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中医养生保健 专业代码:620803 二、入学要求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

三、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三年

四、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医疗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养生保健单位从事养生保健、推拿按摩、药膳食疗、健康咨询以及用药指导等工作的中医养生保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以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疗养院、养生会所、医药公司、社会福利机构、化妆品美容公司等一线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通过三年的学习,毕业生应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毕业时获取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专科毕业证书。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见下表。

能力培养

具体内容

知识

(1)掌握本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数理分析统计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营养学、中医养生保健等基础知识

(3)掌握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基本操作的技术技能知识;

(4)掌握常用中医养生保健仪器的性能、原理、基本构造、操作技术及日常维护保养的基本知识;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及临床实验室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知识;

(6)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

(7)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公共英语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

(8)掌握文献检索、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

能力

(1)具备编制简单的工作报告、技术文件等文字运用能力;

(2)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3)具有临床疾病分析和诊断的能力,具有对服务对象做出健康评估的能力;

(4)具有经络腧穴辨认、中医养生保健、中医传统气功、中医推拿、中医特色疗法等技术操作能力;

(5)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6)具有一定专业英语阅读能力,能够阅读本专业一般英文资料,并达到相应的水平;

(7)具有学习专业领域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民主和法制观

念和公民意识,遵纪守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2)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高技能人才必备的人文素养和人际公关能力,具有创新

精神及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遵章守纪、按章办事的习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科学;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3)专业素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求实、认

真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对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较强领悟性,能迅速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技术问题;

(4)身体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

格标准,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乐观积极的态度。

五、职业资格证书 1. 保健按摩师

2. 助理刮痧师

3. 助理健康管理师

4. 公共营养师(三级)

六、各学期周数分配表:

学年

学期

课堂

教学

实习与

实训

入学教育

与军训

毕业答辩及毕业教育

生产顶岗实习

考试

机动

合计

1

16

 

3

 

 

1

1

21

18

 

 

 

 

1

 

19

2

18

 

 

 

 

1

1

20

18

1

 

 

 

1

 

20

3

 

 

 

 

18

 

 

18

 

 

 

1

18

 

 

19

合计

77

1

3

1

26

4

2

117

七、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2.主要课程:临床医药概要、中医临床医学概要、西医临床医学概要、养生保健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预防医学概论、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基本知识、家庭健康管理学、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学、健康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健康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推拿手法练习、拔罐、刮痧的操作、中医美容美体。

九、教学计划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课教学计划进度表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建议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周课时

考核方式

备注

第一学期

1

0031028

军事理论

通识素养课

*

 

 

*

 

 

2

0031036

入学教育与军训

通识素养课

*

 

 

*

 

 

3

003103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通识素养课

48

32

16

3

考试

 

4

0031041

应用文写作

通识素养课

16

16

1

考试

 

5

0031037

形势与政策

通识素养课

16

16

*

考查

 

6

0031113

大学体育(一)

通识素养课

32

32

2

考试

 

7

0031009

大学英语(一)

通识素养课

48

48

3

考试

 

8

 

经络与腧穴

专业基础课

32

32

16

2

考试

 

9

 

中医基础理论

专业核心课

48

48

2

考试

 

10

 

营养学

专业基础课

32

32

2

考试

 

11

 

健康检测与评估

专业基础课

32

32

2

考试

 

12

 

中医饮食保健学

专业核心课

32

32

2

考查

 

小计

336

272

64

20

 

 

第二学期

1

0031058

大学英语(二)

通识素养课

48

48

3

考试

 

2

0031119

计算机应用技术

通识素养课

64

32

32

4

考试

 

3

0031199

弟子规

通识素养课

32

32

2

考试

 

4

0031020

心理健康与教育

通识素养课

16

8

8

1

考查

 

5

003103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通识素养课

64

64

4

考试

 

6

0031114

大学体育(二)

通识素养课

32

32

2

考试

 

7

0031037

形势与政策

通识素养课

16

16

*

考查

 

8

 

中医情志养生学

专业核心课

32

32

2

考试

 

9

 

中医诊断学

专业基础课

32

24

8

2

考试

 

10

 

中药学

专业拓展课

32

32

2

考试

 

小计

368

328

40

22

 

 

第三学期

1

0031037

形势与政策

通识素养课

16

16

*

考查

 

2

 

中医临床医学概要

专业基础课

48

48

3

考试

 

3

 

中医针灸推拿养生学

专业核心课

48

32

16

3

考试

 

4

 

人文环境养生学

专业核心课

32

32

2

考试

 

5

 

中医传统气功养生保健学

专业核心课

32

32

2

考试

 

6

 

中医美容技术

专业拓展课

48

32

16

3

考试

 

7

 

中医筋伤学

专业拓展课

48

32

16

3

考试

 

8

 

健康心理学

专业拓展课

32

32

2

考查

 

9

 

中医骨伤科学

专业拓展课

48

32

16

3

考查

 

小计

352

288

64

21

 

 

第四学期

1

031038

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

通识素养课

16

16

1

考查

 

2

 

西医临床医学概要

专业基础课

48

48

3

考试

 

3

 

运动保健学

专业核心课

32

32

2

考证

 

4

 

实用流行保健技术

专业核心课

32

32

2

考查

 

5

 

中医康复学

专业拓展课

48

32

16

3

考查

 

6

 

中医药文化

专业拓展课

32

32

2

考试

 

7

 

小儿推拿学

专业拓展课

48

32

16

3

考试

 

8

 

养生保健品经营与管理

专业拓展课

32

32

2

考试

 

9

 

集中生产实训

集中实践

20

20

1

考查

 

小计

308

256

52

19

 

 

第五学期

1

0435031

毕业顶岗实习

集中实践

360

360

18

考查

 

小计

360

360

18

 

 

第六学期

1

0435031

毕业顶岗实习

集中实践

360

360

18

考查

 

小计

360

360

18

 

 

 

十、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模块

学时

学时比例(%)

学分

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

464

20.4

29

专业基础课

224

9.8

14

专业核心课

288

12.6

18

专业拓展课

368

16.1

23

集中实践

740

32.3

46

选修课

192

8.4

12

理论总课时

1144

实践总课时

960

总学时/学分

1940/142

理论:实践

1.19

 

十一、培养方案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

(1)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驱动型案例或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4)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评价

采用教学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目标评价(即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及技能操作情况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与技能情况的评价。

必修课程中专业基本素质课、专业技能课程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出勤占过程性评价总成绩的3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中,理论考核占终结性评价总成绩的40%, 技能考核占60%),过程性评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必修课中公共素质课和其他模块选修课程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其中过程评价占总分的6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40%,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考评。

毕业实习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由出勤、实习报告、医院实习总结、指导教师评价、医院评价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70%(其中出勤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评价由毕业考试、毕业作品(毕业论文、病历)的评审、答辩组成,占总成绩的30%。

十二、毕业要求

1.修满本专业133学分;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医学 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Curriculum Setting of Rur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and Capacity Training

WU Wei[1], ZOU Qing[2], ZENG Jing[3]

([1]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2]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3] Nanchang Blood St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Abstract Purpose Practical training for rural grassroots primary health professionals. Method According to rural medical training goal, the teaching about the issues in depth. Results Based o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improved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mprove relevant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mak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humanities. Conclusion Rural med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hould highlight the application and suitability, ability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actual work.

Key words rural medicin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discussion

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我国,实现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目标,关键在于农村。而人才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长久以来,由于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而现有的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多数尚未接受系统及正规的医学教育,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尚不足,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⑤ 路建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第12 期(总第508期).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笔者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见习时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和桥梁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理解,同时,正在进行临床见习,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触实践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方式应该采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应该建立医学信息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如信息检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学生有自我体验的环境,能够直观感受信息系统的真实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统的原理。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一、SWOT分析模型

(一)内部优势

1.顺应时代需求办学,具有一定的办学经验,开拓了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基地1994年12月,国务院在镇江市、九江市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拉开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帷幕。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的颁布,标志着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社会迫切需要既懂医学又懂保险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些医学高职院校先知先觉,先后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培养熟悉医疗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保险知识、卫生法律知识以及能灵活应用这些知识,从事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7所高职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分布于山东、广西、云南等地。例如,我校在开展医疗保险实务专业行业发展现状及岗位需求的基础上,于2002年开设医疗保险专业,2008年更名为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专业人才培养围绕“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理实一体,加强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加强与省内外同等院校及行业专家的沟通和交流。截止2014年,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已经培养了4届毕业生,开拓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包括三甲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及结算部门,分布于北京、天津等地,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医学院校的校内实训和师资条件,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医学基础创造条件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对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在保险业务实际操作中,保险专业知识约占20%左右,医学专业知识约占80%左右。医学知识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强,而医学院校在实验实训、师资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医学基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其他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院校所不能企及的。

(二)内部劣势

1.人才培养定位,没能根据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医疗保险实务专业是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懂保险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一点已经成为各相关高校和业界的共识。但是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还是以商业健康保险为主,亦或二者兼顾?是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是面向多个岗位群还是面向单一岗位或潜在岗位群?通过分析,目前开设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7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既涵盖了商业保险机构又包含了定点医疗和社会保障机构;面向的岗位群包括保险人、保险营销、保险展业、保险承保、医疗保险业务处理及业务管理等。而所面向的职业方向和岗位群,又直接影响了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2013年麦可思对我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后的追踪调查显示,学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和就业现状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高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医疗保障机构的难度较大,尤其是正式编制。然而由于人才培养方向的导向,学生对这些机构的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学校对学历教育仍然过于倚重,而随着保险企业的迅速发展和竞争加剧,行业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如何把握并紧跟健康保险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竞争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医学院校举办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在保险知识方面缺乏基础和积淀。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一些高职医学院校招聘财经或金融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人身保险、保险营销学等课程的专业教师,或者从临床医学专业抽调部分优秀教师担任医疗保险概论方面的专业教师。虽然这些教师都是优中选优,但是缺乏保险从业经历,缺乏保险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积淀。因此,很难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系统讲授课程。部分院校通过与行业领域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授课任务,但是外聘老师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不稳定,给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3.学校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一些高职医学院校对该专业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该专业长期处于“弱势”状态,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例如,学校对该专业无论是教学设施的配置、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以及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等都投入较少,甚至基本没有投入,对该专业未来的发展和走向缺乏信心。这些都进一步导致了高职医疗保险实务专业举步维艰。

(三)外部机遇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迅速发展在2009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11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保险业务。鼓励保险企业与各类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行业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健康保险列为健康服务业三大内涵之一,并于2014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2020年实现商业健康保险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投保人数大幅增加,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显著提高。”可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健康保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些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据中国保监会调查显示:保险人才供需比例为1:4。2010年仅中国人寿对本专科学历人才需求总量就达到35万人左右,其中专科20万人。随着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提高,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多。

2.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有明确的定位,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报道,2013年中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和39.5%,较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应紧紧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四)外部威胁

1.生源数量及质量下降随着适龄人口的减少,一些高职院校招生工作陷入困境。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生源逐渐由省内外转向了本地生源,甚至出现停招。在对7所院校的招生计划数统计发现,有3所院校2014年度无招生计划,2所院校招生计划数明显降低。然而伴随着生源锐减的是高校扩招。部分院校只能采取春季招生、自主招生或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等方式扩大生源。高职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文化素质降低,势必影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2.人们对医疗保险实务专业认知度较低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相比于护理、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属于新兴专业,起步较晚。学生和家长对于这个专业的认知度低,直接影响了报考率及报到率,甚至出现学生到校后转专业和退学的现象。

(五)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表格,并采取相应的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中SO策略指的是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WO策略指的是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策略;ST策略指的是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WT策略指的是克服内部劣势,避免外部威胁。

二、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顺应健康服务业发展,调整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定位

通过调研明确医疗保险实务专业行业需求,进而调整现有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发展现状;对高职高专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开办布点进行分析,归纳专业建设及发展现状,发掘自身优劣势;利用学校就业信息平台,搜集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分析毕业生就业地区及单位性质,并与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在此基础上,调查在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外资医院、TPA(医疗保险第三方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出现的新兴岗位,中、短期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要求等,为调整专业定位奠定基础。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政策形势和行业动态,明确适合高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群和次要岗位群,合理、适时适度地调整专业定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能够根据岗位需求科学合理的重构课程体系,序化基本医疗保险及商业健康保险通识核心能力,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二)持续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长久合作关系

目前医疗保险实务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医院及社会医疗保障机构。因此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就业情况反馈,在维护原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拓保险企业、外资医院、健康管理公司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建立长久合作关系。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指导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获取胜任未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并且端正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医学院校保险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要求,组织校内专业教师到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机构等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加深对相关行业和岗位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引进或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同时应积极建立健全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既是为外聘教师服务,也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教学岗位中来,维护外聘教师队伍的稳定,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加大对专业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积极宣传,提高人们对专业的认知度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医学教育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17-03

21世纪的发展呈现一个高度信息化的趋势,各国面临一个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的新环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自动化机械的使用和监控、键盘类工作比例的加大,使工作人员的全身活动减少,工作性质简单而单调,日益便利的交通,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对21世纪的人才教育培养都非常重视,许多国家都对教育改革做出了相应的重大决策,以面对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体育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为了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作为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好坏是医学教育改革能够顺利、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运动医学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与医学教育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应引起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1培养医学意识与体育意识

俗语曰,“生命在于运动”,可见,体育与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高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自觉、持久地进行体育锻炼,引导他们认识到健康的体魄不仅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也是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保障。故此,应加强对体育院校学生运动医学的理论教育,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伤病后的训练及常见病的体育康复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措施和伤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医学院校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比较全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用医学知识来解决体育问题,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也能够引导学生从医学角度去了解体育的真谛和价值。此外,结合阳光体育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的实施,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在校园营造一种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体育环境和风气,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和体育运动观,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2体育与医学中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体育和医学不仅是简单的教学或比赛和肤浅的生理指标,它们更是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医学在体育中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及卫生学、保健学和有关临床医学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与医务监督和指导;而医学院校的学生有着丰富的专业医学理论知识,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体育运动中的很多理论知识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快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课教学中将康复体育作为重点,使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不仅能为病人药物治疗,而且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治疗。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对某些医学上难以治愈的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由此可见,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将来的医务工作是很重要的。

3终身体育的培养理念

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将有效引领我们驶入积极向上的生命轨迹,而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我们勇往充前、顽强奋斗的精神,这将点燃我们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向以学生可以终身锻炼的教学方向发展,对于铅球、标枪、艺术体操、骑马、跑步等平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运动或者大家都会的本能运动在理论课中做以简单的讲解,有着基本的了解即可。而对与有着广泛的群众热爱基础,又有可实现运动场地的运动或者实用性运动,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太极拳等在技能课中培养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毕业后既懂得规则又有一定运动技巧且有运动场地的技能可以锻炼身体。

4现代体育的健康观培养

重视体育保健学教育,使学生能对健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和健康问题,为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展至涵盖人的所有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7大类:(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健康的发育状态;(4)个人的生活方式;(5)个人的能力和支持;(6)人类生物学和遗传;(7)卫生服务。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体育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同步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以人类健康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

5结合医学与体育知识进行医疗体育教学以适应未来需要

医疗体育,又称康复体育,它在2l世纪越来越受到重视,是运动医学的一部分,是指病患者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运动方法治疗创伤和疾病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战争创伤、生产事故、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生活中意外事故等引起的运动器官伤残都需要进行运动器官的体疗康复,以及骨关节病、身体发育畸形、偏瘫、截瘫、外周神经损伤等运动器官功能障碍的康复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有关体育医疗保健知识的学习。如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导引养生功、健身气功等,一般采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为提高康复效果、缩短疗程而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按运动处方进行定量锻炼。医疗体育不仅治疗疾病,同时还能促进各种脏器机能的恢复,既对全身有积极影响,又对局部器官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医学界把用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为体育疗法。这些内容是学生在医学专业课上学不到的,为适应未来医学工作的需要,必须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学习。

6因学施教。采用不同授课形式

对一年级新生仍以教学班的形式授课,这主要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各中学开展体育教学的情况不同,造成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采用这种授课形式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为以后选修课打基础。

高年级上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选择上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选择一至二种体育项目,为将来锻炼打下基础。

7结论

体育学院加强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是保证学校体育能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保证体育运动参加者,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教会学生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保护伤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损伤、防止伤口感染、减轻痛苦、预防并发症,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条件。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全科医疗;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概述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2]。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3]。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

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

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

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

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

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

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5 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来实现全科医师的培养。

参加省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内容为《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及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内部培训,在院内,由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现有的医师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通过国际互联网参与世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生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医疗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正式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科医疗。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2.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人才标准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最初的含义指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才”有别于“人员”,人员是人力资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等。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目前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中医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和特色的职业,从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各大专院校还未见开设该专业,未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未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本文仅探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可为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学校或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开展中医养老服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1总体目标

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从事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能力强、有特色的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其中,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1.2目标要求

以中医养老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当,能吃苦耐劳,并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取得一个以上职业技能高级证书。

2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是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标准实际上规定了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传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保健刮痧学、中医药膳学、中医传统运动学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基本知识;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医康复治疗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药膳食疗等中医健康养生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健康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行业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管理知识。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对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标准的核心。具体要求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护理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医护理及康复治疗能力;具有对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及转诊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对养老服务机构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够认真履行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3素质要求

素质是对培养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具有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做贡献的志向;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老年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权利,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业务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心理素质要求心胸开阔,乐观开朗,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能够吃苦耐劳。

中医养生保健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摘 要: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医学的发展寄托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然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医学院校应该明确新形势和新任务,切实重视医学生人格品质培养,着力培养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人格品质;教育;医学人才;着力点

1.人格品质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1.1人格品质的内涵

杨叔子说,人的思想素质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是“人格”,上一层是“法纪观念”,最顶层的是“政治思想”或“政治方向”。所谓人格,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人的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1]人格品质是人的体格和精神上的特性、能力、经验、气质、意志等特质构成的有机整体以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健康、完整的人格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品质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高素质人才必须是人格品质高度发展完善的人,具有现代理念和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并能把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服务于社会。适应时代发展,高校素质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格品质方面做文章。

1.2人格品质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医学院校人格品质培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2.1促进医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医学生不仅要求有合格的文化知识和医学专业技能,更要求有合格的道德素质、精神风貌。道德不合格、精神面貌不健康的人,其知识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是成反比的。而道德品质高尚、积极乐观的人即使知识上暂时有许多不足,其精神风貌也促使他认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发达”。

1.2.2培养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良好的人格品质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对医学专业课程的理解,而且对医学生的心智训练更有相得益彰的功效。

1.2.3促进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

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个体实现和自身价值有益于社会的重要条件。对于医学生来讲,他们从事的是人类生命的科学事业,他们的人格品质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心身健康的保障程度。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于基本的人格品质。一个人格品质低下的医务工作者,很难设想能够承担起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也无从讲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因此,医学生人格品质培养工作,是医学院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2.医学生人格品质现状和现代医学对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

2.1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品质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被打破,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某些领域尤其是医疗行业出现的一些混乱与无序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学生道德观和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使部分医学生的道德行为处于“亚失范”或“失范”状态。从而也反映出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即忽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忽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注与教育。[2]医学生虽已进入成人行列,且拥有相当的学识,但个性发展并不健全,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部分医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较差,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一方面,对道德价值标准认知模糊,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另一方面,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自我人格分离,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却不会或不愿那样做,行为失范。[3]在对医学生人格品质状况的审视中不难发现,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忽视学生人格品质教育。这一点从医学院校的德育地位、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方式和德育实施途径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体现。[4]这种状况与现代医疗卫生发展态势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极不相适应。

2.2现代医疗卫生发展态势和对医学人才的总体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医学将更为迅速地发展并出现如下趋势: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一个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从而带动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加速预防、诊断、治疗等技术更新,整个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将全面主导卫生实践,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模式随之发生一系列转变,即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从以单个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主导;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各种群体以至全体人群为中心;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区为基础;从以诊断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从主要依靠医学科技和医疗卫生部门自身转变为领先众多科学和全社会的参与;从以疾病防治与身心健康为目标转变为以身心健全及其社会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5]医学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文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医学将会越来越多地干预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使医学不断社会化。这种趋势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6]

医学生未来服务的对象是人,需要具有很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不仅能深刻地理解人,而且要热情地关心人,能真正地理解人的思想和感情,善于掌握人的变化规律,了解人体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防病治病和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对21世纪医生的要求是“交流的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为实现该目标,我们只有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3.医学院校应把人格品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3.1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以德治国”的本质就是“以德育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而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医学院校既是社会选择、传递和保存医学知识、文化的中心,也是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中心。高校在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道德氛围。这种独特的人文道德氛围以高校师生的人格品质为主导,既对本校的各项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借助师生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的社会流动,向整个社会辐射,从而对社会道德风尚尤其是医德医风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7]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医学生对社会特别是医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长远的和具有建设性的。相反,人格颓废、品质低劣的医学生步入医疗行业所带来的影响也一定是消极和破坏性的。因此,在医学院校实施人格品质教育,培养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既是医学院校德育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

3.2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教育的功能是“育人”,即要“明明德”,要“成人”,要“新民”,要“至善”,开拓人的主动思维能力,升华人之所以为人的神圣精神境界,素质教育之所以重要也在于此。[8]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医学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艰巨。医学生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促进医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互联网等的普及更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缺乏感情上深层次的联系,个体日益成为社会和各种集体之间自由移动的独立分子,孤单、寂寞感增强,这就要求医学人才必须更为坚强,更具有独立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医学教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社会迫切呼唤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即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教育。

3.3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医学生道德培养工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从人格结构来看,道德品质是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传统的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偏重于政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没有把道德品质当作学生的内在人格培养,医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道德体验与道德评价难以做到和谐统一。要克服这种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对医学院校德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把人格教育贯穿到医学院校德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9]在德育工作中,人格品质教育处于基础的地位,没有这个基础作为支撑,社会道德、法律品质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由此可见,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实现医学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基础。

3.4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医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人格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促进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形成;不适当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乃至变态人格的形成。人格教育不仅有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使人的求知欲得到最好的发挥,发展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由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划一化和对人格教育的忽视,当代医学生在儿童和少年时期没有接受科学、系统的人格教育,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如自卑、多疑、意志力差、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等普遍存在。因此,高校德育重视大学生人格品质教育,既是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当代医学生儿童少年时期人格品质教育的一次“补课”。[10]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研究认为,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人某一方面的特质主要形成于某一阶段。青年期是人格品质形成或“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积极品质,就会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人格分裂,生活缺乏目标。人格品质一旦形成,不会轻易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因此,充分发挥教育帮助人们形成积极人格品质的作用,通过积极有效的德育实践,帮助医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是医学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高等教育研究[J].2005,(9):1-6

[2]达建:深化医学课程改革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医学与哲学》,1999,(4):41~42

[3][4]聂素滨等:发达国家医学人文科学探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8 ~19

[5]刘献君:实践研究 相互推进,高等教育研究[J],2005,(3):1-6

[6]张国芳等:22所医学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2):1~3

[7]沈汝发:苦恼与迷茫,当代青年研究,2002,2

[8] 胡艳蓓: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青少年导刊,2002,1

[9] 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