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

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

一、前言

随着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生态农业经济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和具体体现,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现状

农业经济要发展,就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了重重阻碍。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但是离生态农业的目标还相差较远。农村的生产结构仍然比较单一,有些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有些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多数地区已种植业为主,像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只占较小一部分比重,各产业比重严重失调。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也就越来越少,剩下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由于这些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有限,劳动素质普遍偏低,生产技术难题就很难攻克,信息较闭塞,增收渠道有限,不利于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加上技术上的落后,生态农业起步比较艰难,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无法提供比较完善的管理、销售和价格体系,除了缺少资金支持,更多的是缺少技术上的支持,依旧未摆脱传统农业的老路。

三、生态农业的意义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要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优化产业机构。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以下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农业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综合考虑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的最优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摆脱了滥用化肥、农药的状况,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2.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生态农业强调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减少“化学农业”对环境和人的影响,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投入,依托资源本身的物质循环,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可以看出,生态农业不再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它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全面协调发展农业模式的新路子。长期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3.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的走俏,农民的收入也就越来越多,增收渠道和方式也就不再单一。农民在为社会创造更多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积极促进传统粮食作物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转变,重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和享受惠农政策,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调整生产布局,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心有所偏颇。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与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增强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因地制宜,在种植中要因优取胜,积极开发优质化的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优势产业、特色农业,紧紧围绕特色资源的开发,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所在。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第二,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对农业进行有效指导。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先进的科技优势相结合,以科技为支撑,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不仅仅能提高农民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4.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循环利用资源,是将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污染物,防止资源浪费。也就是说,生态的整合效应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循环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既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政府积极建设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信息服务、质量监管、产品市场、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拓宽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支持与技术扶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它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理论,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把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农业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做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美娥,谷树忠.新时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7(6).

[2]陈阿兴.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专业合作社建设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12(8).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遵循原则;促进举措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它需要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可谓可持续发展呢?它并不是可持续性与发展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本质内涵。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生态方面的可持续性,经济方面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要素和谐统一性,社会方面的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三个方面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实现相互协调与统一。

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的地理范畴,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与其他区域外的系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那么,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现有自然资源包括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出各个区域的优势,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有效的增长。这里的经济增长必须是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专业集约型经济增长,要让废物产生的力度小于或等于环境的吸纳能力。它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了:区域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功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变得越来越频繁,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与二元经济结构较为显著的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一些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大,从而加剧了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与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应该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出发,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自生性与可持续性。同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新情况。此外,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应产业布局的新调整,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持续性的动态收益与竞争优势。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遵循原则以及促进举措

鉴于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我国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促进举措来充分发挥出市场与政府两个部门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坚持市场化为导向的原则。所谓区域经济就是应该根据现成的自然条件资源等,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规模经济,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消费的多样化。这些应该都是市场化的产物。我们必须在市场化的导向下引导与发展区域经济,让各类市场整合与一体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让市场环境与制度机制对市场分工中的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整合,并努力实现特色产业的自我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坚持地区优势与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区域经济本身就是依赖于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优势,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来获得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尽可能的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产品、产业结构体系与企业组织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协作效率与规模化水平。当然,我们在让区域经济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与制度成本,通过不断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地理的发展来让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各个地区产业升级与空间转移的新载体,最终成为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与获利者。

最后,我们还应该坚持动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各种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各种竞争优势与发展特色都会随着各种经济形势、市场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出发,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机制仍然不够成熟与完善,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与过渡当中,政府就必须采取以自身为主导的渐进式改革,让政府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这就是说,我们的政府应该尽可能的提供可靠的基础设施、市场服务等公共产品,逐步打破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发挥出市场在资源要素流动与产业发展调整中的向导作用,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市场制度保障与作用机制。同时,我们的政府部门还应该逐渐理顺资源、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价格体系,尤其是要改革资源和土地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区域经济形成特色优势。此外,我们还应该逐步调整和改革限制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经济社会政策,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促进专业化分工的快速且稳定的发展。

总之,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稀缺的国家。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市场化的规律来进行不同的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坚持地区优势的充分发挥基础上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并坚持动态化的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让我国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区域经济圈能够向国际市场开放,尽可能的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实现顺利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华主编.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绿色营销;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30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57- 02

0 前 言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尽管我国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上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及阻碍,如较高的成本及高价格,导致消费者往往不会自觉和主动进行消费。但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逐渐开始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节能环保型经济,绿色营销及生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本文在生态经济背景下研究绿色营销的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概念

在学术界对绿色营销的概念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绿色营销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企业在产品研制到售后服务全过程中,采取措施实现消费者、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魏明侠认为,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并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同时在产品研发至售后整个过程均采取有效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此来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绿色营销方式在经营目标上强调实现生态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营方法上注重绿色因素,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营销观念上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及道德。除此之外,绿色营销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共同研究,宏观上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从社会及政府的角度对企业的绿色营销进行促进及约束,微观上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企业绿色营销的行为。

生态经济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得超出生态环境承受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共处。一般来说,生态经济所具备的独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生态经济属于一种资源节约型经济,能够显著地节省大量自然资源,拒绝资源的浪费;第二,生态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需要人与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第三,生B经济具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特点,除了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外,还包括个人与企业等;第四,生态经济建立在市场基本原则上,强调利益与基本市场原则的平等地位,不可过度获取利益。

2 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两者的关系

2.1 生态经济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前提

绿色营销的理论指导为生态经济相关理论,而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实现也必须借助绿色营销为其提供市场保障以及市场动力,从而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市场经营模式。生态经济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需求,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属于一个需求导向型的经济,因而市场需求首先便是消费需求。从微观角度而言,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形式必须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也需要接受市场对其的检验。原因在于市场最终的导向究其根本是消费需求,因此消费不仅代表着社会化生产在某一阶段的结束,也代表下一阶段的开始,消费需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拉动市场需求,就必须借助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及拉动作用,以发挥生态经济模式作用的最终目的。但也必须看到,在现阶段绿色代表高成本及高价格,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推行绿色营销模式,企业及消费者往往不会主动自觉进行绿色经营及绿色消费。鉴于此,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及消费者自觉的消费行为,就必须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生态市场以及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及引导。

2.2 绿色营销是深化生态经济的关键点

生态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在于企业绿色经营管理(如产品的开发到促销整个过程)及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如消费心理等)。绿色营销的主要作用还包括发现、满足以及引导需求。绿色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位生态经济的生存及发展提供动力,能够有效的结合企业绿色经营及消费者绿色消费,不仅能够推动绿色消费的实现,也能促进企业的绿色经营。但同时绿色消费在实际中面临着高成本及人意识观念差问题的阻碍,因此,绿色营销在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地发挥其针对性作用。这就要求绿色营销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发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在遵循市场原则以及经济学规律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及时地向消费者传达并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架起生态经济与消费者绿色需求之间的桥梁,进一步刺激绿色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在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绿色营销能够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从而确保生态经济的实现,使我国的经济模式从宏观转变为微观。除此之外,绿色营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不得违反生态规律的同时,也不得违反市场规律及经济规律,如此才能实现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协调稳定发展。

2.3 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问题究其根本属于发展问题。社会的经济活动为人类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也具有明显的相互联系。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地增强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从这一方面来看,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之间具有统一性与一致性,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绿色营销又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保障及动力。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绿色营销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检验的重要指标。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到绿色营销这一过程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节能环保型经济,并在其中加入绿色营销的理念,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 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种营销理论必须建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因而在传统营销模式下知识型产品无法被消费者接受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市场营销理论进行调整。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范型是生态文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经济的发展;而生态经济又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能够实现人类文明形态转变到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生态经济理论能够为绿色营销的实施提供指导,而绿色营销又能够为生态经济的实现提供市场保障及动力,最终促进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市场经营模式。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给绿色营销提出了文明形态要求,而绿色营销除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外,同时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检验的重要指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永诚.试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互动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3):755-758.

[2]潘夏霖.自然环境保护视角下的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0):143-144,147.

[3]李海明,张洁.生态经济视角下制造企业绿色营销的实施[J].改革与战略,2012,28(6):182-185.

[4]王玉莲.生态经济视阈下绿色营销的路径选择[J].前沿,2012(3):108-110.

[5]吴俊杰.我国企业绿色营销问题与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129-131,162.

[6]黄知常.“深、浅”并重由“浅”入“深”――论绿色营销传播的生态化机制[J].生态经济,2006(5):423-426.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我国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好的策略,是实现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发展中国家,走低碳经济道路,发展生态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准的低碳经济是势在必行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能更好的促进总体经济的发展,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缓解气候变暖的双赢。以下本篇就对我国生态经济理念下低碳经济的管理为大家讲解。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1.以低碳经济应对全球变暖

低碳经济发展会减少温室效应,要知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将导致全球温度平均上升,全球变暖也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打击。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高碳消耗状态下的能源消费必将加速全球变暖。因此,我国在生态经济理念下发展低碳经济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以此来节约能源,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有着低能耗的理念,就是将资源利用到最大化,浪费到最小化,这可是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本质上跟方向上就是可持续发展,是维持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

3.改善能源利用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对环境有影响,对国家的发展也起到推进的作用。开发低碳产品不仅是资源的最大利用,更能缓解我国的能源约束。因此,在国内煤炭、石油、电力资源日益紧张的供应趋势下,发展和利用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已成为缓解我国能源发展问题的新途径,符合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理念。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1.淘汰落后产业结构难

我国的节能减排还存在不少障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依靠那些看、高能耗产业,低碳经济在我国的推行就必须要面临很大的挑战了。相对于工艺和装配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企业,我国应以生态经济为发展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制止,而不是争先恐后的发展这些重化工项目。

2.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和投资落后

我国虽然将节能减排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对于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的不彻底实施和落后的投资,政治实施效果并未达到生态经济理念下的低碳经济管理水平,存在政策时滞效应。这就导致了低碳经济由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节能需要长期的过程,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金融危机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化工、钢铁等企业处境困难,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取消了部分高效能产品的出口关税,这就造成了低碳经济管理上的困难。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由于资金问题在低碳节能上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生态经济理念的低碳管理也不再是企业关心的问题,这就使得低碳经济管理更难在各大企业实施。

4.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本身就是对能源的依赖度很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作为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产品能源消耗就相对高了,要发展生态经济理念也相对困难。因此,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低碳经济管理在我国实施的难度,但是也不要气馁才行。

三、我国低碳经济管理的策略

1.发展低碳科技

生态经济理念下,发展低碳科技管理,构建新的科技价值体系,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为理念。鼓励各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促进低碳减排。要知道低碳科技是具有影响力的,在吃、穿、住、行、文化观念、价值理念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对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2.重视教育

教育的发展必将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还要走很长的道路,低碳经济其实在创作就业机会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在我国生态经济的理念下,发展低碳科技必将少不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劳动力转移,我国都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员素质,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推广低碳技术

比如电力方面,如果大力推广风力发电的低碳技术,及时推进了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又节约了我国的电力资源,将风转为电负荷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还有太阳能、物理病虫害防治等,都是在生态经济的理念下,发展低碳经济。因此,推广低碳经济不仅能节省资源,还能使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

4.循环资源和生态园规划

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是浪费,对于我国的低碳经济,就是这种把资源浪费降到最低的管理。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替代能源推进和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将生态园规划作为一项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5.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生态经济理念下,国家可以开设低碳基金,对节能减排做得好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奖励。加大科研低碳能源的科研投资,鼓励科研人员努力创新,研发新的低碳技术造福人类。我们还要与国际先进低碳技术交流合作,开拓低碳市场技术,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

生态经济不仅符合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的管理更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将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节约环保。低碳经济可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最佳模式,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为世界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国柱.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0(09).

[2]李博.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J].机电信息,2010(03).

[3]钟史明.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J].热电技术,2011(01).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7篇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环境监测站内蒙古包头014100

摘要: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人类自身和社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要性

0 引言

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也给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尤其是随着现代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益恶劣,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样的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而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其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发展的,这是因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基础的,而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必要条件的,二者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只有保护好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此外,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环境与资源一旦衰退,将不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科技进步创造了空前富足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雾霾笼罩、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相当严重,这都是由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变得非常的重要,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关注长期的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 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和技术, 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搞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2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了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在以环境为代价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20 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三废”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能源枯竭、温室效应等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更是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类才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悲观状况。因此,要想谋求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环境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3 有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首先能够使环境和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保护生产力的目的;其次,环境保护能够防止生态破坏,把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充分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的效益,维护生态平衡。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能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加强环境保护袁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保相关的制度体系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改善环境质量出发,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此外,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 必须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全面落实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社会。

3.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中经济和环境被人为割裂的弊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循环经济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物质的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目前我国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注重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开发和建立,采用清洁、无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还可以开发建立一批新型工业生态园区,大大降低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还要加强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推行绿色GDP,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现状,走经济和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减少浪费,最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兰.浅谈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43-46.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同时对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有重要作用,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林业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林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够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还不会损害后代的利益,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采取措施及时

解决。

1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经济发展的观念不符合时代要求,忽视生态效益 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观念陈旧落后,依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林业经济采取的管理措施全部以增加利润为前提。对于当前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有深入贯彻落实,忽视林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没有考虑到林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全割裂,没有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1]。

1.2 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林业经济结构缺乏多样性 林业经济以森林资源作为发展基础,需要充足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森林的砍伐较为严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不到位,影响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并且质量和数量都得不到保障,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林业经济缺乏管理,经济结构单一,初级产品所占经济发展比重较大,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林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

能力。

1.3 林业经济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在林业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与先进的林业生产技术存在很大差距,并且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研究较为滞后,科研成果缺失,导致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含量不高。与此同时,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管理制度的制约,缺乏科学指导,使林业经济的市场运作混乱,管理制度陈旧,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提高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要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林业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整体上转变林业发展的观念意识,将可持续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林业工作当中。同时,改变单纯重视林业经济效益的落后观念,转变经营目标设定,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有机结合,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重视林业生态效益的实现,使二者和谐发展[2]。

2.2 加强推进林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实现林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推进林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首先要转变林业的单一经济结构模式,实现林业经济的多种经营,充分利用林业资源进行多种产品经营,加强林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将林业经营与森林保护相结合,发展家庭经营模式。其次要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强资金投入,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产成品的发展,形成产成品规模。第三要将林业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员工的经济利益进行有机结合,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推行现代企业的发展观念,使林业经济做到长久的可持续

发展[3]。

2.3 加强林业的管理,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林业的管理,要根据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推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林业经营的知识储备,加强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林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同时要加强对林业经济的科学技术管理,研制出优良的林业品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造林,能够防治林业的病虫害,保障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且要加强林业企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管理,扩大林业发展市场,形成产业链,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开展科研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丰富林业发展渠道,促进林业经济的可

持续。

结束语

我国林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生态环保的研究重点。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要转变思维方式,用科学发展观念对林业经济进行指导,使林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桂先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想法[J]. 中国林业. 2010,12(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