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范文第1篇

一、国民经济的构成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 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

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 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4.行政措施。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采用行政手段,使它的生产扩张在一定的时期内降低下来:而对于我国要加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行业,通过实施减免税收的办法,实行增加投资等手段,使之加速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范文第2篇

Abstract: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vate economy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the focus of social concern. Made a lot of our policies, preferential measures to promote priv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promote employment growt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economy, private economy has bee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growth.

关键词:民营经济 区域经济 就业增长

Key words:private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and employment growth

一、当前我国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他们是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民营经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产生和发展的,他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中国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家税收的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目前新增就业的80%是靠非国有经济来安排的。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区域民营经济,它不断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助力器。但是,目前我国区域民营经济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区域民营企业一般缺乏依赖科技创新的机制,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在融资方面,区域民营企业缺乏为其提供金融融资的服务的资本市场,使得其在发展中很难 资金的融通。而且,在法律保证方面,我国在区域民营企业法律方面还存着很多的不完善,仍需进一步的改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的增加。

(一)民营经济促进劳动力就地非农化,促进就业的增加

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不断的促进我国就业的增加。首先,民营经济大多数是一些私人的、非国有的或者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他们规模不大,区域性较强,这些企业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的增加。此外,民营经济促进了劳动力就地非农化的进程。民营经济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不断的增加。我国2001年,仅仅农村民营经济就吸纳了3816万人。为我国就业的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目前新增就业的80%是靠非国有经济来安排的。民营经济,特别是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就业的增加,而且还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虽然目前我国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很多的政策支持,但是,银行货款的80%以上给了国有企业,使得很多有潜力的民营经济在融资上产生困难。所以,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扶持,从而促进就业的增加。

(二)民营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城镇非农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的增加

区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民营经济一般是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他们是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区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往往是利用根据区域的发展政策,利用区域优势条件来进行更好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区域的就业量。特别是城镇非农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在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每年不断的提高,大量的增加了就业岗位。2001年,仅城镇民营经济的就业人数就达到5896万人。民营经济在促进人口城市就业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此外,区域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增加了区域的就业量,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反过来,良好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与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增长。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三、总结

总之,民营经济师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须。特别的区域民营经济。我国目前新增就业的80%是靠非国有经济来安排的,民营经济,特别是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就业的增加,而且还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价稳定。此外,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断的减少。所以,我们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民营经更多扶持,不断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就业的增加,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吴凯.制度与经济发展:从历史到现实的认识[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02).

[2] 刘澈元.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成本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4,(02).

[3] 谷国锋,滕福星.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3,(04).

[4] 刘锡田,许艺敏.论转型期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报,2002,(02).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范文第3篇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国民经济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其中,一、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7.4%、7.5%、7.3%和7.3%,增长总体平稳。在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实现7.4%的增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7.4%的增速是克服多方面挑战、来之不易的速度;7.4%的增速是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客观规律的速度;7.4%的增速在全球范围来讲也是一个不低的速度,不仅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多数处于相同或相近发展阶段的其他发展中经济体。7.4%的增速背后对应的经济增量高达8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2013年荷兰GDP总量,也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一年的GDP总量。

在经济增长保持平稳的同时,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物价水平基本稳定。201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1000万人目标;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1%左右;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低于3.5%的预期目标。7.4%的经济增长、1300多万人的新增就业和2%的物价涨幅这样一个组合,不仅反映出我国经济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既没有突破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也没有超出防通胀的“上限”,而且意味着老百姓切切实实地享受了高就业、低物价所带来的实惠。

国民经济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积极变化。从发展结构看,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趋势明显。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加快融合,对研发、设计、营销等生产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医疗保健、养老、教育、旅游等生活业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两者共同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比第二产业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5.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升,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将持续对就业、收入、消费、投资等多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从发展动力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加快孕育。在政府主动引导和市场倒逼的双重作用下,广大企业加快调整,加快转型,加快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在分化中孕育成长。技术密集型、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2014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2.3%和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4.0和2.2个百分点。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方兴未艾。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个百分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层出不穷。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5倍。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代表着新的发展动力,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尽管较小但正在茁壮成长,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

从发展质量看,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政府积极主动引导,带来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力数量虽有所减少,但劳动力质量不断提升,单位劳动力投入的产出稳步增加。2014年,我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员的比率)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提高7.0%。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改善。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技术水平提高,环境保护重视程度加强,单位产出的能源投入快速下降。201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有利于缓解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发展目标看,以人为本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不断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换挡”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比人均GDP增速高1.2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综合来看,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和国内“三期”叠加影响加深的大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十分不容易的。这不仅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是科学的,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是准确的,也表明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改革创新举措是有力的、有效的。

中国经济具有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

判断中国经济走向,关键是要把控发展大势,理清经济运行中的“变”与“不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没有改变我国经济仍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的客观事实,改变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格局和支撑要素。具体到2015年,尽管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发展仍会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仍然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作用下,市场活力不断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新四化协同推进是保障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阶段。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空间十分巨大,信息化发展对传统生产、消费模式的改造和重构潜藏着无限可能,城镇化稳步推进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农业现代化不断夯实经济行稳致远的基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协同推进,将有效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缓解传统要素的制约,不断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以城镇化为例,根据我们的测算,2001-2011年10年间,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平均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提高,但仍低于发达经济体和其他相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望在较长时期释放内需潜力。

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不竭动力。过去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先照后证”的资本登记注册制度改革,启动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设立“负面清单”促进企业自主投资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2014年3-12月份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6.8%,注册资本(金)增长85.8%;其中企业增长48.8%,注册资本(金)增长97.1%。民间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18.1%,增速比全部投资快2.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网络教育等蓬勃发展快速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14年,我国网上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比上年继续提高。2015年,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正在进一步迸发,经济发展新动力将进一步积聚增强。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范文第4篇

我国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

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197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23.9%,不仅低于第二产业(占比47.9%),也低于第一产业(占比28.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服务业发展开始加快。1979-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快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增速不仅持续快于GDP,而且持续快于第二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8.1%,增速比第二产业高0.2个百分点;2013年增长8.3%,高0.5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增长8.0%,高0.6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7.446.046.6,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升。

从发展空间看,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将增加对生产业的需求。当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入了一个以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时期,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进入快速增长期。2013年,金融业增长10.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1.4%,分别快于第三产业整体增速1.8和3.1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金融业增长9.7%,快于第三产业1.7个百分点。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生活业迅速发展。随着收入的逐步提高,居民对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教育等发展享受型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向追求文化、娱乐、健康等高层次消费的转变。201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比1978年下降2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下降3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现金消费支出占总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2.7%和6.2%,比1990年分别上升3.9和4.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7.3%和9.3%,分别上升1.9和6.0个百分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生活消费快速增长。2014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快递业务量59.1亿件,同比增长54.0%。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上升,家政、养老和病患陪护等服务行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三是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将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增长点。“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2010年以来,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持续较快增长,相应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逐步上升,2013年达到7.6%,比2009年上升1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将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是城镇化持续推进将加速自给型服务的社会化。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推进和深化阶段,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相当部分家务服务将逐步由无酬劳动转变为有酬劳动,从自给型转向社会化。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对十省市进行的时间利用调查,调查对象平均每天用于无酬劳动的时间为2小时43分钟。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如果其中一半逐步转化为有酬劳动并取得社会平均收入,GDP将会增加10%左右。

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具有全新的

特点

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并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伴随着这种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经济运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趋于放缓。一般而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加上目前我国服务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特点,决定了服务业增速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个长期和缓慢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工业增速回落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并超过工业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通常趋于放缓。2011-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7%,增速比1979-2010年期间回落2.8个百分点。在工业增速大幅回落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2011-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2%,增速比1979-2010年回落1.7个百分点。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进一步回落至7.4%。

二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有所提高。与工业品不同,服务项目较少参与国际贸易,因而服务业发展较少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服务业主要是满足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增长通常较为稳定,因此服务业发展的稳定性一般高于工业。随着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并超过工业,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相应也会有所提高。2011-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标准差为0.9%,比1979-2010年期间低1.9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变异系数(GDP增速标准差/GDP平均增速)为0.12,比1979-2010年低0.17。这表明,即使考虑到2011年以来经济平均增速下滑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仍然有所提高。

三是消费率趋于上升。随着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提高并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甚至有所加快,但工业投资增速趋于放缓。由于服务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工业,服务业投资增速加快难以完全弥补工业投资增速回落的影响,因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趋于放缓。另一方面,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有利于增强服务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对养老、医疗、教育和金融等服务的需求,从而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在经济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型的过程中,消费率通常会上升。2011-2013年,我国消费率年均提高0.53个百分点;而1979-2010年期间,消费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81年的最高67.1%下降至2010年的48.2%。2014年上半年,消费率为52.4%,比2013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提高。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单位增加值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根据测算,2012年,服务业每万元增加值吸纳就业0.13人,比第二产业高0.03人。因此,随着近年来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并超过工业,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也趋于上升。2013年,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2012年持平,但由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2012年多增44万人。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但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多增12万人。

五是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份额上升。服务业的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服务业增加值中分配给劳动力的份额通常高于工业,因此,随着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提高并超过第二产业,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趋于上升。2012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49.0%,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4个百分点,反映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比2012年很可能继续有所提升。同时,目前我国服务业中的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还有利于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1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3.03,比2012年缩小0.07,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四年缩小。2014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7,比2013年同期回落0.0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顺应规律,加快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逐步上升为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正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要顺应这一趋势和规律,顺势而为,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近期看,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通过收入增长带动市场需求扩大,弥补投资增长放缓对经济的短期压力,同时激发市场活力,满足潜在服务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统筹布局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生产业与生活业作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应统筹协调发展。既要着力促进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物流等生产业发展,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又要鼓励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业发展,在抓紧落实健康、养老和信息消费支持政策的同时,增加文化、教育、医疗、旅游、家政、广播影视等服务供给,不断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抓紧研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普惠性政策。对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目前仍然缺乏普惠性政策,能够享受所得税减按15%征收的服务行业只包括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为数不多的行业。建议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争取尽快覆盖全部服务业领域;研究适当降低服务业所得税、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减轻服务业企业税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减少审批,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金融等垄断业行业。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 房地产调控 经济过热 资源供给 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 房地产业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690(2009)02-0001-02

一、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不等于过热

中国经济总体状况良好,已有连续5年的10%以上的增长,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物价、财政税收、出口、居民生活等)亦有好的表现。中国经济并非不存在问题,但对中国目前的经济作出已经“过热”的判断不能令人信服。

1、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过热极为困难

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质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其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该国(地区)的复杂的内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等条件的综合作用,而不主要取决于政府或经济学家们的计划或预期。

2、国内外条件为中国经济较快发展提供了可能

正在完成的工业化、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中国经济较快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居民的高储蓄为中国的高投资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成为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日益改进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增加了保障条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战略机遇期。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

3、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较快发展具有必然性

经济发展的存量、基数、起点不同,同样增量的增速会有很大不同。中国经济增速即使达到两位数,增长总量也只有2000多亿美元,人均增量不过200多美元;美国经济增速即使仅有3%,经济增量亦达4000亿美元之巨,人均增量则达1000美元以上。

4、中国经济较快发展面临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两大约束,是可以通过调整发展路径,加快科学技术进步适步得到解决的

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有风险,但较快发展的风险并非不可避免,又好又快的发展可以把风险减少到最低;相反,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则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支付更高的社会成本。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抗风险能力。警惕中国经济“过热”风险是必要的,但过分高估这种风险将支付极高的现代化建设成本。

二、较高投资率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界通常把高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作为经济过热的重要依据,把扩大消费作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其实,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现阶段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1、较高的储蓄率决定了中国现阶段较高的投资率具有必然性

较高的储蓄率既源于中国国民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使然。在今后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中国较高的储蓄率要求有较高的投资率来消纳,中国较高的储蓄率为较高的投资率提供了支撑条件。

2、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赖于一个较高的投资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不足是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不仅表现为物质生产供给相对不足,而且表现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的严重短缺。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较高的投资率才能为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逐步奠定物质基础,有一个较长时期的较高的投资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条件不足这一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较高的投资率是否导致经济过热,主要取决于投资结构的合理性,而不取决于投资的增速或投资率的高低

固定资产投资既包括增加物质产品生产能力的投资,也包括为提高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投资;既包括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非生产性、消费性的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中,既有扩大生产资料再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扩大最终消费品再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公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居民住宅、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旅游休闲、公共安全以及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增强等非生产性和最终生活消费品扩大再生产的固定资产投资为社会经济运行和城市的运行提供物质支撑,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与产能过剩(若有过剩应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经济过热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需求、有效益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房地产业应有较快发展

中国目前房地产投资约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20%。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是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但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由限制房地产投资则值得商榷。中国城镇目前的住房投资占房地产业投资的70%左右,所以房地产业投资主要应视为消费性的固定资产投资。若把住宅投资从固定资产投资中扣除,则中国目前的投资率将下降6~7个百分点。大规模进城农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危旧房屋改造更新所造成的被动性住房需求,完成工业化对工商业用房的增量需求,这几种需求的叠加造成了中国城镇房屋的巨大需求刚性,持久旺盛的住房需求决定了未来几十年内房地产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具有必然性,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内房地产业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是合理的、正常的。

今后几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加速阶段,每年城市人口将增加1000多万,2013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7.5亿。房地产业是为城市化提供物质基础的部门,也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产业。快速的城市化有赖于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健康的城市化有赖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测算,2020年中国城镇实有房屋建筑面积将达400亿m2,年均需要增加房屋建筑面积16亿m2。房地产业是否被称为支柱产业无关紧要,但房地产业是上下游关联度极强的产业则是确定无疑的。房地产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左右。适度松动土地和资金两个闸门,特别是土地闸门,增加房地产产品供给满足住房需求,不仅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改善民生的釜底抽薪之策,而且对于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如果有“过剩”),降低过高的存贷差,增加就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等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美国的“次贷风波”的教训固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但过度夸大美国次贷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中美两国国情、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的房贷对象也完全不同于美国。基于中国房贷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预防房贷风险的主阵地和主防线应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

四、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导方向应是增加有效供给

年终岁尾,几个城市商品房价出现下降,或市场交易量锐减,有价无市。但作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拐点的判断为时尚早。2007年全国房地产投资2.52万亿元,同比增长30.2%;商品房竣工面积4.78亿m2,同比增长5.0%;商品房销售面积6.91亿m2,同比增长24.7%;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升7.6%,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6756万m2,同比下降16.6%。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空置面积大幅度下降,表明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商品房价涨涨落落是市场发挥配置房地产资源基础作用的基本形式。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有一个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但多建房、快建房、建好房,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应是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长期主导方向,也是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的基础。中国要建设市场发挥基础作用的住房资源配置体制,就要承受体制改革的“阵痛”,同时也不能奢望市场化能够解决中国住房的所有问题,尤其是政府应该担负起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责任。房地产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系民生改善,核心问题是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升值收益合理分配,是统筹协调政府、市民、开发商、被征地农民(拆迁市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上,政府承担着相互联系,但又不能混淆的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重视解决房价过快上涨对满足普通市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强化行政手段在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以增加有效供给为主导方向,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正确的调控,包括规范房地产交易环境,打击合同欺诈、捂盘销售、哄抬房价,加强房屋建筑质量监管,强制披露房地产信息等;二是根据公共财力提供的可能性,着力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范文第6篇

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范文第7篇

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十六大以来的10年,国际环境波诡云谲,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内非典、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接连不断,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艰巨性空前加剧。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坚持科学发展,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有6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四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时,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六大以来的10年,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我国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2003—201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快递业等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迅速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的7.6%转为负4.1%。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范文第8篇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受“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来,成都市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在第二季度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低值(11.2%),然后连续3个季度保持约12%的增速。但从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4%以上,我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出现企稳向好趋势,全市gdp同比增长14.7%,增速同比增加了2.6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再次强化,增长更为强劲。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0%,同比增加了8.2个百分点。在房产市场销售旺盛带动下,全市房地产投资945.14亿元,同比增长2.4%。在多方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是近几年的最高增速,较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旅游市场活跃,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4%、29.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2%。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出口逆势增长15.5%。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为我市消费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物价指数明显降低,变动趋势趋向平缓。我市物价走势基本稳定,各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增幅与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年基本上徘徊在100-101之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据统计,成都ppi在1月达到全年最高(104.5),之后几个月内持续下降,从8月后开始反转,12月回升至99.6,全年累计ppi指数为98.1,下降1.9%。

二、近期成都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如何平稳退出超常规的金融刺激政策,将成为贯穿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线。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这个政策基调是非常清晰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成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动力的主要源泉。我国今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造成各地政府债务急剧增加,通过政府追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加大,我国将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措施可能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等领域提出更具体的安排,并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安排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三)房地产需要保持平稳发展。去年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的微妙形势下,房地产发展既直接涉及当前的经济复苏,又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国家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对自住型购房和改善型购房持鼓励态度,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速度。未来房地产的调控将兼顾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处理好投资复苏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本身政策这三者调整关系的搭配衔接。再则,支撑房地产市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即,房地产很难出现大幅度下跌。对成都来说,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2010年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面积将较快增加,因此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力度。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五)管理好通胀预期,给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以传导到国内,今年货币的供应可能影响到通胀的预期,明年物价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当前,成都经济处在逐步回升好转的态势,但还需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回升的基础,巩固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又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把物价上涨保持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内,管理好通胀预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2010年成都经济运行态势预测

2010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和灾后重建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2010年我市要以“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民生”为重点,以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为抓手,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拓展重点合作区域,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世界经济已逐步复苏,但进程可能比较曲折和缓慢;我国经济也呈现企稳向好态势,但仍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再加之外需下降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2010年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较之以往更加复杂的宏观环境。从景气指数来看,描述未来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在近7个月都保持了小幅上升态势,这说明,至少到2010年下半年,我市经济增长将呈现小幅增长态势。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结合我市经济运行和景气指数变动情况,2010年全市经济将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计为14.1%。

(二)内需增长将有所减缓。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房地产发展前景不明朗,开发商对房地产投资仍然比较谨慎,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低于前几年;二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投资信心、扩展意愿不强,引进国内外投资难度加大,而本地社会资本又未能有效启动;三是财政收入增幅下降,通过贷款追加投资难度加大,而民生改善支出增加,来自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难以继续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1.0%。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刺激下,全市消费延续加速增长趋势,但已显现见顶迹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是我市近10年的最高增速)。考虑到现有消费促进政策的效应正在衰减,而新政策从出台到产生效应仍需要一定的时间,预计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增速较略有提高,为21.1%。

(三)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全市进出口总额1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出口总额87.5亿美元,同比增长7.4%。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外需可能会逐步恢复。但欧美经济在2010年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在欧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更为频繁的形势下,全国对外贸易形势也不可能出现明显改善,但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极有可能是小幅上升。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预计2010年成都市进出口增速与基本持平,为15.1%,其中出口增速为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