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对旅游业与其经济效应的分析,以往的研究区大多集中在中部、东部旅游发达城市,但对西部地区研究尚少。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吐鲁番市为研究区,通过弹性分析,贡献率、拉动率计算等方法,分析吐鲁番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以期提出吐鲁番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促进吐鲁番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吐鲁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属于新疆旅游开发早、发展较快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开发旅游景点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统计年鉴、问卷数据及中国报告大厅:行业数据(酒店旅游餐饮)。通过弹性分析,求得各指标弹性系数,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求得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相关性,最后求得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及拉动率。

三、旅游经济发展因素的弹性分析

通过对旅游要素的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对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解释这些要素的变化对旅游总收入会产生何种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宾馆床位数和旅行社数量和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历年均小于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星级宾馆床位数、旅行社数量及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基本大于1或者接近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变化的敏感性大。从2005年开始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

四、吐鲁番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经济作用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收入增长对地区GDP产生影响,同样地区GDP增长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计算得出表2,吐鲁番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的相关系数r为0.715,通过了0.01的水平检验,说明吐鲁番地区GDP与旅游总收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总体上升,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3年因受到北京奥运会安保问题、世界性金融危机、新疆本地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使得新疆旅游业面临困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吐鲁番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骤然下降,此后又呈稳步上升的局面。

根据测算方法,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贡献率基本在4%左右,2009年受乌鲁木齐“7・5”事件的影响,贡献率为最低水平,仅为2.26%。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拉动率平均保持在0.56%,2009年GD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也相应出现负值。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以2008年、2009年为界,2008年以前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在这两年受诸多因素影响,贡献率、拉动率达到最低水平,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在2009年甚至出现负值,从2010年开始,局面有所好转,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逐步回升。2013年6月正值吐鲁番旅游高峰期,在吐鲁番当地出现社会异常事件对吐鲁番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吐鲁番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急剧下降,并在2014年出现滞后反应,持续下降。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干旱区、民族地区着眼,分析吐鲁番这一特殊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作用,在对吐鲁番旅游要素的分析中发现,吐鲁番旅游业开发较早,旅游收入虽然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旅游人次逐渐增加,人均消费也逐年上涨。为推动吐鲁番旅游业以及当地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当地旅游收入与其他城市保持相似的稳步上升趋势,旅游人次也同步增加,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应注重开发旅游项目,尤其是有特色的夜间活动,让当地一日游逐渐发展成为过夜游;(2)吐鲁番旅游受其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发展吐鲁番旅游,需要改变当地旅游产业单一、收入过于脆弱的现状,并加大当地安保力度,提高当地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促使更多游客前往;(3)政策的保障相应也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旅游、经济等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

吐鲁番地处西北干旱区、民族聚居区,且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社会发展备受关注,然而当地旅游资源基A较优,对其旅游业发展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吐鲁番景区主要集中在市区,而作为特殊民族地区,其民族居民大多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受到外来人口的冲击,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且没有足够的地方认同感,在从事旅游过程中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上吐鲁番地处西北干旱区,受地理环境及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限制,旅游投入不均衡,使得吐鲁番旅游开发虽较早,但是发展水平并不高,其中诸多原因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展开分析。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移民安置 经济发展 研究建议

论文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一、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转贴于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7(6).

2、颜帮全,蒲晓东.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5(1).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信用社;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12―01

1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1.1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1.1它是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是整个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商业无法比拟的作用。

1.1.2支持农村产业化的大力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那么作为扎根于农业、农民和农村而生存、发展的农信社则应不遗余力地支持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发展前景好、带动效应强、见效时间快的项目予以倾斜,优先提供信贷配套扶持资金,有效满足农村专业户、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大型涉农加工企业等较大项目的贷款资金需求。

1.1.3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农信社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消费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2)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农信社对当地实力企业提供贷款,如四川德福隆实业有限公司,内江市农信社对其提供了2000万元的贷款。

政府不断加大信用社对当地企业发展力度,为市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工业现代化进程。

1.2贷款方面

1.2.1农村居民贷款困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住房问题是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政府修建新农村的之前,大多数农民的房屋将会被占据,而政府补贴的资金想要在新农村买下一套住房远远不够,所以他们不得不向信用社贷款来弥补这一缺口。由于房产不能作为抵押,而部分农民土地丧失,因此造成了无抵押贷款困难的局面。

1.2.2农村经济产业需担保公司才接受贷款

信用社会根据专业合作社的大小规模、担保公司以及产业实力进行评估,从而决定贷款的额度。由于种植业、养殖业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两类经济产业,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部分当地农民难免会由于管理不当、经营不善等诸多原因而导致种养殖业亏损。在此种情况下,大多数经营者(农民)会选择拖欠贷款,远离家乡。这样,则增加了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额度及风险。所以,当前的农村经济产业需要通过政府渠道找担保公司进行担保。

1.2.3贷款资金从传统农业逐步转向新型产业

现阶段,农村居民主要贷款的方面主要为:生源地助学贷款、修房贷款以及副业创业贷款,其中副业创业贷款额度为两万元。

1.3不良贷款方面

由于产业发展的亏损、农户信用度低(可能存在有钱不还现象),农信社产生的不良贷款由谁买单?

央行购买部分不良贷款:央行通过票据置换不良贷款,其目的是:保全信用社贷款支持、降低信用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有利于贷款本息的收回、有利于贷款的监督管理。

2对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些建议

2.1信用体系的建设

信用是影响贷款额度、贷款难易程度的关键。我国应该扩大信用建设的范围,将信用体系纳入工商业、消费业、海关业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银行。如信用体系纳入航空系统,信用等级太差,不让登机。以此类推,逐步将信用等级纳入各行各业,限制信用等级较低者的权限。这样,将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

2.2将国家的补贴成立担保基金,不直接发放给个人

国家每年向农户发放大量补助,而政府可将此补助留积起来成立一个担保基金。如将100元放置农信社,那么农信社则可放大5陪贷款给农户。这样,既满足农户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农信社信贷部的发展。

2.3适应形势要求,探索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要改进贷款管理方式。如适当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授信额度;适当扩大基层农信社信贷授权;实行差别利率,对贷款量大、信用好的客户,可给予适当利率优惠;简化不必要的贷款手续,提高信贷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内部经营机制与激励机制。在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的同时,应当逐步建立更为科学、责权利相结合的贷款激励机制,将贷款面、贷款额、收息率和不良贷款下降等指标纳入信用社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贷员的经济收入与贷款效益挂钩,促使信贷人员主动营销贷款;抓紧试行对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对符合条件、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企业,采取授信贷款或保证贷款的方式,提供快捷便利的信贷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爱喜.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9).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南方集体林区;林业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问题与有效性建议

1 贵州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建设与地方建设存在冲突

贵州省管理机构人事权在当地政府,大部分保护管理工作经常受制于地方的发展需求和地方利益;存在管理薄弱、管理执行难度大,责、权、利不明确;管理机构本身没有执法权,无法直接打击非法活动,而同时协调执法机构执法存在一定难度;现有执法条例缺乏可操作性。例如《自然保护区条例》中的缺乏具体惩罚措施,或者惩罚措施标准过低,没有进行改革,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的处理方式,造成违法成本很低。

1.2 投入经费少,不足以支撑建设

管理机构严重缺乏日常保护管理经费,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以及实际需求不匹配,大大低于有效保护管理的需求;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再加上地形地貌的影响,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自然而然的只能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少量的林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当中,但是这少量的资金不足以支撑自然保护区的深度建设,严重地限制林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1.3 技术不到位

目前,贵州的很多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没有专业性人才,科学研究工作薄弱,缺乏专业的人员,资金,设备,手段和技术,难以为保护区的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和基础资料。贵州省自身的经济发展导致当地环境差,再加上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当地缺少技术型人才,管理人员较少,贵州省当地居民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管理能力和水平难以提高。

2 贵州省建设林业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建议

2.1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一个地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贵州省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导致资金缺乏,自然保护区很难进行深入建设。在这个时候,应该多方筹集资金,确保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措施建设和保护措施建设,改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条件。筹集资金的途径有:将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资金列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管理经费通过政府部门分级别进行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制度,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相关的建设、管理、评估和监督,不包括开发利用建设经费;多方引介并参与国际合作,申请来自国际或国内的资金支持,向地方报请申请资金等。通过这些途径筹来的资金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贵州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从而加强贵州省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2 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开展生态旅游

贵州省在建立林区自然保护区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利用此项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但是,切记经济建设不可以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在自然保护区开发之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可发展的过急。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风能等,同时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同时适当地对当地农民进行生态旅游教育传播,使人们增强服务意识和保护意识,鼓励人们自主加入旅游建设的开发,以此来拉动当地落后的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建设。

2.3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并予以重视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改善贵州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现有天然林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投身于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只有政府正确的认识到了自然保护区的积极作用,才能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当地人们也认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形成贵州省统一的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群众战线,为贵州省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4 改善生态建设与地方建设矛盾

贵州省应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制定明晰的非法活动惩处条例;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执法单位,须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相应的执法队伍,负责自然保护区内的执法工作,并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每个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制定和定期更新管理计划,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对外公开并严格实施。

3 结语

加强贵州省林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资金力度,政府支持力度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改进,尽管困难多多,但我们相信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贵州省的林区自然保护区将建设的越来越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字: 外商投资 地方政府 博弈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总趋势,其中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起着重要而决定性的作用。从生产要素角度来说,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资本的跨国流动,同时包含技术和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国际交流,即先进生产要素的转移。一方面,它跨越贸易壁垒,影响世界经济分工格局、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交流使对所投资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

因此,利用外资是开放型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引进外资的起步阶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加之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2001年的加入WTO,我国不断加大利用外资的步伐,外资利用额、外商投资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对国家税收的贡献都在逐年攀升。而在这过程中,我国选择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路径,即允许外资在相关领域内从事经营活动,但必须接受一系列政策(包括激励政策和限制政策)的约束。

尽管作为利用外资的决定者,东道国似乎处于主动的地位,但实际上在我国,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引致地区间竞争加剧,地方政府往往给予外商投资者超国民优惠待遇以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当地经济。零地价、送厂房、政府指定银行配套贷款(1:1甚至2:1的比例)、“5免10减半”等激励政策在各地引资争夺热中屡见不鲜。因此,以提供激励政策为基础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

(二)本文研究思路

对于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地方政府在利用外资中的激烈竞争现象,本文首先从外商投资者和地方政府投资、引资的驱动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利用博弈理论中的密封价格拍卖模型,即静态贝叶斯均衡博弈对该现象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为政府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地方政府利用外资的分析

(一)定性分析

1.地方政府引资驱动因素

(1)行政管理因素

纵观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1987年的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它第一次承认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利益和地位,使地方政府大大增加了对经济剩余的支配权。第二阶段为1988-1994年的财政包干体制,特点是上缴基数、超收多留。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建立了一种利益分配的契约关系。第三阶段为1994年至今的分税制,通过划分税种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确立利益关系。正是由于财政分权体制的逐步改革,地方政府成为当季经济发展的“大蛋糕”的主要分享者。既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对当地经济的积极性,也使地方政府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颇有各自为营之风。

财政分权所提供的相对独立性加之政治指标考核的压力,也容易使得某些地方政府不顾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追求行政效益高于市场效益,将“引资”这一经济行为转变为追求政绩的政治行为,从而纷纷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2)经济因素

引进外资不仅能通过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更重要的是能带动一国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在我国以政府为导向的利用外资政策中,《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重要产业政策之一,从其第五次修订后在内容上的主要变化中也可窥斑见豹。例如取消了部分领域对外资的股比限制;将高端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都是通过合理引导、优化外资结构,以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俗来说,我国的利用外资即“市场换技术”战略。利用外资不仅意味着当地市场竞争的加强和效率的提高,而且外商对当地某一产业或行业的直接投资会伴随着一揽子资源转移:以资本为纽带,将各自的产品、技术、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软实力,逐渐渗透改变着该产业或行业的各方面,从而使当地各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方式不断与国际接轨。因此为发展当地经济,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地方政府不断地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希望借助外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活水。

2.外商投资者投资驱动因素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又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因而在中国进行工业生产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并且存在着可使新增资本投资获取较高收益的机会。

除了禀赋要素外,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也是吸引外资的动因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之后,我国不断开放市场和原有垄断领域,调整经济结构,投资环境也逐步与世界资本流入所需条件相接轨,减少了计划经济市场的扭曲作用,从而使得外商投资者视中国为投资的最佳经济区为之一。

(二)定量分析――博弈模型分析

1.基本博弈关系

上述地方政府之间在利用外资中的竞争,可以视为两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博弈,是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因为两者都只了解自己的收益水平,对对方的博弈支付水平并不清楚,即存在私人信息,并不能被所有人观察到。但鉴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外商投资者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又属于“共同知识”,为两者的博弈提供了必要条件。

具体来说,外商投资者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可以用招标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外商投资者是卖者,各个地方政府是买者,即投标人。当卖者不清楚一件物品对买者的价值时,卖者会采取拍卖的方式,标的物即外商投资者的投资项目,在这之中出价的条件即对利用外资所提供政策的优惠程度。例如,当一家颇具实力的外商投资者进行投资区位选择时,通常会与某一地区多个地方政府进行谈判,谈判内容不外乎关于相关政策的优惠程度和配套扶持方案。

2.两个投标人的博弈

(三)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自然禀赋优势和投资环境的完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普遍视中国为最佳的投资区位选择之一;而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以及官员指标考核体系促使各地地方政府官员采用各种策略发展当地经济,出台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中国的经济尚未十分发达,地方政府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出现了为取得外商投资混乱的价格战的局面。

本文利用博弈论中的招标模型(一级密封价格拍卖)对外商投资者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进行了分析。外商投资者为卖方,标的物为投资项目;各地地方政府为买方,即投标人;出价即为所提供的鼓励政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所提供的鼓励政策越优惠,投资项目对其而言的收益就越小。

在只有两个地方政府参与投标的情况下,当一个外商投资项目对两个地方政府的价值相同时,是这个博弈的贝叶斯均衡。在多个地方政府参与投标的情况下,投标人越多,外商投资者能获得的价格就越高,即得到的鼓励政策的优惠程度就越高。

三、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地方政府和外商投资者行为的利益驱动因素分析以及两者博弈的分析,结果表明,投标模型中,作为投标人的地方政府为获得外商投资不断提高鼓励政策的优惠程度而处于被动地位,十分不利。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地方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的能力和范围。例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税法规定部分外资企业可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及“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但地方政府都突破底线,以至于“两免六减半”、“五免五减半”、“十免十减半”等现象层出不穷。从拍卖模型角度看,这一举措实际上约束了参与投标的地方政府的出价,从而避免过分激烈的价格战。

二是转变政府发展经济的观念以及加快职能转型。一方面,地方政府不应一味关注当地经济增长的效率,而应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逐渐淡化主导地位,而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例如健全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现行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等。

三是理性认识和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的本质是资本的国际化,尽管会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但必须认识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厂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当地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资源和优惠政策以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除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政策性文件,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制定正确的产业导向,鼓励引导外资更多地流向中、西部地区,以避免各地招商引资出现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

参考文献:

[1]邱晓明, 赵增耀. 外商直接投资与地方政府极力政策.[J]生产力研究,2007(1):52-54.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7篇

    在林业经济发展道路探索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林业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句容市是林业发展的大市,有着良好的林业发展基础条件,但是林业经济发展能力并不强大,很难称得上是林业发展的强市。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林业从业人员对于现代农业这一概念没有科学且详细的理解,对于林业发展的规划能力较差,没有对当地的林业进行科学客观的定位。这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对于森林的地位认识不清。森林是全球的环境系统当中的主体,更是地球上最完善的资源库,其结构具有复杂性,生物的产能极大,是全国的基因库,为全球水分的蓄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生物能量的主导之物也是森林,目前人们所广泛使用的煤、石油与天然气全部产自于森林,而未来可能使用的生物能也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森林。林业发展人员对于森林的地位认识不清,使其不能正确地规划林业发展道路。第二,对林业的地位认识不清。林业对于社会的生态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其对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起主导性作用。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的生态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工作足以说明林业的重要地,林业在其中起着促进作用,许多林业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二、进行句容市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林业发展的观念目前,林业工作者在林业开发与管理理念上存在落后问题。因此,相关林业部门要加大林业发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林业从业人员与可能成为林业建设者的人们认识到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对待森林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转变林业发展的观念。不再以利益作为林业发展的唯一目标,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林业林业人员要督促自己加强学习,了解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林业发展技术,更好地指导日常的林业工作。2.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只有具备了一个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才能指导句容市的林业工作有条理的进行。因此,应当对自身的林业发展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一个具有科学性与综合性的林业发展规划,使未来的林业发展工作有规划可依。在规划当中,要确立起林业发展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对工作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制定。其次,要将整体规划分成不同的小规划进行实施,减小目标实现的难度,激发林业发展的动力。3.打造地方特色上文当中提到,句容市的条件十分适合乔灌木树种的生长。因此,应当明确当地林业发展的特色,从改变传统的体制与技术开始,将句容市的地方特色林业推向市场。从区域性的林业开始做起,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打造绿色林业品牌。以此将林业发展社会形象打造完成,为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8篇

2003年银监分设之前,金融监管长期是人民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基层人民银行分设的监管职能部门主要有金管、稽核、会计等部门。国库、发行等部门也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部门分管任务。

但与此同时,重复、分散的监管现象,却使监管对象感到“无所适从”。基层人行还普遍存在“观望,推诿”现象,主动性差。同时,监管行为亦长期滞后于经济和金融业务的发展,难以根治其中问题。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的预警预报更是一筹莫展。加之监管手段不够强硬,往往在检查时“雷声大”,处理时却“雨点小”。此外,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设施不够健全,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监管效率。

二、监管分设后基层人民银行的职能转变

监管分设以后,央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发生了转移,央行的重心就必须调整。新《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核心在于以法律的名义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重新定位了人民银行的三大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改善金融服务,以及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三大职能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货币政策这条轴心而运作。

因为货币政策的拟定以及宏观调控主要由人民银行总行执行,职能的具体实施则落到基层人行上,三大职能主要包括政策执行、金融服务和金融稳定。

(一)政策执行

由于中央银行职能重心将转移到金融宏观调控上,同时货币政策又是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所以,货币政策就成了人民银行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过度通胀和持续通缩,对于经济运作都将都是巨大的弊端。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合理把握货币供应总量,才能让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作为人民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应该加强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基层人民银行必须担当好货币政策的疏通者,起好监督作用,保证“上传下达”枢纽作用畅通。同时基层人民银行也是我国央行金融服务面对群众的直接平台,是央行总行传输货币政策的直接纽带。它对全力实施货币政策,保障当地金融环境的稳定,引导地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指导地方各金融机构合理优化信贷层次结构,发挥着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

(二)金融服务

央行应当做好经理国库、金融机构之间的支付结算等服务职能。金融服务这项职责对于基层人民银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监管分设后的基层人民银行的金融服务,有别于之前的金融服务范围和服务观念,它是全力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金融环境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贯彻实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在服务中体现央行的货币政策目的。基层央行还是各地方的金融信贷直接窗口,不仅服务于社会,银行和政府,还服务于自身,央行金融服务的水准和整个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以及央行预期目标的实现都有极其直接的相关性,从而将进一步对整个社会经济运作的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对当地经济发展无疑是一剂强力推进剂。

(三)金融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稳定,社会才会稳定,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世界银行曾经做过相关研究,报告表明,从20世纪后半段至21世纪,一共有90多个国家接连发生了上百起系统性银行危机,除此之外,还有近50个国家爆发了局部性银行危机。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更是给各国的金融稳定性敲响警钟。因此,维护金融环境稳定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之一。

金融环境,已经成为影响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决定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原因。银监分设以后,便进一步体现出了人民银行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基层人行,作为总行分设在地方的基层机构,全力引导当地金融机构的良好运作。保证当地的社会经济在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下运行,是监管分设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新职能。

三、关于履行新职能的建议

为适应央行基本职能的重新定位,更好地满足国内金融市场的需求,人民银行应该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1)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标准,使基层人民银行运行有统一的参考标准。

(2)基层央行应保持与银监会、当地政府和金融机构交流沟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3)建立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强化对金融业风险的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评估。

(4)确定金融稳定的指标数据,准确评估分析金融稳定形势。

(5)着力建立先进信息系统,畅通信息渠道。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环境。

(7)建立相关的保险制度,保证金融市场稳定。

(8)认真研究维护金融稳定的多项措施,以及制定相应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应急预案。

(9)全面提高人民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人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形势。

(10)赋予基层人民银行一定的货币政策执行权限,比如信贷资金调控权和管理权,实行利率跟踪监测和管制等。

四、结语

因而,在监管分设之后,基层人民银行更应该着力疏导和贯彻货币政策,听从上级人民银行对于国家宏观环境的统一调控,合理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有效运用对应的货币工具,突显对当地金融调控的可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结合地方经济金融实际情况,认真探讨地方执行货币政策的有力途径,进一步优化基层人行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此外,还应着力于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及稳定的金融环境,为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健康有序发展及当地金融经济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唐录天.基层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困境及建议[J].甘肃金融,2011(05).

[2] 林晓燕.基层人民银行应强化金融监管[J].黑龙江金融,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