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庆师范学院;物流管理;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66-03

1 引 言

安庆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05年设立。尽管是地方院校一个年轻专业,但通过精心建设,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蓄积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拥有副高职称以上教师8名,博士6名,师资整体实力已处于同类高校前列;主持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并主持了十多项横向合作课题;主编出版了安徽省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物流管理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基本涵盖了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良好的市场反应;主持教育部教育规划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物流管理导论》课程已建设成为安庆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参赛学生作品荣获“顺丰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一等奖。这也是历届安徽省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众多学生作品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专家充分肯定了参赛学生综合素质。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获批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我校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专业特色定位、建设思路和建设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2 精准定位专业特色

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建设比较成功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定位。精准定位专业特色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差异性。差异性就是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有不相同的地方。这种不相同可以是知识基础的不相同、能力要求的不相同、市场面向的不相同、培养目标的不相同,等等。只有具有不相同,才能说有“特”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二是价值性。价值性是指“特”的价值性,是指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差异化的地方是一种新的价值增长源泉,带来的或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或者是人才培养成本的降低,是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的。特色专业建设不是“为特而特”,特色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需要所为。三是可行性。学校或者学校所在的地方具有或者有能力提供建设这种特色专业的相应资源,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支撑,特色建设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只能是空中楼阁。

基于对特色专业建设有关影响定位问题的全面考量,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定位于:着力培养具有较高就业能力和较强创业能力,在地方物流、商贸等相关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式就业和创业人才(以下简称“两栖型”人才)。这种专业特色定位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能力为本。物流管理人才市场存在背反现象: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供给急剧膨胀,学生就业出现困难。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接受物流教育的在校生超过100万人;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岗位很难招聘到符合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市场存在供求缺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才供求发生结构性偏差,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理论知识型,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型。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有必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第二,坚持“两手抓”。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重视就业型人才培养,而且要重视创业型人才培养。因为: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高校要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既是高校社会责任,也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是一项提高物流产业企业家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和振兴物流产业的客观需要;此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无论是从教学资源保障来说还是从创业壁垒跨越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

第三,坚持服务地方。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发展中如果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果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可能失去存在的社会土壤,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安庆市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以及安徽物流产业发展的整体落后,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潜在庞大的地方人才市场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坚持服务地方、融入地方可以说是一项具有广阔前途的事业。

3 科学谋划建设思路

围绕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要求,我校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基本建设思路:学科交叉融合,专业通识并重,强化实践实训,深化校地合作。

3.1 学科交叉融合

物流管理具有交叉学科性质,做好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复合型知识。而培养富有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物流管理“两栖型”专业人才,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社会学和创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我校把这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要求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3.2 专业通识并重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要同步发展,在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要重视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道德和创业道德。

3.3 强化实践实训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培养绝对不能忽视知识传授。但能力又不等同于知识,它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一种心理特征。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实训,完成一定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而不是纸上谈兵。坚持能力为本,要求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实践实训。

3.4 深化校地合作

要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要让学生接近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实践,要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地方社会的合作,不断丰富、拓展合作形式。在专业建设各个方面引入企业资源、地方资源,构筑学生和教师进企业、进社区和企业家、管理专家进课堂的宽广渠道。

4 系统部署建设举措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模块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就业型”向“两栖型”转变,我校重视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在理论研究、市场调查、校企互动、精心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培养“两栖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市场化。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一是合理设置专业方向。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基础,为了更好地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专业方向进行了细分,重点开设商贸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和制造物流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为之配置可选修的课程模块,形成更精准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二是改变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结构。将《创业导论》、《商业计划书写作》等创业基础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中,同时将物流管理专业部分非核心必修课调整到专业选修课当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创业管理基础知识的教育;三是增加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在选修课程中增加创业知识拓展课程和物流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模块,如《风险投资管理》、《物流行业创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物流管理综合实验》等;四是本着理论管用够用的原则,减少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课程中实验与实训课时,特别是增加就业模拟和创业模拟实战课时,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和素质;五是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实习的长效机制,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实习时间原则上要求不少于半年。

4.2 聚集力量,加强能力培养导向的教材与课程建设

一是认真修订由我校主编的安徽省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物流管理系列教材》,广泛吸收物流管理专家和物流行业企业家的意见,增加有助于“两栖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二是致力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国际商务谈判与实务》等学校能力型课程创建为学校精品能力型课程,致力将《物流管理导论》课程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三是积极邀请物流行业知名管理专家、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根据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动态修订。

4.3 内培外聘,建设高素质的知识与能力合一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培养“两栖型”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内部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积极派遣教师到高校、科研机构、物流企业接受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教育;鼓励教师走向物流行业第一线,到企业挂职,做科技特派员,到企业或工程单位参加实践训练;鼓励教师结合物流行业管理和发展实践问题做科研,把论文写在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上。另一手抓“外才内引”。引进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又具有丰富的物流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的专家和企业家来校承担教学任务;注重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聘任少量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改善队伍结构,增强活力;聘请一些具有饱满创业精神、扎实创业知识、过硬创业能力、良好创业道德、对物流行业创业问题有着深度思考的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创业教育导师,常态化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创业教育和辅导。

4.4 瞄准“两栖型”人才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积极采用课堂讨论教学、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尝试建立导师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学生个性思考的机制,使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战略性、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际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4.5 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功能

一是充分发挥我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师认证考试培训基地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师资格或物流职业经理人资格考试,争取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双证型(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学生。二是建设好挂靠我院的“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物流协会”和“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中的作用,将目前每年举办一次的“创业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打造成学生广泛参与的品牌活动。同时,每月定期举办“就业创业大讲堂”,邀请企业家做创业就业讲座。三是积极开展创业精神培育活动。例如:通过开展活动,积极宣传创业光荣的价值理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氛围;通过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拼搏精神;通过开展生存训练模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组织学生深入物流经营管理第一线参观、调查、实践,让学生接触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实际。

4.6 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学生真实创业

一是建设一支创业辅导导师队伍。导师队伍由地方创业成功人士、创业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和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方面富有造诣的在校教师组成,为学生真实创业提供辅导。二是创建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训基地现场观察、体会、参与物流企业创业流程与创业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创业,协助拟创业学生选定创业项目,指导学生编制创业计划,促成创业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学生从中体会创业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创业意识。四是开展创业咨询活动。由教师和外聘的咨询专家共同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19-20.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2篇

1.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人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竞争愈演愈烈,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早就提出,地方高校“要正确定位,走快速发展之路;要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要集合各方力量,走集成化发展之路”。对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就应该办出学科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某高校为例,该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背景,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包含了汽车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运输与配送等应用型课程,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突出汽车特色,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汽车的生产制造,到最终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所学知识,让学生深人了解汽车企业销全过程中物流环节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熟悉物流运作模式与物流业务流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及物流管理问题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2.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定位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又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到正确定位、改革创新,要整合各方力量,依据地方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要认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以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建立“双参三联合”的培养机制,即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联合评定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单纯理论教学可培养出专业型理论人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存”。对地方院校而言,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因素。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物流设计大赛、条码设计大赛等)等多种课程种类相结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工具性技能(计算机应用类能力、数宇运用能力等)、专业基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现代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和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心等)等,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2.3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燕珍等学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分为4个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在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指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实训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挥校企特长,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科特色的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应该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人企业开展科研,促使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应该从物流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总之,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应该深入、持久开展的工作,只有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髙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然而,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做监督,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构建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含校级专业考试合格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等;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历程和知识需求,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SWOT分析;发展路径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标志着郑州成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从粮食核心区到中原经济区,再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密集出台的三大国家战略虽各有侧重,但其发展均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军。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同意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函》(教发函[2013]39号),标志着两校升本成功,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学校首批升本专业之一。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区更名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英才校区),学校2001年全省首建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已发展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但是物流管理本科和专科专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借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东风,通过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探寻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打造特色本科专业,理清健康发展思路,对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提升专业水平

依托河南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良好环境,以及交通发达的重要区位优势,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科专业发展良好。但是,2013年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成立,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专科专业存在明显不同,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学校首批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找准定位,办出特色,突出专业优势。通过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行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努力将其打造为学校“拳头”本科专业。

1.2有利于加快学校转型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同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加强重点本科专业建设,优先发展特色本科专业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必经之路,也是“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特色名牌,带动和促进畜牧兽医、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发展,并相互结合形成交叉学科,优化学院专业结构,推进学院的转型发展。

1.3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

2011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指出: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建设以郑州为中心、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物流园区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要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将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1]。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提出要大力发展航空物流[2]。三个重要文件中,均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十二五”期间及其中、长期全省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大战略和主基调。通过加强学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SWOT分析

2.1S(优势)

(1)科研学术水平较高

近几年来,工商管理系采取了各种措施,鼓励教师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科技》、《郑州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公开近550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校级科研课题180余项;获省级和厅级成果奖60余项,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经营等领域。先后参加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专科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编教材编写,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

(2)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一方面,校内现有物流管理ERP实验室、运输实训中心、自动化仓储实训中心、物流设备实训中心、物流软件实训室、叉车技能训练基地、ERP沙盘演练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满足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配送管理、物流设施设备、供应链管理等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需要,以及多门基础课的实验要求,实验开出率达100%,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各门课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校外还建立了大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商业储运公司、郑州好易家商贸有限公司、河南长通物流有限公司、河南豫鑫物流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的实习场所,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2.2W(劣势)

(1)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学校开办本科教育时间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尽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师都是从教多年,至少具备副教授职称的老教师,但是他们以前主要从事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办学层次,需要经过再教育和再培训,不断研究开发适合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师后备力量不足。本科教师要求更高,根据目前全国本科院校的招聘情况,绝大多数专业都是招聘博士,而由于学校刚刚升本,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凤毛麟角,即使从2014年本科专业开始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仍需要几年的积累期,才能成为优秀的应用型教师。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学校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熟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经济规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方法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定位主要局限在宏观概述性质,与河南工业大学依托粮食物流相比,在行业特色、依托领域等方面欠缺优势,实际指导意义不足,具体目标不明确,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突出行业优势,商贸特色不明显。

2.3O(机会)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虽然河南省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有所增多,但是从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河南省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物流人才缺乏,学校应该遵循“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原则,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而又留得住的物流人才。

2.4T(威胁)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属于二本高校,和一本高校注重培养“研究型”的毕业生的目标不同,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老牌”的二本院校自身的学科建设相对完善、科研能力较强,企业乐于与其合作,利于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且校企合作的层次更高。学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在学科实力上也无法与老牌重点院校媲美。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跟企业的需求契合度更高,且面向生产一线,学生实践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因此,学校在面对学生实践能力针对性不如高职院校,学科知识背景丰富性和专业科研性不如老牌二本院校的情况下,如何突围搞好自身的专业建设是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3]。

3加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3.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本科物流专业布点数据,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93个,因此学校应始终着力突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自己路子”的特色定位,抓住“新建”、“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关键词,立足“新建、地方、应用型”思考问题,围绕“新建、地方、应用型”制定规划、实施办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互动”三个互动,主动对接地方经济,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走“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举“地方旗”、打“地方牌”,依托学院多年发展商科教育的优势,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加快“牧工商一体化”发展。

3.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术与实践兼顾和专兼结合”的原则,可采取三大战略举措:

(1)“引进来”战略:拓宽渠道,加大引进力度。一是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资历的博士和学科带头人;二是从企业中引进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进行讲座,对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行“师徒制”式指导,缝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间的差距;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或客座教授定期地来学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

(2)“走出去”战略:转型学习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选派教师到其他大学参加高级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到名校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等。

(3)“双师型”战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行业协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比如物流企业的调研、分类、评估和规划等,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在增加师资队伍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尽职尽责;同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培训与指导。

3.3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通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一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合理规划物流管理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带动作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二要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建成5~8门省级精品课;要在资金上给予保证,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应充分体现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先进性,反映物流领域最新成果,积极鼓励博士、教授参与建设。三要加强教材建设。学校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并鼓励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组织编写特色化教材与参考书[4]。

3.4加强实习实训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了“知识”与“能力”能否成功转化。一方面学校应增加对校内实训室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增加专业实验实训人员,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制度创新,保证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与原有校外实习基地深入沟通力度,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开发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打破传统上最后一年集中毕业实习的单一实习组织形式,可借鉴英国“三明治”式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不断交替于企业实际生产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5]。

3.5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应始终着力突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形成“一二三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坚持“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为导向,依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台,构建“学科基础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和通识课程体系”三个体系,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四个结合[6]。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Z].2012.

[2]国务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Z].2013.

[3]余利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SWOT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2):119-120.

[4]李开.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3):148-149.

[5]易正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研究[J].物流科技,2011(7):127-128.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work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bank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 the above ideas, taking Taiyuan Tourism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ideas, classification,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 words: educational resource database; content research; logistics managem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了教学信息化改革,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学习型社会。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1 建设目的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适应并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区域适应性的原则,符合山西区域特色,促进山西物流行业的有序发展。

1.2 建设意义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条件,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资源库的建设推动了山西省物流行业发展,为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提高整个行业的职业素质,有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教学资源整合得以实现,节约了办学成本。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

2.1 建设思路

“建设资源库”与“应用资源库”组成了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资源制作、资源集成”。教学资源库将运用于教学各个环节,如:“应用、分析、管理”(见图1)。

2.2 总体框架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遵循“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以校内系统化教学为主导,教师通过翻转课堂、学习过程控制和分析等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总体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是严格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相关技术规范汇编”(2015年版)执行的。重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建设”、“应用――学习中心建设”。资源建设涉及“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学习中心建设包括“资源库集成应用平台”。

3.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建设库

3.1.1 高职物流管理行业资源子库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联合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及培训认证机构等相关组织,通过多途径收集与物流经营行业有关的行业信息,按照“跟踪行业发展、研究行业动态、转发行业信息、服务行业需要”的思路建设行业资源子库。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行业资源子库收集了物流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和行业规划等内容,汇集物流企业经营的新方法、新技术、发展资讯、相关数据分析报告等信息。还包括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企业岗位介绍、企业职业通道规划、职业院校毕业生成长案例、人才招聘信息等。另外还有代表性合作企业介绍、企业教学案例,提供物流管理技能大赛介绍及培训等内容。

3.1.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子库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子库注重融通性,结合山西区域特色,紧跟行业发展,将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教学资源。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1.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子库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子库建设了以下6门课程资源。每门课程资源主要包括8项内容,如表2所示。

3.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中心资源库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平台是建立在专业教学系统化基础之上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门户平台、资源中心平台、课程设计平台、教与学互动学习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如表3所示: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字】物流管理,课程群,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引言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将其付之于实践的人才,具有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和团队精神等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以突出应用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本文立足于青岛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为依托,提出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路,以期能够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要求

2.1 基本思路。“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项目”以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科建设需要,将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主干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达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知识互补,结构合理,整合优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目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物流管理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2.2专业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掌握物流管理、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有关物流管理、流通领域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工农业产品物流的特点,熟悉国际物流的运作规则和惯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模式和物流信息系统等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工农业产品的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存储、客户服务、订单处理等过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3.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设置

3.1物流管理专业总体课程群框架。根据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目的是针对社会不同职业岗位群进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3.2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物流管理课程群由《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五门课程组成。课程之间有着科学系统的内在逻辑管理,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必备内容。群内课程以物流管理为基础引领,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以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为支撑,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为核心。

3.3 课程群建设内容

3.3.1 课程结构重组。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明确,主线清晰,有的放矢,知识连贯,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充分发挥课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课程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重新界定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构建物流管理课程群,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专业课程群平台。依据群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各门课程应承上启下,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按照相互的关联关系和各学期课程的容量分布到不同的学期。《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专业基础课,分别在第4、5学期开设,《现代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在第6学期开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7学期开设。

3.3.2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在经济管理课程基础上,是本课程群的理论基础,其他课程以物流管理的基本职能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讲述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功能。《仓储管理》和《现代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职能要素,介绍仓储与仓储管理基础、库存管理与控制、现代运输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及方法等。《供应链管理》旨在启发学生从供应链的角度创新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掌握如何整体协调跨组织的计划、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等方法。《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主要讲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等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突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3.3 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实验课程体系必须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强化特色。物流管理课程群内课程实验应打破以往的属于各门课程的传统做法,将实验课程做系统性安排。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自动化立体仓库出入库、物流信息技术、运输路线设计等基础性实验和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综合性实验,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完成。同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

3.3.4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群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分解课程学习任务,通过理论学习、操作练习、小组讨论、设计实践等多种途径,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优化课程内容。(

4课程群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

4.1教学目标明确,资源优化共享。五门课程之间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师队伍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作用。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4.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启发式、交互式、案例式、引导探索式和辨证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实践来引导理论,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了实验课以及技能课的比例,重视实验课和技能课的效率;能够定期举行有效的实训活动,实行产、学、研结合,与企业或者培训基地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工作,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

4.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改变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全方位了解整个教育过程,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更新团队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团队成员课程建设意识。课程组教师担任着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经济与管理学院其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的教学任务。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学科发展规律,在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把握学科及专业现状,追踪学科及专业前沿方面,课程组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取得预期成果,如教材编著、教学项目、教学改革论文等。

4.4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通过不断进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不断深化,强化特色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将大幅提高,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如“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等。

参考文献:

[1]孙福东,李洪武.国际物流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36- 138.?

[2]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0,4:177-179

[3]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8-101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上海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及比较研究――上海、北京和深圳”(1569210250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项目(校启2015-6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7日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各高职和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大部分定位在国际贸易、货运、报关、生产等高级管理方向。而占35%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仓储理货方向的中级操作管理人才培养较少,尤其是多式联运管理方向更少。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教学特色

(一)以国际物流方向为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以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为导向,聚焦国际物流特色方向,培养掌握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熟悉物流业务知识、具备物流企业管理和全球化运作管理能力的物流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服务于先进制造业,课程设置覆盖国际物流方向。在教学中,本专业设有国际物流、国际结算、海关实务、国际货运、集装箱与国际多式联运,以及针对学科前沿、行业动态的相关课程。专业教学紧密依托培养体系,学生毕业后多供职于专业物流公司,尤其是国际物流公司,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担任物流经理助理、物流操作员、单证员等工作职位,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同时也反映出以国际物流方向为专业特色的成效。

(二)专业以实践为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定位于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构成了物流管理培养计划制定中的鲜明特色。

1、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本专业实施“专业平台”加“实习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学科基础与专业特色课程的构架,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基地。一是与上海环众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共建综合物流实验室;二是与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仓储实验设备。

综合物流实验室主要硬件设备有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分拣中心、RFID、智能库存管理smart-bin等,主要软件有仓储管理系统、分拣作业管理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系统、固件库存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本实验室能够模拟现代生产型企业在产品的存储、运输和销售过程的一般情况。期间邀请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上海环众物流咨询公司的培训师和柏中工业固定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项目工程师配合专业教师给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指导仓储配送模拟实习,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表1)

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主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环境和半实物模型来构建实验室硬件环境。主要软件有高级计划排程系统软件(APS)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软件(RaLC)物流运输仿真软件、企业ERP软件等管理软件。本实验室能够模拟物流企业日常运作的阶段性调整、突发事件处理、每日作业预演等管理决策支持需求。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多名教师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断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已为多门课程开发了系列实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表2)

2、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为促进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实现培养目标。本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一”的主讲团队,组建了“专兼结合”的专家队伍;建立了“双职互动”的中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来校交流等举措已成为常态。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瞄准地方产业发展的业态,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经过十余年发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标杆物流专业相比,在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专业发展与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开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缩小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差距,高等院校必须扩大开放力度、开阔视野、突破瓶颈,走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之路,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实现转型发展、打造精品专业、进一步缩小与国内外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差距,需要在发展中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交往、融合中加速发展、加速创新、加快提高,加大专业发展集约化程度。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纷纷开始尝试新形式,提出了“双轨制培养”、“柔性复合化培训体系”、“双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其中,上海海事大学以“地方性、应用型、港航性”的办学定位和物流管理系“能力型、创新型、务实型”的培养目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具有较强的企业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能力,从事仓储管理、物流配送、国际货运业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因此,努力缩小专业与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差距,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程度应成为本专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

(二)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方面有待加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大学生培养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问题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阶段,本应该是个体思维最活跃时期,然而受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桎梏,大学生更善于背诵而非思考;更善于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习主动性欠缺。学生在学术上循规蹈矩、思维枯竭,导致无力创造,习惯接受,一如既往地阻碍想象力的发展。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课堂讨论等互动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此,如何使学生转变观念、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虽然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够适应学校与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业,并顺利毕业,但如何清晰学生的专业认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专业教学团队在近三年中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开设历史较短,1994年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物流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单位;国内物流专业博士的培养也仅十余年历史。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对本行业的了解将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要适应物流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1、“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本专业具有丰富物流知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与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相对不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虽然本专业近年来已陆续送出部分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但要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相对不足。

2、本学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缺乏。虽然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需要,但仍缺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知名度,必须要吸引具有国际背景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开放,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本专业任教,引进国外学科的前沿成果,引进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学术底蕴。

四、改进措施

(一)积极对标,进一步缩小与物流专业领先院校的差距

1、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科研活动为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鼓励教师将科研内容直接进入教学过程的机制包括:一是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二是尝试建立科研成果进教材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同样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三是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四是支持教师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五是探索科研团队进入课堂开展集中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但前提是以团队的科研成果为教学内容。

2、建立科研实践制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实践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探索建立所有科研项目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制度,实现科研活动与知识学习的对接。具体可以设计两个层面的制度,首先保障一部分有研究能力的学生直接进入课题组开展紧密型的科研工作;其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辅助型参与,参与方式可以是文献查阅与整理、旁听科研团队的讨论。第二,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科研活动相对接制度,可以是学生的课外科技立项研究的项目直接来源于教师课题,也可以是将教师科研内容的一部分交由学生去独立研究并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建立与完善在校内全覆盖的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体系。

(二)拓展专业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物流管理专业课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力图帮助学生强化专业认知、激发学习主动性:

1、通过专业认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自主性。本专业通过专业动员、专家论坛和座谈、专业实践、专业现状调研等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如,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专业动员会,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座谈、专业教师的沟通、行业专家的报告、物流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帮助大一新生尽早建立清晰的专业认知,进而明确学习目的。

2、校企共建,加大专业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从实践角度了解一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主性。通过校企共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加强和企业沟通,探讨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让学生接触专业,并养成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

3、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寻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短期海外交流生等项目,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创造更多的本专业学生和海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今后在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同时聘请海外教授举办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上海外资企业众多的优势,聘请高素质的外籍物流管理方面的职业经理人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参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三)健全人才梯度,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可进一步采取“引进、培养、外聘”等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学者和博士毕业生。加强国内外人才引进建设,积极引进、聘用国内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

2、扩大教师“培养、进修”范围。将一批高学历、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以增加教师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利用校际交流、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源,选派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

3、加大“外聘”力度。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现有专业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聘任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型师资。未来5年,专业将加大外聘力度,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行业精英,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能.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2]潘坤友,魏鸿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品牌营销,2014.7.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7篇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等12部委联合印发实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未来物流市场将出现结构性调整:一是国家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生产业,特别提到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二是城镇化孕育物流商机;三是区域物流布局优化;四是国际物流新优势。物流需求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趋势主要有:电子商务物流将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农产品物流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物流是比重最高的领域;供应链物流是发展潜力最大的领域;社区物流服务将成为最活跃的领域;国际物流及保税物流是整合提升的领域;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绿色物流提到议事日程。就河北省而言,全省物流业规模逐年壮大,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8.52%;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率先在全国推进;推进大宗商品平台的建设,以促进物流一体化。河北省重点发展的物流为:港口物流、大宗商品物流、装备制造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医药物流、快递物流、绿色回收物流。

二、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在调研北京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中外运北京久凌储运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河北分公司等企业以及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往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河北物流发展的需要,立足“双课堂,双实境,校企联动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按照“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的思想,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以河北省物流企业为纽带,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差异

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范文第8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