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功效系数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的重要部分,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以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为例,来说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情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及涉及指标

1.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先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差别的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评价指标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时,其“满意值”、“允许值”分别取全省县(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按照静态指数占40%、动态指数占60%的权数分布加权平均求得。

功效系数(D)=[(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

2.县域经济发展涉及指标

涉及评价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存款,实际进出口总额,在岗职工人员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二、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太湖县隶属于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县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辖区内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有57.1万的总人口。

2.县域经济发展指标情况

2014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 925766万元,增幅9.1%,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26525万元,增长5%;二产实现增加值428801万元,增长11.6%;三产实现增加值270440万元,增长8%。

工业总产值1767350万元,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6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含房地产)896811万元,增长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457万元,增长13.1%。

外贸进出口总额5586万美元,增长46.4%,其中:出口3943万美元,增长38.3%;进口1642万美元,增长70.8%。

财政收入完成62196万元,增长19.4%;财政支出250351万元,增长13.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1140380万元,增长15.5%。

2014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6354万元,增长1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长12.2%。

3.各种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

2014年,在安庆市八县市内比较,分别算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功效系数0.65;工业增加值功效系数0.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功效系数0.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功效系数0.7;财政收入功效系数0.61;外贸进出口总额功效系数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功效系数0.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功效系数0.64。

此依类推,算出涉及到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乘权数,相加后即可算出县域综合考核指标,因各个省市按各自的省(市)情,制定的权数各不相同,在此不进行具体的说明。

三、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2014年,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太湖县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和全省、全市一样出现同频共振,开始换档减速。

二是受自身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步伐不快。如2010年太湖县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6.8:42.8:30.4,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4.9:45.9:29.1,而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6.3:29.2,依然处于较低层次。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快,而且三产行业结构有待调整。

三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不足。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看,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招工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出现下行,压力增长。从企业运行影响力来看,缺少财政贡献率大、产业牵动性强、辐射广、对经济有突出支撑作用的大企业。

四、加快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不以GDP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县、富县,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为立足点,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物质利益。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着力减少审批层次和行政干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三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人口集中、经济集聚、资源集约,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四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建立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五要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太湖县的旅游资源,努力做到“活力太湖,美好太湖”,加快太湖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总体。县域经济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目前,我省行政区划有86个县(市、区)。其中有66个县、19个区、1个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县域的经济总量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并向小康迈进。

(一) 县域经济总量相差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甘肃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省份,县与县经济差距较大,自然条件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截止2011年底我省县级生产总值最高4505743万元、最底3419万元。财政收入最高137858万元、最低246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高2532888万元、最低39812万元。就目前而言,我省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

(二)城镇化发展水平低,进程缓慢。我省受自然条件限制,县级城市建设差距也不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化的必备条件不足,与东部县市相差很远。截止2011年,我省城市化率平均为38.75%。近年来,我省城镇化水平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以上。如分县看城市化率差距更大或者说远达不到城市化标准。截止2011年全省县(区)人口数为,最高128.53万人,最低为1.04万人。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14175.88元,最低2061.65元。如果按城市化标准考量我省各县综合指标,尚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县级城市要达到城市化要求,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东部沿海县市城市化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其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已和大、中城市接轨。而我省大多数县级城市仅仅是起步阶段。

(三) 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差。我省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且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化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我省中小企业逐年递增,总体来看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入不敷出。截止2011年,全省县级财政收入最高137858万元,最低2464万元。我省收支倒挂县域比例高达87.2%,财政赤字从根本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许多县缺乏改善公共设施、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二、推动甘肃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指农村城市化,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升级,逐步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加速全社会整体化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大家知道,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产业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城市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体现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使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全面地协调发展。可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

鉴于甘肃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环境制约、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我省的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又处西部于不发达地区,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必须实事求是,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全部照搬东部地区的模式,而是应该探索甘肃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县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制定经济发展目标。要注重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也要注重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目的使县级城市俱有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

(二) 发展县域经济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摆脱我省自我封闭的情况,依托国际国内市场,根据市场竞争导向初步确立未来的前瞻性竞争战略,使县域经济融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重视发展二、三产业,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三)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1.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应当实施分层推进战略。夯实乡镇经济,提高县城城市化率,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应考虑各县经济总最的大小及发展空间、区位优势等因素。2.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下大力气扶持一批注重科技创新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外向型企业,力求把整个县域经济中的主导经济形势向民营经济方式转化。3.着眼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承接劳动力密集型、配套加工型产业,建设初级产品的加工基地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四) 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选择一批优势县及小城镇优先发展,促进其加快向城市转化。对城市化率较高的县,建议逐步就地城市化。当前,不应全面推行农民转入大、中城市。否则造成城市资源紧张,就学,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突显,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这是一种代价高昂的城市化道路。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和谐视角 交通 县域经济 发展研究

论文摘 要 便捷交通激活县域经济,本文基于和谐视角对交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

1前言

东明县地理区位比较重要,但目前东明县路网建设还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公路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量矛盾相对还比较突出;道路运输结构不尽合理,运输效率和质量不高;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在为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创造良好运输条件、实现与京津等地的有机衔接上有待加强和提高。

2交通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县域经济建设中,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担负着千百种原燃材料的运输供应,形形商品的交换,成为各行业生产、流通的不可或缺的链条。路通了,车可以到田头,种菜不愁销,还能卖出好价钱。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路桥畅通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资兴业。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城乡距离。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给陆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催生了一条条公路经济带。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国道贯穿境内,高速公路、县乡一级油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车流川流不息,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有力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桥梁、渡口是交通的纽带和公路的延伸。一条路一条经济走廊。交通建设,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而且改善了经济发展条件,蔬菜、粮食、畜禽等一大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应运而生。

3交通路网建设的现状分析

县域经济面临国内国际市场日益增强的辐射力和冲击波,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结合当前交通建设发展实际,就如何科学统筹交通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定位思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是交通工作的根本要求。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看,总体而言是区位优势的拉动辐射效应不明显。从服务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看,公路易发事故路段的安全防治、危桥危涵的改造、紧急突发事故抢险救援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资质审核检验和运输安全等方面有待加强;公交运营线路数量、通达深度还不能满足群众便捷出行需要;出租运营车辆标识不一,良莠皆存,不规范、不统一、不满意的矛盾还相对存在。做好群众“出行放心、出行满意”的工作任务还很重。

4立足路网布局与县域经济的有机衔接 1正确认识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先发展,超前发展交通事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和推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的形象标志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而城镇化的发展与交通条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纵观东明发展历史,交通条件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城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众多历史名镇,皆按交通建设沿线分布。而现代城镇建设要走集约发展、集中建设的道路,择优发展重点乡镇是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城镇化的进程将使一些重要乡镇所在地得到强化和发展,随着交通通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城镇化建设也必将做出新的调整,也必将推动我县产业积聚区、主导产业和社会工程的加速发展。 2县域经济发展与路网功能的重新定位

县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路网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是布局规划的关键问题所在,应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国省、县乡道路行政等级划分的模式,依据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重新予以定位。从当前县域经济交通路网功能展现看,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主干网,用于连接县域内外重要结点和交通枢纽,技术等级主要是二、三级路组成;第二层次为次干网,用于连通县与县及县与各乡镇之间的公路,技术等级主要是三、四级路;第三层次为一般网,用于连通县域各乡镇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技术等级主要是由农村公路组成。从这个角度看,优先发展主干网,强化发展次干网,连通改善一般网,就能使有限的交通建设资金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适当调整农村路网结构

考虑县、乡村发展和土地整理及新农村规划,建议调整路网规划或给予在建设中进行置换变更的政策余地。加强养护管理,延缓使用年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十分必要。为提高道路品位,弘扬交通文化,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须注重把历史、文化和景观与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在提升道路的人文品位和文化气息上做文章,对每一条公路周边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历史底蕴和特色经济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挖掘,使公路文化成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桥梁。 4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优化路网建设

干线交通是区域间联系的纽带,地方道路则是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城市道路则是城市运行的载体,三者结合构成了“大交通”的概念,大交通可影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可影响一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可影响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影响一个区域某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甚至可诞生一个城镇。交通上不去,经济就无法发展,由此而言,发展“大交通”势在必行,在谋划上是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建设纵深,沟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二是建设枢纽,实现物流集散,三是建设走廊,解决瓶颈,改善能源运输通道。 5加快相关城镇过境道路改造升级的步伐

在路网建设中重点发展县域的主、次干线公路项目(县道、乡道)。村村通道路大多为沿干线公路呈“鱼刺”状形式,而乡道建设标准又过低,起不到乡镇区域内的干线或分解国道线路压力的作用,建议下阶段路网建设以县道改造升级、乡道(次干线)、专业道路(矿山道路、粮食产区路、果品蔬菜产区路、红色旅游路)建设为主。在县域农村形成主干、次干、专业路、村村通,高中低等级配置,车辆择路而行,路网车流密度均匀的格局。

:

[1]张聪林,朱霞.小城镇交通规划问题与对策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5年01期.

刘翠红.产业链延伸视角下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03期.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7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1、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好项目少。

2、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

3、担保抵押难,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3、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大量资金。众所周知,邮政储蓄存款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吸纳的存款只能转存人行,由人总行统一调配。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并将吸收的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给邮政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发展非常迅速,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2002年底已达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以某县为例,2003年末,该县邮政储蓄转存款余额6,830万元,占该县金融机构同期存款份额10.17%,仅此一项,就使近7000万元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人总行去年已下达文件,对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降息政策,并允许邮政资金与农信社协商后转存农信社用于支农,但往往由于邮储部门提出的利率价格等条件过高而无法实现邮政资金反哺农村,因此,目前邮政储蓄仍然是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5.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6.企业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7.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目前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导”因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矛盾而难以发挥作用,再贴现因县级票据市场不发达而寥寥无几,唯一可以运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贷款因受限额控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央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略

1.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在继续做好对粮棉油购、销、存所需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3、对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适当控制邮政储蓄增长的速度,建议对邮政储蓄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资金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争抢存款资源的能力,力求把县域资金留在县域里流通。其次,银监会要严格控制邮政储蓄网点在县域的准入政策,原则上不再审批增设新的网点,并有计划地对某些业务不规范的邮政储蓄网点予以撤并。第三,针对邮政储蓄是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实际,可适度向县域经济批配同等规模的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5.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6.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强化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实施政策引导策略。深入开展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工作,要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增进银企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主动寻求贯彻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的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要求其根据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变化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灵活掌握发放与收回,以进一步增强国家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要大力发展县级票据市场,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3、深入调查研究。基层人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总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好参谋。因此,基层央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特点,探寻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尤其要全面调查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从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一、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

1、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好项目少。

2、信用环境差,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

3、担保抵押难,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服务弱化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农业发展银行只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而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扶持。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扶持县域经济中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

3、邮政储蓄从县域抽走大量资金。众所周知,邮政储蓄存款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吸纳的存款只能转存人行,由人总行统一调配。由于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并将吸收的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给邮政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利益,因此,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发展非常迅速,金额不断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邮政储蓄在存款市场的份额2002年底已达8.48%,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以某县为例,2003年末,该县邮政储蓄转存款余额6,830万元,占该县金融机构同期存款份额10.17%,仅此一项,就使近7000万元资金不能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尽管人总行去年已下达文件,对新增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降息政策,并允许邮政资金与农信社协商后转存农信社用于支农,但往往由于邮储部门提出的利率价格等条件过高而无法实现邮政资金反哺农村,因此,目前邮政储蓄仍然是县域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

4.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5.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6.企业资信状况差,抵押担保难,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7.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目前县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十分有限,“窗口指导”因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矛盾而难以发挥作用,再贴现因县级票据市场不发达而寥寥无几,唯一可以运用且十分有效的再贷款因受限额控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央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方略

1.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功能,拉长政策金融服务的链条,在继续做好对粮棉油购、销、存所需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粮棉油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品种改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县域经济长期繁荣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3、对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适当控制邮政储蓄增长的速度,建议对邮政储蓄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机构到资金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降低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争抢存款资源的能力,力求把县域资金留在县域里流通。其次,银监会要严格控制邮政储蓄网点在县域的准入政策,原则上不再审批增设新的网点,并有计划地对某些业务不规范的邮政储蓄网点予以撤并。第三,针对邮政储蓄是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实际,可适度向县域经济批配同等规模的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5.大力改善县域信用环境,推进县域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一是加强宣传,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实施信用工程,把信用作为第一前提,警示和规范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三是实施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地方政府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督促企业落实银行债权,从而营造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6.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强化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县域经济融资难的关键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以自身实力赢得国有商业银行的青睐;企业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以取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加强与银行信贷部门的沟通,主动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在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基础上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基层央行在促进县域发展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窗口指导,实施政策引导策略。深入开展好稳健货币政策的宣传工作,要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增进银企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和资金融通。主动寻求贯彻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点,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2、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调控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甚至存在很大悬殊,这就需要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实行区别对待,适当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较大的自和灵活性,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一定限额的向辖内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的审批权限,要求其根据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变化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灵活掌握发放与收回,以进一步增强国家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要大力发展县级票据市场,为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

3、深入调查研究。基层人行有效的调查研究可以反映地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总行制定科学的货币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当好参谋。因此,基层央行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特点,探寻和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尤其要全面调查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研究如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提供金融支持的问题,从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89-03

作者简介:孟光(1990-),男,汉族,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同时又是全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县域经济的贡献。近年来,河南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部分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均衡且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研究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是当务之急。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河南省现有108个县(市),县域面积达15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905%,县域人口8134万,占全省人口的818%。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县为山区县,其他地区为平原县。2009年,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为1382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7450亿元;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500亿公斤;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07亿元,支出为13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突破两位数增长,达到5010元。但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还偏弱,整体效益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2009年,河南省跻身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5位,在这5个省份中,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河南省仅占10个,而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均超过30个。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只有39个,占全省所有县(市) 的36%。

(二)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

1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但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河南省县域在经济多元化发展态势下,通过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兴县富民的路子,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如以巩义、新安、伊川为代表的大工业、大项目拉动模式;以长垣县、许昌县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以临颍县、鄢陵县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兴县模式;以林州市和西峡县为代表的配套经济模式;以邓州市、林州市、固始县、长垣县为代表的劳务经济模式等。

由表1可知,河南省县域中经济强县较少。其中,在2012年第十二届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评比中,河南省仅有2个县级市入选,其中巩义市列第49位,偃师市列第92位,而江苏省占据25 席,浙江省占据22席,山东省占据20席,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达745041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5387%。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河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9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1:583:236,第一产业比重依然偏大,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城镇集聚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内生机制还不健全。可见,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但进程缓慢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升,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乳肉禽蛋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4620个,这为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但其生产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进程。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全省县域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较为密集,除淇县、临颍、固始等少数县外,大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二是县域龙头企业和组织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仅有双汇、永达、华英等几个知名品牌;三是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对接机制不完善。有些地方出现坑农害农现象,企业打白条,甚至拒绝履行合同;四是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深加工能力弱,规模经营比重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关联度还不强;五是社会配套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服务落后,严重制约农业快速发展。

4城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水平偏低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河南省城镇总人口达6209 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 1314万人,年均增长28%;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77%,比 200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 16个百分点。

由表2可知,河南省城镇化虽呈较快发展趋势,但城镇化水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加快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倡导多元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因地制宜推进县域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增加了财政负担,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精简县乡机构和人员。

2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河南省已经将部分省级投资项目审批权下放,但力度还不够大。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推行“一站式服务”。

3落实农村税收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林特产税、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同时,县域政府应切实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和“一事一议”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4尽快完成县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国有资本原则上应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集体企业要加快完成改制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首先,必须抓好产业布局,河南省应继续搞好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区域,尽快在豫北等县域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其次,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际上是选择适当形式来联系农户与市场。至于如何建立联结机制,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则要按市场规律办事;第三,完善分配机制,兼顾农民利益。必须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第四,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首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快城镇化步伐。争取以较发达县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其次,要加快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形成集聚效应;第三,合理推动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四)加快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机制上真正保证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发展。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及时清理和修正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

上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切实给予其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等。

(五)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对于发展迅速的县域经济来说,资金缺口大、供不应求的矛盾依旧存在。为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大对县域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首先,应充分发挥现有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管理服务和考核体系。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中心,针对中小企业性质和特点搞好服务;其次,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民间资金准入条件。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开对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准入限制,同时把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向现有正规国有金融机构融资的规定落到实处;第三,适当加快全国范围内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王志电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湖南县域经济;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27-1

1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湖南省县域经济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实力不强,发展比较滞后。产业发展慢,水平低,是制约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1.1 县域经济总量明显不足

据统计,2010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0450.0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5.7%,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但湖南省县域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以上。两相比较,说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处于上升态势,但速度缓慢,且县域经济总明显不足。这种巨大的差距值得各级领导反思和研究。

1.2 县域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大,产业层次低

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弱质产业。目前,农业仍然是湖南省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同时,县域经济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县域经济总体上产业层次偏低。湖南省农业发展存着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比较落后、规模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县域经济基础不牢,制约了发展潜力。

2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发展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

从全省来看,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往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很低,“三农”问题突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机制制度等软环境水平较低,对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及强农惠农政策的掌握和实施存在缺陷,企业负担较重。因此,各级部门在支持农村、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力度不足。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大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环长株潭(3+5)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湘西地区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发展极不平衡,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能源日见紧张稀缺,资源环境消耗较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瓶颈制约与传统发展模式矛盾日益突出,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2.3 认识不够,观念不新,制度不完善

各级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它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情来抓;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导致措施不力;广大干部群众头脑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跳出农字抓农业”的大农业观念,没有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从而导致支柱不强,加工不深,效益不高,二三产业发展不快。

3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结合湖南省实际,必须把建设、发展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作、关键环节和根本措施来抓。

3.1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首先,针对某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少的实际,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推进短期内保农业丰收、长期内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来源上,要坚持农村投融资体系的深化改革,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齐上,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

其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好良种引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委托、定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劳务输出。

3.2 提高认识,坚持人才兴业

应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可采用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工程,提高农村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建设,增强农村干部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局掌控能力和细节实施能力。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结合“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大型公益事业,根据本地区实际,增加对农村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的进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各行业、各层次的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4 总结

县域经济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小枫.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0).

[2] 武力.中国经济发展史[J].中国经济出版,1999.

[3] 周符波.县域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J].信息导刊,2004,(14).

[4] 宋洪远.进一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J].农业部农业经济探究中心.2008.

[5] 邱志忠.湖南县域经济与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陈耀邦.何康.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村出版社,2000.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因子分析;竞争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6

1 引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新常态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以淮安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将淮阴、淮安2个县级市辖区与盱眙县、洪泽县、金湖县和涟水县共同组成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3年淮安6个县域经济体竞争力进行综合测评,在实证分析与定量测算的基础上,总结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针对性地为政府县域经济调控提出对策建议[1]。

2 淮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淮安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县域经济活力日益增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截至2013年底,淮安县域(淮安区、淮阴区、涟水县、洪泽县、盱眙县、金湖县,下同)地区生产总值1510.82亿元,占淮安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70.1%,分别比2000年、2005年增长6倍、3倍,其中淮安区、淮阴区分别达到326.32亿元、319.56亿元;实现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4.30亿元,比2000年增长33倍,其中淮阴区、涟水县分别达到49.20亿元、45.19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0.57亿元,其中盱眙县达到203.26亿元。

2.2 特色产业逐渐形成

各县区围绕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聚。淮阴区食品加工、盐硝加工、机械制造、太阳能利用等支柱产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0%,淮安区盐化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和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金湖县形成了石油机械、汽摩配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盱眙县轴承、凹土加工被列为全省轴承、凹土特色产业基地,涟水县食品酿造、纺织服装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洪泽县盐化工、机械、轻纺3大主导产业发展快速。

2.3 园区发展步伐加快

各县区相继建立工业园区,现有省级开发区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12个,省级南北共建园区实现全覆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在2011年全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金湖、盱眙、洪泽经济开发区分别较上年上升了11位、9位和8位,首次进入全省第2板块,金湖、涟水、盱眙经济开发区进入苏北省级开发区十强方阵。

2.4 居民生活日益提高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456,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5元,分别比2000年、2005年增长1.8倍、0.53倍。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以及新农保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三无”和“五保”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

3 基于因子分析的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变量进行降维,用少量具有高代表性的因子,替代多类重叠的指标,对淮安市所处苏北地区合计25个县区2012~2013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之所以将分析对象由淮安市2区4县扩展为整个苏北区域原因有2,SPSS软件进行主因子分析时,比变量数还要少的样本无法通过相关性检验,所做的主因子提取与分析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站在宏观角度,考量淮安县域发展状况也需要以苏北区域经济体作为背景,这种苏北区域范围内的横向综合比较,更有利于明晰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实际水平[2]。

考虑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现状,参考已有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9项反应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即:GDP、人均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用编号X1-X9表示。这些指标基本反映各县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平[3]。具体步骤如下:

3.1 检验样本数据

应用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在提取公因子之前需要对初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检验,SPSS 提供了2种检验方法:KMO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输出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检验的KMO 值为0.754,而且,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30.51,自由度为36,相应的概率P为0,说明原有变量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

3.2 提取因子

本文采用的是SPSS 默认的且使用较多的主成分分析法,在处理数据过程中,虽然第3个因子的特征值小于1,仅为0.814,但此处仍根据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指定数量提取3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合计达90.22 %。可以认为其对原始变量指标有一定的解释程度,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表2是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情况。

3.3 因子的命名解释

因子变量的命名解释是因子分析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采取正交旋转中的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公因子F1 在X1、X3、X5、X6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均是反映经济总体规模的,可以称为经济规模因子;公因子F2 在X2、X8、X9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均是均量指标,可以称为发展水平因子;公因子F3在X4、X7上载荷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体现经济发展潜力与后劲,可以称为发展潜力因子。对于测定一个地区的经济总体状况,我们从这3个主要因子着手来分析,是合理的[4]。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 6 次迭代后收敛。

3.4 计算因子得分与排序

本文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计算系数,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成份 主因子

系数

F1 F2 F3

X1: GDP 0.311 -0.080 -0.039

X2: 人均GDP -0.119 0.412 0.029

X3: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0.330 -0.077 -0.092

X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0.039 0.004 0.371

X5: 固定资产投资 0.128 -0.085 0.210

X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0.462 -0.022 -0.342

X7: 出口总额 -0.341 0.041 0.692

X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209 0.438 0.113

X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0.099 0.300 -0.128

根据上表可写出以下主因子得分函数:

F1=0.311X1+(-0.119X2)+0.330X3+(-0.039X4)+0.128X5+0.462X6+(-0.341X7)+(-0.209X8)+0.099X9

F2=-0.080X1+0.412X2+(-0.077X3)+0.004X4)+(-0.085)X5+(-0.022X6)+0.041X7+0.438X8+0.300X9

F3=-0.039 X1+0.029 X2+(-0.092)X3+0.371 X4+0.210 X5+(-0.342)X6+0.692 X7+0.113 X8+(-0.128)X9

再采用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构造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以表 2-3中两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可写出综合评价模型为:

F=0.6493F1+0.2505F2+0.1002F3

用上面的测定模型,计算出苏北5市下辖25个县域的主因子得分与综合因子得分,根据得分高低进行排名,结果如表5所示。

3.5 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不难看出,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且成果显著,县域经济总量已占据全市半壁以上江山。但通过与苏北另外4个城市徐州、盐城、宿迁、连云港的县域进行横向比较,淮安市单个县区,无论是经济规模总量、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潜力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以上定量分析可知,苏北县域经济可划分为4个层次,相对发达地区:东台市、沛县、大丰市、沭阳县、邳州市、建湖县;中等发达地区:新沂市、赣榆县、东海县、睢宁县、阜宁县、滨海县、淮安区、射阳县;中等偏下地区:灌云县、淮阴区、丰县、盱眙县、泗阳县、泗洪县、灌南县、涟水县、洪泽县;欠发达地区:响水县、金湖县。

淮安没有一个县区综合评价得分进入苏北前10,县域经济实力较薄弱,追赶百强县相对较难。淮安区凭借经济规模因子得分较高也仅排综合因子第12位;洪泽和金湖的经济规模因子排名在苏北25个县区最后2位。从历史和现实数据来看,盱眙和涟水最有可能进入百强县行列。以苏北百强县大丰为例进行测算比较,涟水、盱眙距离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规模相差较多。盱眙县在发展水平与潜力因子上在4个县里排名最为靠前,但从GDP来看,假设以当前增长速度,盱眙也还是要到2040年才能赶上大丰,若想在2020年前赶上大丰,年均增长速度需达25%以上。可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淮安市跨越发展的突出瓶颈。

4淮安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策略

4.1 完善规划布局顶层设计,引领县域经济科学统筹发展

淮安可围绕国家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区域性布局。推动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加快融入苏南经济版块,加强产业互补对接,积极承接长三角项目转移,有序发展文教、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涟水县、淮安区、淮阴区围绕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加强与盐城、连云港的对接,大力发展与港口、航运以及海洋相关的产业。推动盱眙县、洪泽县、淮安区围绕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战略,重点打造盐化工产业链、生态带和小城镇;涟水县、淮阴区可围绕盐河开发重点建设港口及船舶修造产业带、林果经济带。加快环湖大道、东绕城大道、西绕城大道和盱眙-蚌埠沿淮河大道等公路建设,打通连接周边县的干线公路网;大力推进淮安港、盱眙港、涟水港、淮阴港和金湖港等五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连淮扬镇、宁淮城际、徐宿淮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进一步构建县区对外大通道。重点建设一批城镇和农村供电、供水、供气、道路、绿化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将县域和重点镇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设计划。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开发建设。

4.2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县域现代产业体系

每个县可重点打造1~2个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如涟水食品酿造、洪泽盐化工、盱眙轴承、金湖石油机械、淮阴食品加工、淮安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物流、金融等生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围绕白马湖休闲旅游度假区、铁山寺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绿色旅游。应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高效农业集约化,发展具有特色的蔬菜、花卉、特种水生植物、生态林、碳汇林、植物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龙虾、螃蟹、特色鱼、乳鸽、四季鹅、淮黑猪等特色养殖业,同时,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每个县域应着力打造创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县区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公共技术平台、仓储物流等专业化配套,提升承载力。同时,走出去与发达县域地区“结对子”,共建园区,实现借力发展。

4.3 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驱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县域经济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跨越振兴,最大动力来自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淮安县域经济可借鉴成都、义乌的发展经验,以“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撤乡并镇,按照“一县一特”建设思路,以中等城市为目标推进4个县的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中小城市群为主体、中心镇为节点和新型村庄为基础的网络化城镇体系。重点支持金湖县“一个精品主城区和四个辅助中心”建设,示范引领新型城镇化。寻找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可行办法,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发展[5]。

4.4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突破发展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淮商崛起”行动,培育更多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推动全民创业,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可适当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门槛,以引导民营资本更多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各级各类开发区大力发展创业园区和农民工创业园。构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品牌营销推介,支持打造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政府层面推动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4.5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应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体自,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支持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创新;考虑给予涟水县、盱眙县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以促进其所辖企业上市,实现更大规模融资,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继续扩大强镇扩权试点范围,将4个县域次中心镇纳入强镇扩权试点,下放相关管理权限,提高发展效率;参照国家、省关于先行先试的各种示范区政策措施,力争实现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突破发展。推进行政审批提速,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减轻税费负担,所有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可推行按下限收取;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加快产业集聚化、企业集群化、项目规模化发展,将招商引资与打造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创建特色园区相结合,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理顺上下游配套企业和产品,有针对性组织招商,同时构建业界、商界、政界、学界之间的互动平台,拓展交流对话渠道,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第.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38-48.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 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6-130.

[3]高鑫,许文娟.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J].农业经济,2013(10):17-18.

[4]胡月秀.基于因子分析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以秦皇岛县域经济为例[J].江苏商论,2014(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