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利弊分析

与传统教学相比,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彰显了新颖特色,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体现在:1.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有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教学表现形式,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3.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的的优势,利用图片、视频、文字、声音、线条等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由于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系统的控制性、功能的交互性,在许多环节上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明确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

但是,多媒体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能过分的依赖,否则适得其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结合语文课程的自身特点。体现在: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一定不能抛弃这个基本原则。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学会使用汉语言文字,既包括书面语言也包括口头语言。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参与也只是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创造良好的实践氛围,提供良好的视听觉效果,而不是其他。其次,要明确语文课程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那么,多媒体参与教学也是为了强化这个目的。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挑战,同时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与传统粉笔黑板相比较,多媒体教学传送的信息量成倍地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身精神的成长。 最后要明确的是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多媒体参与教学也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个“统一”,学习好、利用好这个工具,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有明显的优势和不足。把握好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优化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环节中重要的辅工具。在允许的条件下,它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相关的资料包括文字、数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等,并且能够实现人机对话,极大的优化了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 所能够利用的教学道具是非常有限的,粉笔、黑板、录音机是基本工具,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是营造教学情景的重要渠道。

但是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就可以让视频、图片、声音、音乐等元素一起参与进来,渲染课堂气氛,创设特定教学情景,让学生进入情景氛围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运用汉语言文字创造有效条件,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营造特定氛围。

(二)、增加知识信息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课堂,教师的讲解和利用黑板书写传递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只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进行正确的取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既增加了知识信息密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前后相连,增强了知识系统性,同时巩固了旧知识,伏羲了新知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把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何把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一直是许多语文教师比较棘手的难题。多媒体的运用在一定层次上有效的分解了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方便操纵的特点,进行重复播放,以突出重点、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的多样性,鲜明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受地域的限制,很多师生没见过景泰蓝工艺品,如果利用电脑软件把景泰蓝及其制作的六道工序将直观地活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比较容易把控。

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多媒体参与教学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但是多媒体不是万能的。语文教学更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多媒体参与语文课堂绝对不能抛弃语文课程的本质。不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字书写规范;语文教学;汉字书写规范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55-01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重视汉字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首先必须继承的就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近年来,随着电脑普及代替书写,应试教育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上,与考试不挂钩的书写能力被严重忽视了。今年两会期间,中小学写字教育的问题再次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让中国人写好汉字,这应当是我国教育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但目前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越来越差,提笔忘字,错字屡出的情况十分普遍,加强中小学汉字书写规范刻不容缓。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的客观需求日益迫切。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否规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不断完善,规范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历程。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为汉语规范化尽心尽力,作出贡献。

本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规范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做了如下思考:

一、汉字规范化教学的综合育人功能

汉字书写规范有利于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汉字书写规范化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汉字书写规范化有利于语文教学。汉字书写规范教育具有打牢文化基础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功能。汉字书写规范教学是继承和发展祖国书法艺术的基本途径。汉字书写规范教学可以多方面激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提高其智能素质。

汉字书写规范教学包含丰厚的伦理文明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认真抓好规范的书写方式

说好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道路上缺一不可。书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按理说,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读九年的书,读完大学,十几年下来,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应该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不仅书写纯熟,而且字体美观大方端正,具有硬笔书法的品位。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本人从事义务阶段的语文教育已有十佘年,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一个班级里,书写较好的能过半的已不错。尤其男生,要么书写尚可,要么连看懂都显吃力,绝大部分的学生书写仅能让人看明白。而20%左右的学生是让人无法认读的,书写真正达到要求的顶多10%。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很显然,那是20年来一成不变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语文教学难以把书写这一素质教育和训练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练字。其次是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明确要求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技能应达到怎样的标准和级别。教育者心中无数,也无考核的评估规则,自然也不会引起重视。此外,还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随着电脑时代的来临,根本不需要用手写字了。其实,这正如我们现在有了飞机、轮船、火车和汽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人们仍然需要学会走路,跑步一样。即使将来普及了电脑,汉字书写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将来还会长期存在。

如何抓好规范的汉字书写训练?

从小学阶段开始,认真抓好规范的汉字书写。我们知道,以前的私塾教出来的生员,书写功底都不错,这与他们从小严格的书写训练是分不开的。当下,小学阶段,主要是进行铅笔、钢笔等硬笔的规范书写。目前,市面上在一种凹形练字卡,经调查,对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水平的提高,是很有效的。在中学阶段,开设软笔课,让学生感受中华书法艺术的美仑美奂,陶冶学生的书法艺术情操与书法艺术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在大学阶段,开设专门的书法艺术鉴赏课。在目前的泉州师院,自去年开始,在中文系中已开设专门的书法专业,这对弘扬祖国优秀的书法文化艺术传统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此外,让教育主管部门设立明确的汉字书写技能的标准和级别,象重视英语考级那般重视中文的书写。那么书写的规范化便指日可待。

三、增强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语文教师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书写规范的汉字,才能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目前,这个群体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不规范记录,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

在平常的老师书写教案里,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规范字,如“数学”写成“ 学”,“辩论”写成“辨论”,“提示”写成“题示”等,在听一些语文公开课时,也常有老师把字写错的记录,甚至是本课里的生字新词。记得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把“渐渐”写成“惭惭”,学生指出错误,他还不知就里,弄得场面很是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不外是几个:一是缺乏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轻视语言文字的读音和书写规范化这些最基本的方面,只凭自己上学时学的东西教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的发展和成果并不甚了解,还在按部就班地讲课。二是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真正做到语言文字合乎标准,合乎规范,需要有诚心、耐心和恒心,自己认真一,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与学生。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规范

第一,多种途径激发兴趣,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即使不教他去学,他也会主动去学,乐意去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营造愉悦识字氛围。选择直观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象识字。创设趣味游戏情境,寓识字于游戏活动。拓宽识字资源、途径,力求实现“识用结合”

第二,有效规范书写习惯,着实加强写字实践。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相对于小学生身心特征来说,写字教学不仅可以巩固识字;字写得正确、端正、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各科作业,也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基础。写字对提高文化素养也有重要作用,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它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之一。”因此上好写字课,对学生进行写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每一位语言文字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推广有重要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能以身作则,说好标准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并认真传授给每一位学生。那么,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全民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语文专业知识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孙建荣.加强写字教育继承民族文化[J].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08(9).

[2]尹功仁.源流并导,标本兼治――浅析中小学写字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3]李月英.不要忽略了老师的书写给学生的示范作用[J].新课程教育(基础教育),2010(1).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地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题。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个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为应付考试,学生平时要绞尽脑汁做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选择题,因此占用了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使最根本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反而无法落实,更不要说情感、审美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了。测试的结果怎样呢?客观题并不客观!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成绩都困惑不解:大多数学生在标准化试卷面前无所措手足,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之间缺乏正相关关系,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常常拿不到高分,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有时却侥幸得了高分。凭这样的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终身,是否客观公正,大可怀疑。其负面效应还不仅如此,正如一些专家所痛切指出的:这看起来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影响了我们全民族的思维、思考和表达方式。

二、共性与个性

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比如,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幢这个命题,对其他学科而言,也许具有普遍意义,可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背熟若干句子和段篇”等视为语文知识,还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上述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语文知识主要是指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讲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矗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幢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Z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

三、工具性与思想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不是语文学科惟一的性质,语文学科还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只要一用它,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说话、写文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第二,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容。

四、语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中,如果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缺乏清醒认识,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看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所有活动,那么,就应当承认,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多。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师;素质;教育改革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育的成败。目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而许多语文老师只是墨守陈规,看不到不断翻新的教育状况。近几年来语文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围绕字词句段等的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进行设计,将知识、技能分解的支离破碎;教学也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重点,让学生机械的倾听、背诵和做练习。

随时代的发展,语文学科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相应的对语文教师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胜任这一工作,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呢?语文是工具学科,又是人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因此,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既要符合教师的共同要求,又要反映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在养成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将其放在千姿百态的人文环境里,放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

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敬业乐业”、“忠于职守”,这是社会对各种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具体到教师呢,人民教师应该是一位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人。再具体到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应该始终热爱语文学科,对所从事的教育充满激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好文章,教师的诵读、讲解、分析,如果满含情感(爱国之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就能创设与课文中情感相切合的最佳情景氛围,将作者、学生、教师的情融为一体。教师的情是书中情和学生情的中介,是枢纽,是关键。教师只有被书中情所打动、所激发,才能产生真情实意,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对真理追求的炽热感情,产生三情的和谐共振,发挥德育功能。

此外,美育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师的教学会成为受教育者的审美对象。所以,语文教师要有相应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激发自己的美感与冲动。

二、为作清渠,长保活水

叶圣陶曾说过:“最紧要的是提高语文教师的认识”。因为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一旦转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就必须对语文教学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首先,正确认识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他们有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因势利导。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其次,正确认识自己。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角色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生的导师、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学研究者、学习者转变。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学习的促进者。可以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导他们养成高尚道德、完善人格、健康心理等等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品质。

三、学无止境,厚积薄发

一个教师要有真才实学、有真本领才能吸引学生。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满足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无所不奇,无所不问的学生。

首先,要有广而精的专业知识 。我们做学生时都会身有感触:基础扎实,积累丰富的老师讲课条理清楚、思维活跃、思路灵活,对学生的各种疑问应付自如;而有些老师却常捉襟见肘、无言以对,颜面扫地事小,工作不保难料。语文知识就涉及: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阅读写作学、文艺学、文章修辞学等内容。所以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学好语言学,了解语言的产生、流变、性质、结构、规律,了解语言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及普通话,懂得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要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及其历史作用,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能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能运用美学、哲学知识指导学生去欣赏名篇佳作;还要对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名章名句有了解,这样才能旁征博引、手到擒来、真正把握教学主动权。

中学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正值青春年少,热血沸腾而又不成熟的孩子。教师必须认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才能合理的组织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效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认识能力。

教师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以便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说服力;才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扩大学生视野;才能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学逗唱,扎实基本功

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后,教师还应具有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把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课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教材的基本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大量阅读收集相关资料;同时深入了解学生;最后还要选择恰当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经过一番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工作,将最有价值的部分用文字形式抄录出来。课上清晰地讲解,机智的引导。

五、学思结合,大胆创新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有创新精神,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6篇

2012年3月开始,我们学校积极开展“打造高效课堂,争创一流质量”的教学活动,旨在让新的教学理念照进我们的校园。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笔者对这次教学改革有这样一些思考。

一、 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语文教学活动需要理念的支撑,如果失去理念,教育对教师和学生就会失去其意义,甚至会变成乏味的苦役。

理念对教学活动有导向的作用,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定向器。当教师工作倦怠时,理念是把教师唤醒的那个声音;当教师工作有困惑时,理念是把教师推动前进的那股力量;当教师工作有进展时,理念是把教师引领到更高层次的那个台阶。

爱默生说,一个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语文课堂要不断地生成新的知识,而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语言文字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语言运用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是语文课程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分析、整合、重组各种知识信息,不断地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有效地交流、分享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适当地注重文化选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多种文化的对话、交流中,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去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笔者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努力地向着这样的目标前进,虽然离实现这样的目标还有好多路要走。

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成功的教学模式,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改革的曙光,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无疑是解决我们困惑的明灯。

二、如何把理念化为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

现在,我们常常会感到语文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因为: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语文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初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选择能力是时代对语文课程的要求;现代社会语文生活的变化,也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敏于思而拙于行,付出的尽管很多,但是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一)提高教学的执行力

教育难事,必作于易;教育大事,必作于细。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先做易事、小事,既重视语文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同时也重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这两个维度,努力实现三个维度的交融和统一。虽然笔者不能熟练地运用六模块教学模式,但是笔者从以教师讲读为主,逐渐向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转变,课文练习系统走向开放、多元,力求体现交流、互动。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执行力,课堂教学才能不断地达到有效,甚至是高效。

(二)始于足下

在实际的教学中,眼高手低是自我挫败的锐器。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我们“眼高”,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我们“手高”,其关键在于我们“始于足下”。其实,最初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时,每一个教师都会感到一些困惑和不解,因为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及把握需要一个过程;新的理念和方法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需要实验和创造,需要一个过程;彻底摆脱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惯性,对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继承和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始于足下”对一个教师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教师的付出多,理想的成绩必然不会与我们渐行渐远。

(三)延迟满足的忍耐力

教学目标,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长远的,也有即时的。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并非来自于一朝一夕,十几年的磨练,使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我们安定区,在2012年掀起学习的热潮,是令人欣慰的,是深得人心的。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我们责无旁贷,但是,我们需要有延迟满足的忍耐力,学习别人的东西,无疑需要一个过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四)全力以赴,玉汝于成

我们心中要有学生。因为只有心中有学生,我们才会全力以赴,才会赢得教学生命的灿烂,才会赢得教学事业的辉煌。怎么“赢得”?我们先看“赢”字,“赢”上面是一个“亡”,一个“口”。亡、口,讲什么,就是不说,不说什么,其下面是一个“月”,一个“贝”,一个“凡”,“月”,是风花雪月,“贝”是钱,“凡”是繁琐小事。合起来是说,我们不要说,教师的工作太辛苦,比不得风花雪月;我们不要说,教师的工作太累,比不上别人的钱多;我们不要说,教师的工作太忙,比不得别的职业,繁琐小事有很多。

教学中,我们有深刻的体验,因为我们倾注着爱的热情;我们有深刻的反思,因为我们追求着爱的回报;我们有深挚的信念,因为我们坚守着教育的事业;我们有深挚的热忱,因为我们坚持着理想的成功。

教学过程中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而后一种痛苦多于前一种痛苦许多。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7篇

一、联想、想象,感知语言文字。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仅从字面上是很抽象、很难懂的,只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同它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刻领会内含、体会其实质。如在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因为学生地处内地,没去过江边,但大都到过黄河边,初度时很难体会到诗的意境。这时,我让他们看着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站在河边时的情景。学生不但想象到了诗人站在江边,目送朋友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而且体会到诗人与挚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再如,学了《月光曲》后,学生对《月光曲》中所描绘的情景很费解。我让他们闭上眼睛,给他们范读“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一段,并让他们随着我的语气展开联想。过了一会儿,我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看到大海、月光、风、浪花等景象。可见,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以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启联想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

二、朗读、体验、感悟思想内容。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内容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好办法。学生要依靠朗读来理解所读的文字,就回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及其深刻含义的领悟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从朗读中反馈他们对课文内容真实的感受。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内容,蕴藏着作者不同的情趣意旨。学生只有提高富有感情的朗读和心领神会的体验,才能对思想内容进行敏锐的感受。“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知识课堂阅读活动的政治者、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对话者,应诊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应以烦琐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多读几遍,对语言文字有所理解,促进形式进入情境,把对课文的学习变成对思想内容的感悟体验。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地二、三自然段时,我先播放桂林山水的课件,让学生边观看边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再听一遍录音,并要求学生随着朗读的内容展开想象,深入体会;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品位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把那段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学生通过聆听、想象、朗读,体会到了桂林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陶冶了爱美的情趣。由此可见,朗读对领会课文思想内容,陶冶学生情操。起着其它阅读活动包括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战线在眼前的不在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朗读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目、口、耳、脑、新协调活动,又使学生进一步品味了作品的语言文字美、音韵美、色彩美几情感美,真正感悟到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心灵。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是思维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是互动的。阅读也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如特定的情景之中,饱含深情地拨动学生的新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问学生:“大年夜,你们都做些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全家人包饺子,有的说在和伙伴放鞭炮,有的说再看春节联欢晚会……脸上充满了欢乐。紧接着,我说:“十九世纪,丹麦的一个大年夜,天又冷又黑,还下着大雪,有个小女孩却赤着脚,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冷冷清清的大街上……”这时,我按下了录音机,让学生随着一首十分悲凉的乐曲进入了课文的情景。这时,学生的情绪也随着课文内容和音乐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刚才的欢乐气氛已不存在了,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特别是听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时,有几个学生竟流着眼泪,低声抽泣了起来。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他们的心与小女孩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都为她的悲惨遭遇而悲痛。通过这样两种情境的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

四、延伸、拓展,注重语言积累

文字学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42-02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情感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灵活应用教材,使课堂充满一股浓厚的课程改革的新鲜气息。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

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借助教材、课件等资源,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不能简单、直接地灌输,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来完成。因此,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为学生服务,提供最佳的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例如,《游子吟》的教学片段:

师:吟诵诗歌,观察插图,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同桌听,然后在小组里说,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每小组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生:在一个茅草屋里,一个老母亲坐在油灯旁缝制衣服,儿子在油灯下看书,桌上正放着一杯热腾腾的茶,这是老母亲刚刚端来给儿子喝的。

师(点点头):有顺序,“热腾腾”用得好。

生:这是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这是一间破旧、简陋的茅草屋,这是一位年迈的老母亲。

师(微微一笑):很具体、生动。

(学生继续说图意)

师:面对长辈的关爱,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学生纵情发言)

师:老师相信大家感受到了爱,爱是无私、伟大的,对于爱,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应该去体会、去感受,学会感恩。

《游子吟》这首诗浅显易懂,学生大多在没学这首诗之前就已经耳熟能详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于已知事物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没有花过多的时间诵读,讲解诗意,而是以插图为契机,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说图意,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即兴说的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把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说,体验成功的喜悦,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群体面对的共同任务中积极承当自己的责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课堂不再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平等融洽、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发挥,就能收到难以预料的学习效果,有时甚至会绽放出思想火花。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的平等对话,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能激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和学生能用语言进行讨论,更能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学生的心灵随时彼此敞开,接纳对方的心灵,这种师生间的“对话”,同时是一种彼此的“倾听”,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共同参与、分享。

二、多种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共鸣和感应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因此,从现代教育的实际出发,课堂评价应当得到高度的关注和有效的改进,努力使其不再是教师的终结判定,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视界融合。课堂评价的最大优势指向个体,而不是群体。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目中有人”,充分发挥其持有的育人优势,让评价真正能够促进每个作为个体的学生的自由发展。特别是对一个留级、基础差、丧失自信心的学生来说,给予肯定性评价可以“起死回生”。由于学生的学习常常缺乏一定的持久性、稳定性,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施以一定的强化刺激。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片段:

师:(面带微笑)孩子们,你们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书,老师很高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重点是写萨沙与妈妈之间的一段对话,我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比我好。

(多媒体呈现对话内容)

师:孩子们,你们可以大声地读读这些对话,选择几句你喜欢的,反复读一读。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

师:(深情地环视教室)谁先来?

生:我想读第一句(将“干吗”重读)。这么读,因为我觉得萨沙的心里一定很奇怪,为什么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师:对!读课文就要这样好好想。

生:我读第三句(将“我”和“最”重读)。我想萨沙当时一定很不服气,因为妈妈认为萨沙最弱小,所以我要这样读,这样才能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

生:萨沙心里可能很不开心,因为妈妈认为萨沙最弱小的,所以我觉得也可以用难过的语气来读(以较低沉的语调读)。

师:不错。不过请注意文中是“反问”,最好能表现出反问的语气,大家试试。

(学生个个在座位上轻声读)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积极关注,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行动,保持目光接触,表示对某种特殊言行的赏识。居高临下的“审判”,不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对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威胁,忽略更是无情的“杀手”。教师干巴巴地用机械重复的惯用语言,只能使学生心慌意乱,而全身心投入地自然表现(语言、表情、体态、动作等)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感应,进而产生强烈的价值“体验”。教师可以运用“无声的动姿”,表达出轻轻的赞许和满意的欣赏。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这里的“工具”应该是“实用”和“中介”的意思。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主要是要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和主要的目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且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是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陶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的人文学科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学习文化知识,丰富情感积累,因此,语文教学的宗旨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文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例如,《我的战友》的教学片段:

师: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作者为什么要把他比作“千斤巨石”呢?在烈火中和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生:石头不怕火烧,不会动,在烈火中没有动一下,所以作者把比作“石头”。

师:这是他们的一个相似之处。还有呢?

生:石头是不会发出声音的,在烈火中也一声不吭。

生: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石头是坚硬的,也像石头那样坚强,不怕烈火烧身。

师:哦,烈火中的像石头一样纹丝不动,烈火中的像石头一样一声未吭,烈火中的像石头一样坚硬,他的意志多么坚强,不怕烈火焚烧。正因为这三个相似的地方,所以作者才把烈火中的比作“石头”。这个比喻用得多么恰当啊!

师:孩子们,你们比较一下“像石头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和“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仔细读一读。

生:老师,我知道,“千斤”说明很重,不容易移动,这里的像泰山一样稳稳地趴在烈火中,就算别人去推他,也是推不动的。多么严守潜伏的纪律啊!他宁愿牺牲自己,绝不暴露潜伏部队。

师:孩子们,就算是普通的一个比喻句,也能包含这么丰富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读书就应该含英咀华,细细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情感,读出语言中的味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站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认真对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上课例,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针对学生的思想实情进行教育。语文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就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语文教学和德育之间的关系:第一,运化有方:融化、点化、情化。第二,自然谐调:形式的自然、分寸的适度、和谐的氛围。第三,展望未来。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像诗人一样憧憬未来,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必定会见到效果,尤其是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成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实施正确导向的基本方式,要“批文”、“入情”,结合对语言的感悟、理解、积累、运用来进行,要“润物细无声”,不能说教、灌输,要将其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袁学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J].教学案例,200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