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分布特征

统计学分布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第1篇

统计学的讲授应视内容采取不同策略

统计的特点是:概念多、知识点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而推断统计的特点则是:理论性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具有前后一贯性.在讲授描述统计部分时,不妨速度快些,例如讲集中趋势时,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集中趋势的含义的理解上,这点讲到位后,具体指标如中位数、四分位数等便可采取点到为止的作法.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保证了内容的完整.在讲原始数据的搜集问题时,可采取“干中学”的策略.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不妨结合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做一次实际调研,并在调研结束后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交流一下在调研中的体会及收获,这样能使学生对各种方法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有更全面了解.

在讲推断统计部分时,则应该按循序渐进的思路,把原理讲清楚,把理论脉络及整体框架讲明白.推断统计的基本过程为了对总体的数字及分布特征有所了解(例如总体均值),在不方便普查的情况下,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一个样本,通过对样本中的个体进行普查得到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取值.以观察到的样本统计量的取值为基础,通过一定程序来对总体作出参数或分布的推断.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因此,在讲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之前应对这两组定理做全面介绍,介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两组定理的基本内容,明晰它们对推断统计的基础性意义.作为教师,应把关注重点放在上述两点上,而非定理本身的证明过程.

要教会学生正确解读推断统计的结论

主要问题是存在把结论绝对化的倾向,这显然是因为学生没有抓住现代统计的精髓所致.同一容量的样本不止一个,而总体却是唯一的,因而,用具有多变性的样本特征去估计具有唯一性的总体特征就难免会产生误差.这就是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这类误差是不能完全消除的,但在舍弃一部分可靠性的前提下,误差的范围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这就产生了现代统计学中两个紧密关联的概念:置信度与置信区间.每当我们谈论置信区间时一定是以一定的置信度为前提的,没有置信度做前提,就不会有所谓的置信区间问题.不少学生在解读推断结果时,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置信区间就是现实中总体数字特征对应取值的最大变动范围,没有例外,从而忽视了结论的相当性,忘记了置信度对置信区间的制约作用.区间估计是这样,对假设检验结果的解读不少学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撇开前提条件(即两类错误对应概率的设定),把检验结果绝对化.为了不使学生产生这种错觉,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教师一定要针对每一个例题的结论做重点说明,反复强调其相对性,通过不断强化使学生加深理解与认知.

要培养学生理解基础上记忆公式的习惯

统计学中有许多公式,对于习惯于靠背来记忆的学生而言,准确记住所有公式是非常困难的.对统计学学习过程中公式的记忆应重在理解,理解了才能记牢,才能用好.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的学习上,以区间估计为例.区间估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观察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取值,在一定置信度下,把总体参数圈定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做好区间估计首先要了解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特征,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分布主要有三种:样本均值、样本比例和样本方差.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过概率论之后,其推理过程是比较简单的.讲到这里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推导一遍,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死记硬背.对于几种常用分布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密度函数,但应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详细地告诉学生,也就是每种分布的构造方法,这是区间估计中选择函数形式的提前条件.不知道常用分布的具体构造方法就很难理解置信区间公式中函数形式因条件不同结果有所差异的原因,公式的运用效果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有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只需把区间估计的基本思路讲清楚,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推导公式,这样做既可加深理解,提高运用公式的能力,又便于区分公式,增强记忆.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统计学中还有很多,在学习中教师应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学的效果.知识在充分理解后,记忆才能长久.

应在课程体系框架内有选择地讲授统计知识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地统计分析; Kriging插值;误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142-03

空间插值对土地价格、降雨量、人口分布,等进行估计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利用Kriging插值法对。该文通过误差分析得到精度最高的估计模型,为各种应用选择最优模型。

1 Kriging空间插值模型

土地价格估计模型确定的基本流程中,最重要的是半变异函数的系数估计。而半变异函数与Kriging插值模型参数的确定具有直接的关系,为此,需要确定插值模型的具体参数以确保土地价格的空间内插估计。

1.1 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的特点

Kriging法是一种空间插值方法,也是地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它基于变量相关性和变异性,在有限区域内对区域化变量的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它具有2个明显优势:①在数据网格化过程中考虑了被描述对象的空间相关性质,使估计结果更科学、更接近实际情况;②给出了估计误差,使估值精度更明了。Kriging插值法以空间统计学作为基础,可以得到内插过程中的误差,而且对于密度较小、分布不均匀的数据,使用Kriging插值法有一定的优势

Kriging插值方法以统计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半变异函数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空间关系。半变异函数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变异函数的计算以及变异曲线的分析,判断数据的变异特征和变异类型【5】;同时,半变异函数还可以得到较准确的精度。

使用Kriging插值法,对于区域中某一个估计点的值是由它周围的一些已知数据估计得到的。与的数学关系为:

式中:[λi]为加权系数。[λi]可由公式(2)确定【3】:

1.2 模型估计数据预分析

确定出空间插值方法及半变异函数模型后,需要对半变异函数的系数进行估计,而系数的确定与数据的分布特征和统计学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分布特征分析、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这些数据特征的分析方法便可以用于估计系数的确定。

1.2.1 分布特性分析

数据的空间分布特性对空间插值方法的选择和估计模型的预测均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首先了解数据的空间分布状况。从住宅用地土地价格直方图中可以看出土地价格分布特征类似于指数函数。另外,还可以对原始数据做正态变换,观察插值结果的精度变化。数据变换主要方法有对数法、Box-Cox法。经过试验,系数为0.06的Box-Cox方法得到的变换效果更好。变换前后的分布情况如图2。变换后图像趋近于正太分布,有利于对数据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Box-Cox变换如公式(4)

1.2.2 趋势性分析

如果数据的分布在空间上与某种曲面相似,则可以利用数学公式对这样的分布进行表达。但是有时数据表面并不是数学公式拟合后的平滑表面,会有许多的起伏。想要研究这些起伏对数学模型的影响,就需要将数据中所包含的有规律的曲面(也称趋势面)去除,之后再对剔除趋势面的差值进行分析,便可以得到数据在空间分布中的微小变化规律。本例中土地价格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以市中心为最高点,向周围逐渐递减,在三维空间中形成一个具有最大值的二次曲面,因此可以用二次多项式来表示这种趋势。

1.3 模型系数估计

确定了空间插值方法后,需要得到模型的最佳参数,Kriging插值法的参数主要为半变异函数的系数,分别称为块金值、自相关阈值及基台值。估计半变异函数,首先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步长大小。为了减少无关的数据在计算中可能的合并运算而将数据点对分成不同的距离级,该距离级的大小就是步长,这种方法称为步氏分组【4】。步长的确定与实际使用的数据相关,因此利用不同的数据进行价格估计前均需要确定步长大小。通过计算,实验数据最合适步长为900米,步长组数为12。给出步长大小后,便可以利用实验数据估计出半变异函数。

通过对数据进行预分析,可以得出五种变换方案,这些方案用于对半变异函数的系数进行估计。第一种方法利用地统计分析模块的缺省值进行估计,也就是不采用数据转换和趋势剔除;第二种方法对数据进行转换,根据前文所得到的结果,使数据最接近正态分布的转换方法为Box-Cox,参数为0.06;第三中方法使用趋势剔除,根据前文得到的结果,采用二次多项式进行剔除;第四种方法则是将二、三方法联合起来,同时进行数据转换和趋势剔除;第五种方法是将Box-Cox的参数进行修正后再与第三种方法联合起来。对比分析这五种方案的估计误差,其中误差最小的结果便是最佳模型的估计方案。五种方案的误差结果如表1:

对于一个预测模型的精确性,其平均标准差接近于0,均方根标准差接近于1,则预测结果的精确性越高。从表1中可以看到,Box-Cox转换方法对于平均标准差的精度有较好的提高,但均方根标准差则相差较大;二次多项式趋势剔除方法较好的提高了预测模型的精度;第四种方法产生了较大的误差结果分析原因是由于趋势剔除后数据的分布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原来的变换形式无法使数据达到较好的正态性,因此需要对Box-Cox变换方法进行修正。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2种方法平均标准差最小,均方根标准差处于中等水平,考虑到平均标准差是衡量误差大小的直接数据,收到误差传播的影响较小,因此选择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作为半变异函数的最佳系数,选择的变换方法为Box-Cox,系数为0.06。

1.4 模型检验

对估计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方法3和方法5在平均标准差和均方根标准差两项精度指标中各有优势,还需要对两种方法对土地价格进行估计的结果进行检验。利用空间插值得到的结果对原始数据的土地价格进行估计,再将估计值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计算估计值与实测值间的方差,计算结果为空间插值最优估计模型的研究-7AA\image30.png由此可见方法三的估计精度更高。

根据上文的分析,最终采用第3种方法得到预测模型为最佳估计值。由这种方法得到的估计参数为:块金值23196,偏基台值为118690,阈值为4881.72,步长900,半变异函数模型为球状模型。最终得到半变异函数的估计模型为:

2 结论

本文根据半变异函数的特征将数据的空间分布与统计学分布相结合,确立了模型估计的思路。同时利用误差分析的方法在几种模型估计方案中选择出估计误差最小的方案,从而得到了最佳估计模型。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该文采用了五种方法对半变异函数的系数进行估计。并通过误差检验得到五种方法估计结果的精度以及数据分布情况。最终得到经过Box-Cox变换处理后的估计结果最佳。

参考文献:

[1] 王霞,朱道林.基于Kriging插值方法和GIS技术的地价时空格局研究[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1): 101-105 .

[2] 曾怀恩,黄声享.基于Kriging方法的空间数据插值研究[J].测绘工程.2007,16(5):5-9.

[3] 郑光辉,黄克龙,张志宏,等. 运用Kriging空间插值技术进行土地级别划分[J].南京师大学报[J].2007,30(1):112-116.

[4] 刘光孟,汪云甲,张海荣.空间分析中几种插值方法的比较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J].2011,9(3):41-45.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第3篇

方法:描述性调查分析。

结果:长沙地区2011年手足口病重症与季节、地点、人群、年龄有关联,症状以皮疹发热为主。

结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与季节、地点、人群等较大关联,可以从这些线索进一步调查,为防控疾病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流行病学季节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94-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为国家监测传染病疾病目录丙类疾病[1],与水痘、风疹、麻疹等同为儿童人群中常见传染类疾病,一般症状较轻,只有在出现重症症状时才可能对儿童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手足口病症状较轻时,可仅见手脚部、口腔部等部位疱疹、溃疡,除少数并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极个别患儿可因病情进展快速而发生死亡病例外,大多数病儿可获得良好预后[2]。

为更好的完成传染病防治工作,保护我市儿童健康,做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手足口病重症发生病例的监测工作,意义更加重大,现将相关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选择长沙地区2011年各级医疗机构所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病例总数目为4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各医疗机构在本次调查研究时间范围内所收治的病例,不包括其它时间内统计收集到的数据,数据来源时限有严格要求。

1.2研究方法。使用卫生部统一确定的手足口病患儿个案调查表对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儿进行调查,对所有患儿在发病时出现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发病时间、病程等数据尽可能详细调查。收集完数据后,使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2结果

2.1发病概括。长沙地区2010年内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病例4521例,重症病例34例,死亡病例无。所有手足口病发病例数占全区观察对象比例为129.3/10万,重症发生率占发病例率的0.752%。

2.2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2.2.1手足口病时间分布特征。长沙地区2011年手足口病在发病时间分布上总体呈波浪型,即发病数目从出现首发病例后,先缓慢增长,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发病率,一段时间后发病率增高,形成一个发病高峰期,然后又逐渐减少,并且这种波浪型的时间分布规律不仅说明了长沙地区2011年手足口病总发病情形,也包括长沙地区2011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情形。具体来说,在手足口病总体发病情况上,从3月28日在长沙地区发现第一例手足口病例后,发病人数缓慢增长,保持在每月100―300例的发病水平,后在8月份到达发病高峰,达到近千例每月,然后发病率又逐渐下降。在手足口病重症发病的具体情况上也基本与该地区手足口病总体发病率发病情形保持平行,在一般月份发病数目和高峰发病月份上保持一致。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第4篇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乌兰察布市 012000

【摘 要】目的:研究结肠癌术前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 年2 月至2014年2 月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46 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结肠癌,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病理结果与CT 征象显示的邻近血管情况上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有利于对结肠癌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并了解周围血管累及情况,术前评估价值非常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结肠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结肠癌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结肠癌发生率也逐年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均造成很大影响[1]。目前主要通过手术切除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本文主要分析结肠癌术前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的评估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 年2 月至2014 年2 月间收治的46 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 例, 女性19 例, 年龄在43 至76 岁间,平均年龄(55.39±18.62)岁。

1.2 一般方法

(1)扫描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 扫描机对患者肝上缘至耻骨联合下方进行扫描,静脉期、行动脉期、排实质期增强扫描。

(2)重建方法。采用Vitreas2.0 对容量数据处理进行处理,重建再现容积,将肿瘤血管气源、结肠癌血管显示,明确血管走行,了解周围组织与病变部位间的关系。

(3)结肠癌分期方法。以NCCN 指南结肠癌解剖学分期为依据,可分为I、II、III、IV 期。

1.3 统计学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结果与CT 征象对比

通过研究了解到,增强扫描与血管造影结果在肠梗阻、肠空狭窄、肿块边缘不规则、肠壁增厚与肿胀、累及邻近组织脏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征象上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病理结果与CT 征象显示的邻近血管情况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手术病理结果与CT 征象显示的邻近血管情况上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3 讨论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在结肠癌术前检查中有着重要作用,CT 后处理技术可以为患者手术的治疗提供依据,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有利于明确肿瘤血管分布特征,将邻近组织与肿瘤的关系展现出来[2]。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增强扫描与血管造影结果在肠梗阻、肠空狭窄、肿块边缘不规则等移征象上对比差异不大,且手术病理结果与CT 征象显示的邻近血管情况上对比差异不大,由此可见,这种检测方法在结肠癌术前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接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字】乙肝;流行趋势;发病率;疫情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能够损害肝脏的传染病,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等,是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流行病。某地区从1993年起就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乙肝的流行规律,现对某地区2006―2012年的乙型肝炎疫情进行动态分析,掌握其流行特征和发病率变化趋势,为以后乙肝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乙型肝炎病例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相关数据以及往年的传染病漏报调查报告统计的数据来确定的。

1.2方法

1.2.1 抽样方法 主要采取整体抽样的办法,将某地区医疗机构上报的所有法定传染病患者作为该研究的调查对象。

1.2.2调查方法设计研究调查表格,其中包括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所在地以及乙肝发病时间,最后将调查的结果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由于从2004年以后国家设有专门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以能够保证该调查传染病疫情数据的连续性。此外。人口数据来自某地区的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

1.2.3 统计分析 对乙肝疫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相关的数据通过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流行趋势

2006年某地区共报告乙型肝炎251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1.52/10万 ,各年份的乙肝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某地区2006-2012年乙肝发病情况(*10-5)

年份 人口数 发病数 发病率 定基比 环比

2012 469329 124 26.42 1

2011 473249 138 29.16 0.46 0.46

2010 489962 247 50.42 0.77 1.26

2009 499577 335 67.06 1.56 2.15

2008 501262 489 97.55 1.98 2.36

2007 511179 557 112.88 2.04 2.88

2006 534428 626 117.13 2.96 3.07

7年间,乙型肝炎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年最低,为26.42/10万,2006最高,为117.13/10万。2006-2008年相对比较平稳,2009年有一定程度下降,其后3年也是继续保持下降。见图1

2.2年龄分布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在各年龄段都有乙型肝炎病例的发生。15到35岁总共有病例1772,其中,15~、25~和35~岁组分别占15.18%、34.58%和20.67%;45岁以上总共有643例,占25.56%;15岁以下总计有101例。占4.01%。见表2。

表2 某地区2006-2012年乙肝发病年龄构成情况(*10-2)

年龄组 发病数 构成比

0~ 15 0.6

5~ 31 1.23

10~ 55 2.19

15~ 382 15.18

25~ 870 34.58

35~ 520 20.67

45~ 274 10.89

55~ 215 8.55

65~ 114 4.53

75~ 38 1.51

85~ 1 0.04

不详 1 0.04

合计 2516 100

2.3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1623,发病率为30.66/10万;女性838例,发病率为16.42/10万;男女性别比为1.94:1。统计学分析发现男性乙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病率(p

2.4职业分布

乙肝发病率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工人526例、农民1169例和民工392例。它们各占总发病人数的20.91%、46.46%和15.58%。发病最少的为儿童。

2.5季节分布

历年各季节乙肝病例均有发生,但是无明显的季节性。见表3。

表3 某地区2006-2012年乙肝发病时间分布情况(*10-2)

发病 月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病数 208 219 221 199 210 200 214 211 205 203 209 217 2516

构成比 8.27 8.7 8.78 7.91 8.35 7.95 8.51 8.39 8.15 8.07 8.31 8.62 100

3讨论

随着某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的程度也有所提高,平时在医疗就诊方面的意识增强,医疗机构在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步的提高,因此在对乙肝的治疗过程中很少出现漏报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直报之后,关于乙肝疫情的数据报告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可靠和真实的[2]。

国家从1922年起,将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而使得乙肝的发病情况得到控制,但是在整个人群中来说,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还是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乙型肝炎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健康,我国已经将乙肝列为3大传染性疾病之一。研究中,2006-2012年该地区的乙型肝炎发病率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整个人群中乙肝的发病情况仍然发生。因此,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仍然不容懈怠,防止乙肝发病率回升。

该地区的乙型肝炎发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低、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农民、工人和民工、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地区乙型肝炎的分布特征整体上来说是一致的,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其流行特征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虽然乙肝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群体,但是它在每个年龄段都均有分布,;发病男女的性别比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整个职业分布中,乙肝发病人群主要还是以农民为主,并且农民所占的比例也高于我国的其他地区。

预防乙型肝炎最主要的措施是注射乙肝疫苗,该地区在15年前就已经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到计划免疫中,从2002年起该地区就免费对新生儿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直到2012年接种率已经上升到99%以上。目前。乙型肝炎患者人群在整个人群中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发病人群从青少年逐渐转变为15~35岁的青壮年人群,这可能跟目前将新生儿、小学生以及中学生作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有一定的关系。另外,15岁以下的人群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这表明该地区的乙肝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调查研究还发现农民的发病率在整个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这与国内的一些其他的研究和报告的数据也是想类似的,这很可能与该人群的经济条件,卫生健康意识以及各种卫生习惯存在着联系。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对乙型肝炎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在落实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相关工作,同时要加强农村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知识的教育,让人们了解乙型肝炎的相关预防措施和治疗办法。此外,国家也应该加大对农村乙肝预防和控制的投资力度,保障农村群众的生活健康,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3]。

【参考文献】

[1] 甘启英, 贺生,郑妍 成都市龙泉驿区 1998~ 2007 年乙型肝炎流行趋势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9):1605-1607.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野生樱桃李;土壤养分;相关性;伊犁大、小西沟

野生樱桃李(Prunus divaricata)是一种蔷薇科李属野生果树资源。它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亚天山、高加索、伊朗以及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等区域,最东段在中国伊犁地区。野生樱桃李具有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前人对于野生樱桃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遗传性状、抗逆性、果实成分分析,而对于其林下分布的土壤研究并不多,目前主要集中在野果林下土壤分类问题,如《新疆土壤地理》一书中提出,野果林下发育的土壤可以划分为灰褐色森林土亚类而作为单独的个体。武红旗等提出野生樱桃李下发育的土壤属于均腐土和冲击新成土。目前,对于野生樱桃李种群的退化大多认为是过度放牧而引起的,而对于其林下土壤与樱桃李种群退化是否有关系未做过相关研究。

野生樱桃李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大、小西沟,近20年来由于过度放牧、采矿、旅游开发等活动的干扰,导致生境条件恶劣,林下土壤不断退化,分布面积不断缩小。本研究通过农业化学分析法对野生樱桃李下发育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借助地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揭示野生樱桃李下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为研究野果林的生态环境、林木的繁育更新,野生果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地理环境

野生樱桃李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沟谷地带,如天山的婆罗科努山南坡,地处81°30′-81°40′E,44°30′-44°35′N,为温带湿润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7-8℃。

1.2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为2012年10月1-4日,利用GPS导航,在新疆伊犁霍城县大、小西沟野生樱桃李适生区采集土壤剖面,以20 cm等间距采样,每个土壤剖面分别采集0~20、20-40、40-60、80-100、100~120 cm 5个层次的样品,共采集6个土壤剖面。样品在室内风干,然后过土壤筛,待用。采样点信息见表1。

1.3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速效氮含量的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速效钾含量的测定采用醋酸铵一火焰光度计法,速效磷含量的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法,pH的测定采用电位法。数据处理和相关性分析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

2.1.1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各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0.07%~0.52%,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有机质含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野生樱桃李下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大部分为枯落物,秋季野生樱桃李的枯落物在土壤表层腐解,腐解后除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外,其余便以淋溶的方式进入土壤下层。

由表3可知,100~1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40-60、60-80、8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8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60~8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60-8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具有相近性,所以相邻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较强。

2.1.2土壤有机质频率特征分析 对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3%~1.34%,差值很大。有机质含量的均值为0.31%,变异系数为70.96%,属于中强度变异,有机质含量的标准差为0.22%,表明分布较分散。从图1频率直方图可知,采样点土壤有机质含量符合正态分布,并且0-0.40%的样本频数最多,说明采样点的有机质含量极缺乏。这可能是由于此地近20年来过渡放牧所造成的有机质含量缺乏。

2.2土壤速效氦、速效磷、速效钾、pH的垂直变化规律

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氮、磷、钾的有效供应情况,常用于评判土壤一定时期内土壤肥力状况。从图2可知,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野生樱桃李下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越来越少,并且到100~120 cm深处时,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很少,这极不利于野生樱桃李的根系部分吸收养分,这和这些年来伊犁大、小西沟野生樱桃李群落逐渐退化有很大的关系,可能就是由于樱桃李根系部分的速效养分越来越少的原因造成的。而pH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这可能与根系部分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有关。

2.3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

采样点区域土壤有机质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野生樱桃李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均呈正相关,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速效氮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对氮、磷、钾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2.4土壤养分含量评价结果

根据表5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野生樱桃李下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0.31%,属于极缺乏;速效氮含量均值为295.71μg/g,属于极缺乏;速效磷含量均值为39.75μg/g,属于极缺乏;速效钾含量均值为391.05μg/g,属于极缺乏;pH均值为7.99。因此,伊犁大、小西沟野生樱桃李下土壤养分状况极差,这可能也是造成野生樱桃李种群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论

1)伊犁大、小西沟野生樱桃李下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地表枯枝落叶层的分解补充和积累,根据野生樱桃李下发育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学分析得知,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 cm,呈现从表层向下减少的趋势。从0-120 cm各土层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方向的相关性特征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具有相近性,相邻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较大。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集体儿童;意外伤害;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5-0014-03

A discuss on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accidental injuries collective children and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in Zhuhai city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s from 2006 to 2012

ZHANG Xiaojiao ZHANG Lu ZENG Shuping SHI Hongying QI Xiaobing

Child Healthcare Department,Zhuhai Municip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rasp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collective child injury in Zhuhai city,to explor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Analyzed the city nurseries from 2006 to 2012 academic year childhood unintentional injury incidence,type of injury and the cause. Results Collective children's unintentional injuries in Zhuhai, there was a decrease trend in the total incidence boys more often in girls.Age of 5>4>3-year-old group. Multiple outdoors indoors. P all

[Key words] Collective children; Accidental injury; Intervention

意外伤害(accidental injury)指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所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其列为单独一类疾病。为掌握珠海市托幼机构集体儿童意外伤害的分布态势,现对本市托幼机构2006~2012学年每学期集体儿童意外伤害网络报表资料进行分析,找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安全防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提高珠海市托幼机构集体儿童意外伤害防范水平,最大可能稳步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尤其防范重大意外伤害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2012学年本市托幼机构所有在册儿童中所发生的意外伤害发生率、伤害类型和产生原因。

1.2资料来源

2006~2012学年珠海市托幼机构每个学期意外伤害网络报表数据。

1.3 方法

1.3.1 分类标准 意外伤害按照WH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进行分类,伤害的主要诊断按照卫生领域常用伤害部位分类(S00-T97)编码分析。

1.3.2依据 依据《珠海市托幼机构每学期常见意外伤害报表》格式各由托幼机构保健人员于每学期末采用网络表格上报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儿童保健科专职医生负责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数据收集、填报、整理和分析各个环节的审核。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6~2007学年度珠海市共有托幼机构154所,2011~2012学年度增加到164所。2006~2012学年度在册儿童由18 797人增至28 756人。

2.2 集体儿童年度与学期意外伤害发生情况

2006~2012年度意外伤害总发生率虽有下降趋势,但各年度各学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71,P>0.05)。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最低(0.12%),2007~2008学年度年下学期与2008~200年度年上学期最高,均为0.25%。见表1。

2.3集体儿童中不同类型意外伤害的性别、年龄、地点分布

意外伤害类型性别比较,男性比女性多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09,P4岁组>3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05,P

2.4 意外伤害类型顺位

珠海市托幼机构2006~2012学年度集体儿童主要意外伤害类型包括碰撞/跌落伤(缝合)、骨折、眼耳损伤、异物、脱臼、烫伤、走失及其他意外伤害类型等。碰撞/跌落(缝合)、骨折位居托幼机构儿童意外伤害的前两位。各年度每学期主要意外伤害事故构成顺位情况:碰撞/跌落(缝合)>骨折>眼耳损伤、异物>脱臼>烫伤>走失。食物中毒为突发意外伤害,2007~2008学年度年下学期一度跃居托幼机构集体儿童意外伤害的首位。见表3。

3讨论

3.1集体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状况

本次分析发现,珠海市2006~2012学年度集体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有下降趋势,2012学年达到6学年的低意外伤害发生率,特别是无重大意外伤害的发生。意外伤害总发生率各年度各学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类型男性比女性多发,伤害发生年龄顺位:5岁组>4岁组>3岁组。伤害发生地点户外、操场多于室内,与曾芳玲等[1]报道一致。这些分布特征与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相关。大脑皮质发育在3岁时已大致分化完成[2],随着年龄增长其运动神经系统也不断完善,运动功能明显增强,在园儿童表现出好奇、活动幅度与活动范围扩大。而其心理行为发育有待逐渐成熟与完善,缺乏危险预见能力,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男童好动、喜欢冒险的性格特点更容易发生户外伤害。因此集体儿童伤害防控应兼顾年龄特点,男童是预防伤害的重点人群[3,4]。4岁以上男童尤需重点关注。

各类型意外伤害中珠海市各学年度每学期意外伤害类型中碰撞/跌伤(缝合)位居首位,与北京闫淑娟[5]报道的托幼园所以跌伤和钝锐器伤为主相似。与全国伤害检测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结果不同[6,7]。其他依次为骨折、眼耳损伤/异物、脱臼、烫伤与走失。幼儿园是儿童集中活动的场所,各类玩具较多,给了孩子们探索学习的机会,但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故在户外活动中易致伤害。眼耳损伤与异物位居本市集体儿童伤害的第三位。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在几代人的悉心呵护下打造的“小皇帝”、“小公主”具备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及好胜心、好奇心,加上看护盲区都易发生意外伤害。家长和教育者积极干预儿童自主,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集体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工作的重心。食物中毒在2007~2008学年度年下学期一度跃居集体儿童意外伤害首位,提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加强玩具管理与安全教育,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才能避免集体儿童意外伤害,才能防控重大意外伤害的发生。

珠海市近年来因“饮水机”供水的普及,儿童从小就形成了较好的饮水习惯。幼儿园的饮水装置也调好恒温,烫伤伤害与广州[5]比退居倒数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幼儿园接送校车已普及到本市95%以上的幼儿园,另外幼儿每学期的社会体验活动也相对频繁,加上社会环境因素的复杂化,本市集体儿童走失伤害控制不容忽视。

3.2 集体儿童意外伤害干预措施

意外伤害是21世纪威胁儿童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8]。2002年WHO提出儿童伤害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是中国0~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因。但伤害是可以被认识和预测的,有研究指出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90%的意外伤害可以预防[9],进而避免伤害死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每天有超过2 000名儿童和青少年死于受伤并提出七项建议的行动促使伤害预防干预和持续投资的所有部门让孩子们安全[7]。上海浦东采用“4E”综合干预模式即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教育干预(education intervention)、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经济干预(economic intervention),积极整合卫生、教育、公安、消防、社区管理等部门资源,使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得到降低[10]。依据本市集体儿童意外伤害的分布特征(多年来本市已开展每年保健人员岗位培训及定期培训),采取具有本市特色更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①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校车安全、儿童入园离园安全、儿童食品质量与流通环节安全保障与监管体系,切实做到安全为孩子。②各幼儿园在托幼园所安全制度的指引下,拟定更详尽的针对本园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危险场地管理,如每天查找室内、户外活动中及大型玩具的安全隐患并及时解决(包括安全工程设备设施)。③定期循环开展安全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制定方案,充分发挥卫生保健机构、公安、消防、社区等部门资源从不同视角对各托幼机构(含家长)层级轮回实施安全主题教育培训。做到安全知识全覆盖。加强幼儿对危险的辨识能力。利用家长会、校讯通、宣传栏等对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和伤害个案警示分享,强化家长对幼儿的监护力度。④疾病防控机构和卫生保健机构广泛开展保教人员急症救助培训,建立院前儿童意外伤害急救防护预案,确保儿童伤害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同时形成半年左右再次培训制度,有效维持保教人员急症救助知识保持水平[11]。⑤各托幼机构继续严格执行每学期意外伤害监测网络上报制度,数据严谨反馈及时,为制定更完善的集体儿童意外伤害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曾芳玲,林穗方,刘慧燕,等. 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3):246-248.

[2] 刘湘云,陈荣华. 儿童保健学[M]. 第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5.

[3] 胡靖琛. 湖北省0~14岁儿童疾病情况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10, 27(2):190.

[4] 李丽静,李媛媛. 2006-2010年某院意外伤害住院儿童情况调查与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12,29(4):591-593.

[5] 闫淑娟,陈欣欣,万欢. 2007-2008年北京市0~6岁儿童伤害社区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9):795-798.

[6] 吴春眉,邓晓,安媛,等.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儿童病例分布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8):885-889.

[7] WHO,UNICEF. World report on child injury prevention[R]. WHO Press,2008.

[8] Blum RW,Nelson-Mmari K. The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a global context[J]. J Adolesc Health,2004,35(5):402-418.

[9] Bruce B,McGrath P. Group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juries in young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J]. Inj Prev,2005,11:143-147.

[10] 周卫国,张胜冰,黄力君,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龄前儿童伤害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1):1050-1051.

统计学分布特征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S572;S15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9-4601-04

近年来,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推进,对分散种植的烟田进行综合整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大批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由于对原来自然形成的土壤进行翻压和客土填埋,导致土壤物理结构、土壤化学成分和土壤生态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壤肥力的提高。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是土壤的有机养分库,而且是保持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水分、通气条件和微生物活性的重要组分。调查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可以为整治区域土壤培育方向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因而成为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规律,对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改良、精准施肥以及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地统计学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精准施肥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6]。本研究采用GIS技术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恩施州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清江源)、恩施市城郊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以下简称城郊)和利川市柏杨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以下简称柏杨)土地整治区烟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并进行有机质肥力等级评价,以期为整治区域土壤培育方向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区概况

1.3 数据分析

用“平均值±3倍标准差”方法去除异常值,利用SPSS 13.0软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Cochran[8]和姜城等[9]的方法对取样数量进行估计;用地统计学软件GS+ 7.0进行半方差函数计算和模型拟合,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参考张淑娟等[10]和李强等[11]的方法;在ArcGIS 9.3平台上制作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整治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整治区植烟土壤合理取样数量分析

根据Cochran[8]关于区域纯随机取样数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2个置信水平3个不同相对误差下每个研究区域所需的取样数量(表2)。可以看出,置信水平越低,所需要的取样数量就越少;在一定置信水平条件下,区域土壤有机质变异越大,达到相同精度所需要的取样数量就越多;在相同精度下可允许相对误差越大,所需要的取样数量就越少。例如在95%置信水平和5%相对误差条件下,如果针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取样分析,城郊土壤需要采集121个土样,清江源土壤需要采集86个土样,而柏杨土壤只要采集42个土样就足够了。由此可以看出,在本试验中,柏杨实际采样数量基本达到95%置信水平和5%相对误差条件,而清江源和城郊则分别相差15个和63个。

相对于土壤氮、磷、钾等养分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土壤属性,其空间变异通常也相对较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常常需要对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同时进行分析,需要加大样品采集密度,此时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土壤有机质样品分析数量的方法,以降低样品分析成本。

2.3 整治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半方差分析

半方差函数是描述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的一个函数,反映不同距离观测值之间的变化。模型的选择取决于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拟合参数,

一般认为,块金值(C0)表示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基台值(C0+C)表示系统内总的变异。块金系数C0/(C0+C)表示由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异质性占总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15,16]。按照区域化变量空间相关程度的分级标准,块金系数小于25%说明变量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块金系数为25%~75%说明变量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大于75%说明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17]。根据陈延良等[18]和于婧[19]的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主要是由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气候及生物活动(包括人类耕种措施)等因素所致,而半方差函数中的参数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土壤性状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及其变异程度。在本研究中,城郊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该区域内的空间变异是由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结构性因素和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共同决定的。

最大相关距离(变程)反映出属性因子空间自相关范围的大小,它与观测尺度以及在取样尺度上影响土壤属性的各种生态过程、人为因素、自然条件等都有关[20]。表3结果表明,城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程较大,在500 m以上,说明其变异以大块状变异为主,即有机质含量在较大的范围内存在着空间自相关性。

2.4 整治区植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及等级评价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图是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的具体表现,是土壤在不同区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21]。图2表示清江源、城郊和柏杨区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规律。从图2可以看出,清江源土壤有机质出现3个等级,且不同等级分布比较零散;城郊土壤只有2个等级,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而东部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柏杨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是2个级别,但低值等级所占比例较小,整体分布比较均匀。

表4表示清江源、城郊和柏杨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级及其所占比例。82.3%的清江源土壤、88.2%的城郊土壤和100%的柏杨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属于偏低和低等级。城郊土壤有机质偏低等级(10~20 g/kg)所占的比例分别比清江源和柏杨低33.8%和46.3%,而低等级(6~10 g/kg)分别比清江源和柏杨增加2.65倍和2.30倍。整体而言,清江源、城郊和柏杨土壤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城郊最低,其次是柏杨,清江源最高。因此,在各区域进行推荐施肥时应增施或多施有机肥。

3 结论

3个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较低,其中城郊最低,分别比清江源和柏杨低36.4%和28.7%。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系数为18.8%~33.2%。

恩施城郊土壤实际采样数量不能满足在95%置信水平和5%相对误差条件下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其次是清江源,而柏杨实际采样数量比较合理。

恩施城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半方差理论变异函数对实际的拟合最好,且F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

恩施城郊土壤有机质偏低等级(10~20 g/kg)所占的比例分别比清江源和柏杨低33.8%和46.3%,而低等级(6~10 g/kg)所占比例分别比清江源和柏杨增加2.65倍和2.30倍。

参考文献:

[1] 潘成忠,上官周平.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评述[J].生态环境,2003,12(3):371-375.

[2] 刘 杨,孙志梅,杨 军,等.京东板栗主产区土壤氮磷钾的空间变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4):901-907.

[3] 张宏伟,魏忠义,王秋兵.沈阳城市土壤全钾和碱解氮的空间变异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7):1517-1521.

[4] JIANG H L,LIU G S, WANG R, et al. Delineating site-specific quality-based management zones for a tobacco field [J]. Soil Science,2011,176(4):206-212.

[5] ZHU Y L, LIU H B, JIANG X L. Investigation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purple soils in Jiangjing City,Sichuan, China [J]. Environment Science,2004, 25(1):138-144.

[6] 朱益玲,刘洪斌,谢德体,等.江津紫色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地统计学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3):207-210.

[7]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 COCHRAN W G. Sampling Techniques [M]. 3rd Edi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1977.

[9] 姜 城,杨俐苹,金继运,等.土壤养分变异与合理取样数量[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7(3):262-270.

[10] 张淑娟,何 勇,方 慧.基于GPS和GIS的田间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39-44.

[11] 李 强,周冀衡,杨荣生,等.曲靖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950-956.

[12] 苏荣瑞,金卫斌,艾天成,等.基于GIS的湖北省江陵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7,4(3):13-17.

[13] 张 敏,贺鹏飞,陈伟强.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3):53-58.

[14] 秦占飞,常庆瑞.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以蒲城县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1):30-35.

[15] 王存国,韩士杰,张军辉,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地统计学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4):849-855.

[16] 王淑英,胡克林,路 苹,等.北京平谷区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环境风险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29-137.

[17] CAMBARDELLA C A, MOORMAN T B, NOVAK J M, et al. Field-scale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in central Iowa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94,58:1501-1511.

[18] 陈延良,雷国平.松嫩平原南部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分析及其等级评价[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 31(2):43-47.

[19] 于 婧.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