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主义;生态主义;建筑风格;对比

人文主义和生态主义都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并且作为相对立的两种思想观念,前者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后者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哲学思想的认识基础之上,对人类建筑史上人文主义思想下地建筑风格的特征和生态主义思想下的建筑风格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有所认识。

一、人文主义建筑

回顾世界建筑设计史,古希腊建筑风格作为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它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两千多年后在欧美大陆还出现建筑风格的希腊复兴。公元14世纪,在欧洲掀起的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宗旨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伟大思想文化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建筑界:在意大利,继而在西欧很多地区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精神为根本点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并形成了崭新的人文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

1)人体形象美

重视柱式的运用成为古希腊、罗马建筑一大特色,古罗马建筑风格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亚式的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修长精致的柱身柔美秀丽,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2)人体比例美

古希腊神庙建筑的比例关系是以模仿人体比例而形成的。其中,对于柱式的比例与规范,也与其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影响下,其建筑特色尤以人体作为“均匀的完美典范最为突出。文艺复兴艺术歌颂人体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并且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

二、生态主义建筑

生态建筑,也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同时尽可能不破坏所处环境因素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健全运转。

(一)早期生态建筑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特别重视建筑设计与人类主体以及环境的关系。例如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早期西方建筑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如赖特在赖特的流水别墅体现的设计中透露出一种早期的生态主义建筑设计思想。他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提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理论。

(二)适应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

适宜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也称“乡土的生态建筑“,主要适宜于广大的技术不发达地区。这种建筑造型的特点是:利用环境地理现状,和当地的本土材料进行设计;继承当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适应气候的形式、 空间、布局和构造。乡土生态建筑就是在这些建筑造型的控制之下,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三)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

20世纪80年代,继60年代生态建筑兴起后,技术支持成为生态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生态建筑,运用被动式低能耗技术与场地气候和气候数据相结合,通过对建筑外形的塑造和材料的选择,以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并且提高生活质量。马来西亚的杨文经先生是这一时期生态建筑的主要代表设计师,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

(四)高技派生态建筑

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生态高技建筑,更加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方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并且以生态主义为思想对建筑结构、空间和造型进行设计,结合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物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解决通风采光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能耗。

三、对比分析

(一)哲学思想

生态主义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思想主张,它要求人类要尊重生态自然,在求得自身是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因此生态建筑设计既注重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舒适,企图让建筑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依靠新生的科学技术减少能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推崇人的“崇高”“理性”、人的“无限”“能力”,以及人是“万物之灵”,主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二)对人的关注

生态建筑更加重视与人的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人对建筑的接受过程,更加注重人在建筑中的各种体验,感受等心理状态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而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对同人体相关的比例的肯定,在这种比例基础上,此时的建筑实际在追求大的尺度,并不意味着建筑与真实的人类生活的尺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建筑造型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注重建筑物的宏大,筑不惜采用巨石雕刻,对人力和物力进行极大的耗损,装饰性极强,通常以人体形象雕塑作为装饰。生态主义建筑则不为装饰而装饰,在降低能源耗损的情况下,为人类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有现代主义简约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考虑经济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建筑。

四、总结

生态主义建筑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而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作为两种哲学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思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生态建筑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美学意义,更是把建筑视为一门创造艺术、一门张扬人类主体价值和生命终极关怀的艺术。然而生态危机是我们的最大问题,生态主义或许会成为新世纪甚至新千年的“思想范式”(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学院)

参考文献

[1] 茂宇,刘 煜.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2] 李华东,鲁英男.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2002.

[3] [美]Bertrand Jestaz.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M].王海洲,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 [美]马克·D·富勒顿.希腊艺术[M].李娜,谢瑞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赵白生,生态主义:人文主义的终结[J].文艺研究,2002(5).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宗教;建筑形式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01-01

一、宗教与建筑的关系

普通人在欣赏或评价一座建筑的时候,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建筑的外在是否宏伟大气,而忽视了建筑形式背后的东西,即建筑的内涵。其实,每一座有特色的建筑,都蕴含着很深刻的内涵。建筑总的来说,就是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三者共同蕴涵于建筑当中,不能够脱离建筑而独立的存在。

西方社会在资产阶级成长之前,经历了黑暗的、漫长的中世纪,那是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历时400年之久,天主教、基督教在欧洲大地异常的兴盛,教皇的势力凌驾于各个国王之上,是绝对的权威。而欧洲的很多建筑,都是那时候开始修建的,也就很自然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二、建筑结构的演进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拱形为主,比如众所周知的斗兽场等,至今还有艺术方面与建筑方面的参考价值。罗马人当时就已经应用了混凝土技术进行建筑物的搭建,由于混凝土这种材料的硬度比较高,可塑性比较强,罗马人建筑了大量的复合式建筑,将屋顶设计成圆弧形,这样就获得了更多的室内空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了复合空间的设计方式,建筑正式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柱的应用在古罗马建筑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这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柱的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就象征着男人,而柱的应用象征着男人的强大。

我们再来看一下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社会,哥特式尖顶的教堂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种建筑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高贵感觉,也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并且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在中世纪,中欧及南欧地区一些建筑沿用了古罗马时期的拱形建筑与柱的结构,将拱形建筑更加细化的发展成为几个分支:四分类骨拱、单圆心拱、双圆心拱以及尖拱。在对拱形做了继承和发展后,还将柱与拱进行了结合,并且应用于一些建筑。

1750年前后,欧洲的资产阶级出现萌芽。这个时期在欧洲的建筑,与中世纪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文艺复兴的苗头,设计师的大胆想象,建筑了一批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比较夸张的建筑,虽然没有形成规模,但是确实一个时代的建筑象征。除此之外,一些有资本主义背景的设计师设计出了一些以实用为主的建筑,比如当时的医院、学校、居民区等,都是功能大过了形式,这种风潮也预示着形式主义的建筑走上了穷途末路。

时间到了1860年,欧洲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区域,建筑界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发展,一些人造材料越来越多的被研制出来,继而越来越到的被应用到建筑中。特别是钢筋和水泥的广泛应用,大大的推动了建筑产业化的步伐,建筑的数量呈几何倍数的上升,城市很快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但是这个时代的建筑,缺少设计的特点,更多的是用于实际的使用,而少了一些寓意。

进入了新的时代,建筑的风格也多了一些科技感与时代感。玻璃幕墙、空中花园等设计引入到现代设计中,为我们的眼前增添了一抹亮色。数字化信息化使建筑材料更加丰富,纳米技术、高分子技术等,都对建筑行业产生了助推的作用,但是现在一些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于建筑材料的研发,仍然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

三、西方建筑与基督教的联系

西方建筑与基督教有关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即:拜占庭式、罗马式与哥特式。这三种建筑结构正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主流形式。

我国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哈尔滨市区,是远东地区乃至中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东正教的教堂,采用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在给人大气的感觉的同时,还是人们对它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在建筑的细节上,更是精美绝伦,四周墙体的材料是清水红砖,类似于洋葱头一样的穹顶,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比萨教堂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教堂之一,整个建筑群落包含教堂、洗礼堂、公墓等几个部分。它是罗马式建筑的最典型代表。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建筑工艺高峰的代表,庄严、挺拔、恢宏、壮丽都是形容哥特式建筑的词语,最典型的代表是位于法国巴黎的巴黎圣母院,步入哥特式建筑内,会有一种如在天地间的感觉,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四、结论

在西方,特别是中世纪,由于整个欧洲在神权的统治下,建筑结构也会受到宗教观念的很大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建筑事业的发展,当然,从另一个层面讲,那个时代的建筑也成为了我们今天建筑领域的瑰宝,对今天的建筑行业仍然有着借鉴的价值。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3篇

摘要建筑立面装饰根据建筑美的原则,以及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来确定它的具体结构、位置和形状。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人的形象、自然植物形式、动物形象、人造事物、几何形线条等。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设计师的创作理念、思想方法的综合反映,孕育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以及象征性本质。笔者认为探究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特征以及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建筑物的更新、改造、重建以及保护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立面 装饰风格 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立面装饰的位置以及结构,往往使得它们难以被观察,其真切的面目曾一度被建筑师和欣赏者所忽略。实际上这些建筑立面的装饰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它们是一定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护、整修和继续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装饰细部,是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关键。实际上,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与建筑形式,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与建筑设计师所在国家的建筑风格以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建筑立面装饰在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有所了解,是在建筑实践与建筑活动中继续利用这些建筑立面装饰元素的前提。

一 建筑立面装饰风格概述

1 中古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流行于11-15世纪的古代欧洲建筑风格,给建筑形制、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国建筑、以及伊斯兰建筑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这些建筑风格之下的立面装饰,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希腊的建筑立面的细部装饰成为整个建筑体系的重点,甚至把“柱式”作为一种规范的风格,在细部和装饰上,都按照人的尺度和严格比例来规范建筑造型,这在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体现,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哥特式建筑,总体上给人以崇高之美。这一时期的古罗马装饰,将希腊与波斯的艺术元素融合到一起,把雕刻技术发展到更高的境界。罗马建筑中常常充满着附加的装饰,忍冬草叶、涡卷、鸟、爬虫、丘比特、狮身鹰首兽等,都是装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国建筑立面的装饰部件大部分都是木头制成的,包括柱子、斗拱等,其装饰表现形式往往是中国漆涂成的精美几何图案,在屋脊上常见一些龙、鱼、吻兽等动物形象。

2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始于15世纪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把启蒙思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入到建筑领域,深深影响了建筑立面的装饰风格,后又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有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放弃了哥特式建筑对“崇高感”的追求,这意味着宗教统治艺术的终结。建筑设计师转而追求绘画、雕刻在建筑艺术中的表现,强调整体的美观统一,比例协调,布局匀称,但是不再把人体作为立面设计的尺度单位。在檐口、柱头、檐壁上的雕刻与绘画,往往回归到史前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追求上,因此壁画等立面装饰变得愈发精致,丰富却不显得矫揉造作。

3 新艺术运动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在法国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玻璃、钢铁等材料出现在建材中。这一时期的建筑往往强调装饰、构图以及质感。在19世纪的机械时代,当钢铁和玻璃成为建筑装饰部件的主要材料,装饰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围绕着玻璃、钢铁这些新材料而展开。在门窗的角上以及建筑本体的结合点上,以流动的、蜿蜒的自然主义装饰为主要题材。在民居以及大型商场中,通过陶瓷砖瓦、壁画以及阳台栏杆和围栏上的铁花雕刻,来表现建筑的风格特征,用以传达一种不受束缚的建筑理念。

4 装饰艺术派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起源于20世纪的装饰艺术派,它汲取新艺术运动、包豪斯以及许多其他艺术风格的元素,合成一种具有明显垂直性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强调几何形图案、硬朗的边角和有棱有角构图。立面经常使用“Z”形条带,或者设计成为饰带或者腰带的锯齿饰。这些装饰一般沿水平方向横穿建筑的底层,作为腰线、顶角线,也常常装饰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等位置。装饰艺术派的建筑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给人以明快活泼之感。

5 现代运动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正在欧洲满眼都是国际风格的直线立方体式建筑的同时,一些设计师因为建筑立面装饰的繁冗与复杂而拒绝使用装饰,20世纪60年代后,装饰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建筑立面装饰理所当然应该为建筑结构服务。建筑物本身成为一种装饰,虽然其立面毫无代表其内部的功能,最简单的装饰建筑立面的方法是选择质感的建筑材料,于是出现大理石、铜、彩色玻璃、钢铁等等富有质感的建筑材料,被大量应用到建筑结构之中,他们严格的结合方式和布局所创造出来的图案,起到了一种装饰的效果。

二 建筑立面装饰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建筑立面装饰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装饰的表现形式,例如:人的形象、自然植物形式、动物形象、人造事物、几何形线条等。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建筑的文化色彩,都会诉诸于这些表现方式而呈现。因此若想在当前建筑实践与建筑活动中继承与发展建筑装饰文化以及建筑设计师的理念构思,总结与明确装饰的表现形式是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 以人的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艺术作品和装饰中,人的形象总是备受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形象有着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建筑立面装饰以人类的形象为主要考虑对象,因此很多建筑师用人的脸形作为房子的外形,直接用人的眼睛、鼻子、嘴等身体的外部形态设计,强化建筑的入口、窗子、柱子的意象,雕刻、雕像以及带翼人形等装饰手法出现,具有某种象征性的含义。

在中古时期以支撑体出现的“柱式”建筑中,女像柱就是人的形象被利用在建筑立面装饰中的典型案例。这些女性人物形象,被设计成为穿有垂袍的浮雕,作为柱子或者柱头等支撑构件。除此之外,从埃及神庙到印度的塔,布满了以雕刻手法体现的人的形象,而文艺复兴时期,“小天使”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建筑立面装饰中,在檐口,檐壁,墙体,拱肩上常常会发现“小天使”的浮雕。这些“小天使”往往以婴儿的形象出现,并带有翅膀,个体较小,便于装饰。又如,为了纪念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也被建造成为建筑立面的装饰,雕刻到建筑的墙板、壁龛上,例如在富兰克林的故乡波士顿,为了纪念这位伟大人物,建筑设计师把他的半身像雕刻到他住宅的建筑墙体中。

2 以植物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几乎每种建筑风格里,植物形象都曾被作为装饰图案大量运用到建筑形式之中。不仅如此,令人惊讶的是,每种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式,都一致性的钟爱它们本土的植物。这些植物由于外表的美观以及其生长特性的原因,而被寓于特殊的象征性意义。

例如我们常见的拱顶式的立面装饰手法中,涡卷式设计是相当普遍的,除了如前文所提到的大量使用人的形象进行装饰外,其人像周围往往围绕着富有变化的植物形象,这些天然的叶饰与人脸交织在一起,甚至这些人像的面孔在叶状的装饰下若隐若现。在美国波特兰商业区的建筑物中,常常会见到这类涡卷式的粗石的设计,橡树叶往往被装饰在一个精致的涡卷式装饰的周围,甚至从拱券的顶部延伸而下。又如最为典型的罗马人常常在建筑中利用的垂花装饰,他们用花、叶子和水果连接成一串,将这些花串悬挂成为弧线,设置到建筑的檐口、拱券等部位。在中古时期的宗教建筑中,亚当与夏娃等浮雕与雕刻人物总是伴随着苹果、树木,一同出现在建筑立面之中。

3 以动物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植物一样,动物的形象被利用到建筑立面装饰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由于动物形象很难被直接转化成建筑立面的装饰表现形式,因此建筑设计师并没有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家畜、宠物之类常见的动物,而是选择那些在文化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他们往往来自寓言传说,或者民间故事。

在中古时期,奇形怪状的野兽具有辟邪的作用,甚至在宗教盛行时期被奉为信仰,所以在艺术品与建筑立面装饰中,野兽形象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以鹰为例,鹰对于希腊人而言,是宙斯的同伴动物;对于罗马人而言,鹰是战争与军团的标志,对于美国而言,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因此鹰常常被设计成为各种造型,出现在建筑立面的装饰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鹰的形象,多用光滑的石灰石、粗面的花岗岩以及有纹理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甚至在某些建筑立面中,还出现了金属制造而成的鹰的装饰物。

4 以几何形线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以几何形线条作为装饰也常常出现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它们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与其他的表现形式相互结合,更接近于一种抽象的象征性符号。它们往往选用奢华的建筑材料,构成严格而规范的结构布局,形成装饰性的图案样式。这种建筑的立面装饰,最常见于现代运动时期的建筑。例如:沃尔特・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学校”,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化的建筑,他追求平面几何形线条的表现,强调空间明亮感,充满着乌托邦式的幻想,其文化内涵影响至今。

三 建筑立面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日益繁荣,不少建筑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以至在建筑立面装饰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以简单的材料堆砌的建筑装饰作品。为艺术而艺术,为设计而设计的建筑立面装饰作品越来越多,这使得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品位在低水平重复的设计环节中难以提高。若要改变这种态势,一方面要加大对建筑立面装饰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承建筑装饰中的优秀艺术成果。一方面要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敢于重新利用、更新改造,进而发展建筑立面装饰艺术。

世界建筑文化精深博大,无论是中古时期的“和谐崇高”,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还是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对装饰价值的互辨,建筑立面装饰的优秀成果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立面装饰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首先要以学习本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为创作起点,这是形成自身风格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在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护、修复、还原以及继承建筑立面装饰优秀成果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例如:在1902年由丹尼尔・伯纳姆设计的熨斗大厦,这是纽约钢框架摩天楼的最早实例之一,已经被美国列入标志性建筑保护委员会和历史名胜的国家名录。他的建筑立面上,圆花环内雕刻的美杜莎女面像积垢甚多,石料破损,因此曾用蒸汽清洗,并对石料进行重新镌刻,大量的立面细部装饰已经被完好修复。

与此同时,要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重新利用、更新改造、创新发展建筑立面装饰艺术,就要加强国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筑设计师要了解国际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建筑装饰设计理念和具体表现形式,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提高审美情趣,才能设计出更具价值的建筑立面装饰作品,才能丰富和发展世界建筑装饰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装饰决定着建筑立面的风格与视觉形象,当建筑立面的装饰被取消时,整个建筑会显得乏味而无生机。同样建筑立面的装饰作为单独的艺术品被欣赏时,也显得突兀而失去文化价值。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装饰是分不开的。装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在其美化建筑的同时,并不能完全被符号化,被夸大并超越建筑整体,更不能被消解失本身的实用功能。建筑立面的装饰应该整体地联系于建筑的结构与材料而存在,只有这样,其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才能得以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瑞林:《20世纪装饰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2] 杭间、张夫也、孙建君主编:《装饰的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 吴焕加:《论西方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4篇

但不同的是中世纪时期是受着宗教的统治,因此,织染工艺上的大多数主题都与宗教题材有关,只是装饰纹样都是缠绕弯曲的花草纹样。如《珠绣圣像》中背景的缠绕花草的图案。新艺术运动与巴洛克艺术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巴洛克的形式与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它追求标新立异,把人们的创作思想与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次,强烈奔放、豪华壮观、奇特玄妙和大气磅礴,是巴洛克艺术的风格特征。再次,特别注重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强调形式上的多变和气氛的渲染。作品充满韵律、量感和空间感,充满立体的富有变化的艺术效果,充满强烈的动势和生命力。被誉为“天才”的安东尼.高迪,他的建筑设计标新立异、奇特玄妙、豪华壮观、大气磅礴这些特点都不容质疑。从米拉公寓、举埃尔公园、巴特罗公寓可以看出,米拉公寓那类似于溶化的冰淇淋的造型、巴特罗公寓那类似骷髅的阳台都可体现。个人认为,高迪所属的时代虽然是新艺术运动,作品风格也与新艺术运动风格相契合,但他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要高于新艺术运动。纵观整个建筑史,从古希腊的建筑,如帕特农神庙,到古罗马建筑;从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如圣德尼教堂、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圣徒小教堂到巴洛克建筑,如圣卡罗教堂,他的建筑在整个建筑史上都独树一帜。装饰艺术运动中与洛可可艺术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从外部造型上来看是注重几何化、机械化,从几何形式到有抽象形式再到几何象征性诸多风格,但从设计背后来看,装饰艺术运动中的作品极尽奢华之能事,如家具设计中,选材上大量采用进口的贵重木材,装饰上采用象牙、动物皮革等材料,进行奢华装饰。

二、装饰艺术运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少数的高阶层人群

而洛可可艺术中,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法国巴黎的皇室阶层,从凡尔赛宫的居室中的装饰便可见一斑。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真正的设计大师并不是学设计出身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正是由于他们本身不是学设计的,所以不会被一些条条框框,一些规律法则所束缚。正所谓“无招胜有招”。其次,源于兴趣。通常他们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兴趣而设计。如,工艺美术运动中的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早期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而后学习设计;查尔斯·沃赛早期从建筑学徒出身;爱弥尔·盖勒早期是一位植物学家、矿物学家,后来成为了一位具有高度创造性与艺术性的玻璃品工艺师。在他的作品“镶有蜻蜓的器皿”“镶嵌花纹玻璃瓶”等中,都可以看到那些独特的纹样,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它早期的专业知识对他设计作品的影响。而且,他们不仅能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成就,还能涉及了多个领域,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初的所见所得同样也会在其他领域指导并发挥作用。如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他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他的设计包括书籍设计、染织设计、家具设计。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的设计包括金属器皿设计、家具设计;沃塞设计领域包括家具设计、纺织品设计和墙纸设计等;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米恰,设计领域包括招贴画、广告画和商品包装画、首饰设计、建筑设计(1899年,为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设计了波黑展馆,并获得了银牌奖)油画、邮票设计(为自己的国家设计第一套邮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亨利.凡.德.威尔德是著名的理论家,建筑家和家具设计、平面设计、织物和瓷器设计师;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漆器大师让杜南,设计领域涉及家具设计、屏风设计、首饰设计、以及诺尔曼游轮的大饭厅等。这些足以说明了设计师们涉及设计领域的广泛。最后一点,创新。他们拥有自己的东西,例如,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植物学、矿物学),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再结合设计,极有可能创造出与设计史上所不同的设计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反应自我的东西在里面,如盖勒,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许多植物图案,而且在颜色的运用方面,有很多类似于矿物颜色。包括一些作品中形成的偶然性的肌理。有很多作品给人一种偶然性的、略带神秘的无法复制的自然形成的美。正是由于自身的经历,创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设计风格。在平时生活中看的电视、短片、图片、艺术品,也会引起相应的反思。如奥运频道NBA篮球赛中,每场间隔时的花絮是用蔓延的花草藤蔓的形式来与球员进球镜头相结合,这个花絮中的设计手法就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这种表现手法与劲爆的进球结合,也产生了区于以前的另一种感觉——刚柔并济。在生命科学研究所不难看出它的建筑就是现代艺术运动中类似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在几幢楼之间有长长的玻璃走廊连接着。在一个会议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局部实验室的情况(包豪斯魏玛学院几乎可以看到所有房间)。延之,想到现在普遍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现代建筑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现象。个人认为这还是要看设计对象的特征。比如,生命科学院是一个注重理性、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地方,它的建筑设施要与它的内容、特征相结合,那就是实用性、功能性第一。其次,在不破坏这些的情况下,一些细节上的装饰可以让人有种空气感,如门窗上玻璃纸缠绕藤蔓的花草纹样。用于其他功能的一些建筑,如:剧院、商店、场馆等,这些建筑的设计空间很大,就可以加入更多富有特点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里面。

三、学习美术史、艺术概论、设计史、设计概论后可以看到几千年来,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是单一存在的,是多种多样的。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发展;文化特征

中国古建筑以封建社会为代表,追求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1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1.2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

1.3“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干扃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2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2.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2.2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3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3.1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3.1.1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3.1.2恒久变易观念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变易的内涵。

3.1.3中庸思想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3.2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3.2.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3.2.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3d打印建造;3d打印材料;建筑发展一体化

1 引言

自上世纪50-60年代的现代建筑诞生至今,建筑界在设计及建造上,思路方法依然在当时建筑理论设定的大框架内延续发展。设计上,数字化技术可随机生成蕴含变化规律的图案、形体,丰富了空间造型,开拓了设计者的思维,推进了快速标准化、规范化制图和建模推敲造型、空间的发展。建造上,可借助电脑实现建筑建造进程的模拟和控制,实现预制标准的工业化操作。但是即使如此,领先的数字化生成技术与传统建造技术之间所产生的脱节矛盾,使得由计算机辅助生成的建筑空间形体,依然需要由传统的材料组构和传统的建造工艺来建造。此矛盾不仅使创意空间实现的可能性受限,而且即使实现,往往工程操作繁琐复杂,建造代价不菲。而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个性化的空间设计追求成为追捧,这使得该矛盾尤为突显,成为建筑进步发展的重要阻力和瓶颈之一。何种建造方式才能填补与数字化设计技术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新的建筑时代何时才会来临? 成为建筑界的关注焦点。

2 技术变革下的建筑发展应对回顾

纵观西方建筑发展史,各时期建筑均在材料工艺和建造技术的发展支持下,建造出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空间,形成有别于前时代的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运用以天然火山灰为活性材料的天然混凝土,创造了有别于古希腊梁柱结构的拱券结构,满足了当时对大空间的需求,形成新的建筑艺术形式。拜占庭建筑,砖的运用及砖砌技术的发展,孕育了帆拱技术,使建筑有了向高处发展的可能性。哥特建筑能有高耸入云的建筑造型,得益于当时的结构体系发展。文艺复兴重视“人”和现实世界观念的艺术思潮,催生了世俗建筑类型的发展,带来建筑体系的根本革命。

现代建筑因社会需求、新材料、新技术和艺术理论等各因素集聚引发建筑变革,最终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创造出有别于之前的全新的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新的建筑理论,并延续发展至今。此后,建筑形体、风格等因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中的一项或多项因素的改进,形成在某方面的特色创新。那么,在当下的信息时代,追求个性体现的社会新需求,随着3D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将带来何种建筑应对变革。

3 社会新需求和新技术

3.1 新的生活方式衍生新的建筑需求

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时代在传统的信息传递物质载体外,创建了可实现信息交互的电子网络渠道。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趋向,催生出新的建筑空间需求。

(1) 追求多功能的复杂建筑空间。“无纸化”办公、电子商务等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调整,带来足不出户就能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时空分离式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强化体现个人爱好的空间追求时,个体依然需要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的心理需求,催生了私人、公共空间之间的互融需求,表现在对多重功能组合的复杂建筑空间的追求。如已经流行的包含办公、居住、购物、娱乐等集中式多功能综合体,使个体在尽情享受私密空间时,能近距离地接触社会。

(2) 偏爱个性、可变的建筑空间。先进的网络媒体技术,可将其它地方的空间感知转化为媒体的感知,制造出实体环境不存在的虚拟现实,由此产生互动、可变的空间体验价值取向[1]。在建筑上,除表现为电子空间介入形成虚化的空间表现,更多地表现为对能体现个体特征的多元可变空间的喜好。

3.2 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 的兴起

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通过烧结或粘接“构造的微小单元(粉末或颗粒),一层一层地累积“增加”成整块原材料[2]”,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的主要标志。它打破了遏制传统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建模,无需建模即可精确打印出计算机上生成的形体。自投入工业化生产至今,已经相对成熟地运用于众多领域,在建筑行业,亦已经逐渐以树脂、生物材料为主要材料,推广应用于打印建筑模型,而且随着合适的建筑打印材料(如无机胶凝材料 )出现,相应推动了3D打印建筑的社会应用进程。

传统的建筑构筑方式和3D打印建造技术,在原理上基本都属于增材制造(窑洞类传统建筑其中有减材和增材两种建造方式),都是将各建筑元素组合构成整体。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①3D打印建筑能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装置自动完成,提高了建造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②无需模具,就能精确打印出计算机上生成的复杂形体,这是目前传统建造方式上存在的短板,则是3D打印建造的亮点,形体越复杂,它的优势越大。

(1) 3D打印的建造工艺[2]

建筑领域中的3D打印,目前典型的应用工艺有两种:①轮廓构筑(CC=Contour Crafter ) :这是针对建筑物墙体建造设计而改良的3D打印方式,使用一体式的“纸和墨”。打印过程中,用通常使用的混浆泵将混凝土或干混砂浆等打印材料送至打印头的喷嘴,打印头在龙门架的支撑下进行三维空间的运作。此外,为增加墙体结构强度,可以进行异性或异质部件的插入,如在成型轮廓内部,放置钢筋再打印填充常规混凝土。②粘接沉淀成型(SDM =Sticky deposition modeling) :这种工艺是将3D打印的基本工作原理直接应用于建筑。原理是砂粉层是打印“纸”, 粘结剂是打印“墨水”。按照设计模型数据,在每层砂石粉上的设计区域打印胶水,反应硬化后清除散砂石粉,得到打印的物体。因每一层打印都需要满铺粉床,就需要有非常庞大的打印机和巨大的砂石粉床,它相对适合打印小型的复杂形体。此外,在以上两种方式上进行的改良工艺,将粉料,骨料或液体的原材料,通过一种多通道的混浆喷嘴,在需要时计量混合挤出,优点是不需要料床,如MIP工艺 (Mixing In Position)。

(2) 3D打印建造方式

因3D打印机和普通打印机一样,打印尺寸和精度、分辨率成反比,考虑建筑体量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打印方式非常重要,目前共计有四种方式:

1) 整体式打印。即整栋房屋用打印机一次性打印建造完成。这种方式需要有适合房屋大小的的大型龙门架或砂石粉床,其中,材料、控制和精度等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相对比较适合于小型房屋的建造。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的Behrokh Khoshnevis教授设计的巨型3D打印机,采用轮廓构筑工艺,可以在24个小时内“打印”出一幢面积为2500英尺的完整房子,如图1。

分段组装式打印。即建筑模块化建造,预先将电脑建筑模型分拆成几部分,在工厂打印好,然后在现场一起组装。这种方法相对解决了房子尺寸的限制,但是现场的组装工作增加了现场操作成本,并且对部件的大小和重量有所影响。

2) 群组机器人集合打印装配。原理相当于由诺干个路径可控的打印机,按电脑模型要求,协同建造整栋建筑。这样,建筑装置(机器人)的尺寸跟房屋尺寸无关,可以非常小;同时机器人的智能要求也相对大大降低,增加了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如欧洲空间局公布拟采用群组机器人3D打印技术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基地,如图2。

3) 局部打印建造。即3D打印技术和传统建造方式结合,发挥3D打印易于打造复杂形体的优点,实现互补。方法有二:用3D打印机打造形体框架,在其中植入其他材料以达到结构所需的性能要求;或者带有一定异形体的建筑,规整部分采用传统建造方式,异形体部分采用3D打印建造技术。

(3) 应用趋向及发展瓶颈

3D打印技术能低成本、快速、自由地打印复杂形体,以及无建筑垃圾产生的优点,吻合当下对个性化和环保节能的追求。基于目前3D打印建筑的技术水平,它可能将首先大量应用于与传统建造技术结合的局部复杂造型的打印制造、个性化需求的小型建筑、装置等建造。如造型模拟莫比乌斯环的“景观房”(Landscape House),由荷兰建筑师Janjaap Ruijssenaars与Enrico Dini(D-Shape 3D打印机发明人)合作采用D-Shape 3D打印机建造。方法是由打印成6x9m的部件拼接成建筑的主体外观框架,然后用纤维强化混凝土进行填充,并在建筑中置入钢筋和混凝土,使其更加牢固,计划历时一年半,于2014年完工,如图3。

3D打印技术在建筑界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①打印尺寸。尽管3D打印机正不断向大尺寸打印发展,但是建筑体量和一般物件的尺度差异太大,机器越大,其精度、速度越低,成本越大,其优势就越小。如“景观房”的打印建造就因为建筑体量超出打印范围,只能采用打印部件后拼装装配的方式。这可通过技术升级或者选择合适的打印方式来解决,如集群机器人打印等。②打印建造时间。为让3D打印适用于建筑界,建造适合建筑尺寸的特大型打印机是其中的应用尝试之一。但是机器尺寸的大小与打印精度、速度成反比,大大削弱了3D打印快速、精确的优势。如耗时一年半的建造上例的“景观房”,并没有体现出3D打印快速建造的优点。③软件开发/集成技术:在软件开发上,除提高打印精度等性能外,亦关注探索如何以小尺寸打印机打印出大尺寸的建筑可能性 。而跨领域的软件集成操作,是3D打印技术实现设计-建造一体化的关键点。④打印材料:3D打印具有在打印过程中可发生化学反应以生成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特点,并需要使其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初凝固化到能够承载自重和打印动荷载[2]。因此合适的建筑打印材料是促成其能在建筑行业大力发展的技术关键。

4 建筑未来发展趋势构想

4.1 材料重要性突显,由材料师新工种配合

目前,随着3D打印建筑技术的发展,除主要应用混凝土和干混砂浆等无机胶凝材基的材料外,建筑垃圾、生物纤维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新型建筑打印材料也得到相应研发和关注。

(1) 建筑垃圾:拆迁建筑的基础、梁柱、墙体和楼板等废料,其主要成分还是石灰、水泥和砂等建筑用材,可以在加工处理后成为很好的骨料、填料。

(2) 生物纤维材料技术――菌丝体。

属于绿色新能源材料的菌丝体,能以农业副产品和农业废料为生长介质,采取生物生长技术进行快速生长。成型后的菌丝体仅需加热脱水既能停止菌丝体继续生长,脱水定型后的菌丝体不仅重量轻、结实耐用,而且具有很强的生物降解作用。可打造成比混凝土还坚硬的防水、防腐、放火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

因与3D打印技术一样具有不需要生产再加工环节的相同特点,可以让菌丝在3D打印的框架路径内生长填充,长成后进行加热脱水定型。这将免去或减少钢筋、水泥和石沙等消耗型建材的使用,减少施工场地面积,节约建造成本;而且废弃后能直接降解,形成循环用材,达到环保建造的真正目的。

(3) 其它复合新材料。

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及复合材料等均有可能成为3D打印建造材料。如新近研究人员基于在自然材料中发现的样式,利用3D打印过程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成功复制出骨骼复杂的分层结构,这种3D打印骨骼材料比任何组成部分的抗断裂性要强许多倍 。

由于3D打印过程是诺干种原材料发生电化学等反应,重新生成为一种新结构,来实现支撑整体重量的过程。因此材料的特性及合成反应过程将决定打印生成物结构上构造特点以及所呈现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在未来的打印建筑过程中,为确保打印生成所需的材料结构,保障建造的质量优化,将由材料师这一工种予以配合,来选择不同的打印工艺方法和确定打印的速度、效率和精度。

4.2 建筑设计-建造一体化

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如果能集成CAD/CAM、激光技术、数控技术、材料工程等多项技术, “建筑设计-建造一体化”的理想概念将完美实现[3],它将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数字化建造方式,与当下已经普及的数字化设计衔接成整体,彻底解决目前与传统建造方式之间技术脱节的矛盾。

整个 “设计-建造一体化”操作建造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规划要求内,按业主的需求运用数字化建模生成模拟空间。在结构师和材料师的配合下,选择受力结构类型,确定各部分用材,因3D打印过程中将生成新的材料结构,在结构受力上需利用软件进行整体测算分析,梁、板、柱的结构划分可能需要重新定义。最后,在建造师的配合下依建筑体量的大小,选择建造打印工艺和方式。可以说在3D时代,建筑的建造,无疑与工业产品的生产相类似,施工场地将如同生产工厂,打印建造过程中,需设计师、结构师、材料师和建造师“多位一体”协调配合建造。

4.3 功能空间量身定制的社会制造

“设计即建造”的大融合,业主等可按个人需求进行虚拟空间体验,参与建筑设计-建造的全制造过程,实现全民参与的社会制造 ,达到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和建造。因“设计-建造一体化”紧密、高效的运作过程,复杂结构的建造成本不再是主要问题,因此能以业主人体的3D模型为基准,选择适宜的空间高度和大小,按需求推敲各不同功能空间的组合,如同私人定制般进行功能和空间的设计、建造。

5 结语

当下,随着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又呈现出建造技术领先的局面。如果社会需求和艺术理论的呼吁能起到助推作用,3D打印建筑技术在设计、建造的相关规范、技术要求的配合下,不仅能真正实现建筑计算机数字化生成和现实制造同步的空间生产,而且将会随之催生新的建造方式和空间形体,为建筑界发展注入活力,引发新一轮建筑发展思潮,朝个性,低成本、快速和环保的空间形体建造时代迈进。

参考文献

[1]王立全.信息社会对建筑空间发展的影响[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24-28.

[2]蔡兵.3D打印建筑技术和干混砂浆行业的未来发展[J].中国建材报2014, 11.