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教育是国之根本,解放后,我国政府一直就很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形成了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院校以地方教育为核心为本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进入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直到八十年代,师范院校的活力得到了恢复,这时的毕业生大多在高中、初中任教。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的不断扩招,教学人才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社会。到了2000年前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就面临了一定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大多从事小学教育或到偏远一点的地方从事中学教育。2003年后,教师待遇逐渐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师范院校学生就业,一方面选择城市小学,另一方面选择偏远地区的小学、初中教学,进入高中教学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少。大多数毕业学生无法回到当初的目标定位,就业标准普遍下移。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环境就更加恶化,就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被挤兑出教育行业,选择了其他就业岗位。因此,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加大力度培养,促进学生的成功就业和事业发展。

二、师范学院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在学历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小学,九十年代,一般城市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学历普遍为初中专,到2000年左右,大多小学教师都为大专或本科毕业。又如中学,九十年代,师范院校大专、本科毕业的学生就业目标选择中学教书很容易实现,到后来就很难实现。到目前,一些大城市初中教师都要求有硕士学位,师范院校毕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社会对教学人才的学历要求将越来越高。其次,师资来源多样化加大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一方面非师范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进入教育系统,使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出现多样选择,增加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2003年后,政策开始鼓励综合性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多的竞争者,想要获得就业岗位就要全面的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再次,大学毕业生受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导,认为留在大城市就业才能不辜负社会栽培,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宁愿降低就业标准留在大城市,也不远在小城市或较偏远地方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导致师范院校学生就业扎堆的现象。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师资缺口无法填平,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资源大量浪费。

一方面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降低就业标准;另一方面是偏远地区学校对优秀师资的急切需求。这些就业现状也普遍存在于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中。而且,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决定了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非师范专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非常重视。因此,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团队和竞争压力,更要只注重自身就业竞争的培养。

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优势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一,虽然各大院校在不断扩招,但是人们对师范院校品牌的认可还是存在的,在社会认可度的影响下,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就存在着很大优势。第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师范学院的学习中,学生除了语文知识的学生,还要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以便能更好的走向教育工作岗位。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青春、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师资资源的新动力,是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主力军。第四,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语言的基本特点就是用于沟通,大学语文的学习,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化内涵,使学生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沟通能力的突出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使学生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融入度,使其能更快、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融入社会。

(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劣势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拥有部分优势的同时也有一些竞争的劣势。第一,学生的竞争意识不强,一些学生认为上了师范学院毕业了最不行也是一个小学老师,没有什么就业压力。一些学生从高考到志愿填报,再到毕业、就业,都是家长一手包办,自己对职业规划等一片模糊,不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生活优越。在父母、祖父辈人的过度关爱下长大的大学生缺少自理能力,对事件的处理也过于偏执,自我注意意识强烈,抗压能力弱。遇到一些挫折就容易走弯路、转牛角,影响了就业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方向性较强。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师范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以从事教育为主。在学生的潜意识和社会认同度上都使学生的就业方向受到了局限。同时,由于价值观等的影响,造成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势,严重影响了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第四,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弱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人才,但学生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少,实践能力欠缺。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一时不能适应,使自己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第五,有一定的就业心理障碍。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有一些不良心理。如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比不上某些重点大学,出来当老师也没有什么前途。又如,焦虑心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面对就业压力时,表现出的不自信、盲目等行为,导致了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就业表现。此外,观望、彷徨、依赖等心理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利于学生择业、就业和事业的发展。

(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机遇新形式下,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面临了更多的就业机遇。第一,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政府又在政策上大力扶植,增加了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几率,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遇。第二,师范院校的就业局限逐渐被打破,学生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比如,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除从事教学外,还可以从事文秘、新闻等工作。就业可以选择竞争激烈的城市,也可以像较落后地区发展(较落后地区优秀师资资源匮乏,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使在落后地区从事教育的人员有更多的发展和升迁机会)。第三,学生自身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如教学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等。很多非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都不及教育院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因此,一些单位在选择时更偏重于师范院校毕业的专业教育人才。第四,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发达地区,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可达到百分之百。由于中学扩展的需求,拓宽了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为师范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遇。

(四)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挑战第一,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危机。师范院校每四年培养一批教学人才,而教师的从业年龄可达到三十年、甚至更长。而且随着师范院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的人数俱增,造成了教学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第二,师范学院语文教育毕业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扩招使师范类毕业生面临优胜劣汰的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非师范类学生在教育系统的成功就业抢占了师范类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造成了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第三,优质廉价劳动资源的不断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困难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城市,硕士生的就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因此毕业生普遍降低标准就业,造成教育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总之,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面临的最大就业挑战就是自身竞争意识的薄弱和竞争实力的欠缺。在以人才为主要竞争力的当今社会,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应把握好时机,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赢得更多的机遇。

四、结语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思考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综合课的模式探索 任务教学法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语文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实践 感悟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与思考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论典型示范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运用 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评价的思考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双基教学模式研究 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堂教学系列研究之一 浅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问题分析与对策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策略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Koppich,Julia E,Merseth,Katherine K.Studies of Excell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Preparation in a Five-Year Program.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00.

[4]Paul D Trawers.five yea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an old idea. Education,1990.

[5]George,Thomas W,Border,Mary Kay.Five yea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attrition. Reproductions supplied by EDRS,1993.

[6]Bull,Kay Sather.Five yea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potential impact on rural schools. Reproducti- ons supplied by EDRS . 1989 .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招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办学思想的更新,办学模式更为开放,不少大专院校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很多以农、林、牧、冶金等为办学特色的大专院校里都增设了艺术专业,以培养综合性人才。学生升入大专院校后,由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安排必修文化课程,其中,语文是必不可少的学科。

大专院校的语文多以文学欣赏为主,由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部分组成。由于课本篇幅所限,每篇课文都是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中截取的经典段落,教材编委会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写了相关的注释、分析、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以及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习题。虽然,大学语文已经不会像高中时代一样以考试为主,但是,学校为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会在每学期期末时举行笔试作为考核的依据。

与其他专业一样,现在,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艺术类专业的语文教学特殊对待,无论是考核方式还是课程设置,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教学模式,均一视同仁。而担负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将“大一统”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传承至今并无推陈出新之意。

二、艺术类专业语文教学易出现的问题

1、深奥老师,薄底生

根据专业所需,许多艺术专业学生大都非常注重对艺术本身的学习,而容易忽略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其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面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嘴“之乎者也”,阔步迈入课堂的语文老师,很多学生都雾里看花,无从下手,不知道新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该如何进行。

很少有语文老师愿意在接受新学生时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更不用提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了。教师大多愿意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自己所学来分析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能深入就绝对不肯浅出,能书面语就尽量不用口语,但是这些深奥、艰涩的辞藻除了能为课堂上的讲者们展示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外,别无更多益处。对于文化底子较薄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学语文既不能背,也不能理解,似乎比学外语还茫然。

2、守旧的内容,呆板的形式,岂能满足活跃的生

现在采用的语文教材虽然经历了几次改版,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是换汤不换药。高速发展的经济带动了思想文化的飞跃,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少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和诗歌都一再出现在学生和教师的视线之中,让人对其产生了审美疲劳。

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读课文,学生抄写笔记的形式,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单调的课堂组织形式,加上滞后的教学配套设施,使语文课堂的45分钟显得分外拖沓冗长,懵懂的学生直接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情绪,很多教师从上课伊始就关注着上课的时间,期盼着下课前的最后一分钟。

陈旧的学习内容,呆板的授课方式和消极的教学理念让以外向性格为主的艺术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活泼好动的性格非但没有为老师增添更多的喜悦,反而使诸多授课教师头疼不已。语文老师都以分配到艺术系教课为负担,惶惶不可终日。

三、分析建议

如何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高师生积极性,改善语文教学质量,受到了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人结合所学与教学经验,建议如下:

1.因材施教

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活泼好动,以外向型性格为主。他们多善于言辞,能唱能演,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与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现有的教学设施的基础上改变授课形式。如:教授戏剧欣赏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欣赏作品的内容改编成脚本,选择合适的学生参与导演、编排和演出工作,安排妥当的时间演出。演出后,教师再根据教学大纲所需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以加深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发挥其专业特长,增强集体凝聚力,更能加深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对作品独到的理解,一改对语文课的呆板印象,产生对文学的无穷兴趣。

2.化深奥艰涩为通俗趣味

古代文学作品在现行的语文课本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述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学气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方式当然应当与时代同步。在传承祖先的文学遗产的同时,如何让现代人更好地接受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何让思维活跃,文学功底欠佳的艺术专业学生更好的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是每位担负了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教学 问题 改革对策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开设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早在建国前、建国初很多大学都开设有这门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这门课程中断了20多年。直至1978年,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大学语文才得以重新开设。

作为一门大专院校里开设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承担着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水平与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独特性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我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应突出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目的和作用,使其具有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新生语文基础差,写作和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都没有很好地形成。美国学者约翰钱斐在《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一书中提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格,思考能力,了解过去、创造未来的能力。[1]所以大学语文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创新意识方面还面临很艰巨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但就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些培养目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与困境,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语文已经日益成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学生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整个文学的“边缘化”,大学语文也日益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沦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正如吕永林先生在《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一文中所说:“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内部的问题,说到底,在我们时代语文教育所遭遇的危机源于整个人文教育所遭受的危机。”

(二)学校和相关的教学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的权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与政治理论课和英语相比,大学语文课程要求的松散性导致了它在基础课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学生没有学习压力与动力,而与专业课相比它更是由于缺少“实用性”,得不到学校与有关部门的重视,久而久之其地位就越来越低。

(三)师资队伍不稳定,课时分配少,很难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与专业课老师相比,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好像不需要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许多老师宁愿选择教授受到学校重视的专业课,而不愿选择评职称慢、出成果少的大学语文课,所以学校在师资的安排上也不稳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在课时分配上时间太短课时太少,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矛盾。要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使之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应用技能,我提出如下对策与方法。

(一)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永恒地传承和更新人类文化,而大学处于这一使命的核心地位,虽然由于高校扩招,大学已非精英教育,但建设我国未来的精英却大都出自大学,或者说经过大学熔炉冶炼的大学生们有更高的机率成为国之脊梁”。[2]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以传授有限的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要在更高更深远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明传承意识。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地提高学生内在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它通过优秀的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从而起到教育与感化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紧紧把握这一理念和目标,从对单篇课文、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到深入对整个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上,都要高屋建瓴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上的调整。

1.确立以点代面、以史带文的授课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目前有很多版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自考语文课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步高与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两种教材的编写体例代表了大学语文课本的两种基本编写方法。一是以不同的体裁为选择标准,同一体裁内部汇集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二是以文学史的发展为线索,选择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代表篇目。我认为以文学史为主线的编写方法相对科学,更具可行性。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基本是按照课文体裁来编排的,如果大学语文教材编排依然遵循这样的体例,会引发学生思想上的疲沓,而从文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编排,则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使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弥补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漏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但是不管哪种体例都是通过对名篇的学习、欣赏达到对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初高中的就课文讲课文的方法,在讲解某段文学史的发生、思潮、影响之后重点把握某一代表性篇目,让学生在特定文学史的背景下完整地体会和把握篇目,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我们应该避免那种把大学语文当作“高四语文”的一成不变的高中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全新的视角下对整个中国文学做整体的透视和全面的把握,扩大、提高学生的文学视野与欣赏名篇的能力,同时也拓展教师的讲课思路。

2.创新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

很多人把大学教育理解为灌输与传授知识,其实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所谓教学相长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学生的学从侧面也对教师的授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备好课,把教案的内容讲出来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不正确的教学思想。备课只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大量的工作要体现在课堂讲授的每一分钟里,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言谈、举止都会成为激发、鼓励、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很重要的暗示和动力。课堂教学语言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甘棋庭先生在《当前〈大学语文〉课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的讲课“三趣”教学法值得借鉴。讲课“三趣”谓之:理趣、情趣、谐趣。理趣是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阐发深奥的哲理,寓哲理于情味之中;情趣是讲课联系日常生活作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所讲授的内容。谐趣是讲课过程中机智巧妙地运用幽默、讽刺、戏谑等手法。在这“三趣”中理趣和情趣是目的,谐趣是手法,通过幽默、讽刺等手法达到思想上教育、引导学生,情感上打动、感染学生的目的,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改变认识上的误区和情感上的缺陷。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高效完成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一些教师反映,在课堂上学生只带了眼睛耳朵和手,看听记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大脑的闲置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效率,也不能发挥创新思维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充分设计一些课堂参与问题,在讲解之后进行提问与互动,这样能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自主创新思考的对象。

3.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扩成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达到“大语文”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变“小语文”为“大语文”,是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事情。其实很多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是较充裕的,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会自己学习,不能自我督促,所以很多时间浪费了。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地提出一些没有讲解的专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图书馆找资料,自己思考一些与专题有关的东西,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使其养成创新和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对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大有好处。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的效果也不可能像一些专业课一样立竿见影,所以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三)考试方式上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提倡素质教育不应该完全废除考试,但是如何利用考试这个杠杆来调节激励学生的学习是大有思考空间的。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考试还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惰性,语文学习的启发性、创新性、参与性没有体现出来,也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则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其实,语文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期末的考试受时间、考核方法的限制只能是以考查掌握的知识点为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动态的成绩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纠正这一方法的对策就是把最终的成绩分成几个部分来确定,我们可以在学习完一个专题或一段文学史之后,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讨论性的小专题,让学生写出具有个性观点的小论文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由于高职学院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更应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结合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进行演讲、朗读、和交际等方面的实际训练,把这些成绩作为期末重要的参考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期末的书面成绩更为公平和合理。

注释:

①[美]约翰著.钱斐译.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M].九州出版社,2006.

②李晓梅.强化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文化建警.四川警察学校学报,2008.4,VOL20,(2).

参考文献:

[1]陈兆金.关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3):71.

[2]吕新梅.从“边缘化”的困境中突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而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3][美]约翰・钱斐.决定生的八种能力[M].九州出版社,2006.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用能力 就业 口语表达 应用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10-01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中职语文应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职语文教学需积极探寻的教育方向。

所谓语文就是“中国语言文学”,包含“语言”和“文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基础能力。而对中职生来说,笔者认为培养其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尤为重要,即是语文的应用能力(简称语用能力),其中包含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两种能力。作为未来服务、销售和生产行业主力军的中职学生,良好的语用能力已成为决定其就业成才必备素质之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语用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都应为之探求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而不懈努力。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用人单位对一线就业者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审视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一名中职毕业生从制作个人简历,投递求职信到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整个招聘流程中,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将呈现无遗。而制作规范的简历和写一份有特色的求职信,及能在面试中打动招聘人员的心,这些与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密切相关的。

中职语文教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所教班级专业岗位的不同需求,提升中职学生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能力——语用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中职生的语用能力呢?笔者在多年一线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从中职生思想入手,同时教给实用技能并应用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操练,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1 树魂立根,从灵魂深处树立起中职生的信心,做学习的主人

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低分段录取的,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同时,因中考这场严酷选拔考试,分数的差距、大众的歧视使一些中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不仅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而且也将影响到他们未来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

因此,针对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的自我贬低的自卑感,笔者认为教师应利用榜样示范法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浩瀚的中外历史上选取身处逆境却坚强拼搏,最终并获得成功的事例推介给学生,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鲜活的范例。例如,可以讲述世界吉斯尼汽车销售冠军的乔·吉拉德的故事,告诉学生:放手去做,一切皆有可能。还有海伦·凯勒,张海迪等,通过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只有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心理障碍,那么,教师在实施语用能力操练时才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为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创新的搭建训练平台

(1)经常让中职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为口语表达积蓄语言基础。

朗读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做才是有效的朗读训练呢?第一步,聆听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带。通过聆听标准的示范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二步,利用早读或自读课时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朗读一些精美的文章。第三步,创新激趣仿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大胆引进广告词进课堂,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把电视节目《梦想中国》节目广告词“让快乐张开翅膀,看梦想瞬间绽放”让同学们记住,再让同学们仿说这句广告词,看哪位同学在语音,语气,语调表现的最好。这样,通过朗读、模仿与仿说,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2)结合专业课教学,开展实用岗位用语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学校就开设相应的专业。因此,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对营销、财会、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了岗位用语的培训。如怎样应聘,怎样迎送客人等,让他们在以后就业岗位上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实践证明,在人才招聘会现场,经过培训的同学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活动课的良机,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激励其在课堂上发言,同时,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例如,可以模拟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形式,就学生比较关注的“读书”、“上网”等热门话题,设计辩论题目,分设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在活动中,同学们或娓娓叙说,或慷慨陈词,或针锋相对,在相互切磋、相互砥砺中,不知不觉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与人协调沟通的能力。

3 应注重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中职生一定要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简历、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并且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这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最基本的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让中职生在将来就业岗位上能胜其职,展其才。

那么,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促进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呢?

(1)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际岗位与应用文教学紧密连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例如,校广播室、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尽可能的多吸收学生成员,通过广播稿、校园新闻的采写与编辑,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锻炼提升文字写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

(2)结合中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情况,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写作训练活动平台。例如,在进行《简历》文体教学时,可以模拟应聘活动组织学生对众多的简历进行比较、点评,让学生以招聘人的角色参与活动,这样亲临其境体验到怎样的简历更吸引招聘人的眼球,从而提高制作简历的水平;在进行《通知》《启事》《新闻》等文体教学时,就以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技能节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等为情境,让学生拟写通知启事,采辑素材并撰写新闻稿件;在进行《计划》文体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情况,为实现自己人生的蓝图作一份学习计划或职业规划等。

总之,为了让中职学生能更快适应竞争激烈的21世纪,语文的应用能力是中职学生首要必备的基本素质。中职语文教师应深刻地意识到: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为学生谋求职业提供帮助;有扎实的文字写作能力能帮学生在就业岗位上更好展露才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努力探寻提升中职生的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让语用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就业成才的有力双桨。

参考文献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目前,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技能教育特别偏重,强调专业课、技能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像大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举步维艰。作为一名高职语文教师,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想像力,作业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专业课教师也普遍反映学生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缺乏。事实证明,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是非常必要的。

二、大学语文的作用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提高高职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1.大学语文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于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文科课程很少涉及,他们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将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更多的精力学学语文。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审美能力较低等问题。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修养,一些学生精神空虚、生活缺乏情趣,做事没有自己的想法,与人相处或无活可说,或语言粗俗。大学语文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其审美品味。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人物,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引起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因此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大学语文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大学语文作品都是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作为写作范例,认真阅读理解,就会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有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作者。另外,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高职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学语文恰恰可以弥补学生的精神缺失,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教育作用。作家在创作中,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出众多艺术形象,告诉学生什么应该追求和热爱,什么应该鄙弃和蔑视,在文学欣赏中能深刻体味作品的思想美、哲理美和艺术美,从而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1.大学语文课堂上应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学生读懂课文,不但要学生掌握字面意思,还要学生理清作者的创作思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写作能力培养则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高职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以写作话题作文为主,此时应加大实用文章的练习力度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交际能力培养可按照不同的专业,将专业与口语交际训练结合起来。

2.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讲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作者笔下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了解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经验、思想感情和理想等。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必须理解其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时的相关情况,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引导学生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刻主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扩充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一年级的学生应适当放宽阅读面,多阅读一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书籍。很多学生以为专业知识很实用,然而没有文学修养支撑的实用是缺乏深厚文化积淀的。因而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宜广不宜专,应广泛涉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年级的学生则应逐步加大专业书籍的阅读比重,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书籍的阅读比例大体保持平衡。三年级的学生专业书籍的阅读比重须进一步加大,这时应结合自身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深度较强的专业书籍,在努力克服读书障碍的过程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3.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利用课件、影片、资料、展览等各种手段将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还原为真实可感的场景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学生在理解作品主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对作品进行丰富和补充。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大学语文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终身教育、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培养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01).

[2]郑忆石.论文化素质与人格塑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06).

[3]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迎接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M].武汉:华中理

工大学出版社,1998.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具体措施

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中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将直接面临择业、就业的过程,加强应用文写作可谓适时应势。然而因各种原因,在校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中职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分析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然而应用文写作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在教学中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

中职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文字功底差,又误认为应用文课程理论很简单,没啥可学的,无非是套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却是一读就懂,一讲就会,一写就错。另外,中职生对未来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自己的目的是学习专业,他们尚未涉足社会看不到应用文与其未来岗位工作的密切联系。对应用文的重要性缺乏起码的认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写作效果很差。学校历年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语文成绩优良的中职班干部、一些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他们写的学生工作计划、活动海报、活动请示、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应用文体,漏洞百出,文体毛病明显。

2.教师方面

讲课的方式方法单调,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特别是忽略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交流少,让学生动手的少,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讲述,照本宣科,多采用程式化的教学,如遵循“概念―特点―写法―例文―练习”的教学程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越学越有畏难情绪,甚至有一些教师认为应用文枯燥,不如文学作品有味,因而教学敷衍了事,使学生不得要领。另外一些专任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的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第二课堂活动等校园生活极少关注,也造成了学习引导的“闭门造车”,脱离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明显,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3.教材安排

以前的语文应用文内容安排偏难,应用文学习对中职生有些脱离实际。例如公文一节,内容偏深、偏理论化,学生没有一点公文的实践知识,所以,学起来更有畏难情绪。另外全日制在校生一般没有用专门的《应用文写作》课本,现行教材中,应用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其对应用文内容有了删减,但在编写上,每一种类都几乎包含着释义、分类、作用、格式体例、写作要求等,介绍流于形式,所举例文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同时没有系统地应用课本,也造成了学习的不连续性、学习的选择性局限等问题。

上述原因是我们面对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无法回避的主要问题。如何改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使应用文发挥实用价值,实现中职教学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中语文能力、工作能力的长足发展,确实是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研究的课题。

二、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措施和尝试

1.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生活实际,选定教材内容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中职学校进行应用文教学,是为学生将来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在应用文文类的选择上不可能随意,必须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所学专业各不相同,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将要经常接触和用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不论什么版本的教材都编入了应用文写作部分内容,只不过是不同版本对应用文写作内容做了不同的安排,有的教材是将应用写作内容分散到各册当中,有的集中于一册之中,各版本的应用文写作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说是一般化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没能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内容。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结合不同版本教材,从专业特点出发,删除与教学实际和专业特点不相符或与学生生活脱节的章节,选定相应的教学范围,并结合当地企业信息,融进本土文化,自编一套具有专业特性的校本教材。

2.应联系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只有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才能避免教学流于形式和枯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的改革角度做了一些研究与思考,特提出探讨。

(1)故事导入法

应用文写作体现的是实用性,它是不能与文学性写作的趣味性相提并论的,中职学生要增加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趣味性,不妨寻找和设计一些故事,用故事导入的方式,来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点燃激情。比如教写书信的时候,可以导入汉代卓文君写给夫君司马相如的有名的顺逆诗回信,一封精彩的书信挽救了一段婚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书信的作用功不可没。再比如教写职场应用文时,可以引入一些学长们成功的求职信、简历,以及求职经历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写好职场应用文,在求职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若能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导入常识的学习,就必然会使一向沉闷的应用文写作课堂增添不少生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案例分析法

教材中的案例有的比较刻板,缺乏时代气息,学生兴趣不浓。教师不妨与时俱进,从校园宣传栏等处收集学生写作的通知、启事、表扬信等常见应用文写作的问题案例,并用相机拍摄下来,也可以从报纸上收集一些案例,如教授简历写作时,笔者从报纸简历秀栏目中收集了两份应届大专生的问题简历并附上详细的专家点评。这些第一时间收集而来的案例时代感强,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将之引入课堂,并配以多媒体课件,以这些问题案例的图片或网页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诊断病例,分析解决问题所在,学生必然兴致高涨。也可较直观地从教师的现场演示中掌握相关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巩固所学的内容。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并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能够比较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之,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断转变观念、研究教法,才能常教常新,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为提高现代职业人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才能真正发挥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生课外阅读;环境负面影响;认识局限性;学生群体

一、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一项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注意力、情绪、大脑的工作状态,对阅读效果产生影响。就在校学生而言,这种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班级环境三个方面。

就社会环境而言,我校导游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无锡市。无锡原是大运河畔一个县城,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但缺乏深厚历史的积淀与浓郁人文的浸润。整个城市缺少骨子里的“书卷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根据调查统计,我们学生的家长中文盲占3%,小学毕业占33%,初中水平占42%,高中(中专)水平的占19%,大专、本科学历的占3%。由于水平不高,多从事劳力的职业,还有一批职业不稳定(美其名曰自由职业者)。而工程师、高级工、企业主管、中介、设计、营销、物业、小厂厂长会计总共占总数的6%。这样的文化水平、这样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阅读习惯。据统计,家长中有34%的人从不读书看报,偶尔看看报亭出售的小报和故事会的占21%,另外有27%的家长能经常看消遣类的书报。只有18%的家长能正常看书报,看的种类也较丰富,有部分人看的是与他职业有关的专业书。这样的外部氛围给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学生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是决定读书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与外部环境相比,它又是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在因素。强化读书意识应从学校抓起,尤其是从技术人员的后备军——职校学生抓起。因此,我们的学校应该有浓烈的读书气氛。但是,学校为了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不惜淡化文化课的教学,把一年级的语文课每周减去1节课,二年级开始取消了语文课。这就砍掉了课内阅读课,实际上也就丢掉了课外阅读。学校热衷于搞技能大赛、搞艺术节、开运动会。而课外阅读则是冷冷清清,除图书馆外,全校很少见到一条关于宣传读书的标语。教师除了忙备课、批作业、指导实际操练,很少和学生一起读“闲书”校中90%的任课教师都认为本校各班读书气氛不浓、学校缺乏书香气息。这种氛围极不利于课外阅读的健康开展。

二、认识上的局限性阻碍了课外阅读的开展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职业”二字。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明确,这种合格的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全面苏浙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人。全面素质包括广泛的内容,既有专业技术素质也有艺术素质,更有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能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阅读素养是语文素质中的重要元素。现在的旅游大多是人文旅游,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阔。一个阅读能力不强、不懂得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学生很难去领悟和掌握。而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策略方法技巧的掌握,不是仅靠教师口头传授就能奏效的。作为语文素质之一的阅读是学习之本,学习任何知识、要博览群书都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开发思维、发展智力、拓宽知识面,因此培养阅读素养就成为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养好专业技术知识素养的基础。

但职教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技术至上。学校领导为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不惜,削减语文课的教学总量,家长关心的是孩子专业成绩怎样,特别是导游专业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到导游证,找到一份工作,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不太关心的。而教师由于学校的功利导向,对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种种想法,甚至在考证期间禁止课外阅读。当时间有冲突时宁可牺牲课外阅读而去忙学业忙技能训练。

如果说全日制中学开展课外阅读的主要障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那么职业学校开展阅读的主要障碍是在于对语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存在着局限性,过分倾向于职业技术教学的一面,而忽视语文教育、丢弃了课外阅读。

三、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本专业目前在校共有学生877人,其中98人(占总人数的11%)进校时达到“三流”高中录取分数线。这批学生目的明确、上进心强,各项活动开展得较好。还有约占9%的学生厌恶学习,上课玩手机、打瞌睡都是常态。总数中有40%的学生思想态度不端正,学习怕苦怕累,贪图玩乐;还有40%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缺乏好的学习方法,虽然也想看看课外书籍,但由于能力所限,较厚一点的书就看不下去。

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学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不奇怪,正需要学校做工作,深入细致地教育,促使他们转化。可是由于学校的天平倾向“职业技术”这一方,忽视甚至丢弃了这方面的工作,教育不够、措施不力,使得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处于混沌状态。他们的阅读实践几乎全从个人的兴致出发,他们的阅读方式极为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