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0502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5]杜小军,苌花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J].商业研究,2006,(1).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世界人口在不断地增加,世界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问题。我国也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经济发展和环境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虽然短时内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开发利用程度。自觉地遵守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发展比例,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2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

2.1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环境加以开发利用,因此环境开发利用程度越大,那么经济发展速度就会越快。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而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从以上角度看,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互相制约。

2.2环境工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环境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在这一条件下,环境工程就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证,使得经济发展能够拥有比较可靠的自然环境基础,从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2.3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的实现提供了发展基础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经济发展的力量加以开展工作,只有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提高了,才能够在环境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提供有力的发展环境,使得环境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支持,有利于环境工程的发展。

3浅谈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环境工程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但是又相互制约,因此准确的把握两者的之间,充分认识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

3.1环境工程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全球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提出了环境工程概念,在环境工程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必要的发展手段,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实现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所以说环境工程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3.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工程手段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环境工程的实施和开展,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改善效果。充分满足了环境保护的需要,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改善,为经济实现良好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

3.3环境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的开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控制管理,另一方面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满足了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本原则 经济法 理论体系

一般而言,一个部门法的基本原则都是明确表示在法典之中的,但是源于经济法没有制定法典,因此对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还始终以学理的形式存在,并且这些关于基本原则的学理研究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确定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重要标志,如果缺乏统一的原则认识,既不利于发经济法具体条款的颁布和实施,同时也不利于经济法基础理论建设的完善。由此,明确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无论在立法还是实践中都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概述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始终贯穿经济法立法和实践中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是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同是也是经济法精神价值的主观反映。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现的是经济法的本质和宗旨所在,而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经济法就是国家和社会市场,将所有的经济资源合理分配,以营造出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为目的,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要能够始终贯穿整个经济法理论体系,在每个经济法的法域中都可以适用,而在不同的法域中,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的侧重也都有不同。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社会经济的两极分化,侧重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原则中的主体中包括国家, 因此也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适度干预,既体现了责任和权力之间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公平的原则。而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平衡和谐,不仅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关键词,同时也要贯穿经济法的始终,这一原则突出反映出对市场规制的一种要求,也包含了某些学者所提出的维护公平竞争和平衡协调原则。无论是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还是营造和谐社会经济环境原则,都是为了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这一原则的前提和保证,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法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是也是经济法本质的体现。

二、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1.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

如何评价分配经济资源的合理性,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认知。早期的封建社会,认为将社会资源按照社会地位的不同来实现经济资源的不同分配是最为合理的,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必然认识。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以后,经济资源的分配的提出标准则是按照各自的资本来分配,从考虑社会地位到考虑个人所拥有的资本,这种对于经济资源分配合理性的标准无疑是个极大的进步,但是按资本分配也存在相应的弊端。按资本分配一方面会带来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产生较为激烈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会带来频繁的经济危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至于空想社会主义中按需分配的理论构想,由于完全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根本无法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实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理的分配经济资源中必须要在保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同时,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侧重的是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求优化配置的资源都以较为稀缺的经济资源为主,体现的是效益优先的原则。而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它侧重于对社会生活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的是利益公平。将这两个侧重点相结合,才算是真正的实现将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才是衡量分配合理性的标准。而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目的上而言,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原则是经济法必然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

2.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原则

政治经济学将国家职能划分为维护阶级统治职能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维护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职能中的首要职能。当前,在国际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背景下,在国内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国家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则显得更加突出。各国在实施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时大都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里提到的环境既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问题在上层建筑的层次中已经被纳入到环境保护法之中),也包括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平衡和谐的经济环境是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要求,是我国要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联合国的会议报告上,目的就在于维护现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反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的理论升华,不仅突出了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并且也体现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法的理论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经济法理论认为法不只是巩固保护已有的权益,它也要开辟未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是经济法价值取向实现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了经济、人口、环境、科技、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这一思想反映于上层建筑之时就必然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所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和经济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作为经济法基本原则之一,不仅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是经济法理论发展的实践要求。

综上所述,经济法三大基本原则的确定,是从对经济法理论的宗旨和本质中分析得出的,从不同的侧重点上都体现出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和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经济法的立法精神。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所想要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和谐发展,体现的是经济秩序和民主的统一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北京大学学报.2003,(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关系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对于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相当重视,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尽早找出存在于经济增长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生活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经济增上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物质方面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经济结构的改变,即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以及经济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国家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意味着质的变化;而经济增长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经济效益问题,也就是农业生产力的匮乏、能源和工程的成本较高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说我国人均GDP处于低谷时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国家和人们必须面临的挑战;资源消耗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煤电油紧张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分配不公问题,我国城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速度相当快,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之间的差异以及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压力等原因,都会导致分配不公问题的扩大;道德建设问题,因腐败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逃税漏税和乱收费等问题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上述情况可知,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而要实现高速度的增长往往要注重内涵也就是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解决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重在数量,而经济发展重在质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与发展共同构成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总量的统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追求好快省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离开了经济增长就不能谈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体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充分条件是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而经济发展则依据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均衡发展理论等;其次,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而经济发展则关注的是经济的长期变化;再者是衡量的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等,而经济发展除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外,社会个发展指标、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也是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二者对于实现路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在增长中求发展,侧重于先实现经济增长,而后再谈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则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有效改善经济结构,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

三、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途径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的上升期,随着市场推动力的增强逐渐形成自主的经济增长机制,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将生产力的释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提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提高人的素质和知识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从而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真正解决经济增长背后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会议强调稳中求进,这体现了实现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有了更透彻、精准的把握,才能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稳中求进经济结构体制。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

如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现代意识的重要标志,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目前在许多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但有一点却是大家的共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设生态林业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最佳模式。

生态林业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促进林业发展,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它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对水利工程使用寿命都有巨大作用,对农牧畜产起到屏障作用。生态林业建设是生态经济多样化和生态平衡的环境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林业不仅可以提供多种可再生资源、能源,还能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一)建设生态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林业能够为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创造条件,为科技发展生态化奠定重要的物质和环境基础,为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提供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然带来人类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已开始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追求无污染,保持天然特性。食品、人居环境等方面生态化趋势尤为明显,由此带动了物质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同时,生态环境服务成为有价的消费品,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生态补偿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有赖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恢复,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

(二)建设生态林业是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力量

建设生态经济是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在准确把握国情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核心是生态和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约资源相结合。林业提供的丰富而多样化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相统一的现代林业建设、绿色产品和旅游产业开发等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正在成为我国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是林业发展机制的重大创新。它使森林经营者提供的生态价值得到了社会承认和回报,有利于调动各种参与主体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同时也使森林生态效益进入更大范围的市场进行交易成为可能。

(三)建设生态林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此,在林业发展上,要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使林业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要求。天然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人工林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建设生态林业就要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就是要在尽量满足社会对木材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实施退耕还林,恢复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从长远看,是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根本措施;从近期看,又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从而有利于优化国土利用结构,治理水土流失,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生态林业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同志指出: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集中反映了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这样说,建设生态林业已经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突出重点抓生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正在不断付诸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强化,林业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得到了认同,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改进之处。

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

1.1 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林业发展中,在满足当前经济与生态要求的同时,兼顾到后代对林业的需求,实现统筹发展。坚持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资源保护,提升使用效率。尤其是要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保障生态平衡,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能源利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公平、持续和共性原则,保证林业生态平衡、森林多样性得到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开发与利用相结合,对林业进行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双赢目标。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2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净化空气、储蓄水分,防治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强化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规范林业开发利用工作,提高自然修复功能,并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改善生存环境。其次,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促进作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已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生态农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对于发展清洁经济,走出高污染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意义。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借助先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兴林

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林业发展中的贡献率,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化林业系统研究,对林业发展状况科学评估以及有效监控,及时发现林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其次,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林业发展之中,通过技术改良,研发解决森林幼苗培育问题,推广优良树种,扩大适宜范围,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2方面的功能。另外,还要完善林业发展的科学体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财政资金扶持,行业技术扶持等方面措施综合着力,将经济体行为与市场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林业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还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度,通过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与林业部门、经济实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密切合作,将一大批实用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并延伸林业发展产业链,提升产出附加值和促进产业化水平。

2.2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方式转变

要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突出林业结构的优化,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推进短周期原料林以及速生丰产林、名特优新经济林发展步伐,加快研发林业新产品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低层次原料向深加工产品转变,要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为主要代表的新型旅游业。要对落后的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对经济体进行整合提升,扩大产出规模以及层次。要强化林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林业的基础上,推广林菜、林果、林牧、林药等交互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要大力推广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的经济兼作模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体目标。

2.3 强化法制完善保障林业健康发展

首先,要强化法制建设,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坚持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追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制定北地区林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施以及监督责任进一步明确,防止出现互相推诿不落实的现象,并规范林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另外,还应当加大林业发展法律法规的执行贯彻力度,对于林业资源的采伐实施严格管理,不得出现乱砍乱伐行为,不能超过额度进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各种林业发展违法行为的监督与处置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林地实施保护,科学控制林地的范围、面积以及用途,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结语

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并强化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从法律完善、资金和技术扶持、规划与监督等方面年综合着手,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加快林业科学发展步伐,让林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8篇

摘要:介绍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得让相关理论,辩证的阐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创建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模式,推进实施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并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3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分别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至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面临强大资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有了政策基础和法律保障,并实现了引入、发展的实践过程。

一、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一)清洁生产的内涵和产生

清洁生产是为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预防性的战略对策。在清洁生产的定义中,改进生产系统的生态效率、减小来自生产方面对人类自身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与风险,被确立为清洁生产这一战略对策的目标方向。其实施对象是包括生产过程及产品和服务的人类社会的全部生产活动。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激增、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加快,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大幅增长,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严重浪费,并且废物污染任意、无序排放,进而造成生态环境状态不断的恶化。于是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面对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严峻事实,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寞的春天》。随后,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进一步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同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洁生产正在孕育产生。

(二)清洁生产的发展

从全球整体来看,清洁生产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起,经传播而推动的逐步形成过程。对于清洁生产本质的认识,可追溯到1976年,这一年欧洲共同体在巴黎召开了“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的国际研讨会”。在1979年又通过了此项宣言,后经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推动建立了清洁生产示范工程。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污染预防法》,严格实施末端控制,从而全面推动了清洁生产实践,同时,欧洲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但不同的是,欧洲是针对产品,采取综合的污染防治方式。发达国家相继实施了“废物最小化”、“污染预防”、“源削减”等措施,总结发达国家污染预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名为“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的战略和推广计划。在“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 上,清洁生产被写入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从此,清洁生产遍及了世界各地,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二、循环经济的衍生与实践(一) 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构建生态产业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共融,建立一种生态的、可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duce)、产品再利用原则(Reuse)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把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流动的线性运行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闭环流动的循环运行模式,便是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 ( Cyclic Economy) 的思想萌芽伴随着环境保护思潮的兴起,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受发射到太空的宇宙飞船的启发, 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他把地球看成宇宙中一个孤立无援的系统, 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如果人们的经济发展依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并大量倾倒废物, 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 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

在最初的环境保护实践中, 循环经济的理念, 没有得到积极地发展。相反,人们普遍采取的是当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 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如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释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开创生态文明发展的最佳发展模式。

三、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一)清洁生产的实施有赖于循环经济的建立

虽然清洁生产在制度、法律上较为完善,但是其实施效果并不容乐观,只有在少数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里有所实施,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必须说,清洁生产在我国没有规模化发展,针对重点的工作做了不少,但普遍的应用尚且不足,仍然是低层次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已有的“点”的工作的基础上,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理念以扩大清洁生产实施的面。

(二)在循环经济中突出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

在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清洁生产,所应用的技术中最重要的是清洁生产技术,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进程中应始终把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放在第一位。

(三)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是循环经济中的微观主体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实施清洁生产是这些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要解决如何在宏观领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微观主体如何最大可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才能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

(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必须必须搞好中长远规划,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建立健全的环境标志,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进行限期更新换代。清洁生产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理念,其二者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束语

全面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倡导可持续性消费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张天柱 石磊 贾小平.清洁生产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奚旦立.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北京:化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