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危机机遇

金融危机机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金融危机机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第1篇

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蕴涵着新的机遇。认真分析挑战,努力把握机遇,意义重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我国就业的总体特点是“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还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造成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或处于工作岗位不稳定、薪酬降低的状态,而且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部分堵塞,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使本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并暴露出技能型劳动者短缺、劳动者教育培训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就业局面,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临时性措施与长效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关系。

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从外部需求减少还是从生产企业工资提高来看,我国的外需和外部投资都很难继续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立足于内需。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意味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外需行业和企业劳动者的生产转向、岗位转移在所难免,大大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努力培育新的内需行业就业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以拓展就业空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在扶持灵活就业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表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做好就业存量稳定工作,不仅会抵消新增就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效果。近10年来,在经济增长向好的背景下,促进就业关注的重点是新增就业,对稳定就业关注不够,相关政策措施缺乏。面对严峻现实,必须将稳定就业放在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保存量、保岗位力度。其中,特别应关注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与手段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成为重大课题。在危机中公众对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工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信息和监控能力不足,缺乏失业预警系统,职业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力度不够等。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广、保障程度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表现在对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和非就业群体保障不足、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劳动者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等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典型的反危机、反周期的重要作用,做好了就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机遇之一: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做好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危机还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就业对扩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应对危机中,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有利于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都表明,只有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才能取得成效。在应对危机中,许多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为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提供了保证。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于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机遇之二: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进和完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估算,仅中央4万亿投资就可增加2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地方政府数量更大的投资还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其次,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稳定就业政策的推出和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遇。国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的非常态政策措施,首次启动国家失业预警机制,不仅完善了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也为稳定就业政策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为统筹城乡就业创造了更好条件。国家为缓解农民工就业困难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统筹城乡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来说,既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相关制度,推动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第四,危机的考验有利于劳动者调整心态,使更多劳动者走上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路。通过危机的洗礼和政府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劳动者的心态更加成熟,求职行为更加理性务实,这就为多渠道、多层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盖面扩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及国家多种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逐步解除,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的实施具备了更好环境。

机遇之三: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有利于就业空间的拓展,同时为优化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新动力。伴随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扩大内需的效果正逐步显现,我国社会总需求进一步提升,将有力支撑企业岗位的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扩展就业领域,带动经济和就业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基础上,未来还将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通用航空、新能源、服务外包等。这些产业除了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还能够吸纳就业,将进一步开拓就业空间。以节能环保产品为特色的“绿色经济”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形成“绿色就业”效应。就业的空间拓展和结构调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大趋势,还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都使劳动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压力和动力,这在客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第2篇

一、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长期的发展使诺亚财富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厚的客户资源,近20000人的会员数使诺亚财富在资产管理规模上稳居第三方理财公司首位。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居民财富的增加使理财观念也日益觉醒,巨大的客户资源需要理财公司为其服务;从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及境外金融市场撤出来的资金为第三方理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银行利率的下降,以及理财产品发行的低迷,也使社会中大量闲散资金涌向第三方理财公司。伴随这一系列发展机遇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第三方理财公司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理财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丰富使客户的资金面临分流的挑战;第二,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投资者对理财公司的选择更加谨慎,客户更加偏向于稳健投资,而对刚兴起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持有怀疑态度。日益涌现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使这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拥有广大的客户,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需要制定适合广大客户需求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多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既没有诺亚财富的品牌效应,也没有诺亚财富数额庞大的财富和市场规模,因此,要想吸引更多的客户,一般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需要制定符合本公司情况的营销策略。1.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要得到客户的青睐,必须首先清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营销并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出去,一个好的营销方案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增值空间。因此,需要树立科学的营销理念,对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服务,针对客户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财方案。2.建立完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信用制度。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信用普遍较低,信用制度方面存在空白,针对这一情况,财富管理公司需要完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完善会增加客户投资理财的信心,客户信心的建立是理财公司在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3.制定多元化的理财方案。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客户定位不能只集中在少数高收入人群中,面对广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也需要提供相应的理财服务。每一个中等收入群体都是一支潜力股,为他们制定多元化的、有针对性的理财方案,在提升企业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客户群。4.制定多渠道的理财销售战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投资理财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增多,第三方理财公司在扩大传统的柜台销售业务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新型模式为客户提供网上理财服务,这既节省了客户的时间,也降低了理财公司的运营成本。5.理财公司需要树立品牌战略。每一位客户都要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理财服务,这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声誉。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品牌的树立,能为公司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增强了理财公司品牌在地区和全国市场的影响力。第三方理财公司的兴起不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偶然因素,而是必然趋势。在竞争激烈的金融理财市场上,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定符合客户需求和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和工作措施,是公司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需要抓住金融市场繁荣发展这一良好机遇,在理财市场上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作者:宗磊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服务贸易 服务业 贸易结构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即服务业的发展也要国际化,通过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业总产出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给全球对外贸易造成了沉重打击,危机背景下总需求下降,各国进出口量包括服务贸易进出口量大幅度下降,但其在给我国服务贸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其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落后于韩国、英国、新加坡。并且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几年中,服务贸易额度占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金融危机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较大,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下降。

但是中国的服务贸易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加坡服务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各年份均在90%以上,英国也接近20%,而中国仅有不到10%,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比重又下降至6%左右,所以中国服务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追赶空间,可以通过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更快地拉动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也不合理,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比重较低。从2007年到2010年间,中国服务业附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低于韩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和英国,只有40%多一点,而美国英国达70%以上。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服务贸易乃至整个对外贸易的瓶颈,服务贸易产品附加值低使我国在服务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面临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人们收入水平下降将导致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需求的大幅度下降,从而体现为服务贸易额的下滑甚至是逆差,这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表现在各国的服务贸易上却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中国服务贸易在所选的年份中均为逆差,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服务贸易逆差高于其他国家并有扩大的趋势,而英国、美国和新加坡即使受危机的影响,但服务贸易在所选年份都是顺差并且在危机后顺差有扩大的趋势。这说明金融危机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负面影响较大。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许多有钱的中国人到国外留学、旅游、消费尤其到欧美国家,这为欧美国家的服务贸易带来了众多机会。资料显示仅2012年十一国庆黄金周,中国人到韩国旅游消费就达2000亿韩元。而国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大量工人失业,消费能力下降,这限制了其服务贸易的进口,因此国外体现为服务贸易顺差。

表1 :2000-2010年各国服务贸易差额比较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中国加入WTO以后,服务贸易逆差日益明显,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以后,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更有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需求大。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比如信息通讯、专有权利使用、保险、出国教育等服务的需求大,导致这些服务贸易的大量进口。据资料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逆差额达3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6.8%,创历史新高。

服务贸易各部门发展失衡。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仍在我国服务业中占主要地位,无论是机构数量、就业人数,还是营业收入均排在前列,但是人均营业收入和机构平均营业收入偏低,这说明中国服务业规模偏大,劳动生产率偏低。另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如现代物流、信息通讯、商务服务等还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比如旅游、运输服务等。金融危机致使国外居民收入下降,从而大大降低了对我国旅游运输服务的需求,这势必带来运输旅游业的较大逆差。

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性差异大。高附加值的服务品种少,服务业仍以为客户提供基本服务为主,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整体上看,东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服务业竞争力差异大。服务业发展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是江苏、浙江和广东,而西部地区如、云南、青海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

服务业市场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一些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现代服务业,垄断程度较高,比如金融、通信、运输等,高垄断、少税收优惠大大制约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

金融危机既已发生,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在危机背景下寻求发展的机遇,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一是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促进相关服务贸易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许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经营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倒闭,这正是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好时机,可以趁机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加快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的国际业务,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扩张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二是以金融危机为契机进入国际市场,促进服务企业的国际并购,提高竞争能力。金融危机使得许多国外服务企业经营不善,它们寻求并购的对象,并且并构成本相对低廉,我国服务企业应抓住机遇,进行国际并购,增强实力,提高竞争能力和进入国际市场的实力。

三是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发挥国内服务产品的价格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外居民选择到中国旅游、留学等服务。同时,现代服务业应趁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推动信息通讯、金融保险、运输仓储等服务业的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措施

一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营销能力。在我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同时,服务业也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制造业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包括产品设计包装、宣传、金融保险服务、现代运输物流等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对国外相关服务的需求,缓解逆差。

二是调整服务贸易结构,大力推动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的发展。附加值低的服务业产品替代率高,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差的贸易条件和不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应加快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的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

三是加强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国外先进国家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日本商业服务业中的“社是”与“社训”制定了服务业发展的理念,如以人为本、团队合作、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等;美国完善的退货制度;英国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支持等等。所以中国服务业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促进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是改善我国服务业市场结构,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除了电信、铁路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需要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应尽量放开服务业的进入门槛,允许私营部门进入。这样可以逐渐培育服务业完善的竞争主体,同时,我们还应改变原来国有经济在服务业中的垄断地位和服务业封闭的状态,应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体制改革,通过多元化的竞争主体的参与,来提高竞争能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是加强服务业与服务贸易领域人才的培训与引进。由于传统重一产二产轻三产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在就业观念上认为服务业是伺候人的工作,因此不愿意到服务业部门就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大大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我国应加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并从工资奖励机制上激励人们到服务业就业,到中小城市的服务业部门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均衡发展,促进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第4篇

面对20__年国家宽松型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指导思想,以及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我们信用社也处在一个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们20__年的当务之急。

新的农村经济形势。

在过去,每逢年末,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会带回大量的资金用于存放在信用社或者归还贷款利息。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__年,农民工没有带回象以往年度那样大额的资金,我们的存款也大大缩水,再加之5.12大地震,居民取出资金用于维修房屋等,我们的存款更是雪上加霜。至于贷款利息的清收也如同存款一样遭遇到了金融的寒冬。

面对存贷款利息一降再降,存款减少贷款难收这样尴尬的局面,信用社应该何去何从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任何危机都有它的突破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国家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从未停止过。各种补贴更是从未断过,粮食直补,生猪补贴,危房加固等等,这部份钱对一些经济较紧张的农户来说是需马上取出用于适处的;但对于另一些经济较宽裕的农民来说,这是一部份闲散的资金。也许他们会盲目的取出用于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或者用于其他不必要的消费,这时我们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就需以我们的真诚和热情来做好解释工作,让农民将这部份钱以定期或者活期的形式存在信用社,告诉他们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银行利息虽然低,但是是无风险的报酬;对于一些想留在农村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以及修建房屋的农民工,我们可以在详细调查过后,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综观这一条思路,其实它本身就是“服务三农”的最好实践。

新的农村业务发展。

以往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收入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面对不可抵挡的金融危机以及高速发展的农村,我们必须拓展我们的中间业务,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能力。这对于本身基础比较低,业务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随着sc6000成功上线,我们可以在当前形式下,大力开展汇兑业务并与保险公司,理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提供保险、理财、汇兑业务,为在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理财业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农村的中小型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代收代售业务。我们可以为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司代收居民需缴纳的各种款项,也可以各种企业发放工资这样一种业务,还可以其他金融机构销售各种收益较稳定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这样一来,我们即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将每年高额的存款利息转嫁出去,还能从中获得中间业务手续费。这样一来我们就充分利用了财务管理学中的财务杠杆经营模式将负债经营作到利益最大化。

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农村一直处在信用社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再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我们工作人员又长期处在有利条件下,形成了很多不好作风。比如态度差,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这些都是群众抱怨的现象。如今面对农行,邮政储蓄……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又该如何在留住原有客户群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客户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化修养,以专业从业人员的身份来要求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耐心包容的态度来接受我们客户的不足,以专业专注的态度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帮助,这同样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其次,我们还要大力的拓展我们业务。因为业务才是我们发展的硬件,态度再好,没有有效的业务能力,不能为群众提供方便,这也是不能挽留客户的缺陷,也势必在残忍的竞争中淘汰。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第5篇

这个与格林童话“青蛙王子”有着相同浪漫名字的品牌,是否拥有了走向世界的魔力呢?

国外市场的拓展和机遇

之前国外市场的拓展,显然为“青蛙王子”的登场预备了筹码。青蛙王子从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已经走过两年多路程,为其国外市场运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集团在美国现有的资源和销售渠道,为“青蛙王子”儿童护理品牌进入美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公司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动态,学习国际先进营销理念及产品开发理念,推动公司营销升级、产品研发、与国际接轨的运营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振辉表示,美国和香港,将会成为“青蛙王子”“走出去”的第一步。从三年前开始,青蛙王子集团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注册“青蛙王子”商标,截至目前,“青蛙王子”品牌已经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成功,包括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青蛙王子集团通过对国外市场的考察,发现国外婴幼儿日用品市场竞争并不是很激烈,一般只有一两个主要品牌。一些国家婴儿的出生率正处于增长期,并且人们对儿童的日常护理变得更加注重,儿童用品市场值得更广泛的期待,这些都将可能成为“青蛙王子”开拓新市场的发展机遇。此外,青蛙王子集团在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与国外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劳动力等成本相对较低,这成为“青蛙王子”扩展海外市场的优势。

国内市场的成长和挑战

产品的品质、理念和维护,是提升品牌进一步发展的硬实力,在此方面,企业亦有多方筹划。一直以来,在一线大城市,儿童日化用品市场外资品牌优势很明显,较强势且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多。作为民营品牌,“青蛙王子”从创立以来,主要在二、三线城市深耕,避开外资竞争较为激烈的一线城市,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

成立于1994年的青蛙王子集团,在创业初期举步维艰。面对强势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业务人员面临较重压力,导致当时人员的流动性很大。经过这段艰苦时期的磨炼,青蛙王子集团诞生了一支能吃苦耐劳、骁勇善战的销售团队,形成了“青蛙王子”独特的网络销售优势。

目前,“青蛙王子”品牌已有几百个分销商,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区域市场。十几年来在二、三线城市的深耕,为“青蛙王子”创造了“资本”。销售网络的建设,正是“青蛙王子”的重要优势所在。“我们做得比较细,市场覆盖面比较大。网络的优势,是我们的资产,借助这一网络,就能比其他品牌更有优势,让经销商能够挣到钱。”谈到销售网络的框架,李振辉很有信心地表示。

今年,将是“青蛙王子”国内市场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凭借多年来在二、三线城市积累的经验和实力,“青蛙王子”将会把触角伸向一线城市,从以往面对外资品牌避重就轻、走差异化路线的发展方式,转向正面竞争。渠道的建设,会在今年进一步拓展,将强势进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会更积极地拓展销售终端,全面开展与大型卖场、婴童日化用品专卖店等零售行业的合作。可以预见,一线城市的儿童日化产品市场,将会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除了强势拓展销售渠道外,着力研发新产品、把产品线拉长,让已有的销售网络发挥更大的优势,集团对这一点也更为看重。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试验、策划和准备,2010年,青蛙王子纸品事业部开始正式启动运营。同年7月,“青蛙王子”纸尿裤系列全面上市,涉及2个品类6个系列共23个单品,“青蛙王子”产品线进一步完善了,迈出了向婴幼儿日化产品领域大力扩展和延伸的重要一步。

目前,“青蛙王子”儿童护理产品,已经囊括了护肤、洗浴、口腔、纸品等四大系列数百个品种。除了扩大规模和加强新产品研发以外,“青蛙王子”接下来还会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和升级,包括增加包装的精美度,提升产品的档次;让“青蛙王子”的卡通形象更加活泼可爱。

品牌的支撑力量

在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上,青蛙王子集团投资的系列卡通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青蛙王子集团前瞻性地投资制作了长篇原创动画片《青蛙王子》,成为了国内首家介入动漫产业的日化企业。2009年,企业又投资制作了第二部卡通片《青蛙王子之蛙蛙探险队》,片子登陆了央视和省级的少儿频道。今年,将投资“青蛙王子”系列卡通片第三部的制作,从创意、制作到播出等环节,总共将投入资金数千万元,公司对品牌形象的维护和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青蛙王子集团投入了近两亿元、经过2年的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在今年3月底开始正式投产。该园区涉及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水平得到大大提升。这仅是青蛙王子工业园的第一期工程,园内有5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建造而成,三期全部完成后,建筑面积将超过14万平方米。

李振辉表示,随着新工业园的投产,集团自身就具备了较大规模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这会带来以下好处:一是公司本身能更有效地控制生产质量;二是提高利润率;三是加大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另外,具备充足的产能后,为品牌未来长久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工业园第一期投产以后,年产能将达到20亿~30亿元,能够较大程度地改善青蛙王子集团的产能问题;同时,产品品质能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这将为后续产品品质的升级、新产品的研发和投产,提供有力的支撑。产能的拓展,同时也为青蛙王子集团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保障。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第6篇

东北:调控带来三大发展契机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所所长丁晓燕这样说。他表示,东北地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应牢牢把握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致力于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9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各项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为东北发展提供有力机会。这就使东北经济的发展得以面临三大机遇:

一是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国家“保增长”政策取向越来越清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在向宽松积极的方向转变。扩大内需10项措施的出台,为东北经济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

二是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将加速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具有一定制造业基础的地区转移,东北将面临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三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东北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批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其将面临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

广西:重点加强泛北合作

泛北部湾次区域中的东盟各国,在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曾遭受重创、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呼啸而来,但各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防范能力和经验来应对当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广西社会科学院当代广西研究所副研究员龙裕伟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对于加强泛北合作却是一个契机。

他们指出,透过此次金融危机,泛北部湾次区域各国已认识到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能高度依赖美国。尤其是向美国、欧盟的出口。

据他们介绍,2008年10月20-21目,“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南宁举办时,各国专家就泛北合作曾提出了重要建议。专家们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应该轻视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经济的影响,应该加强合作,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止金融危机扩散,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

他们提出,中国――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空间很大,目前应该加大中国向东盟投资的力度,这也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中的投资开放协定应该尽快签署,以推动投资的发展。

川渝:携手开发城乡消费市场

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成渝试验区的经济都是严峻的考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岳朝敏认为,“危机之下,也正是整合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良好时机。”

金融危机对成渝试验区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民营经济打击比较大,特别是外向型出口企业处境更加艰难。面对这一背景,如何紧紧抓住危机下的机遇,岳超敏认为,一方面,要使资源向优势行业企业集中,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同时淘汰低效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企业,着力支持发展高节能、高附加值的行业企业。另一方面,成渝应该合作开发川渝地区的广大消费市场,比如清洁能源的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等。

同时,回首已经过去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岳朝敏说,成渝试验区不位于地震重灾区。地震对试验区的破坏及对经济基本面并未产生根本性影响。而地震灾后上万亿元的重建投资将不仅催生大量的行业机会,而且将成为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调整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不仅如此,重建过程产生的大量商品需求对地方经济产生巨大拉动作用,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对于缓解城多统筹过程中的就业压力也十分有力。”

广东:可重估出口创汇战略

珠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也是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下受冲击较为强烈的地区。不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却表示,此次危机对广东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给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深刻的警示,同时也为广东发展模式创新提供良好的机遇。

梁桂全认为,金融危机对广东的正向效应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客观上促进广东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促进广东出口产品区域结构的调整:三是贸易顺差过大的状况有所改善,对于虚假贸易的遏制有一定成效。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广东而言,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广东应借这次危机重估‘出口创汇’战略。”梁桂全说,从出口产品的区域调整看,次贷危机影响下广东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促进了对其他区域出口的增长。

河北:钢铁业升级换代正逢时

2008年7月开始,钢铁行业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国内外需求锐减,价格狂跌,收益明显下降,我国钢铁业陷入全行业亏损。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连云,石亚碧表示,河北省通过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使钢铁业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第7篇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中国制造将持续面临出口瓶颈

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经济。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近70%,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如2005年我国64%彩电、87%DVD、64%摩托车都用于出口创汇;几乎发达国家所消费的一半服装来自中国制造。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将面临至少两年的萎缩,世界银行也预计全球2009年经济将萎缩1.7%。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严重下滑,势必导致需求锐减。此外,全球经济衰退也势必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将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出口必将受到较长时间制约。

(二)国内市场和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中国产品出口比例惊人,一方面反映中国已充分融入全球经济,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业长期不重视对国内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国内国外市场比例倒挂。

对制造企业而言,直接接收国外订单和设计要求,意味着只需将企业的精力、成本放在简单的制造环节,而无需思考销售渠道、销售网络,更无需进行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设计。因此,在之前20多年不断扩大的国外订单的“呵护”下,中国企业形成了对国外市场和研发的依赖性,丧失了自我开发市场的自立本领。当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国外市场的大门开始合拢后,中国企业又一时难以及时开辟国内市场,产能过剩骤然凸现。

(三)中国产品缺少品牌意识,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极低

目前,我国已有172种商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例如,2004年我国出口手表9.6亿块,平均单价1美元;出口鞋59亿双,平均单价仅2.5美元,不及意大利的1/3;出口传统照相机5600万台,平均单价5.9美元,不及日本的1/20。

其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企业不重视以品牌定位发展战略、核心技术、差异化设计、服务管理为基础的品牌建设。生产利润大半被国外拿走。中国企业只是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品牌知名度的不足,造成中国产品难以引起消费人群的品牌联想和形成品牌忠诚度,难以打开国内外市场。在金融危机时期,贴牌生产的产品及企业完全受制于国外市场的萎缩和订单的大幅减少,唯有被动挨打,挣扎在倒闭边缘;而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和企业,在极为有限的市场内也备受国际知名品牌的打压,随时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设计的发展机遇

任何危机中都共生着危险与机遇。金融危机就提供给中国设计三大发展机遇,且机遇难求。

(一)产业升级――中国设计生存环境优化机遇

中国制造业呼喊产业升级已近十年,但推进乏力。大量代工企业的存在,造成中国企业长期依赖国外设计,即便是初步转型为开发自主品牌的企业,也难以改变长期养成的“拿来主义”心理。

然而,这场金融危机提供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和刺激设计需求难得的历史机遇。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一批以贴牌代工为主的企业因为接不到国外业务,或原已微薄的加工利润再受挤压而应声倒闭。只有拥有自己强大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进行产业升级,从初级的制造型企业OEM,发展到设计型ODM,再到品牌型OBM,最后到战略型OSM,这是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不得不做出的生存抉择。

而产业升级只要从OEM时代跨入到ODM时代,就意味着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因为从设计型到品牌型及战略型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设备”,而是“技术+设计+品牌战略”。这些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了品牌巨大的差异化,也是品牌不被市场淘汰的立命之本。设计作为未来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其战略地位将被极大提升,对设计的市场需求也将成数十倍放大。这无疑是中国设计赢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二)扩大内需――中国设计风格探索推动机遇

30年来,中国设计一直处于照搬、抄袭、借鉴、改造等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早已形成的产品设计风格,如德国功能主义风格、北欧人本功能主义风格、日本素朴和风风格,中国虽贵为“世界工厂”,但就是没能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制造企业长期把目光盯在了国外市场,在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的基础上,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无需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市场差异,自然谈不上针对国内市场的差异化设计。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政府明智地将扩大内需作为了今后几年经济拉动的首要任务。政府自2008年10月至今,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如: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建设,促进消费等。这些政策将有力地带动国内家电、交通工具、住房、家具、家居用品、装饰品以及服装、日用品等大批产品进入全国666座各级城市和广阔的农村市场。

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主攻对象正从国外转向国内,这给中国设计加快本土风格的探索和形成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因为,中国的广阔市场相对于成熟的国外市场是较新的,而大部分的三、四级城市及农村市场是全新的,且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中国的制造企业将不得不研究这些新市场的人文环境、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设计元素,以期设计出更加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种将由商业需求带动,由庞大制造业主动实施的,对中国各地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运用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和积累,将是此前30年所不曾有的,必定会大大加快具有中国设计风格的形成。

(三)国家崛起――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建立机遇

设计文化狭义上指的是设计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对设计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切意识形态。设计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对以本民族文化为思想内核,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创造发展本民族设计文化的自信心。她源于对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的强烈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自然融入到本国设计的强烈认同,以及对继承和发展体现民族文脉的民族设计的强烈认同。

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GDP于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金融危机到来,让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唯有中国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其他国家均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中国被寄予了带动全球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重大希望,经济大国地位和影响力正以惊人速度得到快速确立。

中国经济地位的跃升,使得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发展理念和文化艺术等中华文化,也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中国科学院研究认为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已升至全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中国近两年的国学热正体现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自觉。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增强。

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对设计产品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身份问题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设计产品和设计文化中的民族认同,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视的倾向。中华文化自信心的快速提高,必将大大提高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文化的创造自信心,有利于摆脱近一个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对西方设计的效仿,从而大胆开展广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的探索和创新,去体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文化独立。

三、抓住历史机遇,加速推进中国设计发展的行业对策

中国设计行业应抓住金融危机赋予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实施以下四项发展战略。

(一)“品牌核心战略”――参与产业升级和品牌竞争,彰显设计力量,树立设计在品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设计研发和技术研发成为了企业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广阔的衣、用、住、行等非高科技消费品制造领域,据日本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开发差异化产品、国际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明星企业等方面,设计的作用占到50―70%以上。因此,设计界应主动出击,积极与广大的制造企业实现设计与制造对接,帮助企业实施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

首先,设计企业要搭建与对外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对话交流平台,了解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困境,进驻企业聚集区,实施设计推介,找出目标细分市场,针对性开展设计研发,逐步拉开与同类同级产品的差异化,形成独立的品牌形象,确立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广泛参与各类产品博览会及企业发展论坛,促使企业将设计研发确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重视设计研发―树立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回报―增加设计投入―提升品牌价值的良性循环。

(二)“设计联盟战略”――树立“大设计”观,建立跨行业联盟,传播创意设计,推动设计发展

金融危机推动了企业对品牌和设计的需求。这需要设计界能够把握这样的时机,突破狭隘的设计行业界限,树立一种联合各界精英的“大设计”发展观,集中各方面智慧、能力和资源,共同带领中国制造完成向中国创造的快速转变。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发展之路,各国的跨行业的设计联盟如20世纪初的“德国工业联盟”、“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20世纪中的“日本工业设计协会”等,都对实现本国设计和制造业的腾飞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也应在全国,特别是各沿海发达地区发起成立由设计界和政府、企业界、教育界、科技界、法律界等不同界别精英组成的“创意设计联盟”,促进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完善和执行,保护中国原创设计的权益;联合政府和媒体,广泛传播创意设计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尊重设计、购买设计、发展设计的良好氛围。

(三)“设计文化战略”――开发国内市场,研究和运用传统文化,形成中国风格设计

因此,中国设计界应大力倡导中国风格设计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应设立“中国风格设计年度系列大奖”,对杰出的中国风格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企业及设计理论予以重奖,鼓励创造新成果;另一方面,及时将新的中国风格设计思想和实践进行广泛的交流、总结、推广和发展,不断探索中国设计独有的文化内涵、设计语汇、表现形式,引领中国风格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在社会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风格设计,不断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扩大中国风格设计的消费市场。

(四)“国际拓展战略”――占领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金融危机让中国提前登上了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而近五年的几大全球博览盛会都在中国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盛会不仅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现代设计的大舞台。

这些国际舞台将提供给中国设计界与国际设计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激励中国设计师以莫大的创新勇气,去探索用现代设计表现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新路。这对中国设计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更好地把握中国设计文化精神和借鉴各国设计风格和国际设计潮流,丰富中国的设计思想,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心,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要积极占领这些国际舞台,大胆参与国际设计合作与竞争,快速提升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并以国际舞台为窗口,展现中国现代设计的最新成就和设计文化。同时将创意设计团队、个人和作品进行大力推广,为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产品走向世界,赢得世界的尊重,开拓国际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金融危机机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创新

从2008年经济“寒流”席卷全球以来,许多企业资金链吃紧,据相关统计全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中小企业总数的35%,对于“草根经济”代表的温州也未能幸免。来自温州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末,经过对2.5万多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有29%的企业开工不足,属于半停工的状态,有10%的企业完全停工,两项相加占到39.9%,接近40%。这种停工潮的蔓延不仅放慢了温州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调整的步伐,而且给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金融危机对温州中小企业的冲击

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黄明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影响有两点:1.与出口挂钩的企业,受影响较大;2.与出口关联不大的企业,受到消费紧缩影响,出现亏损。温州企业外向型依赖程度达60%,70%温州中小企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出口。金融危机使温州中小企业遭遇到了一次经济“寒流”。

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对温州50家规模以上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1―2月份与2008年同期比较,内贸订单增加的仅有6家,减少的有25家;外贸订单增加的仅有2家,减少的16家,另有3家没有接到订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温州出口总值9.62亿美元,同比减少13.9%,而今年上半年温州出口总值达到48.16亿美元,同比减少12.9%。其中,包括鞋类、服装、眼镜、通断电路保护装置、合成革、打火机、机电产品在内的温州主要出口产品中,上半年除合成革和服装出口总值同比有所增加,其余产品均同比下降。

另据有关的调查统计信息显示自金融危机以来:温州市关掉的鞋革企业有1000来家,但大多是产值500万以下的小规模,3000来家规模以上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稳定;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说,金融危机导致外销订单少了40%。整个服装行业2000多家企业,40万就业人员。温州市打火机协会会长周大虎说,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温州打火机是受冲击比较早的行业。原来1000多家,现在总共现在只有一两百家了,多数属于正常淘汰。

2008年11月下旬,温州市工商联专题开展了温州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调查,涉及民营企业304家,分布在32个行业。调查结果显示,304家企业资金需求总额高达71亿元,平均每家需求额为2336万元,其中用于技改的占15.85%。这反映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产品销售市场萎缩,融资渠道狭窄,而目前企业正常资金运转及开拓市场、转型升级资金需求却大大增强。年前,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根据市政府要求,对300多家企业进行紧急调查,发现资金缺口达70多亿元,温州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以此比例推算,资金缺口规模将高达700000多亿元。

可见,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温州中小企业正经历着又一次“阵痛”,而要想从涅中重生,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融资支持。

二、金融危机下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

温州市共有30多万家中小企业,其资金来源中,主要内源融资、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三部分构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资料整理可知温州三种融资渠道比例关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内源融资是温州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占比达到60%左右;银行贷款是其重要的外源融资,但2007年由于国家实现双紧的宏观政策,使中小企业转向民间资本;民间融资是温州民营企业的另一资金来源的途径,并且其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加,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爆发后国家采取双松的宏观政策,加上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不明确,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把资金借贷出去,使得民间借贷急剧下降,且低于银行贷款。

2008年危机爆发后,温州市政府联手温州金融业采取诸多相应的措施以帮助支持中小企业资金融通。

1、温州市政府、金融机构联动,多管齐下积极破解“融资难”。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温州市政府拿出500万元,按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五的比例,对商业银行2008年对温州中小企业增加的贷款额进行奖励。温州市经贸委还牵头举办了银企对接会,19家银行现场签出16.18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数据显示,2009年1―6月份温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信贷为700亿元,其中46%投向市内中小企业。但真正能够拿到银行信贷的中小企业是少之又少。按照银行设定的统计口径,所谓的中小企业在温州基本上属于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在新增贷款中,真正投放到中小制造企业的只有5%(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有这么个案例:在2009年一次中小企业论坛上,温州市政府说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可以将申请提交上来。于是有位叫吴秀平的企业主提出了50万元贷款申请准备购买设备。后来本地的邮储银行很重视,主动找上门来。但最后,他却放弃了银行抛来的“橄榄枝”。原因是其厂房是租来的,生产设备又不被银行认可,没有充足的可供抵押的不动产。银行说先期只能贷给他10万,以后随着信用增级,最高可追加到50万,利息为八厘多。他觉得这样的信贷条件太麻烦了,而和亲戚随便打个电话马上就可以送来10万,利息不过1分,通过银行贷款手续复杂、需联保风险太大。可见,由于银行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置、金融技术方面都与中小企业存在不对称问题,致使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这条融资渠道筹集到资金。

2、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收编”民资。2008年,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温州设立了八家小额贷款试点公司,但受资本金所限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而导致的规模效益缺失,加上温州中小企业数量多资金需求量大,使得小额贷款公司举步维艰,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方面捉襟见肘。据了解,温州市鹿城区一家小额贷款公司2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在开业半年内即贷空,目前运作的资金是当地银行按照政府要求拆借来的1亿元,很快也将放光。而苍南联信小额贷款公司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1亿元注册资金便已全部贷光。该公司经理朱良建曾对周德文开玩笑说,把钱贷完之后,就差不多相当于歇业了。并且按照《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是当地实力雄厚、信用优良的民营骨干企业。国家规定的自然人发起主体被彻底排除在外。浙江省试点的注册资金也从国家规定的5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温州市又在此基础上,从5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有的县市区甚至提高到2亿元。如此之高的准入门槛,将很多原来希望通过小额贷款公司使自己身份公开化、合法化的温州民间借贷机构彻底挡在了门外,而骨干企业作为主发起人的小额贷款公司并没有足够的动力与意愿去服务‘三农’和小企业。

3、积极引导民间借贷形式多样化,渠道正规化。温州民间借贷的形式主要是“民间互助会”和“标会”。“互助会”一般由一名会长和十名会员组成,以每名会员出资5000元为例,就能筹集到五万元资金,这些钱将最先由会长使用,然后按约定时间在各个会员间流动使用,先使用资金的会员要按约定支付给其他会员利息,一旦中间哪个会员还不上钱,会长就要承担责任为他垫付,相应地会长也可以享受到最先无息使用5万元的权利。而“标会”会员间不按顺序使用这笔钱,而是每个人出标,每个人把自己愿意出的利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打开,看谁出的利息最多谁就最先用这笔钱。来自温州市金融办的一份最新的《温州民间资本调研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末,温州民间流动性资本规模已经超过了3370亿元,相当于北京银行今年一季度的存款总量,比2003年增长了一倍多。从2003年到2008年的5年间,年均递增17.57%,其中用于民间借贷的资金量大概在300-500亿之间。

这种形式多样资金庞大的民间借贷为温州中小企业解决了诸多燃眉之急。然而民间借贷在促进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是把双刃剑。银根紧缩时,企业不得已转向社会和民间借贷,高利吸收资金维持经营,一旦资金链断裂必将引发严重后果。而金融危机下,民间借贷成本迅速上升,风险急剧放大。危机后中小企业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链断裂,很多企业自有资金有限,需要借入资金,银行贷款的限制多,会导致很多企业――尤其是有问题的、经营困难的企业――大量借入民间资金。由于危机后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民间借贷利率也水涨船高。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之时,温州民间借贷利息一般高于银行利率4倍以上,有的甚至高出6-10倍。即使利率很高,中小企业也不得不借入民间资金,因为对于它们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至于以后撑不撑得住,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既增大了企业经营的压力,也增加了道德风险(借款企业明知很可能还不了还借款)和逆向选择(风险越大、业绩越差的企业越希望得到民间贷款的支持)。

4、大力培育信用担保公司。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注册的各类担保机构239家,它们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贡献不小,但在危机中,一些担保公司“自身难保”,担保机构和银行合作几率不高,银保合作担保总额严重偏低,担保能力弱,违规操作频现,缺乏专业的担保技术人才,市场监管缺失,致使信用担保逐渐演变为“高利贷”,导致借贷的中小企业加速破产,甚至引发恶性事件。所幸的是在2009年10月温州市经贸委联合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了担保班,专门为温州担保行业培育专门的担保技术人才。

三、金融危机给温州中小企业带来的融资机遇

金融危机给温州中小企业带来的“严寒”暴露了传统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根本解决不了温州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顽疾,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应建立公正高效的金融体制,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利用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宽松政策和支持机遇进行融资渠道的创新举,以满足当前和今后生产经营资金所需。

1、金融租赁。金融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讲,融资租赁有四种形式:一是直接租赁,出租方应承租方的要求,出资购买设备,直接租给承租方使用。它是融资租赁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二是杠杆租赁,出租方自筹相当于租赁设备价款20%-40%的资金,其余60%-80%资金由出租方将待购设备作贷款抵押,以转让收取租金的权力作为附加担保,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价格高的大型设备的长期融资租赁业务;三是转租赁,出租方根据承租方的需要,先从其他租赁公司租入设备,然后再转租给承租方使用。这种方式一般用于从国外引进设备;四是回租租赁,企业将自制或外购设备出售给出租方,然后再租回使用。

而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对象都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大项目,而对中小企业则通常都是一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基本上不会提供长期贷款或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企业只好将流动资金贷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来使用。这种情况就会衍生出很多问题,如果到期无法偿还贷款,企业面临的压力就会增加,银行就可能会降低其信用等级。为了维持较高的信用等级,企业就不得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形式填补流动资金贷款的缺口,很多小企业甚至不惜借高利贷。那么通过金融租赁,企业可用少量资金取得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可以边生产、边还租金,对于资金缺乏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加速投资、扩大生产的好办法;就某些产品积压的企业来说,金融租赁不失为促进销售、拓展市场的好手段。分期偿付的还款方式,也有助于承租企业避免资金波动风险。可见利用金融租赁是温州制造业中小企业满足固定资产融资需求的较好选择。

2、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温州企业外向型依赖程度达60%,70%温州中小企业都直接或者间接出口,显然贸易融资的创新至关重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国际保理、福费廷这些新工具得到了巨大发展。国际保理不仅可以扩大中小企业的出口营业额,还可以有助于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尤其在目前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开拓新的市场对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再者,国际保理还可以为中小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特别在目前汇率波动这么大的情况下,更需要为中小企业降低风险。福费廷可以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对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风险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可采用福费廷加出口买方信贷或出口卖方信贷的融资方式,福费廷加出口信用保险的融资方式,创新出更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工具为中小企业扩大贸易、解决企业融资提供帮助。

3、以创业板为契机,加快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2009年10月25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推出了创业板,这位我国以及温州中小企加快进入资本场融资提供广阔的舞台。另外还可以采取集合发债。2008年12月8日,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该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地方融资产品,探索建立民间资金与建设项目对接平台,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商业银行争取扩大金融产品开发权限,开展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农民住宅产权和承包权抵押贷款、专利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改革试点。另在北京、深圳、大连等都成功试点了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我们温州中小企业应抓住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把一些优质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发债联合体”,利用政府信用和联合体内企业的相互担保来为发债主体增信进行发债融资。这样可以拉长企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4、联保贷款。2007年5月16日,阿里巴巴联手建行共推小企业贷款--网络联保贷款,是一种无抵押无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由3家或3家以上企业组成一个联合体,共同来申请贷款,联合体中A企业获得贷款50万元,B企业获得贷款50万元,C企业获得贷款50万元,则每家企业承担的贷款责任都是150万元。如果A企业到期无法归还贷款50万元,B、C企业需要共同替A企业归还其50万元贷款及利息。这3家企业可能是非常亲密的合作伙伴,或者是上下游的供应商等重要的关联关系,由此实现互相之间的信用担保。在杭州、诸暨等都有这种贷款的成功案例。温州中小企业可以借鉴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大力开展这种联保贷款,以化解中小企业和银行间信息的不对称,满足自身资金的融通。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日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张承惠.中小企业融资论坛[EB/OL].国研网,2009,(5).

[3]周德文.停工倒闭.温州中小企业困境调查[EB/OL].凤凰网,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