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1篇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人力资源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顺应管理改革思路,提高政府对人力资源决策的科学性问题。理顺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全社会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经济效益。

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分布适当、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帮助。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的了解人力资源的态势,找出利弊,提出有效的措施。人力资源数量是两种生产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适度的人口规模,相当的人力资源存量。下岗人员与再就业人员的保障安置都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继续抓紧人口数量控制,改善人力资源配置,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可协调发展机制。从而使国民经济在建设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力资源集聚与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实现经济发展和响应党的号召而实现的两种手段。

改革开放的30年间,人力、人才流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扩大的十分重要的助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投资体制的改革、调整产业体制,都是加强城乡融通的关键措施。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给城镇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经济、文化和科技还是明显落后,现行社会的保障制度是提供他们生产、生活、教育服务的重要依据。经济发展受阻,准确来说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新的政策制度。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管理成正比,但人们追求的经济效益短期行为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成反比,价值观念的冲突是经济增长难以继续,人类矛盾不断加剧。

为了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规律,认真研究和探索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大力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加大生产要素,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型,淘汰掉体力繁重的农耕活动,给劳动力创造了求知、求新的社会环境。

从目前情况看,人力资源的社会定位有一定的变化:在流向上,实现了村到乡、乡到乡,进而转为乡镇到城市和农村到城镇的多元化迁移;在职业选择上,由从事农副业为主走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务工经商乃至投资兴办企业;在供职方式上,由单一的劳务型转向技能型或经营管理型。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流出的劳动力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行业,而这些行业类型复杂、投资来源多样,内部管理制度、措施不尽配套,不规范。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缺乏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在这样背景下,一些低效益的服务业在短期内难以有新的转机。只有具备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会捕捉机遇,寻求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更多的劳动力所具备的生产、服务技能与日益增长的生产经营、社会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有机化不相适应,他们不得不重新择业或回归农村。提高他们的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社会工作。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 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 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3篇

由于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盲目的去发展林业经济,对林业资源过度的采伐,导致当前我国森林资源面积不断减少,林业资源不足的局面出现。同时,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小,森林的质量也随之下降。尤其近几年来,人类为了发展经济,不断的过度采伐林业资源,又由于人工造林的品种比较单一,很容易导致其发生灾难性的病虫害,影响了经济效益。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但是,森林资源的质量已经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首先,自然资源作为资源性的财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为此,使用自然资源的人就要向拥有这些资源的人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方法是自然资源所有权人实现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其次,凡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一定贡献的付出相应代价的人,就应该得到一些相应的经济补偿,而受益人不可以免费使用改善的生态环境,要给予贡献者一定的补偿。由于生态功能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就决定了受益人要给予贡献者相应的补偿。

2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当前,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改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有的措施,要在不断探索中找出适合当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2.1有效的改善林业立法的思想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要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首先就要去改变林业立法的思想。从实际的林业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部分规章制度的立法思路都还比较陈旧滞后,无法完全的发映出现代的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林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那些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规章制度,都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为此,要发展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林业立法的思路,以“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新思路。

2.2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制度要促进林业经济的有效发展,首先就要进行林权改革。要严格的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以及流转顺畅”的要求,对林地的使用权以及林木的所有权要进一步的明确,有效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责有其利”的理念;另外,加大对商品林的使用权方式研究力度,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改革,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得以更加有效的发展。

2.3健全林业经济发展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目前,伴随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已经越来越重视法律,也越来越依赖法律,当前的“依法治林”已经成为了林业部门的指导性的方针。法律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也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地位。为此,要促进林业经济的有效发展,就要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确保林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拥有着法律的保障。此外,促进林业经济的有效发展,还要加大林业执法的力度,对非法采伐林业资源的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同时给予相应的处罚,确保我国的林业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4篇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观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旅游业的循环经济视角

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吸引游客最根本的力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旅游产业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运行方式完成对旅游产业的改造,优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使旅游产业与循环经济接轨。

2.1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循环经济要求采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与以可循环利用的旅游资源为主、低资源消耗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要求一致。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的推广、生态景区和绿色旅游交通建设等的基本思路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理论。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循环型旅游是最佳选择。

2.2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阶段,参加旅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可以通过旅游业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在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它起着沟通、协调、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在旅游行业内部形成循环链,改变过去过度消耗资源、恶化环境的旅游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循环性旅游模式的优点

与传统旅游模式相比,循环型旅游模式强调环境保护,注重向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过程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使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旅游决策和管理中,以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要求旅游者要承担保护旅游资源,清洁旅游过程,使旅游废弃物资源化,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2发展循环旅游的途径

发展循环型旅游就是要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贯穿于旅游业发展中,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循环型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4.1经济利益驱动机制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比如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饭店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当循环经济能给旅游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时,旅游企业才有足够的动力发展循环经济。

4.2社会拉动机制

旅游循环经济的社会需求大致上可以分为政府所代表的社会总体需求和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政府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倡导和实施节约资源、环境污染少、有益于经济和环境共赢的行为。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自发的行动。人们慢慢接受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并在逐渐改变消费习惯,越来越偏向于绿色消费。在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非简单照搬别的行业、别的地区的发展模式。

5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保障措施

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在企业层面,旅游开发者要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②各景区要严格控制游人数量,一切以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限,促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保证环境和资源具有生息和修复的能力。③建立绿色旅游技术体系,减少旅游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排放。④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开发行为,通过法律法规限制与规划相悖的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⑤制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比如政府应该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企业的产品,在税收上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采用立法的形式保证景区大型旅游设施报废后能够返回设备回收单位加工处理、循环利用(景区不具备处理能力);扶持创建绿色饭店,减免绿色饭店的排污费;给予节能技改项目一定的补贴或贴息贷款等。⑥制订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在旅游景区规划的过程中,旅游管理开发机构要依据法律法规引导景区进行生态规划,并制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⑦以生态教育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让公众理解和接受旅游循环经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

6结束语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林业可持续发展;方法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现代林业的理论,就是让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以及遗传等的再生能力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多样化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森林的生态发展以及综合效益的长期发展。

生态林业建设理论的提出,就是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要从以前的那种以采为主的林业生产活动转化为保护、培育和对森林的合理利用上,林业工作者也要从单纯的造林护林人成为促进生态林业和谐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发展林业经济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林业建设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态和谐,向社会提供保护生态,维护生态平衡的多样性的生物。生态林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新的要求,是对传统林业生产的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产物。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遵循林业经济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对于林业的发展,我国一直采用的是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这样的经营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通过高投入和高消耗来实现的,作为林业,自然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所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对林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充分认识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是现在资源和潜在资源,林业不但可以提供生产建设需要的木材、林业产品以及生物资源等等,同时还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有效的防止各种灾害的发生,林业建设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生态和谐,向社会提供保护生态,维护生态平衡的多样性的生物,林业具有周期长,条件差,风险大而且不易产生长效的作用等特点,再加上乱砍滥伐屡禁不止,使林业资源的保持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要保护和发展现有的重点林区资源,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下种殖业和养殖业,以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并积极做好宣传和指导工作,保障林业资源的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的平衡。

2.2 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

我国的林业要想实现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以科技来进行引导,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林业的科学化发展,生态林业的建设,就是要让我国的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跨越到以发展生态和维护林业产业可持续利用为主的新的阶段,将我国的生态环境从现在的这种单纯治理和保护生态,转化为生态环境稳定和持续发展,生态林业建设要实现林业经济目前的这种低效益,高耗损的落后的技术向高新、实用、低损耗、高收益的先进科技发展。

我国的林业正在处于一种加快发展的关键的时期,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支持,实现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传统的林业向现代林业的根本转变,想要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就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科技对于林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加强林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林业的高科技以及培养优秀的林业人才放在首要位置,生态林业的建设,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教育,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的支持,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的研究、应用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通过科学的林业技术,推动生态林业的建设,通过创办科技企业、建立示范点、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等形式,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积极推进林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我国林业的发展,促进生态林业的建设。

2.3 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的结合

将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相互结合起来,实现林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林区的建设应该要实现规模化,提高生态效应,从经济效益出发,在建设中主要以经济林、苗木基地以及速生林为主,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通过林木加工来实现经济价值,用产生的经济来建设林区,还可以采取林苗结合以及林果结合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推广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总结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对森林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服务,并且在这种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物质产品的经济价值。生态林业与人口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林业的发展,同时又能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的生态林业的基础上,保障能源、资源和资金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6篇

论文经济的高速增长会给我们的地球带来更大的伤害?国家与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引起了媒体和政府高层的高度关注。环境标准的设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矛盾和冲突中走向和谐,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环境标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环境标准的改进与完善。虽然我国幅员辽阔,物产资源丰富,但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比较贫乏。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为人对自然的强控制,而环境危机使我们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才是人类延续的基础。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与生产制造均在以此种或者彼种形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其中多数的影响被认为是有益的,即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有些活动的影响则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背道而驰。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方式是采取预防性措施,以替代与实际需要不相符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又不构成对未来资源的潜在或现实的损害。环境标准就是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运用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人类经济活动领域。

1、环境标准理论

从环境的本质意义上或者其最广泛的意义上讲,环境一词涵盖了各种事物存在、生活或发展的条件或影响。环境标准的产生有其深远的政治、经济背景。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而制定的技术性规范。它是各国政府用来控制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通用工具,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兼具政策性、技术性和较强指导性的规范。环境标准通过控制人类行动的手段或方式来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以达到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环境标准的实施过程是复杂的,其不仅关系到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还对产品的最终形态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环境标准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程序,结合本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本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制定的,既体现出科学性和现实性,在提升环境保护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通常由一系列具体的技术数据组成。例如湖水的PH值应控制在6.5~7.5之间,或者对一些破坏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如天然树木的砍伐面积不能超过50%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标准通过一系列具体数值的设立,在法律层面上规定了生产者应当遵守的环境保护义务。我国共颁布环境标准364项条,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84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10项,方法标准299项,同时各地方根据管理的需要,颁布了地方性环境标准。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环保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是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源排放水平评价、环境执法等环保工作的重要依据,它的出现为环境有效保护指明了方向,为环境公正执法确立了具体的标准,为社会和谐发展确立了具体目标。环境标准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环境保护的效果,监测本地区内企业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这使得环境标准更具备现实性与应用性。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技术参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系统应用,事关重大利益的环境问题,这些重大利益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协助相关环境法规的制定;改进获得许可与授权的程序;提高生产量;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可持续发展旨在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控制技术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来确保实现和满足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对资源的依赖和需求。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则,一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规模必须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所容许的范围内,只能从生态环境中取走“利息”,而不能再消耗它的“资本”。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能够节约土地、水、植物和动物资源,不但在立法层面提升环境标准的制定水平,还使得环境监测技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做到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虽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先进的思维意识距离现实生活越是有差距。因此,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尴尬:大部分人可能会非常认同滥砍滥伐、滥捕滥捞等行为的非法性及非道德性,但在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人们的利益天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个体利益或私人利益,其自身的社会行为往往导致生物物种灭绝、全球气候变暖、人口数量激增等等,这就是人们的普遍意识与现实生活的非同步性。因此,现行的政府政策目标不仅要关注当下环境污染的治理,更应将相当的精力用在对于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预防上。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水产养殖产业中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平时可能会偶尔发生由不当行为所导致的局部和暂时的污染,但客观上水产养殖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来讲并非是最明显的。除了一些特殊情况,这些负面影响绝大部分是可以逆转的,能够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得到纠正或者改善。之所以水产养殖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水产养殖严格按照产业技术要求以及技术程序进行,而水产养殖的产业技术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幸的是,对水产养殖所提出的环境标准或技术要求在农场产业中却很少得到应用或遵守,导致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的整体环境质量。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建立在完善的环境标准基础之上,必须制定和应用恰当的环境标准来控制和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将环境标准信息进行公开,便于广大公众和监管机构的监督。制定环境标准的目的在于缓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并以充分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以完善且切实可行的立法措施为手段,以理想的环境改善为最终目的。

经济可持续发展往往关注于社会科学的巨大力量、经济系统的调节功能、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分配能力、追求盈利的动机、市场效益最大化、法律的支持与帮助、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与重要性。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的成本消耗、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长久功效,并通过人类的努力达到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以多种形式来保障和实现人类对资源需求和利用的代际公平。

3、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辩证关系

环境系统是经济的源泉,经济系统是环境系统的延伸。保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系统承受极限的唯一和最佳途径。而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够带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1 环境标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更高水平的经济活动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能够为经济实体带来更多的利润,为大众带来更多的收入,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的增长能够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的增长能够提高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效率,降低失业率,缓解政府的压力。基于以上原因,以往环境问题较之宏观经济目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总是处于次要的地位,甚至被完全忽略。此外,公司通常不会在生产成本中计入环境成本,这就体现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政府通常制定规范禁止生产企业的污染行为或者由市场来控制外部环境保护,而生产企业却将这种环境标准的实施成本强加给了消费者。如果企业将环境标准的成本纳人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水平从而在短时期内造成更多的失业。在市场经济中,虽然需求与供给由市场来调节,但是企业应该考虑环境标准成本,将其纳入所谓的企业私人成本。因为不这样做,外部的环境将导致市场的失灵。政府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在短期内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的保护,不能只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视环境标准,应当将环境标准成本纳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与企业的利润之中。因为环境标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两者在冲突中相互补充。环境标准的实施能够保证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避免土地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破坏。

转贴于

3.2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标准的健全与完善

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诸多相互竞争的利益主体考虑进去,例如:公民个体与生产商和开发商、中央政府与特殊利益集团、环保部门与促进经济增长部门。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观点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模式。环境管理冲突的可能性随着环境保护与管理策略的日趋复杂而增加。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恰当的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规范为基础,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以人为本”,提倡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严格且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环境标准体系。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促使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转变陈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进行科技创新。这就对环境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现行的环境监测标准进行修订与完善将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现行的环境标准进行审查,及时修订与完善。人们在认识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后,也将会积极参与环境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环境标准监测水平得以提升,人类整体环境得到更高层次的保护,同时环境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得到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4、我国环境标准的改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各领域专家与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努力发掘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对我国环境标准与经济发展模型进行调整的一些建议,以实现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的同时,经济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标准可以看作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具体方式,并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即通过各项环境标准的严格执行,控制企业的排污行为,强化城市管网内生活污水和污物的无害化处理,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向着健康、持续、循环的方向发展。这种良性影响不但能够从环境标准本身得到证实,而且也是我国立法机构设立环境标准制度的初衷。环境标准体系建立以来,不但在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体系较之若干年前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环境标准创新理念仍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环境标准体系设置理念强调维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即最大限度的维持经济的运行,将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了保障经济上面。虽然这种立法模式在一定阶段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末端治理”路径被现实证明是走不通的。特别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不但使得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也让广大居民的人身健康受到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发展既要强调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环境保护,在强调现今环境标准体系能够一定程度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再将完善有关循环经济、生态补偿、绿色经济等的环境标准运用到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建设中来。

环境标准体系是一系列有效环境管理制度的组合。在实践中,环境标准是用来控制污染的政策性工具,但其只有运用到具体的环保工作中,才能够对经济活动予以监测。因此,政府必须基于本国国情选择环境标准。我国环境主管部门可以策略性地选择环境标准,采取具体的措施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有效监控。

环境标准应该建立在具体数据与明确的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之上,此外,环境标准领域的专家认可也已经成为环境标准管理体系中的基本要素。我国经济领域环境标准的实施一般包含计划、规划、检查与实施等环节,具体实施过程

①环境标准政策:环境主管部门的领导层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境标准政策作出明确的承诺,以用来实施环境标准和进一步改进环境标准。

②环境标准计划:为了顺利实施环境标准,应该认识到经济活动的环境因素,全面了解哪些经济活动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熟悉环境标准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依据;确立经济活动影响环境的限度与范围;建立实现环境标准目标和指标的方案。

③环境标准实施:为了促进环境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明确环境标准实施各方的角色、责任与权力;为环境标准的实施人员提供培训,扩充他们的环境标准知识,提升他们的环境执法能力;建立环境标准监督体系,通过控制和监督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定目标和指标;及时发现违反环境标准的经济活动,预防和减轻事故和紧急情况对环境标准体系的破坏,并依据环境标准定期监测经济活动的可行性。

④经济活动的检查与纠正:为了确保环境标准得到执行,必须衡量和监测经济活动主体的相关业务与活动,一旦确认经济活动违法或违规,就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程度的影响;记录环境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定期对环境标准体系进行审核。

⑤环境标准管理评审:应检讨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环境标准,以实现改善整体环境的目标。

5、结语

人类经历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之后,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极度重要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以资源的耗费与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其关键点在于如何才能使得付出的代价最小。实践证明,只有具备恰当的环境标准,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与环境标准的具体实施产生一系列冲突与矛盾,应当通过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来化解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协调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标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矛盾与冲突中最终走向相通相容。

[1]崔风,唐国建,环境社会学: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解释[J].社会科学辑刊,2010(3):46,

Alan Gilp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A cntlcal overvlew[M].England:Jobn Wiley & Sons,LTD,2000;15

姚爱萍,李珊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9

冉学军,对现用环境标准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12):87

陈素兰,刘建琳,环境标准实施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环境监测,2001(6):10

方创琳,刘彦随,河西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1(2):254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关联性

0引言

经济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全球正处于新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与人才对企业发展、国家发展愈加重要。作为一种特殊又极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各类生产力要素内最活跃的因素。十五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知识的载体与创建者,作为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要素、结构与创造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况

1.1人力资源的概况

人力资源具有三层含义,一为国家或地区内具有劳动能力人口总和;二为一个组织生产力作用发挥的所有成员;三为一个人具备的劳动能力。一般而言,人力资源数量是指具备劳动能力人口的数量,人力资源质量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具备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作为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力资源数量充足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但其数量应满足物质资料需求,如多于物质资料生产,将增加新增产品消耗量,更会导致大量人力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活动内提升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只有重视人力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况

《世界自然保护战略》(1980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其概念为“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护其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潜力”。以经济学角度分析,英国经济学家巴比尔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通过长期分析与研究,还可将经济可持续发展归结为两类:广义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类似,通过整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加以重视的同时,应将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加入,以此综合考虑整个经济运行体制。狭义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有效区分社会与环境因素,在经济运行可持续发展评价中,需协调国民经济部分主要指标增长速度等内容,如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结构协调性等,无法将社会、环境等因素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考虑。

2解决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2.1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与未来发展规划的根本保障。在经济发展中,要求人力资源数量充足,人力资源劳动能力、知识水平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现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必须重视企业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只有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才能实现开发、规划人力资源的目的。在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制定中,必须对当地问题加以分析,并做好需求预测工作。按照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可将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分为3个阶段,短期、中期与长期。短期是指为满足当前人才需求,实施的短期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处于忽视地位,为此,企业必须调查、评估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实施状况,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2.2加快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经济发展水平将对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对人们的文化、身体素质产生制约因素。当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时,国家才能具有宽裕的财政收入,才能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才能丰富教育资源。相比物质资本投资增速现状,目前人力资源投资增速较低。为提升人力资源存量,必须加大教育、在职培训投入。同时对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合理调整,对职业教育加大发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才能为国家发展、用人单位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2.3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人力资源在经济结构中的合理配置

按照一般经济规律,产业结构变动一定会引起生产要素结构的改变,如人力资源产业分布结构等,因产业间存在差距,将带动产业间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为此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结构中引导人力资源合理配置。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转变传统思维,更新观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提高对第三产业的认识,站在产业高度发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做好资金、立项与贷款等内容的合理安排,将第三产业安设于合理地位。通过加强管理,可进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的合理制定,并建立以主要领导带头的第三产业发展管理机构,对第三产业发展加以规划管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为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在社区服务、房地产服务等方面社会需求越来越大,进而加大了供需矛盾。为此,相关部门需进行优惠鼓励政策的合理制定,在政策上给予新兴服务行业更多支持。并进行统一标准的制定,达到管理经营行为规范的目的。

2.4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体系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加大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力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国家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加以完善,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环境调整,如激励政策的合理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优惠政策的合理制定,引进人才。在就业等方面应取消地区保护政策与禁止带有歧视眼光,对高素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或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政策,以此对当地投资环境加以改善,并达到引进人才与思想观念转变的目的。2)有效结合长期引进与短期服务。经济发展速度快、交通便捷、待遇丰厚与生活环境良好的地区,往往更吸引人才。为帮助发展中地区能够引进高素质人才,需选取“柔性流动”与结合长期引进与短期服务的方法,也就是户口、工作关系不变动的前提下,通过兼职特聘等方式实现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并提升人力资源利用价值,解决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

2.5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对实现生产要素与分配间的形式加以探究,逐步建立人才激励长效机制。以资金的方式个人或法人可向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投入进而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根据投入资金份额可实现投资者分配的确定。单位内部自分配落实过程中,可进行分配激励机制的建立。通常遵循岗位工资为主,兼顾其他工资分配方式。针对企业贡献率大的员工、高层管理者,企业可遵循其工作需求与业绩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与薪酬增加的工作环境。在物质激励实施的同时,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还需重视精神激励,也就是重视员工个人意愿、尊重员工,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3结语

为达到成本与效益双赢目标、为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改善、提升人们生活环境,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竞争以从物质资源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变,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不仅受经营规模的影响,更离不开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的分析及科学措施的应用,可满足国家、企业发展需求,这已经成为时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统计;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45-02

目前,我国各地的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工业企业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强调企业的生产过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正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环境与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利用多元统计,对各地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情况进行动态评价。

1 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1.1 主要内容的分析

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分析其组成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情况,把表现出的主要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以便可以清晰地分析出系统结构,并能直观地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趋势。对主要内容分析的过程要利用数学模型来完成,并通过多元统计的方法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数,来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评价,多元统计的方法应用非常简便,评价的理论基础也非常成熟,所以,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可持续发展评价样本的研究中[1]。

1.2 具体的评价方法

1.4 水质评价方法

随着工业等企业的不断发展,其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水质,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时代,要想提高地区环境保护的能力,就必须对水质情况进行评价,使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到城市水资源的现状,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对资源的污染。对水质评价的方法主要采取GPCA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实现大规模数据信息的计算和评价,所评价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在评价的过程中,GPCA模型会把水质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对各个水质子系统进行污染指数的计算,从而分析水质污染的程度[3]。

2 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应用

2.1 环境保护能力的评价

通过动态模型的PCA评价可以发现模型评价的实用性,所以,这种评价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环境子系统的评价中,通过对我国各地环境保护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对环境保护能力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环境污染程度、区域环境治理的情况、保护的力度等,考察每个子系统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最后根据具体的状态要素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之后要与国内优秀的可持续发展地区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当地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当地政府更快地制定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各个因素之间的比较和计算,可以准确地得出指标层的指标数据,所以,要在得到数据的初期就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节约评价的时间,提高评价的效率[4]。

2.2 多元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通过考察发现,近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方法都是基于多元统计,多元统计方法在评价的过程中,会通过数据规格化来整理每个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数据信息,既保存了原本信息的真实性,又能通过统计更好地体现出与标准数据的差别。评价系统会把这种差别保留下来,方便人们的统计评价,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实现了数据的完整保存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所以,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的过程要合理地利用多元统计,使其可以明确地计算出地区环境应用的情况以及保护环境的能力。

3 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研究的意义

各地企业的发展在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人们生活中接触到的生态环境现状越来越差,所以,地区政府要充分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研究来不断探索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措施和方法。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研究可以通过多元统计的方法来对当地实际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评价,且评价的结果真实可靠,可以充分地体现出环境的发展现状。通过评价可以使人们明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加强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5]。所以,各地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的工作,把评价环节落实到每一个环境变化的细节中,通过具体的评价结果,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能力。

4 结 论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目标,要求各地实现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平稳发展,同时发现环境污染的现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弥补,减少对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使地区环境的发展情况准确地体现在人们的面前,采用多元统计的方法进行评价,简化了评价的过程,也使评价的结果更加贴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是人们制定保护环境措施有效的依据。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过程既发展了问题,也解决了问题,当地政府要积极配合评价的工作,在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时,要及时制定出改善的方案,不断提高地区的环境保护能力,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杰,傅小峰,马晓伟.中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3(19):412-413.

[2]王晓鹏,曾永年,曹广超.基于改进主要成分分析方法的复杂环境系统质量评价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45(52):156-158.

[3]姚莉,胡细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2,58(32):52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