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第1篇

我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工作总结如下:

一、所做工作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学习习惯。

学生在小学学业圆满完成之前,基本养成了如下习惯

(1)正确的读写姿势习惯。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2)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勒查字典的习惯。

(3)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他,能的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2、在口语表达方面。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而且同学们乐于参加讨论问题,敢于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3、阅读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二、取得成绩

1、钻研教学大纲,弄清六年级语文的教学要求。

2、通过本册教材及参考书,弄清本册教材要求及重难点。由于本学期的语文教材与我原来教过的六年级语文版本有所不同,对本册教材可以说知之甚少,要搞好复习工作,必然要对教材了如指掌。为弄清本册教材,我将教科书及参考书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阅读和了解。明确了本册教材的内容、重难点等,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3、进行归类复习。

为使复习尽量做到全面、有条理。我按《语文课程》的要求,将知识进行了归类,哪些知识主要属于背诵、记忆。

三、存在的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 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改进措施

1、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放在首位,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第2篇

从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作课,语文教学都重在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读中才能理解,在读中才能悟情,在读中才能升华。一句话,要在读中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没有读就没有语文教学。而“细读”是储备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说,不会细读,没有细读做基础,跑马观花,一辈子学不好语文。“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进行摸索的。

1.疏通生字、新词。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字典、词典。有了这两本工具书,文本细读就好展开了。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用字典去自学生字;用词典去把握词的义项,理解句意,把得到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或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方法,就有了出海的“船”,就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2.文本反思。反思是一种心灵酝酿,精神反应,也是批判与继承,扬弃与接纳的过程。文本细读的反思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品词品句。没有这一关,就不知道文章的美好,语言的精妙。“品”是细嚼慢咽,如话梅入口,酸甜漫溢,寒凉自知,用心来感悟、会意,砸吧出味道来。例如《凡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自然段中描写老板、老板娘打凡卡的那几个动词,一品味就发现,那么个九岁的孩子,经虐待狂“拖”“揍”“戳”,苦啊,难啊,怎么个活法?是这些动词的张力,传神地写出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读来令人泪下,引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沙皇统治早就没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二是想一想“这段话讲什么”?有了这一问,我们就会认识文路,梳理脉络,总结归纳,一步一步逼近文本实质,自己也就融入文本中去,把书读成自己,把自己变成文本的一部分,参与到文本的二次创造中去,有新的东西生成,有独特的体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成自我教育,自我修正提高,产生表达分享的欲望。三是要想一想“这段话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阅读文本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借鉴模仿,还要形成能力。当我们要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便要去思考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是怎样交代的,使用怎样的叙述方法、修辞方法、说明方法,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点需强调,作为教学活动的文本细读,一定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草灰蛇线过留痕,有了思想就要写下来。教师在检查时,如果课本上红笔、蓝笔字迹交相辉映,说明学生认真细读了文本,想了、做了,学习丰收,硕果缀结。如果相反,就需要提醒、引导。

3.文本追问。追问的第一点是要理解字面背后的意思。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数文质兼美,许多段、句含义深刻。所谓含义深刻,就是“话中有话”。学生细读文本时,对“话中”——字面意思容易理解,关键是要悟出“有话”——字面背后的意思。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意思是伯父夸奖自己的记性好,但背后意思真是这样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伯父在批评“我”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只注重故事情节。其次,追问要提出自己的疑问。疑问提出来了,就要去文本中、文本外寻找答案——自问自答。虽然也会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只要真正动脑筋思考了,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一种收获。世界之大,谁能穷尽真理?还如这课书,鲁迅的侄女写伯父,为什么还要在伯父前面加“先生”二字,这不显得有些生分么?伯父用手按着“我”的头,半天不动,最后叹了一口气,叹气后面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一时也想不清。

4.及时反馈。有了上面文本细读的准备,我们就可以请学生上来讲课,展示自己文本细读的学习成果。讲课可以学生轮流进行,也可以谁举手就安排谁来讲,谁想讲就让谁来讲。考虑到大多数,考虑到每个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细读收获,一个学生选讲课文中的一段,最多两段也就可以了。在学生讲课过程中,教师退下来,淡化“师”的角色,淡化“教”的色彩,以“平等中的一员”与学生互动。听课同学随时可以参与进来,就小老师讲的课进行补充,使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把“教堂”变成“学堂”,在课堂转制中,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第3篇

一、利用教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语文教材,重视运用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例如,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中。编排有人物对话的训练内容。如六年级的《草船借箭》。教师在教学时,除了按照教材编排的专项口语交际训练外,还要在讲读课文时突出对话的部分,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人物之间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的。可通过朗读、分角色读,以及表演等形式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比如:一年级的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包括:向同学介绍“我的家”介绍自己喜爱的动物,介绍自己学会的劳作,以及介绍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内容和生动形式。教师利用这类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必须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例如,教学口语交际《我的家》时,要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请几个小朋友各自介绍自己家里有多少人,有哪些人,各自做什么等。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可以用布娃娃或戴上头饰来给大家上课,先由教师表演“我的家”然后学生模仿。可以通过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互相介绍等形式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再选代表上台表演,介绍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有礼貌、说完整的话。

二、利用课堂,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捕捉口语交际的机会,渗透口语训练。

1、在质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与人讨论的交际能力。例如六年级《景阳冈》引导学生看图阅读后,让学生想像自己就是武松怎样与虎搏斗的情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同桌讨论或四人小组讨论修改,再请一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表演。同学们评议、评分。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2、在评议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新的教学模式,是使学生有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同学的读书,答问常常主动要求发表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被评议的同学有的虚心接受,有的针锋相对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评议是训练口语交际的良好机会。学生不仅要积极思考判断,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补充意见,同时还要特别留心听听人的朗读发言,而这一点往往是很多同学容易忽视的。在评议中,学生互相交流,敢于争论,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还培养了口语交际的信心。

3、在小组合作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能为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进行良好的训练,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进行。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人人参与,讨论达成共识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全班反馈时,既可以以小组单位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也可以推荐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使口语交际得到充分的训练。

三、融入社会,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第4篇

以市教育局的工作思路为指导方针,结合本校特点,围绕新课程标准,继续推进“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课堂教学转型,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强化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率;开展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改变观课视角,关注学生学习;突出问题查找,研讨教学方向,分析教学方法,为新课标析疑解难。确立“作业管理”为重点,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设计、有效的作业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如下:

二、工作要点与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

1、利用业余学习时间,继续组织组内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育论著,每位教师每周必读教育家的教学理论,研究作业的有效设计和管理,并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观摩活动,认真做好记载,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

2、加强教研学习,紧紧围绕校长室、教导处制定的工作目标,切实订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扎扎实实开展教学工作。要求语文教师积极参加作业设计、论文评比等各种竞赛活动,争取获得好成绩。

(二)完善常规工作,构建和谐课堂

1、改革备课形式,尝试电子备课,同级段教师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并针对本班实际进行修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写好教学后记。全体语文老师以集体电子备课为突破口,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具体落实。课堂教学倡导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

2、加强课题研究,要做到:在平时处处实践自己的研究,勤于动笔记录自己的点滴收获,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规范教研组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2、要夯实一年级新生的拼音教学,做到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过关测试。扎实做好低年级的识字、阅读教学,注重情趣性、启发性、互动性、自主性。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自主识字的兴趣、相互交流的习惯。加强低年级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积极探索低年级写话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二年级学生尝试写每日一句,每周一段。鼓励中高年级学生每天写成长日记。 开辟作文写作的源泉,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3、进一步强化写字教学和朗读教学,加大写字教学和朗读教学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写字和朗读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端端正正地写字。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要将语文教学质量追求分解到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评价上,减少或消除错误积累。特别重视提优补差工作。教研组将配合教导处在期中时进行随机质量调测,及时分析反馈调控。同时加强各类素质竞赛,一、二、三年级学生每个月一个主题开展活动:10月份一年级学生的借助拼音识字比赛;11月份二年级学生词语接龙比赛;12月份三年级学生趣味词语竞赛。以此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坚持不定期的作业、备课检查。严格把握作业的质量,控制数量、及时批改、及时调控教学。

5、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全体语文老师要通力配合,高度重视抓好这项工作。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阅读课、下午放学时间及双休日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xx最新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

6、期末做好教研组工作总结,做好组内档案资料积累工作,教学资料、教学论文、教研组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教研组总结、教学成绩统计等都要认真做好记载,健全档案。

三、活动安排:

九月份:1、校教研组长会议,商讨电子备课如何操作。

2、教研组制定教研计划。

3、参加市教研组长培训。

4、校教研组成员会议。

5、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区域“作业设计与实施”培训活动。

十月份:1、学习沙龙“作业设计与实施”。

2、组内教师开展作业设计竞赛活动。

3、一年级拼音教学研讨活动。(教导处、教研组)

4、四年级段教师“同课异构”活动。

十一月份:1、五年级段教师“同课异构”活动。

2、二年级学生词语接龙比赛。

3、集体探讨:如何有效设计与实施课堂作业。

4、中青年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

十二月份:1、六年级段教师“同课异构”活动。

2、三年级学生趣味词语竞赛。

3、课题探讨活动。

4、校内论文、案例评比。

一月份:1、常规检查、总结。

2、试卷的出题研究、交流。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第5篇

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必要性――当代小学生亟需加强亲情观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比如家庭观念、幸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影响了家庭生活,甚至由此引发出诸多家庭矛盾。家庭暴力、学生离家出走,乃至亲人之间相互残杀的惨剧都时有耳闻,学生的亲情出现了问题,一些小学生对于亲情的认识甚至存在严重偏差,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其一,对父母之爱缺乏感恩之心。中华美德提倡敬老爱幼,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天性,但是,很多小学生对父母的亲情之爱并不懂得回报,认为理所当然。他们享受着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疼爱,却压根没想到自己也应该关心父母长辈,缺少或没有感恩之心。其二,漠视他人亲情。每个人身边的亲情都是最为珍贵的,然而,一些小学生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除了不能领会父母的亲情之爱,还无法体会到他人对亲情的珍惜之情。在同学或朋友为失去亲情而悲痛的时候,这些小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冷漠和无情,令人看后心寒。

2. 可行性――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亲情教育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几个版本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都编排了大量的亲情教育课文。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弘扬民族文化,体现伦理亲情”方面更为突出。在教材的“阅读与积累”“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等几大板块中,都分布有亲情教育的内容。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文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教材上的阅读课文共有286篇,与亲情相关的课文共有48篇,超过百分之十五。仅高年级阅读课文,直接表现亲情的,四年级课文就有《但愿人长久》《桂花雨》《第一次抱母亲》,五年级课文有《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少年王冕》《清平乐 村居》《爱如茉莉》《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六年级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鞋匠的儿子》等,此外,还有一些虽然不以表现亲情为主题,但其中有着美好亲情渗透其中,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如《二泉映月》。该文表现的是一种对生命、对生活的抗争,但课文中字里行间仍然可以感受到师父(其实是阿炳的亲生父亲)对小阿炳的慈爱,已经长大后的阿炳用琴声对恩重如山的师父的怀念。此外,其他板块的教学内容也有亲情教学内容,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亲情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感氛围,以情传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就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文中的情感因素,首先自己受感染,然后再把获得的感情融化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去体会更丰富的情感。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月光启蒙》一课时,教学伊始,我就为学生营造起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对学生说:“月夜下,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尤其配上母亲那甜美的嗓音,那就更让人怀念无比。”接着,配上音乐进行范读。在我充满情感的语言之中,在听到我配上音乐的范读时,学生都沉浸在了那浓浓的母子亲情之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再把自己朗读课文时候的感觉,分享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畅谈自己记忆中家中长辈最感人的画面,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情感,阅读文本中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实现了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目标。

2. 在习作和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亲情。爱是一种体验,学生只有到生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亲情教育内容,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亲情内容,产生亲情体验外,还要精心设计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亲情教育。

笔者经常根据当天或最近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布置亲情作业或开展课外亲情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巩固对亲情的认知和理解,用心去体验家庭生活的浓浓亲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习作2”《爸爸(妈妈),我爱你》时,我就组织了一次亲情课外活动,活动的主题和名称就定为《爸爸(妈妈)的爱》,我让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对父母进行具体的观察,看看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为自己付出了哪些,可以用笔记录下来,也可以用镜头拍摄下感人的瞬间,在下一个周一的班会课上进行交流。结果有的学生看到了爸爸的严厉,那是一种父爱如山的严肃;有的学生看到了妈妈因为赶早给自己做早餐而来不及梳理的凌乱头发,那是妈妈默默奉献的爱;还有的看到了妈妈那双为了让子女穿戴整洁干净而常常泡在洗衣粉里导致一到冬天就开裂的手,那是一种从来不图回报的付出;还有的闻到了父母身上的汗味,那是人生的艰辛坎坷。一次的付出很容易,可是一生的付出就很不容易了,而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一生默默地为自己的子女付出。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司空见惯的身边小事,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对亲情的可贵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在活动之后都情不自禁地喊出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习作也完成得很出色,内容不再空洞,流露出了真情实感。之后,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念给爸爸妈妈听,并且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结果在家长会上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反馈。家长都说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

这种人人参与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通过对亲人的具体观察和深入了解,密切了与亲人的关系,加深了与亲人的感情,从而培养了他们美好而健康的亲情,并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亲情观。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亲情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亲情观。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要把它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将亲情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特色,使整个校园充满亲情氛围。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极为重视亲情教育,学校的板报、走廊,都悬挂有表现亲情的古诗和名言警句,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百善孝为先”等等。笔者作为语文教师,又兼做学校的书法教师,我在组织学生书法竞赛时,要求书写的内容必须与亲情有关。对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进行装裱,除了展览,还长期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供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观摩、品味,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亲情观念获得了加强。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第6篇

(卢龙县陈官屯乡前官地小学,河北 卢龙 066400)

【摘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然而,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工具性、思想性是辨证统一的。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然而,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工具性、思想性是辨证统一的。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把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 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拼音教学是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时间虽然比较短,却是教学环节中最应该扎实地打好基础的部分。因为它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张“绿卡”。因此,很多低年级的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给学生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以教会学生能读准、会拼读,能正确书写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却不注重思想情感教育,使汉语拼音教学处于抽象和枯燥之中,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同时白白的浪费了在拼音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笔者所接触过的一些教学案例中,教师们就能很好地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很不错。如:一位教师在学习“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采用“n”、“l”和“ü”相来作对比。当“n”、“l”和“ü”在一起时,“ü”上有两点,而“j”、“q”、“x”和“ü”在一起时,“ü”上没两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她是这样引导的:这是因为“n”、“l”和“ü”在一起时,“n”、“l”经常欺负“ü”,“ü”整天眼泪汪汪,而“j”、“q”、“x”和“ü”在一起时,非常关心帮助“ü”,“ü”一看到他们就擦干眼泪开心地笑了。小朋友们,你们喜欢“n”、“l”,还是喜欢“j”、“q”、“x”(孩子们马上说喜欢“j”、“q”、“x”),为什么呢?这是因为“j”、“q”、“x”不欺负别人,只有不欺负别人的小朋友,大家才喜欢跟他玩,才是一个好学生。就在“ü”的一笑一哭中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枯燥的规则,也上了一堂很好地与人共处的德育课。可见,在拼音教学中,只要老师们能敏锐捕捉教学中的教育契机,就能有效地把握教材中的育人资源,自然也能上出一堂活跃、深刻而充满思想感情的课。

2 在阅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教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坚定这样的认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仔细地观察,细心地认识社会,去寻找美,歌颂美,弘扬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认识问题,识别事物的能力,由稳中有降到行,知行统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不仅要做到外表美,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去寻找心灵善的人,并写成文章讴歌美。让学生既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又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思想。另外,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思想方面,都是靠自己在平时的努力,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循循善诱,激励学生奋发进取。为了使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教学时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分析,体会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言行,自己反馈自己,教育自己,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列举了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努力为“四化”做贡献,雷锋叔叔生活朴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阮文发单脚跳几十年扑在教学中,默默奉献……学生还检查了自己轻视劳动,贪图享受,不能独立自强等不良习惯,从而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好思想。

3 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日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经教过六年级的一个学生,她成绩好,长得很漂亮,却心高气傲,不愿与人交流。她在一次作文中写到了她的苦闷与理想。原来她的心高气傲缘于父母对弟弟的偏爱。她很喜欢唱歌,希望自己将来能当一名歌星。有一次,她为了在家里唱卡拉OK而与弟弟争抢起电视,父母却一如既往地向着弟弟,这使得她满肚子委屈而心生怨恨。笔者在给她的评语中这样写道:“心胸宽广,看开一切,你会生活得很快乐的。你的歌唱得很好听,漂亮、有才干的你只要认定目标,不懈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从此,这个女生非常信任笔者,连看老师的眼神都充满了希望。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后来,她在初中时如愿参加了校园歌手比赛并得了第一名。她在写信给老师报告喜讯时还特别提到了当年那篇作文上的评语对她的影响很大。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在作文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声叮嘱,会帮助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可见,作文教学也同样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责任。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第7篇

但,伴随着“人文”光彩的彰显,新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侧重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特点,课堂教学多了我能、我喜欢、我认为,少了品读、斟词酌句,少了布局谋篇……这种种不注重掌握尺度的,过于“时尚”的教学行为,丧失了我们语文学科的本原魅力。同时,过多的技巧性教学行为也令老师们迷茫了:这语文课怎么了,怎么上完了公开课后都要补课(俗称“擦屁股”)?怎么就这么“拖泥带水”?这种观摩课,怎么就这么不切实际,咱们农村的孩子能行吗?这种观摩课的“距离感”怎么就这么强烈……

思考着,实践着,再思考着,再实践着……终于,在杭州名师――张祖庆老师的《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观摩课中,我有所感悟:

――“不求人知只求天知,不求同俗只求同理”

师:这篇课文,你们读了几遍了?(大多三遍,个别五遍)

师:能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读下来的同学请举手。

(生默然)师:给你们5分钟时间,将课文读通读顺。碰到不懂的地方要多读几遍。(一片朗读之声)  师:这回,能够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同学请举手。

(寥寥无几)师:再给大家1分钟时间,读难懂的段落或词语。(1分钟过后)师:这回,有信心将课文读正确的同学举手。

张老师这种扎实的语文教学风格给在场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人本至上”的教学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勇敢而执着的落实。因为,在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是在谈话导入以后,便进行简单的整体阅读活动,然后,他们就紧敲锣鼓地展开精彩纷呈的对话,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以免课堂伊始就冷场。但张老师不怕冷场,更不怕浪费时间,一次次地追问学生的预习情况,一遍遍地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且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而不露声色地调整学习要求(即“能将整篇课文正确、流利读下来”改为“有信心将课文读正确”的同学举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起始阶段便能够站在一块“坚实”的土地上,让他们在逐渐深入的体验活动中能够迈出一步步坚实有力的步伐。假若,张老师没有本着“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的教学理念来调整相应的教学行为,他也只是紧张地将自己高水平的教案和盘托出。那么,何谓“尊重”?何谓“关爱”?对学生而言,他们只是配合张老师的“演员”,他们在这一堂课当中又能有什么收获?对张老师而言,难道他不知道,他这样一遍遍地要求学生朗读,会影响他整体的教学设计与进度安排吗?难道他不知道,他这样一次次地追问学生能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导致课堂伊始就冷场吗?难道张老师不知道他后面与学生的沟通还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吗?难道他不明白自己是在“借班上课”吗?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像张老师这样勇敢而执着的教学行为后面隐藏着什么!但,张祖庆老师本着“不求人知只求天知,不求同俗只求同理”的中庸之道。淡泊功效,追求人本,扎实地落实学习的每一块奠基石。我,被他这种勇敢的“中庸”之举震动了!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师:张老师,您在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用了一定的时间比例来教学“圈”和“薄”等,还不惜笔墨地教学“掰”字的书写情况。您觉得有必要吗?这是六年级的学生啊!

张:我个人觉得……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馈范文第8篇

今天和大家谈论的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自XX年年我校承担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在这两年的研究中我们有了一些思考和做法,借这样一个机会给大家交流。主要谈三点: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那么首先请老师们看一段话:

中国人讲名不正,言不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材中处的位置,所占得分量,特别是考试不涉及无不体现出这困窘,虽学生喜闻乐见,实践亦证明受益无穷,然只要其不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范围内,家长不认可,管理部门不重视。学生也会在越来越重的学习负担下予以放弃,使之流于形式之中,最后不得不与过去一些好的尝试一样终成镜中月,水中花。

这段话是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反馈表中吴文斌老师写下的。我想这不仅仅代表他个人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许多教师也有类似的想法。包括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确实处于尴尬的境地。楚天金报的一名记者在采访我的时候问过我,为什么XX年新课程改革颁布的内容到现在还实施起来这么困难?我当时的回答就是:不考!可能我们的认识有些片面,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

但在这段话中我们还看到一点,那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喜爱的,是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而这一点是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切身感受到的,它远比课程标准中写到的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更真实。当孩子们演完课本剧跑到我们跟前问下次什么时候能再演时,当辩论赛上孩子们雄辩滔滔时,当拿着自己稚嫩的研究报告得意的汇报时,当看到自己的手抄报被贴在橱窗兴奋不已时,我们感受到“喜爱”“受益无穷”这两个词语厚重了,两年课题研究活动让我们真正解读了课程标准,解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没有任何理由停步甚至倒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继续在积极探索的道路上,踩着稳健的步伐去收取最大的教育效益。”所以,虽然现在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着许多困难,但我们只要坚信“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应该认真的去实施。当然从认识到实践还有一段更艰难的路程。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困惑1:语文味

教师们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非语文因素的过多介入,有的课根本不像语文课。那么,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为主体,各科相辅助的综合;首先是“语文味”,其次是“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各门学科的整合学习,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均以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和性质为出发点来进行才是正道。因此,可以这样说,“综合性”带给了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而“语文味”带给了综合性学习独特的意味。试图综合一切的学习,极易导致学习结果大而空,使语文教学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中。

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它必然应是语文学习,其目标仍落实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服务的,而这一点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本”;其次才是综合性学习。

例如我们设计了专题“语文与生活”后,不管我们以何种形式的活动,如采访、拍摄等,都应围绕语文进行一一采访,应先把编拟采访提纲作为重点;拍摄,应将拍摄后给画面配上简洁、生动的解说词当作重点。通过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培养其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教学时,既要从生活、社会中选取丰富多彩的专题,设计形式活泼的学习模式,也要注意一切的形式都必须为内容(最终目的)——语文服务,即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以免华而不实。

困惑2:

综合性学习确实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时又很有限,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从主题的确定要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形成学习成果,许多活动要用到5—6个课时或者几周才能完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每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我们的做法是进行主题整合。主题整合就是整合单元材料,确定主题,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

比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表演课本剧》

学习了本单元课文后,你一定很想参加戏剧表演吧。请和同学们一起做好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举行一次演出活动。

【分工合作】

自愿组合,成立剧组,确定剧本,选出导演。

导演根据个人特点和愿望,和剧组成员协商分配角色。剧组成员要服从导演安排,甘当配角。

【准备工作】

查阅剧本内容相关的资料

演员背好自己角色的台词,也要熟悉其他角色的台词。

在导演的组织下进行排练。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说话的语气,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布置舞台。演员化装。导演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准备演出。

【实施与评价】

演员酝酿感情,进入角色,上台表演,注意不能笑场。

观众认真观看表演,尊重演员。

填写选票,自评、互评演出效果

最佳剧组

最佳导演

最佳主角

最佳配角

交流参加或观看表演后的收获、体会。

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皇帝的新装》、《智斗》和《小兵张嘎》,其中前两篇课文以剧本的形式表现。怎么进行主题整合呢?

一、确定本单元学习主题:戏剧。利用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二、任务驱动:

1、 整合学习《皇帝的新装》和《小兵张嘎》。通过《皇帝新装》的学习认识剧本的基本结构,学习《小兵张嘎》并尝试将其中的片段改编成课本剧。

2、 学习《智斗》,体会角色台词的魅力;欣赏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片段,感受人物的表演。

3、 观看《小兵张嘎》,也可由教师推荐其他戏剧作品。

4、 分组筹备表演课本剧。

显而易见,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将单元进行整合,改为围绕主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单元中的三篇课文是提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做补充。这样的整合,很大的拓展了教学单元的空间,又是一个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因为,它的内容是“语文”的,学生是围绕“课本剧”这个主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它的形式是“语文”的,编写剧本,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剧本的表演,都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同时它又是超越“语文”的,通过活动,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合作精神,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类似这样的主题单元还有三年级上册的《身边的文化》,四年级上册的《书中的动物》,五年级下册的《美妙的月亮》,六年级下册《走近鲁迅》。

此外,课题组的陈红霞老师的反思中一段话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做法:

无论是什么内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想扎实的开展下去,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多的。感觉平时似乎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其实,结合语文课本,结合学校及社会资源,我们可开发的资源很多,有些内容甚至比课本上的更实用。老师们完全可以打开思路,开发出更适合年段学生特点的,与本年级各科学习内容有所联系的,又是孩子们说喜欢的内容,替代书本上的内容,也未尝不可。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单元整合主题,自行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当然主题整合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们尽可以结合文本,结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内容。

困惑3:

综合性学习需要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既有老师的准备,又有学生的准备。然而,现在遇到的困难就是学生作课前准备受到了家庭现有条件的限制,课外书少,没有电脑,家长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等。使得课前的搜集资料成了少数孩子的事情,而且资料的重复率高,因为来自同样单一的课外书。

这个教师谈到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学生没有搜集资料,综合性学习进行很难。那是不是说综合性学习活动只是适合一部分学生完成的学习活动,在条件有限的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就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了呢?其实不然,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资源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说明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问题出在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以下有几个例子:

我校课题组陈红霞老师在开展二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校的树》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带着学生参观校园的每一种树木,读一读树牌,摸一摸树叶,抱一抱树干。参观完后学生认识了不少树木。一个学生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发现字典中也有对树木的介绍,而且又简洁又清楚,十分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于是教师通过工具书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树木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在随后的给树设计名片中,学生写的非常精彩。

三、综合性学习需要怎样的备课组

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综合,能力的综合,还体现在人员的综合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课程资源,怎样有效的整合这些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我们备课组的主要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它克服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忽视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综合化学习。

《语文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围包括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他们学会在各个领域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通过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合,加强学科综合对语文能力的催生与发展作用。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1、 横向整合。所谓横向整合就是打破班级界限,在综合性学习中充分利用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来开展活动。例如我校六年级备课组在开展“读三国”中,让擅长历史的吴文斌老师登上校园讲坛,为六年级的学生讲述三国人物。还比如五年级的表演课本剧,让每个剧组走出班级,在年级中一绝高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后的成果还可以走近其他班级进行汇报;年级的展览会等等。

2、 纵向整合。所谓纵向整合是打破年级界限,备课组之间的研究。

比如:二年级综合性学习《有趣的节日》

和同学们一起,分别扮演“眼睛”、“耳朵”等不同角色,演个小节目。先做好准备:1、分别做画有“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的面具。2、按照下列提示,为角色编台词。扮演的角色在脸上什么位置?负责什么工作?最喜欢做什么事情?最不喜欢做什么事情?

三年级综合性学习《演成语故事》

我们读过《狐假虎威》《自相矛盾》等许多有趣的成语故事。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成语故事进行表演。你可以一个人表演,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表演。

四年级综合性学习《演课本剧》

你也许想为《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设计一顶好看的帽子;你也许想模仿巨人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你也许想像花园中的花儿一样,朗朗大笑。没问题,赶快行动吧!大家一起演一演《巨人的花园》也可以演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五年级综合性学习《表演课本剧》(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