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的认识

旅游管理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些旅游资源当中,无论是人文、山水乃至名胜古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资源。尤其是儒、道、佛三个文学流派,他们所代表的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各自以其各自的风格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潮流。在经济政治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应该旅游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二者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取得共赢的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首先要理解何为以人为本?对于它的解释,《管子》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在于要以人作为根本,以人的观点出发,重视对人的尊重。既然我国传统文化都谈到了以人为本这个理念,那么在我们的旅游管理当中,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旅游管理服务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为服务行业,我们应该把我们的顾客当作我们的上帝来看待。以人为本一定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在以人为本管理的理念下,使每一名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他们感受到最好的服务;使每一名员工认识到他们应该有主人翁意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公司、为行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

(二)以和为贵管理方式

由于旅游管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一定要重视以和为贵的理念,一定要把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骨髓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精神追求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旅游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需要每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才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因此,只有把以和为贵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服务行业当中,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无论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前进,让公司、旅游管理服务行业更上一层楼。

(三)以德服人借鉴意义

在管理当中,免不了有上下级的区分。当然了,领导们在教育员工时要以德服人。领导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要通过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素质来让员工围绕在领导的周围,听从领导的安排。只有以德服人,才可以让员工更好的对公司的相关制度贯彻执行。儒家提出来的以德服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以人为本,需要用人性化管理方法,来获得员工的信任。公司的老板要想赢得最大的利益,不仅仅提高价格,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以使公司的效益最大化。旅游管理行业当中,重要的还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员工服务的是顾客,如果员工对领导、公司不够尽心尽力的话,那么他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他对待顾客更是如此,顾客感到不满意,公司没有业务量,那么公司谈何效益?以何发展?所以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使员工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每天用热情高涨的态度来面对工作。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对员工的一种嘉奖,更多的是对领导、对公司的一种肯定。让员工把领导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庭来维护,那么这个公司在整个行业肯定是佼佼者。只有相互理解、体谅、换位思考,才可以赢得顾客、员工、企业的三者的共同互赢。所以,要坚决的、实实在在的贯彻并且落实以德服人这个哲学理念。

三、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设计与规划

在参与讨论旅游管理当中,一定要科学的规划旅游管理产业。在此过程当中,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紧密结合,并且要经过专家的严密论证。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当中发挥自己历史文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的意蕴更加流传;旅游管理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相关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文化、旅游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新标准来。

(二)加强文化旅游宣传

在旅游管理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做好旅游文化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工作准备到位,才能更好的跟上旅游管理的发展脚步。在宣传的同时,还有对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

(三)发掘文化内涵

由于传统文化是先辈们几千年下来传承的精华,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了使资源更合理的利用,要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需要我们着重的突出传统文化的地区特色,促进旅游管理服务的发展。

(四)丰富旅游形式

旅游从业者一定要丰富旅游形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旅游方法,并且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运用经济管理的形式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的结合。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体魄,提高人的心灵追求。所以,旅游从业者要从这个目的出发,开拓创新,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四、结合传统文化的现代旅游管理与发展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

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3篇

环境政策工具根据参考标准的不同所分的类别也不同,当前使用比较普遍的分类方式是将其分为三类: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性、公众参与型。

(一)命令—控制型

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是以主导工具的形式存在的,包括标准、禁令、许可证制度、使用权限、配额等手段。现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主要有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国家与地方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经济激励型

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将管理行为与经济成本效益相挂钩,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追求最低成本。经济刺激是环境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基础,经济激励型工具主要包括补贴与降低补贴、排污权交易等。

(三)公众参与型

公共参与型对上述两种工具的缺陷不足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主要是指公众以个人或团体形式来参与环境管理。随着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的发展利用前景会更宽阔。

二、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环境政策工具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对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的地方存在为了增加游客量不惜破坏环境的情况出现,归根结底这是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诱惑。政府部门在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上不够深刻,理解过于肤浅,认为只是单纯的“农家乐”或者大众旅游,思想上的认识误区决定了在实际管理行为中不能很好地利用环境政策工具。

(二)环境政策工具制定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在生态旅游管理中,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其余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数比较落后,且不够健全,甚至没有相关法律,实际管理工作也缺乏秩序性,混乱不堪,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几乎没有,环境政策工具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三)公众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意识较差,旅游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身行为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执行主体主要是靠政府和相关企业,对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和看法缺乏足够的考虑,在实际管理中缺乏社会公众的参与,不能广泛听取意见,这与政府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关。此外游客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游客为了个人享受而做出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文明举动。

三、促进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一)政府要深化对生态旅游管理的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政府部门要提高对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将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对生态旅游的深层含义予以挖掘,避免思想误区的出现。

(二)应加快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法

国家应当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程,通过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对生态旅游管理行为予以约束,同时要严格执法,拒绝金钱诱惑,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

(三)国家应加快推进生态旅游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精神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旅游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创造的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却未能与时俱进,产生了许多问题,并已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了保证我国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积极建立新型的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政府对旅游业管理的创新,从而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我国政府旅游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政府干预旅游管理的必要性

(1)旅游产品的公共性。首先,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包括无形的服务。体现在旅游市场上,最主要的产品形态则是旅游线路,旅游线路并非是一种实体产品,而是一种信息资源,用来向旅游消费者展示其产品及服务。例如,旅游交易会就属于对旅游信息形态的说明,可使用旅游地图片、文字介绍等多种形式。这种信息资源,无法流动,体现了旅游产品的公共性。其次,在某种程度上说,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社会形态。从本质上说,旅游产品的来源与旅游地的市场开发密不可分,但这并不影响其社会形态的属性。[1]从资产归属上看,旅游产品既不可为私人所有,也不能将其归到所在的旅游企业的名下,换句话说,旅游产品应是国家的所有物,但同时又可交由其他组织或个人来开发利用,从中体现其公共性。

(2)旅游产品具有跨区域性。由于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性,而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关联极为紧密,因而也使得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旅游资源在存在方式上较为分散而自由,往往并非集中分布于具体的行政区域,而是可以跨越行政区域的限制,灵活分布。[2]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能够得到协调,避免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冲突,力求实现旅游市场的统一运作,不仅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旅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旅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旅游企业之间的不对称性,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群体之间的不对称性。在信息不对称性的作用下,使得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对于旅游消费群体来说,旅游资源所在地具有陌生性,消费者仅能通过媒体来间接体验旅游资源的特征,这与旅游企业相比,信息量明显不足。同时,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旅游者不会为获得直接体验而直接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因此,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资源方面的信息,旅游者就会选择通过旅游企业的宣传来了解。然而,如果旅游企业进行价格竞争,以价格低廉来吸引消费,旅游者就无法准确判断出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对产品价值更高的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三、完善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的途径

(一)制定并完善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

首先,在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时,应当正确认识法律约束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其次,在当前法律体系环境下,政府部门应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掌握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以法律对旅游管理队伍进行规范维护依法管理的稳定性。再次,旅游法制体系的建设中,应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以监督机制形成对政府权力的制衡,通过监督网络,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使旅游管理公务得以公开化、透明化,使政府权力得到社会民众的监督。最后,对于旅游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应积极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理论内容,在经营业务中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约束自身的经营行为,对于旅游消费群体来说,也应重视法律的重要性,以法律武装头脑,树立起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3]

(二)培育我国公民的公共理性

在旅游管理机制的建设过程中,社会民众不应置身事外,被动接受管理及服务,而是应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旅游事务的管理,对管理政策的制定进行了解和监督,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地评估。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加强与民众间的沟通交流,为民众参与旅游管理体制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打造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平台,增加旅游管理信息共享渠道,扩大公民权利。同时,也应注重公民的思想素质建设,提高民众的公共理性,使民众具备良好的理性判断能力,对当前政策走向有基本的了解,应加强对民众观念的引导,摒弃偏激片面的看法,这样才能为民众参与旅游管理建设提供前提和基础。[4]因此,正确公民意识的培养就应成为我国政府旅游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使社会民众能够具备与时俱进、客观理性的公民意识。

四、结论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热点;主题;方法演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调查发现,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和放松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能够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识,学习各地的艺术文化,了解风土人情。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各地区名胜古迹的人流量持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对旅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的旅游管理项目开始扩展,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都必须要做出重新的规划。本文结合最新的数据资料,对旅游工作重新开展研究,展现旅游的新面貌,促进学科的发展与演变。

1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的演化

我国的旅游业正呈现旅游形式多元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模式创新化的良性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关的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也是随之变化的,由最初的研究旅游业形式,到研究旅游资源,再到研究乡村旅游,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也在求新,求变,不断与时俱进。

1.1 旅游业的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形式的演变,从以往的单个城市的旅行不断延伸为多样的旅游形式。

其一,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立足于地方特色,通过地区资源和优势特点吸引游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相邻地区还可以组成联合,沟通合作,谋求最佳发展。如,杭州乌镇、哈尔滨黑龙江冰雪旅游等。

其二,会展旅游。会展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其将旅游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各类会展的举办,为地区旅游开拓了商机,强调了品牌战略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带动了上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重点向此倾斜。

1.2 注重旅游资源开发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项目,旅游行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如何协调各地区风貌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政府关注的焦点。对此,开发者要重视减少资源浪费,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结构,用优势项目吸引游人,也曾是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

1.3 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的补充,也是当下热点旅游的新去处,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对质朴的乡村生活非常向往。因此,坚持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的“本土化”特点,开发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用新农村发展的思想开发旅游,对行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当下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演化

要研究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的演化,就可以对旅游管理的主题演化进行分析,而要研究旅游管理主}的演化,就需要从年份和关键词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根据年份出现词汇量次数不低于30次的词汇,做出了详细的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主题出现频次最多的就是旅游资源,这一词汇贯穿始终,而后是旅游业和旅游开发。另外,主题词汇的演变也使概念维度发生了变化,理论基础从抽象词汇变为了具体词汇,整个旅游行业和专家学者,不仅对词汇有了新的认识,对其出现的原因也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主题词之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词汇相互交叉,内涵不断延伸。

3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演化

所谓的研究方法,即研究学科走势、数据资料、未来发展等情况的对策,对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掌握正确的方法比明白概念性知识更为有效和关键。

从数据显示和信息总结方面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即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管理研究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关注与应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旅游管理学科受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以结构方程模型和数据包揽为主要办法的研究形式开始进入旅游管理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科研究方法朝着更复杂和高级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在实际对旅游管理学科进行研究方法的确认中,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基于动态化的状况和百姓需求,从多个角度衡量不同的研究方式,然后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学科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不断完善,并在经历了最初的摸索后,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对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实证研究应用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4 结 语

作为我国百姓娱乐、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旅游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完善整个市场经济,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现如今,旅游管理学科已成为了很多高校必设的专业,本文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及方法的演化,总结了旅游专业的发展规律规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娟娟,宗乾进,袁勤俭,等.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经济地理,2013(1).

[2]黄国阳.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旅游纵览,2015(6).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6篇

一、旅游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一些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受传统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目标的影响强调的是“验证理论,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而面向市场经济满足旅游人才素质要求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密切联系实际,真正与旅游企业的实际经营与管理活动相接轨,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从而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

2.实验室的条件有待提高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硬件水平普遍比较陈旧、落后,如:一些学院的客房服务实验室没有标准卫生间;餐厅及宴会服务实验室只有餐具,而没有必要的环境装饰与背景音乐系统;酒吧经营与管理的实验室只有简单的调酒设备;模拟旅行社实验室以及模拟机场、大吧也有待建设等等。以这样的实验条件和手段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现代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显然是低水平的。因此,创建和理论教学配套,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3.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有待改进

目前各高校现有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往往是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在规定的课时内结合理论课的进程,按照实验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参考实验讲义,利用已经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工具一步步去“效仿”,很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实验内容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明显偏多,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通过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活动,总会碰到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某些原理或理论的需要,从而提高其思维积极性或增进其学习某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兴趣。这种积极性和兴趣比课堂理论教学时,由教师语言或教具所激发的热情更具有持久性、深刻性。因此,有必要一方面根据教学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建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感官感受与观察到实际动手制作演练的一整套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课业进度和实验能力水平,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丰富实验教学项目和方法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构想

1.整合资源建设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建设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必须体现基础性、先进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有关的实验教学由单一性、封闭性、重复性、分散性向综合型、开放型、共享型、多功能、高效益型转变。由于旅游管理实验教学设计的科目比较多,每一科目的实验目的、内容、使用的设备设施都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因此有必要将原来依附于各门课程的实验室重新整合,成立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了确保旅游管理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与实践相接轨,体现实验教学的实用价值,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应该在紧密联系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参考现代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分类,根据实验属性设立包括旅行社实验室、餐饮服务实验室、客务服务实验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四大主干实验室,及若干分支科目实验室,各实验室之间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融合,使之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与一体。

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构架图(以九江学院旅游学院为例):

2.建立仿真的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环境

所谓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的仿真环境,是指有条件的办学单位在教学场地的规划和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到旅游企业的服务设施和配置,尽可能地将教学场地贴近现实的企业,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一进入实验教学空间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唤起师生的职业感。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以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著称,学院的建筑都是按照星级酒店的模式精心规划设计的,校园中有两座供师生课间休息享用的咖啡厅和七间不同风格的餐厅,它们既为学生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校没有一名所谓“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一旁指导与授课。每期毕业生PARTY也是由学生自己策划,会场布置总是新奇美妙。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理论结合实际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的办学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

3.建立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

(1)开展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专业认知与应用技术的实验教学是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专业认知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旅游企业基本工作项目、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是专业认知实验与相关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内部纵向综合后,进一步与实践相接轨的基础性实验教学。该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旅游企业所需基本操作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应用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中西餐宴席摆台及服务、酒吧服务与调酒、客房综合服务和模拟客房预定及结算系统实验、模拟导游讲解等。应用技术实验应该在重点、反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基本功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将现代旅游企业中最新的服务模式和产品以实验的形式加以介绍。实验的方法主要是演示、观察、验证。

(2)加强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一系列旅游企业运营中比较常见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设计,并运用在专业认知实验和应用技术实验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学识完成相关实验。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应该较多的涉及行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向纵向综合发展,重点训练学生对解决具体实例的探究能力。探究型综合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旅游团队接待的综合服务、模拟饭店管理信息系统实验、中西餐宴席设计及制作、平衡膳食菜单设计及菜品制作、冷餐酒会组织与服务和酒吧主题活动策划与服务等。

(3)拓展开放型实验教学。开放型实验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最高级别。传统的实验方法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开放型实验教学则是具有验证、综合和研究三个特点。开放型实验教学不仅是实验室、时间、空间和仪器的开放更重要是实验项目的开放,其实验项目应该是教学计划以外的,由教师和学生精心设计的更具开拓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研究性的项目。在实验项目研究中学生可以观察某种现象或验证某种设想,也可以能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并且实现具有一定科研开发价值的旅游项目。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管理开放实验项目有:餐厅布局与服务动线设计、鸡尾酒调制创新、客房清洁的动作研究与工作效率提高、基于互联网络的饭店产品预订和饭店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资讯的整合以及中国烹饪古籍菜肴的挖掘与整理等。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7篇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堪忧,已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的"红牌"专业。专家指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与经验,与《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所要求的培养"实践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相去甚远。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发现新睡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二、研究设计

1. 访谈的内容整理。由于访谈可以面对面的深入了解,所问对象的问题可以根据回答者的状态进行提问。把访谈的问题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访谈对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访谈对象的年级、民族等基本信息。二是访谈对象对于实践教学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对实践教学安排的了解程度、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探讨及对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三是实践教学状况分析。主要是对于实践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四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2. 数据收集整理。笔者用了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主要采取了面对面访谈,访谈对象是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到大四,总计访谈人数40人,每个班级随机访谈5人。其中所抽选出来的汉族学生18人,维吾尔族14人,蒙古族3人,哈萨克族2人,柯尔克孜族2人,回族1人如图所示:

三、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 研究对象介绍。1988年,新疆师范大学开办了第一个旅游管理培训班,是新IS最早开办旅游培训的高校,19%年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班,2001年建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06年成立旅游管理硕士点,2013年针对中亚地区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生,截止2015年,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新理培养各类旅游人才超过2000人。

选择新聒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1)创办时间较早;(2)专业设罝时间较长;(3)学生素质受到业界的肯定。

2. 新疆师范大学实践课程设罝。新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有18周的实习时间,包括专业见习、专业研习、专业实习、旅游资源基础野外实习、疆内旅游野外实习、区域旅游综合野外实习和毕业见习,见表3-1:

四、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新睡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以认知性实践为主要目的,缺少求知性。如新疆师范大学从大一到大四的野外实习的路线各有不同,《实习指导书》也各有侧重,但据调查学生只是草草浏览,更多地是利用《实习指导书》完成实习报告。在实习的过程中仅有5%的学生表示想要了解所去实习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而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只要去过此地就好,至于效果或者此次实习的目的没有想太多,只要能取得学分就好。

2. 看重实践教学形式,轻视实训考核结果。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的学生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加强巩固同学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尽快的运用实践中,而且还可以检验学生们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尽快的反馈在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新碟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学校组织安排的实践机会很多,但是调查结果反映,大多数的实践只重视了教学形式,而轻视了考核结果。

3. 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在主导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应把具体内容细化,使学生实习更有针对性。如酒店实习,由于实习酒店不希望学生经常换岗,学生在实习期间一直在同一个岗位,从而缺少对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的了解,也容易产生惓怠情绪,实习效果就大打折扣。野外实习是学生全方位接触旅游业务的难得机会,由于时间和经费的严重制约,许多专业操作技能涉及不到,实习目标的设定难以细化,使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局限。

4. 校内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由于条件所限,旅游管理专业室内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如"酒水知识与服务”课是操作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但教学中不能进行实际演示(没有模拟酒吧),缺少感性认知,即使专业教师讲解内容很丰富也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一般。同样的问题困扰着诸如《客房服务管理》等专业骨干课程。

五、改进实践教学的对策

1.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认识和验证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认识自己不足超越自我的一条途径。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方面,还没有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早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专业教师革新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2. 加强考核体系。由于对于学生野外实习和专业实习考核要求低或者说是体系的不完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当作"游戏〃,没有真正的结合专业知识,或者说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没有发挥特长。一方面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应该提高:二是应该有更严格、科学的考核体系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将每次每天完成的任务明细、明朗化,用严格的制度去约束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增加实践教学投入增建实习设施。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是改进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而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摸拟餐厅、模拟酒吧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室内实践教学设施。目前新疆师范大学校室内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几乎是空白,这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加大投入和建设。

旅游管理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分类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并非真实的生产场所,一般只能解决应知和部分应会问题,高素质高技能难以通过校内实训全面达成,学生校内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可能达到毕业于就业“零距离”。因此,建设并利用好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

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分类

(一)认知型。这种校外实训基地承担的实训教学任务多以“考察”、“专业见习”形式融入阶段课程,“考察”一般以参观企业为主,辅以讲解,这类课程多半是《旅游概论》之类,时间多半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专业见习”是学生在重大节假日企业人手缺乏、需要大量基础人力期间短期临时参与企业部分岗位的顶岗实习,或者担任成熟员工的帮手,这类实践时间短则一天,长也不过一周。“考察”和“专业见习”都能让学生累积职业的感性认识,加强职业认知体验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更好的梳理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

(二)专业型。旅游管理类专业有些实训课程,如高尔夫类课程,或者有些课程内的实训部分,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的旅游线路产品设计部分,如果学校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如建立高尔夫练习场,或者购买旅行社内部管理软件,需要较大投入,或较长时间投入,要把这类课程上号,就必须与相应企业合作,建筑企业的场所条件开展教学实训,以确保在校内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得以落实。

(三)顶岗型。这类实训基地能接收学生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训,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分配给学生固定的岗位,并制定优秀的员工作为师父带教,经过几个月,可以讲学生培养成熟悉改岗位工作要求并能胜任该岗位工作的合格工作人员,条件允许的企业还可以提供轮岗,让学生到几个岗位锻炼发展。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在企业一线岗位的一般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这类基地较为普遍,收到学校和企业的欢迎。

三、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类型单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既要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中都有实训基地。很多院校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设置实训基地,类型较为单一。

(二)校外实训基地缺乏计划和梯度。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了不少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很多都是偶然得之,只要能和这些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不管他是规模大的旅行社还是小旅行社,是大型旅游景区还是小景点,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严重缺乏梯度。

(三)校外实训基地应用狭窄。绝大多数的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都是顶岗型,企业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每年联系只在实习前期。对于大一新生需要了解专业、体验职业的认知型校外实训基地和部分专业课程需要实践操作的专业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甚少。

(四)校外实训基地规模不灵活。很多学校在联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时候,只选择当地规模最大的旅行社和旅游景区,认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成为校外实训基地。殊不知每个地区的旅游院校都有这样的想法,这就导致一个大型旅游企业往往有多家学校与其合作,到了顶岗实习的时候,为了不多的实习职位几个院校彼此争抢。而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却发愁无良好实习生来应聘。而且如果都是大型高端旅游企业,在专业认知“考察”阶段,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好高骛远。

四、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分类建设建议

(一)学校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学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所占的比例。不能只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想到要与企业合作,让学生顶岗实习。

(二)建立规范的合作制度及实训规定。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开展有效实训活动的保障,只有建立起规范的合作制度,才能使实训活动长期有效的进行。防止出现实训基地“只建不用”或者“重建不重用”的现象,使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广泛的作用。同时,学校要制定一整套关于实训的计划体系,包括教学标准初期的专业认知见习,中期的专业实训实践,末期的顶岗实习。

(三)合理规划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类型。实训基地的地域分布、企业类型、级别层次、业务范围等必须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要根据实训需要统筹规划,具体数量须根据专业建设规模而定,分布区域以方便实习管理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为抑郁,以既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又能满足校外合作企业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