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体而言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的状态,并逐渐形成了受到世界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结构性的问题,如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矛盾、社会消费结构的差距等等[1]。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中国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好坏需要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经济增长的结果三方面着手,并以此为依据。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着手,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基本状况;从过程来看,即经济增长结构的基本情况;从结果来看,即经济增长的效果和社会福利的变化情况。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该国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国土范围内的各种有利于创造国民财富的自然、人为条件和能力,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系统内包含的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特性。

质量高的经济增长必然是以高质量的国民经济素质作为基础的,而在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又是决定国民经济素质的重要因素。国民经济增长能力不足,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必然会导致农村甚至城镇居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力度降低,青壮年劳动力无法获得享受高水平教育、获得高技能的机会,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即分配不均,促使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从而导致国家劳动力质量水平降低。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使得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严重失衡,某些消费品更加倾向于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受到抑制,进而抑制了社会的总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而目前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福利逐渐减少,青壮年工作压力加大[2]。收入分配不合理矛盾的加剧也会影响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从而通过各种机制和渠道抑制经济的增长。由此,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水平便成为改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质量之间的平衡

(一)提升劳动力质量水平

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此时正是教育经费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来说较高的阶段,当城乡收入扩大时,低收入家庭面临的教育经费问题更加严峻,致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即降低各级教育的入学率,进而降低全社会的毕业生文化水平。要想解决该问题,除了缩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分配制度之外,还需加大对国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在国家经费投入的条件下,吸纳社会公益资金,用于国家的教育事业,针对特困地区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靠教育手段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整体质量水平。而各高等教育学府应当沿袭当前使用的特招方式:向特困地区分配特定的招生名额,给予当地学生求学的机会;向特困地区分配特定名额,进行定向培养等。但在扩大教育范围的同时还需注意教育工作的质量,不可盲目追寻数量而忽略质量。

(二)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缩短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从完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二次元经济结构的优化等方面着手。当然,福利方面的改善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体层面的分布,还应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带来的果实在社会中的分配情况。但若从整体来看,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经济增长的水平却降低,这样的福利结构也是不合理的。而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而言,缩短收入差距还需注意治清廉的角度,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对贪污受贿的行为进行处罚,还政治一个干净、纯洁的面貌。需要构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培养真正的人民公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教育、福利等社会民生事务处理好[3]。

(三)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

人是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实现者和成果享用者,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提升自身生活水平,优化基本生活条件。在发展经济同时,不能以某些人的利益为中心,而应兼顾各方面发展的均衡,不能为了某地的发展而舍弃某一方的利益。从发展的实质来看,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更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收入差距进行控制,适量的收入差距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产意识,提升劳动生产力,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反而会抑制国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结论

由上述可知,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负相关,即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成长收入的不断增加不仅不利于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且通过劳动力质量水平资质了经济的增长,加剧社会矛盾。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必须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重点关注收入的平等分配问题,正视利益冲突之间的转化问题,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6(20):64-65.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效益;途径

一、引言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立医院的最终财务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让病人享受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即当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生冲突时,公立医院要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第一的原则。

为更好地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的,加强财务管理就成了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核心。由于政府对卫生资源的成本投入较少,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要对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责任,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又不得不面临自负盈亏并实现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佳保障。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医院应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服务模式。

二、途径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真实反映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各科室各部门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对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编制预算的起点必须有各科室各部门的参与,否则会造成预算的随意性很大以致形同虚设、无法执行,降低了医院资金的运营效率。编制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根据单位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预算,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

医院预算是控制日常业务、经济活动的依据。在规范的流程控制下,医院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科室以及责任人。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分析,发现偏差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及时调整,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

全面科学的实行预算管理,利用预算对医院各科室和各部门的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分析、调整以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单位的经营活动,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落实,进而防范和监控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医院的运行效益,完成既定的目标。

(二)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成本

由于医院承担着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社会公益形象,因此加强医院财务收支管理是保证公立医院履行社会公益职能和创造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

1.对医院收入的管理

强化刚性的收入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医院预算要在强调综合绩效的前提下确定各部门的医疗收入预算,对一般临床科室要鼓励通过提高服务和技术质量扩大病源,提高收入;对特色科室要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吸引病人,提高收入水平。同时逐渐降低药品、检查收入预算的比重,并明确降低的幅度标准,将其纳入综合绩效考核.。

加强对医院收入的控制,实现收入的全过程控制。对于大型设备检查和特殊用药,要求科室必须严格把控,并征得病人或家属同意,避免滥检查、滥用药。

寻找扩大业务收入的合理途径,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医院要增加业务收入,充分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条件,扩大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对医院支出的管理

实行支出预算管理,保证费用总量监控。支出预算的编制应本着既要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行,又要合理节约的精神,合理确定资金比例。

加强成本控制,建设节约型医院。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减少冗员成本支出,并制定相应综合绩效指标考核。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建立优质、高效、低耗的后勤管理系统。

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医院应制定资金收支审批制度,并严格按审批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资金的使用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医院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堵塞管理漏洞,消除隐患,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健全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医院实现经营目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医院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预防经济犯罪,规范会计行为,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到医院内部的各个部门,贯穿于各项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而制定的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的机制是依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施行财务管理而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对预算、收入、支出、货币资金、药品及库存物资、固定资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债权债务、财务电子信息化等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检查。

财务部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和实施部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涵盖了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因此要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加强制约和监督,并辅以信息技术为根本推动力的网络经济提升内部会计控制的技术手段,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强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京津冀;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环境;培育能力

1引言

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在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河北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战略的支撑,引进和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也成为最为关键的环节。2020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河北省要坚持创新驱动,目前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已加速形成。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河北省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创新依然是新发展阶段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有效地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采用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对河北省借力京津冀协同实现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这也是河北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2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战略指导下,河北省不断深化对接京津,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加速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2.1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逐步落地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实施,河北省从战略层面不断丰富和完善高科技人才制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科技人才的战略规划,并陆续出台了系列关于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相关政策,培养、吸引了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2017年,河北省协同北京、天津联合《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2019年,河北省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年,河北省出台《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河北结合省情和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实施了“百人计划”“高端人才支持计划”“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等专项引才计划。在人才培育方面,2019年,河北省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优化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环境。

2.2人才数量与科技产出不断提升

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人才14663人,占全省科技人才总量的12.95%,全省共有院士19人、高端人才34人、“巨人计划”领军人才138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6人,“”专家5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77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也带来了科技成果产出的全面提升。2019年,河北省16项科研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20年,专利申请授权量92196件,比上年增长59.5%,有效发明专利34147件,增长18.3%。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48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58.55亿元,比上年增长46.1%。

2.3人才创新氛围与环境不断改善

为不断优化人才创新氛围与环境,河北省不断增加科研投入。2019年,河北省R&D经费内部支出566.73亿元,其中,基础研究14.89亿元、应用研究58.01元、实验发展49.38亿元,R&D的投入强度为1.61。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河北省加大人才载体建设力度。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000家以上,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万家,全省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59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7家、重点实验室273家。同时,注意营造科技人才创新氛围,通过开展“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奖励,积极营造尊重科技和创新的社会氛围。

3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环境与培育能力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3.1市场主体导向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河北省的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亦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问题。河北省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方面,应进一步突出市场的主体导向作用。目前,围绕国家的信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业等支柱产业领域出台了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但是,根据省内各地方的细化产业更加精准地选择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须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引进中的细化产业的要求应更加明确和具体。同时,各地引进创新型人才的主体以政府为主,用人单位或企业的参与度比较低,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人才价值的贡献潜力和当地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考虑须进一步匹配。

3.2京津人才协同机制需进一步深入

为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三地均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流动以及交流和共享作出了规划和顶层设计。但是,从实际出发,河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与京津两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北京和天津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列第二和第四,河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列第二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已制定的政策落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三地在科技创新合作中往往以项目为主要载体,而科技人才的合作、共享通路尚未形成。同时,三地的薪酬、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福利待遇差距较大,社会福利、基础设施等也有差异明显,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

3.3人才引进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影响其成长的各个外部环境条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保障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育、留”的关键要素。虽然,河北省的创新生态体系已经加速形成,科技人才的生态环境逐年改善,但整体综合水平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政府主导的人才引进方式主要是通过资金补贴、项目配套等方式实现,应从提升人才引进生态环境的整体角度进行深入、全面地考虑科技人才所需要的其他方面配套条件。政府层面应积极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生态环境,经济层面是构建人才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社会层面为其提供基础环境,政治层面为其提供政策保障,文化层面则构成了整个人才生态环境建设的精神引导,各方面缺一不可。

3.4人才培育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河北省对创新型科技人才需求的增多,除了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加速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同时,要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科技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方法过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工作中面临的常态和困境,缺乏专业实践机会、不了解实际市场需求是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短板。河北省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在引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加快已有人才知识更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需要关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充分激发人才的价值。

4优化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环境与培育能力的新思路

加快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环境与培育能力,对河北省全面实现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4点对策建议。

4.1明确人才市场需求,实现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明确人才市场需求,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引才中的导向性作用,给用人单位更多的自,注重企业的用人需求,突出考虑人才的能力、实际业绩和贡献与企业的匹配。第一,积极发挥市场选人、市场评价的作用,使人才引进的主体逐步从政府向市场转移过渡,政府起到搭建平台、建立引才渠道、构建人才和用人单位之间交流沟通桥梁的作用,为供需双方的相互交流互动提供渠道;第二,对全省人才基本底数进行盘点和摸底,对河北省的人才总量、行业分布与结构类型进行精准盘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市人才数据库,提高河北省人才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创新型科技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第三,政府要科学精准地编制“人才需求目录”,提出河北省紧缺人才的类别,在产业领域和具体地方区域细分重点方向,重点围绕河北省的主导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确定紧缺人才清单,靶向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4.2借力京津协同发展,激活人才柔性共享机制

人才柔性流动是应对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区域和层次分布不均、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的最优途径。第一,完善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整合机制,大力推动京津冀人才柔性协同发展。通过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推进人才资质互认,建立起一套相互认可、协调联动的人才机制。第二,建立柔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使用机制,积极拓宽创新型科技人才柔性引进通道,鼓励用人单位通过项目合作、难题攻关等方式引进和使用创新型科技人才,减少工作时间、工作场地对人才的约束,引导促进人才及科研团队的跨区域合作。第三,建设人才柔性引进平台,针对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中的紧缺人才,积极建设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使人才信息公开透明,定期开展域内交流岗,掌握柔性引才对象的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加强区域内人才交流和流动。

4.3发挥政府推手作用,优化创新人才引进环境

政府部门要发挥推手作用,不断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环境。第一,简化工作流程,提升引进效率。河北省应加快优化人才“引进、留用”的工作机制,大幅简化工作流程,有效压缩工作时限,大幅提高河北省人才引进效率。第二,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普惠性。根据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生命周期,深刻把握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的规律,优化不同层级、领域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在创业就业、项目资助、租房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普惠型政策,增强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健全人才奖励制度,营造尊重人才氛围。以结果为导向,以贡献论英雄,对各个行业为河北省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给予重奖、授予城市荣誉称号,加大城市媒体宣传力度。

4.4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增强人才持续创新动力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第4篇

玉米是三大粮食品种之一,也是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也是农民选购玉米种子的时期。种植优良品种是玉米获得高产关键,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但种子市场的不断壮大,使得农资市场上玉米种各种牌子、品种成百上千,给农户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难度,在选购玉米品种时出现了许多误区,如何走出误区,正确选择玉米品种是文中阐述的关键。

1 选择玉米品种存在误区

误区一:盲目“求高”心理. 玉米生产实现高产就意味着增收,高产品种是多数种植户的不二选择,因此,只要哪个被“宣传”的品种产量水平高就买哪个品种。很多商家往往就迎合了种植户的这种“求高”心理,过分夸大宣传玉米的产量、适应性、抗性等,农户被“忽悠”而失去了理性分析和判断。

误区二:贵的就是好的。生活中的经验“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往往也成为种植户判断玉米品种好坏的标准,价格贵的就是好的,好品种就能实现高产,结果是花了好价钱却没买到好品种。实际上,种子价格不能完全决定作物质量和产量。价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与商家的营销策略和市场种子供应量的多少有关。

误区三:追新弃旧。由于自身科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对新技术的渴求,多数种植户对新品种感兴趣,新品种的出现给玉米生产带来活力,由于增产潜力大,成为首选品种,但新品种未必高产,要从实用出发,不能唯新是求。原因是新品种不一定适合需求,在一个地区表现优良的品种,由于生育期、抗逆性、以及适应区域上的不同,在其他地区可能表现很差,生产上因品种选择不当导致减产、绝产的事情常发生。

误区四:好品种万能。好的玉米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和基础,很多种植户认为好品种,无论是在什么条件下都能够实现高产。实则好品种不一定带来好收成,每一个玉米品种都有其特定的适宜种植区域,能否实现高产主要受气候条件、品种潜力和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否则会出现诸如病虫害、结实不良等问题。

2 选择玉米品种注意事项

选择玉米品种时首先要对所选的玉米品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应从实际出发,遵从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

2.1 选择准许在当地推广、通过审定的品种。这些品种都有品种审定号,且都是经过种子部门三年以上的区域试验,进行多点观察,表现优异的品种。如果是已在本地区已进行了3年或更长时间的试验示范的品种,则说明该品种更适合本地种植。当然,购买种子一定要去有“三证一照” 的正规种子部门购买,这样的单位销售的种子质量可靠些。

2.2 根据本地区有效积温选择相应熟期的玉米品种。玉米品种生育期应比当地无霜期少10-15d,有效积温比当地积温少100℃,双鸭山市常年有效积温2800-3000℃,平均无霜期为140天,合理利用生产季节,选择生育期在125-130天,有效积温2700-2800℃的种子最安全,中熟品种农大518、郑单958、铁单15、四单101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选择的品种生育期过短或过长,前者产量较低,影响产量提高,后者不能正常成熟,品种的增产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2.3 因地制宜选用抗逆性强、稳产的玉米品种。玉米品种受当地的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点,土壤地力水平、种植模式、灌溉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所用玉米品种抗逆性强、稳产是关键。玉米生育期间,气候多变,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病害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灾害,丝黑穗病、大、小斑病,是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建议多品种搭配种植;玉米倒伏与环境、栽培措施及品种的遗传性都有关系,玉米生育期间倒伏危害较大,严重的可导致绝产,因此,高抗倒伏品种的选择也很重要。

2.4 选择适应广、生产潜力大的品种。玉米不同品种的生产潜力体现在产量水平上,由于气候的不可预测性,生育期相近的品种产量潜力可能相差很大。单凭玉米叶子紧凑与平展性状、穗子的大小、穗行数、行粒数不能完全决定玉米的生产潜力,应考虑多地区、多环境下都具有提高产量水平的玉米品种。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第5篇

第一部曲:坚持第一要务,牢牢夯实构建和谐城市的发展基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创建文明城市,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为文明城市的创建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好一切实际困难和各种社会矛盾,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极大地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加快发展必须是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在推进发展中,应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大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必须创新体制。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努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第二部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文明素质往往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构建和谐城市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政管理、基础建设,更要重视对人的管理,加强市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两者良性循环,则相得益彰。要通过开展多项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引导市民在构建和谐城市的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文明素质;要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国防教育学习实践基地等阵地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部曲:坚持依法治市,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经济学原理;分析

对于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实现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经济得到稳中求进的发展目的,从经济学方面进行思考,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增率相对于以往的快幅度增率有减慢的趋势这一主要济问题,在了解这一重要问题的同时,还需对目前经济的现状进行进一步分析,要了解经济的现状、发展的具体方向和目的、在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具体的工作。在对这些问题与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再实施一些发展措施,进行供给侧结构经济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经济稳定经济增长。

一、供给侧结构分析

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供给是生产的商家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可以在价格的前提上将商品供给需要此类商品的人员,就是给予需要者需要的物质。为了维持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需要使需求和供给保持相对的平衡,如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从而使需求量增加,如果供给侧不能改革,将会使经济出现失衡现象,从而造成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所以,目前扩大供给侧这方面的效果明显降低,而根据各阶层的商品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中低端产品由于不符合需求者的要求,导致货物积存,而许多高质量的产品供给量小,而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量,所以使他们许多都从国外买这些商品,针对以上问题,只有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使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迈进,高端产品供给量与中低端产品供给量持平的状态,才能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改革措施

针对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改革措施分析:首先从户籍方面进行改革,我国户籍一直都具有城乡结构差异性大的特点,尽管我国一直都在提示要进行户籍改革,但是在如今供给侧不能满足需求量的经济体制下显得更为被动和滞后,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距甚远,所以进行户籍改革才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由于城乡资源的短缺使得高端产品的供给量不能过大,否则会出现产品积存问题,造成商家的重大损伤,实现户籍改革,使经济发展得到整体的改善,才能实现更多高端产品的供给;第二是进行,可以分两步进行,其中对于农村实行制度,可以通过这一措施使农民的成果与利益紧密结合,使农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快速增加收入;对城市土地实施改革,从而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制度的缺陷,是导致城乡土地收益分配失衡的重要原因,所以进行综合改革是目前解决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也是最困难的方式。第三,简政放权,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二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从上放权到下级部门,使供给侧生产量得到放权,能够保障供给量与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第四,破除垄断经济,例如在过去的电讯行业中,电信垄断了整个通讯市场,从而让客户只能在电信营业厅进行话费充值或者手机其它业务的办理,而电信公司的员工就形成了服务态度不正,或者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鉴于电信的垄断市场,国家放权给其它电商,破除电信的垄断经济,从而使移动、联通这些电商产业得到了发展,不仅为客户提供了选择的权利,而且服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电商市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垄断是制约我国经济体制的主要障碍之一,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垄断,使我国的经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格局,私有企业竞争力过大,从而造成市场高端产品的消费降低,使得如今许多私有企业不能抵抗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被逐渐淘汰,而国有企业中由于缺乏竞争力,而且产品的特有性从而使得很多都形成了垄断性经济,所以如果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就需要破除这种格局,形成新的经济格局体制,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第五,进行价格改革,以中低端产品与高端产品的价格区别,形成了不同的供给量,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差异,进行价格改革,可以将市场中的积存产品以合适的促销价格出售给消费者,解决供给过量的市场困难,而对高端产品实施降价,可以减少成本,从而可以提供足够的供给量,维持市场经济的平衡。第六,就是鼓励创新,创新是经济能否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前提,鼓励创新就是通过对供给侧结构中企业的经营制度进行创新,可以通过结合目前自己企业的优势与其它企业的优秀经营决断进行整合,然后形成自己新的经济体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从自己企业的缺陷进行分析,利用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提出最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形成新的体制,通过这些创新思维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第七,财税改革,通过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和促进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制,形成公正的税收体制。由于如今我国的经济呈现增加下降的趋势,所以通过进行财税改革,减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因财政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财政税务的调整,保障了商家与政府的权益,才能保障人们的利益。通过对以上几点改革措施的改革,使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达到平衡,从而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加快。

三、小结

综上所述,从对供给侧结构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实施一些改革措施从而保障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第7篇

我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而观念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新旧观念的反复交锋中才能完成。

发展观念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多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必须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只重gdp增长而轻视环境保护、只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只重城市发展而忽略乡村建设、只重财富创造而忽略财富共享等观念仍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有的部门和地区领导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这些情况的存在足以说明,要真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对以往的gdp至上与发展失衡的观念加以矫正,积极促成各个地区走上健康、文明、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发展方式观念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中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树立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第三产业和创新产业。各级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确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利完成。

消费观念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必须实现消费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而且全体公民都要践行,甚至要从娃娃抓起。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具有忧患意识,认识到我国资源的有限性。譬如,在资源总量、人均耕地状况、森林和淡水的拥有量方面,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弱势状况非常明显。其次要有责任意识,要珍爱资源,为建立节约型政府作贡献。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节能工作大有可为。最后要具有世界眼光,譬如美国和我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但美国只有3亿人口,其土地使用年限不超过3XX年,而我们的土地已经被耕种使用了几千年。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我们没有资源优势可言,所以对现有资源一定要倍加珍惜,并且要不断培植开发利用新资源和再生资源的能力。

确立新的共享价值观。目前我国还存在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拉大等现象。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风险将会因积累而放大。因此,从缩小差距、协调利益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出发,我们必须树立共享发展成果的观念,并通过树立共享价值观、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改进现行税收结构、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来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社会效益;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创造了基础条件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速公路发展至今已近成为国际上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高速公路是一种新型的收费还贷服务性行业,保证高速公路的快捷、安全、通畅、舒适,利于体对使用者优质服务的提供,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亦是高速公路实施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高速公路这一目标的实现应依赖于高速公路对其自身“高速”性能的挖掘,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率,加强高速公路自身的运营管理,通过经济效益增长点的挖掘,来最终实现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高速公路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在这二者之间,经济效益的地位要更强一些,从经济方面对高速公路有全面整体的了解,深入把握其句法的效益要点,从而为未来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依据,以推动器不断的发展。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缓解紧张的交通运输状况,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运输的结构和法师发生了转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大大增加了就业需求;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上的解除,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完善,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二)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了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法师,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其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加快了其一体化运输的进程,形成了香型的运输互动局面,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外出的机动性和选择性。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策略分析

(一)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其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是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都应当依据相应的规章和管理措施来进行具体的规范,从而保证其能够顺利的开展。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行业,制定与之运行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运行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充满活力、规范运行及顺利实施,以最终实现其收费还贷和创造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结合高速公路的实际营运情况,其管理规章的制定应有准绳和依据,并严格按照其制定的规章行事,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罚分明,一视同仁。加强高速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到数据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加强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营运管理的顺畅落实,杜绝四方车辆等贪污作弊行为的出现。从免费率的控制、车辆通行费实证率的提高等方式从根本上实现高速公路收入的增加。

(二)从营运管理成本着手,实现增效

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可以从营运管理的成本入手,通过挖潜增效、精简机构等形式来降低其成本。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运用合理的人力资源,开源节流,开发潜能,并尽可能选用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这些要点的实施对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速公路企业中机构的简化,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出现。第二,对于人员的精选,应注重对多方面人才的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本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人员的精选和机构的精简从不同程度上对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