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1篇

>> 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 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60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化与反思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建国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布局嬗变 基于创新和投资能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政策取向及效果研究 我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观 论科技创新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论我国双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 甘肃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走势与趋向 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 新常态下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论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03.

⑤魏晓铮.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3月.

⑥/Freepaper/35173_3.htm.

⑦郭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2000年7月.

参考文献:

[1]魏晓铮.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3月.

[2]聂华林,高新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姬顺玉.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4期.

[5]郑周胜.甘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对策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郭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唯实,2000年07月.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集聚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中心

一、金融集聚效应概述

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其地理分布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形成了若干个金融机构聚集在某个区域的特征,且聚集地多为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这种经济效应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随之,金融集聚效应被提出来,成为热议的对象。

(一)金融集聚效应的含义

何为金融集聚效应?金融集聚最初来源于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指多数企业聚集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经济实体,具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一定的规模,并能影响到一定的区域的经济。之所以形成企业的集聚,主要是因为若干企业的集合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并且彼此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能随时把握经济动态,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金融集聚就是聚集经济在金融行业的具体表现,金融集聚简单来说是指若干金融机构地域上比较靠近,拥有相同的市场和受众,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经济现象。金融集聚效应就是这一集聚现象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金融集聚效应的具体特征

金融集聚具有一定的特征,对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指导性,首先,金融集聚具有地域指向性,因金融行业自身对各种信息具有依赖性,其选址多分布在信息流通较快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次,其特点表现为功能性,金融集聚的形成,对在一定区域内壮大其金融实力,表现为越集聚越强大;第三,金融集聚的网状结构,金融行业不同于其他工业、制造业,由于对于经济和信息的强大依赖性,其分布多具有层级性,简单来说,从中心聚集点向外,金融机构的分布由密集向网状分布,辐射范围大,影响广泛。

二、金融集聚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表现

(一)金融集聚加深原有的金融功能

金融集聚效应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内的金融功能不断加强,使得各种功能不断加深,从而形成区域内的金融中心,从而引领区域的经济发展。金融集聚所产生的金融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吸收储蓄功能加强,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各金融机构会创新产品加快资金的吸收;其二,降低金融风险,金融集聚的好处在于金融专业程度加深,使得风险评估更加科学合理;其三,金融交易更为便利,金融集聚以及各分支网络密度增加,可以加强后台处理中心的工作效率,为投资人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

(二)金融集聚造成区域信息外溢

金融集聚效应对于区域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在于造成区域信息外溢。何为信息外溢呢?结合金融集聚来说,就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金融行业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各个金融机构实力和大小不一,但共处于一个集聚体系内,相互之间是联系的、互动的,造成信息的相互流通和交换,这就形成了信息外溢效应。这一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具有广大和深远的影响的,一方面,信息的互通可以使各金融机构了解对手的相关信息,从而优化自身的结构,提供更具特色化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投资人与经营者的交流,方便了解各种需求,带动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加强金融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金融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以鼓励,但不能放任市场自己去调节,这样不仅不会带动区域经济的进步,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意防止各种不利因素的产生,在此介绍几条建议,为更好的发展区域经济尽一份力。

(一)立足国情并积极吸收国外的相关经验

近些年来,虽然国内金融行业发展较快,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外的一些做法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要明白不是任何办法和经验都适用于本国国情的,要在充分研究调查的基础上,结果本国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借鉴和吸收,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中心。

(二)制定相关政策指引金融集聚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积极引导金融业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政府对一切都包办好,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加以科学的引导,减少金融集聚发展初期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其更加合理的发展运行。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金融集聚虽然说是一个较好的现象,但也不能放任其自流,而应该加强引导,合理调整。比如,在金融中心的选址问题上,政府应该提供便利,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建议。

(三)完善监管机制,规避金融风险

金融集聚效应的发生,使得区域内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列复杂的金融问题,例如:不正当竞争、资金黑洞、各种金融机构的投机取巧等。这时候就需要金融监管机制发挥其作用,降低金融交易和金融竞争中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规避金融风险,为金融交易提供更加和谐有利的环境,进而促进金融聚集效应的扩大增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集聚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就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区域内金融的整体实力,进而提高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信息流通,加强金融集聚地各个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交流,从而促进行业内部的合理竞争,提升产品质量和数量,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诸多好处证明了金融集聚效应的光明性,作为政府部门应大力鼓励,合理调控,作为行业内部需要加强监管,规避风险,以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吴东立,刘钟钦.区域经济增长基础上金融集聚效应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3篇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甚为密切,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此,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对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之举。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背离的弊端,从而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日益突显。一方面,当地政府成为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主要面对当地办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显现。因此,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1.地方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地方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经济建设中提供人力资源角色。地方高等教育能够发挥其自身优势,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各类人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此外,地方高等教育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为社会提供技术更新以及人员的技能提高,以间接形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基本具备知识密集、学术研究力量强等方面优势,对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教育机构的科学孵化器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

(3)地方高等教育可以改善区域经济软环境。地方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带来清新的科学文明和现代思维理念,从而创新制度,形成高尚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经济软环境为区域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2.区域经济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1)区域经济影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愈来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地方政府支持程度有很大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快与慢,直接关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好与坏。

(2)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物质保障。实践证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增长积极带动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每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优化学科结构。经济与高等教育联系的纽带是人才,而人才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和种类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地方高等教育不断调整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优化学科结构。

三、促进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扶持力度要不断加大。一是中央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应给予积极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对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要有足够认识;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区域在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四是积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加大区域经济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决策权,理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

2.要适度控制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如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那么地方经济发展中就会出现产品质量低下,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人才供给不足的弊端。如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人才培养过剩的情况。继而不能使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盲目的扩大招生,到今天重视培养学生的质量上来,力求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不断创新。

3.注重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地方高等教育能否为区域经济服务,将高校优势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键一点就是看地方高等教育结构是否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要使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就得努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在培养大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4.面向区域经济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地方高等教育的专业要依据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去设置,并以社会岗位及重点技术领域的需求而适度调整,特别在专业设置上要有超前意识,根据行业所需和科学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增设新专业。对原有专业,做好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做好专业调查,对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应及时撤销。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带动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共同建设。开拓出一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办学之路。事实证明只有这样,地方高等教育才能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5.地方高等教育要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适人才。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特点,重点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己任。地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对人才需求方面相统一,根据所在区域的办学定位,搭建人才培养、输送和储备的合理平台。

6.探索产学合作的有效路径。首先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走出去,做好社会调查,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将高校科研优势发挥出来,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打开高校与企业的屏障,通过校企科技研发,带动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次是校企间应创建产学联合的人才互补模式。当前,在高校中,即懂政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较少;而对企业来说,创新能力强、知识全面的研发型人才较少。因此,打破校企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的壁垒,将有利于双方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2015年度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潘愁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2] 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北航运;运河;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33-02

一、苏北运河航务与区域经济现状概述

江苏省地处长江水道入海口及南北交通要地,滨海临江,河流纵横,是全国内河运输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全国规划重点建设的内河航道“两横一纵两网”中,江苏就占了“一横”(长江航运干线)、“一纵”(京杭大运河)、“一网”(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其中,京杭运河苏北段北起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口,途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十四县区,沟通了江、淮、沂、泗水系,全长404公里,全程水位落差31米,沿程共设有11个航运梯级,建设有26座大型船闸,是整个京杭运河中等级最高、运量最大的航段。经过多年的建设,苏北航运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各项软件服务体系和进行水中转以及大吨位散货、国家战略物资储运的能力。到2009年底,苏北运河航道等级全部达到国家二级,年货运量已接近2亿吨。苏北运河航运的快速发展,拉动了苏北运河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也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苏北运河航运的关系

内河航运业发达是区域经济成就的象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内河航运建设不仅体现在对GDP的贡献,而且可以带来巨大的外部效益。近年来,苏北运河航运建设步伐加速,苏北运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对改善地方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优势。

1.苏北运河航运发展是苏北地区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资本投资、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长三角地区产业向外转移步伐加快,苏北地区则因其毗邻长三角增长极区,其良好的区位将成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作为衡量地区投资环境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指标,苏北运河航运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员流动、资源开发和商务交流,同时也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要素成本,为吸引外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优良投资环境和有利发展区位,成为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

2.苏北运河航运的发展是苏北地区发展腹地经济的重要原生推动力

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干线是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轴。纵观江苏北部地区,苏北运河航道北起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口,沟通了江、淮、沂、泗水系,常年有13个省、市的船舶运输航行,是沿线4个市14县区的经济联系通道。各种经济要素、产业和劳动力受到运河航运干线的吸引,向苏北运河航运轴线积聚,沿着航道流动扩散,形成了以苏北运河干线航道为依托,融合了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即沿运河经济带。同时,苏北航运的发展把干线上的中心城市、运河两翼地区和下游的长三角地区联系起来,推动了上下游的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流动、传播的进程,增强了沿河产业带的辐射作用,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3.苏北沿运河港口建设发展是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端口

港口作为航运干线中的结点,其自身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在现代开放型经济中,临港地区往往是率先繁荣起来并能有力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在苏北运河航道上的各个港口,由于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对各种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往往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由于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临港口经济的经济辐射作用,进而带动相配套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高航运、港口的经济发展贡献率。港口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苏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由此可见,苏北运河航运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发展存在较大优势,但不论是在苏北运河航运内部还是沿河地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苏北运河航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技术等级低。苏北区域(除运河)内河航道技术等级低,未形成较高等级的航道网络。航道通航尺度不一致,等级衔接不上,水系不沟通,未能形成统一标准的航道网。船舶平均运距较短,难以组织大批量的直达运输,不能适应流域经济的需要,制约了苏北运河航运优势的充分发挥。另外内河港口整体功能不完善不配套,缺少大吨位的专用码头泊位。港口的装卸设备和工艺落后。部分港口出口航道满足不了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同时运河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第二,交叉管理体制影响苏北运河综合利用和航运发展。目前,我国河流一般分属水利水电、海事和交通多个管理部门管理,水利水电的开发建设周期往往只是从自身出发,航运统筹兼顾不够,影响航运的发展。另外,由于苏北运河流经不同的行政区,有关地方政府在跨区域通道建设中多存在以自身利益为重的思想,造成建设、管理及资金筹措上协调的困难,严重影响苏北运河的综合开发利用。

第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相对不够完善。苏北运河航运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配套和协调合作机制。综合运输组织化程度低,多式联运发展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运输比例不够合理,同时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信息平台不共享等问题,跨行业的一站式货物联运服务规模小、效率低,不能从更高质量上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苏北运河航运建设发展的建议

苏北运河建设正在步入重要转型发展期,为使苏北运河航运发展更加有效地承担起国家赋予的保障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带动苏北地区经济崛起,实现苏北运河自身航运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现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十五以来,江苏省把加快水运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在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引导下,江苏省水运事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跨入了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的起步期,2007―2009年连续三年航道基础建设投入超过30亿元,年度投资不断创出新高,实现了较高平台上的运行。但由于多年来水运建设欠账较多,因此江苏省水运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国家和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航道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苏北运河干线航道建设的资金补助力度。加快实现支线航道与苏北运河干线航道的通航等级配套建设。

2.建立沿河流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航运资源整合。苏北运河航运分属徐州、宿迁、淮安和扬州四个不同的地级市行政区域,各地政府发展航运难免多从地方利益出发,行政手段导致的无序竞争必然会抑制区域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按照整体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各地域共同参与,整合现有航运资源。建议建立由苏北运河流经的四市政府组成的高层次苏北运河区域产业发展合作协商机制,推进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优化和提高;同时,建立交通港航、水利、电力、环保等涉水部门的协调机制,以京杭运河苏北航道为中心,加快地方航道建设,确保推进苏北运河航运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3.发展沿河工业,充分依托航运资源优势,形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绿色通道。在苏北运河地区发展资源依托性的沿河工业及工业带,可以减少其中间环节的运输费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全面提升沿河工业发展水平,要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沿河工业的发展,以区域内各沿河城市、各港口为依托,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努力打造苏北沿运河各产业经济区。同时,加强航道、港口、船舶的改造升级,提高运输装卸装备现代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大内河集装箱运输推广力度,提高航运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增强服务竞争力。

4.整合交通布局,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苏北运河航运集疏运体系,关键在于合理布局,加强协作和实现资源整合。要加大苏北运河航运的建设力度,扩大公路和铁路的规模,完成各城市公路、铁路的对接。同时从布局合理化着眼,建立和完善交通枢纽,实现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方式紧密衔接,增强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从而使各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实现现代物流企业需要的“门到门”服务。加强对内河航运量大、成本低运输优势宣传,引导沿运河区域及临河产业的大宗物资运输或长距离运输转向水路。同时,进一步整治航道运输环境,解决航运体系内部结构性矛盾,从而进一步加强航运的运输体系建设,提高航运的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使苏北运河航运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需求。

四、结语

苏北运河航运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既存在较大优势,同时也有瓶颈制约。因此,必须从整体着眼,统筹规划苏北运河航运,构建苏北运河航运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从而达到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最小化。要认清苏北运河航运和区域经济的现状,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服务意识,改善航运服务水平,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整体规划航道建设,以线带面,以苏北运河航运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黄强.推进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研究[J].中国水运,2009,(9).

[4] 李书恒,郭伟.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苏北运河段的发展利用[J].第四纪研究,2007,(5).

[5] Hilling,D.(2001) “Waterborne Freight; The Neglected Mod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 Focus , Vol.3, No.8, Oct 2001.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与这种区域协调问题密不可分。我国国土面积大,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差异性、社会文化背景复杂性极大,交通运输业发展较慢,总体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所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为突出,更应受到重视。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有效治理,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会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区域差异衍生出来的矛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进而妨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强烈关注,因此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地理区位优势和财税机制改革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原因是地理区位的条件差别,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条件是财税机制改革。因此,促进财税机制改革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1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基本认识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财税机制的含义

本文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界定为: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发展机会平等、区域经济之间交往关联互动密切、形成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我国相关学者对财税机制的基本认识理解有着较大的不同,本文笔者界定的财税机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以实现经济发展及其他政府职能的相关法律制度。

1.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税机制的关系

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影响条件是财税机制。因为国家调节市场机制的主要手段是财税机制,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也是财税机制。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也证实:财税机制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我国政府陆续采取了促进中西部同东部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实践也证明,给予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资、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等手段,缩小了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的问题分析

2.1财政支出结构不科学

长久以来,我国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的形势下,把东部区域和重点领域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尤其是在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使得中西部地区教育、科学、农业等发展较慢,不利于区域间协调发展,并且日后财政支出难以对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

2.2财税权限机制不合理

首先,地方财力与权力严重分离。“财税制度是中央和地方实现紧密配合的核心问题,近几年,地方财政收入呈上升趋势,但地方财政收入的上升没有给中西部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对于公共事业支出的权利“[1],这种财力和权力严重分离的情况,加大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困难的程度。“其次,政府支出权力界限划分不清。目前我们可以通过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不同看出,虽然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暂时没有以法律界定明确范围,但地方政府承受大量的支付压力,地方政府过多地承担了不应由其承担的基础教育科技支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服务等支出责任”[2],这种责任不仅加大了地方财力的困难,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3财税扶持机制不完善

财税扶持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转移支付分配不合理。我国目前的财政补贴制度主要是转移支付,而在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较大。专项转移支付的优点是专款专用,资金便于管理。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专项转移制度往往在分配资金上体现出资金投入较为分散,难以集中资金发展某一地区。二是专项转移支付往往导致补贴政策难以和各地方实际相贴合,缺乏因地制宜的作用。而在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中,不能准确的计算指标,不能完善的标明价格指标,影响了计算的结果及资金支付的准确性。并没有达到保证各地区间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基本一致性的基本设想。

3以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为例分析

3.1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2012年之前,湖北省经济不协调的现状显而易见,有着武汉一城独大的现象。尤其是1990年到2002年,湖北省17个行政区的GDP差距悬殊并且不断呈现扩大的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明显的呈现出由中部平原地区向周边递减的变化。2015年湖北省GDP增长8.9%高于全国量两个点排全国第六,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550.19亿元,其中武汉以10955.59亿元遥遥领先,宜昌和襄阳分别以3384.80亿元、3382.12亿元排名二三,神农架排名最后GDP22.50亿元。通过分析2015年湖北省GDP看来,湖北省行政区间的GDP差距仍较大但相比较1990到2002年有了很大的改善。

3.2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改革财税支持措施

针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湖北省社科院秦尊文老师提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2002年7月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名义向省领导建议在全省进行“一主两副”布局实施“省域副中心战略”建设三个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圈、襄十随城市带。湖北省城市圈建设顺应经济全球化、改善了湖北省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相应的财税支持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调整工业布局,跨市实施产业布局,整合资源。第二,制定统一的财税政策,净化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从财税政策上防止恶性竞争等。第三,完善城市圈内财政体制,切实理顺税收征管关系,保证各地切实获得经济发展的权利。第四,按照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在转移支付时,将经济圈内的所有城市同等对待,按实际应得给予各个市区。

3.3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财税支持取得成效

近几年,从经济和财税发展情况来看,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效果显著。其中武汉城市圈是全省GDP、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而且增长势头持续强劲,区域间的辐射力不断增强,武汉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周边区域的资源的吸引,局部区域发展的同时带通更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以武汉市、鄂州市、黄石市形成鄂东钢铁走廊,以江汉平原三市为中心形成纺织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群。湖北省2015年全年市州地区GDP情况显示,“一主两副”继续引领全省地区生产发展,9市州同比增速同步或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4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的建议

4.1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完善财政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加大财政资金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力度,开创新的支付形式。首先,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加大财政对西部地区基础建设的投资,完善交通体系,加快交通基础建设向周边延伸,积极支持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为区域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实施对于西部地区的人才优惠政策,增加科研和开发补贴,建立新产品开发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基金。

4.2调整财税权限制度

首先,要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责任。双方的责任和各自支出比例的明确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以此避免地方与中央对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讨价还价”。第二,通过重新规划,中央财适度放权地方。给予西部地区适度的税权,使西部各个省能出台适合本省情况的税种或废除成本高收入低的税种。第三,允许中西部地区适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公共基础建设,这一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因财政应该在普遍存在经济失衡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4.3完善财税扶持制度

首先,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结构。增加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主要是加大资金对农业投资力度,财政支农的范围和重点予以调整,给予地方大量财力支持,推广农业良种、农业技术应用,建设实验基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大力支持工业产业调整,优化升级传统工业,跨省市实施产业布局,重点支持连锁经营,整合资源,增加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

5结论

针对上述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税机制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财税改革以及成效,本文提出了相关财税机制改革的建议。虽然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困难还有很多,但财税机制与区域经济相互配合的好,区域经济发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期待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区域经济之间交往关联互动密切、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趋势。

作者:刘爽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6篇

 

1.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概况

 

(1)公路交通运输的概况

 

公路运输是两种陆上运输基本运输方式之一,空间上人与物位移的实现为公路交通运输的主要功能。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公路交通运输可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阶段有效结合,并确保社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与铁路、水路网相比,公路运输网具备更加密集的密度及广泛的分布面。在时间方面公路运输具有较强机动性,可实现随时调度、装运。同时,因汽车体积小,中途无法换装,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作为区域社会基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公路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主体,是各个产业发展的前提。

 

(2)区域经济的概况

 

区域经济是指经济发展内外部因素与条件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综合体。其范围为一定地域,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技术经济政策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发展地理概念,区域经济能够将区域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进行充分反映。

 

2.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如交通运输与经济需求相符,公路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间的关系为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区域经济也可对交通运输系统起到重要作用。但公路交通运输发展中,往往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进度,并产生严重制约作用,如污染沿线环境。因此在实现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因素。

 

(二)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具有紧密关联性,其中一方产生改变必将影响另一方。两者属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水平提升。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功能,可降低公路交通运输成本,提升区域可达性,进而增强区域经济优势及竞争力。同时,提高区域可达性,可提升区域有关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此外,降低公路交通运输成本,可扩大区域经济规模,发展主导产业。

 

(2)公路交通运输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规模与网络经济性产业,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在较为密集的公路交通运输网内,因其运输成本较低进而达到交易费用的减少,以此达到集聚企业与高度集中资本、技术的目的。当集聚符合一定标准则会出现规模经济效应,该区域即可达到增长经济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公路交通运输利用集聚效应在区域内将吸引的有关产业、生产力要素聚集,达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其次,其利用扩散效应致使产业与其生产力要素扩散到相近区域,并向更为广阔的区域进行经济动力、创新成果的传递,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公路交通运输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公路交通运输不仅能够对投资硬环境加以改善,还能实现人民思想理念的转变,进而对经济、社会开放度大大提升。以高速公路为例分析,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能够实现东西南北融会贯通的局面,是公路建设的主骨架,能够将周边国道、省道与县乡公路等进行有效连接,形成高效的网络系统,实现公路网规划的全面完善。要求到2015年,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

 

(2)公路交通运输拉动区域经济投资物资、人力运输为经济建设发展的要素。俗语有言“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以连霍高速公路为例分析,作为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重要公路工程,其总长度为4395千米,路经地包括6个省份,如河南、甘肃等。作为我国高速公路网的横向骨干,连霍高速公路于2011年12月3日对河南郑州一洛阳段改造工程实施通车。将其原有四车道扩建为八车道,此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可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大大提升,并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这也是改善河南高速公路网服务质量及推动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在拉动区域经济投资费用主要涉及政府征地拆迁补助费、修建公路征地拆迁费、公路修筑材料费等。以材料费分析,据相关数据显示,水泥以1吨270元计算,从某水泥厂订购2到3万吨,则其销售额约为800万元。沙石材料费用在公路工程修建总造价内的比例为1/5到3/10之间。以1/4计算,沙石场即可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还有施工人员的费用。通常高速公路工程修建所需施工人员为7000人左右,这些人中农民工比例最高,进而带动了当地就业率,在公路通畅情况下,往往会吸引大量投资建厂者的目光,进而拉动了区域经济投资,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3.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议

 

(1)依托公路交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河南龙头经济与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资源科学整合,推动三大产业快速发展。将工业科学园区作为建设重点,实现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及各行各业协调发展。同时,将公路交通快速通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接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尤其遵循我省经济发展布局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区域内经济、产业与其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进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园区。

 

(2)依托公路交通,推进涉及区域城市化进程

 

现阶段,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我省城市化水平较低,特别是高速公路涵盖地区。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对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提高城市承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中,需确保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在对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开发利用中,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需建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并在聚集效应影响下,进行市镇建立,以此进一步推动区域城市化进程。

 

(3)依托公路交通,有利于区域资源开发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源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构成成分。依托公路交通,可为区域资源开发提供便利。特别是在自然资源利用中,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煤炭等能源性资源,都具备巨大的经济性,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公路交通运输息息相关。“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和工业发展、交通状况、人口增长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马恩全集》内的重要内容。我国具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致使自然资源具有不均匀分布现状。以资源分布为例分析,于东部资源分布范围相比,中西部资源分布范围更为广泛,但因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中西部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而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因素就包括交通运输,为此必须加大公路交通建设力度,实现区域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交通是交通运输整个体系的重要构成成分,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间的重要连接桥梁,是人、物位移实现的主要运输途径。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支撑载体,作为最广泛、最基本的交通运输形式,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十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

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有16家。每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特色是优势产业的兴起和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

2.各区域间科研环境和基础不同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和科研设施等科研条件至关重要,是地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力的核心资源。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才资源方面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蒙中地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市。而蒙东地区和蒙西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科研条件及环境相对弱一些,在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工作的合作与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3.各地区投资经济不同

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不同,近几年在吸引投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近年来,蒙中地区的呼包鄂依托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的52.3%,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32.9%,其他盟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十二盟市的14.8%。因此,从吸引投资的角度来看,蒙中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吸收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协调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继续鼓励和支持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在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重点投资和金融支持方面进一步政策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强蒙西地区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科研投资力度,扶持和帮助解决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使各个地区之间能够合理有效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北部丝绸之路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培植每个地区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内蒙古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口岸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后发优势。

2.统筹协调区域合作,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

政府通过制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协调三大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低成本少投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挥,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以优势产业的“重心布局、合理融合、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的蒙东地区区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牛羊肉产品品牌建设及发挥旅游行业等特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原有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3.形成节约资源,集约有效的区域发展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 特征 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来往和发展关联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通过这种密切关系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而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大重点就是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再在此基础上用各种方式让国内的区域经济布局情况更加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也更加和谐。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东部、中部和西部相比较

东部地区多靠海靠湖,有着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而在历史上很多首都、主要贸易港口都是建立在东部,从历史、地理条件来看东部地区在一开始就有发展优势,相比之下西部较为一般,且在历史进程下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过度破坏,导致中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一般,加上位处内陆中央,历史上战争的忧患、不安定的生活环境让中部地区遗留了不够好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地区更是生活环境较艰难,资源不丰富、与外来地区交流不便且少、地形复杂建设困难等问题也阻碍了西部的发展。

(二)沿海和内地相比较

在过去,地理因素很大地限制了区域发展情况,但在全球化经济、高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内地也可以通过飞机这样的手段轻易到达,但当前内地的发展比不上沿海地区,一方面有地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条件不够好吸引不了外来劳动力促进城市发展,以及国际国内知名度都不够高使得内地一些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收益不算太高。除此外也有人才的因素,优秀的人才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薪资水平高或生活水平高的地方,这也容易导致了内陆人才外流沿海地区,使得内陆的发展水平停滞在原地,而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却越来越高,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不平衡不协调。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分析

(一)趋荩呵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提高

过去由于地理、资源、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但总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高的,而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地人发展的愿望、乡土情怀的重视等新因素下,落后的区域在发达区域的帮助下也渐渐发展起来了,虽然差距仍旧较大,但从总的来看,原本经济水平落后的区域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原本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没有落后于经济发展,两者都努力发展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毕竟经济发达区域不会停下脚步等经济落后区域,而是会继续向前发展,但经济落后的区域也会大步向前,发挥经济潜力,这样你追我赶相互进步,最终距离会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协调。

(二)特征一: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发展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中西部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相关的政策: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系列的铁路建设、旅游城市开发等政策,除此外还有东中部相互支持发展的要求。中部是在历史上有过良好发展的地区,这里资源丰富、土地广阔,适合加强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等需要资源发展的行业,以及开发部分旅游业。相较之下西部比较荒芜、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政策,需要在资金、技术、资源的共同帮助下缓慢地进行发展。

(三)特征二: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

就跟学习不好除了自己努力有时候也需要学习好的同学帮忙一样,经济落后的区域光有政策的支持和本地居民的努力是不够的,而在这种时候,经济发达区域可以给予这些区域发展的经验,并引导、鼓励该区域向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一大特征就是由发达区域带动落后区域发展,目前有形式:一是派遣先进干部到中西部参与当地管理、建设工作,例如将现代农业耕作、运作方式传授到当地,或是帮忙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给出经济发展建议等;二是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捐款希望工程,建设像学校、公园、道路等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工程,同时还可以派遣相关人才辅助建设,保证工程的质量的建设的速度;三是高校派出师范学生下乡支教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同时高校或社会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或社会人士为落后地区做出一定服务。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分建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乎的是国家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的要求,而除了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外,还有些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第一,明确对发展有待进步的中西部城市的投资发展方向,类似于因材施教,比如张家界适合发展旅游业而不是农业,确定发展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第二,重视教育,无论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需要人才的辅助,所以不应该吝啬于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投资;第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像“珠三角”这样发展快的知名区域。

四、结束语

要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是一天的工夫,而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各方因素的结合,就国家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长期和谐发展,就区域自身来说,区域经协调发展可以改善中西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幸福感,所以今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仍旧需要关注和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