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

兴国县总人口79.1万,农业人口66.8万,外出务工人员17万,耕地总面积42.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54亩。近年来,全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在稳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据统计,全县共签订流转合同5000多份,流转土地30138.82亩,其中,耕地4090.53亩,山地18404.59亩,林地7113.7亩,荒地530亩。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有效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9.60亿元,出口创汇3.2万美元。

二、土地流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1、流转总量少,农民土地获益不高。2011年我县登记的流转土地面积仍然偏少,耕地流转面积还不到耕地总面积的1%。我县土地流转总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县土地流转以出租形式为主,耕地年租金在500-700元/亩间,平均月租金不到60元/亩,山地、林地土地流转租金则更低,农民未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获利,严重影响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私自流转多,流转服务平台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农户通过农户间协商、朋友介绍、私立流转的多,通过乡村组织、产业带动流转的少。目前土地流转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口头协议多,正式合同少,以代耕代种为主,以产业化种植为辅。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还未发挥其桥梁作用,宣传力度不够,土地流转信息不通畅,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尴尬局面。

3、经营效益差,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我县以自转、自种的土地流转形式占多数,这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未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实现土地经营的创收增效。我县科技种植水平不高,专业科技人才较缺乏,龙头企业对种植户支持、培育力度不够,经营效益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还有待提升。

4、农民顾虑多,社会保障机制不全。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往往把承包责任田作为自家的私有财产,视为“保命田”。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进城务工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农民将其承包地作为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土地依赖程度高,土地转出存在后顾之忧。

三、几点意见

1、完善分利分红模式,提高参与流转积极性。经济效益是推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最好的“剂”,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的分利分红模式,积极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入股,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将土地、资金、劳动力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种植。大力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营销大户+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提高农业和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管理服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人股分红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带动村民参与土地流转。

2、建立流转服务平台,探索多元流转模式。推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及时做好土地流转备案登记、信息收集、项目储备、政策咨询等工作。定期开展土地流转洽谈会,积极推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为土地流转双方牵线搭桥、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断扩大农民土地流转经纪人队伍,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土地流转。办好一批土地流转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符合县情、乡情的土地流转模式,提供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供企业、大户、村民选择。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施过程和验收程序,建立健全验收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任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范围及申报主体

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实施,且符合《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试行)》规定的产业发展类扶持项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的申报主体为村民委员会。

第三条验收原则及要求

1、实事求是,科学严密,数字准确,资料齐全。2、公开、公平、公正。3、分步实施,逐步验收,过程监督。4、实行乡镇初验、县级复验,分级负责的检查验收制度。

第二章实施程序

第四条立项

申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立项的,应在每年6月底前提出立项申请,明确秋季和次年春季栽种计划。申请立项的栽种小班连片面积应达到50亩以上(核桃高接换头的除外)。申报主体提出的立项申请,经乡镇审查汇总后上报县级主管部门。县级主管部门对涉及的立项申请进行审核汇总并签署意见后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县情况进行复核汇总后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

第五条组织实施

县政府与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乡镇与涉及村签订目标责任书。乡镇按照立项批复,组织收取项目区农户的保证金,指导农户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栽种,加强“树木补植、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施肥浇水、整形修剪”等后续管护,严禁套种高秆作物。

第六条初验

一、乡镇组织辖区内项目的初验收。

(一)乡镇绘制详细小班平面示意图。原则上以50亩为一个小班图,小班图绘制成地块示意图,包含相对固定的道路、建筑物等,地块应标注编号。地块编号、户主姓名、地块面积、栽种品种、株数、小地名等详细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在地块示意图后。

(二)乡镇成立专班,会同村、组负责人、户主组成初验收小组,按照技术标准,依据小班图对产业发展内容进行100%初验收,栽种品种、栽种质量、栽种面积、成活率、合格率、地块位置示意图由四方责任主体现场签字、按手印予以确认;因其它原因户主拒绝签名的,须注明拒签原因并上报说明。初验收不合格的,应责令农户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不纳入复验范围。

二、公示

乡镇初验收结果(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验花名册)在村、组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接受实名监督、举报。如对公示存在异议,应由乡镇进行复核。

第七条复验

一、申报

完成初验收的乡镇可从每年5月开始向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申请复验。

二、栽种质量复验

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对各乡镇小班、地块进行逐级随机抽样复验。抽样比例不低于30%。复验表册须由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验收组、乡镇、村三方签字方可生效。复验中,如发现不合格的,则暂停对该乡镇验收。给乡镇一次整改机会,待整改完成后再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申请验收,如验收再不合格,则取消该乡镇项目扶持。

三、公示

复核结果(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复验花名册)在乡镇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接受实名监督、举报。如对公示存在异议,该乡镇验收、资金拨付工作暂停进行,待核实清楚后重新启动。

第八条资金申报

乡镇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申请资金拨付,申请须附初验表册、复验表册和公示的相关图片资料(如公示后有变动的,须同时上报变动前后的图片资料)。

第九条资金拨付

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审核确认,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县财经领导小组同意后,由县财政拨付资金至乡镇专项资金专户,再由乡镇采用“一卡通”或支票形式兑付。林业产业新发展的花椒和核桃抚育管护兑现采取以物代补方式,由政府统一采购农药、肥料等物资,交由乡镇发放。

第三章检查验收的技术、质量标准

第十条林业产业

一、整地方式、栽培技术是否达到技术标准。核桃窝子的规格为80×80×80厘米,花椒窝子的规格为40×40×40厘米。

二、栽植密度为核桃22株/亩,株行距为5米×6米;花椒110株/亩,株行距为2米×3米。

(一)核桃高接换种抚育管护按面积计算,面积以农户实际嫁接株数、除以每亩22株的密度计算。

(二)核桃高接换种嫁接芽数以验收合格嫁接芽数为准,10年生以下的核桃每株3—5芽;10年生以上的核桃每株10—20芽,超过标准的一律不予验收。

三、质量标准

(一)苗木标准:苗木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完好;花椒要求苗高25厘米以上,地径0.3厘米以上;核桃以嫁接口计算要求苗高20厘米以上,地径0.8厘米以上,嫁接口愈合良好。

(二)栽植要求:要求集中成片(零星面积不纳入验收范围),放线栽植。按技术标准定植穴要回填表土20厘米—30厘米,施入基肥;栽植时分层踩紧,浇透定根水,覆盖一层疏松土壤;栽植后掏出树盘并覆盖。

(三)造林标准新建园:当年造林成活率≥85%为合格面积,65%—84%为补植面积,≤64%为失败面积,项目完成后幼林保存率达到80%以上。低产园改造:成活率分枝(芽)成活率和株成活率两种。枝(芽)成活率≥70%为合格面积,40-69%为补植面积,≤39%为失败面积;株成活率≥85%为合格面积,60-84%为补植面积,≤59%为失败面积。改造合格面积良种率(按株)必须达到90%以上。(四)凡间套种高杆农作物的一律为不合格面积。

四、管护要求

抚育管护时间从苗木栽植开始计算,连续管护3周年。管护内容为:

(一)树木补植。经补植后,花椒密度应达到110株/亩,核桃密度应达到22株/亩。

(二)病虫害防治。冬季石硫合剂刷白花椒、核桃主干,春、夏季开展食叶害虫及其它病虫害防治。

(三)松土除草。及时清理树盘周围妨碍生长的杂草并疏松土壤。

(四)施肥浇水。每年施肥1—2次,春季、夏季生长期施速效氮、磷肥,秋季施有机肥或磷、钾肥。遇到天气干旱时,要增加浇水次数,确保树木正常生长。

(五)整形修剪。根据树木长势,每年春季或冬季进行一次整形修剪。

(六)间套种。花椒、核桃产业基地禁止间套种高秆作物。

第十一条农业产业

一、栽植要求

枇杷、红富士苹果定植密度为株距3米、行距4米,每亩株数在56—70株之间,定植穴长宽深均为1米;要求每穴施腐熟有机肥或秸秆等30—50公斤,或烘干鸡屎粪5公斤,磷肥2.5公斤,与表土混合均匀施入定植穴的下层,或一层肥料一层土壤,至离土面约30厘米处时不再施入肥料;土壤回填时,穴土要全部填入,填完穴土后,土面呈高出地面的馒头形;苹果栽植前定干,定干高度40—60厘米,要求定干口以下有3—5个饱满芽,用油漆或薄膜封头。枇杷减去主干幼嫩部分,用油漆或地膜封头,减去苗木上每片叶的1/2—2/3。栽植成活后,在40—50厘米处定干;苗木栽植时要理顺苗木根系,覆土高度在嫁接口以下至少2厘米处,将树干周围土壤踩紧,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树盘覆膜:地膜大小以能覆盖住树盘为宜,面积约为见方1米。

二、栽植规模

要求连片规模在50亩以上(零星面积不纳入验收范围)。

三、苗木标准

苗木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嫁接口愈合良好,根系完好,须根3根以上,红富士苹果要求苗高60厘米以上,直径0.5厘米以上;枇杷要求苗高45厘米以上,直径0.6厘米以上;黄果柑要求苗高50厘米以上,直径0.5厘米以上。苗木符合质量规格,剔除弱、病苗,解除嫁接口处薄膜。四、成活率要求长势良好,成活率达到90%以上。五、果树间作:在果树行间可间作矮秆作物或绿肥植物(大豆、豌豆、花生、生姜、三叶草、黑麦草等),严禁种植玉米、高粱、有架四季豆、有架豇豆等高秆作物,凡间套种高秆农作物的一律视为不合格面积。

第四章检查验收方法

第十二条验收比例及样本抽取方法

所有项目,由各项目乡镇组织力量以户为单位全面初验,县级复验采用对各乡镇小班、地块进行逐级随机抽样复验。抽样比例不低于30%。

第十三条成效检查

一、面积检查

(一)乡镇初验要以户为单位深入地块详细检查验收,并绘制小班平面示意图。

二、成活率检查

(一)统计小班地块内的死亡株数、成活株数计算成活率。

(二)濒临或生长衰弱无成活希望的幼苗,按死株记载;检查工作开始后新补植幼苗,不计成活率。

第十四条统计汇总

一、成活率计算

(一)初植密度达到设计造林密度的:成活率=(成活株数÷初植株数)×100%(保留1位小数)

(二)初植密度达不到设计造林密度的;成活率=(成活株数÷设计造林密度)×100%

二、小数的取舍

(一)面积以亩为单位,取整数;株数均取整数。

(二)成活率百分数保留1位小数。

第十五条验收结果确认

乡镇、县级检查验收合格的,经验收小组成员签字认可后,应填写验收表及汇总表,分别存放乡镇、业务主管部门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作为项目资金申请的依据。第五章乡镇和部门职责

第十六条乡镇职责

1、负责本辖区内种植业发展年度计划的制定和申报。2、负责本辖区内农户种苗保证金的收取、保管和退还,组织指导特色产业发展。3、负责本辖区内特色产业栽种、管护的初验收,绘制小班图,填写初验表册,上报相关材料,申请县级复验。4、负责配合县级复核,提供购买苗木的收据或发票,编制初验结果公示表并进行公示。5、负责填报资金申报表。6、负责发放农户扶持资金。7、负责撰写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总结。8、负责对其它申请项目进行初审。9、收集整理涉及资料并存档。

第十七条县农业局、林业局职责

1、负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包片对乡镇栽种技术把关指导。2、负责接受乡镇复验申请并参与县级复验收,填写复核相关表册。3、负责指导复验结果不合格的乡镇进行整改。4、负责对全县栽种数据、补助资金进行汇总并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5、负责接受乡镇上报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请表并进行审核。6、负责对涉及的其它申请项目进行初审并进行审核。7、撰写工作总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存档。

第十八条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牵头组织复验验收,对申请复验乡镇进行复验。2、接受县农业局、县林业局转报相关乡镇资金申请表,进行审核后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3、接受其它扶持项目资金申请,审核后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4、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汇总上报栽种数据、补助资金。5、牵头对乡镇、部门栽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提出考核评估意见,报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兑现工作奖励。

第十九条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职责

1、县财政局负责按程序拨付资金并对资金进行财政监督。2、县审计局按照法定程序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监督。3、县纪检监察部门对相关乡镇和部门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第六章相关责任

第二十条复验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扶持资金不予兑付,保证金不予退还。

第二十一条乡镇收取的保证金在县级复查验收合格后退还农户。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1.1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占主体,并且农业形式多样化

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一个比较明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经济构成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中坚力量。但是湖北省在农业经济中并非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在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中,种植业、牧业、养殖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发展形势,这种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湖北省的农村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基础,并且在农业经济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种植业还有养殖业和畜牧业。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状态,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1.2农业产业在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湖北省凭借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了以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建设活动,各产业的总产值数额较大。但是这些产业在各个区域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产值的差异上,还表现为区域间农业产业的相互合作上。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也加深了区域之间在农业上的差异,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各地对农产品种类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也不尽一样。这导致了湖北省在不同的区域种植的作物种类和种植的数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量和种类的差异也进一步使湖北省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的更加明显。

1.3农村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

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宏观上表现为有的农业产值增加,有的产业产值在减少,有些产业发展充满活力,而有的产业则渐渐不被看好。比如棉花产业在近十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水产养殖业则保持着上扬的活力。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了湖北省在农业经济结构上的调整,这种调整直接导致了各种农业产业在近年来产值的变化。很显然,经济的增长促生了消费者对较为高端的服务业的需求,这种市场的导向使湖北省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改变了原有的凭经验凭个人喜好进行生产活动的情形。这些改变,都是在市场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湖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关联更加紧密了。

1.4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在众多的产业中,除极少数产业产值在下降外,水产养殖、特色农业和服务业产值都在走上坡路。其色农业作为新出现的一种产业,其发展则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发展态势较好的的服务业也同样在产值和发展的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提高不仅表现在发展的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发展的程度上。相比较之前的经济结构,新增加了特色农业和农业方面的服务业之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更加有活力。这种良好的产业现状,也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省的就业,进一步使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并且促进了省内经济的发展。

2湖北省产业发展趋势

2.1农业经济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经济是目前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目前湖北省内产业种类较多,且发展速度较快的经济。农业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湖北省的农业经济会朝着科技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科技和科学的管理将能够在农业经济上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说湖北省的农业以往是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的话,那么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将能够摆脱以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的现状。未来的时间里,湖北省的农业将能够在科技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还会加入科学的管理方法,这将推动湖北省在经济呈现出高效率的特点。

2.2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将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一种适应市场、面向市场的特点。这种现状将会引导省内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并且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趋于合理,并且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更加快速。在产业结构在升级之后,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将表现的更加明显。并且由于经济的长远增长,湖北省的消费能力将能够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上扬的姿态。这种良好的消费状态必然能够带动湖北省在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就湖北省而言,省内特色农业和服务业是有长远发展潜质的。

2.3农业产业和第二产业密切结合

就目前而言,湖北省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相对较弱。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也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下得到资源的补充。因此,随着农业产业化,大量的农作物产出必然会带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兴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能够带动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将能够为湖北省工业产值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工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2.4农业产业发展将呈现技术化和科学化趋势

湖北省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转型的阶段,这种趋势将科技的力量带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的管理和新进技术将会在省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将能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个阶段,湖北省的农业和工业发展都将表现出一种用科学的方式管理,用新进的技术生产的趋势。因此,科学化和技术化将会是湖北省未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个方向不仅会促进省内经济的发展,并且科技的力量将会使湖北省在产业在整合上表现的更加内涵,并且在经济的发展上,湖北省将能够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 佳县

一、佳县概况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总土地面积2028平方公里,其中粮田面积64.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2.8亩。总人口262903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01%。佳县是一个纯山区,年平均气温为10℃,无霜期159天,年降水量395毫米。自然资源贫乏,立地条件差,属典型山区农业县。农业生产以杂粮为主,所产大明绿豆、黄豆、洋芋等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佳县沿黄河地区是中国北方红枣的最佳适生区,有悠久的红枣栽培历史,1998年,国家林业局授予佳县“中国红枣名乡”称号。

二、佳县农业产业基本状况

佳县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大力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业产业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局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条件基本成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成熟,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得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对农田整治以及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业技术的掌握积极性空前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有了很大发展。红枣面积由2005年的54万亩增加至2010年的67万亩,2010年红枣产量1.2亿公斤,产值6亿元。其次是科技带动作用明显。几年来科技部在佳县立项实施了“佳县1万亩生态枣园示范推广”、“佳县红枣产业化开发技术培训及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同时引进新品种,发展生态红枣种植,取得了中国红枣产品的第一张有机认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佳县“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

当然,当地规模养殖业也朝着健康方向有序的发展。各类规模养殖户扩大到500多户,扶持建成千头养猪场、千只养羊场、500头养牛场。但同时,佳县农业产业法中也存在相应的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纵向看,佳县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横向看,依然十分落后。佳县是全市唯一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的县份。交通和水的制约,使佳县资源优势很难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还存在同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比如红枣,陕晋沿黄地区尤其是临县、清涧开发力度大、宣传力度大,已走在了前面。

二是流通不畅。没有广阔的市场也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佳县红枣局限于地区销售,没有创建自己的品牌,也就很难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佳县当务之急是创建有地区特色的品牌,不断拓展销售渠道,使红枣不仅只是引进来,而是要走出去。

三、佳县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佳县农业产业发展,要根据本县实际条件,制定适合佳县自身发展的路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一是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和民生改善,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供电、信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山、水、田、林、路、峁、坝、库”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同时要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做到防灾减灾,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完成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和改造工作,建立覆盖全县山洪灾害防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二是坚持产业富农。要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格局。

首先要全力做精做强红枣产业。在全县农业“枣、羊、薯、豆”四大特色产业中,应继续把红枣作为第一主导产业。利用天然适合红枣生长的优势,采用有机化种植,使红枣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其次是要科学种地。佳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所以要依靠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适合该地发展的旱作物农业示范区,同时要加强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掌握种植新技术,从而增产增收。

三是要完善农产品销售。有优质的农场品却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一致是佳县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加强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势在必行。例如:佳县乌镇任家坪村村充分利用佳米公路交通便捷、周边村镇大面积种植土豆、传统粉条加工历史悠久的优势,该村成立了“佳县任师傅粉条产业有限公司”,注册了“任师傅”商标。2011年,该村加工粉条200多万斤,总产值近1000万元,仅粉条加工业人均纯收入4200多元,粉条加工业已然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带动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1.1发展现状

1.1.1粮食生产总量平衡近年来,晋城市玉米、小麦、杂粮等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2.11万hm2以上,随着作物品种不断优化及种植技术推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近年来稳定在7.5亿kg以上,确保了粮食自给有余,实现了粮食生产总量平衡。

1.1.2六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晋城市围绕经济发展规划总体目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1.3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数量近年来晋城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43家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23个,国家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国家地理产品保护标志4个。

1.1.4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00余个,合作社涵盖了晋城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覆盖了60%的行政村,入社农户4.6万户,入社社员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

1.1.5政策扶持推动力初步显现近年来晋城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畜牧业、蔬菜产业扶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广大农民种植蔬菜和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1.2主要特点

1.2.1小而全虽然晋城市产业规模较小,但农作物种类繁多,各种五谷杂粮、各类干鲜果品、蔬菜、蚕桑、食用菌以及多种中草药遍布全市。

1.2.2少而优各类农产品数量虽少,但品质优。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适中。年均气温11.5℃,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一般在3368℃~4471℃,无霜期185d左右,年均降水量达600~650mm。森林覆盖率达35.7%。

1.2.3稀而特晋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到87%,昼夜温差大,独特多样的小气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质独特的稀有农产品。比如泽州县巴公大葱、泽州红山楂、鲁村小米;高平大黄梨、王报红萝卜;阳城山茱萸、阳城蚕茧;陵川“五花芯”党参、大红袍花椒、黑木耳,沁水七须黄花菜、蜂蜜、端氏紫皮蒜等。

2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发展现状

2.1.1粮食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资价格高位持续攀升,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粮食总产量供求紧平衡,细粮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2.1.2六大特色产业畜牧业开放程度低,外向型发展偏差;蚕桑业龙头企业不强,对产业发展牵引能力弱,科技型人才缺乏;蔬菜产业种植零散,市场规模小,水资源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干鲜果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小杂粮产业种植投入少,种植效益低;中药材产业科研投入少,加工规模小,服务体系不完善。

2.1.3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够,发展规模偏小,带动辐射的范围小,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管理不太规范。

2.1.4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投资主体和融资手段单一。

2.2原因分析

2.2.1客观上受限制晋城所处山丘地区,人均耕地少,耕作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利于形成规模的种植基地。

2.2.2主观上有差距对农业产业化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统一的、有力的、连续的扶持政策,产业化经营机制还不够健全。

3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

3.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

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型的产业化经营基地,大力发展以种养业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创优粮食产业化的发展环境。

3.2强化农业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依托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培训,提高服务功能,致力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带动农民增收的地标性农产品品牌,为农业产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3加强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能力

根据区域地理和气候优势,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着力建设7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即泽州、阳城、高平和沁水四县小麦优势产业带、太行山南端优质玉米杂粮产业带、南牛北猪东西羊健康养殖畜牧产业带、太岳中条两山优质蚕桑产业带、沁丹两河流域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丘陵山区优质无公害干鲜果产业带和高垣山区优质中药材产业带。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区域优势产业带的先决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云南景谷;永平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32-02

永平镇位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方向,北与临沧市隔江相望,澜沧江从永平镇与临沧市交界穿过。全镇常住人口70 114人,其中农业人口60 510人;国土面积1 465.66 km2,耕地面积为9 566.67 hm2;境内最高海拔2 304 m,最低海拔831 m,年平均气温20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年降雨量1 450 mm;共有水库、坝塘66个,设计蓄水量5 527万m3;201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 730元。

1 发展现状

1.1 粮豆作物

2015年全镇粮豆总播种面积1.01万hm2,实现总产量7.01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 266.67 hm2,实现总产量1.83万t,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水稻高产创建2 000 hm2,通过测产验收,全镇平均产量8 062.5 kg/hm2;玉米种植面积4 033.33 hm2,实现总产量3.43万t,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玉米高产创建666.67 hm2,通过测产验收,全镇平均产量达8 508 kg/hm2;豆类、薯类、小麦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 766.67 hm2,总产量1.18万t。

1.2 经济作物

甘蔗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为4 117 hm2,其中:水田种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预计入榨产量25.5万t,预计农业产量28.5万t,预计农业产值达11 970万元以上。单产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但增长不明显。茶叶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1 853.33 hm2,其中投产1 640 hm2,产量0.22万t,产值12 100万元以上。烤烟产业:2015年完成烟叶交售4 400 t,烟农收入12 500万元以上。其他产业: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龙果等产业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今后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1-2]。

1.3 畜牧渔业

畜牧业:2015年牛存栏29 865头、出栏6 059头,生猪存栏64 428头、出栏55 138头,羊存栏9 852只、出栏4 837头,禽类存栏372 345只(羽)、出栏571 168只(羽)。渔业:2015年水产养殖566.67 hm2,产量0.88万t,产值逾10 56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由于资金不足,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镇发生6.6级地震后,大量的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同时,因降水分布不均匀,库塘蓄水不足,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少,产业机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引进和发展。

2.2 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差,“小农生产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严重,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

2.3 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低

永平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加之当前永平镇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民家庭式松散生产经营为主,存在着多种传统农作物并存,产业多、杂,产业间相互争地、争劳动力,缺少“新、专、特”名优产品,农业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程度低,主产业地位和优势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永平镇地处边疆地区,交通相对落后,不利于运输。一家上规模的制糖企业因市场不稳定,糖价低,成本偏高,造成企业亏损,蔗款支付不及时,影响着现有唯一龙头产业的健康发展。茶叶产业存在着小作坊加工企业多、规模小,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生产和服务,制约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他农业产业虽然成立了部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由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等问题,生产、加工、销售不统一,产品无统一品牌和标准,质量参差不一,缺乏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4]。

3 对策

3.1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积极开展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宣传和招商引资,引进县内外资金、技术和信息,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种养殖业。

3.2 争取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农田地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开展基本农田地建设,改善农业投资环境。

3.3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机构,强化科技队伍建设,落实责任;二是结合实际,采取送出去或请专家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技人员开展培训,加快农科人员技术更新步伐,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聘请县内外专家或具有特长的各类人才,深入村社对农民进行理论和实作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新科技的应用能力;四是加大对有机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稳步推进测土配方工作,加速对测土配方成果的有效应用;五是推行水肥一体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地建设,完善储藏设施和设备,建立高标准种养殖示范园(区);六是引进各种先进农业机械,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效益;七是积极开展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引导与监管并举,实施安全生态的绿色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3.4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试验、示范,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3.5 加强引导,实行专业化发展

用谋划工业模式谋划农业,以“一乡一策,一村一品”的方式,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一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引进县内外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建立1~2个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业从传统模式逐步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二是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督促指导其规范运行,发挥其作用;三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避免产业无序竞争,促进农业产业良性持续的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秋冬季农业,加强复种,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值;五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农业产业保险机制,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4 参考文献

[1] 易小艳,陈星余,贾红杰.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2013(9):66-69.

[2] 彭强,乔春妮,唐新汉,等.对凤县农业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162-16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7篇

1.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产业问题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结构失衡弱化游客体验水平。当前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存在产业内部各部门间和各旅游产品间的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缺乏围绕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从而导致产业内部部门间和产品结构间的失衡发展态势。区域范围内的城郊休闲农业产品的旅游产品比例失调问题使得城郊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需求不能被充分满足,由此产生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供需失衡问题破坏了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弱化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可以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体验服务的能力。其二,农业与旅游娱乐业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弱化游客消费水平。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主要沿着农家乐模式的方向发展,通过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和旅游产业资源的方式来完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体系。虽然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可以有效转化部分农业产业资源为旅游产业资源,借助旅游产业渠道来实现农村社会与经济资源的价值。但既有的城郊休闲农业产业资源在向旅游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效率不高,价值增值空间不大。娱乐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可满足游客较高需求层次,具有较强刺激消费能力,可给旅游机构带来较大价值增值空间的活动。但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缺乏深度开发休闲农业式娱乐旅游活动的能力,无法提供与城郊休闲农业相关的高品质娱乐旅游服务,从而制约了城郊休闲农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高效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能力。

2.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产品问题

其一,旅游产品组合开发能力匮乏制约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价值的深度开发能力。当前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发展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供给为主,在结合各乡各村特色来开发专项型旅游产品方面缺少新突破,未能深入挖掘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价值潜力。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多为当地乡民,人员素质的整体水平偏低导致当地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视野偏于狭隘,城郊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格局狭窄。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结构的低端化主要表现为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缺乏高价值的旅游产品设计能力,以及缺少推广高价值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渠道系统;缺乏休闲农业旅游购物产品的创新型设计能力;缺乏将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互补性的旅游景区和景点链接为一体,向城郊休闲农业游客提供一揽子旅游服务的能力。其二,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制约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价值增值能力。海南地区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田园风光旖旎诱人,且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审视之,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服务与产品创新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结合区域人文特色来创新旅游产品设计,通常提供简单的农事劳作活动或乡村民俗表演,未能将海南独特的文化韵味渗透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中。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偏重于烘托旅游服务活动的热烈气氛,而忽视将文化韵味注入旅游产品内并渗透到游客心中。区域同质化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供给不仅难以吸引具有较高品味的游客和提升游客回头率,而且降低了竞争对手采取模仿策略的门槛,严重损害景区可持续竞争能力的提升。

3.制约城郊休闲农业发展的旅游运营问题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运营机制粗放。各旅游机构缺乏对海南宏观旅游市场的深刻认知与透彻分析,使得多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采取粗放式经营模式。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在缺乏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盲目投资,摒弃地域特色盲目照抄照搬成功开发之模式,由此导致项目建设背离长期利益最优化目标。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运营建设缺乏旅游功能分区式管理的能力,旅游景区内部功能区建设能力不足,给游客的顺畅旅游活动造成诸多不便。还有部分城郊休闲农业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足,相应的农家旅馆、厨房等设施、设备简陋,缺乏消毒、盥洗等基本旅游功能服务,旅游服务从业者亦无证上岗,给游客的旅行安全造成诸多潜在威胁。部分景点经营者的小农意识浓厚,缺乏长期利益谋划考量,从而导致欺客宰客问题频发。其二,投融资能力不足制约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运营能力。资金匮乏是制约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首要障碍。而当前乡村居民的资本积累率较低,单纯依靠乡民的自筹资金难以支撑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运营。从金融机构角度来分析,部分中小型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属于缺乏诚信和抵押资产担保的,易于发生资金抽逃风险和拖欠债务的高风险型企业,应当在放贷过程中对其施以合理的风险管制措施。故而为规避部分资信水平不足的企业信贷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取限制放贷措施来维护自身金融系统的安全。但由此导致部分亟需发展资金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的资金匮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虽然通过引入担保机构的方式有助于化解部分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企业的资本风险。但是由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发育不健全难以给予基层中小型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机构以有力的信贷担保支持。

二、城郊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析

1.优化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引导效能

地方政府可通过制定引导性产业政策的方式来规范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其一,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定位政策。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制定符合海南省区域经济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并且确保该项城郊休闲农业产业政策可切实反映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过程。考虑到海南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失衡性问题,地方政府应按照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设计可以推动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具体而言,海南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力量现状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若干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作为政府产业扶持的重点企业,通过配套安排相关的投资项目审批和融资信贷审批政策的方式,培养一批有助于提升区域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其二,地方政府应当完善支持城郊休闲农业产业的配套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财税优惠政策的方式来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具体可以采取增加对景区乡镇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弃工务农型和退耕还林型旅游景区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全款足额发放上级政府给予景区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款项,依法减免景区企业和个体商户的应缴税款等措施。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为招商引资项目配套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来充实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金,用较少份额的财政资金来撬动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创新城郊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其一,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经营者可以开发具有海岛特色的旅游产品。海南岛四面环海,海洋文化和海洋产品是支撑海南省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核心特色,围绕海洋农产品来设计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郊休闲农业特色旅游产品是值得探索的旅游产品开发新路径。为此,海南城郊休闲农业旅游企业应当避免通过园林化的方式来推进旅游景区的城市化倾向,转而通过努力保持景区原生态的海滨风光和田园韵味,使得游客进入景区后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让游客沉浸在天然野趣中,独享海滨自然风物的恬静和多姿体验,使得游客可以体验到水乡泽国的乡野美景。具体而言,海南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可瞄准观光采摘型、观赏购物型、民俗旅游型、综合休闲农场型和农业主题公园型等类型有序展开并依次布局。其二,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者应当围绕海洋饮食文化来开发旅游新产品。食文化是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品尝景区当地风味餐饮是休闲旅游不可或缺的关键项目。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者可充分发挥海南热带作物的绿色、多样等特点,在热带作物园区建立海南风情度假休闲区,突出热带农业特色,吸引城乡游客在园内采摘热带你水果,让游客在休闲中体味热带自然之韵味。再者,将海洋餐饮文化引入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中,在对海鲜产品进行颇具海南地方特色的烹饪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并引进其它菜系的烹饪技术,形成对特定人群的餐饮文化吸引力。

3.革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运营模式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业 产业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40-01

一、基本情况

中枢街道地处陆良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街道平均海拔1840米,总面积82.05平方千米,全镇总面积82.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000亩,辖有19个社区居委会。2012年末全镇总人口14616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980元近年来。

中枢街道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滇东最具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中心、曲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陆良率先发展的先行区四大目标,积极争取项目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全街道已形成以粮食为主导,畜牧、蚕桑为支柱,林果、蔬菜、水产为后续的传统高原特色产业。2013年全街道粮食总播面积39800亩,林地面积20980亩(包括桑树),桑树5805.55亩、红提葡萄种植面积10010亩。蔬菜产业作为中枢街道充实城郊经济的一个后续产业,已建成以四河水生蔬菜(浅水藕),中纪旱地蔬菜为主的东片区蔬菜基地,2013年全街道共栽种各类蔬菜41000亩(含复种面积)。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多年来,中枢街道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稳粮食、重养殖、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工作思路,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体系,因灾制宜抗大旱,依托项目建基地,突出重点抓样板,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1. 借助高产创建样板,打造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以全县打造爨乡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园区为契机,从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建设部级水稻高产样板,2011和2012年连续二年建设省级万亩水稻高产样板,推广了扣种稀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并树立县高产典型,创造了曲靖市常规粳稻最高单产新记录。经多年努力,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为全街道粮食产量稳增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

2. 大力推进了畜禽产业发展

以全县打造滇陆猪育种和100万头规模化养殖园区为契机,大力推进畜禽产业发展。2013年,全街道畜牧业工作按照“抓特、促优、提质、增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推进规模养殖、努力转变养殖方式,以推广LY、滇陆猪为重点,围绕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和科技培训“四个体系”建设,现已建成规模猪场25家,50万只麻鸭基地一个,完成畜禽产品产量22577吨,完成畜牧业产值42566万元,实现畜牧业收入26126万元。

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在畜禽疫病高发季节,特别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按照“精心组织,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工作模式,采取 “三统一、一集中、一同步”的组织形式对分散养殖户饲养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

强化监测,提高预警能力。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加强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严格疫情监测报告制和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

3. 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以全县打造优质蚕丝绸产业园区为契机,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稳定桑园面积5805亩,有养蚕户2100多户,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等措施,2012年养蚕12858张,产茧428.76吨,产值达1815万元。

4. 努力推进果林产业发展

4.1 建成万亩无公害红提示范园

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的干旱给全街道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面对持续加剧的旱情,中枢街道高度重视,积极抓好抗旱救灾工作,顺势引导做好水改旱规划,着力建设阎芳桥、四河社区万亩无公害红提示范园,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发展。现已建成示范园面积10010亩,仅2011发展红提葡萄3670亩,目前两社区水改旱面积已达80%以上,红提种植农户已达2860户,确保大旱之年农民收入稳增。

4.2 积极推进水果种植业发展

中枢街道现有苹果1756亩、桃子1323亩、梨1821亩的基础上,建设成300亩苹果、桃子、梨品种试验基地,?2014年至2015年每年发展苹果、桃子、梨种植1200亩,。

4.3 稳步推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全街道各社区地域分布和产业布局情况,于2008年制订了核桃林业发展规划,全街道囤出好田肥地大干核桃干果经济林,在茶花、中纪、西桥、四河4个社区建成3600亩核桃干果基地。为做好典型,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现已在西桥社区位于机场西面、324国道的东面位置建成520亩的中枢街道核桃种植示范园,该示范园于2008年11月1日开始施工,?2009年1月15日完成定植,品种以云新高原为主,苗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目前,果树长势喜人,已进入初挂果期。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在茶花、中纪、西桥、四河4个社区完成核桃林的规划种植2800亩,重点在茶花青山片区、中纪中所堡松山及黑龙村片区实施大面积连片种植,目前来看,果树普遍长势良好,其中2000亩已进入初挂果期,挂果率达71%。逐步完成在茶花、中纪2个社区建成的核桃干果基地,推进带动全街道核桃产业发展及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真正把核桃产业做成一项增收工程、惠民工程。

5. 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以打造外向型蔬菜产业园区为契机,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中枢街道茶花、中纪旱地蔬菜、四河浅水藕为主的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产业得到壮大。

总之,多年来,中枢街道围绕“优粮、旺畜、扩菜、壮果、稳桑、育林”的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壮大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产业,做实精细农业,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其表现为:一是基地初具规模。建设成阎芳桥、四河高原特色葡萄示范园,引进浅水藕优良品种,走科技之路,加快生态观光和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茶花、中纪依据资源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大泼、盘新、茶花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大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二是农业特色产业明显。畜牧、粮食、蔬菜、林果是中枢街道的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4%。“绿源”大米、“众益”分割肉、“南盘江”水果、“高原水乡”蔬菜、阎芳桥红提提葡萄、四河板鸭等在省内外逐渐走俏,享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中枢街道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立足中枢农业实际,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整合支持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土地流转和项目引进为载体,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快农业结构升级转型为核心,以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设施化、循环化、社会化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探索中枢街道城郊经济发展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1. 加大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土地整合、流转为中心,推动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农业资源流转与整合,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销售”的现代农业转变,有效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以城外社区为试点,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转包、互换、租赁等形式,使土地向科技人员、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先富农民向城街道集中,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益,探索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

2.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的发展思路,推动以粮、畜、蔬菜、林果、蚕桑为主的5大高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农业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社区的资源优势,以中纪、茶花、盘新、四河、阎芳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建设中枢现代粮食示范区、畜牧生产示范区、蔬果示范区和蚕桑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稻、标准化商品猪、四河麻鸭、无公害蔬果、优质蚕桑和优质红堤葡萄等优势产业。以此为基础,打造陆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技术农民转移承接基地和绿色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以城区和城郊的其他社区作为城区和城外的结合部,建立休闲农业服务区,充分利用好郊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家生活,乡村文化。加快郊区酒店、餐饮、商场、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农家乐、林中乐以及农产品、旅游产品超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经济,推动农业向城市型、生态观光型和科普教育型等都市休闲农业升级,并成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3. 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引导农民成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大力推广优质新品种、规范化栽培管理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树立农业品牌效益,积极探索和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形成专业化特色。

4. 进一步抓好科技培训,不断向农民传播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措施,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

5. 继续加大农业宣传力度,推动政策配套实施,抓好责任和制度的落实,强化指导和服务,上下团结,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今后,中枢街道将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级各职能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工作文件会议精神,以“稳粮食、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为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做好高原特色农业工作,同时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绿色认证品牌创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全力实现粮食总产、农业和农村经济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学坤.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