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绿色企业 循环经济 绿色管理体系 技术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绿色企业体现了循环经济特征,创建绿色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本质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特征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倡行环境保护,消费者、政府都要求企业必须依照环保法律执行生产符合环保法令的产品,建立回收系统或采用天然原料,创立绿色企业。作为绿色企业,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生产绿色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少,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品。

2.使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是绿色管理的核心内容。绿色技术可以分为末端处理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末端处理技术是在默认现有生产体系的前提下,对废弃物采用分离、处置、处理和焚烧等手段试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的技术;污染预防技术则着重于污染源头的削减。绿色技术是解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办法,它既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在不牺牲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是建设绿色企业的关键。

3.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即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绿色营销应包括收集绿色信息、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重视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提供绿色服务等,将资源的节省再生与减少污染的环保原则贯穿营销活动的始终。

可见,绿色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态过程的特点引申到企业中来,从生态与经济综合的角度出发,考察工业产品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到绿色消费的全过程,以其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运用绿色技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绿色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较少的物耗、能耗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并能使在一般企业中被排出厂外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率或生态效率。

三、创建绿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绿色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主要有以下实现途径:

1.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小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了在生命周期内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带来很高的环境效益,同时还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大有所为,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正与绿色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生存、获利与发展)相一致,与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符合。因此实现绿色企业重要途径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少投入、低消耗、多产出的集约化方式生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进而走上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之路。

2.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创建绿色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中建成生态工艺,使全流程变成无废料工艺;依靠科技创新,降低废料产出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同时加快以生态原理为主要基础的绿色技术,特别是生态型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

3.系统规范地建立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要建设绿色企业,经营者必须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环保认证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理念,在产品设计生产、原料采购、营销行为等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标准规范的绿色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1(2)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营销 现状 发展分析

一、绿色营销产生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市场最具有生命力的五种营销方式分别是“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直复营销及特许经营。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是“以消费者需要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我们说这一观念的产生相对于以往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而言是一次企业经营思想上的革命的话,那么,绿色营销观念将掀起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

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平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问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釆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已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和发展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二、绿色营销的特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保护环境和回归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绿色营销活动。这种营销活动的主要特征是:

1.提倡绿色消费意识。就绿色产品购买意愿而言,绿色消费者除了关注购买和消费过程,还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处置问题(如可回收等)。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变化,日渐出现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渴望,人们开始关心消费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据市场调研报告表明,91.6%日本主妇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大约50%的法国人、80%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愿意挑选环保商品。在美国,有30%的消费者声称他们关心大公司的环境记录,有84%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会考虑公司环保方面的声誉。绿色消费观念代表了当今世界公众消费观念的新朝流。

2.“绿色”标记贯穿于绿色营销的整个过程。绿色营销与其它营销方式根本区别就在于,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分销和售后服务等活动中,都和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情趣的“绿色”观念紧紧相联,并将其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

3.绿色营销在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并由此取得利润的同时,要符合环保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长远利益。它表明企业在发展中享有正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的环境的权利,但又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4.绿色营销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企业在获得持续利润的同时,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的优势。

5.采用绿色标志。采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点。我国现行的绿色标志,是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三、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意义

1.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必须认识到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顺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获得良好的效益。

2.绿色企业形象是高素质企业的象征。以发展循环经济、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企业形象的树立,是企业及其经营者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的高尚思想境界的体现。追求绿色形象的企业,其理念和行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是现代企业的楷模。

3.实施绿色营销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绿色壁垒产生了。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也以环保为名,构筑起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大冲击。通过强化绿色观念,重视绿色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绿色包装,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等措施来实施绿色营销,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四、我国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企业的绿色营销在博弈中很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中国绿色产品市场还处于市场引入期,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念淡薄,绿色消费水平还很低,绿色产品引入市场需支付巨额费用,并导致利润为负值(绿色产品成本含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从而使广大企业陷入“囚徒博弈”的营销两难困境。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竞争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绝非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五、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建议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材料;装饰装修;应用价值

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是指在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以“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满足最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或无环境污染,最佳使用性能,最高循环再利用率”要求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其主要的价值体现是节约资源和能源,能够减少建筑装修时产生的环境污染,避免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的破坏,其次生态建材易于回收,可循环再利用。与普通建材相比,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生态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充分展示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1 生态建筑装饰材料的主要特征

1.1 节能特征。节能特征指使用生态建筑装饰材料,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系统的能效比,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我国在大力推动生态建筑的形势下,一些大企业也纷纷推出节能建材。

1.2 环保特征。完整意义上的环保建材是指:从原材料的采集、生产制造到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等所有相关环节都符合对环境无害化的要求。环保建筑装饰材料的特征是:无毒、无害、无污染,在施工过程中和入住后都不会散发有害辐射、挥发有毒气体。并且有阻燃性、不锈蚀霉变,即使遭遇火灾燃烧也不会产生有害烟气。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化,具有保护环境的作用;墙面装饰材料:环保型墙面装饰材料主要类别有乳胶漆、水溶性涂料、溶剂型涂料等,由于这类产品无毒和低毒,对人体和环境污染较小,应用最为广泛;吊顶装饰材料:主要品种有矿棉吸声板、金属吊顶装饰板等,无毒、无污染,并具有轻质、吸声、阻燃、隔热、工厂化施工的优越性能,是公共建筑首选的环保装饰吊顶材料。

1.3 健康特征健康装饰材料的特征:通过高新技术,使装饰材料在保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杀菌或抑制微生物生长进而达入到长期卫生、安生、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近年来的特征/抑菌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装饰材料领域,如玻璃、陶瓷及釉面砖、塑料、油漆、涂料中,抑菌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黄曲霉、土曲霉等八种霉菌有抑制作用。

1.4 高品质特征。高品质指选用最新科学技术研制生产了的装饰材料。不但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节能、环保健康的特点,同时材料的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如氟碳涂料,它是以含氟共聚树脂或氟烯烃与其他单体共聚物为主成膜物质,经加工改性,研磨制成的涂料。其主要特性是树脂中含有大量的C-F键,是已知最强的分子键,以及氟原子的化学特性。与一般涂料比较,更耐久、耐寒、耐酸碱、耐热、抗辐射,是普通涂料使用寿命的3~5倍。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电子等领域。

2 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价值

新型的生态建材具有轻质、高强度、保温、节能、节土、装饰等优良特性。新型的生态建材的性能和功用各不相同,生产新型生态建材产品的原材料及工艺方法也各不相同。装饰装修材料主要侧重于产品的花色,其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在房屋装修中采用新型生态建材不但使房屋功能大大改善,还可以使建筑物内外更具现代气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加快装饰装修现代化发展,也更具有时代特征。即融入了绿色环保理念,又保障了装修的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

新型生态建材与其它新型建材在概念上的主要不同在于生态建材是一个宏观的系统概念,不能只看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断定其是否属于生态建材,是否属于生态建筑材料的评定取决于所考察的区间或所设定的节能界限。如果没有系统工程的观点,设计生产的建筑材料有可能在一个方面反映出“绿色”而在其它方面则是“黑色”,评价时难免失之偏颇甚至误导。评价生态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能、生态理论,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对材料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与资源影响大小的一种方法,要求各种建筑构造体系所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加工过程所消耗的资源、能源和排放的CO2和其他污染物达到最低,对环境的破坏最小,这对于装饰装修材料的生产企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装饰装修活动中除考虑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充分考虑环境效益,以实现生态建筑材料在装饰装修中的应用价值最大化。

在装饰装修中,新型的生态建材区别于普通建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①节约能源。发达国家由于建筑业水平高,居住生活追求高舒适,但同时也比较注意环保节能,因此建筑用能稳当占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耗的3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且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总量不断上升,能源已经供不应求,生态建材的出现与使用,将会逐渐的缓解能源过渡消耗的问题。②保护环境。现代都市人口的70%以上的时间都生活在建筑空间内,建筑环境的健康与舒适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疾病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随着大量装修材料的使用、房屋密闭性的加强及不适当的空调方式的采用,导致大部分新建建筑出现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生态建材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同时,生态建材尽量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使室内有良好的日照、自然通风,和一定标准的舒适度,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③可持续发展。生态建材对于建筑理念、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是一次深刻的革命。生态建材从建筑物生命周期全过程出发,全面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和健康舒适要求,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筑材料,它的推广应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生态建筑材料的经济价值

生态建材的广泛应用对装饰装修现代化发展,提高装饰装修业核心竞争能力,拉动相关产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会最终促进绿色节能理念在装饰装修业中的价值最大化体现。生态建材实施和推广,将会带动一个全国性绿色环保装修理念的兴起。生态建筑的发展与功能要求拓展生态装饰装修材料的多功能供应,它将引领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方向,促进装饰装修行业新产品的开发。以后的生态建材不仅要满足对建筑的装饰功能,还要满足建筑物的节能、舒适等特殊要求。装饰装修材料将更强调低污染环保型、环境功能型净化、优化空气,吸声、吸波,调节温湿,抗菌防霉等、可再生、可循环、就地取材研发,这将会产生一条新的产品供应体系,形成从生态建材的研发,生产,销售到装修的供应链,并且产生其相应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环保节能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磊昌,任文东。装饰材料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调控[J]。房材与应用,2005,(1)。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我国是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资源紧缺的国家,由于至今尚未全面建立生态会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现行会计体系的缺陷日益凸显。

第一,忽视了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破坏因素,影响了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基本战略,但至今仍按传统会计体系评价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这种评价方法排斥了环境因素,忽视了资源匮乏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

第二,环境资源价值游离于产品价值运动之外,制约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损失考虑在内,由此导致了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虚增,以及环境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资本急剧损耗。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每年仅水、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3%-8%,而我国按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每年GDP增长率也仅为7%-8%,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经济发展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第三,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难以约束企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行为。现行会计体系基本上是提供能够以货币计量予以衡量的会计信息,而环境问题中有很多事项是难以用准确的货币金额加以计算的,这些无法定量化的信息不仅包括叙述性的环境信息,如能源的消耗量、污染物的排放量等,而且包括一些不能确切评价其价值的环境财务信息,如某些生态资源的环境、社会效益。因此,现行会计体系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无法真实地反映产品中所包含的各种投入耗费情况,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资源损耗成本,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

生态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第一,实施生态会计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以新的经济思维模式把环境因素充分融合在会计体系中,通过建立生态会计,进而发展成为反映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利于政府及企业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对国民经济指标的调整及对环境资源消耗和衰减进行充分补偿的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双赢”。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施偏重于国家、地区等宏观与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企业有所忽视。企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键的行为主体。在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不仅仅是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而是谋取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量与质的协调化,追求自身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只有通过生态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理性的权衡与决策,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权 损害赔偿 法律依据 免责事由

一、 概述

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包括阳光、空气、陆地、土壤、水体、草原、天然森林、野生生物等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众多要素,以及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园林等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不断出现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人民群众为反对肆意污染和损害生活环境,争取过有尊严的健康的生活而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因此,当人类环境受到破坏时,人们自然首先想到的是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其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救济方式当属本文将要论及的环境污染侵害之民事责任问题。

环境污染侵害的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其排污行为(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行为)造成他人权利侵害时应当依法承担赔偿损失或者恢复原状等的责任。

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律依据的概念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指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和处理环境损害的相关法律规定,即环保法律。而环保法律的理论基础,便是环境权理论及其立法实践。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包括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的单行法规、具有规范性的环境标准及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等。同时,我国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和国家的环境保护及管理权,但却在有关条文中体现出了国家保护人民良好生活环境,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精神,并形成了一些具体的制度。

三、法律依据的具体内容

1.公民环境权

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生而具有在健康优雅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公害事件迭起,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环境危机”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影响社会稳定和阻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恶化,使公民产生了保护环境的要求,但这种权利要求只是权利的初始状态。20世纪中叶,由于全球“环境危机”的深刻化,国际环境保护的呼声不断的高涨。1972年,联合国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公民环境权理论至此成了一个世界性课题。

1972年联合国人权环境会议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问题。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并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197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条专门对环境保护作了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依据此条,我国在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我国1982年《宪法》总纲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确认了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宪法》第9条规定了公民对环境资源的共有:“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外。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我国宣布环境保护为一项基本国策。尽管如此,我国有关《公民环境权》的理论直到2002年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才正式提出来。

2.国家环境管理权

国家环境管理权是指国家环境管理职能部门依法行使的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预测、决策、组织、指挥、规划、监督等诸权利的总称。国家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是一种组织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凭借其强制力和各种物质设施,通过国家职能机关,以各种手段促使管理相对人接受自己的意志,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各项活动符合国家政策,实现其利益。1983年我国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充分肯定了国家环境管理作为国家职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环境管理的职能也得到不断的强化,现已成为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环境侵害赔偿的基本制度

我国现有认定和处理环境侵害的基本制度,是在总结我国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制度、经济刺激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处理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九项基本制度。这些形成了我国环境侵害赔偿制度基本框架。

4.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民法通则》中,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其中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2)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此外,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的民事责任规定、第83条关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规定等,也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有关。

在环境法中,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规范相当丰富。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此外,1984年通过、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通过、1995年、2000年两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1995年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1996年通过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也基本上作了与《环境保护法》相似的规定。只不过前者增加了因第三者故意或过失、及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水污染损害的免责事由,而后两者没有规定免责条件。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汪劲.环境法学[J].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120-124.

[2]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9-65.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生物监测技术;应用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人口急剧上升,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治理污染问题已经变成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1]。通过采取先进的监测方法以及设备全面的分析给环境带来污染的物质,属于经常使用在环境监测中的方式。但是,随着不断加深认识环境污染,人类生活健康以及生物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如果仅仅借助理化环境监测不能将污染物体对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影响的程度全面反映出来。所以,在环境监测领域中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分别从各方面研究环境污染物体带来的危害,生物监测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环境监测中且受到各方人士的认可。

2.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的应用分析

2.1土壤污染中生物监测的应用

在土壤受到污染时大部分都是相对间接的影响。通过对地下水、土壤、人体以及农作物等方面的监测分析土壤受到的污染,将生物监测具体应用在土壤污染的监测中,污染物对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发育生长的具体情况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1)动物监测法。采取动物监测的方法对土壤受到的污染进行监测,进行动物监测法时通常采取蚯蚓作为监测的主要对象,因为蚯蚓有着相对高的敏感性,能够敏感的察觉到土壤中是否含有铅以及农药等有害物质。另外,土壤内镉物质的含量与蚯蚓体内镉物质的含量有着相对明显的关联性,属于在土壤污染监测中相对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指标动物。

(2)植物检测法。选择土壤指示植物监测土壤中受到的污染。在土壤遭到一定的污染后,植物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出现各方面的不同的反应,并且出现一些相对明显的症状,植物的生理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情况。例如:植物的表面上有明显的伤斑、呼吸作用变强、植物构成的成分出现变化、发育生长受到一定的阻碍以及光合作用变低等。

(3)微生物监测法。具体是通过分析微生物在土壤中群落出现的变化来对生物污染土壤的程度进行全面反映。在土壤的污染物中人类的尿以及粪是污染源的主要物质,其次到灌溉污水也会造成土壤生物受到一定的污染。根据计数以及分离土壤中存在的霉菌、放线菌以及细菌等污染物,对于改变土壤中群系微生物的数量以及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根据监测的情况对土壤受到微生物群系污染的程度以及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2.2生物监测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

大气污染具体是根据生物监测大气环境来对大气质量以及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进行确定。在整个生物系中,大气污染最容易给植物的生存带来一定的威胁,植物由于自身具有在固定环境中生产的特点是其没有办法避免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2]。其对于有害物质有着相对强的敏感性,因固定的生长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管理以及监测,生物监测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具体是通过采取植物作为监测样品。植物能够将大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全面的反应出来,比较常用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植物具体有几种。

(1)二氧化硫指示植物。具体为水杉、杜仲、苔藓、落地松以及地衣等方面。相对明显的受到污染的症状为生长在叶子上的维管束出现伤斑并且呈现块状,同时也可以出现在叶子的边缘,症状主要表现为伤斑,颜色呈现土黄色或者红棕色。

(2)氟化物指示对象。具体为梅、大蒜、唐昌蒲、郁金香、杏、金线草以及葡萄苔藓等植物。相对明显的受到污染的症状为叶子形状为尖形且叶面上存在伤斑,在叶脉上出现症状的比较少。通常情况下,伤斑属于红褐色或者浅褐。

(3)二氧化碳指示植物。具体为烟草、番茄、柑橘、向日葵以及秋海棠等。相对明显的受到污染的症状是植物的叶脉上出现伤斑且呈现不规则的形式,颜色为黄褐色、棕色以及白色,同时也有可能在植物的叶子上出现伤斑并且呈现点状。

2.3生物监测在水体污染中的应用

(1)指示生物法。该监测方法在生物监测在水体污染监测的所有方法中属于相对经典的。通过采取指示生物法对水体中是否存在的敏感污染物的种类,来对目前的水体资源存在污染物的情况进行分析。指示生物自身具有固定的活动地点、相对长的生命周期等基本特征,比较容易将水体中污染物带来的影响全面的反应出来。具体有着生生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以及鱼类等。从生物的分类情况发现,在生物监测中普遍应用没有脊椎的动物。水体污染相对严重时指示生物则具体有小颤藻、颤蚓类以及蚊幼虫等。

(2)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水体的整个系统中微型生物群属于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水体中存在污染时能够有较强的敏感性。普遍用到的监测方法是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在水体中投入具有聚氨酯物质的泡沫塑料块,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进行收集。与别的生物群落监测方法对比,该方法具有准确、经济以及迅速等优势,同时在监测工业废水方面也同样合适使用。

3.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方向

生物监测技术具体是采取生物对污染物体的直接反应来体现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以及环境的质量。从本质出发,环境污染带来的效应主要是重点体现在以人为主体。所以在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有着指示的意义。倘若生物监测的实际对象相对来说较为复杂,那么生物监测技术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精确性、快速性以及灵敏性等特性都需要不断进步,生命科学的实践以及理论能够指导着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生物的群落结构、数量、行为、种群以及形态等方面会受到污染物的影响,并且会导致遗传物质以及细胞结构遭到损坏,造成机体变异、致癌以及畸变等情况。生物系统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会使分析监测结果时遭遇一定的难度。另外,在自然的环境中采取的指示生物,不仅会受到污染物质带来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地域、季节、病虫害以及气候等原因的影响,所以在监测方式的构建上要确保能够标准化,促进最终结构有较强的可比性,只有这样,生物监测技术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

4.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的技术出现在环境监测的领域中,而生物监测技术由于自身具备的优点,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能够在环境监测的微观领域以及宏观范围中提供相对综合且连续的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成,单乐州,谢起浪,林少珍.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12(5):122-123

[2]王春香,李媛媛,徐顺清.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0,18(5):147-148.

[3]姚来银.地表水粪大肠菌群监测工作实践和探讨[J].福建环境,2003,(6).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第8篇

首先,贵州省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和重要条件,决定着全省必然是一个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主要特征的内陆省份,也决定着贵州省必然要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更决定着贵州省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一个重化工的工业化阶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必然会带来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动了青山就可能没柴烧”成为贵州省特殊的矛盾。通过计算,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污染控制力度的话,到2020年,在经济增长实现翻两番的时候,所需的资源投入和污染的排放量也将同步翻两番,这就可能使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环境灾难,发展可能中断,历史性跨越也将成为一句话。

其次,贵州省能源资源消耗较高,浪费较大,大大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突出表现为“四低”,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从能源结构上看,贵州省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煤炭占95%以上,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0%以上,这一比例不仅比2002年有所上升,而且又要发展又要降低难上加难。从单位产值的能耗看,贵州省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为3.91吨标准煤,是全国1.43吨标准煤平均能耗的2.73倍;在西部地区排倒数第二。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7.88吨标准煤,是全国2.25吨标准煤平均能耗的3.5倍,在西部地区排倒数第一。

再次,贵州省建立南方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增加煤炭、水利的开发和电力及重化工的发展,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既不利于降低能耗、资源消耗,也不利于减少污染。据专家测算,仅“西电东送”一、二批次中的火电项目,将使贵州省增加二氧化硫排入量达29.44万吨。同时,这些项目一年需要电煤达4140万吨,以一个煤矿年产100吨计算,就需要建设40个左右的煤矿,也将加剧对生态地质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复次,贵州省工业,特别是高能耗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不仅现在污染严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全国和西部都是较为严重的,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仅为441亿元,只占全国总量的2.3%,综合利用量只占总产量的29.3%,比全国低26.5个百分点。

最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落后,生产污染呈现增长加快的态势。全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3.87亿吨,占全省总量的69.7%,但污水处理率仅为2.8%;生活垃圾处理量224.89万吨,但无害化处理率只有26.1%,更为严重的是食品的不安全性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大隐患。

按照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计算证明,贵州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只要我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就可以在一个相当的发展周期中,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上升与污染水平同步下降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