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分析

经济发展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发展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01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的深化,面对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现在,全球经济发展多变而复杂,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一定要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经济全球化指的就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成为了一个经济的整体。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流技术、人才等,这样来弥补自身的经济劣势,寻求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球的范围内可以自由的流通生产要素,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使各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使全球这个经济整体联系的更加紧密。还有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准则,统一规范了经济行为,促进了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了中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1.可以吸引外资。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很多的人口,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劳动力,同时还有很高的消费能力,因此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很多发达国家看好中国市场,开始投资于中国市场,创立了公司和工厂,也就是说有很多的外来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这些外来的公司和工厂会把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带来中国,促进了我国公司和企业的发展。

2.影响了贸易。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的频繁,当前在国际市场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出口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我国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和国际接轨了。

3.促进了劳动力的分配。当前不断提高的生产技术使得农业劳动不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因为好多工作都是由机器完成的,也就有了很多的劳动力,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进行分配是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很多外资企业都创设公司和工厂,这些公司和工厂就可以接收这些剩余的劳动力。当前是科技时代,企业也是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这也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全球化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管理理念和技术方面来说,发达国家限制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对经济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只是几个发达国家,在这些国际的影响下,制定的全球经济市场规则是对发达国家有利的,也会通过各种贸易壁垒保护自己的经济。如果中国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并冲击了他们本国的经济,发达国家就会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这些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产业转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环境下,发达国家因为有资金优势,就会转移自身的产业,将低耗能、高技术的产业在本国发展,将高耗能、污染严重的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资源,进而生产出他们需要的产品。可是发展中国家因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这些被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产业,大大消耗了中国的资源和污染了中国的环境,影响了我国环境的建设。

三、中国经济面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

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在配置资源,还是在经济结构方面都有待加强和完善,所以政府应该转变自身的职能,对经济市场的环境、规律、规则等进行分析,从本质上分开政企的职责,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还要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完善,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将企业的经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使其可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规范,有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注意建设的市场环境一定要是开放和公平的,不断的完善市场体制。

(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不仅是贸易大国,还是经济大国,对国际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引进外资,更好对国际投资质量的提高加以重视。通过和国际企业的竞争,激发我国企业的竞争意识,并正确引导我国企业参与竞争,不仅要充分发挥出我国企业的优势,还要在竞争中使我国的企业发现自身的劣势,并通过技术和管理上的改革弥补劣势,这样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就会获得很大的进步。

(三)重视产业专业造成的问题

发达国家将产业转移到我国以后,肯定会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科技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防止我国一直在国际经济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向国际开放市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转移产业的经济管理,避免严重的经济影响产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挑战,还带来了机遇,所以,我国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

[2]颜春龙,梁英武.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意义[J].时代金融,2012(27).

[3]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J].商,2013(13).

[4]杨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3(12).

[5]银锋.金融资本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理论探讨,2013(02).

[6]吴登涛;张.试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3(17).

[7]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

[8]周定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J].经济视角(下),2012(03).

经济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投资;消费;实证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它即既财富量的增加也是经济体制的改进、社会结构的创新。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某个事物的多个因素进行一定的数学归纳或统计分析的过程。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吧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以下六个:1、劳动;2、规模经济;3、资本存量;4、资源配置规模;5、知识进步;6、其他。此外,在宏观经济学里面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我们采用的是被大家认可三因素理论。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时间序列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这里用省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的发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表示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2)表示消费水平。并且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Y=β0 +β1X1+β2X2+μi

在上面的式子中;Y表示的是生产总值,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β1表示的是系数,β2也是表示系数,μi则表示随机扰动项。利用该模型对上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经济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在通过异方差检验之后可以看出t检验与f检验都还算显著,其结果为:

Y=156E+10+280248X1+00705X2

t=(08767)(-81978)(-06861)

R^2=09235 , DW=09826 , F=603591

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亿元,省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80248元,居民消费指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省内经济增长00705。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a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投资又要看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居民的消费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指标。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都受到国家及其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政策建议

1、贵州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两高”、机场等为主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贵州的基础设施正在的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信息网络突飞猛进,贵州正在迅速与世界拉近距离。当前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贵州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机遇期到了。贵州经济应随着这时期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而寻求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利用能源优势,建立长久的发展产业

贵州有江南煤田之称。此外,还有铁、铝、锰等多种矿产资源,还具有储蓄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能发电量非常可观,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水流发电,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3、快速建立产业带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不被冷落。以工业聚集为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项目承接产业。

4、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以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环境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贵州奇特的地质地貌、特色各异的民族风情以及许多还没有人涉足的生态环境等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在这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时代,贵州在发展中经济应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旅游的开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经济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现状;因素

0.引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各项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不断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制定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的惠农措施,通过这些惠农措施的不断实行,我国的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农业的的不足,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的限制因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到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关键因素重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而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得到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的因素,对这些因素可以不用投入过多的精力。自然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由于我国地广人稀,气象灾害的种类多影响范围广,通过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得到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从而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为国家制定相应提高农业产出和资源配置水平的措施提供支持。积极分析我国农业大省的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得出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为其他省份进行农业经济影响分析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因此需要不断的开展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农业经济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在农林牧渔方面,随着我国对农林牧渔等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使得我国农林牧渔的经济总量得到了长年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大。农业产品经济逐渐的多样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逐年的增大,多样化的农产品不断的涌现市场,给市场带来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不断的被开发和应用,我国农业的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大大的提高了农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一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给农业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作业成本越来越低,作业效率越来高,农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快。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了这么多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每年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真正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的非常有限。这样造成了大量科技成果的浪费,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人员的数量不多,科技人员的结构还需要进行一步的优化,农业科技人员的后备力量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相对个人来说,我国耕地面积是非常紧缺的。在耕地面积短缺的前提下,我国的耕地总面积还在逐年流失,耕地总面积的减小,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更是逐年减少。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劣,给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农业的从业人员总数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劳动力是农业作业实施的基础。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数量。农业机械的投入量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农业机械的投入量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是粮食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耕地的利用情况,因此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和扶持力度也会较大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很大程度上从资金支出的数量上反应,国家通过投入大量的农业资金支出,帮助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历是反应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选取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也是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2.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不断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积极分析我国农业大省的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得出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为其他省份进行农业经济影响分析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每年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真正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的非常有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通过研究对于充分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因素,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闫俊强,李大胜.我国广义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9.

经济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R.R.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O.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型理论(ReversedU-ShapedTheory)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J.G.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

(4)钟型发展理论(BellShapedTheory)

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Alonso)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年)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年)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年)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年)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

经济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农业经济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在农林牧渔方面,随着我国对农林牧渔等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大,政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使得我国农林牧渔的经济总量得到了长年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大。农业产品经济逐渐的多样化,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逐年的增大,多样化的农产品不断的涌现市场,给市场带来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不断的被开发和应用,我国农业的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大大的提高了农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一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给农业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作业成本越来越低,作业效率越来高,农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快。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取了这么多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每年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较多,但是真正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的非常有限。这样造成了大量科技成果的浪费,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人员的数量不多,科技人员的结构还需要进行一步的优化,农业科技人员的后备力量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相对个人来说,我国耕地面积是非常紧缺的。在耕地面积短缺的前提下,我国的耕地总面积还在逐年流失,耕地总面积的减小,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更是逐年减少。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劣,给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农业的从业人员总数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劳动力是农业作业实施的基础。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从事农业的人员的数量。农业机械的投入量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业机械的投入,农业机械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农业机械的投入量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是粮食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还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耕地的利用情况,因此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反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和扶持力度也会较大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扶持很大程度上从资金支出的数量上反应,国家通过投入大量的农业资金支出,帮助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素质能够反应出一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历是反应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选取农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也是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2.结论

经济发展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天山北坡经济带 城市化 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 融资

城市化能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新疆在“十五”计划中做出了“率先发展最具有潜力和优势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大决策后,天山北坡经济带踏上了城市化的高速列车。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化的了解,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来认识阻碍新疆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及相关问题,进而寻找相关对策以促进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概况

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不仅能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能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本身的发展。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概况。应该利用区位优势,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深远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是国家西部区域经济规划发展重点,是以农牧业和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带。该区域地处天山北坡中段,东起乌鲁木齐,西至乌苏,长约250千米,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包括昌吉、米泉、阜康、玛纳斯县、呼图壁县、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乌苏、沙湾县和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共8市3县3个农业师。该地区拥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通东达西、承北启南,第二亚欧大陆桥贯穿其中,是西部的国际大通道;向西开放可成为面向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商品集散地,是新疆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同时借助其中华文化与中亚文化的交汇点的优势,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可打造成未来大中华经济圈与中亚经济圈的结合部。

因此,构建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经济带对于新疆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随着国家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确立了以发展服务业、现代工业和特色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功能布局。二是合理配置区内资源,重新调整区内产业布局,发挥聚集效应,从而实现新疆突破性、跨越式的全面发展。三是通过技术升级,借助“学习效应”和“后发优势”来实现生产力和生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为全新疆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样板效应”。四是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为发展目标,通过提升经济带的综合经济实力,将其打造成新疆经济发展的龙头,全面提升新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世界知名度。

近年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市面积持续增加,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截至2011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8.5%,远远高于新疆及全国平均水平。总体而言,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纵向发展,即在水平扩张的同时更为显著地表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发展。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研究目的。城市化进程有两个主要促进因素:一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的推力,二是由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状况形成的拉力。在我国,除了一些制度因素外,阻碍城市化进程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城市自身拉力不够。这种拉力的大小又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状况、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状况等因素有关。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又直接体现为城市各种要素的结构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等。另外,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农村人口是否进入城市取决于城市是否有相应的就业机会及城市能否提供比农村更高的收益。显然,这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所以,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内因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在此,试建立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参数检验及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模型的设定。根据相关数据分析设立线性回归模型为:Yi=β0+β1Xi+ui,再利用Eviews(3.0)版软件来计算回归结果:首先,创建工作文件。在命令窗口输入:CREATE A 2000 2010;其次,输入和编辑数据。在命令窗口直接输入:Data Y X,然后将数据分别输入到各空组中去;最后,进行图形分析,在命令窗口直接输入命令:Scat Y X,经验证可得出城市化率与城市人均GDP大体呈一种线性相关。

结果表明,所拟合的模型为(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Xi为解释变量“人均GDP”,Yi为被解释变量“城市化率”。

模型的检验。首先,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β1=0.000648,说明人均GDP每增加1元,城市化率将增加0.000648%。其次,统计检验:利用Eviews得出模型回归结果的同时,也得出了用于模型检验的相关数据。

拟合优度的度量:可决系数为0.913625,说明所建立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人均GDP”对被解释变量“城市化率”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原假设H0:β1=0和H2:β2=0推出,估计的回归系^β1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分别为SE(^β1)=1.259204,t(^β1)=39.84984;^β2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分别为SE(^β2)=7.04,t(^β2)=9.198857,取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的自由度=n-2=8的临界值t0.025(8)=2.306。因为t(^β1)=39. 84984>t0.025(8)=2.306,所以拒绝H0:β1=0;因为t(^β2)=9.198857> t0.025(8)=2.306,所以应拒绝H0:β2=0。这表明人均GDP对城市化率有显著影响。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高度相关。因此,要想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就必须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城市经济总量。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聚集效益的产生,推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体系。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域有序发展。

健全城市体系规模,立足实际,突出特点。针对新疆当前大城市严重缺乏的现状,天山北坡经济带应首先发展集中型城市,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且交通便利的城市,让有能力的农村人口和有发展前景的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逐步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城市。同时还应鼓励和扶持中小城市的发展,通过它们来密切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周围农村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网络的城市空间网络系统,从而达到促进城乡经济融合的目的。

经济发展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8-0152-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25

近年来,安徽经济增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1995年,安徽省人均GDP为3 065.8元,经过15年的发展,到2010年,人均GDP值为20 008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32%。目前,安徽省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重大转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进一步加剧。因此,定量研究安徽省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及其产生原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的问题,国内外已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张文和从水污染、空气质量污染等方面定性分析环境压力现状[1];刘昕、熊晓波等人运用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dprint)分析法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中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影响[2];李小燕则分别运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法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法测算了区域生态环境压力的动态变化[3];徐福留、赵珊珊等人提出了运用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的方法来评价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状况[4]。

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或定量评价生态环境压力的现状,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发展趋势和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指数法定量分析安徽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压力,分析了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偏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分析方法

1.1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是一种实用的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大小的方法 [4]。其基本原理是:设计一个0-1连续尺度的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定义当ESI为0时,压力最小;当ESI为1时,压力最大。将0-1的连续间隔由小到大分为五段:0-0.2,0.2-0.4,0.4-0.6,0.6-0.8和0.8-1,分别对应于压力很小、小、中等、大、很大五种状态。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由两个分指数构成,即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RECI)和环境压力分指数(EPI)。其计算公式如下:

ESI=RECI×W1+EPI×W2

式中,ESI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指数,RECI表示资源消耗分指数,EPI表示环境污染分指数,W1和W2分别为这两个分指数的权重。

其中,资源消耗分指数(RECI)及环境污染分指数(EPI)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RECI=∑ni=1RNCIi×Pi,EPI=∑mj=1EPIj×Pj,RECIi表示第i个资源消耗指标的指标值,Pi为第i个资源消耗指标的权重;EPIj表示第j个环境污染指标的指数值,Pj为第j个环境污染指标的权重。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既考虑了环境污染又考虑了资源能源消耗,综合性较强,且计算简便,相比于其他评价方法,直观性很强。但该方法没有考虑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将经济发展同时纳入分析的框架,不足以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双向关系。为此,李孝坤[5]按照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提出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的缺陷。

江永红等:安徽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8期1.2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指数[5]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指数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指数(EDI)、资源压力指数(RPI)、环境压力指数(EPI)、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数(REPI)。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EDI=∑nk=1D′k•ωk;RPI=∑nh=1R′h•ωh;EPI=∑nl=1E′l•ωl;

对于经济增长指数EDI,取值越大,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越高。而对于资源压力指数RPI、环境压力指数EPI和资源环境压力指数REPI,取值越大,则压力越大;值为0时,资源与环境压力最小;值为1时,资源与环境压力最大。同时,将指数值在0-1之间划分成5个区间:(0.00-0.20)、(0.20-0.40)、(0.40-0.60)、(0.60-0.80)、(0.80-1.00),分别表示经济增长水平很低、低、中等、高、很高 5个层次,或分别表示资源、环境或资源环境压力很小、小、中等、大、很大 5个状态。现应用这一方法评价安徽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状况。

2 1999-2008年安徽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评价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影响因素众多,指标体系设计中不可能包罗万象,本研究遵循科学有效性、客观性、灵敏性、易获得性、可比性、简明性等原则,选择经济增长总量、结构量和人均量、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量、环境污染水平等领域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鉴于各指标的计量单位及对指数的影响方向不同,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对于经济增长指标,有利的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时,采用公式zij=xij/max(xij)进行标准化;不利的指标即指标越小越好时采用公式

zij=min(xij)/xij进行标准化。对于资源压力指标和环境压力指标,则加大压力的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资源消耗越大或者环境破坏程度越大,采用公式zij=xij/min(xij)进行标准化;减少压力的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资源消耗越少或环境破坏越小,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采用公式zij=max(xij)/xij进行标准化。式中xij为指标实际值,max(xij)为指标最大值,min(xij)为指标最小值。

2.2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指标权重可利用经验法、专家咨询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为了克服单一方法的不足,提高确定权重的精度,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初始权重,通过经验法确定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表1。

2.3 数据整理与标准化处理

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以《安徽统计年鉴》和《安徽环境统计年报》为数据来源,收集整理1999-2008年安徽省的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见表2。

2.4 安徽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状态及分析

2.4.1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测定结果

将各指标标准化值和权重值代入公式(1)计算得到安徽省的EDI、RPI、EPI;计算REPI时利用公式(2),由于经济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认为是相同的,因此作等权处理,计算结果如表3,同时,我们给出各指数的平面趋势图(见图1)。

由表3和图1得到如下结果:1999年-2008年间,经济增长指数(EDI)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中等水平0.429 9增加到2008年的高水平0.984 3,说明这10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水平提高,经济实力增强。从总体上来看,资源压力指数(RPI)在这10年里一直大于0.6,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即从1999年的0.759 3下降到2008年的0.649 2,但是自2006年开始又有上升趋向,说明经济增长的资源压力虽然有减缓趋向,但仍处于高压力阶段,并且近年来有压力增加趋势。环境压力指数(EPI)在这10年里一直大于0.66,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从1999年的0.739 8波动上升到2008年的0.754 3,说明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一直较大,并且在这几年还有上升趋势。资源环境压力指数(REPI)在这10年里也一直大于0.66,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0.749 5波动下降到2006年的0.665 3,表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缓和迹象,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缓慢增强,这是因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环保投入大幅增加,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但是,2008年REPI为0.701 8,资源环境压力也出现了上升趋势。

分析显示,安徽省在1999年以来的10年中,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始终较大,尤其是环境压力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3 资源环境压力偏大的原因分析

3.1 产业结构偏重是安徽资源环境压力偏大的根源

世界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关系表明,人均GDP在1 500-10 000美元的地区,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对经济增长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则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以重化工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2008年,安徽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 484.9元,按人民币汇率6.8换算,接近2 130美元,说明安徽省目前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初期,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

重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消耗,也必将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安徽省2008年工业分行业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状况见表4。

由表4,安徽省工业总产值前十位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机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7.6%,是安徽省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同时这些产业也是安徽省资源能源消耗最多的产业。2008年,其累计水资源消耗比例约54.299 8%,累计能源消耗比例高达66.21%。

另外,我们发现安徽省“三废”排放比重较大的行业也主要为重化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其中,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所占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3%,但却排放了20%的废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则是工业废气的主要污染源,其累计工业废气排放比重为89.25%,而其累计工业总产值仅为32.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

数据来源:《2008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及《2008年安徽环境统计年报》中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注: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②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③煤炭开采和洗选业;④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⑤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⑦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⑨通用设备制造业;⑩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污染源,其累计排放比重为79.89%,而其累计工业总产值仅为37.18%。

这也反映了安徽省工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重化倾向,高能耗、高污染型的重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过大,会产生较高的能源消耗需求和环境污染,由此产生的结构性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这是造成安徽省资源环境压力偏大的根源。因此,必须以此作为解决压力偏大的切入点,才能顺利解决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供应紧张和环境容量不足等不协调问题。

3.2 环保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环境污染的治理

10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加,安徽省把环境污染治理逐步摆到了突出位置,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总额不断加大,从1999年的43 543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15 431万元。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环保投入仍然与经济发展快速增长不相适应,2008年全省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3%,仍然偏低。

据联合国预测,要使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保投入一般应保持在GDP的1%-2%的水平;若上升到占GDP的5%,可以达到完全控制;上升到占GDP的8%-10%,方可开始良性循环。目前安徽省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使污染基本得到控制,要想改变环境污染状况还需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

3.3 承接产业转移是资源环境压力的潜在诱因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近几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快速推进,逐渐融入长三角的安徽省从产业转移中获益匪浅。2007年,安徽省来自沪苏浙的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就达868.7亿元,目前全省55%以上的省外资金来自长三角。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转入产业的良莠不齐。一方面,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当地政府往往想方设法留住优势产业,对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产业更是大力给予优惠政策,这导致流出上述地区的产业往往是高能耗、资源密集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中西部有些经济欠发达区域为了谋求发展,往往不愿也没有能力选择承接的产业,发达地区转出什么,就承接什么,区域获得了一时利益,却留下了高能耗、高污染的多重隐患。

4 对策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化,减少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在安徽省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但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或基础部门,例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则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同时使用先进的污染治理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在保证该行业的基础作用发挥的前提下又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危害。对于其他规模较大、污染排放量大的重工业部门,更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考虑将难以克服严重污染问题的一些传统工业行业进行梯度转移,以保护安徽省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尤其对于工业总产值贡献较小,污染严重的行业,如造纸和纸制品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则要严格控制其发展,淘汰落后产能。

占安徽地区份额较小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以及家具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小、资源消耗较低,从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并通过对其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的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科技含量,从而增加这类行业在安徽省的工业总产值比重。

4.2 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政策体系

加大环保投入,首先要准确判断经济和环境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鼓励社会绿色消费、政府绿色采购的有关政策,完善节能环保的财税体系和绿色信贷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扩大环境保护投资,建立“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农村环保政策,不断完善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环保政策体系。再次,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安徽省在对市、区、县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尽管设置了生态建设方面的考核指标,但所占比重不高,内容也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防止急功近利,不顾生态环境约束而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

4.3 审慎对待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节约型产业

当前,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换代,大量低层次的企业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不乏一些高污染、高排放型企业,在安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安徽必须要有选择性的承接转移过来的企业,不能再盲目的招商引资。通过引进一些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绝不能带来更为严重的污染。要在承接转移的同时完善产业的配套升级,重点发展节能、生态、环保的产业,把产业变成低污染,低耗能的清洁型产业,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4 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安徽现有的能源主要是煤炭和通过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的方式生产的常规电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仍未得到有效推广,能源结构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我们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优化能源结构:一方面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将具备条件的燃煤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秸秆发电机组。在规模畜禽养殖场、工业废水排放重点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并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光伏电源,在大中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文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与生态省建设的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191-194.[Zhang Wenhe- Study of Pressur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5,19(12):191-194.]

[2]刘昕,熊晓波,贾俊松,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中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08,3(32):75-78.[Liu Xin, Xiong Xiaobo,Jia Junsong,et al. Analysis of Impacts from Social and Economic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J]- Study on Population, 2008,3(32):75-78.]

[3]李小燕-基于两种不同方法的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动态变化分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6(29):98-100.[Li Xiayan- Dynamic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essure Based on Two Different Methods[J]-Journal of Kashgar Normal College,2008,6(29):98-100-]

[4]徐福留,赵珊珊,杜婷婷,等-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4):30-36.[Xu Fuliu, Zhao Shanshan,Du Tingting, et al.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ss Status and Trends of Eco-environment[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4,14(4):30-36.]

[5]李孝坤-重庆都市区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探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2):42-45.[Li Xiaokun- Study on the Pressur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rom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Urban Areas[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09,16(2):42-45.]

[6]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Su Dongshui- Industry Economic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

[7]李国璋-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50-60-[Li Guozhang- Relations Between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4):50-56.]

[8]曹光辉,汪锋,张宗益,邹畅-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25-29-[Gao Guanghui, Wang Feng, Zhang Zongyi, Zou Cha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1):25-29-]

Analysis of Press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p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Anhui Province

JIANG Yong-hong1 LIU Dong-ping2

(1.Economics School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9, China;2.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61, China)

经济发展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茶经济;发展;路径;分析;研究

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产业之一,加强农业经济建设,可为全国农业人口增加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繁荣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夯实根基。特色农业发展概念的提出,为国内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处在特色农业建设背景之下,茶叶经济俨然成为了农业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并朝着多元化、常态化、综合化的方向迈进。所谓特色农业,指的就是具有特色化和绿色化以及优质化属性的农业产业。若想实现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期间就务必要对之前的农业产业进行完善与优化,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如此才能循序渐进的拓宽产业链,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式发展。茶叶经济是农业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发展茶叶经济时,一定要立足于特色农业的特点,对茶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多元化转变,如此方可创建出多功能型的农业产业,进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处在特色农业建设局面下,茶叶经济产业现已发展成为了国内特色农业中的支柱产业,其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提升。唯有农业经济得以发展,那么国民经济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广大人民群众也才能拥有一个稳定安逸的生活。中国是茶叶原产地,有着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再加上茶叶生产和销售会产生很大的附加值,因此茶叶经济具备着很大的发展潜能。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便有着更高价值、更高层面的经济追求,这便推动了茶叶经济和特色农业之间的有机融合,为茶叶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契机。

1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平原与山区,不同地区的农村之间,发展水平各异。有的时候即便是两村相隔数十里,其经济发展情况也是大相径庭。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多地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多共性问题。第一,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现如今国内基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村地区会出现农业投入和农业产出不呈正比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产出和投入倒挂的现象。正因为产业结构落后,国内乡村不富裕人口数量远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尽管东南沿海地区中存在很多经济发达的村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从全国范畴而言,我国农村人口的主要经济收入依旧源于第一产业。第二,生产方式落后。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国内农村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联系程度依旧不够紧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以及服务之间存在着脱节的情况。此类脱节情况的存在,致使后续的农业产业发展中相继出现数量多、规模小等问题,农村地区很难实现规模化发展,主要依靠家庭单户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潜力不足且抗风险能力不强。一些农村为了振兴本村经济,主张要加强对经济作物的耕作,但农户在进行经济作物种植时,存在着投入多、风险高、变化快等一系列特点,期间若农民经验不足、操作失误的话,就极有可能导致减产,严重时还会面临着绝产的风险。第三,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城市中本就人才济济,而现在的农村,很多人选择进入城市中去发展,如此就会导致农业产业建设中人才不足,让原本经济水平就落后的农村想发展变得更加困难。还有就是农民群众学历普遍不高,他们的理念不够超前、视野不够宽阔,即便是有着一定的发展意识,有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再就是农村贷款并不是很方便,譬如说一个农户要承包一个茶园,获取贷款时会遭遇一些困难,因此有时就会打消这些创业人积极性。第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和城市之间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仅仅会限制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影响招商引资。譬如说某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佳,交通闭塞,这就极易导致农产品不能被快速的输送至各地,所以就会限制当地农业的高效发展。

2国内茶叶经济发展现状

2.1优势

我国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茶叶资源,茶叶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茶叶产业建设,既可以推动茶叶经济增长,还能够持续改善茶叶产品质量。现在,国内茶叶经济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茶叶资源丰富。国内茶叶资源尤为丰富,既有绿茶和红茶,还有黑茶和乌龙茶,更有花茶和药茶等,产业种类多、分布区域非常广。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乌龙茶生产国和普洱茶生产国以及白茶生产国,并且绿茶产量位居全球之首。第二,茶叶产业结构完整。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茶叶产量上涨幅度为400%,成为了世界上的核心产茶大国。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得知,2014年的世界茶叶产量是502.6万吨,中国茶叶产量是209.2万吨,占世界茶叶产量的41.6%。特别是新型茶叶产区异军突起,新增了贵州茶叶产区和云南产业产区以及四川产业产区等,茶叶产业经济现已成为了国民经济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年发展,国内各地茶叶生产结构日趋完善,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基地”的新型合作发展机制,实现了茶叶产业规范化运作的目标。与此同时,国内茶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持续优化,各种名茶、优茶的产量不断增加且销售规模日益扩大,其中以“小罐茶”最具行业代表性。第三,茶叶出口总量不断提升。自2009年以来,中国每年茶叶出口总量始终大于30万吨,对外向12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茶叶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茶叶商品出口中,绿茶的出口量最多,其次是珠茶和眉茶。另外,红茶的出口量也有所“回温”,红茶出口地普遍集中在浙江和湖南以及福建等地。

2.2不足

第一,茶园基地建设不到位,难以和现代化茶叶发展局面相适应。国内很多农村地区适合种植茶叶,这些地区拥有着良好的种茶条件,每年均会生产出大量的优质茶叶。但是因为遭受到地区财力、种茶农户、茶叶企业发展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茶园建设遇到的困难不少,很多茶园不能如期建立起来。以云南省茶园建设为例,该地区的中低产值茶园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无性系和有机茶园的种植面积却比较小,中低产值茶园面积约为178667hm2,所占比例是42.21%,但无性系茶园所占比例仅为37.93%,有机茶园所占面积只有7.62%。现在云南地区的茶园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存在着一些放荒情况,每公顷茶园干茶产量仅为868.95kg。上述问题的存在,会限制地区茶叶产业的稳步发展。第二,茶叶品牌影响力不足。国内多地茶叶企业所在的共性问题即为“小、散、弱”,本地茶叶品牌虽多,但是却未能全力打造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支柱企业,统一度低。以云南地区为例,近些年云南茶叶企业的品牌建设力度不足,未能形成茶叶产业品牌集群,忽视了品牌打造,所以在国内茶叶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是建立了茶叶产业合作社,其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也有些落后,不能为当地茶农带来理想化的经济收益。再就是茶叶企业的营销手段过于单一,没有建立起一批精良的企业营销团队,如此就会导致销售人员缺乏开拓市场的意识。云南地区2016年的茶叶出口产量是1100万公斤,创税4500万美元,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力,该地茶叶产品在全世界的销量有所下降。第三,茶叶产业链过短。国内一些地区的茶叶产业加工很多使用的都是粗放化的形式,企业设备技术相对落后,好企业没有几家,精制茶叶生产工艺尚未成型,如此就不能实现对茶叶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也难以有效拓宽茶叶产业链,并且也不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持续加强对茶叶生产设备的投入,如此才能有效拓宽茶叶产业链,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化效益。以云南茶叶产业为例,该地茶叶企业,存在着规模小、工艺欠佳、实力不强、设备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数千家初级茶叶制造所中,接近半数存在着设备老化、固定资产少、茶叶年加工总量少、茶叶质量欠佳等问题。2016年云南地区成品茶产量是1800万公斤,占全省毛茶产量的65%,云南省1200家精深加工制茶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其茶叶加工产量是1100万公斤,产值达58亿元人民币,占整个云南省茶叶加工量的40.1%,年产值在300万公斤以上的制茶企业有10家,产值过亿的制茶企业有10家,全省茶叶产业深加工产业只占到总量的3%,和国内平均水平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3基于特色农业背景下的茶叶经济发展路径

3.1以特色农业助力茶叶经济发展

旨在推动农业经济高效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持续发展地区特色茶叶产业。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理应发挥出特色农业的优势去带动茶叶经济增长,如此才能更好的践行乡村振兴方针,并将地区经济发展潜能彻底激发出来。在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业区域优势,进而去实现和其他农业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茶叶经济可以高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唯有发挥出茶叶产业的特色,才能真正的振兴当地经济。有关部门一定要将茶叶经济和乡村旅游事业建设之间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出“茶叶+旅游”的服务模式,以此去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并让世人感受到本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旅游是时下十分流行的一种旅游项目,不仅生态环保,而且还会助力地区农业经济增长。近些年,“茶叶+旅游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渐渐兴起,并备受大众认可与支持。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连年提升,旅游俨然成为了大众日常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此时的旅游产业便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将茶叶经济和旅游产业之间相互融合起来,不仅可以提升旅游行业领域的发展活力,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茶叶经济发展成效,可以让人们体会和感知深邃的茶文化,在旅游中放松身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利用茶文化旅游去促进茶叶经济发展,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并有效提升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活力。在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有关部门和机构一定要积极的整合和优化本地旅游产业的资源,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产业创新发展方案,如此才能吸引更多人采茶、品茶,让游客了解茶文化和生产流程以及加工技艺,让游客在旅游中学习茶文化、传播茶文化,让更多人来此观赏游玩和消费,进而推动本地农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在发展茶叶经济时,要借鉴福建“大红袍印象之旅”和云南“普洱养生旅游”的活动经验,将茶叶产业和农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在一起,如此便可有效推动茶叶经济增长,亦可为广大农民群众增收创收,也可将本地的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

3.2明确定位、合理规划

处在特色农业发展趋势下,新时期农村茶叶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是要做好定位,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关工作者一定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紧握时代脉搏,研究消费者消费心理,通过开拓创新去推动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茶叶产业建设的整个阶段内,相关工作者一定要秉承“生态+环保+科技”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极具现代科技气息和茶文化气息的现代化茶叶生产园区。在茶叶生产园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兼顾茶叶质量和茶叶产量,如此才能使茶叶经济得以增长,助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日渐提升,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快速普及和应用,因此新时期的农村茶叶产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个茶叶产品信息化销售服务平台,创建茶叶产销一体化格局,如此才能拓宽茶叶销售规模,并提高本地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3创新茶叶产业管理机制

旨在实现地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高效增长,就一定要推动农村茶叶经济发展。因为茶叶产业属于特色农业中的一种新形式,所以不能一味的固守农村第一产业,还应该注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建设。现在的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多地仍存在着管理机制缺乏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提升茶叶产业生产水平和效率,就一定要对茶叶产业管理机制予以建立健全。需要注意的是,在茶叶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此时唯有做好茶叶产业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提升茶叶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作为农村茶叶产业负责人,一定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相融合,进而去更好的开展重点工作,将侧重点放在产业联动发展层面,对茶叶产业管理机制进行及时有效的创新,如此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提升茶叶产量和效益,为三农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

3.4创建专属茶叶品牌

若想让产品更有知名度,就一定要发展特色文化、创建专属品牌,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推动农村茶叶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极具特色的专属茶叶品牌。创建专属茶叶品牌的前提就是要保证茶叶的质量,唯有将茶叶质量摆在第一位,保障其绿色、环保、健康的属性,才能将茶叶产品大范围的推广出去,彻底打响品牌。需要注意是,在进行茶叶种植的整个过程中,栽培方式要竭尽所能做到绿色、健康,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日常的茶叶种植监督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使茶叶产品可以满足国家标准,之后企业要适当加大茶叶的种植规模,积累良好的口碑,将自身所生产的特色茶叶产品打造成地区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牌,并要注册商标,而后借助品牌效应去推动本地产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离不开对地区茶叶产业的建设,茶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处理三农问题的“利器”。所以说要不断加强农村地区茶叶产业建设,与国家政策要求相契合,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如此才能顺势带动地区范围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邱鹤书.绿色发展模式下信阳茶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关系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19):150-152.

[2]吴晶琳,章正浩.论我国民族文化茶叶品牌创设的存在问题与根本对策[J].经济学,2020(02):03-03.

[3]王珊.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策略思考[J].福建茶叶,2020(12):152-153.

[4]陈玫,马玲,杨毅坚,罗琼仙,蒋红旗.基于产业化视角的云南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南方农机,2020(2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