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评课稿

语文教学评课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第1篇

在高考的压力下,在对分数的渴求下,语文课堂逐渐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曲解对话、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纵容个性、淡化整体、脱离文本、误解实践、削弱基础等。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错位、变形、变味、变质。特别是练习的评讲,面对纷繁复杂的练习,我们应该如何物尽其用,让学生全面掌握呢?上好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在高考的复习阶段甚至变成了主要的课型。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试卷讲评课的简单分类

根据讲评与学生练习与思考的先后可分为练前讲、练后讲(或思考前后讲)等。

根据讲评课的教学水平层级由低到高依次又可分为只讲答案,讲评题意、思路和方法,以及讲评联系、诱导创新,等等。

只讲答案是最省力、最省时的讲法,教师报出习题的答案,学生在课后自我消化。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用这个方法自然不错。但事实上,这是在教师认为题目比较简单,或者习题多而时间少的情况下采用的,可以说它是题海战术的产物,其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的培养。因此,这种讲评效果是最差的。

讲评题意、思路和方法比讲答案高出一筹,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学生了解解题的过程,掌握审题、解题、辨题的技能。其实这也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必然要求。

讲评联系、诱导创新应该说是讲评课的最高境界。一般的教师只能围绕一道题讲好题意、讲清思路、讲明方法,但要从一道题中跳出去讲联系、讲创新并非易事,因为,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的不是一道题,而是许多题,而且是同类的题,教师通过讲一道题而使学生掌握一类题,把一个知识点扩展成整个知识网。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发式讲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讲出教师讲不出的思路与方法,做到创新解题。

2.试卷讲评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目标明确原则。讲练习首先有一个“为什么”讲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讲练习的内在意图要清楚,明确目标应当是备课时首先要斟酌的问题,它既是一节课的起点,又是一节课的归宿;它是一节课要努力的方向,是讲好练习的前提和保证。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应由教师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确定。

其次,重点突出原则。讲课(题)还有一个“讲什么”的问题,讲课(题)必须讲在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上,要具有导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试卷上大多数题目学生可自行解决,甚至有些问题学生刚考好就已发现并已经解决了,教师讲评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自然会厌烦,觉得浪费时间。

再次,针对性原则。讲评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测试情况来确定,应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以提高讲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找准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关节”点,透彻分析、解疑纠错,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对错的题是怎样思考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这类问题)上出错?”找出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规律时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讲评才能击中要害。

最后,情感激励原则。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讲评中应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讲评过程中,对学生的答卷优点应大加推崇。如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造性,等等。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能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鼓励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让他们也能在赞扬声中获得满足和愉悦。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指出其合理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做就可以修正为正确答案,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消除其压抑感,增添其成功感。

这些讲评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各有侧重,但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

总而言之,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合作的方式、踏实的态度在教学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师师、师生、生生、师社合作的过程。在合作中,我们一起倾听,共同交流,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龙年.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励芒伟.语文合作学习的发展价值.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

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第2篇

该教材依据新课程的教师教育理念,全面介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技能、阅读教学的技能、写作教学的技能、口语交际教学的技能、语文知识教学的技能、指导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技能、说课听课评课的技能、教学评价与反思的技能、开展教学研究的技能、开发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技能等语文教学技能,并从师范生培养的实际出发,讨论了各种技能的内涵、外延和训练要求,每种技能均附有案例评析和思考练习。

与同类教材相比,该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酋先,是关于技能涵义的创新性界定。关于教学技能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的界定中有几种技能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一是活动方式说。这种观点将教学技能视为活动方式或动作方式。这种技能观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理论界颇为流行。1989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词典》将技能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智力活动方式和肢体的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将技能定义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但是这种技能观是有缺陷的。因为活动方式说大多是针对动作技能来界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却是因教学对象、内容和条件不同而变化的非具体活动程序的技能。二是行为说。该观点将教学技能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该观点忽视了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在提高教学效能中的重要意义,将教学技能的外显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作技能的惟一因素,导致对技能的研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经验描述上。三是结构说。该观点认为,教学技能不是单指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认知活动方式,而是由二者结构而成的系列。但是描述技能的构成要素,虽然有助于我们认识技能的外延,却未给技能以明确的规定,未能很好地揭示技能的内涵。四是知识说。当代认知心理学不赞同将技能定义为行为变化,而把技能纳入知识范畴。但是作为对技能的科学界定,混淆了知识与技能的概念,难以说明技能的本质并导致对技能训练的否定。以上几种的代表性的技能观各有缺陷。徐林祥在该书中则认为:教学技能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经验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能力”。这一界定强调了技能需由“训练”形成。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方能有效地掌握某种技能。上文的活动方式说、结构说、知识说均忽视了“训练”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这一界定强调了技能是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能力”。能力是比“知识和经验”与“技能”具有更大包容范围的概念,以此作为教学技能的属概念,较好地反映了这几者的关系。该教材编者关于技能涵义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全书十章每一技能的论述之中。

其次,是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中学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技能训练。该教材融入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该教材针对以往中学语文教学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专列“口语交际教学技能”一章。又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分别提出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这是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所没有的,该教材专列“指导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同时辅以具体案例给予指导。再如:新课程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该教材据此安排指导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技能和开发校本课程的技能的内容。

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第3篇

教研个人工作计划一

本年度,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工作继续推行以课改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教学水平。加强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考核,加强培训力度,力争我县语文教学水平有质的提升。

一、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及教学指导水平。

继续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读,深入研究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方法,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指导水平,并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同我县小语课堂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对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过程的指导。

1.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抓好青年教师梯队建设,多和青年教师在一起学习、交流,在各种活动中让其脱颖而出,不断压担子,给予更多指导,促其往更高平台迈进。

2.当前语文教师队伍中,老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加强对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过程的指导刻不容缓。

三、积极推进课改实验研究。

1.重温课改新理念,再度走进新课标,让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入脑入心走进课堂。

苏教版教材实验虽已进行一轮多,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各种课型的基本特征并不明朗,从视导检查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缺乏系统了解,对新课标缺乏认真研读,因此,出现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东西丢掉了,新的东西又没学上,语文课堂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现象还相当普遍。为使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入脑入心走进课堂,我们计划用两年时间再一次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和培训。学习研讨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以校本培训为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以学科培训为主。学科培训必须研读《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各校要制定切实的学习与培训计划,订出时序进度,做到在实践中消化,在学习中实践,坚持理论指导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研室将于每学年结束对各校学标用标情况和效果进行一次全面测试。

2.正视习作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现象,强化习作的教学和研究。

就我县而言,目前学生的习作质量总体上明显滑坡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习作教学应付式、匆忙补救式、完成任务式现象普遍存在,一是课时得不到保证,二是计划性不强,因此学生习作无论是内容,还是篇幅,甚至包括书写都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强化习作训练意识,坚持课内和课外两条腿走路,写作实践和阅读积累双线并进,课内大、小作文的有目的训练与平时的生活日记、读书笔记练笔积累相结合。要强化大、小作文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学与练习的计划性,要瞄准每单元的大作文,结合本组阅读课文的特点,制定出小作训练计划,以表格式列于作文备课笔记首页。大作文要提高质量要求,既要强调真情实感,实话实说,自由表达,更要写得有点章法,写出情趣和滋味,篇幅必须达到课标要求,高年级要将教师的习作指导寓于学生的互批互改之中。

教研个人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的思路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把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思品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组织本组教师不断学习探求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思路及目标:

1.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及时充电,跟上时代的步伐。本学期要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在学习方法上要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要求教师本学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名著1本,要求有读书评论或读后感;每月组织教师参加读书心得交流。

2.继续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环节。开展年轻教师课堂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以推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教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3.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争取榜上有名。

认真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参加教研室评比。

4、加强听课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

5、配合教导处,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作业认真批改、课后精心辅导。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6、围绕学校课题,结合本学科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例活动,有质量地完成说课稿、设计和反思案例。

7、制作教研组网页,收集、保存各类资料,做到教研组成员资料共享。组内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思品材料,制作课件,建立思品课件资源库,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方便。

三、分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制订教学进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建立课程资源库。组织教师读书,并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

十月份:积极参加主题研究阶段性课例研讨活动。初二思品公开课、教材分析

十一月份:继续充实课程资源库。组织教师写理论问题的思考随笔。初一思品公开课、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第4篇

语文田忌赛马评课稿一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4,“对策问题”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从同学们熟悉的故事入手,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从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借助合作、探讨、找规律。在兴趣犹未尽之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

开课伊始,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设计故事入手引入新课。方法巧妙,课堂气氛活跃,对本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2、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活动扎实有效。通过活动将知识赋予其中,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理念,教学流程科学合理,合作学习扎实有效,交流评价充分到位,给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参加到了学生小组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积极思考的主动权也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活动交往中,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能引导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

略,促进了知识的互补互联,,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了异位思考,学会了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滋生优化意识。

3、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第5篇

一.研究的缘起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现代语文发展史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多方探索,努力实现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今天,语文课堂仍然没有完全和谐起来。从语文课堂的微观之处看,这种失衡表现在:为了迎合常态缺失的评课标准,公开课依然存在“作秀”现象;在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学生“配合”的角色依然存在;教材只是例子,唯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眼下却成了数字化的“彩色黑板”,成了“好课”必不可少的时髦元素;重基础知识传授,轻语文能力,轻语文素养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此类现象久而久之的富集,必将导致学生无心阅读、课堂安全感的丧失,渐渐地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低下,最终语文成了可上可不上的学科。学科生态位的下移,这也将强化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倦怠心理。这一切表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诸要素之间失去了它应有的平衡,在种种失衡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阻碍。

于是,语文课堂生态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高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大旗,提倡平等对话、交流合作、重师生感悟,提倡资源整合,提倡综合评价,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在新的理念下,语文课程也在呼唤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充满了生态关怀。

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失衡与新课标的要求,从教育生态学这一全新视角来审视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微观生态系统,显得很有意义。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建立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alssroom)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1932年的著作《教学社会学》一书中,它是研究课堂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改革开放之后,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要克服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不和谐现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单靠教师,忽视课堂中环境对学生影响是不行的。他们设计出了“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也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念。主张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这些做法中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生态论的思想。

目前在我国用“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语文教学的著作,最早的当是1998年出版的于源溟、倪山编著的《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一书了。书中,作者从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态行为、语文教学与文化环境、语文教学与校园生态、语文教学生态规律几个方面,试图对语文教学的某些规律进行探讨,以建构语文生态学科体系。基本观点有:“语文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中的活动与环境不断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必须相结合的观点。”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要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教学空间上,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其它环境相结合;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注重讲授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在书中,作者根据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把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又分为四个子系统: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法系统和教学内容系统。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空间子系统,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相对于语文教学大环境而言,它是个小生境。本研究就是立足于探讨课堂小生境中教师因子、学生因子与教材因子、媒体因子和教室因子等诸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因然生态特点,试图探寻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的机理,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平衡的建立有所裨益。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构成要素

教室是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当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便称为了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为了强化课堂的生态学意义,我们把课堂教学因素关系总和称之为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有: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师、学生和班级组织形式(包括班风)。我们可以把诸因子归为三类,即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物质因素(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和人文因素(班级组织形式,包括班风等)。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也相互作用。作为主体因素的教师和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人格的完善,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语文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从生态学角度看,语文教师是一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物质因素的教室、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物质保障,保证了语文学习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学空间的教室,其颜色、光线、噪音等要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尤其是教室布置和座位编排,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教室中的各种交往活动。此外,教学内容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对话的平台,设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解读途径。

作为人文因素的班级组织形式和学风,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催化剂。它是学生与教师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它与课堂物质环境相比,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环境。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结构,可以用图表表示如下: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然生态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是个开放、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系统构成的要素之间既有矛盾运动,又有着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微观的特殊生态,其有着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性,又有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个体特征。具体的说,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四大特征,即动态调节性、整体统一性、课堂情境性和协同发展性。

㈠动态调节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状态,那就是和谐平衡。“在自然生态中,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②在课堂小生境中,平衡就是课堂生态因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师生和组织形式等)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处于相对稳定、高度适应、协调的课堂状态。此时,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但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系统中各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新的失衡。因此说,课堂小生境中,平衡是个动态的平衡,是个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运动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人――人”的结构,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生命个体,发展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和内在要求。这必将是个动态系统。在各个构成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性。在课堂生态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和其它因素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在平衡的交流中,相对于主体之外的环境其作为教学的信息源,师生之间也互为信息源,在收授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中,师生最终获得共同发展。生态课堂中,人的每一次发展也必是打破平衡后的一次新的调节。在调节中,系统实现了由低级的结构变为较高级的结构,在调节中,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在平衡与发展中,课堂才有了和谐之美。

㈡整体统一性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于它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一般地说,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我们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认识也不能脱离这一基本观点。

语文课堂生态系统是由主体因素(教师、学生)、物质因素(教师、设备、教材等)和人文因素(学风、班级组织形式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是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要素之间密切联系,每一项要素都会影响到其它要素,且它们之间相互不能替代。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整体统一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语文学科具有整体性特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③实践证明,整体鲜活的阅读材料,被肢解为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知识点后,语文便会失去不少优美和生动,而显得乏味起来。2.是课堂生态主题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呈现整体性。教师在利用自身或其它课堂因素去影响学生时,学生便会能动的做出反映,或接受,或排斥,师生在相互作用下,最终统一起来,达成教育目的。3.是课堂主体因素与课堂其它环境要素是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内容、学风和教学手段都会直接作用于主体因素,也会受主体因素影响而改变。只有当各要素之间和谐起来时,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㈢课堂情境性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情境性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现场或氛围。”④

在语文课堂生态系统中,人是主体性要素。课堂生态系统也正是由于充满情感因素的人的存在和参与,使得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必然同时伴随着情感的流动。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情境性。情境性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⑤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来自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涵着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这些课文也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教材中生动的景物描写、传神的想象塑造,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获得生命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还来自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主观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课堂的民主气氛都会影响情境的创设。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课堂教学中的物理环境(教师、设备等)也对情境的创设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多媒体对于丰富课堂形象、营造情境也是不容忽视的积极因素。

㈣协同发展性

语文教学协同发展在生物界表述为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⑥

协同发展其源于竞争的存在,从进化生态学的观点看,“竞争的长效性的后果是协同进化”。⑦

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之间、主体因素与其它因素之间的这种协同发展的特征,在我国古代就扎根在了人们的意识当中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协同发展观最早的流露。

协同发展性是语文生态课堂的最重要的特征,其直接指向了教育的目的――人的共同发展。协同发展也向人们表明竞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方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协同发展与传统教育为了竞争而竞争,以最终击败对手为目的的竞争是有着本质不同的。生态课堂的协同发展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层次:㈠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主体因素之间。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来看,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动,也是价值活动。对教师而言,这种活动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中,教师也就实现了角色价值。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也会获得不同层面的个体发展。“教学相长”说的也正是这一点。从生生之间的关系来看,生态课堂的竞争是在同一目标下,或共同利益基础上,彼此友善、学习和促进,主要通过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去获得个人的发展和提高,这种竞争最大的表现就是以对方作为参照系的和谐发展。㈡还表现在主体因素与其它因素之间。国外学者H.科特查姆(Ketcham,H)曾对教室颜色变化与学生学习变化之间的协同性进行过比较研究。他选取了三个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把三个学校的教室漆成不同的颜色,经过为期两年的观察发现:作为课堂生态物理环境因素的教室颜色的变化与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学生学习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性。这项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作为生态课堂要素的教室颜色要符合教育的目的,要能为主题的发展提供正作用。

生态课堂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是人们认识竞争的一次飞跃。

本研究中,所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因然生态特点,只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冰山一角,本研究也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

注释:

①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8.

②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22.

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④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54.

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7.

⑥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

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兴趣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压力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语文就是生活。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也是我从教语文学科十几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1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诱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正确的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或轻慢,或自暴自弃,或急功近利,或投机取巧,抱着这样的心理学习语文,失败是难免的,也因此给好多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为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我的具体做法是:(1)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学生喜欢我这个语文教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我,自然也会喜欢语文这一科目,心理压力自然就减小了;(2)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语文科的特点,让学生做到胸有成竹,激发学习热情;(3)努力营造“亲和力”这一搭建师生情感的桥梁。课堂上多笑一笑,提问时投以鼓励的日光,给学生以信心和期待,答问后抚抚头发、拍拍肩膀以示鼓励。课余时分,在教室与学生聊聊;(4)多鼓励少批评,实施“赏识教育”,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科的信心;(5)授之以渔而非鱼,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供参考;(6)尊重学生,平等相待,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2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习兴趣

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还不行,还要把课上的有水准,在素质教育课堂的要求下让课堂气氛活跃,有激情,让学生为你的每一节课而心跳,把每一节课尽量导演成一门艺术,这样,学生才真正对语文有兴趣,成效自然就有了。我的做法是:(1)坚持阅读,积累多方面的知识;(2)随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艺术;(3)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虚心向同事请教教学经验;(4)积极从事语文教研活动,坚持搞出自己的教学特色特别是课堂特色(5)熟练把握教材,精心准备备课,认真钻研学生。无论是导语设计,还是课中习题及其作业布置,更是课后预习题,都做到慎重对待,适合学情;(6)深挖教材中的审美点,联系实际进行教育教学;(7)课堂问题答案多样,鼓励求知;(8)课堂延伸,活学活用;(9)多媒体辅助,突破难点重点;(10)探求课文人文点,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和发展学习兴趣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优秀的学习品质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最终能不能真正的减负。也唯有如此,才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学,真正探索出学习语文的道理和规律。我的做法如下:(1)坚持写日记;(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3)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写读书笔记习惯;(4)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5)当堂完成作文的习惯;(6)任何作业不拖靠的习惯;(7)课堂学习有意记忆(有效地听课习惯);(8)及时预习复习的习惯;(9)晨读课文的习惯;(10)每天练字,规范书写的习惯;(11)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习惯;(12)学中质疑,主动探索的习惯。

4 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和强化学习兴趣

开展活动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找到语文课内外的结合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强化兴趣,更加积极主动高质量的学习。我采取的措施是:(1)响应“主题研究”,开展阅读课,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语文的妙处;(2)利用课余时间收看网络视频(名著电影),并尝试文学评论写作、讨论;(3)课前五分钟演讲或讲故事或讲解名言警句活动;(4)学生登台讲课活动;(5)课文单元主题演讲活动;(6)优秀作品展览活动;(7)书法展览活动;(8)知识竞赛活动。如成语接龙、分组抢答、组词竞赛、写字竞赛、猜谜编谜活动等;(9)手抄报,班报、组建文学社活动;(10)修改作文(作业)活动;(11)野外写生、社会实践写作活动;(12)分组打擂台。由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并进行朗读、答问、表演、作文等;(13)诗文朗诵活动和辩论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并创新发展,学生们的身心在活动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乐无穷,学习效果可谓高效。

5 实践有效的小组合作和小组监督,提高学习兴趣

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把学生分成4、6人不等的小组(组内每2人结为学习对子,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并制定出适合本组的的组规和组徽、组名,在班委、任课老师和学校的考评下,以小组长为主,完成对每位组员的的课内外学习监督和课中讨论、问题解决。具体做法是:(1)进行小组建设,规定每位组员的职责;(2)完成组规、组徽、组名的自我设计,并上墙张贴;(3)小组完成课前预习(用导学案)、作业、课中探究;(4)小组长对组员上课合作探究情况实行监督检查并记录备案进行量化,量化结果作为期末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5)小组完成自习期间各组员学习情况的督促检查;(6)小组长完成组员课后作业的检查,并记录量化。

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个人间、小组间始终在全方位的竞赛,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追求,“比、学、赶、帮、超”成了每个学生的潜在意识,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级体的主人翁态度上来,从而使班级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基本实现了班级管理的自动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就是乐趣。只有对语文感兴趣了,才能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感到“皮厚”,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高效。无论何种形式的改革,脱离了这点就脱离了语文教育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滕晓霞.如何培养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第7篇

一、学会用教材教。

高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发现和借鉴作者的写法,十分及时。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

高老师特别注重个性化阅读,并且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学生对父母的爱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三、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高老师让学生谈:“你喜欢“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通过谈生活体验,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这种特定教学情境中尽快地进入“角色”。同时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渗透了严厉的父爱与慈祥的母爱出发点是一致的,让学生怀着感恩的心把握生活的小船,实现了语文课多元的教育价值。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增强读的效果。

语文教学评课稿范文第8篇

第一日:我要与于永正老师同课异构

新的一周来临,课的雏形已经“出炉”。我告诉自己要稳住。刚跨进办公室的门,教导处的邱老师便匆匆报来了快讯:“你的课由周二改到了周三。”这个延期的消息带给我的却非庆幸,而是更深度的焦灼―跟其他讲课的同事不同,他们只是等待于老师观课评课;而我,要跟于永正老师同课异构。

这无异于在我心中投下一枚炸雷。我愣在那里,嘴巴半天没合上,我微微叹息:“我一介胸无点墨的普通教师,日常教学难题尚且懵懂困惑。现如今竟要与名师同台切磋,学校怎么会生如此班门弄斧之策!”惊诧、犹疑、焦虑……一切落地后,留下的竟是汩汩涌出的欣喜。是啊,与其说与这位誉满全国的名师同备课共上课,不如说可以借此机会,请专家以“伙伴”的角度,以“同事”的起点,以最亲密的距离,给予我指点评教,这是何等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啊!

上午第一节是蒋老师的课。于老师坐在教室最后面,我夹杂在一众语文教师之间。小蒋不愧是学校知性文化的代言人,我很快被她的热情洋溢所感染。她大胆尝试的“质疑―解疑―感于疑”思路,鲜明激烈且直扣人心。可是我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什么呢?是语言的味道,对,是语文的味道。

评课时,于永正老师用“启迪心智”来形容蒋老师课,说这节课思辨性十足,但语文味儿欠缺;转而又提示小盖,课堂中让学生写广播稿的设计非常精妙,不过最好融本课的几个训练点于广播词中,可以达到一石二鸟之效。我从他淡然而平静的脸上看不出赞赏的激越,也看不出责备的不满,仿佛所有种种都是农场里来回踱着步的牛儿,壮实与孱弱只是这一路上的临时状态。一切都在成长中。我想:他的眼里,我们一定都是在成长中的后辈;而他,是那个耐心的调教人。

几欲抒发胸臆的我,终于未发一言。于老师点评的核心内容与我的看法惊人吻合,我在这细细聆听中慢慢享受着这种视界融合―我与这位了不起的调教人的视界融合。窃喜!得意!

于老师,您知道会议室的姑娘小伙子里,有一个毫不起眼的我,要与您同上一堂课吗?

第二日:这样的我,这样的您

晚上将教学设计做了进一步细化与精化。上午听宋老师的课时,我觉得头晕得厉害,浑身轻得要飘起来;所幸小宋沉重的课堂基调牢牢地把我钉在了“大地”上。她讲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正契合于老师的“回乡指教”―莱阳是他的家乡。我分明看到他在孩子们朗朗读诗时因湿润而闪烁的眼睛。抬起头,我又望向讲台上小宋那因动情而扑闪不停的大眼睛,叩问自己:我还有如此的激情吗?短短三日的备课,于我却是过了三年。每个想法,每个环节,每句话,每个字,在胸中翻腾,在心中回旋。

评课时,我按捺不住澎湃的心,赞叹宋老师课堂上洋溢的浓浓的人文气息。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发颤,第一次这样面对于老师畅抒己见,我是多么的陶醉于这种感觉!于老师果然向我投来会意的一瞥。他点评时,用了个“情”字。“重情趣”是于老师“四重”教学思想之一,宋老师的课饱满地诠释了一个“情”字。是啊,于老师,我现在无比地坚信:您所欣赏的,我所属意的;您所倚重的,我所坚守的;这样的我,这样的您,同上一堂课时会不会思路重合,异曲同工呢?

晚上,于老师给全校语文教师做了一场关于朗读的专题报告,他出神入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一个个或悲或喜的世界。原来于永正的“永”作“咏”解,才是最恰当的啊!于老师在以他七十载阅历来朗读故事、朗读人生,朗读属于他的语文教学。听着听着,我突然滋生了关于明天上课的新想法―朗读。原本设计中这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听君一席,我决定把原设计方案中师生赛读不同章节,更改成师生赛读同一章节。如此“赛读”实为“范读”,不仅可以巧妙地达到指导朗读的目的,而且保护了学生的好胜心与表现欲。

于老师请教师们分角色朗读《狼和小羊》,我勇敢地扮演了一次恶狠狠的老狼,成功地抛掉一直以来的温婉形象,让同事们大吃一惊。

展示全然不同的自己,这种感觉非常美妙。我不喜欢给自己塑造一个固有的面孔,就像站在课堂上时,我每天都想变一个崭新的自己,让孩子们又惊又喜。

一天只吃一顿饭,却一点也不觉得饿,因为我的心已经满满的,可是还是觉得想“要”,想要从这位语文教育专家身上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于老师,您知道这只“大灰狼”,明天要与您同上一堂课吗?

第三日:一颗强烈的求知心

许是昨天着了凉,一大早,就喷嚏连连。晨起梳洗时,我有了新的想法:“小洁手里紧紧攥着的,仅仅是一块面包纸吗?”这一处的语言感悟可以“湖海”为基点,继而延伸至“蓝天、白云、高山”,延伸至第七单元的专题解读。

上课的精神状态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可能吃了片感冒药,有些困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语,几乎都是即兴发挥的,课前备好的课竟忘了个大半。不过我很快被孩子们调动起来。平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课堂上,我把孩子们激发起来,当我濒临竭尽,孩子们会把我再调动起来,让我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他们的思想世界,所以与其说我给了孩子们语文的翅膀,不如说孩子们给了我语文的快乐。因为如此,我迷恋着与小家伙们在一起学习的感觉,当然,他们也痴迷语文课上的孙老师。我很庆幸自己按预设的步骤一程未落地走了下来,虽然有些吃力。

于老师很从容。他的课从始至终没有多少提问,简洁至极;指正生字词读音,也是揪出两个最易读错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花了几近半节课;只提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之后,便开始教学生写生字……

两堂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课型的小型报告。他言辞犀利地指出:枝节繁多的线型课结构,会大大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而板块状结构的课,则留给学生相对较大的学习与思考空间。反观我的课,的确在一些细节繁复中驻留羁绊,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狭窄。夜深了,于老师几乎洞悉一切的眼神似乎依然直视着我,他最后问我的话依然在耳边回响:“你这样上课要记要背很多,很累,是不是?”是啊,我引以为傲的预设落实,内中含着多少牵引与控制!使尽浑身解数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我,又岂能不累?

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相识!

折戟沉沙的失意与伤感,也不能掩埋我一颗强烈的求知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从头至尾地审视自己,不,确切地说,是解剖自己。今晚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解剖个数遍,也要弄明白眼前混沌的一切……

于老师,您知道吗?今天我所得到的,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第四日:那一片栽种着梦想的园子

今天是全市语文教师到九中观摩于永正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日子,而且,是他收关门弟子的日子。惊悉要参加拜师仪式,我的震撼较之两天前受命时更甚!心下很是费解:这样糟糕的我,于老师为什么会接纳呢?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上初中的时候读过,遥远的记忆中依然留着一丝绵长的苍凉的草木气息。没想到,这气息与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气质完美地融为了一体。老人家一举手,一投足,活脱脱就是慈爱的亲切的老祖父;而他身畔的学生活脱脱就是小蝴蝶,就是大榆树,就是那童稚顽劣的小孙女。我看到并且嗅到这种来自课堂上的浓浓的绵长的草木气息,这是学生能够自由舒畅地进行思维呼吸的绿色气息。

中场休息时,我和小蒋、小宋、小盖等六位徒弟到后台做拜师仪式的准备。于老师微笑着朝我们走过来,同伴们激动地迎上去与“师傅”握手。我缩在最后面,此时觉得自己真像一只“丑小鸭”。可“师傅”却偏偏朝我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半晌,说:“怎么这么凉啊?”

我望着他,百感交集。于老师的两只大手轻轻扣拢了一下,想要给我些许的温暖似的,问:“还冷吗?看了《祖父的园子》这堂课,领悟了我昨晚跟你讲的话了吗?”

我沉默许久,答道:“我还在思考。”

是啊,我在思考。虽然现在还看不到边际,但是从昨晚到此刻,我已经琢磨出了令自己为之一振的头绪。

第一,我昨天执教的课亦属板块状结构的课,并非线型结构,因为它不是靠分析讲解贯穿始终的。

第二,为什么我的板块边缘模糊不清呢?首先,我有意地避讳板块之间的明显隔裂,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圆融的语文语境。其次,我不满足于板块滑移,而是临渊羡鱼,穿插了写字训练,两处语言训练点以及一处思维感悟点。综观整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很是鲜明,无非是依托朗读再现语言文字,吸纳语言文字;借助想象与情境创设,感悟“留住美,守护美”的道德情感。但是正因为板块之身携带之“点”未分主次,且用力均衡,使孩子的思维呼吸空间相对狭窄,成为课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此以来,课堂上的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因为“呼吸”不畅,无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

第三,课堂板块不应成为模式,而应依据学情量身制作就像本次同课异构中,我和于老师在进行朗读指导上,梯度层次不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目标要求也不同,正是基于两批学生上课时的学情而考虑。

虽然还不成熟,但我迫切地要把这些想法说与于老师听。午餐时间,因为沉浸在满腹思考可以汩汩冒出的酣畅之中,我甚至不曾发觉于老师碗里的水饺已经凉冰冰了……

于老师对我的见解给予充分肯定,然后针对他今天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讲述他在教材解读、课堂板块安排上的备课过程,结合课上的一个个细节,再一次教给我如何避免“课堂不能承受之轻”。

“其实我老早就认识你并且非常欣赏你了!我刚来你们学校的时候,翻阅你们学校教师美文集,就喜欢上了那篇序言,文笔很是犀利!一问才知道是你写的哟!”吃饭间,他老人家就一直地把“小孙的文笔很好啊”挂在嘴边。我终于忍不住了,说:“可那终归是‘副业’,我想要的是您从我的课上真正认识我啊!”

“怎么是‘副业’呢?语文教师的文笔怎么能是‘副业’呢?听了你的课,更确信我的眼光没有错啊!”

“不是很稚拙的徒弟吗?”

“是印象最深刻的徒弟啊!”

“可我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徒弟,哪怕师傅您的教导,我也只有经过自己的判断与验证,才会吸纳运用。”

“年轻人就要有自己的思考,很

好啊!”

接着,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叮嘱我:“要把步子再放大一点,大胆干,勇

敢闯……”

于老师吃起饭来特别认真,鬓旁疏落的白发随着双颊的一起一伏而不停抖动,让我突然想起《回乡偶书》中的那句“乡音无改鬓毛衰”。阳光下,我看到他拿着筷子伸向嘴里的手也在微微地颤动,心下一酸: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却依然跋涉在这条艰难的传道之路上!此时此刻,他千里之外的儿女难道不会担忧老父这深深的辛苦与疲惫?

一会儿的工夫,于老师已经放下碗筷,投向我们的又是一张灿烂无忌的脸,那样子像极了《祖父的园子》里的真纯可爱的小孙女。

是啊,他热爱这片园子,这片小学语文教学的园子里栽种着他一生的喜、怒、哀、乐和年轻浪漫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