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的核心

农村发展的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既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精华,又体现了当今社会建设中存在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

一、对农村小学教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在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和建设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农村小学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村小学生的自我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思想来引导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对于学习方式的把握和改善,不断地促进和提高当今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将我们学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常识不断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社会实践和学习方式充分地紧密结合到一起来,不断发展农村小学建设和对小学生的兴趣培养。通过加深现在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不断地传递下去,力争做到让社会中每一个有理想的人都能充分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让社会中存在更多有道德的人,这将对于农村小学发展和建设有重要的保障,同时也将为社会文明的进程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我们国家在社会教育建设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不断推进社会教育的进程,发展农村小学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需要在不断完善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忘解决因此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以此来加速我们国家在社会教育方面的发展,这将是推进我们国家未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手段。

二、对农村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分析

在对农村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加强融入性原则的遵守。融入性原则也可称为“培育性原则”,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活动应该像育苗、育秧、种花一样给予光照、水分、施肥,让其自身渐渐地、缓缓地发育生长,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揠苗助长。这里强调的是“融入”、是“渗透”,不是生硬灌输,其方法是“培”、是“育”、是“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中固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融入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去,即贯穿到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使学生在对字、词、句、段、篇进行理解与运用的同时,渐渐地、缓缓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幼苗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社会主义核心r值观进行实践过程中可以加以多种形式的采取,譬如以诗歌或者歌舞剧的形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递,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实践的效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强调在农村小学培育和践行中积极建设小学教育发展的作用,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环境的改善,加速农村小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前提下的促进。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所以我们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农村小学教育全过程中来,以此来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前进,同时在社会建设中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这不仅是发展教育系统推进农村小学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是努力完善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对贯彻落实方针的改进。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性的保证,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环境又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学校、社区、家庭、少年宫、游艺场所、小伙伴、课外书、网络等等。再具体来说,学校里的教师之间、家庭中的家长之间等各方面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相互矛盾或冲突,这也是我们需要正视的客观现实。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与社区、家庭、其他有关单位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齐抓共管。首先,学校内部全体教职员工(一线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都应该协调一致地重视并投身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来;其次,要重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实践基地的作用不可忽视。总之,只要我们从整体观念出发,协同推进,就能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赢得良好的效果。

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不同群体人才培养的力量根源。大学生是“中国梦”伟大社会理想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践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而农村籍在校大学生更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籍大学生特定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和心理因素等原因,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认知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了一些冲击,思想政治状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有的开始出现迷茫、自卑、不知所措等现象,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自闭等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农村籍大学生的思想,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农村籍大学生有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因素

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剖析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掌握农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思维方式独特,生活环境特殊,价值观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具体而言,对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助推作用的因素总结如下:

首先是农村籍大学生自身对成长成才的渴望。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与选择者的利益需求契合,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可。农村籍大学生的很多选择,包括对大学的选择,都以促进自身成长为目标。尤其是出身农村的学生,强烈希望能通过大学学到真本事,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大学生成才必须的价值导航,与农村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农村籍大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对成才的渴望就会成为他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

其次是优质的教育内容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相比城市而言,农村教育相对存在设施落后、教师配置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在学习能力方面,农村籍大学生与处在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城镇学生存在很大差距。但是这些学生受到的思想干扰和价值冲击相比城镇学生而言较小,教师的权威性较高。因而面对大学的综合素质发展导向及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高校能在农村籍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把握主动。

最后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和适度的社会实践。农村籍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他们的独立意识一样强烈,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避免被边缘化,他们会不自觉地认同大家都认可的理念和文化,而这也就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选择校园文化建设时,高校既要注意“整体性”和“全面性”,也要注意农村籍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重点性。此外,适度的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活化和润色,农村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需要以一定的实践验证为基础。

2.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点

(1)突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内容简约,具有高度的宏观指导价值。要利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村籍大学生如何为人处世,首先要实现价值观内容与他们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将宏观的指导具体化,突出其针对性和现实感。只有站在他们利益需求的角度去诠释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价值观本身的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晦涩,处处体现出与他们命运的内在关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农村籍大学生获得生存保障和发展空间的前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农村籍大学生人身自由和生活尊严的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是农村籍大学生立足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行为规范。

(2)注意体认教育与感悟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感悟教育为主,比较看重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性认知。但农村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突出体认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从行动上认可所学的内容。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他们深入理解和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途径。适度的实践能够帮助农村籍大学生脱离价值观的边缘化倾向,感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精神满足,并同时培养出对不同价值观的甄别和选择能力。

(3)看重隐性教育和显示教育的交互使用。显、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策略之一。常见的显性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宣传教育:课堂是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魅力、积累教学效果的主战场,强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显性教育成效的保持;宣传教育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立场和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坚持宣传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广和普及。另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方法,拓展课外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嵌入式”的教育模式。

3.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路径

(1)深化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农村籍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要略高于城镇大学生。教师在对农村籍大学生的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正确、深入的理解是相关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进课堂、进头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水平和教学方法。强化对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是开展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先行步骤。高校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职前、职后培训中,以其为标准引导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们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在身体力行的示范中激励学生,影响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开阔的教学视角、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和过硬的理论知识素养,能够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与趣味性,保证思想感染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要深系农村籍大学生的生活教育经历、学习实际和群体特点,由他们关心的话题入手,运用生动的事例和他们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同时,教师还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载体,强调常规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互渗,突出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以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积极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发展。针对农村籍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整个学生群体的融合感。这种归属感来自于学校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尊重与包容,一旦他们对学校产生了依恋与认同,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去对待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本校的特色,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校特色的连接点;将舍风、班风、学风建设落到实处,促进其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要以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培育的载体。活动是学生增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教育、职业技能的结合。

高校应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积极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久度。第一,要充分利用贴吧、论坛、网络课堂等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魅力,提升它在农村籍学生群体中渗透性。第二,要主动运用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观察学生的生活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提升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3)整合育人资源,完善制度保障,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多处于认知能力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青年时期,在这个对信息高度敏感的人生阶段,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同龄人的一次行为示范,甚至他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他们价值观发展的推动力。故面对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村籍大学生,高校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教育的全程性,同时加紧完善制度。

(4)构建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用人体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当下,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部分院校甚至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单纯的理论教育,过度依赖理论课教师,忽视了对其他类型德育工作者的吸纳和培养。同时,受用人体制和教育观念的双重制约,高校思政工作效率和队伍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效果。为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实成效,高校要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思想作风优良、理论素养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另外,面对农村籍大学生,更应在队伍建设中拓展教育队伍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农村籍大学生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以及现今的“三农”现状,更能回答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来到城市后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和难题。这就突出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关键作用。高校需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的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予以组织保障。

4.结语

总而言之,要保证农村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切实效果,就必须既要尊重全体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注意农村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正视以往教育中的弊端与不足。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制度的保障作用,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和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方法和新型教育模式渗透融合。

参考文献:

[1]汪立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第3篇

【Keywords】internet plus;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ccounting; innovative ideas; safeguar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9-0069-02

1 引言

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会计工作理念、策略与手段落后的情形下,农村金融会计管理问题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使农村会计核算业务得到优化和更新,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会计工作创新思路及保障措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互联网+”背景核心内容

“互联网+”背景的特点与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跨界融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行业与互联网行业进行了整合,使传统行业免受地域的限制。可见,跨界融合给各行业领域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第二,创新驱动。许多企业以自身与互联网之间的整合作为创新驱动的引擎,将企业服务和文化,融入互联网中,发展线上联网和线下实体的一体化运营,形成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模式。第三,重塑结构。结构的塑造和重组,是保证各行业产业结构联系的必要前提,而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结构重塑,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加强了产业结构之间的紧密交流,建立了和谐关系。

3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的限制性因素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的限制性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层面。对于农村地区,农民对会计核算的认知薄弱。公众监督的缺失导致农村会计核算的真实性降低,从而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第二,技术层面。目前,?r村地区的会计核算技术只停留在较为简单的会计核算层面,对于复杂的核算业务,核算人员无法进行科学的调整。第三,政治层面。农村地区政府在落实政策的同时,缺乏对当地会计核算以及经济情况的关注,使政策落实欠缺规范性和严谨性。第四,经济层面。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薄弱且不稳定,而农村会计核算机制又无法根据实际的经济情况实现灵活性调节,因此,农村会计核算会受到经济层面的限制。

4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的创新思路

4.1 加强网络人才交流

根据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的限制因素分析可知,技术层面会对农村核算业务带来不小的影响。该限制因素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农村技术性核算人才的缺乏。为了使农村会计核算业务能够有序开展,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加强网络人才交流,以此弥补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技术的落后和缺失。网络人才交流,是提升农村地区会计核算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快速提升其会计核算效果。另外,政府部门也应当选配专业核算人员进行地域性培训指导,提升农村地区核算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核算人员也应当积极向其他单位进行人才输出交流,保证线上线下培训共同发挥作用。

4.2 更新信息系统平台

在农村地区的市场建设中,部分地区已经能够实现会计核算系统的应用,并对线上线下的双向业务交流进行了尝试。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业务实施中社会、政治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信息系统平台必须进行必要的更新。在后续的发展中,更新的系统平台,应当能够根据农村地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保证农村会计核算业务的具体落实[1]。信息系统平台的更新内容中,首先要增设平台绩效评估,对核算水准进行控制和衡量。其次,要确定好平台的应用对象,保证不同对象在使用信息平台时,能够获取有效信息。最后,系统平台需要在组织架构方面进行更新,使其具有反馈机制,以此提升业务核算效率。

4.3 采用电子核算方式

采用电子核算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农村金融机构对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核算方式打破了传统纸质会计核算的限制,对农村地区核算方法的更新打下了基础[2]。农村地区在落实了基础性的数据会计核算后,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录入,对电子信息进行分析,这就是电子核算方式。该方式可用于核算中的差错处理,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深入排查,保证其核算效果,满足农村地区的会计核算需要。

5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的保障措施

5.1 观念保障

观念保障的对象是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会计核算业务在不断优化升级。此时,农村地区的群众也应当随时代的更新和发展,改变自身基本观念[3]。观念保障可以使农村地区民众认识到当地会计核算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充分理解“互联网+”时代给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在统一正确观念后,农村民众就可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业务中,自觉对当地会计核算业务进行支持和监督,在此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当注重观念的引导,使农村会计核算业务为农村民众造福。

5.2 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的实施者是政府。在“互联网+”发展模式下,政府依然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具有推动其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尽快实现农村会计核算业务的双向共赢,政府必须以自身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支持和辅助,保证农村地区会计核算业务的有效实施,保证相关推进政策的有效落实[4]。政策保障中,包括政府对农村会计核算的全程指导和长期跟踪,并在适当时期输入会计核算技术人才,实现大数据处理和互联网技术模式下农村会计核算义务的全新理解[5]。

5.3 制度保障

农村会计核算得到互联网模式优化时,国家应当积极为二者的融合发展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比如,会计法规制度的优化升级、建立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建立农村会计管理核心制度等。在后期发展中,农村地区的会计核算人?T,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对会计核算业务体系进行完善,使会计核算制度能够充分符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6]。另外,制度的保障,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当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要及时对制度方面的差错和意见进行变革性处理。

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粮食区;金融支持;经济主体

一、西峡县粮食区发展及金融支持现状

(一)西峡县粮食区发展现状

西峡县境内的地形较为复杂,但温度适宜,雨量充足。在这种情况下,该县形成了以菌类、水果、药材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在我省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范,成为核心粮食生产区。

近年来,西峡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提高菌、果、药的产量,增加农户收入,增强涉农企业的盈利能力,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该县规模农产品企业达到4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一家,省级重点企业一家。这些企业带动个体农户在生产链条上进行种植、加工与生产,促进该县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西峡市粮食区金融支持程度

西峡县政府十分重视对涉农企业,尤其是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的企业,并给予他们宽松的信贷条件。西峡在之前短短几年时间里,以宛药为重心,在信贷链条上进行了一连串系列开发,先后申办了4900万中药材提取生产线项目,5000万中药材基地项目,1.5亿续贷项目。2009年又将仲景大厨房香菇酱项目和太圣药品包装项目纳入发展规划。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西峡县鼓励和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积极组织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到周边地区考察学习产业化发展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等,开阔了视野,坚定了办好合作经济组织信念。二是积极争取为专业农民合作社申报示范社项目,通过示范社项目的引进,对西峡县合作社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7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带动3万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二、西峡市粮食核心区金融支持面临的问题

根据西峡某农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如下:

(一) 缺乏规范的政策性引导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农民未参与过政府组织的关于农村金融的培训,仅有5%的农民参加过且认为收获很大,其余15%虽然参加过培训,但成效甚微。除此之外,超过75%的农户对西峡的信贷政策不了解。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并未有效的提供相关的政策指引,最终导致村民对金融政策的不敏感甚至是误解。同时也反映出当地政府政策上传下达不到位,缺乏规范和政策引导。

(二)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对该村金融计划调查显示,近几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将近90%的村民拥有自己的存款。但保险发展程度有限,村民对保险十分抵触,害怕被骗,因而习惯性拒绝。除此之外,借贷业务一般,并没有很多人从事借贷项目。综上,保险、信贷产品的短板决定了当地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

(三)金融创新不足

大部分村民并未听说过金融创新产品,这首先是由村民自己的文化水平决定的,其次是由于当地政府缺乏政策指引,也导致当地金融创新严重不足,长时间停留在从农信社、银行借贷款上,既不了解现在的金融政策,也对如何利用政策为自己牟利而不感兴趣。

三、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构建中金融支持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配套机制

统一财政部门对农村资金的投资渠道,使得所有扶农资金达到有效配置,促使的正规金融部门以低利率帮扶农村经济发展所产成的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以此来刺激正规金融部门的支农积极性。同时,建立农村内源资金回流机制。正规金融部门放弃在农村支行只存不贷的职能,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使民间资本在监管体系内正常运转的同时刺激其对民间资本投融资的积极性,提高对农村经济投融资的规模。

(二)构建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发展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城市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应逐步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商业银行农村服务,提高想农业发放贷款的比例,针对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差异化改革,以此根据不同经济主体的需求不同,加快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增加金融服务类型,提高服务质量,为粮食核心区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利用创新型金融工具服务农村经济主体

对于我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农村经济主体可充分利用新型互联网金融工具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个体农户而言,央行应加快农户信用评级的实施,将农户的电子信用档案与农户贷款审核与优惠政策等相挂钩,促使农户更严格的管理自己农作物的同时,降低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压力。大部分涉农企业属于小微企业,它不仅具有农业经济的不足之处,还具备小微企业的各种缺陷,而我省粮食核心区的“宽带工程”已初步得到实现,互联网网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涉农企业可利用众筹互联网金融工具来满足自身的大量资金需求,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的极大的可能性与空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项目。我省粮食核心区应积极倡导民营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晓明 刘静..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经济研 究导刊,2009

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第5篇

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如此,只有贴近农民才能不断养成,价值体系是靠一定的空间和具有独特样貌的象征物呈现出来的,唯有如此才能活灵活现。美国文化倘若离开了好莱坞和迪斯尼,离开了麦当劳和可口可乐,那就只剩下空洞的国家意识形态,其世界影响力无疑就会大打折扣。打造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立呈现空间意义重大,当然,农村社会其他思想的空间呈现与核心价值的空间呈现存在着诸多连接和交叉之处,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生存的根基,应当引起关注,努力使之为我所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提高、思想文化建设不能光靠僵硬的说教,需要一系列可触、可视、可感的物体来呈现,如体现文化价值的实物景观以及各种文化载体等。如果思想只剩下“调料”,没有可触感的东西,这就如同空中楼阁、买椟还珠。农民群众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诸多优秀因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平常人做的不平凡的事情当中,均可感觉到并富有借鉴意义。“农事的全场面”显然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田间劳作,而是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经济民俗事象,农村生活的现场比书斋要实在得多,也有趣得多。农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和创造者,离开了基层的实践和农民的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村就会失去基础和土壤,就会出现如梁漱溟先生所批评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状况。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养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生动具体,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小山沟村自1999年起,坚持每年举办“晒被子”节,该节的主要内容是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来到村部,把自己准备过冬的被子晾晒起来,接受全村男女老少的“检阅”,根据被子的薄厚和干净程度评出“敬老模范户”,并对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晒”出了小山沟村人的家庭和睦与尊老爱老,更“晒”出了小山沟村的文明、和谐,该村现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并被平顶山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总之,实践养成是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落脚点,要让农民清楚在生活中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奖什么、谴责什么,从而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化传统“感性”为现代“理性”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当前很多农村地区仍然延续着与传统基本一致的、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②,缺少外部新环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大多继续着长辈延续下来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经验过着单调的生活,甚至可以说,生活理念、价值理念和经营方式不过是在对传统的克隆。对此先生曾经幽默地指出:“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以抄袭来做自己的生活指南。”这种感性的生活复制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理性而科学的进步生活方式极不相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人们必须大胆摈弃传统的、落后的生活理念,这就要求要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要注入新的内涵。意大利者安东尼奥•葛兰西把包含核心价值的意识形态称之为“社会水泥”,认为“在保持整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分田到户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意愿,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也进行了再分配,导致了农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进一步增强③。这种局面的存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不可能是靠完全自发和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最有效的、最现实的办法是长期不懈地加强农民教育阵地的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继续加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的基础上,要不断加大对村镇文化服务中心、农村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使之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如山东省平阴县自2006起,先后投入1700余万元完成了6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阵地建设格局;二是丰富教育载体。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农民群体传递先进文化。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作和播放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愿意接受的节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农村地区中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文化下乡”活动,根据不同形势与任务直接将先进文化带下乡,通过与农民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把思想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④。

三、结束语

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间资本 核心竞争力 银行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银行领域的实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文章阐述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集体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能力。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观点,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核心竞争力应反映客户长期最看重的价值,要对客户的核心利益有关键性的贡献。

其次,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树一帜的能力,并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

第三,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到更广泛市场领域的能力。

先进的业务开展理念与产品多样化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银行产品的研发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尤其是现代商业银行为了开展多样化的资产业务已经走过了从被动负债到主动负债的过程。如今随着“新36条”的提出,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提出了明确的实施意见,因此,商业银行要培育自己的业务发展核心竞争力,就要从资金来源着手,利用强大的民间资本支持开拓业务创新领域,占领市场的至高点。

二、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方式

(一)民间资本可通过发起设立、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投资银行金融机构。

(二)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涉农企业,运用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或参与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

(三)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以适当放宽至20%以上。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为15%。

(四)民间资本可以投入建立投资信托公司、民营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并且发起设立或者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增资扩股。

三、引入民间资本于银行业产生的问题分析

(一)钱袋子效应

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银行资本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资本扩张路径也比较狭窄,银行经常性增资扩股不现实,特别是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民间资本,在促进银行稳健经营上往往缺乏远见。民间资本一旦业务开展膨胀,而没有后续资金跟进,就可能产生钱袋子效应,成为民间资本借钱生钱的袋子。

(二)关联交易风险

注入民间资本的主体银行因由民间资本出资组建,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容易产生家族化管理倾向,从而将贷款发放给自己的内部人员,极易出现违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功能缺失

至今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相关基础制度的不完善,民间资本参与公司治理方面难有根本性改变,由民间资本组建的村镇银行成为了发起行的分支行,不能实现其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民间资本进入银行助力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

(一)充实银行资本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资金来源

银行利率水平较低,导致存款意愿不强,单靠吸收存款支撑资产业务的发展,滞缓了银行的业务拓展和业务竞争,民间资本的进入恰好增强了银行的经济实力,增进了银行的业务拓展,对银行业务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民间资本对市场十分敏感,对银行的经营形成一种内在的压力,同时民间资本的进入改变了银行资本的结构组成成份,有利于实现其体制的组成改革。私有化的民间资本的进入,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和法人管理,强化了资产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致力于通过民间资本的进入拓展银行资产业务更广阔的空间。

(三)民间资本的进入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市场融资

1.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可以给银行注入新鲜的血液,增高民营资本在银行股权中所占的份额,使其可以更加清晰明了的定位自己的市场,同时保证了银行有能力去解决当前急待解决的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2.助力农村金融市场融资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缺位,农村经济往往依赖民间信贷筹措资金,存在一定程度金融风险。民间资本进入银行,可以促进建立起为农村经济服务的中小型银行类机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市场融资难题,及时阻止民间借贷的不良效应。

五、合理引入民间资本于银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完善法律制度

虽然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文件,放松垄断性行业的进入管制,但所有这些都是停留在政策文件和部门规章的高度。完善法律制度要重点加强对民间资本产权保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

(二)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中对于社会中介组织在银行监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非官方的市场化金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在整体银行监管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确立银行年度计报表的外部审计为银行的法定义务,加强市约束力量的建设,从而保护银行各相关方的利益。

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第7篇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用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市场环境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自觉的和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对农业产品的消费过程进行科学的调配来达到对农村经济的管理的目的。也可以说,农村经济的管理就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以发挥本地区的经济优势为前提制定相关的发展计划,并且对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和管理。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如何建设好“现代农村”就成为国家发展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而只有对农村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但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并且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下为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不高。

农村进行经济管理的大多数工作者是当地的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都相对比较低、培训机会少,思想意识比较落后,这不仅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很难带领广大农民走上经济繁荣的道路。因而,这只传统的管理队伍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需要吸引更多现代优秀管理人才的加入。

(二)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随着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的农民的竞争意识就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村经济分散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就比较缓慢,而且我国的大多数农民受到自身素质较低和周围环境等的影响竞争意识就偏低。农民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为主,没有较为深远的发展意识,不想参与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大规模企业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农村经营范围的相对狭小,不能将农业产品的原料生产地发展为农产品的加工地,极大地降低了农民收入,也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政策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给予农村经济发展很多政策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的差异性等,就很有可能造成国家经济政策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多数政策支持主要以财政补贴为主,而许多农业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需求。例如,粮食的生产应该从规模的扩大到提高效益的转变。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对农村经济进科学管理的目的,而且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措施

面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政府和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将市场竞争的需求和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提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根据这些内容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现代农村干部队伍。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要符合当前时展的需要,他们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农村经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而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必须对工作认真,对农民的问题进行耐心倾听和解决,并且在专业能力和思想觉悟方面要对广大农民和下属起到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农村经济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体现在文化水平的高低,还包括对经济、法律和“三农”问题的认识和采取有效措施的能力。因此,培养一支优秀稳定的农村管理者就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制定和完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相关立法机关要把过去制定的一些有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进行结合,对于不符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者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国家和政府就可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预防和遏制这些新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体制。

农村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的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实施者也是受益者,他们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既具有参与的权利,更有对农村经济管理进行监督的权利,政府和相关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民主监督体制,这不仅有助于及时纠正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可以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农村发展的核心范文第8篇

英文名称: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n Rural Cooperativ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0830

国内刊号:11-4900/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