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3-02

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各国间经济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都在积极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世界经济》(有些高校也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仅就高校《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进行探讨。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实施《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在欧洲,双语教学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的语言大多是英浯,旨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繁荣经济,形成合力。目前在我国开始试验推广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

双语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英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所以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也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英语上课。它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交流和互动之中。

(二)《世界经济》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符合本课程的特点,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需要。《世界经济》课是一门研究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专业理论课,其一些理论观点源于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同时它又是多门社会科学的综合和广泛的运用。所以,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能够将教学的内容与国外先进理论成果接轨,有利于师生在研究和学习中吸取新观点和新方法,有利于细致研究学科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并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

其次,《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需要。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为媒介语言,通过引进原版教材的学科教学,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规范和风格,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双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与外界交流以及了解科技前沿和吸收各种国际信息的能力,加快高校高层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和国际竞争,更需要通过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最后,《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国际化是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地推进双语教学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此外,高校教师将有更多机会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双语教学课堂可以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们提供一个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机会。

(三) 《世界经济》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鉴于《世界经济》课程涉及世界经济的现状、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而且主要探讨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所以实施双语教学不仅符合课程涉外性的特点, 也是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从双语教学的实施对象看,选择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系统的语法知识,有了相当的词汇基础,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从师资队伍来看,各高校一般拥有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经过充分的备课与培训,完全能够胜任双语教学工作。

二、《世界经济》双语教学实践的思路

(一)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高校《世界经济》双语教学实践中可选用的教材不多,有的高校采用的是任课老师从国外带回的英文原版教材,如《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作者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Peter Dicken。更多的学校采用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詹姆斯·格伯编著的《World Ecomonics》。这本书是基于美国的英文原版教材,经编审后增加了忠于原文的中文注解部分。所以,该教材相对于其他的世界经济教材更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各章节中的案例学习部分都具有权威性和新颖性,能在加深学生的理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了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任课老师还可以选用几本中文专业教材辅助学生的学习,如张幼文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庄起善主编的《世界经济新论》等等。同时,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追踪阐述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以及解释和介绍相关专业术语等,师生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各种英语报纸、期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源等,收集更多的最新资讯。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因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一是一些高校使用英文专业教材,中文授课,试卷考核是英文的。二是一些高校采取两种教学语言,其中主要用英语进行讲解,对某些难点内容以汉语辅助讲解,板书和标注用双语进行。三是一些高校以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以全英语进行板书、讲解、提问,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这三种教学模式中,第一种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在中西部的高校中应用广泛。后两种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应用比例较大,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课堂上英语与汉语的使用比例是多少才算是双语教学确实是很难把握。如果全部用英语来讲授,学生会过多地注重语言而忽略了专业知识本身和内容体系,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双语课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如果大量使用汉语讲授的话,虽然能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些,但又会让人觉得这不像双语教学。因此,《世界经济》任课教师具体采用哪一种讲授方式,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然后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双语使用应该有一定的掌握和安排。

(三)考核方式的选取

《世界经济》双语教学涉及到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因此考核应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英语语言技能为辅(比如可以实行开卷考试,或中英文试题相结合等),同时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的考核等多方面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更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三、关于《世界经济》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双语课师资队伍匮乏的问题及对策

双语教学需以双语教师为基础。从事《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听说能力。可是在我国只有少数专业教师可以胜任两种语言的教学任务,不具有普通性。这些教师要么是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要么是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但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英语语言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的国贸专业知识比较欠缺,这就制约了他们的双语教学效果。有国外留学经历的老师有一定的英语能力,而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比较适合双语教学,但是人数太少。因此,加强环境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首先,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课教师的需求。其次,在《世界经济》任课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的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最后,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人才共享。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可以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以此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

(二)双语教学资助较少的问题及对策

各高校应为推动《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开展,给双语教学教师以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相对于传统的汉语教学方式来说,双语教学无疑是一场需要极大资金、精力投入的教学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研究很难,甚至比科学研究还难。所以,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课双语教学需要学校和任课教师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一些高校一般是给予双语教学老师的工作量乘1.5倍系数的奖励。笔者认为这个还远远不够,应加大资金的投入。除资金支持外,学校或院系还应该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对《世界经济》双语教学的课程以教改立项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多种渠道为双语教学提供方便。各高校在给教师以经费资助之外,还应为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供方便等等,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的外语水平是成功完成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受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普遍偏低。尽管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经过近十年的外语学习,系统学过了语法知识,也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但学生往往听得不太懂,看得比较慢,更无法用外语进行交流。同时,大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也制约着双语教学的推广。同样一个班,有的学生英语水平高,非常适应双语教学方法,而有的学生几乎听不懂,造成在课堂上厌学和自我放弃的结果。

在这方面,首先,学生要更加重视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并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如,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方式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不同将其分组, 老师在课前布置好讨论题目, 学生可以分头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汇集成小组意见拿到课堂上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而且可以通过课前准备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提高学习兴趣, 对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有帮助。此外,任课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口语表达的能力。譬如,教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或其他机构提供的专门培训,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选择出国培训。

参考文献:

[1] 齐晓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第2篇

国际金融管理是社会经济结构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美国金融危机出现后,国际金融管理从金融危机的经济发展规律中,总结金融管理运行的基本问题,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发展,结合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实际应用变革中存在的不利变革因素进行分析,对未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发展提供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变革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世界国际金融监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逐步优化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管理适应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管理;法律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逐步与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变化较大,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化改革,实现了新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适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国际经济交易运行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稳定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管理环境,促使我国紧紧抓住世界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稳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影响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周期循环组成部分,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支出比重大于收益比重,各国经济发展在房贷、存款人、消费者、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降低,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运行状态处于不稳定状态,世界金融管理制度无法应用完善的监督控制系统进行资源应用监控,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运行发展状态处于“一边倒”的发展转台,金融投资管理风险性提高,社会经济结构的运行稳定性降低;另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交易制度处于架空状态,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能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进行简单资金运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促进世界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金融管理制度,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性合理改革,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欠缺主要表现为:

(一)监管作用下降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国际金融管理的主要手段,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运行主要是以美元为核心的经济货币交易形式,金融危机后,美元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大大受到打击,世界各国经济交易的形式和交易结构也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发展结构出现较大的经济管理问题,国际金融监管制在各国经济运行监督管理控制中的作用降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经济管理结构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不同形势的货币汇率问题中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世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处于不完善被动管理状态,对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流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管理主体单一

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交易平台的恢复逐渐形成全球化、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向,金融监管体制在进行分析控制应用中的作用得到逐步拓展,但金融危机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主要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制度,金融危机后逐步兴起的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应用旧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因素,需要适度进行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金融危机后,需实施金融监管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改革,引导不同经济结构的科学性变革发展,为稳定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三)国家经济管理比重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结合金融危机前国际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传统金融监管制度在实际经济划分中资本划分的公平性较低,国家经济管理比重在国际整体金融管理中的公平交易保障性较低,社会经济交易的金融监管作用性较低,金融危机后,各国以国家经济利益导向的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严重冲冲击,世界经济交易秩序处于逐步变革阶段,社会效益的重视程度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实现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应当重新划分国家经济利益中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比重,推进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全面性变革发展。

三、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

(一)金融监管制度的管理广度延伸

从以上对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制度运行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经济趋势来看,对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化变革。金融监管制度在管理上注重广度的延伸,社会经济管理中,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经济趋势,需要强化金融监管制度的管理范围,例如:金融货币交易结构进一步科学化分配,从国际交易金融债券等投资运行比重等因素进行分析,实现金融管理与国际金融交易同步变革,逐步拓展金融交易中资产债券的优化,拓展金融管理在多元化经济交易中的作用,发挥金融监管制度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制度中的法律结构逐步完善

国际经济交易在金融危机后趋于多元化发展趋势。实施金融监管制度的逐步优化。经济发展是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物质保障,实现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结构及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逐步完善,例如:2010年,国际社会经济实施新资本主义国家协议,近年来,国际金融管理体制的发展逐渐从世界金融交易管理法等方面,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与国际法律制度的逐步融合。此外,实施国际金融监制度各国之间的监督管理,为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新金融管理引导,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执行提供了制度结构保障。

(二)金融监管制度的社会性提高

从世界经济变革发展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注重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实际应用,注重金融贸易双方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阶段,从单一的注重贸易双方的经济效益向注重双重效益的发展趋势进行变革发展。例如: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实施国际金融监督管理中,注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加强不同国家经济交易的公平性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优化不同世界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例如:亚峰会议等地域性经济金融发展的共赢长远战略合作,推进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此外,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实现例如买卖双方经济效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实力的综合性应用,从而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调节国际整体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国际公平交易新金融环境的建立与完善。

四、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国际经济交易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的分析研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性发展,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适应变革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现新常态经济结构下不同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金融管理理念的全方位

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下,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推进金融投资管理理念的全方位发展,结合国际经济金融管理的基本运行发展趋势,应用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理念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积极防范我国金融投资运行管理的风险,实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相结合,例如我国经济管理实施自由竞争为主体,国家运行宏观调控,国家经济金融交易要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发展新趋势入手,积极做好我国经济运行投资的国际投资合理化管理。

(二)金融管理风险意识

增强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实施全面性变革,促使加强我国金融投资管理的风险意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金融管理的作用分析,主要从社会经济中受到的后期影响进行分析,加强国家经济金融运行的风险管理。例如;金融管理对国家内部金融管理、债券投资管理、房地产管理、信贷应用管理等多方面的资产管理,结合国际经济运行发展情况及国家内部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优化不同形式的经济管理比重,推进不同经济管理结构的科学性发展及不同形态的经济管理模式综合性发展。例如:我国实施金融企业新型资本运行协议,合理应用国际金融监管制度进行国家经济内部管理形式的逐步优化,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金融投资管理企业的风险意识,实现我国金融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三)合理应用国际金融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完善,一方面,将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发展新趋势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充分应用金融危机后,逐步完善的国际经济新环境,应用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保障我国经济在国际金融交易结构中的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展与国际金融交易发展之间相适应。例如;我国开展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发展金融交易管理,可以与人民币交易汇率稳定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控制,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逐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新趋势。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保障世界各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整体经济结构趋势,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在危机过后重建的改革重点进行分析,推进世界金融管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为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贸易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1.

[2]刘泽云.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与政府财政角色安排.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戴莹.证券信用评级监管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2.

[4]刘坤.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俄罗斯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东北财经大学.2012.

[5]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吉林大学.2013.

[6]肖健明.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武汉大学.2010.

[7]郭金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辽宁大学.2014.

[8]潘静.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西南财经大学.2014.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第3篇

1.经济管理思想与组织建设实现现代化

要想实现经济现代化,管理思想首先应该与时俱进,然后组织建设也要跟上步伐。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下,企业生产不重视局部问题,不顾及生产环境,而在现代化管理思想下,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做法。企业首先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各项经济活动要符合社会、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事管理活动时我们要依据现代化的原则,坚持现代化的方法,制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策略。另外,企业的组织建设也要现代化,通过科学工具的使用不断完善管理组织的建设。

2.经济管理工具与管理方法实现现代化

经济活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但同时还必须符合一切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具和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很多新管理工具的运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例如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下,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器械等广泛被使用,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加合理,更加准确,更加及时有效,而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很多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一定要坚持全局发展战略。

3.经济管理更为民主化、专业化

不管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员工都功不可没,他们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带来了利益。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应该以员工为核心,给予他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企业通过民主化的决策可以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民主化的实施。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管理人员专业化。作为管理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经济管理策略等等都要具备专业的素养,通过制定合理的策略落实到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之中。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1.从我国国情出发,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经济管理的发展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制定发展战略。经济管理不管是思想、模式还是方式的发展都要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社会生产力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也大不相同,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的经济管理应该立足国情,结合各个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盲目地照搬西方经济管理方式未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施管理思想、模式以及手段的合理调整,从而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2.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迅猛,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逐步开始向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引进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管理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我国可以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借鉴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展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

三、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1.经济管理制度更为人性化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经济管理的发展更离不开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经济管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人性化,符合人类发展客观规律,这样才能为经济管理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2.经济管理方式更加民主化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制定民主化的决策相当重要,如果决策不够民主则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管理方式一定民主和合理,制定决策的时候充分征得员工意见,发扬民主精神,这样一来既能凝聚大家的集体智慧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扁平化组织结构诞生

在经济管理中,传统我们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这一种组织结构对人们思维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积极性的提升极为不利。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与经济管理的发展不相适应,由此诞生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4.坚持以顾客为导向

传统的经济管理坚持以技术与生产者作为重心。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越来越多地坚持以顾客为重心,确定顾客需求然后决定生产数量与规模。企业生产什么、生产的量是多少要根据市场需求而定。因此,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下,顾客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只有坚持以顾客为导向才能最终获利。

5.借助互联网进行沟通

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少不了的,一旦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就要及时沟通解决。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内部交流提供了便利,企业员工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经济管理现代化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它帮助企业更好地运行。

6.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必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还能创造更多的效益。因此,经济管理活动中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员工各自优势,凝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团队合作精神必不可少,在经济管理中,它也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语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一、前言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相较于其他的国家较晚,但是经济发展速度却与其他的经济大国越来越接近。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体系以及经济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应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进行经济活动时经济管理方法,如何更加科学有效,是保证经济活动高效并且规范化的重要工具。因此针对经济管理以及其理念的研究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本文中,笔者就将对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研究。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思想及组织上的现代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思想以及组织对于经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因此也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出发点,而是需要以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出发点,在原则理念以及方法上与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共鸣,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管理思想现代化。经济管理组织现代化则是指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对主体以及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科学调控和管理,在时展过程中,管理组织需要根据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现状来不断凸显其自身的特色。

2.方法及手段的科学化和自动化

管理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组织与思想的变化不断进步,在现代化经济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管理是非常实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目标实现过程中,通过科学化管理方法,可以让经济指标与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结合,从而实现程序化活动,在一系列科技手段支持下,能够将经济管理的及时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很大程度的提高,而经济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则是在进行实际管理活动时,根据不同管理目标以及管理内容的需求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以及自动化仪器等等,对管理目标进行有效地、以及有序的指挥和调控,管理手段的自动化,能够使得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提高。无论是经济管理理念与组织的现代化、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来讲都缺一不可,并且在具体的管理活动进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综合作用下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管理的人性化趋势

在过去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属于科学管理,而随着现如今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管理理念以及方法的不断进步,科学管理在其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其中以人性化的缺失为最主要的问题。所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趋势就是要凸显人性化管理,在企业文化理论建设过程中就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非生产机器的附属品。无论是人本管理理论还是其他的理论,在企业文化理论中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将人在生理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需求作为进行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对员工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所存在的需求进行满足,使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归属性都得到增强,从而将被动地为企业进行工作变为主动工作,使企业在员工的建设下实现更高的价值。因此,现今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已经被认可,并且在逐渐被拓展应用。

2.决策的民主化趋势

所谓的民主化管理方式就是在企业进行相关的决策时,企业高层领导以及管理层需要在进行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先进行民主讨论,吸收、采纳来自于基层员工的意见以及见解,这样才能够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保证企业决策的准确性,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决策制定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相比较而言,在过去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对企业组织核心价值进行实现,这种管理方式在当今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已经不再适合,所以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改变,体现民主化管理方式,将决策重心下移,进而确保企业核心价值的实现更加顺利,更加稳定。

3.生产的消费者导向化趋势

今天,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同行业企业之间竞争趋势愈发的激烈,过去由市场来决定消费者需求的观念已经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转向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简单一点来说,也就是卖方市场已经不再适应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渐变成买方市场,因此在企业进行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方向也需要进行改变。在过去的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者为导向和技术为导向,这也是由卖方市场所决定的生产导向。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导向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企业需要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在这种趋势下对自身的生产方向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4.协作的团队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与管理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所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管理工作并非由独立个人能够完成,而是需要在团队合作下逐步实现各项任务目标,进而实现整体经济管理目标的完成。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经济管理目标以及任务改变状况下,进行去留重组,对于重组之后的经济管理团队来讲,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精神的存在,对于团队的运行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并开始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四、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1.实现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虽然现如今世界经济已经向一体化进行发展,但是我国的国情与世界上其他强国拥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然后结合国际公认的相应标准,这样才能够实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在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以及南北部地区发展状况都存在着差异,在各部门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非常明显,因此在进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时管理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同时因为我国属于多种所有制并存形式,所以相应的经营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上有很多种形式,对于这些差异要进行充分的认可、尊重,并且以这些实际差异为出发点,再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实现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2.充分吸取先进经验

在上文所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排外,而是要保证在我国特色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并且充分实现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对外界优秀经验进行吸纳并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向本土化发展。无论是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管理手段,都不能够因为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而进行忽视,应当进行充分的理解、研究、以及消化,使其精华能够被应用于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工作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先进技术,例如电子计算机,预测技术,决策技术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和其他的信息技术,在现代化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这些技术要采取接收的态度,将其融合到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体系中。

五、结束语

经济管理现代化在现如今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下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无论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还是企业经济发展来讲,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以及思想和手段对于发展的长远性以及稳定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化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融合现代化管理理念、手段技术,实现经济管理工作的更新换代,增强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以及提高管理质量,从而推动企业经济以及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和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相关内容以及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应避免因过于追求经济管理现代化而背离初衷,导致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不升反降。

参考文献

[1]季佳诺.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3):7-8.

[2]陈旭.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讨[J].智能城市,2016,(8):111-112.

[3]周诗涵.试论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中外企业家,2017,(1):66-67.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第5篇

    国外投资经营是当今高度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趋势,是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技术与资本流动的需要,它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入世以后,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国内市场遭遇抢滩,“走出去”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等等。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定位,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新的国际战略,并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得更快更稳。本文以国外直接投资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基础与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在对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我国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地区战略选择、行业战略选择、资金筹措与运用及风险控制等战略。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我国外向型企业如何运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特别是在境外投资战略方面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投资战略

    【正文】: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活动与资本运动都在依靠本国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的基础上,跨越了国域疆界,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经济生活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和主要承担者,它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全球性经营战略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相比较来说,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更具有代表性的实践经验。因此,本人认为,在具体分析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战略之前,有必要深入分析国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过程,并对各种国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国外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和国际投资惯例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和企业的特点,才能探索出具有我国特点的外向型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和方法,并制定出有利于我国外向型企业发展的境外直接投资经营发展战略。

    一、关于国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国外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又称国际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外直接投资的定义是:“在投资者以外的国家(经济)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①《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国外直接投资的解释是:“涉及到工厂和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或“股票所有权使股东控制了厂商的经营活动的投资。”②简言之,国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将资财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它包括在东道国设厂创立新企业和收购东道国已经存在的企业两种基本形式。根据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不同,国外直接投资又可以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BOT(英文Build Operate Transfer的字头缩写,中文意思为“建设—经营—移交”)投资方式,我们通常把前三者统称为“三资企业”。

    国外直接投资融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因素为一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具有多方面的国际开发能力。不仅能拓宽国际劳动力市场,开发新的就业途径,而且能够培养一大批从事国际合作的高级人才;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而且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③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于1966年提出的,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国外直接投资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这些国家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仿制品的出现,国外直接投资就应转移到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欧洲各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因为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标准化阶段,随着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国外直接投资也伴随着生产相对优势转移而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贡献,在于从动态区位条件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并说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而发展了以新技术为特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转移的过程;随着这种演进,贸易格局和产品流向将发生逆向变化;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一定生命周期阶段上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获取利益。这在相当程度上为投资企业进行区位和市场选择提供了分析框架。

    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初次进行国外投资,特别是主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的企业比较适用。对于已经建成的国外企业实行国际生产和投资的全球战略行为,则不具备强大的说明力。总之,世界经济发展至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最为典型的是它无法解释如石油生产部门等非标准化产业的对外投资。不仅如此,国际投资格局也并非如弗农认为的只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而更多的是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特别是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当前没有什么企业是按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进行国际生产和直接投资的,它们完全可以在新产品时期组织国外生产,甚至通过其子公司在东道国研制开发新产品。

    (二)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被金德尔伯格予以发展和完善。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是市场不完善性。

    海默认为,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市场不完善性为国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前提,这种不完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即有少数卖主或买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的决定;二是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三是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产生某些市场障碍;四是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海默认为,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对投资经营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因为寡占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海默将国外直接投资企业看作是垄断者或寡占者,指出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厂商具有垄断或寡占优势的条件下形成的。①

    以市场不完善为核心的厂商垄断优势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发达国家企业在国外的水平式对外投资,即在各国设厂生产同样的产品,而且可以解释垂直式对外投资,即把一种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分布到多国进行,如在石油工业中,少数跨国公司在长期内支配着世界石油市场,就是典型的垂直式对外投资。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于1976年首先提出的,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和吉狄等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的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该理论首先指出市场的不完整性是市场内部化的原因,并认为决定市场内部化有四个主要因素,即,产业特定因素、区域因素、国别因素和企业因素。区域因素和国别因素决定投资的方向,即投资的地理分布。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是投资的前提条件。

    内部化理论探讨的主要是中间产品市场,而不是最终产品市场;重点研究的是厂商扩大直接投资的动机,而不是如何利用外部市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内部化优势,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解释,但是它没有能够考虑到世界经济现实结构中制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尤其是非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发展的影响。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77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继承了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论,吸收了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优势说,借用了俄林的区位优势理论研究方法。邓宁在《国际生产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将上述优势命名为“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认为企业只有在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才会发生。

    “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拥有或掌握某种财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特定优势”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的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选择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决定企业是否对外投资的因素,即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它们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得以具备;“区位特定优势”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力,它是一个动态的外生变量,只能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无法通过企业自身来创造。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第6篇

艺术品消费VS装修装饰

装修是每位新购住房者的必然程序,按照业内的一个说法,装修款的比例是房屋总价的20%。2001年,同在北京打工的小赵和老张分别在位于北京通州区龙旺庄小区各购买了一套总价15万元的房子,小赵花了近3万元装修新居,10年过去了,当初雪白的新房,现在已经是面目全非,虽然房价翻了几番。但是现在要重新装修的话,需要近10万元。

同小赵相比,老张当时也预算了3万元的装修费,其中2万元用于刷墙铺地,1万元经人指点,购买了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教授的两幅作品用于装饰新家。

“当时,因为这两张画,我差点和我老婆打起来。”说起当初买画老婆反对时的情景,老张显得有点婉惜:“要不是她拦着,我还会多买几张。我听人说了,现在这两张画,怎么也值个四五百万。现在我这房子才翻了不到10倍,这两张画可才是用2万买的。”老张向笔者伸出两根手指比划着,颇有些得意。

艺术品消费VS礼尚往来

中国是礼仪之邦,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互赠礼物,以示友好。小张和小李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资深营销员,经常要面访客户,准备见面礼品是一门必修课。“这10年来,光花在小礼物上的费用就不下10万元,您看,这些都是没有送出去的礼品。”小张指着阳台上大包小包的礼品抱怨着,“这些东西一过期就送不出了,留着还占地。”说起这些年的礼品消费经历,小张一脸的无奈。和小张的无奈相比,同样是送不出的礼物,小李却没有小张的烦恼。原来,小李有几个客户是中央美术学院画画的老师,她经常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一些“小品”送给客户,由于当时这些老师还没有什么名气,导致小李手上积压有几十张小画。“前些天,我以前的一个客户找我,问我还能不能拿到那个老师的画。我说现在手上就有。”小李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年来积压下来没有送出去的礼品,现在却成了香饽饽。“一下子就卖了50多万。”说起卖画时的情景,小李一脸的兴奋。

金融投资VS艺术品投资

小刘和老杨是中央某机关的公务员,平时工作比较轻闲,在全民炒股的时代,两人也加入了炒股大军,十几年下来,战绩平平,倒也乐在其中。

“咱们把仓清了吧,把资金投到艺术品上吧。”2000年12月的一天,老杨把小刘拉到一边,悄声说道。

“啊,能行吗?”小刘一脸的疑惑。

“听我的,没错。”老杨拍了拍小刘的肩膀。

于是两人把股票全部清仓,把资金归拢起来掉头杀入艺术品市场。经人指点,他们用1万元1张的价格,购买了2幅范曾的《老子出关图》和2幅《钟馗》。第二年,就将其中的2幅以12万元的价格转手,现在两人手里还各有1幅范先生的作品,其间,他们还不断投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同样是10年,投资炒票没有赚着钱,没想到在艺术品投资上斩获颇丰。”说起股票和艺术品的投资经历,小刘感触良多。

艺术品消费VS全民艺术品时代

“艺术品升值是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2012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马健教授在中国文化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做主题演讲时一语道破:“艺术品的升值没有规律可循。”

“这一行水太深”是许多百姓谈及艺术品时的口头禅。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成果中分一杯羹是许多民众的期待,至2020年艺术品投资将达到。但是传统艺术品市场存在的“看不准、买不起、拿不住、卖不出”的现象,这使普通民众对艺术品市场心生畏惧。创新艺术品交易模式、建立艺术品经营企业对所经营艺术品的负责机制已迫在眉睫。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第7篇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在:(一)资本的国际化。其标志是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商品资本国际化,以国际信贷为重要内容的货币资本的国际化等。(二)生产的国际化。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拥有不同资源、工艺和劳动力的国家在更多更细的程度上进行分工协作,国际分工也日益深化:各国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整合中,更加紧密地与国际产业的更新和转移相结合,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统一经营网络。(三)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它表现在:跨国公司间的相互控制逐渐增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联盟更加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同类产品中更具竞争力的显然已是那些经过国际合作与支持的项目;国际技术转移、高科技产品的国际贸易以及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增多。在此以前,更多地从政治角度来探析国家的涵义也许是天经地义的,而如今,经济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间的关系也从以战争手段掠夺领土转向以经济手段争夺市场。

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迅速崛起,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单元世界体系正在演变成为多元层次的世界体系。国家就是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管理自己的国家,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的。是国家属性的主要特征。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是开放、合作、互相渗透。由此,国家的排他性和经济一体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发生了碰撞。

最明显的是区域性的经济组织、跨国公司以及国家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在不断“侵蚀”到国家的,使得国家在处理本国内外事务的时候,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都受到了制约。以跨国公司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到1995年,世界上已有约3.9万家跨国公司,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27万家,国际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7万亿美元。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拥有资产3.4万亿美元,一些跨国公司所覆盖的国土面积和运营范围比有史以来任何帝国的地域更加浩瀚。跨国公司在各个领域向国家的经济主导权发出严峻挑战:由于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庞大的管理组织体制,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已经并正在继续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趋向,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并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国家的和利益。同时,生产技术的创新和转移也被牢牢地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发达国家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控制着这些国家90%的生产技术,在跨国公司内部所发生的技术转移占全世界的80%。跨国公司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基础影响到国家的决策和利益,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更大的利润。无论对母国还是东道国都是如此。比如一些美国的大公司在把资金和技术向海外转移的时候,为寻求生产的低成本和销售的新市场,也不拒绝把部分产品“返销”到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会从中得益,在国与国的争议中,这些有利益关系的大公司未必会站在美国一边。同样,由于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严格而有效的控制,往往使得技术落后的发展中东道国处于被动的依赖地位,形成经济依附性发展,削弱了国家经济主导权。

跨国公司对国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通过经济手段涉入政治领域。远的,如1953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帮助伊朗摩萨德政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的,如韩宝事件在韩国掀起的政治经济危机等。

众所周知的是,区域性组织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日益不可分割,这些国际性机构实际上已经深深地介入世界政治的运行轨道,对国家产生着越来越深的影响。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以及欧盟、东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由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全球性问题将不可能由单个国家或国家间的合作来解决,那些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肯定会积极参与。这就必然导致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国际利益势必出现多样化和分散化。

当然,国家在面临这些矛盾与冲突时,并非是束手无策。首先,在当今,经济一体化趋势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符合时展规律和国家利益的。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单一的国家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经济实惠。其次,为了巩固国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国家宁愿付出某种代价——让渡部分经济,这种“让渡”是有条件的,即以不构成对国家的损害为前提。如跨国公司为母国带来可观的利润,同时,为东道国提供了急需的资本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国家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享有自,即经济一体化对国家的“侵蚀”是以维护国家为基础的。国家之间仍以平等为原则。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以及相互依存的国家仍会小心翼翼地维护这种让渡的“契约”。因为任何导致国家对“侵蚀”其行为作出反弹的因素都会反过来“侵蚀”他们自身的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第四,经济的联合毕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它的因素除经济外还包括文化、传统、语言等更为深层次的方面。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上逐渐趋同,才有可能在政治上达到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经济的联合,将欧盟国家联结在一起的,是其相近的文化观念,在这个层面上,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创新体制也越来越引起更多的国家、政府及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国家创新体制是指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也更加注重具有民族特征的多样性的发展。国家创新体制的兴起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同步性。事实上也正是由于区域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等的发展部分地“侵蚀”了国家的经济,才为国家创新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基础。

世界经济一体化似乎正在与国家创新体制构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都应当纳入世界轨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流,与其他国家保持合作与协调。这同时意味着,要想发展也必须保持本国民族的特色,这也是国家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方面。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第8篇

1.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发展至今已经越过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步入了低碳化。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是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一个清晰目标。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为实现该目标,英国出台不少政策,如气候变化税、碳信托交易基金,可再生能源配额。日本为发展低碳经济限制本国高耗能产业发展,鼓励高耗能产业转移国外,并针对成品制定出严格的耗能标准。美国在2007年出台《低碳经济法案》,并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10步计划,对可再生能源实行税收减免,提供贷款担保、经费支持的优惠政策。除以上几个国家外,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和努力,并且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地位选择。2.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气候也深受影响,连续多年出现暖冬现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层出不穷,生态环境恶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威胁。据相关数据预测,2030年我国海平面将会上升10~15cm,最终导致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气候变化使得生活环境不稳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可以说,面对未来气温升高极可能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的当务之急。3.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迅速,大规模的建设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能源的大需求量难以改变。长久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我国90%的二氧化碳、88%额的二氧化硫及75%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所排放的,并且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加大。鉴于此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评析及法律框架规制

1.低碳经济政策调整现状评析。当今,我国关于促进和保障低碳经济发展而出台的政策数目较多,国务院在2007年、2008年分别发表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11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根本性作用。此外,地方相关部门针对地方现状制定了地方性的产业政策,对国务院办公厅的具体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的工作通知》,随后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及深圳、厦门、南昌、贵阳、杭州、天津、保定等“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工作,并且明确指出积极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可以说,这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机遇。当今,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统筹建构,依照科技进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推广,努力构建低碳经济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及消费模式。“五省八市”这一试点城市依据自身状况,编制低碳经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2.低碳经济法律调整现状。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为基本的关键是碳排放量的减少,我国减少碳排放方面的相关法律主要集中在环保立法、能源立法及生态立法中。2002年,国内通过《清洁生产促进法》这一法律中淘汰落后的产能,促进产能过程中的低碳化及清洁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009年,修正案的通过,加强开发管理可再生能源,挖掘资源潜力,如:对非化石燃料进行挖掘。《节能能源法》对能耗降低、节能加强提出了详细意见,并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能源排放,提出了新的见解。《循环经济促进法》高效化、减量化的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出台关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相关的法律。其中,2009年《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中表明中国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观点、主张及立场,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说,这些法律的颁布最终形成了我国低碳经济的法律框架体系。

三、我国亟需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积极使用和推广可再生能源。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可以说,当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共识,国内外当今所处的现实情况也决定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性。我国当前能源消耗严重,效率低下,环境能源问题的突出已经不能够持续支持我国可持续进程的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产量居世界第三,能源消费位居世界第二。我们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煤炭消耗总量近全球的一半。2008年,中国环境和发展合作委员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报告指出,资源已经超过自身生态系统所能够提供能源的两倍以上。针对我国高速度经济的发展而言,其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高投入,高消耗。我国整个社会可持续意义较为薄弱,市场信号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因此导致众多市场主体追求会误导或者相对短视的事务,其中自由市场就会对社会资源造成大量的浪费。当今,我国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产能机构水平低,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水平不高。经过调查显示,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初期,高耗能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较大比重,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当今,我国能源利用大力能源消耗会引起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就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媒体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给社会环境带来不少问题,使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我国主要的大气环境污染,多数悬浮颗粒来自煤炭。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下,生态破坏范围扩大。当今的现实表明,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极大推进低碳经济形势发展。我国想要实现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面临诸多转变。可以说,从我国能源结构而言,我国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它对能源技术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变化都提出较大挑战。此外,城镇化、现代化及工业化推动中国发展,使得我国能源需求加快增长的发展阶段。当今,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停止,这使的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又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为谋求经济发展而出现的老路。我国当今经济主体是工业,因此,能源消费主义聚集在工业领域,我国工业生产水平落后,加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当今,低碳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公民必须具备的责任担当,同时也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得机遇。

四、低碳经济发展中政策与法律规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