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发展 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继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区域物流体系做支撑。科学合理的现代区域物流规划,不仅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区域物流释义

1.区域物流概述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其一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中,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将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并将物流基本活动有机集成,以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扩大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辐射其他区域,提高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它涵盖了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目的是运用区域的概念和战略的手法解决有关大范围物流的各种主要问题,实现区域物流的最佳化。

2.区域物流的特征

区域物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两个方面。首先,就时间方面而言它包括:(1)时效性。物流的价值很大一方面要通过其时间效率体现出来。高效快捷地物流过程不仅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快了货物和资本的周转,还提高了社会生产资本的增值速度。(2)时差性,通过改变“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时间差创造价值,同时使物“增值”。其次,在空间方面,(1)区域性。区域物流要以区域为范围,以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地理条件为前提。区域物流的发展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差异有着很大联系。区域地理条件关系到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环境,同时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也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规模和产业形态又影响到区域物流的规范和发展水平。(2)流通性。不同区域发挥各自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生产出来的产品, 必须通过区域物流活动将它们“联系”起来,实现不同优势产品在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均衡供给。充分发挥其使各区域的产品在空间中流通的这一特征,通过“物”的空间差异创造经济效益,使“物”增值。

二、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我国的物流事业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深圳市率先把物流产业放在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之后,全市性的物流规划已经开施。广东省已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上海市规划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天津市制定的《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争取成为中国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及信息枢纽等等。人们对现代区域物流的重要地位和其功能价值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全国各地区都纷纷增加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投入,并将其视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2.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物资发展存在盲目性二是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三是物流体系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四是物流技术中的科技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不高。缺少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支撑。

三、现代区域物流规划分析

1.区域物流规划的目的

要做好区域物流规划,首先应该明确规划的目的并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资源条件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定物流规划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运作效率;(3)增强本地区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竞争优势,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4)利用本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2.我国现代区域物流规划建议

第一,明确区域物流发展的目标定位。一个地区在进行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进行准确定位。在分析自己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目标。避免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的盲目性规划,减少由此造成地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第二,改革区域物流体系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统一规划的职能。政府部门应该站在统一指挥、相互协调的高度上,制定区域物流的发展计划,统一规划发展方案。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进程;第三,逐步扩大物流体系功能。要通过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高效的、有规模效应的、能实现联合运输的和经济的区域物流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现代区域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要构筑现代区域物流的信息交换平台,增强物流市场的信息透明性。要在区域物流体系中综合运用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移动通讯等高科技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参考文献:

[1]聂小平:区域物流规划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年26期

[2]曾文琦: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高海晨:区域性物流规划的探讨与思考[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平海:谈谈区域物流发展及规划[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05期

[5]邓小兵:产业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物流需求相关分析 [J].经济物流,2006年12期

[6]牟惟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走中国自己的物流之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12期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第2篇

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商务调查报告。从今年3月开始,313家在华欧盟法人实体参与了问卷调查。按惯例,调查本应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欧盟商会决定提前进行今年的年度调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在华欧盟企业的情况作最新评估。

受访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13家在华欧盟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有98%的受访企业称“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其中有30%的受访欧盟企业表示“深受危机影响”。

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所受的金融危机影响,相比于他们在本土市场所遭遇的冲击要小得多。71%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指出,“相比欧洲或是其他会员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

一些欧盟企业正在改变他们的全球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查显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多数行业的在华欧盟企业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在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印证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战略重视程度。

调查还显示,一些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应不断对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加大投入。尽管正值金融危机,但仍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将考虑新的投资。同时,在华欧盟企业期待中国政府创建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

“中国将在明年上半年摆脱危机”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经济下行中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所遭受的危机影响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中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提早一年走出危机阴影,而全球其他市场所受到的危机冲击可能将在2011年上半年才开始消退。

受访企业认为,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或者欧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在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变得愈发重要。调查显示,大约37%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在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业认为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益

在被问及中国经济现状及确保增长的措施时,61%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复苏。13%的受访企业则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当被问及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刺激计划中获益时,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的表态几乎各占一半,有44%的企业预期可以从中受益,另外的40%持不同看法。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第3篇

一、天津自贸区建设的定位分析

(一)天津自贸区与国家经济整体战略布局的关系

根据国家对自由贸易区的规划,上海自贸区仍是我国自由贸易区的主体,天津、广东和福建自贸区面对的是不同方向。天津自贸区面对主要是东北亚地区,而广东自贸区面对的是港珠澳,福建自贸区面对的则是台湾。本文认为,国家新审批通过的3个自由贸易区布局体现了国家经济整体战略布局。

天津自贸区的成立正是国家经济整体战略布局新的举措之一,是国家对天津经济发展的认可与期盼。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其对我国东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天津自贸区的成立也有助于加快推进国家经济战略整体布局,其与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一道,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天津自贸区的发展优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第二批获批的自贸区的名字中去掉了“试验”二字,这就充分说明了天津自贸区作为我国北方目前为止唯一获批的自贸区,并不主要承担类似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综合改革功能,而是要其发挥在我国北方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关于天津自贸区采用何种建设模式,目前据公开信息显示有三种初步构想:一是建设单独的东疆自由贸易区;二是东疆保税港区与协同天津港保税区一体化发展;三是包括东疆保税港区、天津港保税区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三大区域。不论政府最终采用何种建设方案,东疆保税港区都将占据自贸区的主体地位。

随着天津经济的迅速发展,东疆保税港区在租赁、贸易和航运等产业上已经有了深厚的发展基础,这也是天津自贸区的主要发展优势。由于在自贸区的建设上,招商引资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天津在融资租赁业务上的领先优势将是天津自贸区发展建设的优势基础。

(三)天津自贸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关系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是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其中,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起着龙头作用,滨海新区近年的经济发展建设也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天津自贸区的成立必将进一步巩固强化其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地位。

天津自贸区的建设将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发挥几个优势:一是天津港在物流上的优势;二是生产制造工业上的优势;三是多年保税区建设上的优势。随着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天津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之一,其自贸区的建设对于加快带动环渤海和北方的经济能够起到很好的融合作用。

二、天津自贸区建设的路径构想

(一)围绕实体经济,适当放开政策限制

目前为止,在整个沿海的大城市之中,只有天津将现代制造业作为城市的主要定位,并且在此定位的基础上拥有全国先进的制造业,这是天津最大的优势之一。天津自贸区的建设应依据天津实体经济优势的特点,在政策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放宽。应在天津实体建设的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适当放开政策限制,制定调整负面清单,使得天津的实体经济更加充满活力。但自贸区在政策适当放开的同时,应关注当前天津工业经济整体下行的趋势,对存在诸如产能过剩、项目储备不足,产业集中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的实体经济工业,还是要在政策上加以适当引导。

(二)创新金融租赁,联通海外金融市场

相比于上海自贸试验区注重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天津自贸区可借助天津在租赁、贸易和航运等实体产业上的发展优势,建设国家级金融和租赁产业园,实现金融与租赁产业聚集,发挥自贸区内的辐射效应,使得金融切实为实体经济服务。

当前天津的各类金融机构总数已突破千家,天津自贸区在建设中应依据天津金融租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于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金融一体化,而互联网金融具备打破被物理时空和行政区分割的天然优势,能使现有的金融体系结构更具活力,更加服务于实体经济,也能更加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困境,为此,应将互联网金融作为天津自贸区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发展。

(三)打造现代物流,发挥天津港口优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物流是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功能之一。天津港作为京津冀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201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4亿吨。天津自贸区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应借助天津港的优势,打造现代物流,使得天津自贸区发挥海关监管功能,加强进出区域的便利,从而使其在整个物流的链条中,港口、海关、检验检疫环环相扣,高效衔接,提高企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四)加强服务行业,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目前天津服务业的比重不足46%,而北京、上海、广州一般均超过50%,甚至接近80%。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工业上,其经济增速也主要依托于工业上的高投资,但随着产能的逐渐过剩,加之现有东疆保税港区在货物贸易上所获得的政策已经非常接近于自贸区的要求了,继续在工业上追加投资的意义已不多,为此需要在服务行业和金融的开放上加以突破。

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应当充分利用天津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天津加强服务行业建设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既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项目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又应当注重能够发展民生的服务行业。但天津自贸区服务贸易的开放是在天津地区整体服务行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展开的,相比于服务业发达地区有着一定的劣势,这就需要自贸区在建设中进行充分合理的设计,既要解决自贸区服务贸易开放上存在的很多需要单项批报的商业问题;又要切实以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来辐射引导天津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发展。

三、对天津自贸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在战略布局上坚持全局化视野

“战略布局”一词原是战略上的专用术语,现在军事领域、外交领域、经济领域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战略布局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围绕特定对象而进行战略实力的调动、分配和投送等。在任何战略的实施中,战略布局的主要作用是塑造战略态势,从而影响战略交流。我国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将天津、广东和福建作为第二批自贸区,体现了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自贸区的数量和方向的宏观调控。天津自贸区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一是在对自身进行清晰定位的基础上,尊重客观实际,注重大局,既要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经济促进天津自贸区发展,又要以自贸区的发展带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这是在自贸区外部发展上需要坚持全局化的布局。二是在天津自贸区内部的布局上要坚持全局化视野。自贸区园内各个产业的分布应当依据滨海新区以及天津本地的物流优势、金融优势、现代工业优势等,使得进入园区的企业优质化、数量合理化、协作高效化。

(二)在政府监管上进行创新化探索

随着天津自贸区的成立,如何在建设中有效实施政府监管是需要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上海自贸区的管理模式可为天津提供相关的经验借鉴,但由于定位、优势及地域的不同,在政府的监管模式上,天津自贸区需要进行创新化探索。为此,在天津自贸区的监管策略上应当坚持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可根据自贸区发展目的,将落脚点放在自由贸易上,通过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对自贸区内的货物、服务贸易、金融、信息、人口等进行通盘监管,使得各要素形成自由、快速的流动。尽管有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管理模式可以复制,但天津自贸区在监管上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在当前“半市场化”的背景下,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做好开放、市场和政府监管的有效融合。不但要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解决以批代管、监管不力或是过于干涉市场化运行,同时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信息化等方法手段,做到信息公开、评估科学、管理协同。

(三)在法律支持上尊重国际化惯例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改革;银行垄断

民间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很久,尤其是温州一带,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形式、内容与规模不断变化与发展,但是其实质却未发上改变。然而我国的融资环境带有某种程度的扭曲与不合理成分,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信贷投放长期向国有企业倾斜,而民间投资在融资方式选择,融资机构建立等方面受到歧视,广大的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得不到平等的融资机会,融资难问题越发成为发展的制约瓶颈。针对民间金融的看法褒贬不一,在我看来,民间金融能否成为中小企业的“新解药”,关键在于其运行体制与规模是否合理,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变一味的“堵”为正确疏导,主要从源头和渠道着手:

一、规范“源头”

民间金融市场上的“源头”即活跃的民间资本,如何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合理的规范民间资本的规模与结构以及投资方向等是对其规范的关键。规范“源头”要重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切实改善实业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要放宽投资准入政策,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同步推进配套改革和制度创新。引导民间投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依靠民间资本参股,特别是吸纳游离于金融体系外的民间资本,尽快建立专门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小型商业银行,促使民间资本从“体外循环”转入“体内循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营企业融资领域,组成金融机构或是建立投资基金。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使民间闲置资金汇聚到经济建设中,以有效的规模和结构参与到经济建设中,让民间的闲置资本活跃起来、运动起来,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二、合理“疏导”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民间借贷合法化。目前的民间金融部分处于合法借贷与非法集资的灰色地带,适时适地的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无疑是解决当前民间融资问题的“良药”,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使得相关部门有法可依,赋予民间融资合法地位。(2)强化民间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监管权力可以适当下放,由地方政府承担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的监管,以及对中小型企业的破产救助等。确认民间借贷的合法社会地位,将金融监管向县、乡、镇以及农村民间等基层延伸,引导其规范经济,较之正规金融,采取有差别的统一的体制政策,让其走上一条合法的康庄大道,促进金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完善民间信用制度,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包括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自然人在内的信用数据库。随时向客户提供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黑名单,以保证金融交易中有关当事人的利益。(3)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打破银行垄断,促进银行业平等有序竞争,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信心,让资金价格来调节资金流向,实现资金供求平衡,密切监视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资本市场价格和国外资本流动趋势,发挥市场调节供求关系的价格竞争机制,促进民间金融自主有序发展。金融加速器机制的重要特征是它的双重不对称:资产负债表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在经济下降时期比繁荣时期大,对小公司的作用比对大公司的作用大。金融传导机制的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与在经济下降时期是不对称的,金融传导机制对小的企业的作用更明显。此次金融危机便是很好的例证。金融加速器理论解释了“小冲击大波动”的经济现象,很小的一个因素冲击,例如技术冲击或货币冲击等,都可能导致经济的大幅波动。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期,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在经济上升期表现并不明显。为此,金融加速器效应带来的经济波动表现为缓升急降。正如下图所示

这要求宏观调控政策在制定和执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判断选择合理的政策调控工具、调控力度和时机,以消除金融加速器效应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合理性、稳健性和可预见性。小型金融机构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能够以较低的信息成本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应充分发挥小型金融机构的这些优势,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加快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4)政府要鼓励、支持和规范民间担保机构的发展,借鉴日本因对危机的经验,如下图所示,日本通过建立由信用担保制度和信用保险制度两部分构成信用补充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前者由信用担保协会、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3方面构成;后者则由日本政策金融公库、信用担保协会两家机构构成,这两项制度共同构成信用补充制度。目前,日本全国有52家信用担保协会,协会的资金来源于地方公共团体出资和捐赠等,而日本政策金融公库的信用保险运作资金则来源于政府出资。政府应鼓励、支持和规范民间担保公司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

(5)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帮助民间投资者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各地政府应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措施,提高办事效率。鼓励自律性行业组织发挥投资服务职能,及时向社会公开行业投资信息、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技术服务,引导民间投资者转向国家规划中的急需发展领域,减少盲目投资。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法律、财会、市场信息、企业诊断和投资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三、对“作物”即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要求

如同对水有需求的作物,中小企业即资金的需求者,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固然离不开对其不断完善的要求。要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完善内部财会制度,增强信用观念,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与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及现代管理知识,不断在市场竞争实践中进行锤炼;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参 考 文 献

[1]唐吉荣.从温州民间融资发展看我国金融改革[J].发展研究.2012(1)

[2]孙建通.我国民间投资问题综述[J].观点综述陈时兴.2012(1)

[3]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

[4]王莎莎.我国民间融资问题探析[J].企业导报.2009(3)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第5篇

全市有21个国有林区,林区建设开发60多年来,为共和国生产木材2.4亿立方米,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成过熟林蓄积由原来的3.2亿立方米锐减到现在的363万立方米,17个林业局中已有13个无林可采,其余4个林业局也处于严重的过伐林中,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机“两危”境地,进而积淀形成了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社会性四大矛盾。但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从2003年开始,伊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再困难也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的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这样林业企业实行逐年递减的发展战略,整个伊春由过去的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转变,由过去的那种依赖资源发展走向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向节能减排和绿色产业发展,由过去的那种完全是国有国营的、独木经济的、产权虚置的体逐渐向多元体制并存的方向发展,向合理的、规范的现代化企业模式转变,在改革、发展、保护中迎来了创新金融环境的条件,随着这一经济发展的变化,也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企业机构的收编收摊,人员分流下岗,外来人员的务工,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引发了大量的涉访案件的发生,刑事犯罪、经济职务的出现了新特点,比如盗伐林木、毁林开荒、破坏野生珍贵树种、植被等刑事案件发案率较高的特点,加上“民生工程”正在初步运行阶段,例如“林权制度改革、棚户区”改造等引发了新的职务犯罪特点,这些现实的问题都需要检察机关必须调整服务方向和服务重点,这就需要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构建新林区的社会和谐做出努力。

二、检察机关转变服务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一)强化法律监督,服务经济发展,根本是端正执法思想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得以维系的基本理念。这要求我们在执法思想上解决好怎么监督、如何监督的问题。首先要强化大局意识,要求检察人员要增强宗旨意识、政权意识、执政意识、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高度,认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地位和司法属性,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政治领导,克服和防止单纯业务观点和单纯法律观点,其次强化发展意识,围绕林区经济发展稳定的重点问题,坚持“公正执法、服务发展”的思路,全面履行打击、保护、监督、预防职能,确保法律监督活动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强化法律监督,服务经济发展,核心是更新执法理念

履行检察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有正确的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理念。首先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原则,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从本质上说,司法活动就是预防犯罪,减少犯罪、控制犯罪、打击犯罪,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走出重惩治、轻预防的误区,做到打击有重点、服务有方向、预防有措施,以法治的力量教育人民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其次,树立质量与数量、公正与效率、实体与程序相统一的理念,要向提高办案时效和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的目标转变,以最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实现司法公正,以达到减少企业经济发展的损失。

(三)强化法律监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规范执法行为

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执法作风必须严格遵守检察职业道德和检察人员办案纪律,决不能因办案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干扰企业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要消除特权思想,杜绝霸道作风,做到秉公执法、文明办案。

三、服务林区经济发展应建立的工作对策

(一)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建立净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保障措施

针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变化和职务犯罪的新特点、新规律,我们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给予打击,必须主动加大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着重在林权制度改革、天保工程款的使用、棚户区改革工程等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人员进行查办职务犯罪,建立与工商、税务、审计、纪委等部门联合审计工作机制,从中查找贪污贿赂案件,在打击职务犯罪的同时,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的治本之策,积极主动查找体制、机制、制度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防范的检察建议,防止腐败的发生,为企业经济发展扫除阻碍。

(二)加大强化诉讼监督力度,建立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作机制

一方面,我们必须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建立对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刑事犯罪的严惩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团伙犯罪、“两抢一盗”、多发性犯罪、爆炸、等各种刑事犯罪,坚持快捕快诉,稳、准、狠地打击犯罪,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建立不批捕、不说理机制和简化审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检察法律宣传职能,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到执法的各项工作之中,一是建立控申接待大格局工作机制,可与办、律师事务所、公安、法院、街道办事处建立联系接访机制;二是建立检察服务职能的延伸与介入机制,比如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民生工程的敏感问题、棚户区改造、林权制度改革、森林防火、社保等民生问题引入监督机制,既防止领导的腐败, 又能直接为百姓开展法律宣传,做到早防范、早化解。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第6篇

一、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

讷河市马铃薯并没有形成规模种植,依旧以家庭种为主,资金、人力方面投入不足,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无法形成强大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马铃薯的种植管理上,受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管理方式粗放,极大的制约了马铃薯成产能力和组织化程度。在与市场对接方面,仍然是农民与市场单独进行对接,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也不具备议价能力。由于马铃薯协会处在成立初期,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无法真正发挥马铃薯协会真正的带动作用,严重的制约了讷河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进程。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

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受到专业人才的限制,目前尚未建立起于外部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与制度,没有达到现代企业的管理规模。因此,马铃薯龙头企业缺乏新产品研发意识,无法研制出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马铃薯的加工停留在粗加工方面,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营销方式落后,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带动能力差。

(三)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

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缺乏成型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原始的加工方式一般都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因而加工总量十分小,加工产品主要是粗淀粉、薯片、薯块和其他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县内缺乏龙头企业,产品外销量较低,没有专业的马铃薯批发市场和信息建设平台,缺乏有效的市场疏导机制,产供销体系不健全,供需信息获取渠道较少,物流技术和相应科技水平未达到标准化要求,尚未形成合理有序稳健的订单销售模式,导致马铃薯应季时节产量过大而需求不足,大量积压,反季销售时,市场主导地位不强,价位不合理,农民受益状况波动性很大。

(四)种薯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产业化的基础是标准化,马铃薯的标准化不健全突出表现在脱毒种薯的标准体系不完善上,虽然脱毒技术在讷河市马铃薯种植上应用的较早,但脱毒生产的种薯缺乏严格的质量监控系统,其检测手段不先进。种薯生产单位普遍对开放条件下的种薯扩繁和合格种薯生产的重视程度及技术研究不足,特别是在种薯商品质量控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讷河市还没有建立健全一个种薯质量检测、监控及认证机构讷河市的种薯标准体系不健全,种薯质量难控制,直接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效益无法保障。

二、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马铃薯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马铃薯种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程,鼓励马铃薯种植大户依照合作社经营发展原则实现自主联合,规范合作社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推进马铃薯的标准化生产进程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生产经营关系,不断提升合作组织市场预测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立足于讷河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实际,逐步向深层次实现组织联合。

(二)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

讷河市要把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作为推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来抓。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选择规模较大、科技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辐射带动面较大的企业作为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配置落实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二是乡镇企业、供销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服务实体要立足自身优势,在马铃薯产业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鼓励个体、私营企业进入马铃薯产业化经营领域,重点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形成“龙头企业营销大户+经纪人队伍”的产销格局,积极扩大马铃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商品率。

(三)完善马铃薯产业发展市场机制

大力推进专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明显的马铃薯批发市场建设进程,针对讷河市马铃薯主产县区,建立灵活性强的小型专业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的建立,带动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销售链条,拓展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信息网络的推广途径,及时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实情,并广泛搜集马铃薯收购商家收购信息,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健全讷河市吗灵素产业的销售链条。

(四)加强马铃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参照马铃薯产品的国内、国际标准,结合地方实际,执行国家马铃薯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马铃薯质量监测体系,尽快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通过购置新设备,学习新技术,改进检测方法,完善检测手段,加强马铃薯病毒检测和种子质量检测的力度,在抓好良种选育与推广的同时,要强化种薯检测,完善设施条件,加强种薯的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一体化的种薯生产和营销体系。

三、结论

通过本研究发现讷河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明显,其产业现状极其有利于进一步的快速发展,而重点发展马铃薯产业是目前黑龙江省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构建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开拓马铃薯加工市场,增加生产中的科技投入,建立系统的产业化研究体系,将会迅速提高讷河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讷河市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者单位:讷河市九井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 封岩.中美马铃薯产业发展比较分析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08):66-69.

[2] 赵晓丹.美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及启示[J].北京农业,2012(18):29-31.

[3] 车树理.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2(12):17-19.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源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11-02

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至今,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效果不明显,以至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相较于全国整体水平,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更为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进度缓慢,在一些领域甚至表现出“逆化”现象,如工业重型化、要素投入的资源化等。资源型区域基本上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多属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关系到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边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对资源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本文以云南为例,从经济结构调整角度,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需求结构仍以投资为主,投资效益不断降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要求的需求结构调整就是要实现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同持续拉动,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和抗风险能力。2008年,云南省三大需求对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分别为投资率0.66、消费率0.58和净流出率-0.23,较之于2000年分别上升了0.28、下降了0.18和上升了-0.1。投资需求迅速上升成为云南省地区GDP增长的主导因素,但投资对地区GDP增长的拉动效果很大部分被净流出的负贡献所抵消,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求结构调整并没有向有利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外需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掣肘。此外,投资效率下降趋势明显,投资效果系数从2001年的0.34下降到2007年的0.24,通过增加投资需求驱动经济增长的成本不断增加,资本的使用效率逐渐降低。

2.所有制结构中公有经济占绝对地位,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市场化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微观主体与之相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实体基于平等地位的竞争是经济获得活力与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经济市场化改革取得长足进步,非公经济占地区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足7.5%提高到2008年的38.5%,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全国6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在于云南省经济竞争性领域和垄断领域中的一些竞争性环节的非公经济发展不充分,以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不足。

从宏观分配结构来看,云南省企业盈余占地区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21%左右;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46.1% 下降到2007年的44.7%;政府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则由1995年的8.05%上升到2008年的10.77%,提高了2.72个百分点,分配结构呈现出有利于企业和政府的变化趋势。从投资效率来看,公有经济部门是云南省投资效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公有经济部门的投资效率由2000年的3.1下降到2008年的2.1,与此相反,非公经济部门的投资效率则从2.3上升到2.9。

3.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重型化趋势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要求是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则要求向“三二一”结构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2.7∶39.9∶17.4调整为2008年的17.9∶43∶39.1,与此相适应,就业结构调整为2008年的63.6∶11.3∶25.1。从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轻重工业比例由2001年的51.6∶48.4下降到2008年的25.2∶74.8,重化工业化趋势显著。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0年的14.85∶30.1∶55.04调整为2008年的15.35∶46.74∶37.91。由此看出,云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和二产内部工业重型化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尤其是工业重型化趋势正在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困难十分巨大。

4.要素投入结构仍以资源消耗为主,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从以往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推动的转变。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也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向高级阶段的推进,客观上要求可积累的或专门化的要素(知识、专业人才等)投入的增加与之相适应,以保持并提高经济竞争优势。

云南省经济大体上处于工业化早期向中期的过度阶段,客观上要求增加专门化要素投入以获取经济竞争优势,但从技术进步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近几年基本维持在0.24,仅为全国同期水平的75%;要素使用效率低,2008年云南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1 604.6元/人、资本产出率为1.62万元GDP能耗为1.33吨标准煤,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 93%和140%,由此说明,云南省经济发展基本上延续着粗放式发展路径,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源要素投入驱动。

二、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依赖

1.经济结构调整对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云南省基于特定资源禀赋形成了以烟草产业、生物资源产业、旅游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电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在工业经济的28个行业中,云南省具有比较优势(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10个,按降序排列依次是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这种这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及其结构的显著特征:一是从要素投入来看,大都属于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物质要素投入的依赖高,而且由于资源型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差,难以形成对其他产业部门的资本的有效需求,资本形成能力弱;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资源型产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产业关联度和加工深度不高,配套能力弱,难以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三是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的乘数效应有限,不仅对本地需求的拉动力小,自身需求的扩大也受到中下游产业发展的制约。云南省经济的初期发展得益于对资源部门优先发展,但以资源开发及其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经济体系的自强机制对经济要素的特殊吸纳效应、黏滞效应以及由沉淀成本与路径依赖形成的锁定效应日益阻碍着云南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一旦资源部门快速扩张,形成支柱产业,很可能因为资源经济的非竞争性、对价格变化缺乏敏感而使要素失去流动性,形成资源部门内部的自我循环,从而使资本形成能力弱化;二是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形成的对稀缺资源替代的技术进步的路径锁定有可能因对具有技术溢出效应且技术进步较快的制造业部门的要素投入少和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挤出效应而陷入资源优势陷阱,形成资源型经济,以至经济转型困难。

2.制度变迁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如果说技术变迁的路径锁定是阻碍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方面的原因,那么,制度变迁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则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和状态以及结构依存的特征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变迁的结果和福利效果。资源型区域基于资源禀赋优势的发展模式一旦确立,相应地要求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制度框架,包括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体系和民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体系。制度本身因制度的适应性预期得以强化,制度变迁因既得利益集团对既得利益的维护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性,除非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否则,即便是更有效率的制度革新也会因既得利益集团以此获取更大的既得利益而扭曲。

要素丰裕地区所形成的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导的资源型经济使既得利益集团处于支配地位,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任何制度变迁――即便是更有效率的制度创新都将因巨大的沉淀成本使得人们常常更倾向于维护业已形成的既得利益而不情愿改变发展路径,由此形成发展路径在制度方面的锁定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产业结构的刚性。云南省工业重型化、公有经济绝对优势地位的保持等等典型化特征表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严重受制于制度变迁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制度和技术内生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制度和技术双向互动的结果。沿着既定路径,技术和制度变迁可能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沿着错误的路径被锁定使经济落入低效状态。资源型区域经济的初期发展得益于对丰裕的自然禀赋的开发和利用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设计,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推进,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可积累要素的持续投入而不是基本要素,而基于资源比较优势形成的资源型经济体系一方面在技术上表现出对制造业部门具有巨大溢出效应的技术挤出,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则表现出自我强化,以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能,除非受到外部冲击。因此,突破云南省经济发展对资源部门的过度依赖关键在于创新。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打破资源部门内部业已形成的自我循环机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形成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促进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向非资源部门的流动;通过增加对可积累的和专门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制度供给,形成有利于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双向互动的创新机制以突破对传统发展模式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 刘和旺.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J].经济评论,2006,(2):67-68.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中心;GFCI;布局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63-03

一、金融中心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复苏及迅猛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的不断推出,国际间经济交往增多跨国投、融资规模增长。自然发展起来的原有的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苏黎世、芝加哥等开始迅速扩大影响,另外在相关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新建了一批国际金融中心,即:新加坡、巴哈马、巴林、开曼群岛等;同时在过渡模式下,也涌现出象东京、香港等这样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已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亚洲国家城市如曼谷、迪拜、上海、吉隆坡等也开始致力于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深化及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研究兴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具体表现为各大沿海城市和内陆中心城市为使本地区成为不同层次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而进行宣传、论证规划。例如,东北地区的沈阳和大连;中部地区的郑州和武汉;西北地区的西安;华北地区的天津;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华南地区的广州和深圳;长江三角洲苏州,杭州和南京。同时已经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上海,依靠总部优势的首都北京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后花园深圳正在努力竞争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各地争建金融中心反映了当前各地方政府日益重视金融对经济的巨大作用,希望通过金融中心的建立带动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1]。

2008年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引起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和运行带来了严重影响,对我们中国经济稳健、较快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但同时也为中国的金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为了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中国政府决策层审时度势、周密部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围绕保持经济增长、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等需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这些重要决策使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对全世界抵御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带来示范效应。

如何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金融作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最高形式,而金融中心又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积极发挥和增强金融中心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2]。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金融,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中国金融业的现有状态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状况有很大不同。我们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保持均衡发展,金融业也保持整体健康的态势,但整体规模和创新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增加了我们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紧迫感。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意见的提出将使上海从此前北京、天津、深圳等国内多个城市对金融中心的争夺战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发展建设的国际金融中心;使其他城市能更明确自身的金融中心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从而促使中国经济更加协调的发展。

二、基于GFCI的实证研究

相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来说,伦敦金融城的GFCI评价方法采用的各种特征性指标及数据可获得性不足,各世界权威机构的大多数调查研究报告中并未将中国大部分城市纳入到评价当中去。如何对国内各个拟建金融中心的金融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估,在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评价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鉴于本文主要对国内金融中心的布局进行研究,是方向性和宏观的比较,我们根据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选取了各个拟建金融中心的2007年的12项指标进行排名比较。其中入选城市是根据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国家为了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明确确定的9大经济区域中的20个中心城市[3]。如表1:

表1

12项指标如表2:

表2

12项指标数据主要从A:人力、B:基础建设、C:金融市场规模、D:总体经济竞争力4个领域进行排名。

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排名,根据排名1—20进行评分,每项指标数据排名第一的为满分100分,排名最低的为基础起评分10分,根据排名第1和排名第20之间的差计算出每1分对应的指标数据值(P1-P20/100),然后推算出每个城市的该项指标数据的修正评分[4]。结果如表3。

表3

根据2009年3月GFCI5上海的分值[5]为538分进行按比例计算,得出国内各拟建金融中心相应的相对GFCI值和排名如表4。

表4

根据聚类法进行相应的分层次,如表5。

结合上述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各城市的GFCI可以认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已经初步发展成为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苏州、天津、杭州、成都、青岛、武汉在各自所处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发展金融中心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厦门、济南、南京、长沙、大连、重庆具备了发展成为各区域金融中心的初步条件;郑州、西安、沈阳、福州相对于以上城市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不太充足,要想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还需要加快基础建设和金融环境建设的步伐。

三、中国金融中心布局和建设定位的思考

依照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形势,应该选出1—2个城市给予相应的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其他城市在各经济区域内形成自己各自的区域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周围辅以有特色的金融中心和互为补充的金融中心。

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为第一层次,因为以上4城市无论在基础建设、金融环境和政府重视程度都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从这4城市当中产生。2009年3月25日的国务院工作会议上更加明确和确定了将上海发展成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北京和广州鉴于地理位置和自身所处的区域经济的客观需要应该着力于建设发展成为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同时,北京由于政治首都的优势和各大银行总部和商业公司、大中型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可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互补。深圳作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后花园和自身致力于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建设发展成为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中心和香港、广州形成互补和辅助的金融中心[6]。

苏州、杭州、天津、成都、青岛、武汉作为第二层次的拟建金融中心,正在从各自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发展成为该经济区域的金融中心,当地政府应该学习借鉴第一层次城市的经验,缩短成为该区域金融中心的时间[7]。苏州、杭州、上海共处于长三角经济区域,在经济上上海作为龙头,苏州、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纵深地带。在金融中心建设上,杭州、苏州可以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主核心建设自身成为有各自地方特色的金融中心,辅助和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建设。天津作为百年商埠和北京同处于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中,由于该经济区域内北京这一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和聚集作用,应和北京形成互补借国家大力发展滨海新区的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成为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而成都、青岛、武汉在各自所处经济区域内都是经济强市和中心城市,成都处在中国的西南经济区可以辐射云南、贵州、重庆、四川、等省市;武汉处于中南经济区域中可以辐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青岛处于黄河下游经济区域内依托经济强省山东。以3城市在各自经济区域的强势地位来判断,辅以国家政策的引导将很快建设发展成为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7~8]。

厦门、南京、济南、大连、重庆、长沙有发展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潜力,但仍需加大发展力度。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重点城市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向该区域的金融中心发展;大连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排头兵依托自己的经济优势可以成为该区域的金融中心;南京、济南、重庆、长沙在各自经济区域的经济地位和GFCI略低于该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应该发展建设成为上海、青岛、成都、武汉的辅助中心来完善区域经融中心的功能。

郑州、西安、沈阳、福州作为第四层次的拟建金融中心如要发展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还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发展成为武汉、大连、厦门的互为补充的区域金融中心;而西安作为西北经济区域的重点城市,在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指引下应加快成长为该经济区域的区域金融中心[9]。

综合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目前国内金融中心的整体布局应该以上海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主要核心,苏州为功能性或补充性金融中心,南京、杭州为辅金融中心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的金融中心,推动上海早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广州已初步建设成为南北2个区域金融中心,应再加以完善自身的功能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国家经济战略发展方向,应该积极引导武汉、成都、青岛、大连、厦门、西安发展建设成为中南、西南、黄河下游、东北、海峡西岸、西北经济区的区域金融中心,郑州、长沙、济南、重庆、福州作为辅助中心进行协调发展。

深圳和天津依托有利地理位置、自身发展优势和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发展成为有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互协调补充[10]。

结合中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各中心城市的自身形势,中国金融中心的整体布局应以多个中心、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建设梯度为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 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王力,等.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03,(11).

[3] 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7,(5).

[4] Michael Mainelli and Mark Yeandle of Z/Yen Group Limited,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 5[R]. The City of London, March 2005.

[5] Michael Mainelli and Mark Yeandle of Z/Yen Group Limited,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 5[R]. The City of London, March 2009.

[6] 夏挺,徐思嘉.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四大难题[J].上海经济研究,2004,(5).

[7] 周立群,潘宏胜.国内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以天津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03,(2).

[8] 吴聪,王聪.中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