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质量 毕业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118-04

[作者简介]刘景刚,重庆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夏吉莉,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重庆400065)

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就业工作,党的十指出,要采取措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为做好下一阶段我国的就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好坏关系到社会就业体系全局。近年来,我国在毕业人数快速增长情况下,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总体上保证了大学生群体就业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还较为普遍,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质量评估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的客观现实。

一、保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摆在政府、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效果的重要指标,其具有可检测、可评估特性。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特殊性。对于其质量的检验,史淑桃认为,应该包括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劳动关系三项指标(史淑桃,2007);杨河清认为,应该包括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三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期限、医疗保险等12个二级指标(杨河清,2007)。综合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岗位层次、专业吻合度、薪酬福利、劳动权益保障和学生自我满意度等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基于这些要素,国内不少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估,其结论虽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纵向比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下滑趋势。其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及中小企业就业比例增加。近年来,大学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比例不断扩大。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在省会、直辖市就业的比例占总人数的45.2%,地级、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农村依次占35.0%、14.1%、4.4%、1.4%。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17%在直辖市就业,30%在副省级城市就业,53%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柯羽研究指出,在2006~2008年期间,浙江省大学生在就业区域流向上呈现向乡镇发展的趋势,其中,2008年到乡镇工作的比例(18.32%)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增加了5.63%和8.97%。而在省会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在单位性质上,三年中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4.66%,在国有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5.18%,而在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上升了16.36%。不可否认,这些变化在解决我国不同区域间人力资源不平衡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政府期望,但仅从就业质量方面而言,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下滑,这种变化也并非大学生群体的主观愿望所为。智联招聘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查结果发现,希望去大型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依然是大学生的主流愿望。然而,这种愿望满足状态不佳,其中,19.0%的毕业生期望去国家机关,而最终能到国家机关的比例仅为5.3%。期望去民营企业的比例仅为9.9%,而民营企业实际吸纳的则有29.0%的大学毕业生。

2.薪酬水平总体偏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然而相对于社会生活成本增长速度和其他劳动者薪酬水平提升状况,大学生薪酬水平依然相对较低。麦可思调查指出,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79元,其中本科生为2815元,高职专科为2142元,月收入在前3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3815元)、深圳(3596元)和北京(3497元)。而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其中上海、北京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71874元、65683元。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远未能达到城市职工的平均水平。该现状和学生的期望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智联招聘调查发现,在2012届毕业生中,65.4%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500元以上,而实际能到达该水平的学生仅为44.2%;希望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1.5%,而实际只有2.5%学生能实现这一期望。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求职期望过高,另一方面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薪酬水平偏低的客观事实。

3.专业对口率不理想。“专业对口”状况是检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好坏关系到学生工作后的主体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和个人能力的发挥。当前,面对较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局面,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多采用“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的妥协策略,在不能获得专业技术含量高、专业对口性强的岗位情况下,转而选择销售、服务等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这种“委曲求全”的就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学生群体较高的就业率,但专业对口率却因此受到影响。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的占比仅为34.3%,较2005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相对而言,从事技术辅助、管理服务等岗位的人员比例却有所上升。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59%,6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该公司在2011年对毕业三年后的2007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届毕业生三年后的专业对口率为63.0%,其中本科的专业对口率为68%,专科的对口率为58%。这种状况也导致了高离职率的发生,在2010届毕业生中,34%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内发生了离职,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更高达44%。

4.部分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杨河清在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所罗列的12个二级指标中,11个指标均与劳资关系、劳动权益保障有关。说明我国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也较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一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反映在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地域歧视等多方面;二是单位侵权现象依然存在,包括在招聘中的内定现象、招聘宣传中的虚假广告或夸大其词行为,以及在不支付加班费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等问题;三是维权体系还不健全,包括工会组织不健全、仲裁制度不完善、劳动相关法律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多方面侵犯了大学生平等就业、获取劳动报酬、获得相关保障等基本劳动权益,也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水平。

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面临良好的时代机遇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依赖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所形成的“内部条件”,也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外部机遇”。

1.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有望保持较高水平增长态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这种转变的主要思路是变“劳动密集型”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变经济增长依靠“资源驱动”为“创新驱动”,在未来发展中我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系统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将会赢得更大的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形成的竞争压力将会逐步减弱。这些发展趋势为保证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为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证。近年来,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巩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毛入学率现已达到26.9%,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学生群体。自《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开始向纵深发展,其主要方向开始从追求数量、扩招规模、提档升格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优化结构、明确定位、形成特色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所推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措施印证了这种变化。毫无疑问,抓内涵、抓特色、重培养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和主流。此外,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正在改善,教育发展保障水平也正在不断加强。这些变化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办学实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夯实大学生就业的根基,为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3.较充分的就业现状为高质量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可以在比较中寻求意义。相关研究指出,印度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59.2%,美国2005-2006年度为76%,日本2007年为88.1%,澳大利亚2007年为6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麦可思调查显示,我国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总体就业率为89.6%。2007届毕业生三年后的情况是:89.7%的人受雇于全职工作,4.9%的人自主创业,1.8%的人“正在读研”,0.1%的人“正读本科”,2.4%的人“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另有1.1%的人“无工作,未求职,未求学”。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数量上已经保持了较高水平,基本符合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一般状况,这种较为充分的就业状况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4.高校扩招增速趋缓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时代契机。近年来,高校扩招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大来源。张凤林指出:“在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总量失衡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即近年来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主要是供给过度型失业。”吴要武研究指出,高校扩招使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群体劳动参与率下降、失业率提高。在2000~2005年间,31~40岁的本科毕业生失业率由1.6%下降到1.1%,下降了约0.5个百分点;21~25岁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则从6.1%上升到9.4%,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而2005年城镇总体失业率为5.2%,比2000年的8.3%下降了3.1个百分点。同时,高校扩招同样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何亦名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扩招明显降低了毕生的平均起薪,袁晖光的研究也表明,受扩招影响,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大学生教育后的收益率持续下降,直接表现为工资收入的降低。由此可见,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实质影响。可喜的是,当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跨越式、规模式发展已经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高校扩招速度逐步趋缓,有研究指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平均增速在10%以上,“十二五”期间增速约为5%。这种变化正在各地、各高校中发生。以重庆为例,近两年重庆市高校招生增速明显趋缓,甚至个别高校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这种变化必将大大减轻就业人数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就业工作队伍将精力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促进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几点建议

1.处理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是就业工作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依赖于更多学生“能就业”,也依赖于更多学生“就好业”。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充分就业”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基础还不牢固,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待就业的绝对人数依然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处于上升周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快向城市转移。同时国内外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问题都可能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和比例。对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机会保障更多大学生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受到了忽视。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在提升学生专业对口率、职业期望吻合度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帮扶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满意度和劳动尊严。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质量审计;债务治理;成本效率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4-0072-06

一、引 言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债务杠杆的作用是将可能被管理层滥用的现金流转移给债权人,达到有效降低管理层的可控现金流量并增强对经理层监督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债务治理效应[1-4]。此外,另一个热门话题是外部审计对公司问题的影响。廖义刚等(2009)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视角证实了独立审计能够降低公司债务成本,特别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若独立审计机制与债务治理机制并存,两者相互作用将会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5]。但已有研究也发现,债务虽然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但最终外部审计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即债务融资与外部审计具有替代性[6]。显然,对于高质量审计与债务融资之间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研究表明审计能有效缓解融资约束并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是缓解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7],同时公司所在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则债务治理作用越强[8]。那么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的公司,高质量审计与债务治理的协同或互补关系是否存在差异? 本文以我国2007~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从成本和效率视角,检验高质量审计能否提升银行借款的治理功效。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我国银行债务无法发挥治理功效的原因就在于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存在,如田利辉(2004)认为由于没有相应的治理措施,虽然商业银行增大了政府关联公司的可控资源,银行借款的增加反而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这就意味着债务治理功效没能发挥作用[9];金雪军、张学勇(2005)则发现,在2003 年以前, 债务融资会增加经理人的自由现金流进而增加公司成本[10]。然而,上述研究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03年前,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自2003年开始的股份制改革已经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新一轮改革的开启,伴随而来的是国有银行日益规范的运作及不断增强的风险意识,可以预期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银行债务将逐步发挥治理作用,进而将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成本。

另一方面,银行借款一般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借款,相对于长期借款而言,短期借款需要在短期内不断地进行还本付息,因此公司会经常面临偿付本息的压力,这就迫使管理层必须约束其风险偏好,因而管理层相对来说难以滥用资金从事过度的在职消费活动和经理人帝国的创造 [11-12],同时,由于长期借款的还款周期较长,债权人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远不如短期借款,加上管理当局缺乏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因而较多的长期借款反而更有可能激化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综上,提出以下假设1a和假设1b:

H1a:银行借款能够缓解上市公司的问题。

H1b:与长期借款相比,短期借款更能缓解上市公司的问题。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认为高质量审计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并且能够通过传递信号达到有效配置财务资源的作用;王艳艳、陈汉文和于李胜(2006)认为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够有效制约管理当局的机会主义行为且经过高质量审计师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更高[13]。那么高质量审计能否为债权人提供有助于进行债权监督所需要的信息呢?Houghton (1983 )发现澳大利亚的信贷官进行信贷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胡奕明、唐松莲(2007)认为独立审计在银行贷款定价过程中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因债务人财务杠杆及信息透明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14];江伟、雷光勇(2008)发现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取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具有促进作用,这一作用在国有上市公司和处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公司中更显著[15]。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需要对债务人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等阶段的持续监督,而财务信息在这一监督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根据审计需求信息假说,高质量审计能够显著地提升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质量,因而也能促进银行债务更显著地发挥债务治理功效以进一步降低公司的成本。因此,提出假设2:

H2:银行借款对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问题的抑制效果更显著。

唐松等(2009)的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所在地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则公司债务治理的作用也越强 [8]。另一方面,关于制度环境和独立审计治理功效之间的联系,学术界有替代论和互补论两种不同观点。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制度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独立审计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如Francis、Khurana & Pereira(2003)发现独立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普通法系国家的公司对其有更高的需求[16];Francis & Wang(2008)发现公司的盈余质量随着所在国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增强而提高,但这一关系仅在国际四大审计的公司中体现,而在非国际四大审计公司中,盈余质量和公司所在国的投资者保护程度并无显著关系,上述研究支持了互补论[17]。但Choi和Wong(2007)则支持了替代论的观点,他们认为独立审计的治理功能在法律制度较弱的国家更为重要[18]。总体而言,上述研究都表明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会影响独立审计治理功能的发挥。

陈信元、朱凯(2009)的研究表明,在发达金融市场中审计意见类型对融资约束具有明显的影响,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显著减少公司外部融资的平均成本,还可以使投资者更加关注公司所获得的审计意见类型,最终表现为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公司将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和融资成本[19]。而在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市场中,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力度较大,银行对债权人的监管动力不足,或者即便努力实施了监督行为,由于政府的干扰使银行也难以采取措施加强债务监督,审计意见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也不显著,此时高质量审计与银行借款之间不存在互补关系也不存在替代关系。综上,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强有力的监督作用需要依赖高质量审计所提供的信息,高质量审计和债务治理机制预期能够发挥积极的协同效应。综上,提出假设3:

H3: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若其处于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则银行借款对其问题的抑制效果更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样本的选取

选取2007~2010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对初始样本进行了以下筛选:(1)剔除了金融行业和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存在行业特殊性;(2)剔除管理费用为负的样本;(3)剔除缺少财务数据的样本;(4)剔除无法判断控股股东性质的样本;(5)剔除主要变量处于1%和99%分位数之外的样本。最后样本为3617个,其处于金融发展水平高地区的样本1731个,处于金融发展水平低地区的样本1886个。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四、实证分析

(一)单变量检验

将全样本按照金融发展水平中位数分为金融发展水平高和低两组子样本,表1是对两组子样本主要变量均值和中位数差异的检验结果。表1显示金融发展水平高地区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率、长期借款水平、资本投资水平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更低,这意味着金融发展水平有助于提高效率;金融发展高水平地区上市公司变量sales/assetsit和aud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高于金融发展水平低样本组,这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效率并促使公司聘请高质量审计师。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2中Panel A 是成本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变量loan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银行借款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成本,这支持了假设1a;loan×au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高质量审计的介入将弱化银行借款的监督效应,这一检验结果并不支持假设2。进一步检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对成本的抑制作用,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变量sloan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短期借款相比长期借款更有助于降低公司成本,这支持了假设1b。此外,交乘项sloan×aud的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lloan×aud的系数却显著为正,这结果意味着假设2依然没有得到支持。

Panel B 是效率模型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4的检验结果显示变量sloan和lloan的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银行借款无法显著提升公司的效率,意味着此时假设1a未得到支持。进一步考察高质量审计能否有助于银行借款发挥治理功效进而提升效率,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loan×aud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意味着就提升效率而言银行借款作为一个总体,高质量审计的介入无助于其提升治理功效;变量sloan×au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高质量审计与短期借款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并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这支持了假设2;变量lloan×aud的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随着高质量审计的介入,长期借款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表2的检验结果综合表明,银行借款作为一个整体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成本但无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效率,其中短期借款降低成本的效果高于长期借款,这一实证发现部分地支持了假设1a和假设1b;而银行借款与高质量审计的协同效应仅在短期借款中存在且仅有助于提升效率,这意味着假设2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支持。

将全样本区分为金融发展水平高和低样本组并使用效率模型进一步展开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仅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变量sloan×au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一检验结果总体证实了假设3,即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若其处于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则银行借款对问题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这一效应仅在短期借款中存在且只体现为提高效率。

(三)附加检验

将全样本划分为法治化水平高和低两个子样本,并分别使用效率和成本模型检验高质量审计能否提升商业信用的治理功效。表4显示,成本和效率模型中变量bloan的系数分别显著为负和为正,这表明商业信用的存在可以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将全样本区分为法治化水平高和法治化水平低样本组后,仅有效率模型中变量bloan×aud的系数在法治化水平高样本中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在法治化高地区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其商业信用提升效率的作用更强。这再次证明了独立审计职能的发挥会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即处于法治化水平高地区的上市公司高质量审计与商业信用的协同效应可以显著提升效率。

(四)稳健性测试

为增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测试:(1)分别使用十大①以及审计行业专业性作为高质量审计的测度指标,研究结论基本不变;(2)用总资产负债率代替银行借款率,相关检验结果基本不变;(3)改变将变量交叉相乘法,将样本分为雇请与未雇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分别检验两组样本变量loan、sloan及lloan的符号和显著性水平,研究结论基本不变。此外,我们还考察了各模型中自变量的VIF值,发现所有变量的VIF值都小于3,表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五、结论

以2007~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成本和效率的视角检验高质量审计是否具有提升银行借款的治理功效。研究发现:短期借款与高质量审计间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升效率但无助于降低成本;此外,高质量审计与短期借款间的协同效应仅显著存在于金融发展较为完备地区的上市公司中。与此同时,附加检验的结果显示,高质量审计具有透过改进效率进而提升商业信用的治理效应,但二者的协同效应只存在于法治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上市公司中。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质量审计提升债务治理功效的路径和影响因素,表明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高质量审计和负债的治理功效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之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注释:

①依照中注协年度排名,处于当年度前十名的事务所则为十大。

参考文献:

[1]Jensen, M..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323-329.

[2]Grossman S J, Hart Oliver .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3]Harris M, Raviv A .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e, 1991,(46):297 -3551.

[4]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67-75.

[5]廖义刚,张玲,谢盛纹.杠杆治理、独立审计与成本[J].经济评论,2009,(6):74-82.

[6]曾颖,叶康涛.股权结构、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J].会计研究,2005,(10):45-54.

[7]王少飞,孙铮,张旭.审计意见、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9,(2):33-39.

[8]唐松,杨勇,孙铮.金融发展、债务治理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09,(6):34-42.

[9]田利辉.杠杆治理、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 [J].经济学季刊,2004,(3):23-29.

[10]金雪军,张学勇.银行监管与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研究[J].金融研究 ,2005,(10):110-119.

[11]Barnea. A, Robert A .Haugen, and Senbet Lemma W .A rationale for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and call provisions in the agency theoretic framework[J].Journal of Finance,1980,(35):1223-1234.

[12]Hart, O. and Moore, J. Debt and Seniority: An analysis of hard claims in constraining manage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567~587.

[13]王艳艳,陈汉文,于李胜.冲突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J].经济科学,2006(1):72-82.

[14]Houghton,K.A. Audit reports: their impact on loan decision process and outcome: an experiment[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3,(66):5-20.

[15]江伟,雷光勇. 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J].当代经济科学, 2008,(2):117-121.

[16]Francis, J., I. Khurana, and R. Pereira. The role of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10):1-30.

[17]Francis, J.R. and Wang, D. The joint effect of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big 4 audits on earnings quality around the world[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25:157-19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第3篇

一、改革的背景

在全球竞争的、知识经济的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在确保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最近的一份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显示,美国在2009~2010全球竞争指标的排名中从第一位降到第二位,瑞士超过美国位居榜首。这为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敲醒了警钟。未来10年,在美国30个快速增长的职业类型中,2/3的职业需要从业者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是高中毕业生收入的两倍。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美国人迈向中产阶级及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奥巴马政府为美国教育发展设立了新目标:2020年前重新成为世界上大学毕业生比例最高的国家。这对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成功地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就能确保每个学生高中毕业时为进入大学和事业成功做好准备,使年轻人和成年人有通过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位的途径。

奥巴马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投入大量资金来推动改革。美国教育和劳动部通过贸易调整资助拨款配发20亿美元来强化社区学院项目和劳动力合作。奥巴马政府2013年度财政预算建议增加10亿美元来帮助50万中学生参与中学提供的职业学院项目。同时,2013年度财政预算建议给社区学院提供80亿美元资金来为高增长行业训练200万工人。这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

但是,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向终身学习转变。其不再是帮助学生中学毕业后获得文凭并找到工作,而应该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和高等教育学位,以获得实现人生成功的职业。而目前的现状是,美国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很少,造成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局面。一方面,美国失业率很高;另一方面,医疗保健和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招聘技术工人困难。数据显示,由于技能短缺造成美国300万工作岗位空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有效的、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既要符合学生获得更高学历、更好工作的需求,还要与雇主、企业和劳动力的需求对接,要为学生提供基于整合学术和技术内容及适应性强的就业技能课程,也要提供把学生正在学的东西和真实生活的职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基于工作的学习机会。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美国制定《投资美国的未来》这一政策,旨在确保教育系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训练机会来降低技能短缺、加速商业发展、鼓励新兴投资及雇佣机会,强化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该政策围绕这一宗旨,依据四个核心原则对2006年的《帕金斯法》进行了修订。

(一)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要实现有效结合

政策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要实现有效结合的改革原则,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技能可以反映出劳动市场真正所需的能力和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都能够适应职业的需求。

一是对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包括: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必须提供改进的和合理的系列课程。其跨越中等和高等教育,使毕业生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和高等教育证书后,能够在高增长的行业就业。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必须有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成绩的优秀教师。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必须创造为学生开发和增强技能的机会。

二是各州政府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联邦政府授权各州政府确定哪些高增长行业的高需求职业是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焦点。包括:各州政府应当协调教育部门同劳动力和经济发展部门共同识别本州哪些工业快速发展,有劳动力需要。州政府应当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平台,将用工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当地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者,确保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适应,与当地经济增长的优先项目相结合。学生及其家长也要共享这些信息,熟悉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并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

(二)加强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雇主、工业伙伴之间的合作

该政策提出了强化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雇主、工业伙伴之间合作的改革原则。包括:只允许地方教育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和工业伙伴组成的联盟向州政府申请资金。联盟的其他伙伴可能是雇主、工业协会、劳动组织、公立和私立劳动力实体、企业组织和其他机构。鼓励申请联盟内的重要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以便创造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

(三)强化基于确定指标的问责和奖励

这一政策还提出,要依据共同确定的绩效指标来进行问责和奖励,以提高参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学生的学术成绩、技术和就业技巧。

一是通过州内竞争拨款方式,对当地联盟实现资金分配。这将给各州政府更大的自由选择度来资助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项目,保障所投资的项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优先发展项目相对应。

二是用统一的定义来强化数据系统,缩小不平等差距。各州要把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数据与过往纵向数据系统结合在一起。要求当地联盟和州依据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英语水平等分解项目数据来确定中等和高等教育学生的参与度和成绩差距的因素。

三是奖励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项目。要求州政府使用州内基于绩效的资金来奖励有效项目。为了获得奖励资格,当地联盟必须满足州政府确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将包括改善学生的成绩和成功地缩小学生群体之间的参与和成绩差距。

(四)增加对项目实施和创新的支持

该政策还提出,要强化州政府政策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改革,以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在地方层面的有效实践。一是强调州政府在支持严格的项目和系统的改革中所起的作用。二是建议通过由教育部管理的竞争性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和转型资金来刺激当地创新和支持州层面的系统改革。

三、改革的突出特点

与《帕金斯法》相比,新出台的《投资美国的未来》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促进教育公平

这主要体现在:更加关注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农村学生。该政策要求通过联盟将企业等与高等教育机构联系在一起,并确保农村经济需求被考虑在创设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中。对于英语非母语学习者,要求州政府给予提供学术服务等支持,以便为他们在职业技术教育项目中取得成功,并在毕业后成功获得体面职业打下基础。对于残疾学生,要求每个州的计划和每个当地联盟申请必须包括这样的行动描述——确保没有给这类学生参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设置机会、参与、质量或成绩等方面的障碍。对于美国印度安人、阿拉斯加本地人和夏威夷人,继续支持这类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

(二)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是这一政策的核心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为了创造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满足私有部门提供的配套资源是获得政府投资的必要条件。二是资助申请联盟,不再分别资助当地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这将鼓励合作和使联盟更具竞争力,加强联盟可以购买充足的资源和使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从而创设优质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三是为了确保资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把原来的公式化的拨款改为州内竞争拨款。四是支持州政府用州内基于绩效的资金奖励高效职业技术教育项目。五是为提高教育质量,原有拨款的数额得到大幅提高。六是设立竞争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和转型基金来促进地方层面的创新和州层面的系统改革。这笔资金将占投资总量的10%。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电设备,招标质量,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widely used in the economy in each industry, as our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pth and breadth is breathtaking more, thu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tendering of booming development, but following the tender quality problem is likely to also let a person, this article mainly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tendering do detailed analysis.

Keywords: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bidding quality, 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机电设备招标的发展背景

(一)机电设备的发展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机械技术与机电技术结合,以改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结果出现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机电产品或设备。到了20 世纪70、80 年代,微电子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各种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不断涌现,导致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广泛使用。这时人们自觉、主动地利用微电子技术的成果,开发新的机电产品或设备,使得机电产品或设备的发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机电产品或设备不再是简单的“机”和“电”相加,而是成为集机械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全新技术产品。到了20 世纪90 年代,这种机电一体化技术迅猛发展,时至今日,机电一体化产品或设备已经透渗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现代机电设备的特点

现代机电设备,如电动缝纫机、电子调速器、自动取款机、自动售票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分检机、自动导航装置 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都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的设备。与传统机电设备相比,现代机电设备具有以下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2、可靠性、灵敏性高3、工作精度高。由于现代机电有上述特点因而具有节能、高质、低成本的效能。

(三)机电设备发展的趋势

机电设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在未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机电设备必将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怎样变化,这四大趋势是不可规避的

一、机电设备的高性能化趋势。二、机电设备的智能化趋势。三、机电设备的系统化发展趋势。四、机电设备的轻量化发展趋势。这既是机电设备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影响机电设备招标质量的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特点是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资本自由流通,资源主要由市场调节,这使得招标这种择优而取的形式在机电设备的运用上更加突出,影响一个招标项目质量高低、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因素不配合,就有可能造成招标质量低劣,甚至导致招标项目的失败,根据机电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招标的条件和过程可以分析以下因素左右着机电设备招标的质量

(一)招标文件技术及商务条款的编制是否合理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关键。招标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系统,以设备采购招标为例,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如:功能的满足度、技术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可靠性、价格的合理性(经济性)、服务质量等。这些指标又可归为技术和商务两大类,即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满足度、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等属技术评价指标,价格的合理性(经济性)、服务质量等属商务类评价指标。

(二)招标程序的规范运作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坚实支柱.我国《招标投标法》

及招标办法的管理规定相继颁布,国家对企业通过规范招标采购设备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植。然而,由于招标的重要意义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识,越来越多的机构看好这个市场的前景,纷纷进入。由此使得招标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化,甚至有暗箱抄做,严重的破坏了招标的公平性。由于不按招标程序规范运作,不但影响招标质量,体现不了招标的优越性,还可能造成采购业主享受不到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采购业主对是否继续采用招标投标这种方式产生动摇。

(三)招标机构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自律精神是实现高质量招标的基本保证。急业主之所急,想业主之所想这是招标人应有的职业境界招标从业人员在招标项目中应树立“服务”意识,一切从采购业主利益出发,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要求自己,配合采购业主的工作安排,积极办理好各种手续并勤与其联络。同时,由于招标机构在招标项目中位置的特殊性,参与主持评标工作的招标机构成员往往会在评标委员会中占一席之地。鉴于上述情况,需要招标从业人员严格自律。。《招标投标法》第18 条规定“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招标文件不得设立歧视性条款或不合理的要求排斥潜在的投标人”。但现实操作中招标人往往将某些投标人的专有技术、专利产品、倾向性内容或技术规格明显有利于个别投标人的条款作为资格审查条件,在某些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还在招标文件中规定了投标设备必须是进口设备。不管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都是对满足项目要求的其他供应商的一种排斥,因此这一做法有违公平原则,是与上述的法律文件规定相违背的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司治理 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机制有效是保证公司资金安全、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及时、完整的基本条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才能保证不同层次会计控制目标的一致性,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进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

现代公司的根本特征就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由此出现了委托关系。在现实中由于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不一致,双方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促进公司治理的优化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进行治理和决策的前提条件,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都非常重视公司治理中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良好的会计信息产出机制也成为公司治理机制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作为产出的替代变量,既可以衡量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又可以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还可以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降低决策风险、引导资本趋利性流动、改善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公开的会计信息可以确保中小投资者利益不受侵害,而这一点恰恰体现着公司治理的效率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健康状况。

(2)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实施激励机制。股份公司中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而言的,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特别是对经理这种处于公司上层的人力资本来说,为了实现激励相容,让经理分享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是有效率的。因此,高度综合的会计信息(净利润等指标)就自然成为激励合同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在实务中,大多数管理者报酬方案的设计也以净收益和股票价格为基础。可见,可靠、相关、可比的会计信息有利于激励机制的有效推行。

2、高效的公司治理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制度保证

高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公司治理通过对公司权力的分配和制衡,对经营者履行职责过程中的越权和违规行为进行防范和制约,对经营者损害投资人权益的行为及后果进行纠正和补救,对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的行为给以约束和制止。财务会计在这套制度安排中充当计价和订约的重要角色,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激励的重要工具。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财务预算方案等。

3、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趋同互动

从机制上理解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的互动关系,把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司治理国际趋同与会计信息披露国际趋同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有助于解决该领域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动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信息披露全球趋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会计准则趋同是会计信息披露趋同的前提和先导,而为了实现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关组织也采取了有力措施,积极促成会计准则制定机制的趋同。另外,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管制的趋同点也越来越多,但也应该看到,公司治理机制的趋同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趋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与责任的配置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是这套机制中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制衡使公司做出科学的决策。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形成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极不乐观。

1、股权结构不合理引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足

(1)国有股比重过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占绝对多数,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而且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持股量相差悬殊,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国有股约占55%;部分由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高达6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在国有股权“一股独占,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很难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使新建的公司往往“穿新鞋走老路”,仍然由上级主管机关控制,成为所谓“翻牌公司”。上市公司中虽然吸收了一些非国有股东,但其中不少公司国有股所占份额仍然很大,非控股东在董事会会中的发言权很小,他们的利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在大多数上市公司董事会人员组成中,以内部人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难于发挥制衡作用。

(2)流通股过于分散。股权结构不合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流通股过于分散,机构投资者比重过小。据统计,2006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账户总数中,个人投资者的比重高达95.64%,机构投资者开户数的比重仅占4.36%,而2007年在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所占股权比例达60%。流通的公众股股权高度地分散于个人股东之中,使得公众股东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直接控制力,并有着强烈的“搭便车”倾向。除了获取影响股价水平的有关信息之外,公众股东便再无其他投票动机参加股东大会。造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一些上市公司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会计准则;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早在1997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ArthurLevitt就发表了题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之后又提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三个标准,但并未引起国内的高度重视。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方才清晰地意识到,如何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如何寻求会计信息的透明化,是决定全球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能否平稳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针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要求及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策略建立一套较完善、科学、便于施行的会计评价也是目前此类研究的重心。

二、会计准则评价内容

(一)对准则的颁布背景进行评价

一项准则的颁布或修改,都具有各自的背景与意义。例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就是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法制化和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呼声日益高涨,国际财务报告的影响逐步扩大等因素的出现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再如,公允价值最早于1998年出现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大量公司通过滥用公允价值来操作利润的现象,因此在2001年修订的会计准则中回避了公允价值部分。但公允价值仅仅是一个计量工具,操纵利润是上市公司的不当行为,并不是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着问题或漏洞。所以,不能因为存在着利用会计估计来操纵利润的现象便将公允价值的意义彻底否定,公允价值计量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仅是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而非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由于其广泛性,自2006年颁布新准则起,公允价值一直被分散于资产减值、投资性房地产等其他具体准则中,并无一项单独的具体准则对其计量方法、披露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因此,财政部于2012年5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2014年出台。由此可见一项准则的产生是与经济大环境的推动和国家政策调控不可分离的。对会计准则的评价也必须包含着其颁布背景是否成熟、颁布时间是否合理等等因素。

(二)对准则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

1.会计准则须具备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体现在: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预测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以及解决会计准则潜在的问题。它是联结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的核心。会计准则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一方面可以使得准则更具说服力、逻辑性,利于准则的施行,另一方面可验证财务会计框架的完整性、层次性。会计准则的制定离不开理论为基础,而财务会计框架的创建也离不开准则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印证。

2.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必须公允

加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是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定,只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适应实务需求的会计准则才是高质量准则。所以这就要求公众参与其中,对准则予以关注,才能更好地提供评价意见。财政部2003年第21号文将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阶段。就我国现状来说,不论从时间上范围上,公众很少有机会将意见真正地传达到准则指定机构,甚至根本不了解国家正在修订哪项准则。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须延求意见的时间、扩大征求意见对象的范围,让准则的制定更加公开透明。

3.会计准则须具有可理解性及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并不高,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须要建立一套易于理解的会计准则。这里的“易于理解”体现在简洁、透明,使得会计人员能够讯速地将会计准则与实务结合起来。目前部分会计准则为追求严谨而忽略了易于理解的要求,甚至大部分会计人员都必须借助辅助工具帮助理解,这种会计准则的表达显然需要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评价体系做出改善。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477万企业中,小企业占97%,其从业人员占52%,资产总额42%。我国自2003年起就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法与支持意见。然而,小企业仍面临诸多困难,如自身管理水平不高,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风险管控能力较差等。这样如果让小企业也同样遵循一套同样的会计准则,无疑将会对小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家在2004年针对小企业的特点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但其核算难度仍然偏高。经过不断修改,终于于2013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分离。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如不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那么必然会对准则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一项或一系列准则若在实务界出现难以理解,难以操作,难以适应当前政策需求等现象,那么对准则进行修改甚至重新制定都是必然的结果。

(三)对准则的充分披露与否进行评价

依旧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例,2014年之前会计准则中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但对公允性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而且在实务界,仅仅发达市场的公允价值才会显得比较容易地确认,而在不发达的市场中,“自愿”二字的定义实属困难。因此大量通过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可通过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市场监管等方式达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真正目的,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更加真实公允,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经过不断地实践、评价、完善之后,我国方才于2014年出台了较为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四)对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会计准则的目的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便向企业的投资者及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供其做出决策。只有及时地检验和评价准则的实施效果,才能确定准则是否在当前环境中达到了其预期的效用。如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某一项会计政策,是否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地发展。(根据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遏制了企业通过转回资产减值损失来虚增利润的不当会计行为。)一项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优劣,有两项决定因素:一是准则本身的质量高低与否,是否能够适应国家的政策需求;二是国家监管程度,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等因素。而我国的会计环境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善的,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准则评价体系予以辅助,正如上文所述。

三、完善会计准则评价的相关建议

(一)会计准则评价机构的设立

为了将会计准则的评价正规化、日常化,设立一个负责对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搜集、评价、报告的专项机构是有必要的。针对这种情况,有三种设立方法是可行的:

1.在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专门的评价小组。这种设立方法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强、搜集广度强、节约成本。而劣势同样明显:由于评价小组与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或许会因其利益导向的关联而无法对准则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容易受到上级的干涉。

2.在民间设立会计准则评价机构并单独对社会评价结果。虽然这种设立方法不受到上级干涉,无利益导向的影响,使得真实性大大增强,但不可能具有财政部所设立的评价小组那样针对全国所有企、事业单位的搜集范围。另外,民间机构的经费来源,权威性不强等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由会计准则委员会授权某一民间机构进行评价反馈工作。这种方式综合了以上两种设立方法的优势。可将其内部分为信息搜集机构及信息评价机构,并按职能详细划分,对准则的实施效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潜在的威胁、可能的解决方案等分别进行跟进研究并及时上报给会计准则委员会寻求处理意见。

综上所述,民间单独成立评价机构显然是其中评价结果最真实的设立方法。但就我国目前来说,对会计准则评价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各方面均不够成熟。个人认为官方授权民间机构进行评价的设立方法是当前比较可行的,比较适合国情,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应向民间单独设立评价机构逐步发展。

(二)参与评价人员广泛性的加强

为使评价信息更加完善,建议更加可行,单单依靠会计准则委员会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企业界、学术界、银行、事务所及个人参与评价。毕竟实务界与理论界对会计准则的看法均有不同,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自然会有各自的看法。另外,目前由财政部举办的会议或研讨很多学者或个人都不愿知无不言地谈论自己的看法,甚至不愿参会。由民间机构举办的研讨会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情况。这样可以提出更多的研究思路、解决方案,集思广益,大大缩减研究进程。

(三)业务评价流程的完善

为了使对会计准则的评价信息及意见及时地反馈到上述的评价机构手中,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业务评价流程是有必要的。然而我国的信息上报制度在各方面都并不完善,上报过程中信息缺失、信息伪造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在反馈过程中彻底杜绝。但短时间内完善我国信息上报制度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责任细分、设立奖惩制度、简化上报层级等方法对业务评价流程略作完善,提高会计准则评价意见反馈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四)分析处理机制的建立

为了使反馈到评价机构手中的会计准则评价意见更加有效,筛除不必要的信息,建立一套评价意见分析处理机制是有必要的。信息搜集广度与杂乱性是正相关的。首先需要将普遍性的信息备案,其中具有明显研究价值的信息可直接上报,与财政部直接沟通,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其有效性。较为复杂的可经过学术讨论,并出具解决意见后上报。经过筛选后剩余的个别问题可酌情予以保留。

[参 考 文 献]

[1]Arthur Levitt:The Importance of High Quality Standards. Accounting Horizons.1998

[2]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

[3]裘宗舜.论高质量会计准则[J].上海会计,2003(11)

[4]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J].当代财经,2009(2)

[5]罗映红.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6)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第7篇

【内容摘要】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推力系统、媒介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四方面全方位梳理了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的发展基础。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旅游业的转型发展,提升旅游的品质,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推力系统;媒介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贯彻“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带”这一重要决策的重要举措。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就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它强调要把整个行政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全区域以旅游产业为龙头,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与共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旅游系统。因此,全域旅游是系统工程,涵盖了旅游区域的方方面面,需要具备一系列基础条件。

一、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发展推力系统分析

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全域旅游发展推力系统包括政策导向、经济基础和旅游业发展状况。(一)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是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域旅游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县域层面,早已将“全域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在江苏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全域旅游是第一战略,同时明确:充分挖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构建运河沿线旅游城市带,将大运河江苏段打造为大运河国家旅游风景道核心精品段。淮安市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特色主题旅游,加快里运河文化长廊、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建设。正是本着“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徐州市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形成一核一环两翼三带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谋求全域发展。宿迁市也积极推进骆马湖、洪泽湖片区南北两个旅游综合体建设,通过“提质增量”工程实现精品景区、旅游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点等多点(区)布局,借助快行系统与绿道、水道等慢行系统,形成“城市休闲、近郊游憩、乡村旅游”的全域型旅游圈,构建“两湖、一廊、多点(区)”旅游空间格局。由此看出,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发展全域旅游与政府发展旅游的导向高度契合,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三)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经济基础对于发展全域旅游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2019年江苏省各市GDP排名,徐州排名第6位,淮安第11位,宿迁第13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带苏北段的总体经济实力是在不断上升的。2019年宿迁GDP总量3099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范文第8篇

1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与理解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UNCTAD)2011报告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全球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输量继续增长,为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船队的总运力为4.75亿t和5.32亿t,比2010年分别增加5.5%和16.5%,而集装箱船则比2010年增加了8.7%,杂货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可预测,世界经济及航运必将持续发展,也必将为船员教育培训继续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的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对船员在航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IMO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的贡献,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界人员表现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STCW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PSC、FSC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与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一起,2010年《STCW公约》新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国家海事局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我国充分的、高质量船员队伍的形成,促进船员行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的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和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职业化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

2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 探索与实践

2.1 坚持特色办学、高质量办学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来,学校还充分利用“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依据“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方针,以培养“完全满足《STCW公约》要求,在航海技术、计算机、英语、船舶管理、人际交流和领导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具有良好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充分职业化,又有行业发展潜力的船员专业人才”为船员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目标,以“特色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船员教育培训为手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船员人才,服务国内外航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