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的认知

统计学的认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统计学的认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学的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经颅磁刺激;血浆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25

VCI是较为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是脑梗死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不断加剧, VCI发生率也不断提高, 受到人们重视和关注。目前临床上对认知功能障碍无特效治疗药物。随着电生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发现TMS可有效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 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1]。本文对本院脑梗死后VCI患者进行TMS治疗, 观察TMS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后VCI患者118例, 所有患者经检查和诊断均符合脑梗死后VCI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9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23例;年龄42~86岁, 平均年龄(66.4±7.2)岁;病程1~8个月, 平均病程(4.2±1.6)个月;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 中学24例, 大学及以上17例。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4例;年龄45~82岁, 平均年龄(65.8±7.1)岁;病程1~10个月, 平均病程(4.4±1.9)个月;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6例, 中学25例, 大学及以上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内蒙古康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15020018, 规格:5 ml∶175 mg)进行治疗, 2~5 ml血栓通注射液加入250~50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2周。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TMS治疗(SK-A型脑病生理治疗机, 清华德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患者取半卧位, 头戴治疗帽, 将可产生低频交电磁场的治疗体放于患者的双侧额叶、颞叶及枕叶对应位置, 设置参数:刺激强度3 T, 80% mT, 频率3 Hz。安静状态下, 每次治疗给予600次刺激, 1次/d, 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患者均抽取晨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 采用凝固法测定Fib。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情况、CRP水平以及Fib水平。采用MoCA量表对精神功能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注意与集中、记忆、语言、执行功能、抽象思维、计算和定向力等8个认知领域, 总分30分, 分值越大, 精神状态越好。采用ADAS-Cog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包括定向、结构、记忆、观念、语言等12项, 总分70分, 分值越小, 认知功能越好[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认知功能 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oCA、ADAS-Cog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CRP、Fib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CRP、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数据统计发现[4],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引起VCI的发生率高达50%左右, 而复发性脑梗死患者VCI发生率更是高达70%以上, VCI不仅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也降低了临床治疗效果, 增加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 TMS的出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带来了全新治疗方法。研究发现[5], 一定强度的磁场刺激会引起血管扩张, 血液粘稠度下降, 加快血流流速, 改善微循环, 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CRP含量升高会导致认知功能的损伤, 这可能与炎症机制参与了脑血管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而Fib是一种炎症传导递质, Fib水平升高会促进炎性反应, 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本文对本院患者采用TMS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oCA、ADAS-Cog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TMS对脑梗死后VCI患者具有良好效果, 可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 改善CRP及Fib水平,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雅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9):959-962.

[2] 吴伟, 朱小惠, 陶华英, 等.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rTMS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3): 356-357, 514.

[3] 顾正天, 卢建新, 张守成, 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10): 964-966.

[4] 黄树栋, 岑雄图, 黄光位, 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5):661-663.

统计学的认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案例式教学;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1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01-02

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应用性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医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医学院校的不同专业,包括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影像、眼耳麻醉、中西医结合等,都是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对象。其中,中西医结合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旨在培养能够掌握中医学、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从事临床各科工作的医师以及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中,作为必修课的医学统计学往往不受重视,再加上理论知识相对复杂、抽象,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使得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抱怨本学科难学、难理解,且学生被动接受,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很一般[1,2]。故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改革势在必行。而案例式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对具体临床案例的分析,在掌握基础原理的同时,培养应用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故本研究锁定了案例式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研究,并且在实践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河北医科大学2010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大班共2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5人,女生210人;两个班随机分配,分别是一大班为对照班(实施传统式教学),共140人;二大班为实验班(实施案例式教学),共145人。这两组学生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χ2=0.246,P=0.620)(见表1)。

2.研究方法。通过设置平行对照,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更为合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方式。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学时均为42学时,每学时50分钟。对照班授课时教师按照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内容要求,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即PowerPoint结合板书进行讲授,并以章节为单位系统进行习题辅导。实验班授课时教师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教学大纲,采用在传统PPT幻灯结合板书讲授为主的情况下,加入参与式的讨论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课堂上教师在一个或多个实际临床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并讨论,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学期末通过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和统一闭卷考试来评价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由学生自行填答。问卷条目通过评分的方式体现,共计20个条目,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3个维度,评分越高,效果越好。期末考试试卷含概念型、理解型、应用型等不同题型,总分100分,考试成绩作为客观指标进行分析。

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资料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校正t’检验,两变量间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信度系数。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1.考试成绩。案例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的考试成绩无统计学意义(t=-0.953,P=0.341)(见表2)。由此可见案例式教学法并不影响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评分。案例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的认知领域评分有统计学意义(t=-2.397,P=0.017),案例组的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情感领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0.044,P=0.965);精神运动领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1.126,P=0.261)(见表2)。

3.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不同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成绩和认知领域评分、情感领域评分、精神运动领域评分间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而认知领域评分、情感领域评分和精神运动领域评分间均存在一定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见表3)。

4.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通过Cronbach信度系数可见,问卷的不同维度及整个问卷的内部信度都较好(见表4)。

三、讨论

案例式教学可以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对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单向式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统计学课时较多,但是生源以文科生居多,所以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老师讲起来费劲,学生听起来难懂,故而,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本次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对照比较,借助主观及客观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案例式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能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扩展到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各方便,借助于实际案例的处理和分析,最终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良好过渡。与此同时,参与性的案例式教学也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及教学效果。教师在准备案例、完善教学方式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业务和教学能力,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的教学准备环节、课堂组织和管理环节、课后总结和归纳环节等,无一不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当然,在整个教学模式探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以文科生源为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如何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考虑将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表现予以评分,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直接拿出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往往准备不足,考虑提前一定时间把案例拿给学生,方便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和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借助于案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表达和协作能力。所以,参与式案例教学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教师进行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统计学的认知范文第3篇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5]张红平,李利,明道绪,等。培养学生正确的统计学思维[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56~57.

统计学的认知范文第4篇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统计学的认知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c)-0059-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understand and learning effect of general family medicine (GFM)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major in general practice (GP) and other directions. Method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study method and effects and the willingness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of GP (40 cases) and other majors (40 cases)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6. Results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more interesting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han other majors, so di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P < 0.05).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ought learning GEM would be benefit for future occup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and to engage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was stronger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an other majors, although there were concerns abou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come and academic stat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this ratios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P < 0.05). A case-report based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hospitals was well accepted by all of the master postgraduates, and they expected mo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P > 0.05). Conclus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provides 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GFM, which are helpful for master postgraduates in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should be further supported.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cognition; Learning effect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四类最重要的慢性病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这四类疾病也成为关注的要点以及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重点[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慢性病干预的全社会网络体系和分级诊疗策略,协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防线[2]。而社区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慢性病分级管理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科医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提高全科医生临床水平,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实施慢性病管理、分级诊疗等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和必经之路[3]。

目前,我国对全科医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开展了很多培训教育工作,并且出台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养标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等各种制度和标准,针对全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4],但对在校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和教育效果却鲜有研究进行专项讨论。本研究针对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效果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旨在调查和评估目前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和认可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毕业后工作意愿和顾虑等,以期优化全科医学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方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全科医生,最终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水平和慢性病管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4年9月~2016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在校全科医学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共40名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男14名,女26名;并按年龄、性别及入学成绩匹配同期其他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40名作为对照,其中,男14名,女26名,内科学专业20名,外科学专业10名,妇产科专业10名。其他专业研究生以往均未接受过系统性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调查内容包括对全科医生的认知和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了解,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必要性,全科医学的学习效果和方式、方法等,去社区或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意愿及顾虑等共20项内容。比较全科医学和其他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学习效果,探讨目前在校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对提高全科医生素质、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储备和培养的作用和不足之处。问卷由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处教师发给调查对象,而后由教育处老师进行问卷收集和数据统计。对结果评价者和数据分析者均设为施盲对象,聘请第三方人员负责数据管理与评价,避免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出现人为因素而影响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采用SPSS(V 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

2.2 有关全科医学的认知和认可度调查

调研对象中,表示“以往曾听说过全科医学”者在两组研究生的比例均不足一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大多数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充分了解学习全科医学的必要性和专业特点,全科医学专业更多学生认为全科医学应作为所有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专业认知和认可度更高。见表2。

2.3 对于全科医学学习方式看法

两组大多数学生赞同到社区实习的方式,认为病例讨论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并且?勺檠芯可?都希望能通过国际间交流学习得以启发和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对于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认识

全科医学专业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了解分级诊疗,对于慢性病管理更有兴趣,更能认可全科医学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而且更多全科专业的研究生认识到预防对于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能更好地理解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知度明显好于其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5 对于未来择业和专业发展的想法和顾虑

与其他专业研究生比较,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认为全科医学学习有助于未来择业,工作稳定性高,对于未来社区开展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社区择业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科医学研究生仍有工作环境、收入和学术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顾虑存在,但比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至关重要,有助于减轻患者个人和国家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实施不同级别医院协作,科学而完善的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是医疗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5]。在慢性病预防与治疗、康复等方面全科医学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对社区全科医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WHO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全科医生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安排其他卫生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有关服务;职责是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能够为患者制订保健方案,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措施;通过有效解释和帮助,开展健康教育,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管理健康资源,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患者和社区的要求[6]。因此,全科医学更加注重社区常见病和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强调健康教育、咨询和康复相关的全程综合医护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知识与临床能力老旧不足,在临床医疗和慢性病管理方面极其薄弱,缺乏预防、康复、家庭照顾、健康咨询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慢性病管理等的职责要求尚需提高[7]。也因此,国家教育部、原卫生部提出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服务[4]。要求医学生通过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达到社区卫生服务相应岗位的职责要求[8]。我国多数地区的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9]。

2011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开始培养全科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了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进一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有助于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系统学习和实践本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10]。高校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是更高阶段的教育,充分学习和实践后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为全科医学工作提供和储备更优秀的人才。

要实现全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估。因此,本调查包括对全科医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学习的目的和必要性、学习方式、方法等项目),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去社区或基层工作意愿及顾虑,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政策的认识等共20项内容。虽然多数研究生之前未曾听说过全科医学专业,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加认同全科医学,认识到全科医学不同于其他专科体系的特点和重要性,对于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兴趣明显提高,而且其他专业的医学研究生也有认为有必要了解全科医学,表明医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上,由于临床医学尤其全科医学的特点,要求医学生结合临床,用于实际,对于患者,尤其慢性病患者的接诊、临床评估、处理和长期管理、教育,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更加考验临床实践能力,因此通过到社区实习和进行病例讨论的模式,更加真切地接触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临床能力。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中,通过导师组模式,结合临床、康复和预防等多学科共同带教全科专业医学生,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11]。首都医科大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见习中运用“案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的情景式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2]。本研究也提示研究生对于到社区实习和病例讨论的学习方式非常认同。

未来择业意愿是考评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普遍认可全科医学专业,毕业后愿意去基层、社区工作,同时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地位、收入、发展等顾虑。因此,在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同时改善全科医生的待遇和就业环境也很重要。只有在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职业发展两方面共同促进,才能产生最终良性互动效应,共同发展[13]。在研究生毕业职业规划中,是否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充分的认知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能否坚持本职业、减少职业倦怠的核心。全科医学教育真正能够发展壮大,必须一方面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建立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师资力量,落实经费、培训基地等,并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另一方面应通过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认知培训让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长期规划,才能在毕业后得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14-15]。形成专业学习和就业需求的有效激励机制和良性循环,才能切实促进和发展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更好地完成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任务。

统计学的认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数据分析;抽样理论;理论

重构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当代获取和储存数据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而成本不断下降,这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环境和可能.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愈来愈明显,它的应用能够帮助人类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近年来,专家学者有关大数据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很多领域也都受到了大数据分析的影响.这个时代将大数据称为未来的石油,它必将对这个时代和未来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目前对于大数据概念,主要是从数据来源和数据的处理工具与处理难度方面考虑,但国内外专家学者各有各的观点,并没有给出一致的精确定义.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指出大数据是数据集的大小超越了典型数据库工具集合、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大数据被Gartner定义为极端信息管理和处理一个或多个维度的传统信息技术问题[23].目前得到专家们认可的一种观点,即:“超大规模”是GB级数据,“海量”是TB级数据,而“大数据”是PB及其以上级别数据[2].

一些研究学者把大数据特征进行概括,称其具有数据规模巨大、类型多样、可利用价值密度低和处理速度快等特征,同时特别强调大数据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最重要特征是快速动态变化的数据和形成流式数据.大数据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和数据安全等.大数据的数据量大、多样性、复杂性及实时性等特点,使得数据存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45],而大部分传统的统计方法只适合分析单个计算机存储的数据,这些问题无疑增加了数据处理和整合的困难.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处理的核心过程,同时它也给传统统计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6].产生大数据的数据源通常情况下具有高速度性和实时性,所以要求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也要有快速度和实时性特点,而传统统计分析方法通常不具备快速和实时等特点.基于大数据的特点,传统的数据统计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分析与研究的范畴,传统统计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为了适应大数据这一新的研究对象,传统统计学必须进行改进,以继续和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目前国内外将大数据和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文献并不多.本文对大数据时代这一特定环境背景,统计学的抽样理论和总体理论的存在价值、统计方法的重构及统计结果的评价标准的重建等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1传统意义下的统计学

广泛的统计学包括三个类型的统计方法:①处理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方法,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②处理非随机非概率的描述统计方法,如指数编制、社会调查等方法.③处理和特定学科相关联的特殊方法,如经济统计方法、环境科学统计方法等[7].受收集、处理数据的工具和能力的限制,人们几乎不可能收集到全部的数据信息,因此传统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样本上进行的.或者即使能够得到所有数据,但从实际角度出发,因所需成本过大,也会放弃搜集全部数据.然而,选择最佳的抽样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也只能最大程度还原总体一个特定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特征.事实上我们所察觉到的数据特征也只是总体大量特征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其他特征尚待发掘.总之,传统统计学是建立在抽样理论基础上,以点带面的统计分析方法,强调因果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推断所测对象的总体本质的一门科学,是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数据从而探索数据内部存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统计学是大数据分析的核心

数的产生基于三个要素,分别是数、量和计量单位.在用数来表示事物的特征并采用了科学的计量单位后,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即有根据的数.科学数据是基于科学设计,通过使用观察和测量获得的数据,认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或者用来检验已经存在的理论假设,由此得到了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数据.从数据中获得科学数据的理论,即统计学理论.科学数据是通过统计学理论获得的,而统计学理论是为获得科学数据而产生的一门科学.若说数据是传达事物特征的精确语言,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那么大数据分析就是让数据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充分表达并有效满足不同需求的基本要求.基于统计学的发展史及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完成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挖掘数据内在规律、通过数据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等是研究大数据的任务,而这必然离不开统计学.以大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挖掘、提取、分析等手段探索现象内在本质的数据科学必须在继承或改进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

统计数据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从只能收集到少量的数据到尽量多地收集数据,到科学利用样本数据,再到综合利用各类数据,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的选择使用大数据的过程.而统计分析为了适应数据可观察集的不断增大,也经历了相应的各个不同阶段,产生了统计分组法、大量观察法、归纳推断法、综合指标法、模型方程法和数据挖掘法等分析方法,并且借助计算机以及其他软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300多年来,随着数据量以指数速度的不断增长,统计学围绕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而展开,合理构建了应用方法体系,帮助各个学科解决了许多复杂问题.现在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依旧是数据分析的灵魂,大数据分析是数据科学赋予统计学的新任务.对于统计学而言,来自新时代的数据科学挑战有可能促使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产生,这一挑战也意味着对于统计学理论将面临巨大的机遇.

3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下必须改革

传统统计学是通过对总体进行抽样来搜索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描述等,从而推断所测对象的总体本质,甚至预测总体未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研究对象到统计结果的评判标准都是离不开样本的抽取,完全不能适应大数据的4V特点,所以统计学为适应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从学科发展角度出发,大数据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整合、处理和分析,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关系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大数据和统计学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体现在大样本标准的调整、样本选取标准和形式的重新确定、统计软件有待升级和开发及实质性统计方法的大数据化.但是也提供了一个机遇,体现在统计质量的提高、统计成本的下降、统计学作用领域的扩大、统计学科体系的延伸以及统计学家地位的提升[7].

3.1大数据时代抽样和总体理论存在价值

传统统计学中的样本数据来自总体,而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全体,可以通过观测到的或经过抽样而得到的数据来认知总体.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不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部的数据,还需要假定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总体吗?如果将大数据看成一个高维度的大样本集合,针对样本大的问题,按照传统统计学的方法,可以采用抽样的方法来减少样本容量,并且可以达到需要的精度;对于维度高的问题,可以采取对变量进行选择、降维、压缩、分解等方法来降低数据的复杂程度.但实际上很难做得到,大数据涵盖多学科领域、多源、混合的数据,各学科之间的数据融合,学科边界模糊,各范畴的数据集互相重叠,合成一体,而且大数据涉及到各种数据类型.因此想要通过抽样而使数据量达到传统统计学的统计分析能力范围是一件相当困难或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大量的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交织在一起,系统首先要认清哪个是有价值的信息,哪个是噪声,以及哪些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来自于同一个地址的数据源,等等,传统的统计学是无法做到的.在大数据时代下,是否需要打破传统意义的抽样理论、总体及样本等概念和关系,是假设“样本=总体”,还是“样本趋近于总体”,还是不再使用总体和样本这两个概念,而重新定义一个更合适的概念,等等.人们该怎样“安排”抽样、总体及样本等理论,或人们该怎样修正抽样、总体、样本的“公理化”定义,这个问题是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统计学面临改进的首要问题.

3.2统计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重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高维度表达、结构描述和群体行为分析方法已经不能精确表达大数据在异构性、交互性、时效性、突发性等方面的特点,传统的“假设-模型-检验”的统计方法受到了质疑,而且从“数据”到“数据”的统计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急切需要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来指引,从而建立新的分析模型.去除数据噪声、筛选有价值的数据、整合不同类型的数据、快速对数据做出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研究.大数据分析涉及到三个维度,即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数据本身的维度,怎样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大数据的复杂性与特性,掌握大数据的不确定性,构建高效的大数据计算模型,变成了大数据分析的突破口.科学数据的演变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相互包容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由一种形式取代另一种形式.研究科学数据的统计学理论也是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种形式相互包容、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而绝不是完全否定一种理论、由另一种理论形式所代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理论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呈指数增长的数据量的大数据分析的需要.

3.3如何构建大数据时代下统计结果的评价标准框架

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分析评价的标准又该如何变化?传统统计分析的评价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可靠性评价,二是有效性评价,然而这两种评价标准都因抽样而生.可靠性评价是指用样本去推断总体有多大的把握程度,一般用概率来衡量.可靠性评价有时表现为置信水平,有时表现为显著性水平[8].怎么确定显著性水平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在模型拟合度评价和假设检验中,因为各自参照的分布类型不一样,其统计量就不一样,显著性评价的临界值也就不一样,可是临界值又与显著性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而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全体数据,因此不存在以样本推断总体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置信水平、可靠性问题怎么确定?依据是什么?有效性评价指的是真实性,即为误差的大小,它与准确性、精确性有关.通常准确性是指观察值与真实值的吻合程度,一般是无法衡量的,而精确性用抽样分布的标准差来衡量.显然,精确性是针对样本数据而言的,也就是说样本数据有精确性问题,同时也有准确性问题.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都可能存在于样本数据中,抽样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但是非抽样误差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识别或判断[910].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样本量不是太大的样本,非抽样误差可以得到较好的防范,然而对于大数据的全体数据而言,没有抽样误差问题,只有非抽样误差问题,也就是说大数据的真实性只表现为准确性.但是由于大数据特有的种种特性,使得大数据的非抽样误差很难进行防范、控制,也很难对其进行准确性评价.总之,对于大数据分析来说,有些统计分析理论是否还有意义,确切说有哪些统计学中的理论可以适用于大数据分析,而哪些统计学中的理论需要改进,哪些统计学中的理论已不再适用于大数据统计研究,等等,都有待于研究.所以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必是在继承中求改进,改进中求发展,重构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统计学理论.

4结论

来自于社会各种数据源的数据量呈指数增长,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呈指数效应,大数据已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载者.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导致传统观念和传统技术的变革.对传统统计学来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是一个挑战,虽然传统统计学必须做出改变,但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会是统计学,它会引领人类合理分析利用大数据资源.大数据给统计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统计学家们应该积极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努力为大数据时代创造出新的统计方法,扩大统计学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陈冬玲,曾文.频繁模式挖掘中基于CFP的应用模型[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4):296300.

[3]卞友江.“大数据”概念考辨[J].新闻研究导刊,2013,35(5):2528.

[5]靳小龙,王元卓,程学旗.大数据的研究体系与现状[J].信息通信技术,2013(6):3543.

[6]覃雄派,王会举,杜小勇,等.大数据分析:Rdbms与Mapreduce的竞争与共生[J].软件学报,2012,23(1):32-45.

[7]游士兵,张佩,姚雪梅.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J].珞珈管理评论,2013(2):165171.

[8]李金昌.大数据与统计新思维[J].统计研究,2014,31(1):1017.

统计学的认知范文第7篇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2011级学生110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人。两组学生性别,年龄等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两组学生所学习的操作项目相同。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组。建立一个护理人员的模拟环境,这是进行实践的重要基础。模拟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能让学生有较强的代入感,从而提升职业使命感,提高学习兴趣。模拟体验的具体操作是,现有教师进行真人示范,再由学生分组进行病人与护理人员的演练,让学生在护理人员与病人两种角色间进行体会。

    2.对照组。对照组就是传统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将关键内容,学生机械的对其进行记忆,教师不做过多的引导。

    (三)评价标准

    此次实验两组学生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教师根据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护理人员这一职业的认知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评定。

    (四)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用到的数据均用SPSS22.2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P<0.05时,数据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患者认知程度对比

    对照组学生在角色认知上普遍较差,不能体会患者的痛苦,能够对角色有深入认知的人数占29.09%,而实验组通过体验,对角色有深入认知的占98.18%,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对护理人员的认知

    通过体验,实验组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要性,能更清晰的明白自己的责任。

    (三)团队协作能力

    体验式教学需要同学们分组,互帮互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对照组则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两组学生在团队协作上具有很大的差距。

    (四)动手能力

    实验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亲自操作,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而对照组同学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统计学的认知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知识;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641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65-02

伤害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处于健康问题最少、死亡率最低的年龄段,却是伤害的高发人群。伤害使他们蒙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不幸,同时给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包头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原因,以便为拟订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对包头市2001-2003年学生伤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包头市市区及郊区12所中小学6~18岁学生13 884名,调查2001-2003年伤害发生情况,其中小学生6 061名,中学生4 252名,高中生3 571名。

1.2 分类标准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中伤害外因分类,并根据伤害性质分为交通伤、跌倒、锐器伤、碰撞伤、硬物击伤、中毒、电击伤、爆炸伤、动物咬伤、坠落伤、武器伤、烧烫伤、自杀、其他。

1.3 纳入标准[1] 有下列3种情况之一者纳入伤害统计:(1)到医院或校医室诊治;(2)因伤休息0.5 d以上;(3)由家长或教师做紧急处理。

1.4 调查方法 采用2张问卷,一张是对伤害的认知情况调查表,另一张是伤害状况调查表。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和填表方法,在班主任教师配合下由学生逐项填写2001-2003年的伤害情况,小学生由家长填写。问卷总回收率为95%。

1.5 统计分析 剔除无效表格后,将资料全部输入Epi 6.0数据库,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伤害发生情况 学生伤害总发生率为34.3%,其中男生伤害发生率为37.5%,女生为31.4%,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18,P<0.01);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8.7%,初中生为29.5%,高中生为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11,P<0.01);城市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33.9%,农村学生为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44,P>0.05);汉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4.4%,少数民族学生为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9,P>0.05)。列于前5位的伤害依次为跌倒(19.7% )、碰撞伤(13.3%)、烧烫伤(7.3%)、刀或锐器伤(7.3%)、动物咬伤(6.9%)。

2.2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学生各种伤害发生情况 男生与女生除动物咬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3,P>0.05)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排前5位的伤害为跌倒、碰撞伤、刀或锐器伤、烧烫伤、动物咬伤,女生排前5位的伤害为跌倒、碰撞伤、电击伤、烧烫伤、动物咬伤;小学生排在前5位的伤害为跌倒、碰撞伤、烧烫伤、动物咬伤、其他,中学生前5位伤害为跌倒、碰撞伤、刀或锐器伤、动物咬伤、烧烫伤;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除烧烫伤、坠落伤、爆炸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市和农村学生除交通伤、跌倒、烧烫伤、坠落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学生伤害发生率与致残率比较 见表1。

2.4 经济损失与缺课情况 因伤害住院人均花费578.16元,父母因误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均为451.49元。因伤害误课人均1.45 d。

2.5 中小学生对伤害相关知识认知情况 见表2。

2.6 中小学生伤害认知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学生年级和年龄与伤害认知的相关分析见表3。

结果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与伤害的发生率呈负相关(r=-0.057,-0.032,P值均<0.01)。

3 讨论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2]。暨南大学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每年发生伤害人数约为4 250万,医疗费用为32.6亿元,人均缺课2.38 d,相当于80万学生休学1 a。包头市中小学生伤害总发生率为34.3%,低于广东省结果(50.55%)[3],接近泰安市学生伤害发生率(30.49%)[4] 。调查发现,伤害发生率与性别、年级密切相关,男女生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男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体育运动有关;初中生的伤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可能与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好奇心强和高中生独立意识强、喜欢冒险、体育活动丰富有关。提示男生、小学生和高中生是预防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小学生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关注或保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还显示,伤害发生率列前5位的依次为跌倒、碰撞伤、烧烫伤、刀或锐器伤、动物咬伤。说明跌倒、碰撞伤是中小学生发生伤害的主要原因。提示应该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城市学生伤害发生原因与农村学生存在明显差别,主要原因在于生活环境不同。农村对家犬及其他容易咬伤、撞伤人的动物管理不严,致使动物咬伤占农村学生伤害的第3位;另外,农村交通不便,道路两旁没有必要的防护设施,使交通伤在农村学生中也很容易发生。

结果还显示,学生伤害的总体致残率为1%,显著高于平度市中小学生伤害致残率(0.87%)[5],低于同济医科大学对全国11个城市中小学生调查结果(1.64%)[6]。对包头市中小学生因伤害人均住院所花费用、伤害病例住院治疗的平均费用、父母因误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调查结果表明,伤害给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的伤害还存在着潜在的生产力损失(残疾和早亡等)。欧美的一些成本-效益研究中,损伤的医疗费用平均只占总费用的6%~30%,而潜在生产力损失所占的比例则要高得多[7]。对父母文化程度与伤害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发生伤害概率越低。因此提高父母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安全防护意识,对预防子女发生伤害有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 王声.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8,4(4):229-303.

[2] MAZUREK AJ.Epidomiology of pediatric injury.J Accid Emerg Med,1994,11(1):9-16.

[3] 卢关平,周春洪,吴蔼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

[4] 李应光,康宝华,刘灵芝.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4,6(3):137-140.

[5] 孙福生,陈玉堂,赵庆山,等.平度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调查.中国校医,1998,12(4):266-267.

[6] 解颖.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现状、急救原则和干预对策.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