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共管理主要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管理熵;公共管理;绩效;综合集成;评价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2-0076-06
熵,起源于经典热力学理论,是描述复杂系统混乱、无序程度的一个概念。依据热力学、统计学以及信息论,熵具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表示系统中含有废热的多少;二是表示系统不确定性的大小;三是表示系统的混乱程度。总之,熵是系统的一个状态函数,是一种容量性质,是系统混乱程度或无序程度的量度,是表明有序和无序的物理概念。整个系统的熵是组成它的各部分熵的加总。从微观上看,熵与系统内微观粒子运动的路径无关,而与系统中微观粒子运动的混乱程度有关,也就是说系统越“混乱”,熵值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越小。
熵的应用已经涉及几乎所有学科领域。基于熵理论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管理视角,通过研究正熵、负熵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获得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各种公共管理要素,通过公共管理集成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绩效。
一、 公共管理绩效评价实践与研究状况
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雷纳评审”始于1979年,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特定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活动,评审的重点是政府机构的经济和效率水平。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伊始就积极倡导行政改革,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改革政府内部管理。
1973年,尼克松政府颁布《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使得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化、规范化。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国家绩效评估报告》,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将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定化,使其不因行政首长更迭而发生变化。
1989年2月,加拿大政府公布《公共部门2000》动议,中央政府的改革正式开始。加拿大政府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改革政府的管理、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动议直接导致了业绩衡量更大范围内的使用”(波利特 等, 2005)。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在研究欧盟成员国使用的多种绩效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中国通用绩效评估框架(CAF)。CAF模型包括了促进和结果两大要素,共9大标准,其中,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规划、伙伴关系和资源、流程与变革管理属于促进要素,员工结果、顾客/公民结果、社会结果和关键绩效结果属于结果要素。
在定量研究方面, 罗良清等(2005)、彭国甫等(2004a)应用DEA模型对政府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张钢等(2008)利用因子分析对政府绩效评价关键指标进行确认及综合评价。彭国甫等(2004b)利用AHP方法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测定。
另外,公共管理绩效评价方法还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和平衡记分卡法等。“3E”评价法就是从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 )、效果性(Effectiveness )对公共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标杆管理法旨在使公共管理走向特定的境界和理想的状态。美国著名管理会计专家卡普兰教授等(Kaplan,et al,1995)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侧重于企业的绩效评估方法――平衡记分卡法。该方法从四个角度,即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和内部创新与学习,来管理组织的绩效,并要求彼此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可以根据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点,修正和整合平衡记分卡的指标,使之适用于公共管理绩效评价。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各具特色,对发展或完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也可以看出,不管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文献研究中的考评方法考察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公共管理的有序度和发展态势存在严重不足,即以上方法主要运用静态和线性技术对对象进行分析,没有深入系统地厘清公共管理作为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理,不能综合、全面动态地反映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在评价对象定位、评估目标选择、指标体系设计以及评价的操作性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公共管理是一个由概念到行动、由局部到全局的复杂系统过程,对公共管理进行评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公共管理的实践。如何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具有动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公共管理评估体系是值得研究者们深思的问题。基于管理熵理论的综合集成评价方法和技术正好克服了以上方法的不足,能够综合、全面、动态地揭示和解决以上问题。
二、公共管理系统的熵机理研究
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它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特征,并表现为阶段性;公共管理系统还是一个多层次、涉及多因素、远离平衡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非线性作用。
公共管理系统的演化具有诱发和涨落的机理,涨落诱发了公共管理系统的演化。公共管理系统不仅受其内部涨落的影响,由于其开放性,还受到外界各种涨落的影响,也就是说系统不但有内涨落,还有外涨落。同时,公共管理系统演化过程具有分叉机理。
1.公共管理熵的提出及其机理
任佩瑜教授在深入研究管理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上,将熵的思想引入管理科学中,率先提出管理熵的概念。任佩瑜教授认为,所谓管理熵是指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是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就是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这个规律之所以会存在, 主要原因在于复杂组织运动和管理过程受若干不确定性、又相互影响的变量要素控制,从而稳定地表现这种趋势,并服从一定的数学规律(任佩瑜 等,2001)。
公共管理系统作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公共管理系统不仅受其内部涨落的影响,还受到外界各种涨落的影响。公共管理系统同时有自己独特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行为规范,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在公共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公共流是大量的、庞杂的,而公共流的任何堵塞、紊流、混乱、沉淀都会造成无序与混乱,从而使得经济效益受到损害。如果不能准确地、有效地、确定地传递公共信息,公共管理的职能就无法进行。在公共管理中,熵定律均大量存在,并且对公共管理产生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熵理论同样适用公共管理领域。
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熵的积累会导致公共管理变革。随着公共管理的建立和发展,在公共管理系统内聚集和转换着能量及公共资源,但同时也在积累着熵,即公共管理系统的无效、无序和不确定性的积累。当这种状态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公共管理系统内部的革命和系统结构的变革。此即所谓量变引起质变。这个引起公共管理系统变革的熵的量,就是熵的临界点。
公共管理系统的变革同社会变革一样,是有代价的。在一个比较成功的公共管理系统中,它的管理成本和熵值都是比较低的。公共管理系统经历了高效、高成长的阶段之后,在不知不觉之中危机就发生了,公共管理系统进入了一种无效、无序和混乱、无目标的状态,即:公共资源枯竭;公共管理的效率递减;观念滞后;管理层次低,管理落后,主要依靠经验管理;管理不规范,表现为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机会主义,缺乏系统公共管理思维和管理集成;管理成本增高;技术装备陈旧;危机意识淡薄;发展速度减慢,效益降低。我们要改变公共管理系统中的这种无效、无序和不肯定状态,使其管理成本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就需使公共管理系统的熵值保持在低水平,以保证公共管理系统按照既定目标高效有序地运转。
众所周知,GDP是用来描述国家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参变量,同样地,描述公共管理的运行情况,也可用公共管理的“GDP”。本文描述的公共管理参变量“ GDP”就是公共管理熵(PM熵)。
根据管理熵理论以及公共管理特性,本文认为公共管理熵(PM熵)就是熵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之中,研究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公共管理无序、信息不畅、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导致公共管理内耗、效力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管理目标偏移或错位、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整个公共管理衰退等使能量、物质、信息等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紊乱、无序的状态,这是公共管理效能的一种度量,公共管理熵增加,意味着“公共管理效能”的不断减少、不断消耗。
因此,熵作为系统有序程度的态函数,在公共管理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PM熵是对公共管理系统状态的一种定量化描述,它表征着公共管理系统状态的复杂与有序程度。
2.公共管理熵的数学模型
本文根据波耳茨曼熵公式和申农的信息熵公式导出公共管理熵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第一,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孤立系统,较少与环境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
第二,公共管理系统内存在着能量差异,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2)数学模型的表示方法:
S1=∑ni=1KiSi(1)
其中,i为影响相对封闭公共管理系统熵值的因素,Ki为在特定行业、特定阶段时各种因素的权重,Si为各种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熵值。
Si=-KB∑ni=1PijlnPij(2)
其中:KB是公共管理熵系数,在此定义为特定行为中,每增加单位收益所需追加的成本值,即行业的比值C/E;j代表每个影响公共管理熵值的因素中包含的子因素,Pj为每个子因素影响公共管理熵值变化的概率,Pj满足∑Pj=1。
由式(1)、式(2)可以求出公共管理系统内部熵值S1。公共管理系统内部熵值的大小表示了公共管理无序度的大小,熵值的增加过程就是公共管理逐渐由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变的过程。
由于系统熵增会引起公共管理效率的递减,因此,也可以用组织效率递减公式(任佩瑜,1998)来表示公共管理系统内部熵增的过程:
Y=Re-x(3)
x=f(a1x1,a2x2,…,anxn)=∑ni=1aixi(4)
其中,Y是公共管理效率,R是公共管理的结构常数,xi是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因素的函数,ai是每一个影响因素的权数。
三、基于管理熵的公共管理绩效集成评价模型
1.基于管理熵的公共管理绩效集成评价模型
我们可以得到基于管理熵理论的公共管理绩效的集成评价模型。
设:Z=Z(t)为公共管理某时刻t的效能比。则有:Xi=Xi(t)为某时刻t的公共管理行为(PM基本价值活动和支持性价值活动);Yi=Yi(t)为某时刻t的公共管理行为结果。Ai为Xi的权数,Wm为Yi的权数,k为行业系数,1/k说明行业环境对公共管理绩效存在着部分影响。
那么,公共管理的行为加权组合在一定的效能比条件下,就产生公共管理的绩效,因此:
Zk(a1x1+a2x2+…+anxn)=w1y1+w2y2+…+wmym(5)
其中,Xi是公共管理行业的全过程,可能包括Xi1,Xi2,…,Xih等诸多步骤,根据乘法原理,可以表述为:Xi=Xi1•Xi2•…•Xih 。即:
Z∑ni=1aixi=k∑mj=1wjyj(6)
即:公共管理效能比对公共管理产生了绩效,而公共管理绩效在行业(部门)系数影响下表现为
k∑mj=1wjyj。
Z=k•∑mj=1wjyj∑ni=1aixi(7)
如果只研究一个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评价,没有进行行业(部门)之间的比较,k可以等于1。
在通讯领域Shannon讨论的基础上,数学家定义了由n个测度概率为P的事件组成的集合的整体不确定性,由下式给出(姜璐,1993):
H(x)=-∑ni=1PilogPiH(x)也就等于熵S。(8)
根据信息熵(即广义熵)的内涵,其数学模型H(x)=-∑ni=1pilogpi中概率Pi越大,熵就越小,系统的有序性就越高。再根据公共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以及公共管理系统的熵机理可知,公共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与熵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公共管理系统的效能比Z越大,公共管理系统的有序性就越高,因此,公共管理系统的效能比Z与信息熵的概率Pi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Z=Pi。那么,公共管理系统的熵S=-∑ni=1ZlnZ。由于本研究假定公共管理系统只有一个能效比Z,所以i只有一个取值1,那么公共管理管理熵的数学模型就是S=-ZlnZ。
为了动态地表现公共管理行为与绩效的关系,故Z=mf,因此可以得到基于管理熵的公共管理综合绩效评价具体计算公式:
S=-mflnmf(9)
其中:m指公共管理绩效,m=∑mj=1wjyj, yj为第j个公共管理绩效指标,wj为第j个公共管理绩效指标的权数;m是公共管理绩效变化,即公共管理绩效末态与初态之差m=m2-m1。
在这里,f指公共管理(行为)运动状态,f=∑ni=1aixi, xi为公共管理第i个行为指标,ai为第i个行为指标的权数;f是公共管理行为变化,即公共管理运动(行为)末态与初态之差f=f2-f1。
即:
S=-∑mj=1wj1yj1-∑mj=1wj0yj0∑ni=1ai1xi1-∑ni=1ai0xi0ln
∑mj=1wj1yj1-∑mj=1wj0yj0∑ni=1ai1xi1-∑ni=1ai0xi0(10)
这里,f=∑ni=1aixi即表示公共管理(行为)运动状态,m=∑mi=1wiyi即表示公共管理绩效运动的结果。同时规定:在ln∑mj=1wj1yj1-∑mj=1wj0yj0∑ni=1ai1xi1-∑ni=1ai0xi0真数中,当且仅当分子是负数时,负号放到对数的前面;分母为负时,直接取分母绝对值计算;当且仅当分子、分母同时为负时,在对数前加一个负号。
2.基于管理熵的公共管理绩效集成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公共管理现状和水平以及对贡献度评价的基础,是动态公共管理熵评价的前提性工作,也是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先决条件。由于公共管理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职能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职能构成之间的协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共管理效率的高低,对最终公共管理熵值形成直接的影响。
通过修正和整合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内容及其结构关系,可以建构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公共管理业绩产出指标为公共管理业绩,公共管理投入指标为公共管理成本、公共管理内部管理、公共管理机构学习与发展。
(1)公共管理业绩绩效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已成为公共管理部门最重要的职能。公共管理业绩可以通过政治业绩、经济发展业绩、文化发展业绩、社会发展业绩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五个子指标来体现。
(2)公共管理财务成本指标。财务与成本因素是绩效评估实践关注的最基本的指标,在平衡计分卡中,公共管理成本指标是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首要指标。公共管理成本是指政府行为及其绩效所耗费的一切支出,包括公共管理内部运行成本和政府公共项目投资等。
(3)公共管理内部管理指标。行政能力、服务水平和廉洁程度是保证公共管理绩效水平优良的关键。
(4)公共管理机构学习与发展指标。全球化、信息化正改变着公共管理与社会的传统关系模式,迫切要求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和学习创新能力等子指标可以体现公共管理机构学习与发展水平。
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或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方法获取。例如,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根据公共管理实证模型中的路径和变量的因子负荷,可以求出各指标的权重。
四、结论
1.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公共管理熵(PM熵)就是熵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之中,研究公共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公共管理无序、信息不畅、经营状况不佳,进而导致公共管理内耗、效力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管理目标偏移或错位、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整个公共管理衰退等使能量、物质、信息等在流动过程中出现的紊乱、无序的状态,是对公共管理效能的一种度量,公共熵增加意味着“公共管理效能”不断减少、不断消耗。公共管理熵(PM熵)是决定公共管理系统不力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并明确提出了确保公共管理系统成功的思路和途径:延缓或降低“熵”增和强化“负熵”的流入。
2.研究展望
尽管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基于管理熵理论对公共管理系统的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公共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资料、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论文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具体来说就是:
(1)由于公共和公共管理本身的特性,公共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问题,是目前困扰学术界和实践的一个重大难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作重点深入的分析。
(2)由于时间和精力等客观因素,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如果能在中国、欧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选取一些代表性的样本,以及不同行业(部门)做实证研究,本文的结论将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3)目前,人类世界对复杂性系统的认识还在继续进行,因此,对公共管理系统复杂的运行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研究成果对公共管理系统复杂的运行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4)在对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以后,结合评价结果,对公共管理系统进行改革,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风险预警及其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波利特,鲍克尔特. 2005. 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80-82.
侯汉坡. 2007. 中国企业战略并购熵决策理论与应用研究[J].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132-133.
姜璐. 1993. 熵:描写复杂系统结构的一个物理量[J]. 系统辩证学学报(4):23-25.
罗良清,刘逸萱 . 2005. 基于DEA模型评估江西省五市政府绩效实证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4):22-27.
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 2004a. 基于DEA模型的政府绩效相对有效性评估[J]. 管理评论(8):47-48.
彭国甫,李树丞,盛明科. 2004b.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研究[J]. 中国软科学:6:57-61.
任佩瑜. 1998. 论管理效率中再造组织的战略决策[J]. 经济体制改革(3):98-101.
任佩瑜,张莉,. 2001.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 管理世界(6):87-91.
王宗军. 1998. 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趋势[J]. 管理科学学报(1):58-61.
张钢,牛志江,贺珊. 2008.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其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41-43.
湛垦华,沈小峰 等. 1998. 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67.
KAPLAN R S,NORTON D P. 1995.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M]. [S.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81.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Based
on Entropy in Complexity Science
XIONG Xuebing
(Public Management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
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教育,不仅是对国外先进思想与理论学习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是我国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中国公共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相关学者也对公共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总结,然而总体上我国自发性探索发展的模式基本上走到了尽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需要又一个新的理论、新的研究出现,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正好符合这一时期的背景,能够帮助我国社会经济等转型与发展。
2.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同时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渐进性以及探索性,在许多关键性的领域还正在积极的寻求突破;同时,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改革的路十分艰难。通过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借鉴先进的国际理论,对现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有效途径
1.加强对中国国情的研究。
中国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面特别广、特别复杂,是对多元化系统价值去向的认识,为了实现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首先就需要对我国国情的考察。由于国情涉及的因素较多,不仅需要促进我国民主发展,同时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同时必须保证国情考察的全面性,不能以东部发达地区或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情况代表整体情况。这就需要通过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的研究与分析,探索中国化公共管理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借鉴西方先进研究成果,不能盲目的照搬照用!
2.加强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的创新。
公共管理教育具有指向性的特点,加强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理想政府,推动国家政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需要能够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与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体现其秉承的核心价值。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创新的一个形象的成功案例,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每一件事件中都蕴含着创新。在中国化公共管理教育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鼓励与引导人们去追求、去实践,推动公共管理中国化的进程。
3.不断的创新新的公共管理教育模式与办学方式。
作为一门综合性强、跨学科、具有交叉性的学科来说,公共管理教育主要以培养通识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这样才能使其适应公共管理工作中多元化的需求。在办学模式上,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招生方式,不仅采用全日制的教育培训模式,还可以采用第二学位攻读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公共管理教育中国化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一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公务员,开设短期、周期性的培训课程,通告公共管理教育的针对性以及高效性。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微观的公共管理教育方面,逐渐重视教育中对相关技能的强化,强调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以以后公共管理教育需要的技能为教学主要内容,强调双向沟通性。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公共管理教育的实效性,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提高公共管理教育效果。公共管理教育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员分别扮演公职人员以及当事人,给定一个课题,让学员去进行处理。通过这个过程,学员亲身体验了公共管理工作,为以后公共管理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方法论;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公共管理;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1-0064-08
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明确和成熟,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分析框架与工具,并正在向着更为精密与恢弘的体系演进。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先生指出,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的方法[1]。中国法学知名学者徐祥民先生也指出,一门学科有没有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2]。
公共管理同样如此。但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共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探求方面可以说是空白①,并不是公共管理的研究不使用研究方法,追溯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学者们一致认同公共管理学来自于公共行政学,虽然对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纵观百年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思维与经验的实用分析方法是其显著特征[3]。理性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期望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些理论是一种标准化行为理论,目的是为理性决策提供一套明确的基本假设或者说是公理,但是决策研究者们通过期望效用理论计算出的定量结果与管理者的真实行为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管理者违背这些公理,期望效用理论便无法使用,或者期望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大量实验研究批驳了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但并未动摇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的地位。如果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追求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的定量研究方法成就了经济学“帝国主义”,使得经济学处于“科学”的保护之下,对于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学者们则没有一致的认同。时而定性,时而定量,当二者解释的结果出现冲突时,无所适从。这种对方法论的随意性和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公共管理研究现状的派别林立、乱象丛生公共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角度或理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常常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1993年,Bozeman概括了三种研究公共管理的角度:政策学派的角度( P)、工商管理的角度( B )和一个尚难鉴别的角度(X )。Kettl和Milward在《公共管理的现状》一书中,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列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在《公共行政手册》中,Liou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政治学是公共行政分析最早使用的方法,它为公共行政中的官僚治理与官僚责任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法学是欧洲大陆公共行政的基础;哲学则用来研究政府官员的伦理问题;近期,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公共行政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公共管理目前在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公共部门 (包括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问题。 。
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论之争,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经拉开了帷幕,80年代末期,几乎成为一场“战争”[4]。抛开其他的细枝末节,定量与定性之争存在三个主要的观点:定量与定性之间是根本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是区别不一定构成对立;在认识论上互为补充,研究者应该研究如何为我所用。当赞同第三种观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论之争似乎渐渐平息下来[5]。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家、理论家注重的是“理”,研究者注重的是“用”。人类在科学研究方面关心的无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知识;二是怎样获取知识。而这两个问题又最终地统一于为人之用。因此,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一切研究方法,无论它们的性质、操作形式有何区别,只要能为研究目的服务,就可分而用之或合而用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定量还是定性的探讨没有什么价值,但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界对于定量的过分重视与依赖,为了定量而定量渐渐模糊甚至改变了研究者对公共管理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在公共管理中,治理工具、分析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无不体现了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过分推崇定量的现状进行批判十分必要。
公共管理研究中定量分析究竟应该占据什么地位?什么决定了它的地位?当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结果时,应该遵从哪种方法?正是笔者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定量分析的地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溯源
所谓定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借助数学模型、统计数据等进行量化的分析。自“理性人”假设提出之后,定量分析日渐成为学术界所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部分学者甚至以能否引入定量分析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为“科学”的主要标准。这种衡量标准使得可以定量分析的自然科学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科学”,而不能进行定量或者尚没有定量研究的社会科学被质疑是否为“科学”。马克思曾说过“一门学科只有使用了数学之后,才能称之为科学”。这种衡量标准的广泛认同,使得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开始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来突出自己的理性思维。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自萨缪尔森将数学引入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帝国主义”攻城掠地,其他相关学科也开始注重定量研究,公共管理作为其相近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笔者也使用定量分析,统计了9年(2001-2009)来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上的所有文章,定量分析显然受到研究者的推崇(图1)。同时分析了《公共管理学报》近3年来的文章,使用定量分析的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比例分别是41%、59%、75%。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期刊?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界有较高的影响力,在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中国行政管理》一直是CSSCI的来源期刊,中国知网中《中国行政管理》的复合因子为2.725,在所有期刊中排63位。其次,《公共管理学报》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后起之秀,《公共管理学报》于2004年创刊,2008年就进入CSSCI期刊之列。在短短的6年时间中,她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界最为认可的期刊杂志之一。中国知网中《公共管理学报》的复合因子为2.342。基于此,笔者选择这两个期刊,作为新老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来分析其中的文献资料。对这两个期刊的统计结果表明:定量分析方法在目前公共管理一级期刊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甚至超过定性分析,占据分析方法的主要地位。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服务理论
以珍妮特・V・登哈特和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成为新公共管理的替代模式.通过对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等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公共行政理论受制于所处时代,并为之服务,且对其所处在的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差异
(一)理论基础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基础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经济学理论是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 “委托-”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为重点的。经济学理论的这些共同特征是强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提倡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场机制去引导公共项目。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对西方国家的私营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私营部门为了适应环境,很快进行了管理变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认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营部门还要比公共部门更胜一筹,因此,私营部门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灵活且具有弹性的组织模式、顾客至上、结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并纷纷被引入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一个理论基础是民主公民权理论。公民权被看作是一种包含对社区及其成员的承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民主公民权,实际上是对更加积极和更多参与的公民权的复兴。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社区与公民社区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西方社会日益多元化,社区被视为促进统一和利益综合的重要途径。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是组织人本主义思想。基于传统的官僚层级制限制了人类活动的视野,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义试图把公共组织改变为更少的受权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于个人积极性和灵活性发挥以及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组织。
(二)价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众多不同的名称,但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场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价值取向。“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组织的运作中,即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改革政府,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民营化和合同制。市场化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改革、缓解政府压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个价值取向是顾客导向。政府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由责任感的企业家,公民即为其顾客和消费者。只有以顾客为取向,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民权利更是倍加重视。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在公共组织尊重公民的基础上,只要通过合作和分享过程来运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实现公民权利的手段是公民参与。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代表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理论的嬗变。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以一种发展中的新理论,并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完全否定,而是合乎社会变迁和理论变迁规律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在:第一,新公共服务纠正了新公共管理单一的经济学基础中的人性假设,把人视为具有公共美德的公民;第二,新公共服务抛弃了新公共管理追求“效率、效益、效能”的单一价值取向,把公平、公正、民主、正义等看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价值取向;第三,新公共服务纠正了把服务对象当作顾客的倾向,不仅注重服务对象以顾客身份参与公共管理,更注重他们的社会身份;第四,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适用于公共部门。
在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行政伦理在否定之否定的启示下粉墨登场,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已有范式的解构基础上的。新公共服务的话语背景是建立在民主公民权、协商回话、组织人本、新公共行政等后现论基础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在理论基础、价值选择、政府责任、公民精神方面不仅可以弥补和纠正新公共管理的偏颇,并可以替代新公共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Hood・Christopher・The‘New Public Management’in the Eighties・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0 (2-3): 93-109・
[2][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3][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公共管理运动;服务;政府;绩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82-02
国外西方前沿的公共管理服务运动正在沿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更新与超载演变轨迹,我国的政府公共管理服务则面临着责任履行的系统困境,现代政府发展创新的根本在于完善和创新公共管理服务责任机制,用广视域、多方法的分析及论证,提升我国公共管理服务责任机制的创新,提高我国政府绩效成果的有效性。
一、国外西方公共管理服务运动的沿革阐述
对于国外西方公共管理服务的理论追溯,要遵循国外公共行政发展和变革的轨迹进行沿袭,根据西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服务的宗旨和追求,它包含不同的责任含义和实现路径,而探查国外不同理性之下的公共管理服务责任机制,则是我国借鉴国外西方的必经之路。
(一)国外工具理性主导之下的公共管理责任控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共行政是国外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随着事务的繁杂和增多,政府行政建立了行政当局,以更有效地控制政府,并积极有效地应对社会复杂的难题,尤其在实现政府管理绩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西方国家历经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传统的、以官僚制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呈现出较多的弊端,导致政府的绩效下降,并引发了财政危机。在这一前提下,欧美国家的公共管理部门实施了许多积极的企业、政府管理变革,代表了当时政府管理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风靡一时,新公共管理运动倡导以市场为基础,以竞争为驱动的策略进行变革,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深远,其核心理论是以市场的优越性取代传统的政府行政垄断性,以绩效的提升作为其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导向性目标,并以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智力支持,在公共管理部门中实施商业化管理模式,注入了私人的扁平化的、柔性的和更为负责的组织体系,采取了系列的财务管理改革方案,如:明确和量化绩效考核指标、针对官僚旧体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明确划分责任并进行职能的细化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绩效正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衍生产物。
时代进入21世纪,诸多反思新公共管理的声音纷纷出现,批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声音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核心的分权、竞争和激励主题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教条主义,它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公共管理服务的过程,忽视了更为广阔的政府、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于是,出现了以网络治理和实现整体管理调整的后新公共管理理论。它关于政府绩效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包括:强化政府的适度集权,否认分权;注重多元化治理,否认商业化管理;提倡治理信息网络共享,实现资源的充分开放;从整合的概念强调协同化治理。
(二)国外价值理性呼唤之下的公共管理服务责任内蕴
上述的工具理性强调以主体的手段达成目标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追求绩效的最大化,注重客观条件下的整体考量和评价。而价值理性则呼唤主体内心的追求,应该说,绩效最大化或工具理性并不是公共管理服务的唯一或最高准则,它也应具备一系列反映人类崇高追求价值的意蕴,在国外也曾掀起了以价值回归的公共管理重塑的创新运动。
赫伯特.H.西蒙就曾在《行政行为》中提及:公共行政组织不同于私人组织,它需要在考虑各种价值的前提下,实施公共管理行为。还有,乔治.弗里德里克森曾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说道:公共行政管理阐述的是其政治主张,而公共行政管理者要在此之前仔细地权衡利弊得失。
二、政府绩效责任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政府绩效的责任评估主要从以下角度来界定。
(一)从政府公共管理过程的视角对政府绩效进行界定。国外著名政府绩效学者认为,公共管理的绩效需要引用效益、效率和公正等重要标准来进行引导,以实现结果为目的对政府公共项目进行管理。我国的公共管理政府绩效研究学者也指出,政府绩效重点针对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两方面,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行政成本、政府效率、民众满意度、社会进步等。
(二)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质量对政府绩效进行界定。国外学者认为,政府绩效的评估要兼顾效率与有效成本两方面,如果只能提供其中之一,则会产生偏颇,即指:若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以牺牲单位成本为代价则不公,或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以片面投入产出而提高绩效也不可取。因此,两者互为依赖,缺一不可。
(三)从资源的获取能力来对政府绩效进行界定。在当代社会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需要运用多种资源,而获取这些资源的能力及使用这些资源的熟练性,则成为对政府绩效的评估角度。国内外的学者都普遍认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绩效评估,要以其资源的获取和转化为产出的能力为重点,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指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
由上可见,当前学术界对于政府绩效的内涵尚不具备一个普遍性的定义,但是,都离不开政府公共管理的资源、投入产出、效果、效能等方面。
近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层出不穷,本文通过搜集近15年内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情况。通过分析当前研究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内涵的解释、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现状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完善措施的借鉴,指出当前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够、视野较狭窄、缺乏创新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高校管理;文献综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近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无所不在,丰富多彩,凡有公共活动必有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同样理应场面热闹,新论迭出。但通过检索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一、现有研究成果状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目录下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对2000-2015年间与本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关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因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2、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体现了研究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认可和重视;3、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文献检索结果较少,反映出研究者对这个研究问题角度的忽视。
二、现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认识
(一)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认为“从实践来看,它是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是以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为基础,对行政与管理概念、内涵的重新解读,对经济理论、私营部门和技术变革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中央财经大学周湘林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为本、市场化、结果导向、分权协作、民主参与、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促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回归‘掌舵’,并走出规制导向的困境。”虽然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相同点主要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人为本,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竞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措施等。对我们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二)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现状
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着重点在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上。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把当前政府与高校关系的问题主要归为两类:1、政府对高校行政的干预;2、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表示近些年来,由高校外调入高校任职的干部逐渐增多,高校中政府对高校的严格管控,因而高校中出现行政权力一家独大,让高校中逐渐缺乏学术氛围。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湘林教授提出政府应采取何种模式管理高校的问题。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现为“政府服务”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约的高校管理模式,即政府与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协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帮助双方判断和辨明对方是否尽到应尽之责,即政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出责任。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师绩效评价角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等,目前尚不足,还有待深入完善。
(三)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处。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在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引入竞争机制方面提出建议。主张建立现代化高校,树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理念,取代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管理模式,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并可以从人事制度入手。在完善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慧针对目前高效管理队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标粗放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责任和结果的强调及突出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对服务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吴慧认为应转换职员任用机制,在管理上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打破职务终身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现在高校的复杂程度、参与社会领域的深入,对高校本身的管理也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因此,对高校管理的完善在今后也应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基本评价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现有成果对于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稍重视,而对于结合具体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客观分析问题的多主动建树少,而且从成果(文献)产出数量上看也不丰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第一,对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视。新公共管理理论已发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运用并不妥善,学术地位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少。也许,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很少顾及至此,但是,任何实践都应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够。比如对政府与高校关系的问题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层面,具体针对不同类高校的实施方法的研究成果还极为少见。同时,研究视野还比较狭窄,除了对政府与高校关系、政府职能的问题有些研究之外,对与高校管理密切相关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极少。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分析问题阶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这种缺乏创新点的管理模式在建国之初或是改革开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现在在一体化、全球化的新世纪背景之下,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石小娟,高骏敬.基于新公共管理论对高校管理改革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01-103.
[2]吴慧.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完善我国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09(31):66-69.
[3]周湘林.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3):38-43.
[4]安萍.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与策略,2010(6):136.
[5]张翼.新公共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8):103-106.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公共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具备应用该知识的能力,能在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或政府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在新常态下,相关用人单位和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精细化,从传统的偏好理论型人才逐渐向实务型人才转变。这一人才需求偏好的转变,直接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前急需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特征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必要环节①。叶信治指出,大学实践课程具有自主性、专门性、发展性、研究性、生成性、社会性、国际性等特点②。乔兴旺等人分析了经管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征,指出其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境性、体验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征③。金涛和陈媛也提出了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系统化、主体社会化和手段信息化的特征④。就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实践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系统性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公共部门管理为主线来设置主干实践课程,形成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大型综合实践,又包括各分项实践;既有实操性的课程设置,也有示范性的课程设置。其次,在教材教法方面,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也是成体系的。针对不同的公共管理事务,实践课程教学需应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工具,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而相应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将形成自洽的体系。2.应用性公共管理专业以为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培养管理人才为目标,因而其实践课程教学以应用性为最高原则,所有的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考核、教学手段等等都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宗旨。其应用性在于能够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公共部门的管理情境,熟悉公共部门管理的事务流程、管理方法,获得公共部门管理的重要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其应变能力,养成适应公共部门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3.技术性实践课程教学的技术性是指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模拟仿真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模拟包括环境模拟与业务流程模拟。此二者都需要应用特定的技术来实现。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指挥的实践教学,需要模拟相应的指挥流程、指挥机制等,这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4.创新性创新性体现在实践课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机会,能够触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讲授理论,也不再越俎代庖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业务流程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形成自己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独特理解。
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的滞后性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明显加快,各部门各机构的改革如火如荼,但由于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编制周期等因素,实践课程教学无法体现政府机构改革的最新成果,从而无论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都落后于实践。2.课程设计偏理论性不同于高职院校将学生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培养中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主要的教学资源,轻视甚至忽视实践课程教学。这一点在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上尤为突出,体现在实践课程学时上就是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极低,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弱,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⑤。3.实践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与深入性尽管在形式上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实验、社会调查、现场观摩、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教学方式也包括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但实际上由于公共管理主题繁多,因此实践课程设置容易出现目标不清晰,应用指向不明确的情形。一方面,实践课程教学希望全方位覆盖公共管理;另一方面受师资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深入实施,最终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4.实践课程师资力量缺乏,师资来源单一化从效果上讲,聘请来自于管理一线的政府部门人员从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是最有效的,但现实是实践课程教学大部分由高校教师来实施,这些教师尽管长期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经验,甚至部分教师会将实践课程教学当作理论课程来教授。5.实践课程的设备投入不足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普通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落后,普遍存在实践器材老旧、实践教学设备缺乏、实践教学软件落后等问题,导致实践课程教学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提出
针对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应用性、综合性特点,公共管理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公共管理过程、学习公共管理知识、提高公共管理技能、创新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对此,应确立“问题导向、能力本位、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其中,问题导向是实践教育的立足点,能力本位是实践教育的核心,实践创新是实践教育的最终目的。1.问题导向理念即在实践教学中主动聚焦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确立实践教学课程模块、选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实践教学活动有的放矢、适应政府部门及其公共管理实践的需求,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2.能力本位理念即从公共管理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按照公共管理岗位能力的需要,明确实践教育培养目标,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过程,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的公共管理能力训练体系。同时,按照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分层次、分模块、分类别地培养学生公共管理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实践创新理念围绕建设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府和创新型社会的要求,通过与政府、行业等部门的合作,跟踪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前沿,创新实践教育观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现代化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创新性实践项目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一流公共管理人才。
四、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之设计
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行业、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基础,落实“问题导向、能力本位、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应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及企事业、行业部门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全面推动公共管理教育创新发展。对此,需从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和实践课程体系等两个方面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普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面对公共管理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公共问题为立足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创新为最终目的,依据公共管理实践流程,构建“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内容,并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基础实践模块、技能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研究创新模块四大实践模块,以提高学生公共管理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1.三分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定位、分阶段的实践课程设计、分类别的实践教学过程。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定位是指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分层次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各种能力,具体包括:①专业认知能力,即对公共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②专业应用能力,即行政管理事务、社区管理事务、应急管理事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等专业技能的操作与应用能力;③专业创新能力,即在公共管理的专业认知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创新能力。分类别的实践课程设计是指根据能力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分类别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包括:①专业基础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认知实践和专业基础验证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普通逻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政府结构、政府过程、人事行政等基本理论与知识;②专业技能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公文写作与处理、社区工作实务、行政管理事务等专业技能;③综合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综合模拟和专业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分析、社区服务、电子政务、政府媒体管理、政府决策模拟等综合专业技能;④研究创新实践,主要是通过推演仿真与实践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进行政府流程再造、结构设计和治理创新以及运用知识参与公共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创新的能力。分阶段的实践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及其个性化特征,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即①低年级学生开展初级实践教学;②中阶段学生开展中级实践教学;③高年级学生开展高级实践教学。2.三统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统一、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统一。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统一,即与对口的公共管理部门,如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实践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实现轮训;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即实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的统一。例如沙盘推演、虚拟政府、虚拟社区等与社区工作实务、行政管理实务等现场实践的课程有机地搭配起来进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的统一,即一方面,通过实践课程教师主持或参与实践教学课题,用理论指导教学,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主持或参与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和提升科研创新的能力。3.四模块围绕四个模块来设计实践课程。①基础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注重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的均衡发展;②技能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二、三年学生,强调具体分析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岗前培训创造条件。③综合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面向大学二、三年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后续的创新实践打下基础,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④研究创新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保障机制的设立
摘要:从阐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思想入手,结合高校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角度,探讨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影响,其目的是从中获得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范式;高校管理;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政府改革运动。尽管各国改革的性质、规模和途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议程,即“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范式。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育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研究领域的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因此,研究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借鉴其经验教训,吸取其理论成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学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广泛运用到公共部门。它是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根据西方学者格里尔和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浆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应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划浆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也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内存在,而且也在公共部门内存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3.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政府组织是典型的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这种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许多层级条块。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交流及其困难,使得政府机构不能对新情况做出反应。企业界经理采用分权的方法,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应该通过减少层级、授权和分散决策权的办法迅速做出反应。
4.政府应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
与传统的公共行政部门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手段和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运用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中去,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因为竞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服务态度,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6.政府应重视公共管理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公共行政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生与结果,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主动灵活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益的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的资源配置应与人员的业绩效果联系起来,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目标进行管理,按业绩而不是任务付酬。
二、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管理的观念、方法、体系比较传统和陈旧,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需求相比,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