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城市建设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全流域灾难性的洪涝灾害已经杜绝,但每到汛期,部分城市内涝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市区看海、街上划船”的尴尬场景还时常出现,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最大限度减轻城区的涝灾、渍灾,彰显其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能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减少城市建设对水生态循环系统的破坏,而且能推动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015年4月,常德市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首批16个试点城市,试点工作正式铺开。市委市政府拟定了努力实现“建设一座海绵城市、打造一张城市名片、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为培育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在城市建设开发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然的雨水生态循环系统,让我们的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渗水、蓄水、净水、排水、用水等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意味着我国城市建设品质的提升,也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
政策机遇: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2015年(第一批)、2016(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城市管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中央财政对第一批(16个)、第二批(14个)共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给予600多亿元的资金补助,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再奖励10%。
市场机遇:按照《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据初步测算,按照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需要1.3-2亿元的资金投入, “十三五”期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每年持续上万亿的投资,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常德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催生了湖南道诚、鑫盛建材等一批新型技术和材料企业,还带动了七星泰塑、湘北水泥水管厂等一批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尽管这几家企业的现有产品,目前仅仅只涉及到与海绵城市建设关联的新材料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的产品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湖南道诚工贸有限公司为例,他们通过一年多时间自主研发的树脂混凝土排水沟和路缘石,通过本市、本省,以及上海检测机构的检测,产品质量达到了欧洲EN1433标准,可与德国亚科及米亚的产品媲美,其r格不到德国产品的一半!该公司的产品仅在本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就有年销售一亿以上的潜在市场。若全省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契机,培育几个上百亿元的新兴产业绝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加大研发力度,做大海绵城市这块巨大的蛋糕。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一)加强产业引导:海绵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也还处在试点阶段,这正是培育新兴产业的良好契机。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与海绵城市建设关联的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引导,由政府牵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组建新兴行业引导小组,学习和研究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和方向性引导、搭建企业与科研单位连接的桥梁。
(二)加强政策扶持:无论是经济特区的腾飞还是经济开发区的高速发展都与政策的扶持密不可分。新兴行业的培育和发展更加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建议从税收、行政性收费、行政性手续、人才引进、研发奖励等各方面给予最大力度的扶持。对于符合质量要求、符合新兴产业发展业态的新产品开辟市场准入的绿色通道。
(三)搭建平台
一是成果展示平台:常德市作为我省获批的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要给予热情关注和支持,最大限度的使用和展示本地的新产品、新材料。扩大和全国各地相关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网络推介平台:利用政府网络平台设立海绵城市之窗,通过网络平台和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呈现海绵城市建设的新业态。力争在常德建立“国际海绵城市建设论坛”,并在论坛中设立新产品、新材料专栏,迅速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
关键词:城市防洪;城市化;规划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十五”计划中,明确的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这就意味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为使城市化建设稳步发展,少走弯路,节省资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必要对城市防洪与城市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1 城市防洪与城市化发展
1.1 城市化的发展通常都是和水是紧密相连的,我国目前有不少大中小城市都是依靠江河而建;江河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环境依托条件。“十五”计划中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将使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城市群明显增加,城市建筑物、道路交通网络、能源与通讯基础设施等建设也必然加快。土地利用、经济增长方式和城乡关系等转换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3个重要转换。这体现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开发地面高程与城市设计防洪高程的结合具有合理性和经济性;体现在岸线、滩涂的利用和绿化带低山丘的科学布局。同时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城区交通网络扩大,城市景观和水环境改善,对城市防洪也都会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城市防洪工程必须与城市化的发展相协调,强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强化防洪工程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的协调与配合,加强城市建设群之间的功能协调与互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用地构成情况,使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体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形成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目前,不少城市由于城市防洪规划工作做的深度不够或未做好有关协调工作,流经城市的河流、澳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变成了滞洪纳污水道,岸线滩涂被侵占,河道无序挖沙,堤岸坡人为破坏及坍塌,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致使水位抬高,造成城市严重的洪涝灾害。并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若发生与历史上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社会与家庭的财产损失也会大大增加,会严重影响社会与经济发展。因此,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特别是防汛抢险道路的杨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 城市防洪首先必须做好规划
2.1 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设施,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城市防洪规划工作。根据近年来我们开展广西防洪体系规划工作的体会,深感城市防洪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深入地收集和分析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与布局等方面的现状、预测及规划等方面的大量基础性资料,并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和现场踏勘。
2.2 城市防洪规划要按城市现有和将来的城区发展总体规模选择防洪标准。这个标准与城区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布置、岸线利用、供水排水、通讯电力等的防洪要求和防洪能力密切相关,而且要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使城市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显著,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前期工作,应该列人城市行政首长的重要议事日程。
3 几点意见与建议
3.1 加大城市防洪的投资力度,加快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目前城市防洪规划工作比较被动,工作深度尚需加强。这是由于未认识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的城市虽历年遭受洪涝灾害影响,损失巨大,但仍抱着侥幸心理来被动地开展规划工作,而开展规划时又舍不得支付前期费用,致使规划工作粗糙,达不到规划阶段要求。因此,建议加大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投人,把规划工作做深做细,为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成果。
3.2提高城市居民和各行业部门的防洪减灾意识
由于城市防洪涉及部门多,关系复杂,条块分割,人们对城市洪灾具有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及灾害损失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等缺乏认识,故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缺乏统一部署协调发展。使目前城市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建议对城市防洪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由城市行政首长作为一件大事来进行协调理顺,抓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促进城市防洪工程效益的发挥。
3.3协调好城市防洪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防洪建设是直接影响城市发展与安危,洪涝灾害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水环境的结果。随着人口增多、城区扩大、工业发展,影响河道行洪及低洼地排涝的因素不断增多,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水土保护、清除河道行洪障碍,不准乱挖河沙等,保护好各种防洪工程设施,以城市防洪工程保障城市经济发展,以城市经济发展促进防洪工程。
3.4 建议加快城市水务一体化的进程
要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必须除害才能兴利,水量水质都制约着城市经济。而城市防洪对城市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影响首当其冲。城市防洪排涝与城市供水、城市污水排放,城市湖泊与城市环境等问题急待协调,再不能政出多门,多龙治水了。同时由于大量的城市建筑群林立,下垫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应加强观测,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因此防洪与城市供排水,滩涂岸线开发利用,公路航运网络,住宅道路建设协调,以及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实施,城市水务一体化已势在必行。
3.5加吸城区河道管理
目前,城市建筑群建筑用沙用石(沙卵石)的主要来源是城区范围及附近河道,从河道中采沙弃石,沿堤岸滩涂乱挖乱抛,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和岸坡稳定。有的房屋侵占河滩地长期未能拆除,有的向河道中倾倒大量垃圾、排放污水废渣,有的在河道中停泊大船作海鲜舫或水上娱乐场等,严重影响城区河道水流的正常行洪。必须按《防洪法》及《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好城区河段。
4 结语
城市防洪的标准关系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防洪规划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应眨冬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贵制来做好城市防洪规划工作,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莫定基础。
PPP模式大势所趋
何为PPP模式?PPP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系列模式的统称。PPP模式被看好的原因在于,政府与社会主体(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可使政府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减少。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巨大,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多元主体,涵盖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过程。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多的资金需要由企业和融资机构去筹措,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去年9月,财政部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要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发展的制度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建设项目不同,智慧城市建设有其独特性,例如,智慧城市建设跨多个利益相关方,其建设和运行,需要很多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涉及政府、市民、研究机构、运营公司、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商、IT和瓦联网公司等,协调这些利益方的投入、合作和收益分配非常复杂。智慧城市具有收益的长期性,智慧城市无论是落地还是收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周期,这需要多方的理解,保持参与热情,同时还要有健康长效的商业模式,配合充足合理的财政支持。另外,智慧城市建设价值具有隐秘性,智慧城市的收益集中体现在正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这两点都是宏观的、深刻的、难量化的。相对于直接投资收益来看,更加隐秘,不容易被投入方看到,需要深刻的认识和潜移默化的过程。而PPP作为众多投资运营方式之一,是解决智慧城市挑战的有效途径。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入成本高、跨多个利益相关方,且其收益更多地体现在长期的社会效益,而非短期的经济效益上。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要双管齐下,既要有充足合理的财政支持,又要配合健康长效的商业模式,方可发挥其巨大、长期、可持续的价值。”郭为表示。
PPP模式需要规范引导
【关键词】
城市规划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
一、现代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发展并不必然需要摧毁遗址,遗迹所映射的历史文化。如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充分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相结合,最终使其成为世界典范,为城市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制等措施。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发展中旭传承的历史文明与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现代文明融为一体。
城市规划上述功能的发挥,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主要指从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这一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将城市防灾减灾安全纳入规划体系等方面。而这些原则需借助于具体规划手段或方式来实现,如采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局部规划相结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进行阶段性规划,也可在规划内容上将物质环境规划,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均纳入进来等,实现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对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灵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体是城市的人民政府。
在土地规划、土地储备到土地出让这一过程中,既要有政府职能又要有市场职能,科学的土地调控机制能控制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其总体思路是,把土地储备中的市场职能和政府职能分开,市场职能由市场主体去完成,政府用土地供给计划等手段来调控土地市场,同时把过于集中的决策权转变为集体决策。因此,建议保留国土资源局,由其代表政府对土地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增设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使其作为土地资产管理的决策主体,对土地资产的经营规模、范围等进行宏观决策;改革土地储备机构,使其作为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派出单位,保持事业单位性质不变,职能上只负责编制土地储备年度计划和出让年度计划,履行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指导和控制的职能。
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由于其本身能产生收益,可以利用市场筹集建设和运营资金,而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需要政府给予支持rq。其总体思路是,建立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实现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建议将城市土地的政府纯收益、城市建设维护税、公用事业费附加和市政设施配套费组成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使用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保证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而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则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其总体思路是,通过改革,把国有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只负责制定运营所要达到的标准,估算运营费用,通过市场化手段选择运营单位。因此,建议政府把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任务通过招、投标发包给市场主体,政府只负责对其进行监管,以摆脱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高成本、低效率现象。
二、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规划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
1、开环控制:开环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初始条件,使事物向要求的状态转移,并设法排除干扰,使系统不受干扰的影响,能准确无误地达到目标状态。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现阶段的工作方法主要就是这种方法。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者对建设申请以同意或不同意作出回答,而对同意或不同意的目标依据含混不清,对其后果不予考虑,而且其决定对后续的管理决策不产生影响。这样,便只能依赖于目前并不充分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文本,自满自足于已有的规划预期,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管、卡、压”式的管理。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开环控制必须尽力排除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效用。而在规划控制中,城市规划系统无力去排除产生于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所形成的干扰因素,也难以对其形成抑制作用,因此,其结果便可能是放任自流,失去了规划的控制作用。
et2、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开环控制,不过它不是消极地排除干扰的影响,而是不断地直接接受干扰信息,根据干扰对城市建设可能的影响,作出新的决策,用以抵销干扰作用,使系统的输出能够继续符合实现规划目标的要求。从该方法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规划的方法论思想。城市规划通过对未来的预测,希望能够按照城市发展的趋势,接受、改造或顺应各类因素所可能产生的干扰,使城市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发展更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该方法在系统层次的控制上不失为一项很有用的方法论思想,作为对行动层次的控制,则由于缺少对既往决策、活动的反馈,既无以修正规划预测与现实发展的差距,也无法弥补城市发展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它并不适于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3、闭环控制:闭环控制是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能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种控制方法。由于干扰的影响,系统的输出相对于原、有的规划产生了偏差。根据这一偏差,规划管理就产生一个控制决策,调整周围地区土地使用的性质和强度,使其继续保持在规划目标的方向上。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是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可运用的主要方法论思想。我们前面已经论述,反馈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闭环控制方法中,反馈也是尤其需要强调的内容,这是该方法区别于其它控制方法的关键,而且也是规划控制的基础,同时是我们现时规划实施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内容。如要构成反馈,便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从规划系统的输出中有信息能直接而迅速进入测量元件;二是测量元件要能正常发挥作用;三是测量元件的输出要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输入而对规划实施起作用。
由上可见,仅仅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视为一项实践活动,而不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使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开展步履维艰,城市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金; 城市规划决策中的寻租分析及其防范 [J];华中建筑; 2006年10期
2、谷荣,顾朝林; 城市化公共政策分析 [J];城市规划; 2006年09期
3、彭阳; 完善政府职能 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 [J];中外建筑; 2006年06期
4、仇保兴;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J]; 规划师; 2004年01期; 5-9
【关键词】内涵,问题,对策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2005年,北京市在制定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将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写入规划的总体报告中,第一次规划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设想,计划用1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同年,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宜居城市表述为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任蒴(2011)认为“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李家凯(2013)认为宜居城市建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城市的改造,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对现有城市中不宜居的地方进行改造,成为宜居城市;二是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
二、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宜居城市的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愈刮愈烈的城市“广场风”、“大学城风”、“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的空间。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建设,使城市间建设陷入了一个“巨型结构游戏”之中。完全的城市,既需要外观上的美感,但更需要关注其内在品质上的提升。换言之,建筑只是城市的骨架,而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魅力才是城市文明、有序、公正、宜居发展的灵魂。
(二)城市的过度膨胀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的过度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题、各种社会问题等。 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不宜居”
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土地被大量囤积,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不足,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能耗高、资源浪费;第三,住宅房价畸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唤起城市作为文化子系统在城市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以城市的历史底蕴为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保留保护和挖掘现存的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城市空间,创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
(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一,新建城区采取“小综合、多组团”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组团。组团内集居住、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金融、信息、研发等生产业也建成组团,组团之间用绿地间隔。第二,发展微型中央商务区, 形成城市多中心格局,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中心集中,形成中心地区建筑群热岛效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一,把对外服务的功能安排在城郊交通枢纽地区,适度聚集行政服务功能,促进CBD与周边城区共同实现职住平衡;第二,按照服务行业区位要求进行布局,完善生产业布局,改进分配业布局;第三,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围绕城市特色和主攻方向培育产业园区,加强知识传播和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整个集群的业务机会,同时方便开展对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绿地;海绵城市;建设
园林绿地,是海绵城市体系的主要部分,提倡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规划园林绿地的同时,保障海绵城市的平衡建设,避免影响城市的发展,最主要的是通过园林绿地,实现海绵城市的优质建设,确保自然水文在城市建设中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内涝问题,解决了雨水超标的问题。
1海绵城市对园林绿地的需求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建设,影响了水体的自然循环,无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雨水循环,导致雨水囤积在地表,流动非常缓慢,影响了城市的安全与稳定。城市建设中,提出海绵思想,目的是促进自然水体的循环,缓解地面的雨水,加快雨水的吸收与处理速度[1]。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园林绿地的建设,而且海绵城市本身对园林绿地就有一定的需求,通过园林绿地,缓解了排水管道的建设压力,辅助消化地表的雨水,降低内涝的发生机率,还能丰富地下水的含量,实现水资源在自然状态下的循环,改善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满足海绵城市对园林绿地的需求,积极推进园林绿地的建设与发展。
2海绵城市中园林绿地的建设
2.1规划绿地层次
绿地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承载着海绵城市的建设思想。海绵城市时,提倡“渗、滞、蓄、净、用、排”六个建设项目,主要利用园林绿地,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2]。海绵城市中的园林绿地,最首要的工作是确定园林绿地的用量,确定了绿地用量后,才能改善园林绿地的质量,促使其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园林绿地中,绿量越多,越能提高留蓄雨水的能力,辅助发挥海绵体的功能。绿地用量中,提出绿量和层次的控制方式。园林绿地,占有一定的空间,其在空间层次上,发挥着蓄水调节的作用,按照由上到下的层次,其可分为3个部分,分析如:(1)冠层滞留,绿地树木的冠层,能够滞留较多的雨水,起到高效的蓄水作用,园林绿地中,尽量增加乔木的覆盖率,根据海绵体的要求,乔木覆盖率≥70%,培养细密的叶片,提高雨水的滞留量;(2)表土疏渗,园林绿地的表土状态,关系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表土疏渗的速率、流量等,决定了雨水疏渗的状态,如果表土疏渗不当,就会影响雨水在地面上的状态,过多的雨水以径流的方式存在,所以增加地表的植被层次,促进根系生长,便于固定城市雨水;(3)根际滞留,园林绿地的根际部分,要具备一定的活力,根际发达,增加了雨水的疏渗量,构建良好的根际环境。
2.2园林绿地的建设
海绵城市中,园林绿地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绿地地形、绿地水体、下沉式绿地三个方面,分析如:(1)绿地地形,地形建设中,先要保护好自然地形、植被,在此基础上,再规划园林绿地的设计与建设,绿地地形控制中,充分利用自然的海绵体,适度改造园林绿地周围的水塘、水池等,构建小型拦水坝,便于滞留或疏导雨水,地形设计中,园林园路的平台,均要高于两侧绿地,方便雨水的排渗;(2)绿地水体,其在园林绿地中的建设,提倡降峰减流,建设景观蓄水小坝,如水体、水景等,园林绿地的园路、洼地,都要考虑周围排水系统的安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地下蓄水池,园林绿地水体的面积,高于20%,不论是永久绿地,还是设计的临时绿地,都要规划好相关指标;(3)下沉式绿地,是指园林绿地中,下沉式的绿地,表现为下凹、低势状态,绿地的总体高程,需要高于硬化地面,一般以5~25cm为标准,雨水溢流口,需要在绿地和硬化地面之间,下沉式绿地建设中,比较重要的是土壤、植物的配置,土壤必须具有疏松透水的特性,改良黏性比较大的土壤,确保其具备疏渗的标准,因为下沉式绿地中,经常处于浸水的状态,所以栽种两栖植物,适应短期水淹的状态,可用的植物有水杉、枫杨等。
2.3园林的生态铺装
园林绿地的生态铺装,也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表现,生态铺装,具有海绵体的特征,保证生态铺装能够表现出绿地海绵体的特性,吸纳雨水,解决大雨径流的问题。例如:园林生态铺装中的自然地铺装,绿地、河湖水体等,都是可进行铺装服务的对象,覆盖在海绵城市的地面上[3]。园林绿化中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园林生态铺装方面,使用最多的水体、堤岸覆盖,根据海绵城市园林生态铺装的状态,设计人工覆盖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排水渠,借助人工修建的方式,全面覆盖附近河道,为了提前生态铺装的自然化,还要在人工水渠的基础上,采取植树种草的方式,提倡生态铺装的自然体应用。
2.4屋顶的绿化设计
屋顶的绿化设计,在园林绿化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占有很少的比重,但是发挥着很大的作用[4]。园林绿地中,屋顶的绿化设计,主要集中在建筑方面,其可优化海绵城市的建设,屋顶绿化设计,需要具有截留雨水的作用,具体的设计途径有:(1)植被层截水,屋顶绿化,要具备10cm的植被条件,截留2~5mm的雨水;(2)土壤层截水,屋顶土壤的基质、空隙等,达到10cm的距离,截留5~10mm的雨水;(3)蓄水层截水,设计结构蓄水层,采取蓄水层做为容器,实现20~35mm的截水量;(4)蓄水系统截水,是指屋顶的排水系统,收集溢出的雨水,可以导入到蓄水池内,方便后期使用。
3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建议
针对园林绿地中的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如:(1)海绵城市中,建设园林绿地时,综合考虑绿地、环境、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影响城市建设的前提下,消化并净化城市雨水;(2)活动比较频繁的园林绿地,需要增加蓄水面积,推行家庭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提高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力,缓解家庭的用水需求,为了不影响园林绿地的活动方式,采取地下雨水调蓄的方式,设计地下空间管道,储存雨水后,重新应用到绿地浇灌上;(3)海绵城市内,园林绿地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应该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全面的海绵体,科学的利用雨水资源,提高海绵城市的调节能力,一方面消耗雨水,另一方面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
4结束语
海绵城市,改善了城市建设的方式,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点解决了城市排水的问题,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海绵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要的是园林绿地,在园林绿地的作用下,促使自然降水在城市运营中,实现有效的循环,杜绝发生洪灾,保障城市运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乔松.海绵城市与园林规划建设[J].园林,2015,07∶36-41.
[2]季冬兰,李婷,甄斌.武汉园林绿地中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5,09∶125-127.
[3]马华青.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研究———以园林绿化建设为例[J].林业科技通讯,2015,09∶62-63.
【关键词】征收;补偿;影响;建议
近年来,龙岩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全省第六位提升到第五位,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第四个突破百亿元,外贸出口总量由全省第九位上升至第六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5%,中心城市城镇化率近70%;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强化。土地收储作为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现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征地拆迁工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2011年以来,国务院以及国土资源部等相关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与征地拆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特别是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对土地收储等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龙岩市土地收储工作现状入手,着重分析新《条例》对土地收储工作产生的直接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龙岩中心城市土地收储工作取得的成效
土地收储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开发、储备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根据《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土地收储制度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是土地收储主体是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二是土地储备客体是国有土地;三是土地收储法律关系具有双重性——既存在有偿收购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存在无偿收回的行政法律关系,以及依法有偿取得的行政与民事法律关系。四是土地收储的目的是市、县人民政府为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以提高建设用地的保障能力。
2001年10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通知》,标志着福建省土地储备制度正式出台。2003年4月,龙岩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龙岩市土地储备实施暂行规定〉的通知》,龙岩中心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随之建立。龙岩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作为龙岩市国土资源局下属事业单位应时设立,正式开展中心城市土地收储工作。并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征拆,统一储备,统一供地,经营性土地一律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现了“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的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10年来,龙岩中心城市累计实施征地7900多亩,拆迁建筑面积420多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365万多平方米,投入征地拆迁(含村自用地货币补偿、安置房建设)资金近37亿元。土地收储工作为龙岩中心城市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崛起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
第一,强化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行国有土地统一储备政策,市区范围内凡符合储备条件的土地必须统一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购,城市建设用地只能从储备土地中向市场供应,保障了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第二,促进了土地市场发育和完善。市土地储备中心对储备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形成“净地”,变“毛地“协议出让为“净地”公开出让。一方面,阻止开发商以前期开发问题为由达到闲置土地的囤地目的,缩短了建设用地周期;另一方面,通过“招拍挂”等方式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提供了资源保障,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了权力寻租空间。第三,提高了建设用地保障能力。通过土地收储制度,城市土地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资产和城市建设的重要融资工具,提高了政府运用城市土地资产的效率和供地能力,减少了对耕地的占有。第四,支持了企业改革。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对市区土地实行统一收购和支付补偿费等方式,加快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的进度,解决了部分企业改制自己的燃眉之急。第五,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对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提高了用地成本,促进土地利用者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治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无线城市;无线网络技术;管理问题;措施
1 清一色统一改变: 政策、规划、管理
无线城市是指: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组建覆盖整个城市(或地区)的无线宽带网络。以无线宽带网络为载体利用其网络功能,组建“超移动、高宽带、广覆盖“的城市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在充分整合已有各类网络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高速、无缝隙的全面无线业务应用
无线城市建设的主导推动力是各级地方政府而主要投资通常来源于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在城市无线网络基础建设方面政府和基础电信运营商合作已逐渐成为主导建设模式。
国家主管部门对于全国无线城市的发展规划、网络建设规范、技术和安全标准、频率使用以及无线城市管理所涉及的电信业务定位、市场监管方式、发展政策等诸多重要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管理政策。
应该指出的是:依据现行的电信业务管理政策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主要是针对电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按照惯例非经营性电信业务或公益性网络业务应不包括在监管范围内。但工业和信息化部可以通过制定国内无线城市建设的统一通信规范和技术标准.统一规划使用频率,统一网络和信息源接口标准等方式影响和指导以上的公益性或非经营性建网者.使之纳入规范、有序的无线城市发展轨道。
2 明确定位、加强监管
无线城市最初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推出而提出的,随着无线城市建设发展,无线城市的概念已脱离了其早期的轨道,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纳入了公共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轨道。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无线城市定义但就其基本核心内容而言无线通信网络仍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从电信业务市场监管角度看无线城市的部分管理职能,仍然可被纳入电信市场管理的范畴。因此无线城市采用的无线网络技术所开展的电信业务就应该予以明确定位。据了解.目前在国内无线城市的建设中,主要采用了Wi-Fi,WiMAX和3G三种无线网络技术但应用以上三种无线网络技术而开展的电信业务.在电信市场管理中的定位是不同的。分析现行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笔者认为:按其业务特征应归入两类基础电信业务之中。
2.1 三种无线网络技术的差别分析
(1)Wi-Fi(或WIPI)应归入局域网技术。通常情况下用户与接入点应在100至300米以内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是11Mb/:一54Mb/s ( IEEE802.11b为11 Mb/sIEEE802.11 a为54Mb/s, IEEE802.11g为54Mb/s)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覆盖面较小,质量可控性差(干扰大)安全性、漫游性差.计费模式和商业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2)3G是广域网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下行速率比较低,难以满足未来无线城市的业务对速率的需求下行数据传输速率是384kb/s一3Mb/s(采用HSDPA技术)。主要问题是下行数据传输速率低、投资大终端普及性差,在无线城市建设市场竞争中暂处于弱势。
(3) WiMAX是城域网技术。通常情况下一个基站可满足3-10公里范围内业务覆盖,在业务覆盖范围内可为固定用户提供最高40Mb/s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可为3公里范围内的移动用户提供15Mb/s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其最大容量和Wi-Fi差不多,安全性保障与Wi-Fi也相差不多。主要问题是:如果不限制其移动性,则有可能影响3G业务的发展但如果限制其移动性则竞争力必然减弱。另外目前,多数移动终端(如笔记木PDA等) 都预装的是Wi-Fi芯片,而很少安装WiMAX芯片,从而其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LTE网络技术的出现和逐步进入应用阶段为无线城市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TD LTE标准已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流标准,其下行速率可达到100Mb/s以上,上行速率可达到SOMb/s.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广覆盖、分组传送和向下兼容等特点。LTE以及其后的无线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将会为无线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和提高无线城市的实用水平。
2.2 电信业务分类管理建议
按照现行《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的电信业务分类.采用不同的网络技术经营无线电信业务需要持有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各级电信主管部门,通过对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管理实现对电信业务市场的分级、分类管理。
(1)采用Wi-Fi技术组建无线城市
建议对于采用Wi-Fi技术组建无线城市的运营者,应采取有限开放的态度明确相关政策管理规定。Wi-Fi技术在漫游性、安全性和计费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多数运营者的组网规模较小,网络覆盖和应用具有局部性特点。建议加强各省市通信管理局的监管权限,对此类电信业务经营者实行属地化管理模式。
采用Wi-Fi技术建立独立的区域性无线网络覆盖提供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业务服务的运营者.可以不必办理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但必须按照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组建非经营无线专用网络。而对于提供经营的电信运营者则必须持有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方可准予建网和经营。笔者认为该类电信业务应参照驻地网业务进行管理。
对于采用网状网络Wi-Fi Mesh技术组建无线城市的经营者,应严格准入制度采用竞标方式限定城市或地区内经营者的数量,限定经营范围,加强业务市场监管避免过度的重复建设、互不兼容、互相干扰和无序竞争。由于该技术是经多跳传输而构成的无线接入网络其业务特征基本符合现行《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关于无线接入业务的描述,因此笔者认为此类电信业务应参照无线接入业务进行管理。
(2)对采用WiMAX技术建设无线城市者应严控准入数量,初期可以选择若干个有实力的国有控股公司参与试验经营活动掌握主导地位。在现阶段,应限制其移动性以游牧方式开展业务为主。市场监督者应加强日常监管以避免对TD业务发展产生冲击和影响。
采用WiMAX技术构建无线城市的经营者如果仅在省(直辖市)内经营,则由各省(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业务准入和市场监管工作。如在两个省以上采用统一品牌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并开展网络业务经营活动的,则必须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接进行市场准入和监管工作。建议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经营者以便能有效控制运营者的数量和质量。由于“无线接入的网络位置为固定网业务节点接口(SNI到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部分,传输媒质全部或部分采用空中传播的无线方式,用户终端不含移动性或只含有限的移动性。因此,笔者认为此类电信业务也应参照无线接入业务进行管理(不包括IEEE 802.16e)。
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展3G (TD-SCDMA)技术与Wi-Fi和WiMAX技术融合建立无线城市网络的研究和应用,促进3G技术在无线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尽快建立并启动TD-LTE技术建设无线城市模式以及与各类无线网络技术融合发展等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和试验以加快无线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3 关于商业运营模式
无线城市商业运营模式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综观全国成功的无线城市商业运营模式还未出现。一些企业目前的投资具有盲目“圈地”的成分,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泡沫,而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