区的文化渲染设计分析

(一)基础为个性创新

旅游景区应该具有一定的特色,有自己读个的主体,能够使得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这便使得旅游景区能够区别于其它景区,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其在市场竞争当中的竞争优势。

(二)核心为价值观念

旅游景区内的销售人员工作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让消费者了解旅游景区的外贸特性,使得游客的旅游目的得以实现,但是对于该旅游景区当中凝聚有多少文化因素,以及其与消费者消费观念有何联系等等均没有进行考虑,而旅游景区的文化渲染设计恰好能够对这些不足进行弥补,它能够有意识的发现、培养或者是营造某种核心价值,从而使得旅游景区的旅游目标得以实现。

(三)根本目标是互动共鸣

旅游景区的文化渲染能够充分表现景区内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取向,尤其注重游客的满意度,能够在较低的生产与营销费用基础上为游客提供更多超额价值的产品,能够为游客营造较为满意的旅游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借助旅游景区内涵文化的亲和力,能够在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建立共同的认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能够最终达到与游客价值观念的共鸣。

三、结束语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西湖景区;免费模式;风景名胜区;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57-02

一、引言

自2002年国庆节起,杭州市开始逐步对环西湖景区的部分景点实施免收门票措施,在国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业发展的杭州现象。据统计,2004年,杭州市的游客增长率高达8.25%,2014年杭州接待国内游客更是达到10606万人次,是2002年免门票前的3.99倍,纷至沓来的游客使假日的西湖及周边景区人气很旺,甚至局部超载,有专家担心,超载会破坏西湖风景名胜资源。

在2011年西湖申遗期间,提交世遗大会的《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指出:西湖景区虽生机勃勃但也脆弱不堪。它能容纳的游客的数量相对来说较为可观,但如若超过平衡点,游客的需求及其对景观的影响可能会对景观遗产的真实性、参观质量和景区吸引力等产生负面影响。在西湖作为世界遗产的整体管理过程中,对景区的承载量管理尤为重要。那么,免费西湖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量以及黄金周期间游客爆满的局面,应该如何对西湖景区的客流量进行控制?

二、免费西湖模式与效益分析

(一)“免费为主、收费为辅”模式

杭州西湖是我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但西湖景区并非完全把所有景点免费开放。而是以“免费为主、收费为辅”的方式把“免费”与“收费”景点进行合理搭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管辖范围内的103处公园景点中,免费开放的有84处,收费的有19处,基本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例如灵隐飞来峰、岳王庙、六和塔、三潭映月、郭庄等。此法为西湖景区日常管理经费支持提供重要的经济来源。

(二)“吸引人气,带动产业链消费”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显著

免费西湖模式是一种超越传统门票经济旅游模式的创新,该模式“跳出门票窠臼吸引游客的大旅游概念,是舍小钱挣大钱之举”。自2002年杭州市政府提出“还湖于民”,西湖对游客免费开放十几年,以免费开放前杭州西湖每年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来计算,保守估计十年来少收取的西湖门票已接近三亿元。但实际上,旅游产业链效益,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与经济财富远远高过门票价值。

以2006年为例,西湖景区内的商业铺面、各类游览车船等旅游服务设施设备的年租金高达5500多万元。免费旅游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并延长游客在该区域逗留的时间。游客给当地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翻倍增长。西湖景区湖滨国际名品街吸引了几十家国际顶级品牌专卖店;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中心与特色商业街项目相继被带动起来。带动了景区周边以及杭州市酒店、餐饮、交通、零售、会展、通讯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形成良好的旅游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同时也带动了杭州市淡季的旅游,优化了产业的结构,促进了杭州旅游向“观光、休闲、会展”三轮驱动的理想结构快速转变。

免费西湖模式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体验的同时,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杭州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0606万人次,是2002年2652万人次的3.99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43.9亿元,是2002年254.8亿元的6.8倍;入境游客人数达到326万人次,是2002年105.62万人次的3倍;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3.18亿美元,是2002年4.7亿美元的4.8倍;旅游总收入高达1886.33亿元,是2002年294.4亿元的6.4倍。

(三)自然生态环境效益

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旅游基础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至2012年,杭州市政府总共拆除了影响西湖景观的60万平方米建筑,搬迁了景区265家单位,2791户居民;恢复了西湖“一湖双塔三岛三堤”的历史格局;恢复了0.9平方公里西湖湖面;恢复建设了10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完成了西湖疏浚工程和引配水工程,西湖平均水深增加到2.5米,西湖水质得到极大的改善。西湖优美的生态环境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文化保护效益

在文物保护方面,经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共恢复、重建、修缮了180多处人文景点,不但完善了西湖景区的景点格局和分布,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了这些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游客游览的体验感。此外,通过实施免费游西湖的模式,促使了游客的分流,对重点文物景点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灵隐寺、岳庙两家全国重点文保景点年流量高达474和182万人次,2011年游客量分别下降到了413万人和128万人。国际遗产专家在对西湖申遗实地评估验收期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赞叹西湖的景色和保护管理工作比文本描述的还要好。

(五)社会效益

杭州西湖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经过十多年细致的开发与管理,西湖的综合保护与开发工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2004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获得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2005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西湖荣获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2007年,西湖成为首批5A级国家旅游景区称号;2008年,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2010年,在游客满意度调查中,游客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满意度高达98.29%。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十大最具有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连续蝉联“中国最具有幸福感城市”的殊荣。

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的成功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赏,国内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旅游业界学者与官员也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评估,许多地区也逐步采取类似的模式将公共景区对公众进行免费开放。例如,2004年起,浙江省在全省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2008年,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博物馆免费开放;浙江诸暨打造的免费“西施故里”;2009年,山东济南大明湖景区开始实施免费开放;2010年,南京中山陵陵寝景区开始对游客免费开放。

三、保护措施创新

(一)纳入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杭州市政府对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的一个关键战略性举措就是申请将西湖纳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此举在制度创新、资源分配、公众意识、社会重视程度等方面把对西湖的保护工作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西湖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在活一个2000年。为此,杭州市政府承诺,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将坚持做到“六个不”:一是“还湖与民”目标不改变,坚持“免费开放西湖”不改变,使西湖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公园;二是“门票不涨价”。对因文物保护需要限制客流量的灵隐飞来峰、岳庙、六和塔、虎跑泉等景点的门票不涨价;三是“博物馆不收费”;四是土地不出让。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土地,杭州政府将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保护好土地资源,绝对不搞经营性出让,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禁止设立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五是“文物不破坏”。杭州将始终本着“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严格保护,不断完善保护体系,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积极挖掘整理历史文化碎片,出尽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六是“公共资源不侵占”。西湖是人民的西湖。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分湖面、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个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杭州将建立健全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01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宣布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

(二)经济杠杆的有效性

西湖申遗成功后,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逢年过节、游客蜂拥而至,最高峰日流量可高达200多万人次,西湖不堪重负。2014年西湖游客年客流量高达1.06亿人次,远远高于一些专家保守估计的3000万人次的承载量。

关于控制客流量的方法,其中常用就是通过经济杠杆。关于世界遗产风景区通过门票价格杠杆来控制客流量的方法在学术界和业界都存在较多讨论。徐嵩龄等(2013)认为,在免费模式下,原来营利性经营模式下的“一日游”转变成为多日游或多次游。这样,游客就可以根据景区的景点布局、客流拥挤情况以及自身体能和旅游偏好,选择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将缓解景点的旅游负荷过载的情况,对景点的压力会减轻。李飞等(2013)研究显示类似于杭州西湖这样的市区景区门票价格与景区平均负荷强度的确存在U型曲线关系,但目前这种边际效应为负;而且世界遗产景区不存在U型曲线关系,所以“调节客流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管理机构利用景区强大的市场优势实行垄断定价的借口。原因是世界遗产地拥有稀缺性和独特性资源,具有较高的垄断性,其价格需求弹性小,涨价以控制客流量收效甚微。当游客慕名前往西湖游玩,是不会放弃像灵隐飞来峰和六和塔这些精华景点或标志性景点的。

(三)“限”、“疏”、“导”措施

在旅游旺季价格杠杆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西湖管委会可以把“限客”和“疏客”有机结合起来。当灵隐寺、六和塔等主要景点游客人数超过极限时,控制入园人数;同时,“倡导”鼓励本地居民在节假日,尤其是“黄金周”期间“上山下乡”,将西湖让给外地游客,缓解热门景点的压力。

不得不提的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杭州机动车每年以20万辆的速度迅猛增长。由机动车导致的空气污染也在威胁着西湖脆弱的生态环境。据统计,自2006年起,杭州西湖景区的PM2.5年均值从未达标,其中25%-35%的PM2.5来自机动车尾气。为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杭州市紧急执行机动车“限购”措施对机动车总量进行控制。为降低机动车辆对西湖环境的影响,2015年1月1日起,杭州市对西湖及周边地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单双号“限行”、高排放车“限行”。二是打造低碳示范区,通过升级环西湖公交车车型,优化环湖公交班次、线路及换乘站点,提升公交调度水平,“分层、分对象”开辟水上交通线路,加密环湖道路公共自行车布点,优化拓展景区内电瓶车服务范围,实施出租车环湖定点上下客等多种形式,形成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交通、电瓶车“五位一体”的低碳交通方式,有效“疏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打造低碳环保示范区。三是“倡导”“停车3分钟以上熄火”的行车方式,以及低碳环保的健康出行方式。

随着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日益成熟,西湖景区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设备端以及云端系统整合,对西湖景区的客流量、车流量、停车位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即时掌握各个景点的排队长度、对比历史流量比较分析,进行流量预测,然后通过与游客智能设备端对接沟通,进而实现实时安全预警、拥挤报警,对游客出行进行有效的“限”、“疏”、“导”。此举可避免景区超负荷接待,提高游客游玩西湖的满意度,对西湖的名胜古迹也将起到保护作用。

五、总结

杭州西湖作为市区的景区,承担了让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功能,西湖景区管理委员创新性的选择了“舍小钱挣大钱”的免费西湖模式,通过将大多数西湖景点免费开放的模式,扩大游客量,从而带动景区及周边的配套休闲旅游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与文化保护效益。杭州免费西湖模式为其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未来综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客流量超负荷的状况,由于作为世界遗产的西湖景区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垄断性。如果单一以门票价格作为客流量调节杠杆,将收效甚微。因此,西湖景区管委会可以通过基于大数据分析,通过高智能化手段的“限”、“疏”、“导”措施,对西湖景区的承载量进行系统化管理,以达到优化游客旅游体验以及保护西湖的名胜古迹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郭淑娟.我国旅游景区免门票经营所需条件初探[J].法制经济,2008(4):85-86

[2]李飞,何建民,李玲.公共资源景区负荷强度对其门票价格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3(4):94-103

[3]刘思敏,刘民英.杭州西湖景区免费模式的实质及可复制性分析[J].旅游学刊,2011(10):50-57

[4]刘涛.杭州西湖风景区管理模式探究[J].杭州研究,2008(1):131-139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游客安全;风险评价;评价指标体系;梅里雪山国家公园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14

Abstract: Risk assessment of tourist safety in the plateau mountain resorts with outstand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was explored. From aspect of tourists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atural disasters causes, the tourist safety risk model was also made. By selecting the risk indicators of tourists safety, tourists safety risk exposure index, tourist safety risk vulnerability indicators, tourists safety risk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apacity index, tourist safety risk assessment system of plateau mountain resort was constructed. Taking Meili Snow Mountain National Park for empirical research, multidimensio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ourist security risk in the resort was studi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safety of tourists; risk assess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ili Snow Mountain National Park

1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游客安全是游客在旅途中的个人财产与身心安全[1]。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概率。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亦称安全评价(Safety Evaluation)或危险度评价,是对危险性进行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其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安全的过程[2]。

国内外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游客安全意识、游客安全事故成因、游客安全评估实证研究及评估方法的研究。

国外研究多侧重于安全事故形态方面。主要以实际案例为主,普遍意义的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模型较少,因其不能运用在具体、特定的风险评价案例中;旅游风险相关研究内容具体到自然灾害灾种分析、人为事故或者卫生事件等相关具体的事件[3]。

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视角集中于传统旅游六要素上:食、住、行、游、购、娱。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理论研究较粗浅,缺乏系统;定量研究较薄弱,新技术方法应用不广泛,缺乏数量化分析;研究多数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事件描述、危险因素识别、管理保障政策构建等方面,而运用GIS技术、数学模型分析、图形分析技术进行风险分析和预测的研究很少。

针对具体特定评价案例中,普遍意义上的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相关研究不能满足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这样高原山岳类型的景区日常管理的需要。

1.2研究意义

文章尝试在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完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进一步深化完善游客安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评价的内容,尤其是针对景区游客安全风险评价因子的选择及定量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有着云南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资源,而游客安全风险问题最突出。在其快速发展建设的阶段,旅游者的安全是其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云南省其他高原山岳型景区的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有一定借鉴作用。评价结果能为当地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依据。研究有利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风险信息,对旅游者决策行为进行指导,有利于推进旅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游客安全风险概念模型

自然灾害理论将游客安全风险事故的形成看作是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综合效用(图1)。游客安全风险概念模型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

1)风险源的危险性:表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损害程度大小。

2)承灾体(指可能受到风险因子影响的游客及其财产)的暴露性:指游客与风险源因子相互作用的程度,越多的游客暴露于危险因素中,潜在的风险也越大。

3)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指游客在可能遭受到的伤害或损失的容易程度。

4)防灾减灾能力:指为了防止或减少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发生的游客事故的风险就越小。

本文从游客系统的角度构建景区游客安全风险模型。可表述为:游客安全风险度=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1+防灾减灾能力(R))[4]

其中TSRI是旅游安全风险系数,用于表示景区旅游灾害风险程度,其值与灾害程度成正相关。Xi表示i量化后的权重,Wi为指标i的权重。

3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选取原则及框架

指标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简洁、系统、有代表性;2)指标可行、可量性,各国、各景区之间具有可比性;3)指标选择与政策目标相联系;4)基于恰当建档的现有数据,或者以合理成本可获得的(有效成本)数据,并且可以定期更新。

选取游客安全危险性指标、游客安全风险暴露性指标、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指标、游客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指标,构建高原山岳型景区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1)。

3.1.1游客安全危险性指标

游客安全风险源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游客因素和管理者因素。自然因素方面,气温、降水、植被等都呈现随着几千米的高度垂直变化。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含氧量越低,当海拔超过4 000 m时游客会出现不适症状。暴雨和洪水、干旱等其他自然灾害大多是由于降水过多或者过少引起的;而降水量异常也会造成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同的地表与植被类型,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同。研究显示,林地固坡作用较强,草地固坡作用较弱。高原山岳植被类型中林地(高山松林、阔叶林、云杉林等)固坡能力最高;丛类(矮灌丛、高灌丛)及部分林类(河岸林)稍弱;亚高山草甸再次;疏林、倒风区、裸岩较弱;高山石流滩、冰雪及河流水域最弱。

3.1.2游客安全风险暴露性指标

暴露性指事故承灾体与安全风险时空耦合,导致游客安全事故的发生。游客安全风险暴露的表现常常只能通过承灾体(即游客)的空间分布与数量来量化研究。游客进入景区是导致暴露发生的必要因素。游客安全事故受到由于承灾体自身或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游客数量、行为、体质都可能影响安全事故的产生。如旅游过程中游客因对景区环境不适应或者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身伤亡,游客攀爬未开发景区造成的事故等。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也是影响游客安全风险的因素,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质量、安置的位置等都是重要因素。

3.1.3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指标

游客安全事故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游客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心理健康受到负面的影响,并会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常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消除。脆弱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气温、降水等自然因素,人的因素往往具有变化和不确定性。如道路狭窄及陡峭引起的心理紧张造成的游客安全事故等。而游客脆弱性往往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有关。

3.1.4游客安全风险防灾减灾能力指标

景区防灾减灾能力会对事故发生后的影响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与管理手段完善,救援措施认真执行,会减小或者避免游客安全风险的发生,相反则有可能加重灾害损失。游客在发生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后自救的风险意识,游客等待救援时的身体条件等会影响事故发生的可能及事故后果。景区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管理制度、救援设备设施等都会影响到防灾减灾的实际效果。距离和交通通达性也是影响救援的重要因素。救援人员、所配备设备与救援物资距离事故发生地点的远近、救援道路交通的通达性也会影响到救援的效果,从而影响到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3.2评价方法

3.2.1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有很多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以及一些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的存在,用层次分析法(AHP)决策分析,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2.2设立指标体系划分标准

根据AHP法确定了游客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因子的权重后,采用5级计分法,依据各个评价指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打分,结果如表4所示。

4游客安全风险评价

4.1研究区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西北端滇藏交界地德钦县东北约10 km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5]。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 740 m,是云南省第一高峰[6]。其范围:东至国道214线和德维公路,西至雪山脊线省界,南以燕门乡与云岭乡界为界,北以说拉垭口以北第一道山脊线为界[7](图2)。是云南省自然资源最好和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等级最高、国际影响最大的地区。因雪崩、高原反应、走失以及骑马跌伤等原因,发生过一系列游客安全事故。其游客安全事故损失大、救助难、影响大,不仅干扰景区的正常运作,也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沉重的社会影响,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旅游发展与安全防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

4.2游客安全风险评价

1)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危险性较高的区域呈现围绕卡瓦格博峰的半环状分布状态,其他区域危险性逐渐减弱。

其中,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外环线徒步路线的危险性高于其他旅游线路,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区域(图3)。

2)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暴露性评价结果显示,暴露性强度呈现沿旅游线路分布的规律,暴露性最强的为明永冰川线路及雨崩村徒步线路,其次为澜沧江大峡谷段(图3)。

3)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脆弱性最强的是明永冰川线路及雨崩村徒步线路,都为人流集中区;而外环线徒步线路由于游客容量小,其脆弱性也较高(图3)。

4)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显示,景区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偏弱,明永、雨崩村、飞来寺相对于外环徒步线路的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图3)。

4.3综合评价小结

综合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危险性评价、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的研究,用公式TSRI=(HWH )(EWE)(VWV)/(1+RWR)计算,得到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结果如图4所示,可清晰地展现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不同区域内游客安全风险的程度。

5结语

对景区风险源、风险发生地等的研究,尚需有丰富统计资料的支持。在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游客安全风险评价研究中,部分指标的数据收集困难,且缺少实际管理中实时数据的支撑,故所选指标的差异性尚有待考量,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细化指标,完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对如何降低游客安全风险,加强安全管理的指导性尚待加强。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游客安全风险管理,需要建立长期的游客安全风险控制管理机制来保障游客安全,建议结合景区实时的、动态的数据来预警提示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借用GIS技术监测游客的安全;通过救援培训以及丰富保险险种来预防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郑向敏,宋伟.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5(5):1-7.

[2]李岐.弓长岭矿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 [D].沈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3]高玲,郑向敏.国外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3):436-441.

[4]周丽君.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以长白山景区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47-02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景区游客管理措施范文第8篇

大数据主要指计算机中的海量数据,数据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且信息趋于多元化,因此这便要求数据的处理要更为迅速。大多数对数据的处理依赖于云计算,云计算改变了原先获得资源的传统方式。大数据的到来提高了旅游行业的信息获取效率,但于此同时也提高了行业对大数据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如大数据基本规则所言:BiggerthanBigger.(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若没有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那就无法把握市场情况,无法捕捉消费者的心理。旅游服务业供应链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其从基础设施生产商、提供衣食住行出游娱乐的旅游供应者、中介到旅游管理部门,此间的每个部分无不产生着海量的数据。而整个旅游服务业供应链伴随着各种信息数据的交互,呈现处4大显著特征,分别是: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样、价值密度低以及数据流速高。这些数据特征也被称为“旅游大数据”[1]。由此,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有利于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带动各个行业的发展。旅游大数据的构成部分为结构部分与非结构部分。结构化大数据指数据库,非结构化指除数据库以外的所有格式的数据,像办公文档、网页、视频音频影像等。对于旅游管理数据而言,结构化数据包括旅游相关企业的核心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各大网点的旅游数据,例如景区的监控视频,旅游的音频,游客的评价,各类应用对景点及其服务设施的评价、推广营销或游客真实反馈等数据。

2大数据对旅游管理的发展影响

大数据能够对旅游管理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离不开其发展的特点,大数据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处理快。大数据下的众多用户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信息可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迅速传播,这种爆炸式的信息传递也刺激着了信息的处理速度。二是信息数据开放性强,信息资源的不断开放使信息在一定程度会失真,且信息的泛滥不利于信息的综合性管理,这也会导致企业在收集消费者相关信息时出现数据上的不准确。三是信息数据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大数据的应用已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通过云计算实现税务信息、银行记录等,小到日常的生活轨迹通过云计算实现数据化信息记录,如微博景区推荐,旅游攻略普及、景点视频存储等[2]。大数据对旅游管理的发展影响主要包含以下三点。1)大数据能够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利用大数据对旅游管理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利于旅游管理对旅游数据进行详尽准确的推理,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推理,旅游景点及其相关部门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整改能尽可能迎合旅客的需求,提高游客对景点以及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为游客打造美好安逸舒适的旅行服务,从而增进客流量,赢得收益。2)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行业在对旅游信息进行挖掘的同时有效的指导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公共服务及设施的完善进行有效管理。包括游客在使用的旅游产品,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也可根据大数据中游客的喜好开发周边产品,使得利润多元化,另一方面大数据也能检测出旅游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而推进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也能促进旅游行业的不断成长。3)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企业更新营销策略。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诸多旅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在传统旅游业中,营销策略单薄、没有具体清晰的目标客户的旅游企业无法在旅游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因此通过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企业了解目标客户类型以及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再结合消费者群体的划分有助于提高自身经营策略。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有利于该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3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旅游大数据有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数据能反映景区旅游发展的整体情况,而微观数据能反映消费者个人旅游偏好、消费习惯等个体差异,据此可知大数据的应用可从整体的旅游规划的角度分析如何应用旅游管理,也可从旅游市场细分、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对消费者个体这样的微观领域进行分析。3.1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旅游规划及宏观调控。在传统应用方面,旅游规划专业机构可结合深度市场数据分析以及消费者需求的预测,对该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做出更为精确的分析,并给予更为客观合理的市场分析结论,而这样的市场分析可以是通过预测景区在投入市场运行时的规模需求,使景区范围能更贴合游客的需求,相关旅游企业能据此对旅游区做出更为科学的景区核心设计和运营措施,有助于企业规划跟上市场需求变化。另外,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及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旅游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规划理念,譬如“互联网与游客思维”,“大数据的应用”,“跨界合作”,“互利共赢”等新思维也加入到了旅游规划中,有的景区还为此设置了没有景区管理特征的景区,设此目的的景区的利润来源不再是依靠传统景区门票与景区本身价值,而是通过依靠全域景区的目的地形象,将利润来源拓展为以周边产品为主,结合景区本身进行服务设施的开发,这样不仅提高了景区的利润范围以及景区服务设施,还无形中增大了游客对景区的吸引力。3.2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精准营销。大数据从微观角度可利用游客市场进行的细分对其实施精准营销策略。市场细分是根据旅游大数据对游客的消费偏好、行为特征、消费心理等来定位目标消费人群,并根据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选择合适的竞争优势,进而细分旅游市场[3]。在细分旅游市场时,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市场竞争战略,譬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等,最终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于旅游供应中介商而言,利用大数据对游客市场进行细分后便于通过精准营销对相应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投放广告,进而培养潜在客户,同时,还可采用相应措施培养新的客户群体,提升客源市场的转换率。而对于一些较为负面的游客景区评价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大数据统计出负面评价的具体内容并进行原因分析,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而提高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田秋阳.关于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度假旅游,2018(12):100,105.

[2]郝秀婷.关于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度假旅游,2018(11):19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