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1篇

在2003年“非典”事件发生后,危机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逐渐引起了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近些年来,针对公共危机管理,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中缺乏统一的话语体系,虽然大量引进国外相关理论,但是对理论范式的适用性缺乏检视,对我国特有的现象还没能建立起阐释框架。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概论

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指的是政府公共组织为了避免危机或者尽可能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而开展的危机预防以及处理工作。但是危机管理必须符合我国建立起的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的建立主要是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总体服务。针对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我国存在许多学术界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危机管理,这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我们可将公共管理视角的危机管理管理分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效果评估等。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缺陷分析

1、预警机制缺陷分析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预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部门色彩非常浓,缺少统一的国家级紧急事务管理机构,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则无法做出全面的预警分析,最终影响到整个危机的处理。我国虽然先后制定过多部应对社会动乱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的独立性非常强,部门管理色彩很浓,针对出现的社会危机,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去处理,进而导致危机问题处理得不彻底。

2、快速反应机制缺陷分析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还无法做到协调一致,我国在面对有一些紧急事件是,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还非常不完善,无法真正达到危机处理效果。如,我国虽然在遇到单件紧急事件时,其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但是,面对复合型危机事件时,其处理效果就会大幅下降。再者,我国政府在应对一些复合型灾害是,既无法快速组织起一支统一的力量,也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分布在不同部门的救灾资源进行有效分配。

3、信息披露机制缺陷分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信息多元化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就导致我国政府对信息来源渠道的控制在不断减弱。随着互联网建设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各类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危机管理中,由于受到政府部门的影响,媒体活动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在应对一些社会灾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脱责任,而多方面阻止媒体介入报道。

四、完善中国危机管理策略分析

1、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为了有效的应对各类危机,我国相关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首先要对公共危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当危机发生时,要明确这是属于那一类别的危机,如经济危机、自然危机等,然后要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之后要对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2、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在这一机构中,必须能被统一领导,而且针,对不同部门的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而又可以相互协调。具体而言,可以在我国中央政府设立一个危机处理综合机构,负责统一的领导、指挥和协调。这一机构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提供关于危机和风险的准确信息,然后根据所发生的危机制定应急预案,然后通过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使下设机构或地方政府相互配合,最终使危机事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处理掉。

3、健全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借助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顺利传达出去,地方政府的反馈信心也能够及时上传,这样,对于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以及整个危机的应急处理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的过程中,要对互联网络以及现代通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而且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应该加大各类媒体的政策宣传力度和披露制度,制定规范的信息公开报道制度。

4、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

通过长期的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将危机管理提高到法律的高度,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针对我国的危机处理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部纲领性的法律文件,然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类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形成一套统一协调具有可操作性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我国各部门和机构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处理依据。当然,还应该成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从而保证危机管理工作始终依法运作和管理。

五、结语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组织学习;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DF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9-00199-02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为代表,组织学习理论进入中国。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威胁下,唯一能够让社会保持持续生存能力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如何预防危机、应对危机、从危机中获取知识。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基础上,本文对危机情境下的公共部门组织学习展开探索。

二、危机管理综述

1 危机的界定

对于危机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这个定义更为全面地反映出危机的特征:突发性、危害性和紧迫性。危机的特性还体现在他的周期性上,它有五个显著阶段: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和后遗症期。

2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理论体系起源于欧美,其理论的提出始于1962年的古巴危机。对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上,芬克从危机管理的目的性出发,将其界定为,任何防止危机发生、为消除危机产生的风险与疑虑,所为之应变准备措施即是危机管理。雷米认为危机管理是指组织针对危机的发展阶段作不同的管理措施。这种观点,将研究扩展到危机各个阶段,将危机的事前和事中管理结合起来。

3 公共危机管理

研究发现,任何原因导致的危机,只要其危害深重,影响范围广泛,都能转化为公共问题。这时,危机就演变为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理论主要包括三种过程模型:伯奇和古斯等诸多危机管理专家推祟的三阶段模型、五阶段生命周期模型、的五阶段模型。在各阶段的管理流程基础上。各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危机数据和信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经过进一步的发掘和修正,可通过突发性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库,在不同的危机管理主体之间充分共享。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深入研究,魏志荣对我国公共危机预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王刚义、盛平分析了我国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任慧成指出当危机事件来临时,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分部门管理模式和临时性、非常设机构的缺陷。由此可见,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是危机意识淡薄。1989年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邮轮搁浅并泄露,给人们预防水环境污染敲响了警钟,2005年,类似这样的事件出现松花江11・13苯污染事件。由此可见,政府未能树立起足够的危机管理意识,致使整个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建在一种常态假设状态之上。政府管理者习惯于按常态来规划和开展工作,但危机是非常态、高度不确定的,所以没有危机意识的管理机构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第二是信息沟通不良。在我国目前的各级政府运作体制之间,下级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采取虚假治理的行为,隐报瞒报的现象时常发生。地方政府过多从局部利益考虑问题,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有意地扭曲危机信息的传输渠道,致使上级政府无法掌握准确的危机信息,因此也无法做出有效的危机决策。

第三是技术和物质准备不足。应对公共危机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物质准备,包括一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各种监控和测试技术、各种评估指标、预防设施、援救设施、各种物资储备。

第四是专门机构缺失。我国政府每次在灾害发生后都是根据灾害的程度,成立临时性的救灾小组或指挥机构,来协调各个部门分类别分部门对各类危机事件进行应急管理,而不是以日常行政应急工作为基础。

第五是缺乏对危机系统化的科研、培养和教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都未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化的教育机制。

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部门组织学习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通过研究国外成功的危机管理经验发现,它们一般都有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这些机构平时负责组织各种危机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措施,组织落实危机预防的各种工作,进行各种准备。危机一旦爆发,这些常设危机管理机构就成为危机应急的指挥部。很多时间在突变之前,不仅有征兆,而且突变也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重要规律,正是应对危机所需要的知识,李志宏等学者在危机管理模型中详细阐述了危机管理流程中的知识需求,包括:危机预防的知识需求、危机识别的知识需求、危机决策与控制的知识需求、危机善后的知识需求和危机评估的知识需求。

而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员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使组织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过程。在危机事件日益常态化的今天,社会对安定生活的需求,使得公共部门越来越重视危机管理。因此,社会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需求,使得对危机管理的知识需求变的更加迫切,而知识的获取和传输就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实现。

因此,我国政府成建立起全国性的危机管理教育、训练系统。强化危机教育,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能力。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3篇

    公共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情境。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公共危机呈现高发态势,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在高校中发生的公共危机不仅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而且往往同时涉及多人,甚至波及整个学习、工作或生活的群体。一般具有公共危险性,严重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其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迫切需要找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应对方法,来提高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能。对大学生开展公共危机教育,建立应急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公共危机,在受到教育界关注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发生公共危机后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大学生由于亲身的经历或各种信息干扰后,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可能表现出一些异常心理和行为。

    在心理上,可能出现恐慌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以及其他一些心理问题。恐慌心理主要表现为面临危险发生时,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出现回避、烦躁等,呈高度警觉状态。抑郁心理常在突发事件后出现,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增加了抑郁发生的危险,应激的强度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的性质,更取决于人格特征、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其他心理问题,如睡眠障碍、愤怒、悲痛的情绪反应、情绪问题伴随的躯体症状和体征等。

    而在行为上,则可能表现为逃避、束手无策、社交退缩等。还有部分学生可能出现过激行为等。

    开展大学生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必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掌握应对常识,具备自救或救援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法律制度观念,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效力。

    1 开展公共危机教育

    危机的爆发具有不确定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注重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当危机来临时,大学生应做到临危不乱,正确对待,积极应对,并做好应对灾难和危机的心理准备,树立危机意识,以危机感触动紧迫感、责任感。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公共危机相关的网站、论坛,发布和评述危机事件,传播相关知识;校园里的餐厅、宿舍楼的电视设备,教室里的张贴版面等也可以利用起来,宣传应对危机的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校电视台或广播台制作播放相关的节目。

    2 开展公共危机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

    大学不仅要传授各种危机相关知识、危机应对常识、危机管理典型案例,而且还要对大学生加强危机应对的心理教育和法制宣传。危机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专题讲座、制作宣传栏等形式来普及和宣传。危机应对技能可以利用军训开展紧急疏散演习、消防演习、野外生存训练、急救护理常识等科目。

    校园保卫部门一般会定期开展防火、防盗宣传,主要是图片展示的形式。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有奖问答、知识竞赛等互动项目,增强宣传效果,进而提高全校学生的危机意识。还可以利用校内外的社团组织,吸引对危机救助和管理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开展一些急救常识和技能的培训。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危机;危机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企业难免与社会公众产生各种矛盾、冲突,进而演化为公共关系危机,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广泛扩散。面对公关危机,一些企业成功地化危为机,一些企业在危机中遭遇损失,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不同的企业在对待公关危机时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持续生存并获得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从另一角度,危机具有双重属性,危机具有损害性的同时,还有正向性,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表面上,公共关系危机具有突如其来的偶然性,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出现,甚至突然爆发。事实上,组织出现公共关系危机,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两者都有的原因,都是企业公共关系疏于警觉的结果。即使是非常偶然的人为因素和意外的自然灾害,也有其暗含的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不论周期多长,都具有反复出现的多现性。把握规律和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要点,做好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能够将危机中的压力转化为动力,驱使企业因势利导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风险免疫力,主动地、有意识地化危机为契机,恢复组织信誉,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组织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必要将危机公关意识及危机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予以重视。

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法国管理学家费尧认为:“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危机管理也是如此,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是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公共关系管理,是企业为了解决自身陷入的危机,挽回不良事件给公众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损失,在出现公关危机状态时,采取的一系列具有预防、扭转、挽救作用的策略和措施,它的过程是消除企业危机因素的系列活动。从阶段上,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恢复。

(一)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警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预防是事前防范,通过公关危机意识和公关危机的预警机制实现公共关系危机预防,帮助将危机扼杀于摇篮。

1、树立危机意识和公关意识。这里所说的“危机意识”是特指如何创造一个能让企业克服困难、不被干扰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危机公关思维意识。没有危机意识,单纯的硬性危机防预体系是无力的,超前、无形、全面的危机意识才是企业公共关系危机防范中最坚固的防线,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声誉和形象意识。把信誉和形象视作企业的无形资产、无形财富,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企业危机公关目标,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2)传播意识。主动利用一切传播机会和传播媒介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引导新闻媒体对企业正面宣传,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3)诚信意识。市场经济不是智力游戏,比谁比谁更聪明,它需要的是信任与合作,任何的欺诈行为都会对诚信社会造成伤害。诚信是企业拥有良好公关危机意识的重要体现。面对危机,企业要开诚布公地说明事情原委,采取诚意的态度接受批评,淡化矛盾、转化危机。

2、建立公关危机预警系统。公共关系危机预防着眼于未雨绸缪、策划应变,必要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企业危机征兆。首先,组建公关小组。只有做好组织上的准备,才能有备无患的应对公关危机。危机管理小组强调企业内各个关键环节都有人参与,在危机爆发初找出问题所在,避免拖拉、推诿,以便掌握主动。最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小组中指定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来临时刻,企业内部很容易陷入混乱的信息交杂状态,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危机传播,因而形成统一的对外传播声音是形势要求的必然结果。新闻发言人专门负责与外界沟通,尤其是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地按照企业的对外宣传的需要把公关信息发布出去,形成有效的对沟通渠道。其次,建立科学的预报系统。在日常加强危机自查情况下,对危机持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出现的前兆危机要进行客观及时地评估,对各种潜在的危机形态进行分类,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全面、清晰的预测,制定预防危机的方针、对策,为预警危机制定策略和步骤,监督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避免危机转化直至造成毁灭性后果。再次,健全信访和调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促进沟通和社会公众加强交流,建立相互信赖关系,避免公共关系危机对外宣传的无序、混乱,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公众猜疑,便于企业驾御危机公关信息的传播,经住各种突发事件考验。最后,制定危机管理方案或危机处理预案。为处理每一项潜在的危机制定具体的战略和战术,确定可能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对全面工作做指导和咨询,对企业存在的危险情况制定涉及全公司的危机防范措施。

(二)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的处理

公共关系危机预防,只能使危机爆发次数或程度减到最低值,而无法杜绝危机。对于企业,危机的恶化很大原因是由于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因此,危机发生之后,企业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过积极的沟通,引导舆论,稳定人心,重构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1、处理原则。处理危机时的原则,有管理专业人士提出了“5S”,即速度第一(SPEED)、系统运行(SYSTEM)、承担责任(SHOULDER)、真诚沟通(SINCERITY)和权威证实(STANDARD)5个原则,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中5个原则同样适用,根据公共关系危机特点,其处理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临危不乱。潜伏性和意外性是公共关系危机的重要特点,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企业应临危不乱。乱则无法看清危机实质,更无法有效地进行整体公关,只有抓住危机实质,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才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制定出相应的危机公关方案。(2)快速反应。危机发生后,企业必须采取果断的应急措施,澄清事实、化解误解或敌意,控制事态,并及时与新闻界联系,企业的快速反应能最大可能地消除公众对危机的各种猜测和疑虑,防止连锁反应。(3)与新闻媒体合作。企业危机之所以出现失控的局面,主要是对危机出现了“信息真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媒体对信息传播具有加速、放大和扭曲效应,危机事件中不免有些毫无根据的猜测,混淆是非,扰乱人心。企业应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确保危机消息来源的统一,将事件真相、处理进展传达给公众,杜绝谣言、流言,稳定公众情绪,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4)控制影响。公共关系危机要在尽量早的阶段消除影响,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减少曝光,平息冲突,及早消除不利影响。

转贴于

2、处理程序。发生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时,企业公共关系便处于危机状态之中,企业要面对强大的公众舆论压力和危机四伏的社会关系,沉着冷静,循序渐进的处理是中心工作。(1)发现危机。危机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发现它才能在企业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扼制并扭转。发现危机是指在日常的公关工作中,通过事物的现象和长期工作经验,对公共关系危机及时察觉和判断,它包括隐性状态下的发现和显性状态下的发现。隐性状态下公共关系危机情形下,公关工作还处在表面正常的状态,但是隐患已经在某些因素和环节中存在。例如,企业内部门关系、上下级关系不和;或者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效益低;或者是出现了企业和公众之间不协调;或者是企业与政府、同行产生了摩擦等,当一些细小的环节或因素上出现问题时,企业应该敏感而及时的发现。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学习和长期经验的积累,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结果,也是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的体现;显性状态下公关危机相对于隐性状态比较容易被发现,它是既成事实的危机,而且多是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危机,以重大的损失为标志,容易为企业所重视,但是对于重大显性危机的危害程度的认识和判断却需要丰富的公关经验,对危机的判断关系到危机处理决策、手段及处理措施的实施。(2)识别危机。对危机的识别很关键,如果对危机的形势识别不准确,就无法制定出相应有效的措施。公共关系危机的识别,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查明事件的性质与危害程度;查明事件的起因和后果及影响;查明事件牵涉的公众对象和在社会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力。查明事实和影响,考察这种危险情况是否真正影响企业的最终目的,所鉴别出的潜在危机其真实性如何,企业现有的行为能否阻止或遏制危机的产生,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是否经得住公众考验,企业是否具备危机管理所需资源,公众对企业行动是否能接受,不采取行动的结果将会怎样等。(3)处理危机。面对危机企业应尽可能掌握主动权,避免被动,处理中,“沟通”是贯穿所有重要环节的核心,充分、恰当的沟通才能使危机得到控制。常见公共关系危机有两种情形:报道失实和谣言传播,它们是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核心。第一,报道失实的处理。报道失实是指新闻媒介报道的情况与事实本身不符致使企业形象受损,处理要点为:迅速搜集新闻媒介失实报道的信息内容,核准其失实程度;立即据实向发表失实报道的新闻单位提出更正要求;尽全力找到失实报道的记者、编辑及制作者,诚恳地提出更正要求;如失实报道的新闻单位和个人拒不认错,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出面处理,借其他新闻单位发表文章或广告,把真实情况公诸于众;如失实报道情节特别严重,造成不良后果,可诉诸法律,依法维护组织声誉。第二,谣言传播的处理。谣言传播指不正确事实的非正式渠道传播,它是对事实的蓄意渲染、夸大、歪曲,或是无中生有,损害组织形象和信誉,处理要点为:对谣言追根溯源,揪出谣言制造者;邀请本领域、本行业的权威人士、有关领导、新闻记者及其他有关公众来,以澄清事实,妥善辟谣;必要时组织新闻发布会,就有关问题向新闻界做出说明,公开事实真相,倘若属于不正当竞争而发生的恶性中伤事件,则应诉诸法律解决。

(三)公共关系危机总结

危机总结是整个企业公共关系的最后环节,当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后,需要总结公共关系处理方法,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到处理危机的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企业新的公关危机预防提供参考。企业危机总结内容包括:

第一,对工作全面评价。包括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内容、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评价。

第二,对危机发生的原因、预防与处理等措施的总结。研究危机产生的原因;研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公众受到的不良影响是不是降到最低;在危机公关的实施过程中,给社会造成的损害是不是最少;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所进行的处理过程中,企业是不是以最小的代价,保住了企业在经济方面最大的利益;在危机公关的处理完成后,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的损害是不是最小,或者是否已经以最大的努力在公众中建立起企业的新形象,以最大可能恢复了企业美誉度和公众对其的信任。

第三,对危机管理中的问题综合归类,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为企业今后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提供经验和方法上的借鉴。

三、结束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企业的成长、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企业要尽一切努力避免自身陷入危机,一旦遭遇危机,就要接受它,重视危机的存在,客观认识到危机的危害性,做好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对企业危机事件公关能力的重大考验,有效的危机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使对企业的降到最低限度,危机管理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发掘危机中蕴涵的“商机”,帮助企业在危机事件中发现机遇,化危机事件为企业转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唐燕凌,姜国刚.公共关系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训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71-02

人民警察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承担着现场控制的重要责任。他们不仅是现场处置者,还承担着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开展应急管理的重任。因此,该校开设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但是在该课程40学时的教学中,实训教学课时仅有10学时。为了实现公安院校“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训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1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1.1 完成实训准备

实训是师生共演的舞台,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所以教师在每次实训前首先要撰写实训计划,包括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要求、实训步骤、实训人员分组及实训准备材料等内容。然后将实训计划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完成分组和材料准备各项工作,同时要强调实训中的注意事项,如:纪律要求、操作要求、安全要求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对学生实训准备工作开展进行及时检查,如在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的实训项目准备时,要求学生先制作调查问卷,如果老师没有及时跟进检查把关的话,就会发现有的组的调查问卷明显地粗制滥造,缺少答案的,错别字的,问题缺乏导向性的情况十分突出。

1.2 创设实训情境

波莉亚曾经说过:“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老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场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实训情境包括实地实训情境和模拟实训情境,如在宿舍楼和教学楼开展安全疏散演习,带学生到火车站参观公安民警反恐备勤工作都是创设实地实训情境;在安防实验室进行模拟安全检查,在布置好的教室召开模拟记者招待会就是创设模拟实训情境。

1.3 进行实训引导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老师在实训中的引导首先是以实训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提醒或提示使学生理解实训要求,更加规范、有效完成实训任务。如在校园行政楼安全防范检查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办公室门的材质,并且观察不同材质门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安装不同材质门的原因,使同学们深刻领会重点保卫对象的措施与一般保卫对象的区别。其次,老师在实训引导中能够及时解决学生们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要求进入校园监控室进行检查时,往往会被工作人员拒绝,由老师在场进行协调,事情一般都会得到顺利解决。从实训完成的质量来看,一般有老师带队的实训小组,实训完成质量比没有实训老师带队的要高。

1.4 开展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要及时对实训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加深对实训的感受和体悟。如在校园安全检查实训完成后,授课老师要求每组学生将自己检查中拍摄的照片、视频及安全检查总结制作成为PPT文件,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演示完成后,首先由下一组同学对前一组同学的实训进行点评和打分;其次再由教师对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打分。这样的流程不仅提高了每组同学的活动参与度,还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实训教学方法实践

2.1 “体验式”教学法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涵括了安全危机管理预防、处置及恢复三个管理流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安全危机知识宣传教育、现场秩序维护、现场救护、现场疏散、应对媒体危机、心理辅导等危机预防与处置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重大事故现场模拟记者招待会、“牺牲公民自由以维系社会公共安全是否合理”辩论赛、制作安全防范预案、校园防火安全宣传和校园安全疏散演习等实训活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产生角色代入感,使学生主动加入、主动准备、主动思考。如在进行重大事故现场模拟记者招待会实训活动时,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学生们认真在网上收集了相关资料,自行分配了招待会中主持、发言人、新闻媒体等角色,撰写了发言稿,还制作了话筒、座位标签、证件等道具,使学生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

2.2 “参观式” 教学法

“参观式”教学法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实战部门的工作状况,并撰写观察笔记。如教师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博览会,带学生到火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观察火车站反恐备勤和安全检查等工作的开展,然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察小论文。这种教学一般在校外进行,一方面拓展了实训场地,解决了学校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让实训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实战服务。如在火车站实训时,火车站的备勤民警当场向学生示范了民警单警八件套装备的使用,还展示了各种最新的消防设备,这是学校模拟教学场地和器材无法比拟的,因此,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兴致勃勃,流连忘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参观式” 教学法实施时,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室外参观场地较大,而带队老师一般为2~3人,因此,对于学生的引导工作难于同时进行,有的同学难免处于“打酱油”状态。另外外出实训还需要考虑场地和管理人员联系、车辆安排及学生的安全管理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和管控能力。

2.3 “协作式”教学法

每次实训时,学生至少有6组同时开展实训,一位实训教师很难把控住实训场面。考虑到《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如现场秩序维护和现场疏散与《保卫学》课程有关,现场救援与处置与《现场急救》课程内容有关,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师联合开展了“协作式”实训教学。如参观湖南省防灾教育馆,进行火灾报警、火场逃生等演习,就是由《消防管理》课程的教师和该课程授课教师联合开展的。除此之外,为了更加贴近实战,还加强了与实战部门的联系,请实战部门的同事对实训进行指导,如在校园安全疏散演习和学院安全检查的实训活动中,特意请来学院保卫处的领导为学生进行了事前讲解,实训完成后,又把实训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院保卫处,这样的实训教学既解决了实训老师缺少的问题,又促进了学生与实战部门的联系与交流。

2.4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前提供社会热点问题,或最新案例,或一些前瞻性的观点,然后要求学生在课余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加强对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

当然,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实训教学过程中还遇到了实训场地不足,实训器材陈旧,实训操作不够规范,实训经费欠缺、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等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实训教学中,还要更加注重实训条件的完善,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晓静.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犯罪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71-72.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法治化

一、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相关概念、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是指通过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主要包括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公共危机决策机制、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公共危机新闻机制、公共危机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公共危机的特点: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日益增加、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愈发迅速、危机导致的破坏性波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危机的种类日益繁多、危机发展趋势与后果的预测性难度日益加大等。

二、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法治化

在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法治化方面,公共危机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应该以国家法律宪法为依据,赋予这些制度、规定在公共危机管理活动中以至高无上的权威而非一种摆设,当然这种权威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在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法治化方面,为了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和效能,精简机构、减少层级、进一步推进大部制等思想是法律有关组织机构设置的主要理念。在公共危机管理权力分配法治化方面,一方面通过详尽的、完备的法律来明确界定从事公共危机管理活动的所有人员的权力与义务;另一方面,应建立一套法律明确规定哪些职权的获取适合采取选举制、哪些职权的获取适合任命、哪些职权的获取适合世袭等。

(二)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法治化

危机预警系统是危机处理的关键之一,像人体的系统一样,每当病毒入侵肌体时,预警系统首先向大脑中枢系统发出信号,并通过大脑中枢系统的指挥,组织、调动力量进行抵御,预警系统的关键在于反应的迅速与信息的准确。决策机制是指有关决策流程和方式的制度化或潜制度化的组合方式。决策机制通常是决策体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受决策体制的制约,又为决策体制服务。法律还要规定参与决策制定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要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这样在其履行监控决策实施职责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其权限范围内及时进行调整决策方案,使得决策目标尽可能的实现。各种资源的生产、分配与共享,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直接影响着政府和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三、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但是缺少常设性机构,大多都是临时性机构,部门条块分割、协调不足,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这些机构的部门领导大多由相关行政部门首长兼任。

(2)在权力分配方面,虽然各级应急部门的垂直应急管理体制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向之间的职责分工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现象并存,缺乏统一协调。我国目前大多是临时性机构,加上历久以来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走在危机管理活动一线的人员形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完全听任上级的知识行事,缺乏自主意识,同时,上级领导官本位观念浓厚,不愿意放权,在很多公共危机面前采取独断的家长式的方法,甚至是拍脑袋决策。

(3)在人员配置方面,由于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临时性,聚集到一起的人员之前互相并不了解,主要负责各自要管理的内容,比如有些人只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预防,但是在危机真正爆发之后就手足无措了,不知道如何才能帮上忙,可能别的人员如负责紧急应对危机的人就会抱怨前者危机预防不到位,抱怨其提供信息不全面等,这样就会在危机还没有解决之前,组织内部就已经一团糟。

四、加快推进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法治化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机构。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国家有必要在中央政府建立高层次的危机管理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机构。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中央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危机管理的职能、职责和责任。考虑到公共危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赢明确不同政府机构在承担某些特定危机管理的职能和职责,这样便于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危机管理体制。

(2)制定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目前,我国宪法没有关于危机状态或者紧急状态的规定,政府紧急管理权也没有明确的宪法授权,我国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或者紧急状态管理法。设计法规、规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与实际相联系,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3)以法律、法规、规章的形式赋予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各项权力与职责,明确各项职权的范围、法律效力,权力与职责相对应,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该担任什么程度的责任。要求权力的行使要以法律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M行自由裁量,但是这种自由是有限的自由,是在法律框架下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郭晓来.对现代危机管理的几点思考.北京,2003.

[2]彭宗超.我国危机决策机制的转型特点与未来选择分析.北京,2005.

[3]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北京,2003.

作者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危机管理 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41—02

1 理论基础

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登哈特夫妇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①“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服务而非掌舵。

1.2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政务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GPR)是指政府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工作效率为目标,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过程。②政务流程再造主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对政府政务流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2 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运用

2.1 政府网站是危机事件公开高效的方式

在众多危机事件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中,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抗击非典为例,很多政府政务网站都开设了抗击非典专题,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在抗击非典最艰难的时刻,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非典”的各方面信息,包括疫情发展、政府文件、政府举措、疾病预防知识等,及时有效地宣传了北京市政府抗击“非典”各项举措,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2.2 远程视频促进政府间面对面交流

远程视频会议不仅能够减少大量人群的集聚,而且这种新形式提高了会议效率、大大节省了会议成本,还扩大了信息范围。这些优势是传统会议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包括卫生部和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市的抗击非典指挥机构,都采用了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进行指挥调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移动政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移动政务(Mobile Government),又称移动电子政务,主要是指移动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无线网络、蓝牙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③2003年SARS期间,我国内地出现了大量关于非典的谣言,并随后传入香港,面对一个个影响非常恶劣的谣言,香港政府向当地居民发送短信予以解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事件,使得香港成为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短消息大范围发送通告的地方政府。

3 电子政务在危机事件各个阶段发挥主要功能

3.1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预警阶段发挥应急功能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影响。④对于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电子政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告知公民可能爆发的突况,做好相应的准备。

3.2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处理阶段发挥决策与协调功能

面对各种突况,政府决策正确与否,政府综合协调能力的高低,对我们战胜危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⑤电子政务平台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确保政府决策的时效性、科学性,并且能够高效调动和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实现政府与公众问的有效沟通。

3.3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善后阶段发挥评估和监督功能

突发事件平息以后,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开展相关的善后评估、监督工作,要对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同时对日后的重建工作进行监督。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群众得以安抚,危机造成的负面效应得以减轻。

4 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危机观

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危机,就要对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⑦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反映了政府的综合素养,也是政府策略化、实效化、艺术化处理危机的保障,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是最好的公关。

4.2 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

危机管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一个国家的国家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检验。⑧它考察的是政府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运用有效手段集中社会资源解决危机。在危机发生前后,一个科学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是政府能否成功管理危机的关键。

4.3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内容框架

(1)预警和监测子系统。

预警和监测子系统,是指对可能发生危机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评估的体系,并对监测得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别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做出必要的危机处理预案。

(2)危机过程跟踪子系统。

危机过程跟踪子系统是指动态数据监测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信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传输到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心数据库,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对采集而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反馈,反向追踪源头数据,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

(3)危机决策与指挥子系统。

危机决策与指挥子系统的构建要体现常规防范与应急处理为一体,政府官员负责制与专家咨询制度相结合,逐级建立政府危机决策中心。⑩为防止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一些相关领域应建立专家数据库,设立决策研究专家委员会,欧美国家在处理疯牛病事件等问题上都有很好的借鉴经验。

在动态的、迅速变化的,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做出危机管理的决策一般经常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系统受时间(time)、地点(where)和环境形势(situation)的深刻影响。危机管理决策的做出使政府从容应对危机,妥善处理危机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危机管理决策的制定可以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共创共赢的良好局面。因此,在我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情况下,加强我国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制定处置危机应急的有效决策,对于化解当前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

注释:

① 丁煌.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 杨诚,黄萍.电子政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③ 李明升.移动政务扩展政府服务[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1).

④ 黄晓军.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4).

⑤ 陈闽红.论政府危机管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⑥ 叶婧.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探讨[J].行政与法,2003(1).

⑦ 何骁威,汪涛.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政务,2007(1).

⑧ 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87—102.

⑨ 覃小旅,朱庆华.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子政务,2005(3):76—81.

⑩ 刘彬,高福安.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0):41—47.

参考文献:

[1] 方磊,张文卿.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45—49.

[2] 李泽洲.建构危机时期的政府治理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3(6):6—10.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卫生事件;过程管理;危机管理思想

21世纪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深、中国政治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下,中国政治经济也进入关键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湖北省地方政府带领地区人民成功应对了霍乱疫情、武汉协和辐射事件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地为地区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在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也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危机管理思想。那么,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危机管理思想对当今应对管理工作有何启示?

目前学界对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内容、对象两个方面。在危机管理内容方面,学者们主要选择危机管理工作或者危机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宋旭光(2006)从危机管理的信息响应机制、制度组织机制两个部分进行危机管理机制研究,而李桂娇(2007)则研究危机预防阶段、危机控制阶段、危机善后处理阶段三个环节的危机管理内容,冯启明等(2005)又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防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危机恢复系统三个方面的构建危机管理系统;在危机管理对象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某一类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薛澜等(2003)以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件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状况。

综上所述,当今学术界对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的研究主要通过归纳法和实证法探究危机管理工作和机制,少有基于多种案例证明的案例分析法研究危机管理思想。本文以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危机准备、预警、救援与恢复过程管理分析框架,采用案例研究法探讨湖北省地方政府应对多种类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思想内容及当今管理意涵。

一、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准备思想的主要内容

危机准备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起点,有效的危机准备工作不仅可以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而且可以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大升级。

(一)以设施建设为基础的物质准备思想

近年来,面对频发的食品中毒事件、职业中毒事件等,为有效地开展相关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湖北省地方政府大力加强各类设施建设。在计量认证和评价设施方面,经国家实验室认可委的认证,湖北省目前已拥有食品、化学品、防病检验等类629项认证设施。

(二)以培训、宣教活动为方式的知识准备思想

湖北省地方政府分别采取不同方式来加强不同人员的知识储备工作。在应急救援人员的知识准备方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湖北省地方政府还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增强公众关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疫知识。

(三)以计划制定和预演为核心的行动准备思想

为了应急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的开展,湖北省地方政府还开展了以应急计划制定和预案演练为核心内容的行动准备工作。首先制定应急计划以明确应急各方职责,2006年12月20日,湖北省卫生厅颁布的《湖北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要求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其次演练预案以强化响应程序,省卫生厅2010年结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放射诊疗防护专项行动开展了湖北省的专项活动。

二、地方政府应对集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危机预警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危机预警管理可以减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因此,湖北省地方政府倡导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情,适时警度信号,并采取有效的预控手段来避免事件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一)以组织建设为保障的警情监测思想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湖北省建立了以省卫生应急办公室为信息联络中心,以省市区疾病预防机构、专业应急医疗救治机构为联络机构的组织架构,进行实时的警情信息收集与沟通工作。其中传染病救治机构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任务。由此可知,湖北省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建设有效地保证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以法律建设为特色的预控思想

湖北省地方政府侧重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控相关组织和人员的行为,从而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影响降至最低。湖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于2012年印发的《湖北省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从事卫生食品监督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在应急行为调控方面,湖北省卫生厅制定法规来规范应急行为,2009年印发的《湖北省职业病报告管理办法》为报告职业病信息提供了有序的制度保证。

三、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救援思想的主要内容

危机救援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危机救援工作可以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一)以优势发挥和资源共享为诉求的协同救援思想

湖北省地方政府致力于应急救援网络的建设,使相关部门和救援组织最终实现协同救援的目标。在传染病疫情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湖北省地方政府组建了急救援网络进行协同救援工作,即建立以省卫生应急办公室为核心应急救援总指挥机构,以疾病控制处为主要应急救援实施机构,以传染病预防控制专家和应急处置队伍为派遣机构的应急救援网络,共同实施核与放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二)以第一时间响应为原则的快速救援思想

湖北省地方政府以“第一时间响应”为原则,开展了以开展调查、成立指挥部、现场救治为内容的快速救援工作。首先,第一时间开展了事件调查,2012年武汉市多人食品中毒后,湖北省地方政府便指令相关部门查明案件事实和中毒物质。其次,第一时间成立现场指挥部,2012年湖北荆门地区霍乱疫情发生不久,当即成立了湖北省卫生厅、荆州市卫生局为核心的防控指挥部,综合指挥协调多项内容的救援工作。再次,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治,在湖北霍乱疫情中,湖北省和荆州市卫生部门及时派遣专家组驻现场指导疫情防控。

四、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恢复思想的主要内容

危机恢复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终点,有效的危机恢复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受灾人群尽快恢复基本的生活和工作秩序,而且可以为下一步的危机准备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以奖励惩罚为手段的行为规范恢复思想

为了保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组织和人员行为的正确性和有序性,湖北省地方政府注重采用惩罚和奖励相结合的手段来恢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规范。一方面,对在事件应对中出现违规行为的组织和个人,采用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以纠正违规行为。如在武汉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生产、销售含有亚硝酸盐食品的嫌疑人陈某某等人被洪山区公安分局移送洪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另一方面,对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表现突出、成绩卓著的组织和个人,采用不同形式的奖励措施强化其优秀行为。如松滋市人民政府对在霍乱处置中表现优异的松滋市广大医务颁发了嘉奖令。

(二)以重塑信心为切入点的社会秩序恢复思想

社会秩序的恢复对保护公众利益、增加社会稳定性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湖北省地方政府选择以重塑公民信心工作为切入点来恢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的社会秩序。如黄石市政府召开新闻会,通报黄石大王镇部分村民尿砷超标相关情况,并且组织国家化学中毒(湖北)救治基地、湖北省职业病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以及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12人组成的卫生专家团赶赴大王镇,为村民答疑解惑,使公众消除对砷中毒的疑虑。这些安抚工作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社会混乱状态出现的几率,而且有力地恢复了正常社会秩序。

五、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的启示

(一)明确准备工作要素,优化准备工作结构

从湖北省地方政府的危机准备思想不难得知,危机准备工作的要素包括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和行动准备工作。物质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资、设备、设施、技术准备四项内容;知识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行动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两项基础工作。

(二)彰显法律预控特色,健全预警法制系统

湖北省地方政府的危机预警思想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来预防自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调控相关组织和人员的行为来避免人为性次生事件的发生,从而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然和社会影响降至最低。首先建立一部本地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法律,其次加强区域危机预警的组织建设,再次规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中各类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转变救援参与格局,建设网络救援体系

建立健全区域的网络救援体系,不仅要继续加强政府的联动救援的组织体系建设,而且要从政府组织单一应对转向全社会参与的多元格局,整合社会各方面人力资源,形成完善的、网络化的危机救援体系,以便能够第一时间反应,在危机发生时就近地、有组织地调动应急救援队伍来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使得救援工作更加体现快速化和高效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全面恢复工作

湖北省地方政府所坚持的心理、行为、环境等综合恢复内容,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全面性恢复工作提供了极强的指导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恢复理念,坚持心理恢复与行为恢复相结合、环境恢复与社会恢复相统一的原则,着重于公众的安全感重塑的心理恢复工作和以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恢复工作,致力于以公众正常生活重建的环境恢复工作和以安抚工作为重点的社会秩序恢复工作。

六、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探讨了危机准备思想、危机预警思想、危机救援思想和危机恢复思想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概括湖北省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思想的内容,提出了对当今地方政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建议。本文研究了湖北省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他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将成为本文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宋旭光.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 责任,信息与制度[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

[2] 李桂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2007(3).

[3] 冯启明,韦波,张志勇.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5(3).

[4]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