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84-0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总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农村社会转型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消费方式,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文化有机融合和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根本途径。客观地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顺利实现农村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条件,对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推进,其取得的成效已经在整体上初步展现出来,农村居民对其在意识和观念的认知等方面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无现成经验可循,“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阻滞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进程。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社区一词自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100多年来,已经从纯粹的学术概念演变为包含一定的时空、地域、设施、组织、人员等要素的社会实体,从单纯的农村社域指向发展到后来的着重城市社域,再到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共同所指。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新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在新社区规划范围内,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出安排规划。通过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离土不离乡,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生活。新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创新点,是继之后农村发展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重要途径。

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人口大省,具有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的特点,对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制约。尤其是面对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巨大压力,如何在不减少耕地面积、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以此带动各行各业的良性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河南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社会管理创新的试验点,积极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在河南全省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约400个,目标都指向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一)河南省新乡市祥和新村的中心村建设模式

2006年以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城市化的路子。

新乡市提出,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把全市3571个行政村全面整合、建设成为105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当前重点是将干线公路两侧、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内920个行政村,在5年至8年内整合为329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涉及150万人口。2008年首批启动建设127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其中50个已搬迁入住农户,共入住10292户。今年以来,又新启动58个,目前已有16个开始建房。

新乡县古固寨镇是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试点镇。新乡县古固寨镇位于新乡市东郊,地处新乡、原阳、延津、红旗区、开发区、新乡工业园区三县三区交界处,地域面积4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8229户,3.5万人。古固寨镇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壮大加快了全镇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该镇按照“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愿选择,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将全镇整体规划为6个中心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其中的祥和新村由后辛庄、崔井、王连屯3个行政村组合而成,规划用地27公顷,规划户数662户,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户均用地0.6亩。新村内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以及幼儿园、小学、医疗所、超市、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社区内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投入使用。小区内房屋整齐漂亮,广场与绿地错落有致,物业管理规范,社区内商业也较为繁荣[2]。城乡差距在这里已基本消失。

(二)河南省荥阳市洞林湖新村“产城联动”模式

荥阳市贾峪镇与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联合,以该镇洞林湖、洞林寺为依托,打造五村联建的新农村示范区。贾峪镇洞林湖区域五村联建项目辖郭岗、周垌、刑村、洞林寺和鹿村5个行政村,涉及14个自然村,1642户,5282口人,区域面积近6.67平方公里,其中可耕种农田4000多亩,村庄宅基占地1000多亩,“四荒”、道路占地和水面面积近4000亩。从2006年开始,在荥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贾峪镇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洞林湖区域的自然优势,选定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将5个行政村整合为5个新型农村社区,创造性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群众参与、专家顾问”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新田公司计划总投资80亿元,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用12年时间发展出完备的六大业态:生态人居、环球商业、医疗养生、精英教育、都市农业、休闲度假。目前,5个村庄的村民已经全部搬迁到占地499亩的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体用地587亩,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变,也获得很多收益[3]。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代农业不仅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也开始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体现,洞林湖示范区体现了这些理念,是个值得期待的示范样本。”“国内外130多个城镇都在尝试建设田园城市,城镇田园化是大势所趋。与众不同的是,洞林湖新农村示范区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外资投入、群众参与、专家顾问’,这创造了独特的新农村建设的‘荥阳模式’”。

(三)河南省郑州市燕庄“就地城镇化”模式

改造前的燕庄村位于金水大道和未来大道交汇处,踞金水大道南北两侧。郑东新区开发前,燕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随着郑东新区的开发,燕庄成为郑州市最大的城中村,毗邻省直机关,与东区物流中心和建材大世界等建材商业群仅一步之遥,又与郑东新区CBD遥相呼应,燕庄曾被称为“郑州都市第一村”,改造前以出租房闻名郑州。

金水路是郑州的主动脉。它自西向东,连接了南阳路、文化路、花园路、未来大道、原107国道等郑州市重要交通干道,特别是金水路东段已成为进入新107国道、连接郑东新区、联系开封的最重要的路段,众多党政机关、金融商业机构、星级酒店都位于其两侧,因此被誉为“郑州的长安街”。燕庄恰恰位于金水路与未来路交叉口,是市区进入郑东新区的咽喉地带。改造前的燕庄作为城中村,不仅影响金水路迎宾大道的形象,还成为制约东西、南北交通的一大瓶颈。被整体改造的燕庄成为“曼哈顿广场”,改造后沿金水路两侧规划为商业用地。2005年初提出燕庄拆迁计划,2006年明确对燕庄村实行整体拆迁整治方案,总拆迁面积约57万m2。燕庄的搬迁改造,采用的是政府指导加市场开发的模式,对郑州城中村改造具有很强的正面效应与带动作用[4]。

不同于一般都市村庄拆迁安置多半是经济适用房的标准,燕庄村民安置小区乃高层社区,地段的居住价值和投资价值都非同小可,周边商业配套、交通条件、教育资源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没有安置小区的影子,纯粹一个高档社区。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多赢局面,专家分析说是政府制定了行得通的规矩、开发商舍弃了不算小的利益、村民适应了新时代的变化。纵观燕庄拆迁的整个过程,我们会总结出这样一种拆迁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牵引、制定规则,企业精打细算、最大化土地价值,村民安居乐业、补偿到位,力求实现村民、开发商、政府多方共赢”。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村民变市民,村委变居委,土地集体变国有,最终达到混乱变和谐的结果”[5]。

三、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由于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不一致、资源禀赋和经营方式的不同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通过比较,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着以下几点共同的经验,可供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一)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集约节约原则,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土地整治、严格监督管理三项机制。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引导农村居民点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将原有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复垦,促进城乡用地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着力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1]。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新乡市祥和新村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来规划设计新型农村社区,突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居住理念。首先,体现在新村选址方面。按照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的三个原则,确定了祥和新村新址,并根据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况确定了新村建设规模。其次,体现在新村住宅方案设计方面。祥和新村住宅方案由镇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村委负责实施监督,村民自主选择户型,自主兴建。有独栋、双拼、联排等八种户型,供群众选择。此外,为了让少数贫困户也能住进新村,祥和新村还规划设计有2栋738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凡自愿丢弃老宅基地的贫困户,均可免费入住。第三,体现在配套公共基础设施超前设计与建设方面。配套基础设施如自来水、排水、电力、有线电视、宽带通信、生态绿化、水泥道路、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标准卫生室、便民超市、文化大院等皆列入新村建设蓝图[2]。

为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荥阳市高度重视规划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先后编制完成了土体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并结合每个村庄具体情况制定村庄布局规划。贾峪镇洞林湖区域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吸取100多年前英国田园规划大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即有都市的便利又有乡村的宁静,发展出生态人居、环球商业、医疗养生、精英教育、都市农业、休闲度假的六大业态,将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真正体现了示范的意义[3]。

(二)积极宣传,民主参与

河南省新乡市祥和新村建设过程中,以尊重农民的意愿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第一,县乡镇两级政府始终把引导农民、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发放宣传卡、张贴宣传条幅、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相关政策,召开一系列动员会进一步更新居住观念,充分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并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将政策灌输到农民的心中。第二,建立分包责任制,让每一个农民熟知相关优惠政策,将农民的问题与意见汇总并做出相关解答。组织村民代表到典型新型社区进行参观学习,实地感受新型农村社区带来的好处,营造农民建设新村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农民到新村建房的决心和信心。政策引导、典型引领的建设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形成了群众自愿推进建设的格局。第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房屋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方,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一起对工程建设和验收进行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2]。

郑州燕庄社区在转型过程中,鼓励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转型规划,尊重原住民的居住意愿,变被动城市化为主动城市化。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对居住环境要求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做出的社区规划更为宜居。此外,强调要增强原住民的城市意识,特别是以现代社区的意识对其进行引导,促进对社区工作的参与和支持。政府在转型社区的建设中也有“倾听民意、以人为本”的态度,这为公众参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地推进转型社区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契机[4]。

(三)强化培训,促进就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还要引导帮助农民提升思想、意识、文化、卫生等方面综合素质。

为此,荥阳市与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签订培训协议,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对迁入新型农村社区的村两委成员及群众进行培训,保证每个村至少6期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法律法规、健康知识、生产技能、文明礼仪等农民最需要的知识。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农民群众掌握了技术,不仅巩固了建设成果,而且促进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2011年,荥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6元,是2008年(为7360元)的1.47倍,年均递增12%,农民的就业渠道和领域也都更加广泛,劳动力资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对促进就业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荥阳市乔楼镇依托经济效益显著的樱桃、猕猴桃种植和水产养殖,通过播放远程教育、举办培训班等进行科学培训,辐射带动群众集体种植和养殖,并聘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农户耕作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提升农作物科技含量,有效的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3]。

郑州燕庄在转型过程中也提出了要强化农民培训,从而促进农民就业。由于居民原来依靠租房经济收入较可观,个人就业的机会与动力不足,这种单一的经济收入方式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在社区改造中,加大对转型社区内居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一部分人进行职业培训并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减低他们对房租经济的依赖,促进整个社区向现代化发展。参与社会活动,从事一定的群体工作,既增加了经济收入,也培养了年轻一代快节奏、精确性的城市生活方式,主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

四、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试点先行,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

首先,要选择基础较好、条件适宜的村庄作为示范点,以便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再次,试点的建设规划要着眼于长远利益,立足于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另外,政府要对试点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组织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开展工作巡查,对试点进行监测评估,认真总结成果经验,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纠正可能产生的各种偏差。

(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立足实际是要立足当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功能应当是不同的,河南省各地发展程度不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应当考虑城乡差别和各地的实际发展水平,城乡结合部应该如何搞,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应该如何搞,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所区别[6]。

(三)尊重农民利益,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在产业部门结构性调整后,保证劳动力顺利地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同时实现农民权益最大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进行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切实保证农民权益不受损害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宜先试点总结,再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尊重农民利益,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建设机制,以尽可能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唐晓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探析――以新乡县古固寨镇为例[J].城乡建设,2012,(8).

〔2〕张君.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调查分析――以新乡市祥和新村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董hh.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模式研究――基于河南省荥阳市的实践调研[J].理论与改革,2013,(5).

〔4〕朱晓娟.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实证研究――以郑州市燕庄社区为例[J].河南科学,2011,(5).

〔5〕孙飞.燕庄改造之于城市化进程[N].经济视点报,2006-8-14(19).

〔6〕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变革,实践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中原大地开展的如火如荼。全省已经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近万个,启动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400个左右,并计划在2020年左右基本完成农村自然村的 拆迁改造,实现6000万农民的城市化改造。中原农村,山间、平原、林边、水畔,一座座设计合理,漂亮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林语堂先生曾经的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住在英国乡间,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暖等管子 ”这个理想,如今在河南农村变成了现实。只不过是“住在中国乡间,屋子里安装着中国的水电暖”。

一、 伟大的构想

千百年来,中原农村乃至中国农村,绿树瓦屋,鸡鸣狗吠。雨天,泥泞的街道遍地猪牛粪便,冬天,透气的屋檐冷风嗖嗖,露天旱厕和猪圈一体,使人心生畏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修了自来水,架了高压电,水泥路到门前,有线电视把戏看,手机座机寻常见,摩托汽车不稀罕。但是,由于没有产业的有效提升,农村青壮年男女进城打工,老人 孩子留守,妇女种地,长期的夫妻分离,母子分离,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发生了由此引发的一些人间悲剧。由于缺乏合理规划,新翻盖的房子高低不齐,大小不一,公共基础设施短缺,分散式居住浪费土地资源,公共服务成本大。而且,现存的联产土地承包形式,不利于土地流转,阻滞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机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创新,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创举,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新创造,是继和之后,河南农村社会发生的又一次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社会变革。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严格的科学的要求,即: 通过村庄合并,组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设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使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这一决策,是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创新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历史性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

二、 壮美的蓝图

河南各地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有特点各有创新

洛阳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市体系规划,确定了“农村社区、城市标准、政策先行、规划引领、产业为基、多元投资、分类推进、群众自主、以点带面、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建设原则和“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以及“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总要求和“四个就地”( 就地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就地实现农民转移转换、就地实现生产集聚集中、就地实现农民生产生活转变)的总目标。

建设原则、 总要求、总目标,描绘了一幅规划合理,环境优美,收入丰裕,生活富足 的壮美蓝图,将要实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教,病有所医,鳏寡孤独皆有所依的千年梦想,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赤子情怀和怜民之心。

三、卓越的实践

经过各级各地政府和有关村委村民的共同努力,目前,河南省已经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2000个左右,初步建成400个,这些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生活洁化、垃圾三化、路灯亮化。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齐备、学校、体育健身场、网络通信设施、五保老人公寓、公交站点俱全。

洛阳市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习俗相同,便于建设”的原则,将全市占地173万亩的2996个行政村、15217个自然村规划成688个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全市节地率75%左右。2012年全市开工建设33个新型农村社区;2015年前开工建设180个,建成50%以上;2020年前全部启动,力争建成90%以上。洛阳市还结合“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和旅游资源丰富等特征,重点在解决产业配套和就业创业上下功夫,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做文章,并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古村落保护,彰显特色,突出风格,融入自然,实现“一区一景”。

洛阳市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民意愿,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原则平原地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聚集人口1万人以上,覆盖半径2公里左右,住宅6层以上;丘陵塬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5000人以上,住宅4层以上,建筑要有特色;山区和旅游景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3000人以上,住宅楼层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形地貌和生态特征打造特色小镇。并要求做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创业就业项目四配套。并注重群众意愿,注重群众自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看到,河南省委省政府构想布置各地市县具体实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决非“”、“农业学大寨”式一哄而上的群众运动。

四、艰巨的工程

毫无疑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描绘的是一幅壮美的蓝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但要使河南6000 万农民洗脚上楼,就地转化为市民,数以百万计的村庄拆了重建,也毫无疑问是一项艰巨的甚至是有风险的巨大工程。

其一,产业转移是农民变市民的基础。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城镇化是和工业化同步的,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其他必须的条件,只有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放眼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农民不管是从事着传统农业的还是现代农业的住的是高层或多层的楼房。目前,河南建成的400个新型农村社区,要么在旅游景点,要么是移民新村,要么交通便利,要么 工业基础较好,而广大的农村大多数农民尚处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过度之中,无论产业、资金、技术还是管理的现代化转变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首先实现产业转移,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然后才是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转变。河南的刘庄、小冀、南街、西辛庄等农村的变革无不证明了这一规律。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首要的工作是产业转移产业安置而非拆院建楼。而产业转移决非政府的运动式策动就能实现,政府应遵循城市化规律,因地制宜,因村置宜,成熟一个,改造一个,注重规划,注重管理,注重服务,而不是一揽代包。不管是办厂,拆迁还是建楼安置都应符合农民的意愿。

其二、废弃村庄的复耕是困难的。老式农村房屋实用面积小,地基石头多,近年新盖的房屋全都是钢筋水泥。拆毁废弃村庄的复耕是一项得不偿失的工程。而种上树使之变为树林,不仅成本小,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其三、拆迁重建是资源的浪费。原址复耕不易,新建房却又占用耕地。从字面上看,拆院建楼是农村居住占用地减少,而实际上则是农用地的减少。因此,要因地制宜。在山区,集中规划建房有利于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而在平原地区,应重规划重道路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而不是整村拆混窝端。除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有建材的浪费,现在农村的新房,大多是十年乃至五年以内的新房,许多是按城市的模式铺的地砖贴的墙砖,缺的只是水冲式厕所洗澡设备,缺的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的是管理和服务。

其四、农民财力的浪费。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以政策性投入为主,缺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投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公共财政不可能拿出巨额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二是农民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搬迁。在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 ,在收入没有提高的 情况下,被拆房屋所用的钱白扔了,新建楼房还要重新筹资。以现代大多数农村的收入水平,是难以承受的,是财力的浪费。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QFD;工程质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15)04–0030–02

1质量屋模型简介

QFD主要通过建立质量屋(HOQ),通过一系列矩阵展开图表的形式,量化分析顾客需求与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QFD方法的核心内容是重要度的转换,其常用工具是质量屋模型。[1]通过构建质量屋模型,输入顾客的需求信息,建立相关关系矩阵进行量化输出,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实现进行重要度的转换,最终将顾客需求特性转换成工程措施和产品特征,这些设计可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得以实现。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要求对质量屋结构的部分内容进行裁剪与扩充。

2国内外有关QFD的研究现状

2.1国外QFD的研究现状

国外QFD方法大多数是应用在生产制造领域,很少应用到工程建设上面。相关文献的研究观点主要包括:QFD能使企业的研发设计人员了解顾客需求,根据其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系统地进行评价。质量屋是QFD的核心技术,通过质量屋的展开功能,可以最清晰地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QFD的核心是用户的需求特性和关系矩阵,这些数据的获得主要靠人为打分,主观性太大,这是它的缺陷所在。也有研究认为QFD方法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此来赢得更多的客户。使用QFD可以充分了解客户需求,通过质量屋的展开功能,设计出客户最需要的产品,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赢取客户市场的企业战略。

2.2国内关于QFD研究现状

QFD理论在国内主要被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评价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又拓展到IT项目的开发和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在公路和铁路等大型工程的施工方面也运用QFD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住房建设项目出现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应用QFD方法提高住房建设质量的文献比以前有所增加,主要是侧重于运用QFD方法建立房屋的质量评价体系和物业服务质量的改进上,很少涉及到质量风险管理。主要的代表文献有[2-4]:王要武,杨洪涛(2003)认为,运用QFD方法可以设计和建造出满足业主质量需求的房屋,增强开发商企业的竞争力。马万里,王黎萤(2005)比较详细分析了使用QFD应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具体步骤。王爱君(2009)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通过采用QFD的方法对质量进行管理与控制;在项目的收尾阶段,重点论述了通过QFD的方法改进物业服务质量。目前QFD应用在现代商业、服务业的质量评价和项目风险管理也较多。张萍,高齐圣(2013)通过改进的SERVQUAL模型设计调查问卷,获取银行客户需求;并基于QFD方法得出影响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对农村住房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较少,且大多都是简单的定性研究,主要是分析农村住房质量较差以及对策。近年来对新型农村社区住宅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研究几乎没有文献。

3QFD在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中的适用性和优势

在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的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新型社区建设的模式不一,筹资方式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再加上自古以来各级政府和施工方、监理对农村住房质量标准要求不高、没有充分重视,因此建设质量问题普遍存在。新型农村社区住房项目建设不同于以往的农村自建住房,大都是政府统一勘探规划设计、统一代建房屋,涉及到的农户人员众多,建设住房数量比较多、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特别是施工过程易受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施工的技术和设备水平较差,施工人员流动性很大,项目管理方的质量风险意识较差,从而对其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难度就变得很大。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质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根据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的特性,需要清晰地找到关键质量风险。QFD方法能够有效地获取村民的质量特性需求信息,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法可以获取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的质量风险因素集,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快速找出最重要的质量风险。

同时,QFD所需数据获取比较容易,也易于计算。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质量风险管理过程中应用QFD方法,可以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广大村民的实际质量需求,全面了解质量目标与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项目质量目标顺利实现。QFD使用起来比较灵活,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矩阵结构形式。因此,QFD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应用在各大工程项目和服务行业领域。很多专家学者近年来都尝试把QFD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非制作行业,如前面在介绍QFD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时论述的在IT项目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管理、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等领域都得到了运用,充分显示了QFD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和灵活性、简便性、科学性。由此表明,QFD技术方法在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中应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其数据的获得都比较容易,且真实可靠,数据处理计算也比其他方法简单,因此以QFD为理论和方法基础,可以分析新型农村社区住房项目的建设质量风险,建立质量风险管理模型,找出影响其质量的关键风险要素进行控制,并给出解决措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优势。

参考文献:

[1]Robert,A.StrategyandregionalQFD[J].Businessmarket.1998.

[2]李跃生,邵家俊,苗宇涛.质量功能展开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5.

[3]王颜新,李向阳.基于多维质量屋的企业合作决策方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5):6.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机生长;聚落;农村

为避免当下“千村一面”现象,让村民留住“乡愁”,保持农村地区乡村活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并考虑因245省道的建设带来部分村民安置的需求。2012年泗阳县以“五朵金花”为主题,在245省道沿线选择有一定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的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爱园镇倪圩社区便是其中之一。

1 概况

倪圩社区位于泗阳县爱园镇域西部、245省道东侧,是“五朵金花”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作为2012年泗阳县关注度最高的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倪圩社区需要兼顾3个乡镇共9个自然村共5600人的安置需求。本次规划的社区虽然不是以自然形成的原生村落为载体,但具有明显的环状河网空间特征(图1)。

图1 区位条件分析图

2 乡村聚落形态思考

泗阳县在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地域类型划分中属于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本地区的地貌主要以低洼平原为主,由于农业生产上旱作和水田兼具,耕作半径相对较大,易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

随着2008年江苏省镇村布局的调整,泗阳县大规模地拆除、改建、扩建现状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原有乡村聚落形态的保护和续存缺失。应该说,这种趋势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些“新村”以居住小区化的形式,以横平竖直的道路、兵营式的农民住宅、形态各异的建筑形式的面貌呈现。我们通过“造城运动”破坏城市历史传统的同时,也在大规模的“造村运动”中重复同样的事情。

因此,在倪圩社区规划中,针对本地区聚落特征探索符合实际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理念和具体方法,形成风格独特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范例,乡村聚落形态、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和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有机生长

在本规划中,笔者引入生态学有机生长的观点,该观点主要源自对原生村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综合理解,以自然界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设计参照蓝本,以自然界生物群落的特征引申为聚落的组团性生长模式,对乡村聚落加以研究,以期通过对村落的“逻辑”与“规范”的探索,借助生命界的有机生长规律,来创造可以生长的乡村聚落空间。

倪圩社区以居住为功能主体,其居住功能部分规划用地由若干个住宅用地基本单元构成,其空间特点体现出相当的完整性和灵活性。住宅用地基本单元首先在用地规模上保证了社区功能的完整性。每个住宅用地基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住宅、公共活动场地、专用绿地、便利店等四种用地。

住宅用地基本单元是乡村聚落形成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公共绿地分割不同的聚落空间,利用交通网络联系周边聚落,这不仅保证了各自聚落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使其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空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这种规划布局也为社区发展提供高度的灵活性、可操作性,以及多样化的发展、组合空间。

此外,通过聚落空间的限定进一步控制聚落内村民规模上限,引导不同规模的原有村落迁移。在地域建筑创作中通过对当地特有民居的外部形象、细部构造、构造形式等方面进行提炼模拟,并与环境相融合,能较好的反映出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强化居民对本聚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基于有机生长的村落规划思路

4.1解读传统聚落形态

在倪圩社区规划中,通过对由裁湾河、砂礓河所包围的倪圩村及周边村落的空间解读,掌握聚落原有的形态和构成肌理、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布局特征等要素,以与原有聚落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组织

新社区的居住聚落,各聚落单元的排列、建筑的布局和开放空间的控制与原有旧村形态有机契合,实现新社区在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上的自然生长(图2)。

社区由四条村镇道路分割的四个居住小区组成,以现状水面为生态本底,嵌入绿色生态空间,以一条景观轴线联系各小区及小区内部的聚落,使各聚落成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的统一整体。

社区形成以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将各聚落围绕公共服务中心组团化布局,聚落形式多样,强调交通组织,注重水系在聚落形态中的串联作用(图3)。

4.2解读传统建筑细部

老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因、本源,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丰富的空间章法及文化内涵为现代居住环境的建筑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为传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规划通过对传统的建筑形态和细节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本地区的施工工艺对其进行转化。在建筑单体、围墙、景观小品中,着力提取一些典型又易于拿捏的民居建筑元素进行简化、抽象、设计,重新整合到现代建筑中去,使新住宅含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将传统民居的山墙、局部阶梯型景窗、小披檐、雕花、门头、花窗、屋檐、围墙等进行提取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传统的风貌。

4.3解读村民活动路径

通过研究村民的生活方式,将村民活动空间划分为私密空间、组团邻里空间、村落共享空间等三种。对务工人员、家庭妇女、老人、小孩儿等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特征进行总结,描绘出村民的日常活动线路,在新社区中进行24小时活动角色模拟,确定老人、妇女、儿童不同活动人群在不同时间段需求的公共空间,并对重点公共空间具备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以符合村民的心理认知和生活习惯需求。通过新村落空间的塑造,强化共享空间的有机生长,引导村民融入社区邻里生活(图4)。

4.4 分期建设引导

结合倪圩社区开发建设时序,力求各聚落空间的生长与开发时序相协调。首期注重水绿景观营造,采用独栋住宅和多层住宅混合开发的形式,积聚人气。二期注重聚落内部的院落空间营造及与交通组织联系,强化聚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三期延续前期道路、景观、聚落的建设模式,强调慢行步道与水系、路网、聚落中心、社区中心的联系。四期强调有机生长的系统完整性,关注开发强度。

5结语

总体而言,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既要塑造环境景观美,更要创造生活生产美;既要尊重村落原有格局,不要乱拆乱建,更要在新时期保持和塑造村庄特色;既要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的合理集聚,更要尊重民意,鼓励村民参与。

倪圩社区是有机生长理念在延续乡村聚落形态、延续聚落生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对原有村庄现状条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要素,灵活运用空间布局引导、建筑细节设计、生活路径分析、分期开发建设等规划方法,处理好“新社区“与”新村民”的关系,切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姜劲松,刘宇红,汤蕾,等.新农村规划中村落传统的保护与延续[C].规划50年--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260-265;

[2]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N].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挂钩政策,安置补偿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近年来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村庄到社区,由村民变居民,看似形式上的简单变化,带来的是更深层次上的根本变革。社区如何建? 资金从哪来?村民愿意搬吗?搬进楼房能适应吗?等等这些涉及新型农村社区搬、建、住各环节的诸多问题普遍存在且不容回避。本文以泰安市新泰西张庄镇新型社区建设为例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形成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之路。

1、规划是龙头,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

根据泰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安排建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的比例,优先保证被拆迁农民安置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并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

根据北跨、南控、东扩、西连的城镇发展方向,规划确定北至新安路,南至南环路,东至泉果路,西至镇界,总面积19.3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以正阳路和济临路为骨架,形成“十字”形弹性城镇发展框架,布局四大城镇板块,形成“一核、三轴、九区”的空间构想。在主要道路交汇处,集中设置办公、商贸、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核心服务区。沿济临路、正阳路、府前街形成商业贸易、市场物流、生活居住三大轴线。建立机械加工、纺织服装、产业孵化、高效农业、有机蔬菜、畜牧养殖等九大功能区。主镇区规划总用地423公顷,设立滨湖、司家庄、车庄三个城镇社区,安置居民5万人。按照县级城市的标准,在文化教育、街道路网、广场绿地、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污水处理、垃圾转运、防震减灾等城镇功能性建设上进行了详细规划。

目前社区七纵六横道路网已经铺就,5个功能分区已具雏形,在西张庄镇,社区建设坚持政府统一组织,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正分期分批,有序展开。今年底,800多户村民将迁入新居。

2、多元化投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惠及千家万户,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西张庄镇坚持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进行有益探索,整合各类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建设的格局。

2.1利用好现有“挂钩”政策 。通过“挂钩平台建设新型社区―农民群众搬迁新居―原宅基地复垦为耕地―节余用地指标市场化运作―所得级差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循环模式,解决项目建设用地缺指标和社区建设启动缺资金的难题;

2.2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采取开发商垫付资金、出让经营权和BT模式三种方式,解决资金制约瓶颈。一年时间新建楼房50栋,建成面积23万平,垫付资金2.6亿元。

2.3巧念“经营”二字。对城镇中的金融机构、商业中心、幼教园所等设施,谁建谁经营五十年不变,所占土地由镇政府协调,五十年后所属建筑归政府,这种“无中生有”的运作方式,建起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幼儿园、供热公司、供水公司、供气公司等基础设施,揽得投资5000多万元。

2.4 政府整合资源自筹资金。为了盘活存量资金,将计生办和卫生院合并,拍卖计生办院址;将镇农技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兽医站合属办公,拍卖剩余两站;将处于黄金地段上的派出所、信用社迁址,拍卖开发权,共筹措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城镇道路建设、广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生地”变“熟地”,小旮旯变为新空间。

2.5搭建“融资”平台。镇政府成立了至信置业有限公司,依托该平台将节余的土地指标依法运作到该公司,运用土地抵押向银行融资,主要用于社区管理、拆迁补助、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现已融资800万元。还通过该平台依法将农民自愿放弃耕种的土地流转到该公司,统一对外发包,所得收益除支付农民的转让承包金外,盈余部分用于农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成为融资的一大亮点。

3、充分尊重民意,绝不强制拆迁。

西张庄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组织所在村党员、群众代表和户代表进行听证,对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布局、规划设计进行充分论证并公示,信息公开让群众对今后居住的环境有详尽的了解。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立足实际,确定“镇区先行,逐渐外延”的原则,以城镇中心社区聚集为主,对各居住小区则精雕细琢,推出86、105、125平方米三种户型,同步规划绿化、美化、供水、供电、取暖、通信等配套设施,满足居住需求,让群众通过对比看到社区的优越性,主动自愿的搬迁。

4、积极探索公开、公平、公正的补偿、安置方式。

4.1探索合理的补偿方式。为了顺利搬迁,让农民高高兴兴住新房,镇政府制订了《关于镇村改造整合的实施办法》,采用“拆旧换新、一宅换一房”和“货币补偿”两种办法,由农民自主选择。

对换房的农户签订换房协议。村民原有宅基土地土地作价1万元,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另做补偿,补偿额度达6万元的可在社区置换一套86平方米住宅。超出6万元部分可兑付现金也可兑换住宅面积。不足六万元的,添补后置换房屋。

对不要房子的“两栖”农民,对其旧宅基地及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给以货币补偿。

4.2孤寡老人及特困农户补偿、安置办法。孤寡老人入住老人保障性周转房或老年公寓,其原有住宅不再补偿,入住新房也不交钱,并发给适当补助资金满足生活需要。特困户换房采取两条途径,银行贷款和村委借款来支付换房差额,所借款项从本人土地承包收益中偿还。

5、探索社区长远发展之路

5.1预留社区、工业发展空间。农民变市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思想观念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社区布局既要看眼前,也顾长远,留足居住和工业发展空间。社区划分为高效农业、畜牧养殖、有机蔬菜、工业项目、生活居住5个分区,让住进楼房的群众有活干、有钱赚,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5.2扩大服务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把生活超市、金融单位、幼儿园、学校等集中到镇区,升级改造23处卫生室,新建占地1000平方米的慈善超市和农资超市,投资800万元建成占地34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生活。加快镇区路网建设,去年以来,投资470万元新修改造芙蓉路、紫正大街西段、老四良路等5条道路,今年投资800万元贯通济临路,全长2.3公里。投资1360万元实施紫正大街东扩工程,建成贯通两大生活片区的高标准道路,群众出行更为便捷。解决取暖和吃水问题,投资1500万元,建设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的热力公司,计划将全镇供水管网合并到新汶第二供水公司,让群众没有后顾之忧。

5.3培育主导产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加快嘉年华聚四氟乙烯、泰安慧高环保设备、博宇压力容器、盛图纺织、缫丝等大项目建设,与东华大学联合成立新材料研发基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能够提供持续税源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新材料和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让3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产业工人。在镇区东部规划建设占地500亩、一期工程占地100亩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整合全镇及周边乡镇传统优势产业,形成集加工、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于一体的商品集散中心,安排1000人就业。将紫正大街向东扩展3公里,沿街开发商住楼120栋,打造新的商业区,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5.4关注细节问题,实现妥善平稳过渡。搬入楼房后,一些细节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为降低居住成本,从土地收益金中拿出一块成立基金等措施,对居民水、电、暖等费用进行补助。在整村拆迁过程中,镇里将保留部分公用设施,让村民存放农机具。开辟专门区域,建设养殖小区,让群众养猪、养羊、养牛。该镇还充分尊重群众习俗,在每个小区辟出一块公共场地,供居民办白事用,可谓细心周到。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第6篇

一、以“文化广场”建设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文化广场是浬田乡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该乡抓住了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牛鼻子”,是应对区域激烈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突显本地特色的新亮点。

浬田文化广场总投资2D0万元,占地6000平米,分为文化区、健身区、休闲区、中心区,广场内古樟成荫,青砖小道蜿蜒曲折,石桌、石凳、石椅点缀其中,安装健身器材3套,铺设栏杆160米,占地1000平米的花岗岩地面可以容纳2000多人在此休闲娱乐,丰富了文化生活、提升了圩镇品位,吸纳了51户村民到街道购地建房,进一步聚集了人气,繁荣了经济。

二、以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聚集人气指数

新型农村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浬田乡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2012年,全乡有3个村列入了县新农村建设点,分别是仙峰村委移民村、塘下村委塘下村、历山村委南溪村,涉及农户126户、476人,分别成立了村理事会,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以村庄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一气”为重点,以“三清三改”为配套,建设农民新家园。采取“上级争取一部分,自筹一部分,社会捐资一部分”的形式,切实夯实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资金200万元,投工投劳8000余工日,农村面貌明显改观。3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点都进行了垃圾清运、污泥清除、路障清理,拆除残墙3650余平米,完成硬化通村公路5.65千米,硬化巷道23968m2,绿化面积122002,修建排水沟3612m,埋设涵管14处,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户通自来水100%,有68户农户新建了三翁式水冲厕,兴建垃圾池12个,铺设彩砖和花岗石1400平米,3个点分别按规划修建了休闲广场,并修建了篮球场、配备了体育器材,栽植各种绿化树1800余株,绿化小苗2万余株,村庄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全乡7个非新农村清洁工程点都聘请了保洁人员配备保洁专车,加强日常卫生打扫,整治村庄环境、保持村庄洁净。

三、以美丽乡村和商贸宜居统筹结合增强承载能力

浬田村委会刘家村是涅田乡政府所在地,该村以列入国家、省老建扶贫点为契机,积极整合资金,突出特色,高起点规划打造。一是改造天秤路。投资320余万元对天秤路进行高标准改造,拆除了门前房后的乱搭乱建,改造下水道1300米、硬化路面2800余平米、铺设人行道彩砖5000平米,对临街房屋墙面统一进行粉刷、统一规范店牌、统一要求门前卫生“三包”,在村内池塘边砌块石360米,铺设彩砖地面1600余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器才3处,铺设栏杆260米,花岗岩地面休闲娱乐场所2000余平米,村庄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提升了圩镇品味。二是兴建建材专业市场和居民住宅小区。总投资5000万元的建材专业市场和居民住宅小区位于圩镇,已完成了25.6亩的征地工作,测量、规划设计、土地评估和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等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为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聘请了专业技术员把建材专业市场与居民住宅小区相结合,进行优化组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以“一村一品”为要求,以技术推广为动力,发展农村新经济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涅田乡政府引导农民走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路子,采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综合措施,发展“一村一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多方调查,收集多项致富信息,重点发展了葡萄、花生种植,温氏养鸡、正邦养猪等优势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012年该乡新增葡萄种植专业户12户;发展规模养鸡专业户45户,年出栏肉鸡达270万羽;发展规模养猪专业户16户,年出栏肉猪达5200头;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刘高盛返乡投资135万元,整合土地70亩创建井冈蜜柚和油茶种植基地。基地的示范带动已成为该乡“一村一品”新转型产业,也将成为示范带动农户走上致富的成功捷径。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第7篇

200*上半年市政府完成八件实事工作总结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今年年初,市政府研究确定200*年为民办好八件实事,经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为确保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按照邹政发〔200*〕*号文件要求,对照所承办的工作事项,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具体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采煤塌陷地治理和压煤搬迁新村建设工程。市国土资源局、**镇、**镇、**镇、中心店镇人民政府承办。任务目标:基本完成**镇、**镇、**镇1.2万亩塌陷地治理和**镇北屯村、中心店镇后屯村、**镇黄厂村新村建设任务。工程进?

骨榭觯海?)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第一,因兖矿集团电解铝项目占用该项目区土地1000余亩,需补划复垦面积,目前正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调整及预算修改。第二,上半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中心店镇1.2万亩采煤塌陷地列为2005年申报国家级重点土地复垦项目。该项目申请国家投资7200万元,通过复垦可恢复耕地5400亩,复垦率为45%;工程期限为2年,计划2006年动工,2007年竣工。第三,将宏河煤矿3000亩采煤塌陷地申报山东省2005年国家投资重点土地复垦项目。该项目规划复垦土地3000亩,涉及**镇3个村,经综合治理后可恢复耕地1350亩,重建农村道路30公里,同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设计投资2025万元,为全额国家投资,工期历时1年,计划2005年12月动工,2006年12月竣工。第四,实施了中心店镇350亩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该工程于2005年4月动工,采取“抢土—排矸—复土造地”的方法,动用土方35万立方米,搬运煤矸石6万立方米,排水20万立方米,投资260万元,恢复耕地320亩,铺设道路5公里,打深水井8眼,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计划9月份竣工。(2)压煤搬迁新村建设工程。**镇北屯村620幢小康楼全部竣工,中心店镇后屯村的新村主体结构和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镇黄厂村征地计划已经省、市批准,新村选址尚未确定。

字串3

(二)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治理工程。市环保局承办。任务目标:强化燃煤炉具管理,确保大中型锅炉达标排放,督促小型炉具使用洁净燃料;加强粉尘、烟尘及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督促4家发电企业完成年度烟气脱硫任务;加大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力度;城区全年大气环境质量优良标准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工程进展情况:(1)集中整治城区烟尘。制发《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通告》,共检查浴池43家,其中燃用清洁燃料的8家,烟煤、无烟煤混烧的3家,使用烟煤及煤泥的4家,已关停28家。(2)治理流动污染源。督促兖矿铁运处在“十五”期间将18台燃煤蒸汽机车全部淘汰,更换为13台内燃机车。现已停用12台燃煤蒸汽机车,8台内燃机车已投入运行。天安公交公司更新环保型公交车31辆,更新率88.5%,计划今年年底前将所有运营车辆全部更新为环保型公交车。(3)加快发电企业烟气脱硫工程建设。华聚能源南屯分公司3台45吨锅炉已完成烟气脱硫任务,里彦电厂1台435吨锅炉、峄化集团公司2台锅炉和邹县发电厂2台2020吨锅炉烟气脱硫工作正在实施。

(三)村村通公路和文明路街建设工程。市交通局、市文明办承办。任务目标: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新建、维修大中桥13座。上半年全面完成农村文明路街建设任务,迎接济宁市文明委验收。工程进展情况:(1)农村公路建设。已完成路基279.6公里、路面176公里,13座大中桥正在紧张建设。(2)文明路街建设。目前,全市农村文明路街建成率已达到95%,其中一、二类占到66%;已顺利通过济宁市文明委的检查验收,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字串3

(四)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市建设局承办。任务目标:年内完成龙山路中段、西关大街、亚圣路、铁山路北段、四基山路、三十米桥圆盘的大修改造任务,增设排水泄洪设施,改善城区交通条件。工程进展情况:龙山路中段、铁山路北段、四基山路、三十米桥圆盘大修改造任务和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均已完成,亚圣路青板石铺设工程近日完工,西关大街已完成工程量的80%。

(五)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市卫生局承办。任务目标:在全市17个镇街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工作进展情况:(1)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加强了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购置了办公设备,各镇街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修订了《邹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计核算办法》、《邹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办法》和《邹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审核报销办法》;加强了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对镇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赴宁阳县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增强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情况。2004年5个试点镇街参合农民182676人,参合率达75.67%。截至今年6月30日,其它12个镇街参合人数439330人,参合率76.06%。全市17个镇街累计参合人数622006人,参合率达75.94%(省规定标准为不低于75%)。(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情况。2004年5个试点镇街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420.96万元;2005年其它12个镇街,应筹集合作医疗基金966.53万元,其中农民个人已自筹434.54万元,镇街财政补助63.33万元已到位,省、济宁市、邹城市财政还应补助资金468.66万元(其中省131.80万元,济宁市87.87万元,市财政248.99万元)。(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情况。全面推行了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重新规划确定了605家定点村卫生室,录用乡医1199名,颁发了《乡村医生聘书》。加强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统一印制了合作医疗门诊日志、处方、收费票据等。(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受益情况。2004年11月1日,5个试点镇街正式开展工作以来,受益人口达22316人,共报销医药费用115万余元,有7人补偿额在8000元以上。

字串4

(六)扶弱解困系列工程。市建设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分别承办。任务目标:(1)年内完成经济适用住房7万平方米,解决806户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2)年内新建镇街中心敬老院2处,改扩建3处,新接纳老年人500名,全市五保入院率达60%以上;(3)实施困难群众再就业援助,落实税费减免、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再就业优惠政策,年内帮扶困难群体人员1500人就业;(4)健全完善贫困生专项救助制度,努力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救助工作;(5)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内培训输出农民工3万人。工程进展情况:(1)经济适用房建设。小区占地面积64.55亩,受周边关系影响,楼层和建筑面积缩减,可建2—6层住宅楼15栋,总建筑面积6.8万m2,总户760户,共8种户型,面积为65—88.5m2,入住人口约2660人,容积率1.5,绿化率36.3%,小区公建面积2013m2。项目总投资约7800万元。目前,15栋楼均已开工建设,施工面积达6.1万平方米,占总施工面积的89%,大部分已完成四层主体建设,工程总投资额已达3500万元。(2)中心敬老院建设。向省、济宁市民政部门申报了8个农村扶老福利工程项目,分别是**、**、城前、田黄4个镇中心敬老院新建项目和中心店、郭里、张庄、石墙4处镇中心敬老院改扩建项目。目前上述8处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共向省、济宁市申拨农村扶老福利工程资助资金89万元(其中省资助25万元,济宁市资助64万元),我市配套资金178万元。(3)困难群众再就业。劳动部门通过与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单位协商,拟定了200人的公益性岗位,同时与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和运作,落实优惠政策,帮助困难群众就业。(4)贫困生救助。截至目前,经过个人申请、基层申报,市救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审核选定1070名学生作为济宁市救助对象,590名学生作为邹城市救助对象。(5)农村劳动力培训。举办培训8期、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完成初等农业短期培训260人;有206人正在接受中专学历再教育,300人正在接受大专和本科学历再教育。

(七)农村自来水工程。市水利局承办。任务目标:完成30个村的供水工程建设,解决3.4万人的吃水困难,实现9个镇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展情况:截至6月底,开工建设供水工程29处,已完成22处,解决了25个村、2.3万人的吃水困难。

(八)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承办。任务目标:重点整治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食品卫生、流动摊点、探头经营和交通拥堵,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市教育、公安、文化等部门的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改善。(1)市教育局对各类学校加强了宣传教育,强化中小学法制、心理健康和交通安全教育。严格学校规章制度,加强了人员出入校管理,严禁学生到网吧、游戏厅活动。(2)市公安局安排交警、巡警在重点时间段、重点路段维持交通秩序,保证了学生上学、放学期间交通环境良好。各派出所加强学校周边的治安巡逻,加大了对学校附近街面的控制力度。(3)市文化局对学校周边开设的地下黑网吧以及出售不健康出版物的现象进行了治理。共查处学校周边地下黑网吧6家,查处不健康出版物近两万册。对学校周边出售非法教材、教辅读物的游商进行了治理。共查处各类非法教材5000余册,同时联合市教育局对个别学校使用非法教材的现象进行了查处。(4)市交通局组织交通执法人员配合交警、城管等单位,对学校周边乱停乱放的出租汽车进行规范管理;加强了对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的教育监管力度,规范客运服务行为,引导其遵章守纪,不在学校周围拥堵、鸣笛,严禁乱停、乱放,改善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5)市卫生局与教育等部门密切协作,清查学校周边餐饮单位64户、烧烤等露天食品摊点48处,取缔露天食品摊点30余户次。(6)市工商局对520户经营业户进行了检查,迁移学校周边娱乐场所6户,依法取缔学校内外违规经营者20户。

二、存在问题

(一)**镇、**镇、**镇1.2万亩塌陷地治理工程至今未实施,落实力度不够;**镇黄厂村新村建设进展缓慢,新村选址尚未确定。字串8

(二)机动车尾气污染较重,尤其是城郊营运公共汽车污染现象较为突出;部分饭店和露天烧烤点污染严重。

(三)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亟待加强。

(四)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需要加大;定点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不规范;医疗市场比较混乱,需严厉整治非法行医。

(五)困难群体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需加大力度;贫困生救助金尚未落实。

(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治理力度不够。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力度,尽快实施工程建设;压煤搬迁工作要对照时间要求,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

(二)加大烟尘、流动污染源、露天烧烤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三)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四)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力度,加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EPS模块;剪力墙;农村房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不断深入,从民用建筑扩展到工业建筑,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国家《"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颁布出版,可以说农村建筑节能方兴未艾,。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农村建筑技术体系,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1 EPS模块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1

1.1 体系简介

EPS模块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将EPS空腔模块经积木式错缝插接拼装成空腔模块墙体,在其内置入钢筋、浇筑混凝土,内外表面用纤维抗裂砂浆抹面层防护、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抗裂增强,按设计要求饰面,由此所构成保温承重一体化的房屋围护结构。

该体系适用于各种构造类型的新农村房建筑,包括农民单层、多层住宅、学校、农作物温室等。

1.2 EPS模块及规格形状

不同于传统EPS保温板大板生产电阻丝切割的生产工艺,EPS模块采用电脑全自动生产线模具化模块式生产,产品一次高温真空成型并在模腔内完成收缩变形,产品质量稳定,几何尺寸准确。

EPS模块包括多种形状、规格和种类,适用于建造各种构造类型及外形的建筑。包括直板墙体空腔模块、直角墙体空腔模块、T形墙体空腔模块、楼面直板墙体空腔模块、楼面直角墙体空腔模块、扶壁柱柱头墙体空腔模块、扶壁柱墙体空腔模块、地面辐射供暖模块、楼地面保温模块、屋面空心模块、外弧形墙体空腔模块、室内隔墙空心模块等。

1.3 模块技术性能

模块按表观密度的不同分为3个等级,其技术性能见表1。

1.4 复合墙体

由EPS模块拼装成的空腔墙体模块与按设计要求配置的钢筋浇筑在一起,内外表面抹纤维抗裂砂浆、加一层耐碱玻纤网布复合,构成复合墙体。复合墙体构造如下图。

1.5 室内隔墙

室内隔墙模块呈矩形,内外表面有均匀分布的燕尾槽,四周边有矩形企口。模块通过插接组合,用冷弯薄壁C型钢将室内隔墙模块穿插成室内隔墙板,并用冷弯角钢固定在天棚和地面上,内外表面分别抹20mm厚纤维抗裂砂浆抹面层,加一层耐碱玻纤网格布复合,构成室内隔墙,也可用来做屋面。

采用室内隔墙模块作室内分隔墙时,分户隔墙宜设计为双层室内隔墙组合,分室隔墙可设计为单层室内隔墙板组合。

2.1 安全性能

EPS模块剪力墙结构为单排配筋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抗震性能优良,与传统的粘土砖墙相比较,其承载力、刚度、延性、抗震耗能能力大幅度提高,复合墙体内按单排配筋设置时,完全可以满足地震区低层和多层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1]。

此外,EPS空腔模块墙体在混凝土浇筑前是免拆的保温建筑模板,混凝土浇筑后即为复合墙体的内外保温层,实现了保温层与建筑模板一体化和保温层与建筑结构一体化,且模块内外表面均匀分布的燕尾槽,使其与混凝土和纤维抗裂砂浆厚抹面层构成有机咬合,极大地提高了复合墙体的抗冲击性、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做到了EPS模块保温层与建筑结构同寿命。能够有效杜绝砖墙外贴保温板出现的保温层开裂、脱落、空鼓、"冷热桥"等现象。

2.2 使用功能

与传统砖瓦农村房相比,由于EPS模块剪力墙结构体系墙体比砖混结构墙体薄,相应增加了建筑的使用面积。

将EPS模块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农村房与砖混结构农村房进行对比。假设以下农村房,建筑面积为69.29m2,层高3米,体形系数0.86,南向窗墙比0.20,北向窗墙比0.12。建筑平面布置图如下:

经计算,剪力墙结构体系室内使用面积比砖混结构房屋增加了5.56m2,使用面积增加了8%。

2.3 保温及热舒适性能

EPS模块剪力墙结构体系为内外保温,保温层总厚度为120mm,EPS模块容重为25kg/m3时外墙热工参数如下表。

从保温性能来看,与GB/T 50824-2013 《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传热系数限值0.50W/(m2・K)和0.65 W/(m2・K)相比,EPS模块剪力墙结构体系外墙传热系数分别降低了46%和58%。屋面采用120mmEPS室内隔墙板时,其传热系数为0.32W/(m2?K),比标准中严寒和寒冷地区屋面传热系数限值分别低20%和36%。

利用Dest-H软件对上述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建筑能耗计算结果如下:

从热舒适性能来看,要保证室内房间的热舒适性,室内要有良好的热稳定性[3],建筑物综合热惰性表征了建筑抵抗室外温度影响的能力[2],在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比、建筑朝向及用途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则成为影响室内温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由表3,EPS模块剪力墙结构体系农村房外墙热惰性指标为3.11,而传统360mm厚粘土实心砖墙热惰性指标为3.77,前者热惰性指标稍差。屋面采用室内隔墙板时,由于EPS密度较小,为轻质材料,热惰性指标相比砖瓦房就会有比较大的差距。

通过Dest-H软件对对图16所示建筑在不采暖情况下的自然室内温度进行动态模拟,并加入砖混农村房(外贴50mmEPS板)进行对比。将每天的室内外平均温度描点形成图17。可以看出,由于外墙及屋面热惰性较差,EPS模块剪力墙结构体系农村房室内温度波动相应较大,但由于保温性能较好,不采暖的情况下采暖季室内平均温度达到了4.65℃。

2.4 施工性能

EPS模块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产业化水平高,其采用积木式插接组合,混凝土浇注时不需要支护模板,施工简单、便利,经过简单指导农民可自行施工建房,所建房屋尺寸标准,墙面垂直平整。

与EPS模块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相比,农村常见的砖房其墙体砌筑施工工艺较复杂,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墙体的砌筑必须要砖瓦匠,而模板的支护必须要木工完成,且施工工序繁杂。

从施工工艺上来看,EPS模块剪力墙结构比砖混结构少7道工序,具体见下表。

2.5 经济性能

假定农民自建住房,农民自己施工,不含税金、管理费、利润、劳保基金等。

通过将EPS模块剪力墙结构农村房与传统砖房造价进行对比,由对照表可以看出,建造69.29平方米农村房,EPS模块剪力墙结构体系建造总成本为81509.76元,单位成本1176元/m2;砖混结构建造总成本为83181.13元,单位成本1200元/m2。

相比砖混结构农村房,农民自建房的情况下,EPS模块剪力墙结构体系成本低约2%。

3 结 论

作为新型农村建筑节能体系,EPS模块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农村房技术及经济性能优良,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五号字)

[1] 林国海,庄子粒,翟洪远.一种保温模块混凝土剪力墙抗震节能房屋工作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2,28(2):103-109

[2] 刘建伟.建筑物综合热惰性的研究[D].发表地:天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