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阶段;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弘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但是当前,我国高中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渗透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学生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1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扬,儒家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都具有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以儒家优秀思想为指导,可以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下,自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进而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1.2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杜甫、白居易以及李白等诗人更是家喻户晓,唐诗宋词影响了我国每代人,并且一代又一代的进行传颂和阅读。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水平,在感受诗文魅力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文化渲染,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2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2.1对传统文化渗透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应试内容的传授,没有主动渗透传统文化,虽然我国教育部门不断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效果甚微。同时,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种文化充斥于网络中,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学习兴趣,而这种漠视的风气也逐渐蔓延到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群体中。2.2教师缺乏个人文化素养: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因此,教师在具备丰富教学经验、较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文人气质,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对传统文化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文化传授毫无朝气、死气沉沉,而教师个人文化素养的匮乏,直接导致传统文化难以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3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

3.1通过诗词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古代诗词时代我国优秀古代文化的代表和精髓,古代文人通过散文以及古诗表达内心的愤慨、无奈、雄心等情感。同时,通过古代诗文,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以及诗人的创作心境,并且与之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同时,学生通过古代诗文还可以感受到各地风俗带来的魅力。教师要通过古代诗文向学生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文中所出现的地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都是我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深度挖掘诗文中的文化内涵,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诗文表面,要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同时,教师还要在诗文的字词以及语言方面开展传统文化渗透,例如,通过作者的遭遇变故以及生活背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层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望春》一诗中,作者通过诗文表达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悲痛,体现了杜甫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要为根据诗人描述的场景,让学生直观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而与诗文融为一体,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目的。3.2将传统文化渗透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课堂是开展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价值和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是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最直接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感悟文章、理解课文的同时,感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进而主动将实际生活与传统文化相联系,实现传统文化的从陌生到熟悉。在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掌握高中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并且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第二,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教师要具备细心和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气氛下感悟以及获取传统文化;第三,教师要通过多途径渗透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氛。3.3通过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还要在课下通过实践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当前,很多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而对课外教学的价值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将道德实践与传统文化教育充分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渗透,并且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效弘扬以及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4结语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渗透与高中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通过多种教学途径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学习环境,实现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59-60.

[2]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04.

[3]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29+31.

[4]温艳.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27.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教师素养 课堂目标 学生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大语文”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也在不断创新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得以凸显出来,为了适应时 代和新课改的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语文教学状况,将理论教学和语文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

而建立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确立的便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双边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发挥主动作用,教学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动导的协同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新课改已经发展了十几年,随着它的全面深入,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然会与传统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差异。现在的语文教学的发展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全面运用,教师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思想在进步的同时也留有弊端。没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教师放开手,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有了体现,但满堂放、满堂动的情况,是不利于中学生良好的发展,至少在中国的高考体制下,学生的升学情况将受到挑战。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符合时展要求的新人。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课堂目标,“放”不能全放,“动”不能乱动。

在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中,语文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课堂,从新课改理念中汲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自我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精髓养料。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新课改之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展示学生的自我风采与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结合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践新课改,语文新课改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展现蓬勃的活力。新课改的推行,需要语文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跳出传统的教育禁锢,接受新兴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本身不是在于培养只会听从领导、服从命令的跟随者,而是能够培养出有自我思想、成熟稳健的新生个体。但在跳出这个传统思想禁锢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培养,没有自我能动性,教师的放手会让学生在没有学习的一个主观能动能力,从而自我创造的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得不到提高。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对于过多的依赖多媒体也是不行的,学生多练教师更要多练。学生不能仅仅从多媒体的勾勒下了解知识,还要有教师的经验述说,不然教师的地位将变得尴尬,学生的学习成长也会走进误区。

努力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每个教师都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新课改的实现,让课堂不再生硬,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始自我创新和创造。中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延续,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用传统的文化区勾勒新的知识天地。

参考文献

[1]冯泽毛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2 .

[2]华东 ,浅谈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协同,青年文学家,2009,09.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突出人文内涵的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提升人文教育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探究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人文内涵;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但纵观如今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出功利色彩浓厚,逐渐沦为一种应试的、职业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显然违背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初衷。面对这种状况,实施“人文教育”就成为了每位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高考体制下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仍有很强的功利性,唯有考分占据课堂教育的主导,并且语文在高考学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必然让语文教育理念逐渐走入误区,使得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理念也发生偏移。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很多教师追求考分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必然造成了语文这门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门只针对应试的技艺学,学生也只忙于对于语文考试知识的记忆与回顾,陷入题海中而不能自拔。

(二)教材编写与课堂脱节,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新课标下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突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教材的编写也渗透一定的人文精神,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发生偏移,教学过程与人文思想相距甚远,围绕着理论和技巧占据主导。从高中生写作的现状看,很多作文只是用文字堆砌,没有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缺乏一定的人文精神,文章显得枯燥无味。

(三)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被程式化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被程式化,新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被扼制的现象层出不穷。受传统语文教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面对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人文教育呢?

(一)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一目标,教师要对照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详实的教学目标,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联系起来,在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得到充分发展。此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感悟,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人文性,努力营造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比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知识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而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并拓展学习的素材

人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将人文化的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注意情感的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当然,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内涵。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课内外经典作品的阅读,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正确分析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从中汲取隐藏的人文精神的精华。高中语文中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词、歌、赋等学习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人文精神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品读这些经典文化作品,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品味其内在价值。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及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育要以发展人、培养人、树立人文精神以及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科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实践中人文教育的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艺吟.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素质[J].教育论坛(下半月),2009.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实践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在校园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以其电、光和声形成的更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高效简洁和生动新颖等特点,把多媒体技术当做是教学辅助和寻找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操作和作用没有真正的掌握,使得教学产生的效果不明显,从而使得有些人对多媒体技术教学产生了片面性的看法。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对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熟悉掌握使用的步骤。因此,要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那么,怎样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怎样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坚持多媒体技术使用准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要坚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准则,包括了实际性、自主性以及适用性准则。其中要坚持自主性准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想的习惯,再加之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带来的影响,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观念。所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只是被作为辅讲解的工具。而要坚持实际性准则,是指教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板书以及讲解的时候,课件放映的速度和时间都要和学生的思考、视听等实际状况相符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要坚持适用性准则,是指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掌握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思维,掌握有效传递课堂知识的教学方式以及有效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防止出现对多媒体技术过分依赖和关注的情况。

二、营造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具有感情丰富性、历史悠久性以及强大的包容性,而正是基于丰富的感情,才使语文学习中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够感受到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来营造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营造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情境的内容要有吸引力,只有具有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使用多媒体及时的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来营造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高中语文必修一的《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讲解,会使学生很难理解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使用网络技术来收集相关的我国研制出了第一架成功的飞机图形信息和视频资料,并根据研制飞机的时间来把相关的图像排列起来,再把教材中的内容和飞机图片相结合,开展有效的衔接和设计环节[2]。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不同时代的飞机制作模型和状况,来感受飞机制造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在播放的真实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首先,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性,促进教学和学生的相互合作。要打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要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使学生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的《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将金岳霖先生的贡献和生前的作品等,制作成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部分课件的内容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于金岳霖先生的事迹和生平信息资料等,并把搜集到的内容交由教师进行归纳、整理,从而能够在课堂上把金岳霖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金岳霖先生的信息和事迹,从而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的意义[3]。另外,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好的开展。其次,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要增强学生对文章中所隐含内容的掌握。隐含的内容是语文课文学习中常见的隐喻表现的方式,但是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看出其蕴含的真正含义,只能明白表层浅显的意思。所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图像功能,来提炼出文章中的短句,再针对这些短句来提出相应的课程问题,使学生可以对此内容来反复的分析和研究,掌握其蕴含的真正含义。比如,在学习《老人与海》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内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文章中的人和强分别象征着什么,通过让学生思考得出,人象征着渔夫不堪的命运,而强象征着渔夫的勇敢、不认输的精神。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能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同时,教学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地把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闫琴 单位:宕昌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20):171-171.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育策略;人格教育

作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人格教育与语文教育有着很深的联系。读、听、写、说四种能力,既是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推进人格教育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人格教育的培养,让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自信心,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好处。纵观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皆在重视人格教育环节,处在心智快速成长阶段的高中生,仅仅需要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就能够对其成长提供很大的帮助。这一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利用语文教育灌输人格理念,是高中生成长的本质需求。

一、高中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纵观全球各国,其教育改革环节,皆把“人的成长发展”放在了首位,将教育目的确定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我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遵循了这样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的价值升高,并且确定了语文教学的新目的――“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从原则性来讲,语文教学没有人格教育环节,就像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其真正教育本质的灵魂。在确定的新课标下,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需要高度统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我国经典传统的教学内容,语文教育的诸多作品,都是著名的作家们对人生的完美诠释和阐述,他们的文章中有着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有着对现实生活转化为自我审美的内容,以一种文学的艺术形式将思维与精神融入作品中,反映了人性和人格的光辉。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中的诸多内容所存在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其统一的人文学科特征,其本质的教学理念无法脱离对人格的养成,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健全及和谐发展人格。

二、语文中的人格教育需注重“以人为本”理念

现代化的社会经济与文明发展,强调多元化、个性化与科技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个性化的表现,将“人”作为根本、基础、核心,促进个人的全面个性发展。同时期发展的社会需求,还需要满足个人的基本自然需求与民族权力。理解和尊重个人,就是以人为本的基石。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就是个人的表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本,需要坚持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及全面发展,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基石,全面和谐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纵观一切社会基本活动,都是个体“人”的行为活动。社会发展需要思维成熟的人,所以国家的教育需要以教育出成熟的人为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著名教育家爱因斯说过:“教育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就是要将其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平衡其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完全的忽视学生的感情、需求与人格状态,不能够将学生看成是普遍性、大众性的群体,而应该是一个个的独立体。在教育的环节,要让学生感到自身需求的满足,感受其将来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爱护与理解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任务与目的。

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格教育,应该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一个有潜移默化、熏陶作用的过程。在专业的社会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高中学生对无意识的教育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形象、感性的教育,皆是学生乐得接受的。文学自身具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其形象的人物与情境状态,结合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轻松的让学生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在知识的提升同时,升华人格。与此同时,如果还能够以艺术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必将会起到更好的人格教育效果。

三、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策略

1.利用教师人格魅力进行教育

如果想要实施良好的人格教育,合格的教师才是第一关键环节,因为教师在教育环节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更是深远的。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教育出更好的学生。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其语文老师的心理品质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十分明显。老师的美好品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逐渐形成的人格。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以真实的情感、真情流露的方式其引导学生,显然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方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成长。在每一个教学课程中,老师无疑是学生的榜样,其榜样的作用十分明显。高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这需要教师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在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同时,也严于律己,培养个人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2.挖掘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人格教育

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其实存在着诸多适合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对高中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完美素材。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仅包含着诸多形象的人格魅力典范,而且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地貌。积极的引导学生去领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积极生活态度及完美人格,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独立人格。挖掘课本中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去挖掘和探索其中的丰富内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人格魅力的提升。

3.在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格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虽然和人格教育有着很深的关联,但是其教育的目标也不能忽视对语文能力的培养。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要从阅读能力、语言交往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识字写字能力等方面入手。那么想要对高中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就可以尝试在这几个方面,加强人格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在逐渐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同时健全个人人格,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讲解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中所体现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和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语言交往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充分的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一些命题作文的写作练习,有助于学生思考生活与人生,适当的改变写作题目,更容易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健全其人格。在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加强积极的人格教育,不仅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且还能够培养其交际能力,让学生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结束语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关系讲解,阐述语文教育环节中,以人为本的人格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提出相关的实施人格教育的具体策略,期望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总结更多的规律性人格教育方法,让人格教育能够深入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

参考文献:

[1]钮鹏松. 高中语文伦理人格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04)

[2]邱荷兰.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及策略浅论[J]. 考试周刊,2013(07)

[3]李艳梅.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03)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提问技巧;高中语文;意义;兴趣;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76-02

高中学生对于语文普遍有一种看法,那就是认真和刻苦学习一段时间,语文成绩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一段时间不学习语文,而语文成绩也一般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这就给很多学生造成了一种假象,那就是:学习语文没有什么意义,有时间还不如学习一些能够短期见效的科目,例如生物,地理,政治等科目。其实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仅仅是从成绩的表象出发,并没有全面分析到问题的内涵。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它需要学生大量积累知识,才能够在各方面有质的变化。所谓厚积而薄发是最适合形容语文的,如果语文知识学不好,必然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这不过是早晚的问题。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语文课堂太枯燥,这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气氛太沉闷,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所以他们本身就散发着疲乏的情绪。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直在寻找提高语文教学技巧,减轻学生压力;提高提问技巧,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现状

高中阶段因为其特殊的学习群体,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也有很多特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式有很多,提问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针对某一些有特征的题目进行提问;对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提问;对于需要背诵的内容等的提问。而提问内容主要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需要记忆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受到几千年传统教学的影响,存在着一些问题。师生之间保持着严肃的界限,所以在课下教师和学生没有交流的机会,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对于一些问题,教师干脆就让学生强行记忆了事。这是一种忽视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生处于叛逆期,而且众多的作业也压得他们喘不过气。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1.学生被动接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从旧课标的教学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所以他们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出来。这样就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被定义为学习的工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在需要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缘故,他们放弃了提问的环节,而是直接给学生答案,然后让学生们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而且还会严重限制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好学生他们对教师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产生预见。但是教师因为教学压力的缘故,往往在提问环节出现了思维的跳跃,这样让很多学生都无法揣摩教师的教学思路,大部分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在新课标中,要求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少被真正重视起来。所以学生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为了一种接受知识的工具,这样的教学必然会被淘汰。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被提问的学生应该具有代表性,而且提问的问题也应该代表大部分学生的思路。课堂中,提问题较少,或者是忽略这一环节,学生的组织思维发展就受到了限制。

2.歧视学生。教师提问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提问题过程中歧视学困生,让学生们不能得到公平对待。被提问问题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所以提问题的面就非常窄。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会导致教师不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在中学阶段,同学们都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学生们喜欢哪个老师,那么这门学科的成绩就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压力大,所以如果遇到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胃口的老师或者是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轻松,这样的课堂效率必然会很高;但是,如果学生们对一个老师没有兴趣,亦或者是非常讨厌这个教师或者是他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们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学习成绩不好也就理所当然。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一定要高,而且教学方案必须要贴切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提问出现歧视问题,也许并不是教师所能预料到的。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有着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所以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去努力寻找更合适的提问方案,但是这种方案绝对不能够忽视任何一个学生。

三、改进方案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学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而这与传统教学就形成了矛盾。提问题只有做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问题内容又能够代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只有提好问题,才能够做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1.兴趣提问。提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快速高涨。兴趣提问的重点是如何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问题,转变成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他们都盲目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例如在语文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由此引起这堂课程。在上课的开始,教师先以一个兴趣问题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然后逐渐引导学生们到课本知识中。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很好的课堂效率,而且学生们还会对这门课程和这位教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们传输了知识,同时还给他们带来了乐趣。让学生们在乐趣中学习,才是最后的教学模式。

2.提问全面覆盖。学生最害怕的就是被教师忽略,这种心理尤其表现在学困生身上。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他们就会有一种自卑的情绪,如果加上教师的不重视,他们必然会选择自我放弃。所以,重视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心灵,才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问问题的全面覆盖,所提问题具有代表性,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最忌讳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问题时表现出歧视,歧视会对大部分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因为课堂提问不可能叫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在提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成绩阶层的学生。做到每一堂课照顾到每一个阶层的学生,因为教师对差学生也提问题,这就会让学困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不会放弃努力学习。同时,所提问题也必须能够代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语文教育;终身学习;发展;学习机会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3-02

大力发展高中语文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高中语文教育为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拙计以现行高中语文教育为出发点,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终身教育是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特具创新意义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思潮。随着全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式的日渐多元化、人类自身对知识文化的认识程度的加深,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了决定人类发展、决定社会前进的基础性、决定性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多元化的价值在于激扬主体的生命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1]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学科,最高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综合人文素养。毫无疑问,高中语文教育就承担着这样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高中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它和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之间关系密切,互为表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听、说、读、写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元素。高中语文教育属于终身教育范畴,它是不同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正规教育及非正规教育的一种学校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再教育。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将学生学习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这就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选修课主要有“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等几个模块。从后者也不难看出,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元素的重要性。

从时间的延续性上来看,终身教育已经从过去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为: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的综合教育。这就与高中语文教育有很大的交叉点。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连续性、综合性教育少不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奠基石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2]听、说、读、写作为人为适应社会发展而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终身教育中实为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如,必修课阅读鉴赏模块分别从中外小说、古今散文、诗歌、科技文等各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文体的学习分别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技意识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具有发展性因素。终身教育强调个性的发展,强调教育的连续性。其内容“不再局限于传授和储存知识,而要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努力提高、发展他们的能力、水平、创造力和潜能。”[3]高中语文教育已经不同于九年义务语文教育,如果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重在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语文基本素养的培育,那么高中语文教育在它的基础上,更为强调“提升、提高和发展”。提升欣赏文学作品能力水平、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发展学生潜在认知能力。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延续在人一生中的教育理念,旨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提高和发展是其具体体现。

第三,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和终身教育具有相同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全面解放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具有这样质的规定性。第一,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教师人格素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教师的言行举止于孩子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假设教师的心里不健康,不仅无形中会带给学生坏影响,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些危害远比学生能力不足更加严重。心理上有问题的教师只能教出更多心理同样不健康的学生,高素质的授业者是培养拥有健康心理学生的重要基础。”[4]这就从另一方面突出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也只有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教师为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就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和专业发展。现时有许多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自我提高,从出席会议、课堂学习、阅读期刊和文章,到进行小组活动和教学反思,那些认识到发展和学习是贯穿终身并努力获得新观念、新技能的教师,对于任何课堂都是有价值的财富。第二,高中语文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能够终身不断地独立学习,就必须组成一个自我监控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者(self-regulated learners)既具备专业学习技能,又具备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较强烈的学习动机。换句话说,他们具有学习的愿望和技能。自我监控学习的概念整合了有效学习和动机的含义。有三个因素影响学生的技能和愿望:知识、动机和自我约束或意志力。”[5]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已经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因此,知识、动机和意志力已经决定了他们学习的价值取向,已经并非为了单纯的获取知识,而是全面的发展、终身性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驱力。“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新教育是全民教育,也是终生教育。”[6]

第四,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强调学习机会的均等性。高中语文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则不因囿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相较社会教育的不均等性,学校教育更具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和我们常说的‘教育均等’并不等价。‘教育均等’就其涵义来说,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前者的基础在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它从质上规定了是否可能受教育,后者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从量上规定了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充分。”[7]当然,教育的最终发展表现是教育均等。这就需要一个传承始终的教育方式,即终身教育。由教育而社会,正是通过终身教育才实现了教育和社会之间无界限的联系,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正在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由此彰显出终身教育的作用。高中语文教育决定了阶段性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则决定了教育公平的持久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育和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是一个开放性、发展性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自觉地终身学习意识,为高中语文教育和构建终身的学习型社会打开新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4]郑金洲主编.教育的意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2008:201,52.

[2][6][7]张万兴总主编,卢连蕊主编.新世纪素质教育挂念集锦[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8,101,193.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第8篇

一 教学模式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之下,教学和学习都相对的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本文主要选择最显著的变化作出分析,即教学模式的变化中最主要的就是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和灵活的教学环节。

第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伴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不断引进才实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的图片、声音、影像等功能,教师可以灵活地将课堂的学习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这不仅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高科技术进行信息搜索,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加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理解,最重要的实现了一个“形象”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学生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充当辅助者,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阅读指导课,诗歌欣赏课、作文课等等相对来说启发式思维运用比较多的内容,教师一般都是使用PPT课件,或者是Authorware课件,借助课件丰富的图片和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使用,灵活,便捷,充分地实现教学了目的。

第二、灵活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环节大都是固定化的模式,教室上课先进行字词的梳理,在课文的整体阅读之后逐段讲解,利用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手上的教学材料来进行教学,通过对于文章的分析来总结出本节课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这就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同时在课堂上也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是听讲的和吸收知识的,没有任何的交流,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没有保证。新课改主要的就是针对教师和学生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而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通过老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改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让学生在欢乐的教学氛围里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后的教学环节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所教内容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新课改后教学方式的主要变革就是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等方式,在课堂的实际应用中主要有音乐导入、提问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团队模拟演练、学生代表总结发言等,这些都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所以在现代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中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的课堂称之为“混合式教学”,就是针对现代的新课改后的课堂的教学特点来命名的。通过传统教学和新课改后的教学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永远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有效果,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也没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得具有调动学生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深化学习重要意义的职业能力,以及会使用多媒体的现代高科技的能力,相信在这样灵活的教学环节的推动下,再加上教师累积的丰富教学能力,高中语文的教学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绩。

二 变化的原因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发展的要求,促使教育也和社会变革一样,要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的发展演变,在不断地变革过程中对于“教书育人”终极目标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要实现终极目标,就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国家的重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政策支持,因为教学所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力量,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非常重视。

中国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的成绩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里,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成绩不注重教学效果,即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等,所以改革主要针对的就是应试教育造成的种种不良现象,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学习习惯进行纠正。学生只有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才能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往往学得比较快,成绩也比较好,新课程改革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提点进行改革的,从意义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变化的结果

新课程改革学生的主要变化就是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教师每天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普遍反映都是很有兴趣。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在积极有趣的课堂氛围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多的提高,学生成绩自然而然就能提高,而且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很累,学生对于新课改后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期望。现在很多学生都是轻松的学习,厌学退学现象减少了,同时教师的队伍建设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的教师岗位都是聘任制,以教师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的导向和标准,从教师资源方面进行了很大规模的改革,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高素质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整堂课教学质量的把握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学生和教师的变化是新课堂改革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最重要的变化,通过两者的变化,可以看出,新课改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四 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