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工程技术、新概念

2012年,海绵城市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海绵城市(LID)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利用一些绿化植物的保水功能和蓄水池等收集雨水,实现放内涝及蓄水抗旱等功能。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助力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相比于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海绵城市建设在劳动力成本上又有了一大突破,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等相结合,“净增成本”减少。倘若海绵城市概念能够得以广泛实施,必然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生态革命。

一、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新旧观念的对抗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传统城市建设大都采用“以求应供”的模式,导致大量资源的不合理堆滞浪费。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却如它的名字一般,有弹性地“以供应求”。从根本上与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区别开来,也就使得大部分企业难以适应,从而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阻碍。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建设设施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地面下纵横交错的下水道正是最好的体现。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发现:雨水直接变成了废水。事实上,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强,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的逐步稀缺,雨水——资源回收率及其低的天然水资源,是具有超能的创造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生态上带来的益处简直是国人的福音。所以,深入贯彻落实“海绵思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海绵思想,即有弹性的思想,以海绵城市为出发点,不拘泥与时代,不拘泥于生活。以此逐步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

2规模化系统的建立难题

此规模化系统大抵可以定义为建立在全国各地的完善的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等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但是就目前来说,大多中小型城市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及管理意识,加之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来试水,前期投入资金的缺乏,相关技术经验的不足,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都为海绵城市的持续推进构成了一种隐形障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从政府出发,企业为辅。借鉴于以往的“先富带动后富”,依旧可以采用“公带私,大带小”的管理经营策略。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跟从,在发展中创新才是根本。

3各领域间的配合问题

生态建设的促进与利益的分工化及其合理化。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显得越发不可忽视,而海绵城市这种概念直观地体现了“循环”的意义。这是一场传统与新治的较量,各个领域。各个企业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海绵城市由于落实的反差性,在城乡规划具体实施中不占优势,使它成为了一种单一的概念。国家鼓励中小企业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技术捐赠、开设海绵城市专题讨研会、项目外包、组织交流沟通等均可以尝试一番。

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1科技研发的滞后性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现有的雨洪管理经验和技术利用率不高,从“零”开始研发,需要大量的实验积累与经验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技术问题分析杨振雷西安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陕西西安710075分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专业研发人才却很少,以致海绵城市的持续推进受阻。培养人才是关键,可以先从教育界入手,新增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之类的专业,加强对环境维护、给排水等专业的重视,注重实践。

2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规划定位的目标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从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等条件中筛选,开发出系统海绵体。既是要点,更是难点。因地制宜,分析各个城市的区域位置、气候特点、降雨规律、水文特点等,作出不同的规划定位目标,并在此过程中,遵循资源节约、经济适用、环境保护的原则,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例如,针对降水较多的南方城市,侧重点应该在雨水的储蓄与排放,而较之降水较少的北方城市,侧重点则是雨水的净化与利用。

3突袭式建设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概念,我们可以亲切地把海绵城市叫做一个时代的衍生物,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与利益的分工化及其合理化一直是一项有意义的挑战。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旧模式的没落,反之,旧模式的正常运行,就是新模式最大的阻碍。政府及时制定出有关海绵城市的政策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鼓励海绵城市的推进,出面筹集资金等都行之有效。

海绵城市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一抹清泉般骤然冲击到社会这股浪潮中,是时代的战利品,也是时代的附属品。在国土、排水、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面临的挑战不少。但是,一旦成功覆盖实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衬映下,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必然会使绿色生态家园在这个时代火树银花般精彩绽放。

作者:杨振雷 单位:西安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风景园林规划;海绵城市;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57

1 风景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关于风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1958年3月曾经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直到1999年末钱学森教授已发表各类论述有关园林、城市学的书稿、书信百余封,这意味着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于中国的城市、建筑、园林景观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为中国城市的建设指出了方向。在最近20a,虽然中国发展迅速,但也从侧面带来一系列污染、破坏问题。以人文景观为例,开发公园增加旅游资源,取得经济效益,但这使得其他城市纷纷仿效,大力打造各种城市公园,以致于公园建成后的经营难以为继;目前,全国城市中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大概占总数的20%,其余的均为开发不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风景园林生态学也在不断的完善。生态自然观点的提出为城市化建设与自然之间的处理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在中央城镇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产生的不对等结构使得风景园林规划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弹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建设中多方向的环境质量改善的措施在不断的颁布和实施。其中2015年国家颁布了“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并通过评审选出了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经过专家组的仔细审评确定的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目的是通过建设试点城市来观察海绵城市在生态环境改善中所起的作用,完善海绵城市并使它更大作用的发挥生态建设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使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更为广泛的推广,海绵城市的技术的完善提供相关的技术数据和实践经验,使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更为科学、合理、经济,通过最直接、简单有效的方法,得到最大的生态效益。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由人类文化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

城市化之前,因为土壤的涵水和缓冲作用,大量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并不会迅速的汇入地表水系,河流的水位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城市的建设开发之后,的土壤面积在不断地减少,由于雨水无法渗入土壤,进入地下水系而形成的只能在城市地表水流径流,被人们称为“雨水径流”。众所周知在森林、湿地、丘陵、农田等自然环境中,并不会因为正常的降水形成积水灾,这是因为雨水通过地表的土壤可以直接渗入地下土壤中,进入地下的水系循环系统内,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城市的道路、硬质铺装景观、建筑面积的大量非渗透性的表面积在不断的扩大,以及对城市中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的侵占、围湖造田,河道建设过程中大量采取硬质铺装的处理等,城市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面对正在不断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在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年11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底~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1批16个试点城市。“海绵城市”的产生源于业内和学术界,他们常用“海绵”的吸附特性来比喻园林内对水和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ISI的吸附现[2]。“海绵城市”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国的发展特点,进行试点城市的建设。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现在的“海绵城市”理论和技术正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早在2003年俞孔坚曾提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3]。但是提出这个理论仅仅是针对河道的调洪和蓄水而提出的,现在“海绵城市”的概念转移到城市甚至是整个地带区域的宏观理论。

2 海绵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的循环中主要的循环包括大气循环、水循环、碳循环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系统的循环,水循环是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循环的根本动力,只有在水循环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动植物的生长,物质能量的流动,从而使生态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

在生水系统循环的过程中,解决地表水径流是解决城市中一下雨就看海的窘况的关键。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新材料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楼房的高度在不断提高,建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提升,城市的路网不断的向外延展,城市的面积不断的扩大,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体被视作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在更大的层面破坏了自然本身的生态系统。如果我们利用自然过程,收获其提供的免费服务,而不是去剥夺它的能力,那么另一种城市形态,乃至另一种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将赫然在目:人们会在街道旁或者公园种植蔬菜和粮食;洪水也会被城市所利用而非被拒于高墙之外;废物和废水会被自然过程吸收和净化;鸟类和其他本地物种会和人类共同栖息在我们的后院;人们会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美而非训话或高强度人工维护下的自然[4]。面对这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海绵城市的理论提出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3 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关系

风景园林规划在城市规划后期的建设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绿地规划为人们提供城市生活所必须的绿色活动场地,降低城市的烟尘,噪音,温室气体等,还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氧气、水分和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的发挥城市景观生态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通过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的整体,抵抗外界的干扰,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城市园林不能墨守陈规地采用原来的建设方式,被动地实施养护、管理,应该以生态学的理论重新认识和建设园林并了解风景园林生态学对风景园林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园林植物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处理好生态植物与园林植物的群落关系,人与生态群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与经济效益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态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作用。

4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我国城市的大部分河道中依然是传统模式的建设方式,当面临城市遭遇雨水冲击时,城市河道的作用,也根本起不到吸水、蓄水、净水、供水的海绵体能,也不能减少城市内涝和季节性干旱对城市日常生活中水循环的干扰。这并不是中国自己的专利,比中国还要早的提出相类似的理论的还有很多国家,例如美国提出来的低影响开发(LID)、澳大利亚所提出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还有英国提出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法国提出的替代性技术(ATs)等。这些理论所阐述的共同点就是减轻雨水循环对城市自然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改善雨水的水体质量。

对于雨水进入河道的相关治理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提出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专门进行河道水体质量检测的相关技术标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使得现代技术对水体质量检测的标准也不断的升级。表1,是通过雨洪管理规划软件的基本设计指标,这个指标就是目前比较优秀的雨洪管理软件,由于开发较晚、设计理念相对成熟、商业化运作等,IWM Toolkit 的指标总体较突出[5]。

通过表1的监控测算数据,能够清晰的反应出lWM Toolkit 的直观性,所以能够在市场占有率更为广泛。

4.1 LID思维模式的引入

专家们在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理水方式。20世纪的美国就曾提出的一种较为先进的雨水管理模式,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6]。LID的核心就是雨水调蓄方式,其中它主要包括雨水的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所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透水路面等。借着这一思潮,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个理念。

4.2 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

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7]。绿地空间设计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垂直绿化,而屋顶花园的雨水收集是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应用。屋顶雨水污染程度轻,在绿色屋顶的过滤之后,雨水的净化标准完全可以满足灌溉要求。可以通过收集系统的收集直接进行存储,为以后在枯水期的时候供给社区绿化灌溉、浇洒道路、冲洗厕所以及车辆清洗等使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竖向的绿化和横向的绿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形成一个整体,在雨水的净化处理时,收集储存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的结构由内而外一般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和蓄水层。同时设有穿孔管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过设计蓄水量的积水,这样既能够满足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同时也不会因为雨水的过量而造成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对植物的影响,同时能够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3 铺设透水装置

在人行广场、停车场等地区,大量采用具有渗水性能的面层铺装,渗水地面不仅可以减少地面的热量反射,还能保持土壤的生态功效。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当集中降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8]。

以上这些设施可构成一个雨水循环系统,自然降雨通过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装置,利用管道导入地下过滤器,城市广场水渗入蓄水池中城市道路水进入到附近的植被草沟,最终水分通过地下的雨水管网都汇集到生态置留塘中,置留塘水面蒸发,形成降雨,近而形成水循环。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减轻雨水径流污染,并且收集储存的雨水还可以用于景观灌溉等用途,相应地减少了对可饮用水的消耗。

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整个公园是一个很好的“海绵体”,有效利用了之前提到的设施,园区包含雨洪收集、再生水利用、循环过滤净化、湿地净化等各种工程设施,总水系面积84.2hm2,总蓄水量130万m3,这些工程设施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公园内的景观路面、休闲绿地、下沉花园、龙形水系、森林公园等,既做到了节水养水,同时还营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带。

据了解,整个园区的透水铺装地面约17hm2,下凹式地形17hm2,滞蓄雨水,减少灌溉量,水系滞蓄16.5hm2,雨洪集水池9个,容积7200m3 ,下沉花园蓄洪沟调蓄8000m3,渗滤、收集管网长60多km。整个奥林匹克公园每年的用水量超过1700万m3,其中利用再生水就有800万m3,将近全年总用水量的1/2。

5 风景园林规划在园林景观中的结合

景观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结合的范围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扩大。近些年来,随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范畴的扩大,更多的生态学技术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手段被引入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如废旧工厂改造中废物处理[9]。随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对象和范围的扩大,除现有的主要以生物种群、群落生态学以外,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等理论将逐渐应用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当中;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尺度的扩大,在陆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等生态学科中,将在滨水生态设计、湿地保护设计、海岛景观设计中也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大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数学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学科中的交叉学科,生态学和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关系更加密切;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的不断创新和科学性要求的提高,在生态学技术手段和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期勘察和数据整理收集过程中的应用,也会大大地提高,更多的生态学的技术手段将会出现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个设计、施工过程中。

6 小结

生态规划与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点和研究的热点之一[10]。实践所证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设计是一体的、协调的,在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生态关系中,是将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转化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投入,特别是需要提高基金项目资助的范围和力度,同时加强与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园林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层面推动我国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生态学能够达到世界顶级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14(2):14-16.

[2]Budge T.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Economic Partnership[M]∥Rogers M F,Jones D R.The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Australia:Victorian Universities Eegional ff,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

[3]俞孔坚,李迪华.城市蓄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9-155.

[4]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J].南方建筑,2011(3).

[5]鞠茂森.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lWM Toolkit介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8).

[6]邢薇, 赵冬泉, 陈吉宁,等.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2,27(20):13-16.

[7]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14(2):14-16

[8]侯立柱, 冯绍元, 韩志文,等. 透水砖铺装地面垫层结构对城市雨水入渗过程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1(4):83-88.

[9] Mary G Padua.刘君译.工业的力量――歧江公园:一个打破常规的公园设计[J].中国园林,2003(9).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第3篇

海绵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种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气候变化和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抵御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2013年,在就城镇化建设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就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建设自然,加强对城市成天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创造合适生态空间。通过合理地运用雨洪原理,创新新形势下的城市给排水工作,让我们合理去利用水资源,把其转化成有利方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环境恶化,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发展绿色城市,营造环保人文的新环境。

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在全国城市当中,多数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了缺水的现状,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降水中,将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为径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为公共交通让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数水白白流失,极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缺水这一问题,即通过把水涵养起来转化为地下水供给人们利用,以减少缺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2016年是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年,连续几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许多城市成为“威尼斯小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排水、渗漏、储存、滞留”等处理降水的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降水不单单通过排水这单一手段来解决,通过综合手段来治理,极大地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于地面硬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资源对气候的净化和吸附,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和城市温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热岛效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析,创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成自然美丽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人民能够享受到海绵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海绵城市是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的标志

1.我们利用给排水的知识和原理,解决城市洪涝和缺水的重大难题。通常的雨水系统通常是及时、快速的处理城市表面径流,让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减少降水对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说,扩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径,将雨水排放出去,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忽略了对表面径流雨水的利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缺水问题。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困难,需要从周边县调水来解决,这就造成水资源的紧张,增加国家公共设施开支。这就需要我们给排水工程的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学的技术和知识,把城市降雨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根据不同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土壤性状,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对中小型降雨实现就地入渗和利用,对大型降雨实现就地滞留,在滞留后进行延期排放,错开城市排水设施使用的高峰期,缓解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这种模式在新加坡已经开始实现了。新加坡作为著名热带国家,降水量处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是它极少出现洪涝灾害。因为他们国家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城市排水系统共同调节的设施,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在遇到暴雨同时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雨水储集设施,来应对特大降水。积极建立地面下渗,让雨水能够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2.遵循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设计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风险能力。从20世纪开始,欧洲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同国家绿色基础设计建设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理念上看,都是加强绿地、湿地、公园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灾害和水质净化这一特性,大力实施城市储水渗透设施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海绵城市是我们给排水工程的一种创新,它的实现正是对于给排水的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如何进行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

四、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本科教学是本科生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本科教学思路,增加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影响力。科研工作是一个自我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偏差。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具备缜密思想,充分考虑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潜在困难,提前做好打算,在实施当中避免重新设计,减少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设计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将科研态度融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去统筹考虑实验设计的原理,保证实验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1.科教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实践在验证自己观点和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性。我们本科教学对于社会实践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只能在书本上面学习有关给排水的知识,通过自己假想来设计城市规划,这种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书本和实践是有一定误差的,需要学生充分考虑一些实际的情况,积极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2.科研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创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思路。本科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模式。由于大学上课人数增多,教室面积过大,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效率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创新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知识,通过视频和PPT向学生展示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问,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课程和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重要的城市革命,它需要给排水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目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城市排水的方法和策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尽快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是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部门、多人才来参与的革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统筹各个平台的工作,使其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一工作也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作者:仇付国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施工;技术要点

1人行道施工前期工作

1.1科学选择原材料

好的原材料是道路建设的基础,不管运用多好的施工技术,如果原材料不合格就会导致整个施工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人行道路原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要满足工程质量需求,其次原材料的透水性与排水性能上需具备较高标准。以往的人行道的原材料选择多为柏油或者比水泥较软的材料,在其透水性和排水性能上不能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所以,人行道铺设层次应为:第一层选择的是透水性能较强的碎石块;第二层进行铺设渗水土层,目的在于进行水中杂质的过滤;第三层选择使用20cm多的透水混凝土保障人行道路面的稳定性;第四层选择级配碎石;第五层是防渗土布工,以保障储水性能。

1.2挑选合适的施工队伍

优秀的施工队伍决定这整个工程的质量状况,选择技术娴熟的施工人员、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和选用高度负责的施工负责人等要素决定着一支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海绵城市建设对施工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每个环节的施工都需要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密切配合,施工负责人的严格把关,才能确保施工稳步推进,工程质量达到预期要求。

1.3图纸的研究工作

工程图纸的研究是施工初期最重要的事情,在施工之前应该讲图纸进行仔细的研究,将图纸上的每一个部分都研究透彻,不明了的地方要及时的提出来,然后将问题逐一解决掉,保障施工的过程中不出现差错,同时保障施工进度和施工的成本控制,因此施工前的图纸研究工作是尤为重要的。

1.4道路人行道透水性设计

首先人行道作为荷载较低的道路,在其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道板,在其基层稳固上加入透水性较好的混凝土进行铺砌,垫层可以考虑采用碎石。在不影响路基工作的同时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架设生态隔离层,并在人行道范围内加设30厘米左右的碎石沟渠,碎石沟的深度可以根据路基的工作区深度来界定,通过在人行道与路基底层的碎石渗水层能够保障雨水很好的渗流。

2施工方案

2.1人行道路床回填

2.1.1混合料的拌和

由于混合料的拌和一般都是场外集中作业,因此在拌和的过程中要控制好石灰的含量,因为石灰含量的多少对路基层的质量和路基强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路基要采用百分之六的灰土进行处理,还要对水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在白天施工时含水量要高于一般含水量的一到两个百分点,保障能够及时的补充由于运输等原因所造成的水分流失。

2.1.2摊铺

摊铺工作开展之前首先要保障人行道上层湿润,可以通过对地基进行洒水等方法。在需要机械施工作业的时候,在施工同时要配合人工的整修。为了保障人行道的设计按照设计图纸的安排,对于松铺的厚度等问题要做到实时监控。

2.1.3碾压与找平

当摊铺长度超过一定面积,且混合料的含水量达到正常值的时候,应当即刻对结构层进行全面的碾压。使用压路机在保持匀速的状态下对路面进行静压,然后振动压路机先进行匀速弱震结束后进行强震碾压,最后以光轮压路机的静压收尾。

2.2人车隔离带施工

由于隔离带靠近车行道,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车行道结构层不做改动,并进行虚填到立沿位置。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图纸的设计,在挖掘机无法作业的情况时候可以采用先使用油锤破然后进行挖掘机工程作业。

2.3两侧人行道结构层施工

人行道两侧结构施工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道路的中心线控制桩,通过经纬仪来放出道路的边线,路缘石的内侧与道路边线一致,在曲线部分首先要根据图纸设计进行放样,以路缘石接缝处作为切点,从而保证线型圆顺,其次是进行路缘石的安装,一般采用的双线控制的手段,进行路缘石的安装,上内口线平直度与高程进行控制。根据线型的变化点改变立沿杆安装的位置,通常在路口分段进行安装,以避免对路缘石的整体切割,根据施工图纸的设计进行严格的安装控制,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问题,保证工程的质量。

3路面透水砖的选择及铺装施工

3.1路面透水砖的选择

路面透水砖的选择:路面铺设透水砖务必选用透水强、又透水性铺装系统的透水砖(或渗水砖)铺满。在满足人行道路使用与透水需求的原则上也为了能够与降低工程的成本,透水砖应选择300*300mm范围的产品,过小规格的产品会造成整体铺装的美观程度降低,对于透水砖的厚度应在50-60mm,透水率在5-10mm/s,这样就能保证,人行道在中到小雨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即下即干的效果。路面透水砖选择指标:选购铺设公共道路的透水砖对砖本身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选购透水砖的时候,可以从侧面观察砖面是否平整,是否出现粗细不均的针孔;同时,可敲击透水砖倾听声音是否清脆,声音越脆,表示透水砖的质地密度高,硬度较佳。必要情况,对透水砖进行专业建材强度及透水性进行测试,确保工程质量,延长道路整体使用年限。

3.2路面透水砖的铺装施工

(1)首先根据人行道设计图纸进行定位和高程标定,然后对基层表面进行复查,对不满足施工要求的地方进行整改;(2)根据标高以及中、边的挂线,以挂线作为铺砌的依据;(3)在进行人行道砖的铺砌之前,要先铺一层水泥砂浆进行调平,然后在进行透水砖的铺砌;(4)试拼和试排:在铺设前应当对每一块透水砖,按照方位和角度进行试拼。试拼后按照两个方向编号进行排列,然后按照编号排放。在正式的铺装前还要进行一次试排;(5)在砂浆的铺筑前期应当先按照水平线定出砂浆的虚铺厚度,并拉好十字线,在铺好之后通过刮大杠、拍实、并用抹子将其找平,砂浆的厚度应适当的高出水平线。

4注意事项

在人行道工程结束之后,我们要对人行道进行养护,养护期间3至5天内不得踩踏、10至15天内不得重车碾压;在施工及养护期间设置警示牌或横幅,告知行人们市政道路施工请绕行;人行道连片进行混凝土铺设安排在一天之内,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到、灌毕、捣实的过程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人行道的路缘石和路砖的铺设过程中,要注意施工的质量,保障雨水能够排出,还要保障路面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满足行人正常的使用。路砖的位置要稍高于路侧石,便于雨水能够尽快的排出,不会积水影响正常使用。

5结语

海绵城市中市政人行道施工水平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起着标志性作用,通过对海绵城市市政人行道施工把握来对其他项目施工起到启示与引导的作用,为海绵城市其他市政工程建设引入崭新的概念与新兴的技术,同时严格严谨的施工工艺也会在同行业中产生积极的带头作用,从而促进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杨梅 单位:商洛市市政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邹凌,刘小平.浅析某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中华民居,2011(11).

[2]刘良青.浅谈市政道路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J].上海公路,2011(3).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河道治理;可持续发展

城市河道具有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的重要生态景观,是城市防洪疏浚的天然“海绵”,城市河道和周围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是城市的天然水库,也是调节城市气候的“水肺”。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城市河道系统遭到破坏,河水污染、河道枯涸,河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运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进行城市河道治理,才能打造城市生态河道,推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着重生态多样化与整体性的保持,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有利于在维护河道景观状况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空间异质性。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要点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中所谓的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足指水利工程中将水环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注重蓄水技术的引入。生态水利设计中常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洪涵水,该技术既环保有实用,而且还具有大跨度、自重轻的特点。其次,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属性的人工性质的生态措施,例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用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新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注重地下水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理念价值与使用价值。再次,生态水利设计中还注重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契合。生态水利设计主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边修护中也注意运用生态工程措施,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性。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与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对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主张河道治理中构建生态水网工程。生态水网是指以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调配的网络系统,其中也包含生态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还能保证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关系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水生动物群养护,提高水循环净化水体的效率,还要定时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以保证水体质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还需要河道工程构建生态河堤。生态河堤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做好生态河堤建设可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保护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功能效益。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态元素的加入,对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

河道作为生态体系的基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很重要的作用,它与其他环境一起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生态系统,河道的基本就是水与土的,而水土也是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危害到生物的生存,导致硬质化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环境保护和河道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利益统一,需一起考虑。

3.1构建水生完整生态系统

现代河道治理的要遵循人鱼之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与河道生态关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稳定生态系统。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定性就是在外界的不利影响情况下,依然保持自身发展方向,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持续性就是自然环境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之下,能够提供自我发展的动力,能够按照规律循循渐进的发展下去。生态水利就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来维持长远的发展。

首先要构建水生动物种群。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利用消费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浮游生物、有机碎屑、腐碎以及水蚯蚓和摇蚊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然后要构建水生植被。种植浮叶植物睡莲和沉水植物伊乐藻、金鱼藻、菹草、黑藻、苦草等,以转化和吸收底泥和水中的P、K、N等营养物,降低水体中N、P、K及周转速率与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为水体供氧。

3.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水污染治理的技术方法

污水处理系统SPR通过化学方法从真溶液状态下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析出,产生具有固相界面的微小悬浮颗粒或胶粒,再通过高效经济的吸附剂从污水中把色度、有机污染物等分离出来,然后将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各种胶粒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过滤水力学和旋流等流体力学原理,在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快速分离絮体与水。

3.3确定河流基本需水量

生态需水量包括保证水生生物栖息所需水量,并维持水体自身净水能力的需水量,此外保证水面蒸发水量与降水量维持一定比例,维持河流水沙平衡的需水量,维持河水盐碱平衡的生态需水量。

此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生态河堤。建立生态河堤,就是要适应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净化作用,调节用水量、洪存补旱。建设趋于自然的水利工程。模拟生态自然状态,趋于自然化的河流的建设包括河道的治理和护岸的治理。丰富河道生态环境的物种丰富度,尊重自然环境状态,提高这个环境的自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家武,王善永,宋卫明,等.生态水利工程学在漭河治理上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3):33-34.

[2] 黄宝强,李荣,曹文洪.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其对我国河流健康保护的启示[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8):4600-4062,4641.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Supervisor emphasis should be good 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review, pile foundation,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main structure, masonry works, decorative works.Keywords: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已成为城市发展主题,各城市的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安居房、商业及办公用房等大部分采用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质量问题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监理方在施工过程中把好质量关,是监理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与一般多层建设施工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其高大的原因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是基础埋深大,为确保建筑的稳定,其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这样给施工就带来如下的问题:

1、 对相邻建筑的影响问题;

2、 地表水、地下水对基础的影响问题;

3、 基坑排水、基坑支护问题;

4、 地下室底板、墙面防渗问题;

5、 一般高层建筑采用桩基础,箱型基础,由于房屋质量大,基础底板或承台的各向几何尺寸都很大、这样又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问题。

二是高层建筑施工测量、变形测量的难度大,要求高。

三是高层建筑必须具备电梯、水加压和消防等专用设施,还需具备通风、空调、电讯、报警、自备电源等设施,因而建设中涉及专业多、工种多,往往又因多种原因参加建设的队伍较多,从而管理协调难度大。

四是高层建筑外墙装饰及立面防水要求高,难度大,一旦出现问题,维修难度更大。

五是高层建筑对施工机具要求高,垂直运输量大,需要足够的提升设备,为保证工人安全和保证工作效率需要施工电梯。

三、高层建筑施工监理要点

1、把好对分包商资格能力的审查关

高层建筑施工监理程序,工作的一般原则,监理工作的内容与一般建筑的施工监理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差别只是在复杂和难度上,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抓住要点,把握一般。由于高层建筑施工所涉及的专业多、技术难度高,因而参与施工建设的承包商往往有很多家、总承包商一般是经过招标而确定的,其资格能力已在招标前进行了认真审查,而分包商往往是业主或总承包商选定的,协助业主选定分包商是监理单位的职责。

2、审批施工组织设计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可行且可能经济;

(2)大体积混凝土的浇注、养护以及防止开裂,防止产生冷缝等措施;

(3)基坑降水措施;

(4)施工测量及垂直度控制措施;

(5)垂直运输设备及观测点的留置;

(6)沉降观测及观测点的留置;

(7)外墙防水措施及施工;

(8)施工机械设备,特别是垂直运输设备是否满足施工需求;

(9)安全文明施工,施工期间安全保卫措施是否得力,设施是否落实。

3、桩基工程

1)、工艺性试桩。高层建筑基础一般均采用工程桩,一般有成品打入桩和钻孔桩,钻孔桩又分端承桩和摩擦桩。设计根据地质情况和荷载情况而计算确定,不论什么桩均要做工艺性试桩。施工方根据设计说明与自己施工经验编制工艺试桩专项方案,专业监理工程师全过程参与,设计地质人员也应参与。根据试桩结果,对专项方案进行修改,确定一些基本参数,专项方案报总监批准后进行实施。工艺性试桩非常重要,必须做。

2)、静载及荷载板试压。成桩后进行静载试验或荷载板沉降试验。一般取3-5根,试验的目的一方面是对设计成果的检验,另一方面对桩基施工的质量检验。静载这一环节工作必须要做,往往建设单位为了省钱而不做这一工作。如果不做这一工作,是要承担风险的,而且风险较大。在这方面监理要有所作为,要做好自我保护。

4、主体工程

1)、±0.000标高的设定。±0.000往往设计以绝对标高或周围相临建筑物的相对标高给出。有一点需要提醒,根据桩基类型而要有预沉降量,一般情况会同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四方商定。沉降是必然的,具体沉降值多少四方根据结构类型、地质情况、施工经验而定。沉降量100%=过程沉降75%+工后荷载沉降25%。

2)、地下室基坑回填。地下室基坑回填要计算上浮力,一般主体施工到2-3F后才能地下室基坑回填,确保地下室不“上浮”。

3)、结构层留有20mm施工误差量。在不增加桩钢筋长度的情况下,每层结构层标高多留20mm,以防施工误差造成每层净空超验标(验标±10mm)。方法以柱筋1.0m控制线下量控制楼板面标高。

4)、确保现浇楼板砼厚度。以柱筋1.0m控制线反量与检查钎测量相结合,确保现浇楼板砼厚度,这一环节监理人员必须旁站并逐一进行测量检查并做记录。

5)、梁板起拱。跨度大于4.0m或设计有要求的,应进行起拱。起拱量2/1000—3/1000之间,起拱要平稳过渡,绝不允许“三角形”起拱法。

6)、柱筋位置及保护层控制。保护层用预制保护层垫块(强度≥柱砼强度)或专用塑料垫块按1.0—1.2m间距进行布置。最关键是柱头采用木条进行固定,再用双箍筋加以固定,确保钢筋位置间距正确,保护层达标。

7)、板筋布置原则。对于按板筋双层双向布置以下一层为例。同一规格“短放下、长放上”,不同规格“粗放下、细放上”,上一层相反。板筋以梁外边线50mm设置起止线,中间平均分配,间距满足钢筋间距+钢筋直径范围内即可。

8)、主次梁交叉布置原则。首先满足主梁筋的位置,同一截面梁,次梁筋穿主梁筋亦可交替进行,但主梁筋位置必须正确。不同截面梁,次梁筋穿入主梁内。一层应布置原则一致,以利楼板面标高控制。

9)、厨房、厕所、外阳台楼层标高控制。厨房、厕所、外阳台等较有水的房间或空间的地(楼)面应低于室内地(楼)面标高30mm及以上,同时还应考虑用户搬住后进行装修所用材料不一样,在以结构层施工中应预留40mm相差量为宜。这一点必须要做到,否则给用户带来永久性的难题。

10)、楼高垂直度控制。在地面建立永久观测点数个,每一层逐一对应留有检测孔,确保每层垂直度不超标,整楼高度垂直度不超标。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层剪力墙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高层住宅中剪力墙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剪力墙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和抵抗变形能力强等优点,加强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是整个建筑项目的关键之一,只有搞好技术管理,才能掌握高层剪力墙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

一、高层剪力墙建筑施工中的技术管理要点

1、桩基工程桩位测放结束即固定桩位点,每个桩位点测放四个“龙门桩”,四个“龙门桩”的交点即为桩位点,以防桩位移动。钻机对正桩位后调平,使主动钻杆垂直并保持天滑轮、动力盘中心、及桩位中心三点一线。在成孔过程中发现孔斜,即刻纠斜,否则,不允许再钻进,同时,钻孔到达设计深度后,经过验收即下入钢筋笼和灌注混凝土,严禁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形成孔壁失稳,在砂层部位形成塌孔。 成孔后,按常规方法测量孔的垂直度、孔径、沉渣厚度。对以上三项指标通过常规方法测量发现有问题的桩,由桩检测单位采用孔径仪,沉渣测定仪,井斜仪进行判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钢筋笼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给每个钢筋笼按规定加焊桩径卡。

2、土方工程开工前必须做好排水设施,挖土时应预留300mm厚土层人工清底,保证基底表面平整,在人工清底过程中,测量人员应根据设计要求及时给定控制标高,防止超挖现象发生。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做好基坑上部周边挡水土堤及基坑周围的明排水沟及集水井,防止雨天的到来,引起基坑周边塌方,并及时组织好对基坑验槽工作,及时进行灰土挤密桩施工,防止雨水对基底土的浸泡。同时,为了保证基坑边坡安全,基坑边坡放坡为1:0.5。基坑土方开挖时,基坑周围 10米内不得堆载重物。

3、钢筋加工

基础梁及基础底板钢筋绑扎完成后,从垫层准确向基础梁上吊线,在钢筋上弹放柱位置线,在基础梁内部及梁顶各固定一道箍筋,上下固定柱插筋,柱钢筋拐头向外绑在承台的钢筋网片上,定位箍筋的直径一般同构件箍筋;对于地下室外墙筋定位,墙的根部及在承台、筏板、地下室上表面的钢筋定位方法同柱。墙水平筋间距、竖向钢筋间距由竖向梯子筋及水平向梯子筋控制。定位钢筋与两侧墙筋应采用十字形绑扎牢固。对梁筋定位,纵向受力钢筋为双层或多层时,两排钢筋之间以直径 25mm ~28mm的短钢筋垫起。梁节点钢筋十分稠密时,应留有能满足浇灌混凝土和振捣的间隙。每跨梁除按八字形绑扎外,在净跨梁两端(墙、柱面)向内 300mm处各增加一个定位箍筋,定位箍筋的间距应为粗直径受力钢筋的 60d,且应在两个定位箍筋之间的梁底设一组(两块)垫块。定位箍筋的直径同梁箍筋。钢筋应先调直下料,加口端面应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得用气割下料。 提供的直螺纹在现场加工,加工钢筋端头螺纹的牙形、螺距规格等必须与连接套相应配合。 钢筋直螺纹加工必须在专用机床上进行套丝。套丝机的刀具冷却应采用小溶性切削冷却液,不得使用油类冷却液或无冷却液套丝。

4、模板工程

高层剪力墙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模板通常是采用定型大模板,具有整体刚度好,周转次数多,清理方便,施工速度快,墙体垂直度和平整度较好的优点。但在大模板施工时,剪力墙先行施工,然后进行楼板及连梁施工,因此楼板层以及门窗洞口等接缝处常会出现质量问题。如在混凝土外墙、楼梯间内墙和楼层间的水平接缝处出现错台、漏浆滴挂;在楼面墙根部出现漏浆、烂根;分段施工的施工缝不平整、混凝土接槎不良;在门窗洞口阳角部位出现蜂窝麻面,模板偏移及变形等质量问题。

高层剪力墙模板通常是采用周转次数多且整体刚度好的大模板,同时这种定型大模板还具有:墙体的平整度与垂直度比较好、方便清理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在使用大模板进行施工时,先行进行施工的是剪力墙,之后才是连梁及楼板的施工,所以,在接缝处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质量上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时有些要点我们是需要加强注意的。

为了减少墙体顶端部位的偏移,以及保证墙体的垂直,要确保墙体模板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在支设模板时,为了确保墙体的垂直,要加强对垂直度的调控并且做好连接固定。并且要在距离墙体根部大约二十米的现浇楼板中预插入二十毫米到二十五毫米的钢筋头,短钢筋和模板上要用扣件和钢管进行固定,以防止外墙模板因连接不良而外移。尤其是门窗洞口的木模板需要多加注意,木模板的刚度和硬度相对较小,所以经常会出现稳定性及刚度不足等问题。所以最好还是在剪力墙门窗洞口处选用工具式模板。为了防止从门洞口一侧混凝土一次性浇注的高度超标,在进行浇注混凝土时,可以通过在门洞底部设置定位桩,在侧面墙体上设置限位卡和剪力撑等方面来进行解决。同时为了防止大模板和洞口模板之间产生空隙,应该在墙体模板和洞口模板之间粘贴海绵条。

5、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施工缝施工缝的留置位置选择在结构受剪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应满足规定,柱留置于基础、梁的顶面、梁的底面。施工缝处底板下铺垫15 mm 厚木条,保证下铁钢筋保护层;上下铁之间用木板保证净距,与下铁接触的木板按下铁钢筋间距锯成豁口,卡在钢筋上。梁、板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用 4米刮杠找平,墙体跟部刮杠找平,终凝前用混凝土抹光机抹光,铁抹子收光,棕刷拉毛。

(2)混凝土浇筑在高层剪力墙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筑量非常大,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意义重大,对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也更高。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范和工艺标准,加强消除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减少施工缝,并对施工缝进行处理,注意混凝土养护。对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混凝土施工前做好详细调查和分析。根据墙壁薄厚程度、钢筋间距来选择振捣棒型号及混凝土品种;根据施工要求严格控制其坍落度,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及设计强度。在墙、柱砼浇筑以前,应将模板先进行湿润,然后在底部先填一层 50mm厚与设计砼配合比相同成分的水泥砂浆,防止柱底产生烂根现象。柱砼浇筑采用分层浇筑,墙采用分层分段循环向上向前推进直至浇筑结束,注意要在已浇砼初凝前浇筑后一层砼。

二、高层剪力墙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1、优化施工方案

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成本的多少和施工进度都与正确与否的施工方案有直接关系,技术管理的重点就是施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因此,施工方案的优化和选择是势在必行的。要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标准、周边环境及施工进度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并且要不断地总结施工过程中的经验,要多思考求突破,施工方案要多构思几套,然后进行比较采取优化实施,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施工方案的准确性。

2、资料整理

首先对资料要熟悉,并且整理好目录。填写时要注意内容一定要齐全,要做到认真细致。对于资料的收集要附有必要的相关书面通知,并且要及时进行准确收集。使用部位和批量在保证其填写正确的同时也要掌握好。为了便于及时使用和进行查找,资料收集台帐一定要建立好。送达监理单位和业主的资料,为了防止其事后不予以认可,必须要求接收人进行签收。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表格,那么应该建立适合本工程的资料形式。施工现场的签证要有其相对应的技巧和方式方法,这是技术管理现场的重点内容。

结束语

随着广泛应用剪力墙结构,施工中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因此对于剪力墙建筑施工中的技术管理要点进一步进行加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以此来保障顺利进行施工,并达到降低工程成本并节约投入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斌.探讨高层建筑剪力墙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向导.2012,(45):32

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养老建筑设计;探析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老龄人口整体数量处于世界第一,同时老龄化的速度与很多国家相比发展较快。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但也促进了健康、养老等产业的发展,给很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其中就包括了建筑行业。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大力投建养老院和老年公寓。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给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减缓中年青一代的养老压力。而要打造更加适合老年人的建筑,需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地研究分析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优化。

1关于绿色建筑理念对于养老建筑设计的启发

绿色建筑其根本就是围绕着节能环保的基本要素执行的。因此,在进行施工作业的过程中无论是材料的选用,还是建筑设计的优化都是以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绿色环保为目标的。这对于养老建筑设计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绿色建筑施工的保温隔热技术应用

绿色建筑的施工理念在养老建筑的设计中也是适用的,它能够充分地结合自然光照实现区域内的温度调节,减少外部设备比如空调等设备的使用,形成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这与老年人的居住需求是相互吻合的,而且很多老年人有节电节水的习惯,通过利用绿色设计的理念,降低外部设备的使用,能够与他们的生活习惯相吻合。在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还可以引入自然植物等对光照较强烈的区域进行遮光设计,减少阳光的直射,同时也能够保障冬季的室内温度[1]。

1.2对于周边环境的利好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大规模地应用了环保型的材料,减少了对周围能源以及资源的使用需求。一些设计者通过打造绿色生态链,形成了一条通过栽种植物的绿色方式来实现净化环境、空气、存水的目标,并通过这个微生态系形成一个小型气候区,为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活动空间。

1.3减少噪声污染

老年人睡眠时间短且睡眠质量一般,所以噪声对于他们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如果长期处于噪声污染的环境中,不仅会降低他们的睡眠质量,还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影响。所以在进行养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降噪的施工设计应用,通过采用隔音材料和相关的降噪措施以及绿色植被的种植来打造安静的空间环境,降低噪声形成的污染。

2设计要点

2.1温度设计

随着人们年龄的逐渐增加,自身的身体机能不断地减退,身体的抵抗能力逐步下降。外部环境变化较大就会出现各类疾病,引起身体的不适,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因素对老年人造成的影响,在进行养老建筑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内的温度控制,通过科学的技术方式来调整室内环境的温度,确保温度的舒适性,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减少生病。

2.2光照设计

光照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自然光线带来的光照,另一方面则是室内照明。老人更愿意参加一些户外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来改变他们的心情,增强他们的健康,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效率。而在室内光照设计时,不仅要确保室内光线的充足,也要做好一定的遮挡工作,减少光照对老年人视力造成不利的影响,室内照明要做好明度和亮度的调整,确保能够满足老年人的视觉需求。当老人从室外走向室内则要做好光线的转变工作,避免引起短暂性失明的状况。

2.3活动设计

老年人虽然身体素质已经无法与从前相比,但是也需要适当的活动,所以在进行活动场所的设计和设施选用时,应当考虑到老年人活动的基本需求。要注意应有的防范保护措施,确保场所空间的宽敞性、安全性。尤其是要避免出现磕碰和滑倒的风险,做好活动区域内的地面平整工作,加强防滑设计、要确保减少坑洼,避免影响老人活动[2]。

3与绿色理念相结合的养老设计

3.1位置选择

用于养老的建筑需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因素以及适老因素。环境气候好的地方如果过于偏僻也不适合用于养老。在进行养老建筑选址过程中,需要充分从适老角度出发,需要考虑建筑所在区域是否处于宽敞、平坦的区域,环境是否符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当然也要保障基本的交通出行,一方面能够确保老年人的正常出行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减少交通噪声对他们的影响,另一方面良好的地理位置能够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光添彩,增强他们晚年生活的舒适性。

3.2能源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老人居住环境的舒适性,除了外部环境、位置等因素之外,提升室内的舒适性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人工供暖的方式来调节室内外的温度,尤其是老年人对于温度的感知度更高,通过自供暖的方式能够结合不同的气候条件来改变室内环境,让老年人能够生活的更加舒适。同时,在进行供暖的过程中,我们还会考虑对于能源的优化使用,减少能源的流失。从而在保障基本供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3.2.1敷设供暖相较于中青年,老年人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减缓,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会减弱。基于此,在进行老年建筑施工作业时需要将采暖应用考虑在内,在采暖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设备散热的均匀性和有效性,同时保障温度的舒适性。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在进行养老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设备的应用方面会存在差异。比如北方地区大多会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来保障室内温度,而在南方,通常会选择使用空调系统来调节室内温度,但这种方式必然会造成能源的消耗,而且长时间的使用空调会增加室内的细菌数量,影响室内空气,不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3]。所以可以借助地热能源构建起地热采暖的方式来保障室内的温度,确保室内住宿的环境舒服程度。3.2.2能源优化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视力水平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对照明的需求就会不断增加。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除了需要通过借助自然光源来满足室内的基本照明供应之外,还需要结合室内灯光照明的方式来确保老年人所处空间的亮度。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节能型灯具或者是自动化灯光调节系统来提升室内照明的效果,确保老人在室内的照明需求并且能够有效解决能源消耗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借助感应照明的方式,一些老人在夜间活动的时候需要灯光的照明来满足基础光照需求,那么就可以通过感应照明的方式来给老人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且能够防止老人遗忘,造成能源浪费。3.2.3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针对建筑自身保温隔热的需求,减少对人造设备的依赖,比如空调的使用。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建筑外墙可以直接采用具有全能环保功能的材料,减少室内的热量散失。而针对门窗的设计则可以选择采用断桥的设计方式来降低与外部的热量交换。在屋面结构设计时,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绿色植物种植的方式来打造景观效果,降低阳光对建筑的直射。而外部这样设计的方式也能够更好地调节建筑顶层的温度,减少夏季较长光照下的环境不适感,同时也能够避免由于光照过高而影响老年人的视觉感受。

3.3水资源应用

建筑设计的供水排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养老建筑设计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施工设计之外,还要考虑适老设计方案。一方面要注意给水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做好压力区分,避免压力过大造成爆管的问题引起浪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雨水回收,通过周围的活动空间和绿化植被对雨水进行收集并进行进一步处理,实现雨水的有效循环利用[4]。回收的雨水可以用于后期绿化植被的浇灌。当然也可以借助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打造水回路,营造更加舒适的小气候环境。而室内用水也需要考虑到循环利用设计,可以将日常的生活用水循环用于厕所用水等用途。

3.4室内环境质量

为了更好地改变室内空间的适老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注光、热、声环境设计的科学性。要确保室内环境的通风和采光的效果。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很多建筑的设计都会以南北朝向为主,那么两个相邻的建筑在设计时就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距离,避免距离过近遮挡光线。当然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能仅凭自身经验和想象,应当借助适当的建筑环境模型软件和计算机应用软件来进行室内设计的合理化场景模拟。通过在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的对比分析来了解设计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也要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噪声关系。做好防噪声处理,尽可能地拉大建筑与噪声源之间的距离,保障室内环境的安静。当然如果无法避开噪声因素也可以选择采用降噪设施或是降噪材料来隔绝噪声,减少噪声对老年人的影响。室内的水路管道是主要的噪声来源之一,尤其是夜间冲水的声音,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管道尽可能不要横穿卧室,同时在后期装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采用隔音棉进行隔音处理,有效降低噪声,保障老人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居住水平。其次,要从人性化的使用需求出发进行无障碍设计。老年人的方向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避免过于单一的建筑形式和环境给他们的认知和感官造成影响。可以在设计应用过程中选择不同种类的饰面肌理和纹路,进行不同场景的空间塑造。设置明显的标识进行提示,确保老年人的出行通畅。而且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难以识别的台阶和错层。老年人由于自身身体原因,视力和稳定性都会变差,摔跤的概率会增加,所以在路面和卫生间等区域应当设计专用的扶手和防滑地砖,以保障他们的使用安全性。最后,在智能化设备不断普及的今天,除了基础的设计应用之外,我们也应当结合先进的智能设备来提高防护水平。比如,在公共空间的走廊、楼梯位置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在老人房设置一键紧急呼叫设备。选择鲜艳的颜色来吸引老人的注意力,提升老人在外出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建筑区域的台阶位置,应当注意台阶设计的高度以及防滑的措施[6]。避免不合理的设计影响他们的安全出行。在公共场所以及花园步道位置应当设计人行专用通道和休息的座椅,便于老人出行游玩时的安全性和适当的休息。从细节出发、从安全出发做好适老设计的各个方面才能够真正打造出符合老人居住的建筑设计,提升老人住宿的环境质量。

4结语

老龄化的加剧并非只带来不利因素,从养老产业的角度出发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做好养老、适老的工作是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和转变的方向。在进行养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绿色环保的方式理念,选择绿色环保的设计方式和材料能够更好地打造适合养老的居住环境,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从而弱化老龄化这一问题的影响,提升我们的整体社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岳星.中原地区绿色养老建筑的物理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1):32-33.

[2]陈炀,刘智勇,王峰顺,等.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养老建筑发展路径研究[J].建设科技,2020,(11):29-31,35.

[3]楼海锋.绿色建筑理念背景下的养老建筑设计探讨[J].智能城市,2020,6(9):46-47.

[4]张瑞瑞,刘启波,王少锐.绿色建筑理念下关中地区养老建筑设计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8,(11):182-183.

[5]赵磊.绿色建筑理念在养老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8,50(3):6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