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人口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供需矛盾逐渐加剧。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是人们在反思、探索和研究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后,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概念。只有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并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让人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人口因素

因为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这就意味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承受更加庞大的人口压力,甚至一定程度抵消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是决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往往都流向了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地区,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力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粗放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的发展态势,势必将影响到我国的整体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因素

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在人均资源占有量方面却显得较为匮乏,加上资源的消耗巨大,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给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在森林资源方面,因为长期处于乱砍乱伐和战乱等环境,生态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已经是一个贫林的国家,而植被的破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已将水土流失的治理纳为我国重点开发的项目,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经营因素

农业一直是我国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弱智产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获利较少的现象。近几年我国调整了农业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是却并没有跟上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加上农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农民的负担较重,政策的影响被大大消弱,从而导致了农民获利较低现象长期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我国农村实行了后,我国农业基本就保持着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和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冲突和矛盾。

二、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整体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够转变农业发展的价值观念,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和科学的分析和建议。在适当的条件下不断更新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注重多角度的分析,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调整农产品的发展结构,重视多产业发展的结合,科学分析市场的变化,才能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使农业成为发展的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其实就是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宣传,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做到资源的有效性使用和发挥最大化价值,还可以发展绿色食品,创建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种植的过程中重视起农作物的有效结合和架构布局,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还可以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利用相应的条件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变革。

(三)加强环境保护

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可以加大绿化建设,增加绿化种类的多样性和植被的覆盖率,创建绿色森林体系,还可以改善计划、方案的规划,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益。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因此可以积极利用这一有效资源,加大种植和生产面积,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在构建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逐步改善来完善原有的生态结构,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四)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的市场发展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可以依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和调整相关政策条例,并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业发展环境的监控,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生产和供应体系,保证农业产品的流通,从而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效益。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的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究如何落实生态农业发展策略,才能够使农业的发展可持续化。因此,加大在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并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生物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世忠.浅谈中原新型农业现代化推广及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2014(11):49-50.

[2]杜江.中国农业增长的环境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53-69.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1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在农业环保性发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它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采取厌氧发酵技术,将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进行无公害处理,对废物循环再利用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来讲,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池三改”“生态家园”“联户沼气”等多种形式的能源生态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中,其以建设沼气池为主,农户可以根据自身从事的农业行业来选择不同的建设模式,就“一池三改”来讲,它以农户庭院为基本建设单位,每户建设一座8~10m3的沼气池,然后对对厕所、厨房等进行改造,这一模式对于从事养殖业的农户来讲非常有益,不仅能够对农户的垃圾进行无公害化的处理,还能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就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随着农村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不断发展的需求中,沼气产业也需要由单纯用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向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发展目标,大型沼气池的成功运行,即通过在一处建池,能够实现全村用气目标,对城乡燃料一体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在农忙时节,农作物秸秆数量庞大,近些来,随着环保宣传的加强,人们意识到了农作物秸秆的重要性,即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途径上也非常的广泛。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上,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有着明显的提升,其中比较常见的为“生物反应堆”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将秸秆埋在农作物的根系土壤中,加入菌种后用地膜覆盖,形成秸秆反应堆,而后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来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氧气、肥料等,保证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改良土壤环境,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根据农村当前的实际需求,大力组织实施生物质量能源工程有着良好的前景。在这一工程下,对秸秆进行大面积回收利用,依靠国家大力扶持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秸秆成型加工企业、秸秆收储站,积极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还田等成熟技术,培育生物质产业,扶持生物能源的开发,促进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3推广精确农业技术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中,精确农业技术的推广尤为重要,而在精确农业技术中,精确施肥和和精确灌溉技术是推广的主要方向。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许多地区严重缺水,而在这些地区,农作的生长就需要精确的灌溉技术来保持。从目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来讲,一般氮肥仅处于20%~40%,而农药在农作物上的附着率还不足10%~40%,大量农药的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从未来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精确施肥对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精确控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残留,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精确灌溉技术上,在旱作农业区建设集面补灌设施、推广覆盖集雨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将滴管、喷灌、微灌等适合于旱作的节水技术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

4结语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发展模式、特点

1.休闲农业的含义: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等地兴起,后来广泛扩展到欧美地区。虽然各国的发展模式不太一样,但内涵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环境生态质量,能为市民提供方便的观光、休闲、旅游之所。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刚刚发展起来,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总体而言,发展潜力非常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从而促进全国休闲农业与城乡结合部休闲旅游的发展,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2.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中国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非常多样化,主要有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和市民合作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等等。

连片开发模式主要是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农家乐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农民与城市市民相互合作,共同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的各环节,建立休闲农园。

民俗文化塔台,旅游经济唱戏。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农业休闲旅游来发展,二者相互促进。

3.休闲农业的特点: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发展,依赖众多其他资源,但主要还是以农业为首。传统的农业发展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休闲农业依托于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二者很好的结合发展,可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的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依托要素决定他的发展有一个限度,如果超出最大限度,会造成众多问题,还会影响。农业和生态资源、景观等其他发展得以存在的基础很容易被破坏,这就要求在生态农业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大力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住宿、度假、游乐,还可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如此可见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亲身接触农业生态资源,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游客与整个休闲农业发展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游客参与其中,而游客的又会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休闲旅游发挥如火如荼,广大城市游客不仅得到身体上的放松,心灵上也得到的休整,而且在旅游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开阔眼界,增加自身素养。这样的休闲旅游模式远胜于传统的旅游,可以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在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的结合,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往往占有更大的优势。首先相对与城市而言,城乡结合地区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丰富,可以为城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作城市发展强有力的后盾;其次从地理位置而言,城乡结合部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性质,城市与农村并不能完全分开,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交融,这又使得城市的发展具有延展性,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潜力;最后相对高楼林立,建筑物高企的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要好很多,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城乡结合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1-3]。当前,中国已经步入现代农业时代,大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投入,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同时带来了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许多环境生态问题[4]。审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资源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采用必要的措施解决面临的困难,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的热点。从2004年起,连续5a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此之前,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其进行研究探讨,有些建设亦颇有成效。目前,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已成为减轻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途径。如“猪-沼-果”(菜、茶、菌、稻、烟、鱼)等循环农业技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主要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也是当前养殖场解决污染,实现达标排放的重要途径[5]。

1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农业整体水平不高,农业技术含量较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欠缺,特别是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1环境污染问题明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多万t,居世界第二。福建省的耕地居全国后几位,而农药使用量则位居前几位。大量使用农药使病虫抗性增强,污染了水体、土壤,同时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隐患。近年来,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

1.2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水资源问题越加突出。而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5%左右,农业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90%以上,由于我国气候季风性突出、半干旱地区多,全国有2/3耕地需要灌溉。近年来,由于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江河断流、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同时,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却十分严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也仅达到56%。

1.3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高消耗、高排放、资源利用率低的经营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产后的副产品利用率低。例如,我国每年有5亿t左右的秸秆、1000万t的米糠、1000万t的玉米芯、2000万t的稻壳,这些农业副产品没有很好利用,有的地方把它们视作农业废弃物,堆积在田头、路边或者进行焚烧,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妨碍交通、污染环境。

1.4有效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我国耕地面积数量有限。一是近几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地减少,从1997年的1.2993亿hm2到2011年的1.2173亿hm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0.1053hm2减少到0.092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二是,我国耕地质量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正在逐步下降。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全国生产能力大于1000kg/667m2的耕地仅占6.09%,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我国现在存在各种障碍因子的低产田约占我国耕地总量的1/3,如盐碱地、红壤丘陵、水土流失地、风沙地、干旱地、旱涝地、涝洼地等。从发展趋势看,我国耕地资源紧缺及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它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6]。

2循环农业是中国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循环农业及其基本特点循环农业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拥有的一般循环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3R:一是减量化(Reduce),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再利用(Reuse),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再循环(Recycle),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农业还具有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以保障农产品供给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合作双赢、干净消费、绿色生产、领域宽广、土水净化及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2.2循环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必然选择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农作物、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三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系统,人类对其的经营管理和调控直接关系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采用以往的单一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能源发展模式解决不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的问题。循环农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高效利用,各层次营养物质有效、高效输送作为目标,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

2.3我国主要的循环农业模式近几年,各地围绕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投入减量与生产清洁、污染治理与废物利用,积极探索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模式:(1)肥药减量控害模式。按照“减少化学物质投入就是减少污染排放”的理念,规范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努力减少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并提高利用率,既可减少对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又可提高农作物品质。(2)生产清洁节约模式。按照“减少投入或重复使用农业物品就是减少污染排放”的理念,建立完善清洁化生产机制,推广应用喷灌滴灌、肥水同灌、钢管大棚、避雨棚架和低耗能、高效率的新型农机具等节水、节肥、节工、节地、节能技术和设施,以及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便处理等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技术和设施,努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再利用(3)农牧结合互利模式。按照“种植业和畜牧业废弃物相互利用促进污染减排”的理念,将农作物秸秆、牧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既消纳农业废弃物,又节约成本、提高土壤有机质。(4)产业循环利用模式。按照“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的理念,将上一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产业的原材料,既消纳废弃物,又节约成本、促进生态产业发展。(5)废物沼气处理模式。按照“农业废弃物作沼气资源利用”的理念,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等作为农村沼气基料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然料,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既消纳废弃物,又产生能源和肥料。(6)资源保护改善模式。按照“农业资源保护改善促进农业生态”的理念,通过保护农业资源、提升农田质量、开展“三品”认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等途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p#分页标题#e#

3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3.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加强政策上的引导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上保障循环农业的推进,是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必要措施。明确思路,确定发展方向,与我国“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把循环农业列入生态农业及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3.2加强和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如节水灌溉、河道整治等;农村设施建设,如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等;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小流域治理、山区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1.1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农业重视的是要利用自然的生产力并且要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而生态农业正是传承了这两个优点,并在这基础上增加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效果,将现代农业建设成为了基于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与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1.2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农业能够在保持为社会提供高质、高量的产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住最佳平衡状态的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是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大气、水体、土壤等公益环境,实现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环境污染。

2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1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地,并且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恶性发展趋势严格控制,努力实现中国自然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力造林护林,改造农业自然环境,森林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改造自然、保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增加植被,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村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2应用农业技术,改造农业土壤环境

首先要在田地与水系统适当隔离,如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要在田地景观中增加湿地所占的比例,还在地形改变的过渡带设置一定宽度的树墙或水沟等设施。还可利用农地的立体空间实行轮作、套种等方式,这样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2.3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生态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道路。

2.4应采取多种措施

防止工业及其他行业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特别要减少“三废”的排放。要将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行种养一条龙,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5重视科技创新

让科学技术支持保护着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出新理论,研究新型科技。

3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3.1依靠新兴能源

沼气能源结合养殖与种植业,将禽畜所、沼气池、排泄处还有阳光温室等在封闭的条件下结合一体化。这十分有利于充分合理、多层次利用生物能资源、加速能流与物流运转、保护林草植被和自然环境、改善农业环卫情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化学农药和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少,提高农作物、食品的质量并且保障食品安全。

3.2治理有害生物

治理有害生物即是利用天然因素,保持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是增强和保持自然控制的方法。在每年农业生产时,粮食的产量常常因为杂草、病虫害等而造成大量损失,平均要达到25%左右。直到现在,要预防、治疗这些病虫害更多的还是利用化学农药,而大量的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禽畜中毒、天敌灭亡的重要原因,而且农药过量还会增加这些农业有害物的抗药性,使得来年病虫害更会来势汹汹。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用方法才会将杂草、害虫等有效控制住,减少经济损失。

3.3合理发展养殖业及污水的灌溉管理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控制养殖业的规模,成立生态养殖农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污水灌溉问题与农业、水利、城建和环保等多个部门息息相关,所以,眼前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建立治理污水灌溉的机构组织,尤其是农业、水利部门要加强水质的监测指标与手段,提倡利用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

3.4利用天然生态优势,提高农作物品质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LOGO!;生态农业;立体式农业温室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农业发展也逐步地由原来的靠天吃饭走上了生态化的道路,但在大多数地方,农民收入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逐步发展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挡路石。从我国80年代初提出把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化农业的新模式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国生态农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基础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我国温室发展的不均衡、温室的种类繁多、规模大小不一,一些地区已发展到采用高科技,占地上万平方千米的现代化生态温室,而一些地区仍旧采用普通的小型塑料大棚温室。

1.温室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温室控制技术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现代设施水平逐步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在实现半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智能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近几年,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水平高、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集中控制系统等下位机与计算机软件、各种力控软件组合起来的上位机位一体的集中控制系统。温室技术研究的最重要的是复杂多变环境的温室控制研究。主要包括: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的控制:环境因素的主要内容是温、湿度的自动调节控制,灌水量、排水系统的自动调节,CO2浓度的自动调节,NH3等有毒气体与O2之间的通风换气自动调节等。

2.系统控制原理

整个新系统设计的最大亮点是将新能源与现代生态农业相结合。实现了能源并网与新能源交替,减少了环境的破坏资源浪费。

2.1 在整个系统中引入了风能与太阳能等自然资源

由于在某些地方会出现断电的情况,在系统中加入新能源,可以有效地避免这样的情况,以保证整个系统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其次,在新能源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市电等资源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许多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绿色低碳环保的社会理念。

2.2 在整个系统能够良性的运行的情况下加入了沼气控制系统

利用动物排泄物、植物废弃物等作为原材料进行沼气发酵,利用沼气作为新的资源,用来发电照明等一些小型用电器的日常供给和使用。沼渣用来作为新的肥料来处理,沼液用来作为滴灌肥料给植物进行滴灌。沼液有很多的杀菌作用,对植物的生长也有很好的有益作用。

2.3 清理系统的设计

在整个产品设计中,清理系统占有很多比重,如果设计不好,会造成动物很容易生病等很多负面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考虑到温室棚的特点的情况下,包括动物排泄物中产生的一些有害气体的情况,清理系统采用有害气体浓度作为清理排泄物的一个基点,这样有效地解决了排泄物过多没有及时清理或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造成对动物的生长的影响。

2.4 LOGO!时钟设置

在光照强度与温度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过程中,利用LOGO!中含有实时时钟模块,能够执行“设置时钟”命令。时钟设置的操作步骤如下:

(1)进入“主菜单”或者“参数赋值”菜单,通过或键选择“设置”,按OK键。

(2)进入“设置”菜单,选择“时钟”,按OK键。

(3)进入“时钟”菜单,通过或键选择“设置时钟”,按OK键。

(4)通过或键设置新的时间和日期,通过左右键移动光标,设置完毕,按OK键。

同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影响,绝大多数地区的日照时间不均匀,为了更好的工作,有必要对夏令时钟和冬令时钟进行转换,若启用欧洲(EU)夏令时钟和冬令时钟转换,LOGO!控制器可以自动转换欧洲夏令时钟和冬令时钟。夏令时钟和冬令时钟的操作步骤如下:

(1)进入“主菜单”或“参数赋值菜单”,通过或键设置“选择”,按OK键。

(2)进入“设置”菜单,选择“时钟”,按OK键。

(3)进入“时钟”菜单,通过或键选择“冬/夏令时”,按OK键。

(4)进入“冬/夏令时转换”菜单,通过或键选择“EU”,按OK键。

(5)通过或选择“开”或“关”。设定完毕,按OK键。

通过时钟设置与夏/冬令时钟的转换,这样可以自动地根据季节的不同自动转换设定值,减少了人为的去修改的次数,也可以根据白天与晚上的气温等很多条件的不同来自行调节设定值范围。

3.自动控制方案设计

在LOGO!控制的过程中,还需设置手动、自动、这两个功能按钮。而在对系统控制中,可能出现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所以需要对其分配一定的报警输出。假如当室内温度达到设定范围的上限时,延时2s后如果控制系统没有做出相应的信号动作,这时报警铃声响起,先切换到手动控制并且应及时的检查处理控制系统。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通过对被控系统动作实现部件的具体分析,了解到系统被控系统输入与输出点数的具体要求见表1。

4.系统说明与展望

本系统是基于LOGO!立体式温室生态农业控制系统,通过LOGO!与传感器等相应的通信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在现代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人力资源难以替代的情况下,自动化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与自动化程度,有效地降低风险与投入。对环境的污染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实现了可循环的发展。从当前来看,这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是一项新的突破,打破传统的种植方式,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技术的突破,带领了新的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发展机会,带领农业发展向更加智能化、生态化,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农业大国,利用新的种植模式,可以克服很多环境问题,促进农业智能化的发展,不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温室控制将会逐步地替代现在的农业生产模式,温室的智能化也将逐步地慢慢提升。多重模式的发展必会成为发展趋势,节约资源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给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吴强.温室大棚监测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2]王东.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郭少方.智能化生态环境综合控制系统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6.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第8篇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现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几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农业技术的选导性、农业要素的选导性、农业功能的多导性四、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农业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二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 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

 

方式之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之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之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之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之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之空间。第三,精细形态之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之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

 

3.信息农业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之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之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之过程。

 

三、都市型之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之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之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之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之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之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之控制,使农业生产中之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还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之加强,对食物品质之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之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之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之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之污染。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之产业;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之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延伸。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之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之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之农业现代化之模式,取而代之之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之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之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之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之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之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之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之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之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一条龙的农业道路。要想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机制,就必须根据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有效地使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转换各自的角色,使科技创新的职能逐渐由政府向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过渡,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主动性,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